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与争鸣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对《原油析蜡点的测定旋转黏计法》的改进意见
蒋齐光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6): 690-691.  
摘要103)      PDF(pc) (135KB)(199)    收藏
通过对流变仪温控原理的研究,分析了行业标准《原油析蜡点的测定旋转黏计法》中采用连续降温方式的不合理性,建议采用分段降温的方式。在低温段曲线呈非线性关系的情况下,若按照标准推荐的计算析蜡点软件计算,会造成析蜡点偏小或偏大。为此,提出了按照低温段曲线偏离高温段拟合直线的程度,判断析蜡点的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关于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新模式的思考
林隆栋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5): 557-563.  
摘要80)      PDF(pc) (867KB)(294)    收藏
有机生油沉积坳(凹)陷理论在指导准噶尔盆地油气地质勘探过程中,总的看是失败的。探讨了失败的根本原因后,提出了油气勘探新模式:不仅要看沉积坳(凹)陷,更要看中下地壳内是否存在幔源底辟构造,把这两者看作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才行。列举了新模式9大依据,提出了今后工作设想以及如何盘活我国中西部50~60个大小盆地中的潜在油气资源的想法和做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关于火山成因的探讨
胡道雄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5): 564-568.  
摘要169)      PDF(pc) (222KB)(401)    收藏
火山是地球物质重新分配的一种形式。火山的成因是地幔中物质的态变而导致物质分异,进而导致地幔顶层物质置换,物质置换导致置换空间的载荷下降,进而导致浮力上升,最终导致火山喷发。火山的形成条件有3 个:置换物质、置换空间和喷发通道。火山的存在状态有5 种:常流火山、间喷火山、开口火山、终结火山和未喷火山。火山的存在状态与物质的置换速度相关,物质置换速度又与固体物质态变速度相关。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物质排放,它会导致地球体变,即地壳运动。火山喷发的强度与地壳的厚度成正比,地壳较薄时以溢流为主,地壳较厚时才能聚集更大的压力。火山内部的压力与置换高度和置换物质的密度相关,根据置换高度和置换物质的密度可以计算火山内部的压力。火山的分布与地幔中固体物质的分布相关。地史早期的火山分布主要受撞击星子的影响,晚期的火山分布主要受俯冲板片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特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筛选标准的探讨
杜殿发, 郭青, 侯加根
新疆石油地质    2010, 31 (4): 440-443.  
摘要107)      PDF(pc) (341KB)(202)    收藏
蒸汽吞吐是目前开采稠油油藏最主要的技术,但对原油粘度远大于5×104mPa·s 的特超稠油油藏仍存在着筛选条件不明确的问题。根据目前油价,基于投入与产出平衡原理,研究确定了单井周期极限油汽比、单井极限产油量等经济指标。在此基础上,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对特超稠油油藏吞吐的筛选标准进行了探讨,确定了油藏条件下原油粘度不超过50×104mPa·s,油层有效厚度大于8.5 m,净总厚比大于0.4,含油饱和度大于50%,孔隙度大于20%,渗透率大于500×10-3μm2,最佳的垂向与水平渗透率比值为0.1~0.5. 该筛选条件的确定对特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Y2 递减就是 Arps 递减
邹存友, 韩大匡, 常毓文, 胡丹丹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5): 650-652.  
摘要106)      PDF(pc) (202KB)(166)    收藏
通过理论分析证明:Y2 递减仅仅是 Arps 双曲递减的一个变形,并没有作任何理论上的改进;Y2 递减仍然不能计算当 Arps 递减指数 n≥1 和 n<0 时的可采储量;Arps 公式中的初始递减率 Di 和递减指数 n 与 Y2 公式中的参数a 和 b 的关系为:n=1/b,a=1/nDi. 采用这两种方法对俄罗斯的罗马什金油田的递减数据进行分析,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油水界面倾斜原因分析(续)
李传亮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5): 653-654.  
摘要133)      PDF(pc) (163KB)(372)    收藏
绝大多数油藏的油水界面都是倾斜的,倾斜的原因是储集层物性的规律性变化,并非水动力。油气充注也不是油水界面倾斜的主要原因,因为油气充注的速度太小,不足以让油水界面产生较大的倾角。油水界面的平衡时间也不需要太长,因油气充注而导致的油水界面倾斜会在短时间内达到平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一种新的沉积构造—— — 类羽状交错层理
王青春, 贺萍, 何幼斌, 李向东, 王丹, 武新民, 郑昭昌, 王成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5): 655-657.  
