油气勘探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西斜坡上乌尔禾组油藏成藏模式新认识
熊婷, 刘宇, 陈文利, 仲伟军, 贾春明, 姜涛, 尚春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2): 151-162.   DOI: 10.7657/XJPG20240203
摘要36)   HTML6)    PDF(pc) (11143KB)(29)    收藏

2018年,在精细刻画古地貌的基础上划分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沉积相,以“沟槽控砂、相控储集层”的成藏模式部署上钻沙探1井首获突破。但由于沉积相和储集层研究不足,沙探1井钻遇的储集层规模未达预期,成藏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利用地震、录井、测井、岩心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沙湾凹陷上乌尔禾组沉积相和储集层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沙湾凹陷发育小拐扇和沙门子扇2个沉积体系,沙门子扇规模更大,发育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相;上乌尔禾组从下至上分为3段,其中,乌二段薄砂层、乌一段上砂组下部和下砂组上部砂砾岩为主要的储集体;上乌尔禾组发育孔隙-裂缝双重介质型储集层;通源断裂为油气输送提供优势通道。建立了“断裂通源、扇控储集层、裂缝控产”成藏模式,发现了沙湾凹陷西斜坡断层-岩性油藏和断层-地层油藏,拓展了上乌尔禾组的油气勘探领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准噶尔盆地东部残留海相凹陷勘探实践及全油气系统
支东明, 陈旋, 杨润泽, 刘俊田, 于海跃, 马强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2): 127-138.   DOI: 10.7657/XJPG20240201
摘要78)   HTML20)    PDF(pc) (6277KB)(67)    收藏

准噶尔盆地东部石钱滩凹陷为残留海相凹陷,近年来多口井在石钱滩组获高产天然气,且凹陷各部位不同层系均见到油气显示,揭示了其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及全油气系统特征。基于地震、钻井、测井、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对石钱滩凹陷形成及演化、全油气系统形成条件及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晚石炭世的北天山洋壳俯冲及海水侵入,使得石钱滩地区发育陆源供给的海相中等—优质烃源岩,该烃源岩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储集层类型齐全,发育石炭系火山岩、石钱滩组海相碎屑岩和二叠系金沟组陆相碎屑岩,在这几类储集层中均有油气成藏;受石钱滩组烃源岩生烃演化及多类型储集层特征的控制,形成了凹陷区页岩气藏—斜坡区致密油气藏—高部位常规油气藏的分布模式,具有非常规油气藏与常规油气藏有序共生的全油气系统特征。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针对石钱滩凹陷,应在近源斜坡区寻找致密油气藏,在源上断阶带及构造高部位寻找构造-岩性油气藏及火山岩风化壳油气藏,在源内寻找海相页岩天然气藏;北疆石炭系近源有利岩性相带、山前冲断掩伏构造、盆内古隆起和斜坡区是有利的勘探区域,应围绕凹陷区页岩油气藏、环凹陷区致密砂岩油气藏、高部位常规油气藏和隆起区火山岩风化壳油气藏展开勘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二叠系上乌尔禾组油气勘探突破与启示
刘超威, 李辉, 王泽胜, 王秋玉, 谢知益, 黄志强, 张蓉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2): 139-150.   DOI: 10.7657/XJPG20240202
摘要47)   HTML5)    PDF(pc) (9344KB)(39)    收藏