摘要142)      PDF(pc) (268KB)(223)    收藏
羽状交错层理由倾向相反的两组纹层组成,中间一般不发育隔层,主要形成于滨海(湖)环境。在宁夏香山群第二亚群发现了类似沉积构造,但两组纹层之间却发育有规模较大的隔层。前人研究认为,该套地层主要形成于浊流环境,尽管存在分歧,但较深的水体环境是勿庸置疑的。这与羽状交错层理形成的环境完全不同,故将其命名为类(似)羽状交错层理。目前似乎只有内波沉积理论能够较为圆满地解释深水环境中这种特殊的牵引流沉积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两种求解广义翁氏模型方法的对比
赵林, 冯连勇, 陆祥安, 童晓光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5): 658-660.  
摘要138)      PDF(pc) (256KB)(155)    收藏
广义翁氏模型是石油产量预测的基础模型之一。陈元千教授首次提出的求解广义翁氏模型的线性迭代试差法,提出一种新求解方法,以辽河油田为例,对比了两种方法的求解过程及计算结果,分析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原线性迭代试差法在求解模型时,需要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参数 b 的取值,然后选择一个判断标准来寻找最优的b 值,但在回归段的选择上比较直观,新方法通过二元回归可以直接求出参数 b,但在回归段的选择没有原方法直观。两种方法并不存在根本性差异,各有优劣,在实践应用中可互为补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松辽盆地天然气成因探讨
魏志平, 张景廉, 方乐华, 杜玉潭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4): 537-542.  
摘要122)      PDF(pc) (368KB)(233)    收藏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的天然气成因备受争议,焦点是有机成因气还是无机成因气。费托合成烃的反应可以发生如光合作用那样的碳同位素分馏作用,但未必显示碳同位素的反序分布。热液条件下费托反应在自然界更普遍,但其碳氢同位素的动力学分馏特征尚不十分清楚,碳同位素组成用于油气物源示踪识别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松辽盆地深部地壳特征表明,中地壳有一低速高导层,地幔流体 CO2 、H2 可在此进行费托合成烃的反应,这种超临界的流体的反应可形成烃和烃类化合物。根据这一思路,松辽盆地深部(不仅仅是火山岩,还有花岗岩等基底岩石)有更多的天然气尚待勘探与发现,也可在其他盆地寻找大油气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砂资源潜力及开采方式探讨
张明玉, 何爱东, 单守会, 沈新安, 黄文华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4): 543-545.  
摘要130)      PDF(pc) (403KB)(375)    收藏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砂资源条件优越,集中分布在红山嘴—克拉玛依—乌尔禾一带,具有含油砂层多(3~14层)、厚度较大(1.5~93.65 m)、含油率较高(3%~23%)、油砂品质好、埋藏较浅等特点,可露天开采或巷道式注蒸汽开采,具有一定的工业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坑道法开采风城浅层超稠油探讨
关密生, 易勇刚, 郭桂生, 韩红雁, 石善志, 李杰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3): 398-400.  
摘要111)      PDF(pc) (537KB)(199)    收藏
考察了世界上坑道开采浅层超稠油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针对准噶 尔盆地西北缘风城油田浅层超稠油油藏的.地质特征,探讨了该技术在风城油田浅层超稠油油藏的开采可行性,提出了建立坑道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先导试验区的建议及具体区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地壳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
张景廉, 石兰亭, 卫平生, 张虎权, 陈启林, 李扬鉴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2): 272-278.  
摘要117)      PDF(pc) (537KB)(476)    收藏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性质、基底断裂带分布、盆地巨厚白云岩分布,以及膏盐(特别是钾盐)和大量金属热液矿物,认为盆地曾有地幔流体的强烈活动。对鄂尔多斯盆地及西缘盆地(银川盆地、六盘山盆地)的深部地壳结构的研究表明,尽管鄂尔多斯盆地深部没有中地壳低速层,但银川盆地、六盘山盆地中地壳广泛发育低速高导层。地幔流体在银川盆地的中地壳低速高导层发生费托合成生成天然气;而在六盘山盆地的中地壳低速高导层发生费托合成生成石油。中生代晚期发生了强大的构造挤压推覆作用,中生界石油沥青的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古生界天然气的碳、氢同位素特征均表明有地幔流体的参与。根据这一模式推测,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生物礁(白云岩为储集层,膏盐为盖层)是未来寻找大气田的主要靶区;盆地北部伊盟隆起的东胜地区深部中地壳有低速高导层,因此东胜砂岩铀矿下部可能有大油气田。最近,伊盟隆起中元古界钻遇天然气,表明了盆地北部基岩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关于汶川大地震的几个地质问题
孙玮, 罗志立, 杨荣军, 刘树根, 雍自权, 代寒松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1): 124-128.  
摘要116)      PDF(pc) (542KB)(388)    收藏
通过对发生汶川大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的地质构造背景分析,结合龙门山断裂带浅部和深部构造特征, 回答了人们关注的几个构造地震问题,认为汶川大地震是陆内俯冲(C-俯冲)引起的构造地震,可能为双震余震型地震,因而震级大、破坏性强。并通过对比龙门山断裂带和成都平原的发震地质条件,认为成都平原处于稳定的扬子古板块内,不存在发生大地震的地质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松辽盆地油气勘探对准噶尔盆地的启示
雍自权, 钟韬, 刘庆松, 杨锁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1): 129-132.  
摘要81)      PDF(pc) (360KB)(174)    收藏
论述了准噶尔盆地、松辽盆地在大地构造位置、盆地形成过程和油气地质条件等方面的相似性,认为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潜力大,两盆地的油气勘探方法、理论等可以相互借鉴。指出,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应注重腹部古隆起、断裂与油气成藏关系、油气并举及深部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侏罗系红层成因探讨
贺振建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1): 133-135.  
摘要113)      PDF(pc) (240KB)(396)    收藏
新疆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侏罗系顶部发育一套以紫红色为主的砂泥岩沉积,根据岩心、粘土矿物组成、泥岩氧化物比值、化学蚀变指数等分析认为,红层是在半干旱半潮湿气候条件下,物源运移和沉积的同时被氧化所致的滨浅湖或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正常沉积的岩石,遭受化学风化及风化淋滤作用较弱,不具备风化壳的特征。分析认为红层层位应为头屯河组。车莫古隆起的发育在中侏罗世后期表现为短期下沉、后又抬升的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塔东南地区构造单元划分新方案
潘正中, 郭群英, 王步清, 李明和, 蒲振山, 韩利军
新疆石油地质    2007, 28 (6): 781-783.  
摘要112)      PDF(pc) (463KB)(292)    收藏
钻井、地震和非地震资料表明:塔里木盆地车尔臣断裂东南的塔东南地区早古生代末以来经历了多次抬升。早期的构造变形和沉积充填主要受车尔臣断裂的控制,上新世以来主要受阿尔金断裂带控制。塔东南地区可划归为1个一级构造单元,称之为东南隆起。东南隆起的构造和沉积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特征,根据地层分布、构造变形和基底埋深,把东南隆起由西至东依次划分为民丰凹陷、且末凸起、瓦石峡凹陷以及罗布庄凸起4个二级构造单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地球起源与地壳运动初探(一)
胡道雄
新疆石油地质    2007, 28 (5): 650-653.  
摘要120)      PDF(pc) (111KB)(172)    收藏
从物质来源开始论述了地球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将地球的形成阶段划分为聚合、熔融、结晶、撞胀和成型5个时期。根据地球的形成过程提出了地壳运动的原动力——胀缩机制,用胀缩机制从宏观上对地球及地壳运动的各种表现形式(大陆漂移、板块碰撞、海底扩张、磁场倒转、非对称性膨胀及盆地沉降等)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有关断层封闭性若干问题的探讨
王东晔, 查明, 吴孔友
新疆石油地质    2007, 28 (4): 513-515.  
摘要85)      PDF(pc) (138KB)(202)    收藏
断层封闭具有时空的非均质性,断层封闭史应在恢复埋藏史、构造演化史、构造应力场演化史的基础上,利用泥岩涂抹系数和断面应力等方法,定量研究断层不同时期的侧向和垂向封闭性,并结合其他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断层封油性和封气性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相应的评价标准也不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克服了以往一些评价方法考虑影响因素不全面的缺陷,所得出的结论更加可信;不确定性分析是对任何断层封闭性研究方法的可信度进行评价的必要环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对《预测油气田产量的一种新模型》一文的质疑
须轶, 杜莹
新疆石油地质    2007, 28 (3): 385-386.  
摘要83)      PDF(pc) (63KB)(194)    收藏
产量预测是油藏工程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而简单、实用、可靠的预测方法也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预测油气田产量的一种新模型》一文提出了Wang-Li产量模型,又相继在专著中对此模型广为介绍。但研究表明,Wang-Li产量模型存在着数学原理错误,严格地讲是不能成立的,原文作者给出的应用实例结果也是不可信的。为使预测研究深入发展,将一些有针对性的看法整理成文,以期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塔里木盆地累托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赵杏媛, 张宝收
新疆石油地质    2007, 28 (2): 248-251.  
摘要130)      PDF(pc) (389KB)(255)    收藏
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差热等多种手段分析,发现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某些层段沉积砂岩中存在累托石粘土矿物,但其不是伊利石层和蒙脱石层完全按1:1规则交替排列的典型累托石,可称“似累托石”。该累托石属于沉积-成岩作用成因,是在pH值为4~5的弱酸性水介质、120℃左右或更高一些的温度条件下,由钙蒙脱石加积转化而成的钾累托石。累托石的研究成果对于地层划分与对比、储集层物性及油气藏的形成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ICP备20000118号
版权所有 © 《新疆石油地质》编辑部
地址:新疆克拉玛依市准噶尔路32号 邮编:834000 电话:0990-6868513 E-mail:xjsydz@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