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康探1井区二叠系上乌尔禾组亿吨级储量的落实,展现了阜康凹陷深层油气良好的成藏条件和巨大的勘探潜力。为总结阜康凹陷上乌尔禾组的勘探经验与理论认识,指导其他富烃凹陷碎屑岩领域下凹勘探,依托井资料、储集层岩石薄片、孔渗分析以及试油资料等,对阜康凹陷上乌尔禾组下凹勘探突破进行系统分析。阜康凹陷周缘凸起带和斜坡区油气主体为烃源岩成熟阶段早期的产物,烃源岩高熟油气主要富集在凹陷区;阜康凹陷上乌尔禾组受沉积期古地貌的控制,发育退覆式沉积低位域砂体,形成了古凹槽区叠置连片规模储集体;凹陷区普遍存在超压,有利于深埋砂岩原生孔隙的保存,还有助于微裂缝的形成,提高储集层渗流能力,增加深埋储集层的有效性。阜康凹陷上乌尔禾组受到芦草沟组烃源岩晚期高熟油气的充注、退覆式沉积的规模成砂以及超压作用的保孔增渗,具备规模增储的勘探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沙湾凹陷砂砾岩沸石胶结物与碎屑颗粒粘结差异成因分析
况昊, 周元东, 刘豪, 潘浪, 周润驰, 王钧民, 谭先锋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2): 163-171.   DOI: 10.7657/XJPG20240204
摘要33)   HTML3)    PDF(pc) (20351KB)(18)    收藏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微观实验,对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二叠系砂砾岩储集层中沸石胶结物类型及特征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沸石胶结物与碎屑颗粒粘结差异的机理。结果表明: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储集层中,塑性岩屑变形及偏碱性地层水使得浊沸石与碎屑颗粒的粘结性较强;下二叠统风城组储集层浊沸石在异常高压、酸性流体等条件下,与碎屑颗粒粘结程度低,而片沸石由于其晶体特征,与碎屑颗粒的粘结程度较高;上乌尔禾组和风城组储集层中沸石胶结物与碎屑颗粒粘结差异主要与岩石成分、异常压力、矿物类型、晶体结构及后期成岩流体改造程度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郁江走滑断裂带北部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
鲍典, 胡文革, 曹飞, 彭小平, 廖世禧, 潘琳, 王婋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2): 172-180.   DOI: 10.7657/XJPG20240205
摘要35)   HTML7)    PDF(pc) (7961KB)(19)    收藏

为探索走滑断裂破碎带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和形成机理,综合应用野外露头、遥感影像和岩心测试资料,对郁江走滑断裂带北部储集空间进行识别刻画和量化分析,并探讨其发育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郁江走滑断裂带北部破碎带在平面上可分为北部张扭段和南部压扭段,不同段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存在差异,张扭段裂缝开度更大,压扭段裂缝长度、裂缝线密度、破碎区面积和洞穴面积更大,总体上,压扭段储集空间发育规模相对较大;走滑断裂带构造应力是决定优势储集空间发育的外部因素,岩层厚度和岩石矿物组成是控制储集空间发育的内部因素,岩层厚度大于1 m且碳酸钙含量低于70%的碳酸盐岩经压扭作用改造后,可形成缝洞型储集体有利发育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库车坳陷深层盐下白垩系储集层氯盐分布模式及意义
罗丹婷, 罗静兰, 邓超, 年涛, 韩剑发, 程道解, 袁龙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1): 1-12.   DOI: 10.7657/XJPG20240101
摘要143)   HTML17)    PDF(pc) (2908KB)(80)    收藏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盐下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层分布了一批高产、稳产的天然气藏群,其储集层为超深、高温、超压致密砂岩储集层,孔隙度越高,氯盐含量越高,储集层视电阻率越低,储集层中氯盐的分布严重影响流体识别,其对盐下致密砂岩物性的影响较明显。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氯盐含量、常规测井曲线分析等,系统分析了库车坳陷盐下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层氯盐的分布特征。根据氯盐含量、电阻率、氯盐来源等的差异,提出盐下储集层氯盐分布具有顶渗、侧渗和局部封存3种模式。顶渗模式与侧渗模式的电阻率仅受氯盐含量的影响,顶渗模式储集层氯盐含量呈垂向分带特征,随氯盐含量的降低,电阻率升高;侧渗模式储集层氯盐含量呈横向分带特征,电阻率自构造带边缘向中心表现出由高到低再升高的趋势;局部封存模式电阻率受应力和氯盐含量的共同影响,氯盐含量分布具有偶发性,电阻率变化幅度大。根据测井响应特征划分了各模式的分布段序列,顶渗模式自上而下发育盐层段、泥岩封隔段、饱和氯盐强影响段、未饱和氯盐强影响段、未饱和氯盐影响过渡段和氯盐未影响段;侧渗模式在顶渗模式基础上多发育过饱和氯盐影响段;局部封存模式从上到下划分为盐层段、泥岩封隔段、强挤压应力氯盐未影响段、氯盐应力混合影响段和氯盐应力未影响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源断盖配置油气聚集时期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丛岩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1): 13-18.   DOI: 10.7657/XJPG20240102
摘要86)   HTML7)    PDF(pc) (1547KB)(54)    收藏

为确定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处油气富集程度,在烃源岩、断裂和盖层配置及油气聚集机制研究基础上,通过油源断裂活动期、烃源岩排烃期和泥岩盖层形成期,建立了一套源断盖配置下的油气聚集期的预测方法,并利用其预测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内油气聚集时期。结果表明,沙三段烃源岩排烃、南大港断裂开启和沙一中亚段区域性泥岩盖层形成,均为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期,三者配置关系良好且时期较长,有利于沙三段烃源岩排出的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聚集成藏,预测结果与勘探成果吻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特征
刘洪林, 王怀厂, 李晓波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1): 19-26.   DOI: 10.7657/XJPG20240103
摘要95)   HTML3)    PDF(pc) (3755KB)(47)    收藏

为寻找四川盆地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有利区,在开展流体包裹体检测、页岩微观孔隙观测、气泡变孔模拟等研究基础上,查明了泸州地区构造埋藏过程和生烃热演化过程,总结了泸州地区页岩气成藏特征和成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大,在二叠纪—早三叠世生油,经历了中三叠世和燕山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2次构造抬升,中三叠世抬升幅度有限,未导致大规模烃散失,燕山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构造抬升晚于川东南且幅度小,利于页岩气保存;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孔发育,是由于中三叠世隆升时间短,强度小,未发生大规模排烃,大量液态烃保留在储集层中,有利于后期有机孔的大量形成,同时在晚三叠世—中白垩世,地层深埋发生液态烃裂解产气,地层广泛超压,有利于有机孔的后期保存;泸州地区三叠纪隆升虽然时间短、强度小,但是从模拟实验结果来看,可以导致原油稠化和气孔形成,对页岩气富集成藏有利。因此,发生在印支运动期的泸州地区的隆升造成原油稠化,有利于页岩气富集成藏;泸州地区地层抬升时间晚,页岩气散失时间短,低角度层理缝发育,而纵向裂缝少,均有利于形成超压页岩气富集区。提出的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富集成藏规律,对于指导其他同类型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宋海强, 刘慧卿, 王敬, 斯尚华, 杨潇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1): 27-34.   DOI: 10.7657/XJPG20240104
摘要93)   HTML5)    PDF(pc) (728KB)(54)    收藏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综合钻井、测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程度及其机理进行研究。页岩解析气量与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呈正比,有机质含量控制页岩油气的总含量,有机质发育大量孔隙,页岩油气以吸附态和游离态赋存于有机孔隙中。储集层孔隙结构和孔隙度影响页岩油气的含量及赋存状态,吸附油气主要赋存于微孔中,游离油气主要赋存于中孔和大孔中,但中孔中游离气含量高于大孔,而孔隙度越大,页岩中油气绝对含量越高。砂岩夹层和富有机质页岩的配置关系控制着页岩油气的富集部位,根据粉砂岩、细砂岩与页岩的关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气可划分为近源和源内2类,源内又可分为砂岩与页岩互层型、页岩夹砂岩型和页岩型;下伏于富有机质页岩中的砂体和透镜状砂体油气含量最高,其次是上覆于富有机质页岩的砂体和呈舌状或指状与富有机质页岩接触的砂体。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鄂尔多斯盆地黄陵—铜川地区延安组煤矿原油成因
孔令印, 李剑锋, 吴凯, 马军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1): 35-46.   DOI: 10.7657/XJPG20240105
摘要73)   HTML5)    PDF(pc) (1020KB)(58)    收藏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黄陵—铜川地区延安组煤矿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利用气相色谱、色谱质谱和同位素质谱技术,对研究区原油、煤岩和泥岩抽提物进行了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以及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分布特征的对比研究。煤矿原油姥鲛烷和植烷均势,倍半萜含量丰富,Ts/Tm、C29Ts/C29降藿烷相对较高,C30莫烷/C30藿烷、C29降藿烷/C30藿烷、C31升藿烷及C32升藿烷的22S/(22S+22R)相对较低,ααα-20R规则甾烷呈“V”字形分布,碳同位素及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偏轻;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抽提物中Pr/Ph高,倍半萜含量较低、Ts/Tm、C29Ts/C29降藿烷低,C30莫烷/C30藿烷、C29降藿烷/C30藿烷、C31升藿烷及C32升藿烷的22S/(22S+22R)高,ααα-20R规则甾烷呈倒“L”字形分布,碳同位素及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偏重。原油特征与煤系潜在烃源岩存在明显的差异,与盆地内长7段深湖亚相烃源岩及其生成烃一致。侏罗系延安组煤处于低成熟阶段,所生成的液态烃不能完全满足自身吸附的需要,不具备排出液态烃的能力,铜川崔家沟煤矿和黄陵店头煤矿原油均来源于下伏的长7段烃源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古龙凹陷姚一段致密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刘萍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6): 635-645.   DOI: 10.7657/XJPG20230601
摘要151)   HTML26)    PDF(pc) (1024KB)(141)    收藏

综合地震、地质、地球化学、生产测试等资料,在古龙凹陷姚一段致密油藏类型和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其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古龙凹陷姚一段发育5种致密油藏,由古龙向斜向周缘斜坡由砂岩透镜体油藏变为上倾尖灭岩性油藏、断层-岩性油藏和断块油藏,鼻状凸起顶部为断背斜油藏;致密油藏的形成受烃源岩及超压分布、圈闭类型、油源断裂和优质储集层联合控制,青一段湖相泥岩不仅是致密油藏的物质基础,其形成的异常高压是古龙向斜致密油充注的主要动力;大规模成藏前各类圈闭已形成,两侧高部位构造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是致密油运移指向区以及有利的聚集部位,主成藏期开启的反转期断层是致密油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分流河道优质储集层是致密油聚集的有利储集层;各构造单元成藏主控因素和模式存在差异,古龙向斜为“超压驱动、断层垂向输导、局部甜点富集”成藏模式,新站鼻凸为“超压+浮力接力驱动、断层垂向输导、有利圈闭聚集”成藏模式,新肇斜坡为“超压+浮力联合驱替、断-砂接力运移、有利储集层聚集”成藏模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塔河油田海西运动早期岩溶水系统划分及特征
张长建, 杨德彬, 吕艳萍, 张娟, 李杰, 丁立明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6): 646-656.   DOI: 10.7657/XJPG20230602
摘要117)   HTML13)    PDF(pc) (9928KB)(76)    收藏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中—下奥陶统海西运动早期地表及地下岩溶形态多样,地下岩溶缝洞系统中油气资源丰富。根据高精度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统一地下及地表水系统,构建了塔河油田中—下奥陶统海西运动早期岩溶水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塔河油田中—下奥陶统在海西运动早期发育4个岩溶台地,总体呈东高西低阶梯分布,岩溶水差异化排泄和溶蚀作用造成各岩溶台地发育峡谷、伏流、深切曲流、宽谷等不同水文地貌形态;岩溶水系统的边界主要为地表分水岭、排泄基准面、地层岩性组合、断裂和弱溶蚀带;塔河油田岩溶水系统划分为4个相对独立的二级岩溶水系统,分别为高原峡谷水系统、伏流峡谷水系统、深切曲流水系统和宽谷水系统;岩溶水系统层级结构的划分为深化塔河油田岩溶缝洞系统和岩溶缝洞单元认识提供地质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基准面旋回控制下的浅水三角洲砂体分散体系特征
赵春晨, 刘豪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6): 657-666.   DOI: 10.7657/XJPG20230603
摘要94)   HTML9)    PDF(pc) (8170KB)(53)    收藏

松辽盆地浅水三角洲油气藏发育,储集层预测难度大是制约该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因素。秉承地质-地震紧密结合的思想,基于高分辨率地震和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利用地震90°相位转换、正演模拟、地震属性分析等技术,对松辽盆地杏西地区姚家组的层序地层、储集层地质-地球物理响应、砂体分散体系时空演化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并探讨了基准面变化对砂体分散体系展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杏西地区姚家组可划分为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识别出3种岩性组合;在地震剖面上,中等厚度砂岩夹薄层泥岩的岩性组合对应强振幅,复合厚互层的岩性组合对应中等—强振幅,薄互层的岩性组合对应弱—中等振幅;基准面上升早期,浅水三角洲砂体分散体系平面上以朵状为主,上升中—晚期,逐渐过渡为退积式树枝状浅水三角洲,基准面下降早期,以加积-微弱进积式树枝状浅水三角洲为主,至下降中—晚期,砂体分散体系以坨状沉积体为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玛湖凹陷风城组碱性矿物特征及天然碱测井评价
毛锐, 赵磊, 申子明, 罗兴平, 陈山河, 冯程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6): 667-673.   DOI: 10.7657/XJPG20230604
摘要126)   HTML13)    PDF(pc) (1727KB)(122)    收藏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为碱湖相沉积。靠近碱湖中心发育大量碱性矿物,碱性矿物中天然碱为主要矿物类型,而天然碱作为重要的工业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目前,主要采用交会图法对天然碱层段进行定性评价,需要建立天然碱的定量评价方法。根据岩心分析和薄片鉴定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风城组碱性矿物分为天然碱、碳钠钙石、碳钠镁石和硅硼钠石4类,并总结了4类碱性矿物的物理性质以及对储集层物性、含油性的影响。分析了天然碱含量对测井响应特征的影响,并利用深浅电阻率比值建立了天然碱含量预测模型。经过未参与建模的岩心资料的验证,模型预测天然碱含量与岩心分析天然碱含量吻合度较高,平均相对误差为5.67%,满足了矿物含量精确计算的要求。最后,基于11口井的天然碱测井评价结果,明确了玛湖凹陷风城组天然碱分布。研究成果可为天然碱资源评价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段致密砂岩孔喉结构及演化
严敏, 赵靖舟, 黄延昭, 杨振亚, 方越, 吴和源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6): 674-682.   DOI: 10.7657/XJPG20230605
摘要110)   HTML18)    PDF(pc) (14996KB)(50)    收藏

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全岩与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高压压汞、CT扫描等分析测试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段非均质致密砂岩储集层的成岩-孔隙动态演化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讨论不同储集空间的成岩-孔喉演化特征。研究区长6段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分为残余原生粒间孔主导型、溶蚀孔主导型和混合孔型3种;矿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制约储集层的初始孔喉结构;胶结作用及其强度影响储集层的致密程度;溶蚀作用产生的孔喉影响储集性能。若储集层主要受压实作用和绿泥石胶结作用影响,则残余原生粒间孔占主导,孔隙孤立,多表现为中孔-疏网状喉道型储集空间,孔隙度较高,但连通性较差;若受浊沸石胶结和强溶蚀作用影响,则浊沸石溶蚀孔占主导,连通性好,多表现为中孔-类树状喉道型储集空间,为最佳储集空间;储集层经历绿泥石胶结、浊沸石胶结—弱溶蚀作用后,受浊沸石溶蚀孔与残余原生粒间孔共同影响,连通性较好,多表现为微孔、中孔-密网状喉道型储集空间,储集性能介于前两者之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太原组碳酸盐岩气藏富集规律
李妍蓉, 李靖, 苏文杰, 石磊, 孙睿, 朱玉双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5): 509-516.   DOI: 10.7657/XJPG20230501
摘要250)   HTML26)    PDF(pc) (18631KB)(171)    收藏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二叠系太原组碳酸盐岩气藏的分布规律,以钻井、测井、录井、试气等资料为基础,通过野外露头、岩心、岩石薄片、电镜扫描、高压压汞、包裹体测温等分析,对太原组碳酸盐岩气藏储集层的沉积微相、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裂缝分布等进行对比剖析。结果表明:太原组碳酸盐岩气藏为低孔低渗岩性气藏,有利储集层控制气藏的分布和天然气富集,气藏主要分布于生物丘和生屑滩沉积微相发育区;生物丘分布于研究区东部佳县、子洲及清涧一带,生屑滩分布于研究区西部横山、靖边及坪桥一带,自西向东相带分布明显;太原组碳酸盐岩发育泥晶生屑石灰岩和藻粘结石灰岩,生物体腔孔、晶间孔、溶孔和微裂隙为有利储集空间;裂缝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其发育对气藏富集起积极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西湖凹陷C油田花港组浅水三角洲储集层构型
何贤科, 娄敏, 蔡华, 李炳颖, 刘英辉, 黄鑫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5): 517-527.   DOI: 10.7657/XJPG20230502
摘要150)   HTML12)    PDF(pc) (7528KB)(112)    收藏

为了提高油藏描述精度,指导油气田中—后期剩余油调整挖潜,以西湖凹陷C油田花港组三段浅水三角洲储集层为例,利用岩心、粒度、测井和地震资料,开展储集层构型研究,建立浅水三角洲复合河道砂体的构型样式,并明确其空间演化规律。研究表明:H3c层为浅水三角洲上平原河道沉积,以垂向叠置厚层砂体为主;H3b层为浅水三角洲下平原河道沉积,发育侧向迁移型中—厚层砂体;H3a层为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孤立型薄层砂体。中期基准面升降旋回控制垂向砂体的发育,随着湖平面的上升,研究区浅水三角洲呈退积序列,砂体由片状向孤立带状演变,储集层连通性逐渐变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黔东北铜仁地区牛蹄塘组烃源岩成熟度评价
刘奎勇, 吴滔, 卢树藩, 盘应娟, 安亚运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5): 528-534.   DOI: 10.7657/XJPG20230503
摘要137)   HTML12)    PDF(pc) (590KB)(122)    收藏

为确定贵州黔东北铜仁地区寒武系牛蹄塘组页岩气勘探潜力,在X射线衍射实验基础上,采用沥青反射率法、伊利石结晶度法和激光拉曼光谱法,对黔铜地1井牛蹄塘组—变马冲组页岩进行成熟度测试。结果表明:黔铜地1井牛蹄塘组—变马冲组页岩缺乏镜质体,难以采用常规镜质体反射率对其成熟度进行评价;受沥青复杂成因及非均质性影响,采用沥青反射率法对页岩评价的效果欠佳;伊利石结晶度法只能给出大致范围,同时受黏土矿物影响,其误差也较大;激光拉曼光谱法受非均质性影响较小,且具有制样简单、无损检测等优势,是较为理想的测试手段;研究区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为3.41%~3.50%,属过成熟阶段晚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裂缝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肖正录, 路俊刚, 李勇, 张海, 尹相东, 周翔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5): 535-542.   DOI: 10.7657/XJPG20230504
摘要124)   HTML12)    PDF(pc) (1050KB)(99)    收藏

为确定断裂发育区油气充注聚集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在空间上的有序性,以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上畛子—转角地区为例,分析裂缝形成期次与油藏分布的关系,探讨裂缝对延长组油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延长组主要发育燕山运动期二幕、燕山运动期三幕和喜马拉雅运动期共3期裂缝,不同期次裂缝对油气运聚的作用不同。近源油藏捕获了烃源岩从低熟到成熟阶段的所有产物,在燕山运动期三幕和喜马拉雅运动期遭到破坏,原油向远源区调整。研究区南部靠近渭北隆起,其裂缝的纵向连通性及砂体发育程度较强,原油在远源储集层中富集;研究区北部原油主要滞留在近源储集层中。因此,裂缝与砂体对接形成的输导网络,可以对油藏起到调整作用,在多期次裂缝的沟通下,近源和远源油藏的资源量立体互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沉积岩中沸石类矿物成岩演化特征及其意义
左如斯, 曾翔, 曹忠祥, 蔡进功, 张奎华, 张关龙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5): 543-553.   DOI: 10.7657/XJPG20230505
摘要134)   HTML13)    PDF(pc) (4982KB)(84)    收藏

沸石在沉积岩中广泛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沸石成因类型多样,成岩演化特征复杂。在沉积环境、成岩条件等因素控制下,不同成因类型沸石形成于不同的成岩序列,并具有不同的组合特征、产出形式和骨架结构。沸石类型有原生沸石、热液成因沸石、火山物质蚀变沸石和矿物转化沸石;其骨架结构可以用Si/Al表征,据此被分为高硅沸石和低硅沸石。沸石对烃源岩生烃有较强的催化作用,高硅沸石的催化活性低,但是失活速率小,择形性良好;沸石的胶结与溶蚀对储集层分别起建设性和破坏性作用,不同成岩序列下,沸石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有所差异;黏土矿物转化方沸石会增强页岩的脆性和水敏性,脆性增强使储集层的可压裂性增强,水敏会降低储集层的渗透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ICP备20000118号
版权所有 © 《新疆石油地质》编辑部
地址:新疆克拉玛依市准噶尔路32号 邮编:834000 电话:0990-6868513 E-mail:xjsydz@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