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2-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成果与勘探方向
    田军
    2019, 40 (1):  1-1.  doi: 10.7657/XJPG20190101
    摘要 ( 336 )   PDF(300KB) ( 767 )  
    自1989年4月10日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成立以来,在塔里木盆地前陆区库车坳陷、台盆区碳酸盐岩和台盆区碎屑岩3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勘探成果,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28.8×108 t当量,成为“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建成中国陆上第三大油气田。30年勘探实践中,对前陆区库车坳陷、西南坳陷,台盆区碳酸盐岩、台盆区碎屑岩油气地质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库车坳陷、台盆区和西南坳陷三大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储盖组合、构造样式、圈闭类型和油气藏模式。塔里木盆地剩余勘探潜力大,下一步要继续精细勘探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塔北隆起西部碎屑岩、塔北—满西奥陶系一间房组,发现落实规模储量;要加大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北部构造带侏罗系,台盆区奥陶系深层、寒武系盐下,西南坳陷山前等领域的研究和勘探力度,实现接替领域的战略突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盐下深层大气田的发现
    杨海军,李勇,唐雁刚,雷刚林,周露,周鹏
    2019, 40 (1):  1-1.  doi: 10.7657/XJPG20190102
    摘要 ( 176 )   PDF(300KB) ( 347 )  
    克拉苏构造带位于库车坳陷北部,其盐下深层大气田为超深高压裂缝性低孔高产砂岩气田,目前已发现油气藏22个,是塔里木盆地天然气的主力产区。1998年发现克拉2气田后,虽坚持勘探,却未再获得重大发现。2006年以来,加强对克拉苏构造带深层的研究,2008年8月,位于克深区带克深2构造的克深2井在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获得日产40×104 m3高产工业气流,取得了重大勘探突破。此后,经过近10年的研究,在前陆盆地勘探技术、油气地质理论和生产实践3个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指导了克拉苏盐下深层大气田的发现,并围绕复杂山地圈闭落实、储集层形成机理、成藏等地质问题及快速钻进、储集层改造等制约勘探效率的工程技术进行研究,有效支撑了克拉苏盐下深层大气田的高效勘探开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苏构造带克深区段盐下构造样式
    侯贵廷1,孙帅1,郑淳方1,唐雁刚2,周露2,莫涛2
    2019, 40 (1):  1-1.  doi: 10.7657/XJPG20190103
    摘要 ( 125 )   PDF(300KB) ( 577 )  
    对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的勘探开发发现,裂缝发育具有上下分带的特征,很可能受背斜中和面的控制,现有的断层相关构造的划分模型难以解释裂缝的垂向分带性,需要重新建立构造样式的划分方案。以克拉苏构造带克深区段为研究区,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以断背斜翼间角为主要要素、结合断层的组合形态,重新建立克拉苏构造带克深区段的盐下构造样式。研究结果表明,克深区段的构造样式依据翼间角的大小分为平缓褶皱和开阔褶皱两大类;结合断层组合形态,平缓褶皱细分出同冲、背冲和反冲平缓褶皱,开阔褶皱细分出同冲和背冲开阔褶皱。克深断裂以北的构造是开阔褶皱和平缓褶皱组合的叠瓦状断背斜,克深断裂以南的构造均为平缓褶皱断背斜的叠瓦构造。裂缝的分布与翼间角密切相关,开阔褶皱的张裂缝带厚度和分布范围比平缓褶皱大得多,断层对其周缘的裂缝分布存在一定影响。构造样式的重新划分为进一步研究不同构造样式断背斜的裂缝发育特征和成因机制等提供了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昆仑山前印支运动期构造对后期构造和沉积的影响
    程晓敢1,2,吴鸿翔1,2,李勇3,陈汉林1,2,章凤奇1,2,师骏3
    2019, 40 (1):  1-1.  doi: 10.7657/XJPG20190104
    摘要 ( 106 )   PDF(300KB) ( 188 )  
    印支运动期古构造对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西昆仑山前后期的构造变形和侏罗纪—白垩纪的沉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但由于新生代以来的强烈改造,研究区印支运动期构造特征识别较为困难。选择新生代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西昆仑山前中段,野外露头调查、钻井和地震资料等综合研究表明,西昆仑山前发育印支运动期褶皱冲断带,形成一系列逆冲断层和北东翼陡、南西翼缓的背斜,这与晚三叠世塔里木板块与羌塘地体最终完成陆—陆碰撞形成的北—北东向挤压有关。印支运动期发育的古断层在喜马拉雅运动晚期挤压下复活,从而造成两期背斜上下叠置,构造高点重合。因此,印支运动期构造格局极大地限制了喜马拉雅运动晚期的构造变形。印支运动期古构造奠定了中生代的古地形格局,并对侏罗纪—白垩纪沉积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受深部印支运动期逆冲断层控制的北西—南东向斜列式分布的古隆起,是造成该区白垩系分布和储集层物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白垩系储集层多期溶蚀物理模拟
    张荣虎1,曾庆鲁1,李君2,佘敏1,余朝丰1
    2019, 40 (1):  1-1.  doi: 10.7657/XJPG20190105
    摘要 ( 75 )   PDF(300KB) ( 121 )  
    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储集层孔隙成因及保存机理争议较大,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超深层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例对此进行探讨。利用高温高压溶蚀模拟研究区储集层所经历的三种成岩环境下地层流体的溶蚀特征,结果表明,早成岩表生期饱和CO2大气淡水溶蚀作用显著,易于溶蚀长石质及碳酸盐类矿物,石英矿物相对难溶;早成岩浅—中埋藏期咸化环境碱性溶蚀作用次之,石英、钾长石及钠长石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溶蚀;中成岩深埋藏期少量有机酸溶蚀作用较弱,主要表现为沿缝网溶扩、石膏溶解和方解石沉淀。总体以前两期溶蚀作用为主,现今储集层残余粒间孔及粒内溶孔面孔率为2%~4%,占储集层总孔隙度的50%~80%.对于埋深超过5 500 m的储集层,溶蚀作用的实验模拟较合理地解释了溶蚀孔隙成因,有助于全面认识克拉苏构造带超深层优质储集层的成因,为西部盆地前陆冲断带深层—超深层多期构造运动下储集层研究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迪北气藏侏罗系阿合组烃包裹体特征及成藏分析
    张宝收1,杨海军1,张鼐2,赵青1
    2019, 40 (1):  1-1.  doi: 10.7657/XJPG20190106
    摘要 ( 91 )   PDF(300KB) ( 153 )  
    迪北气藏侏罗系阿合组储集层共见到2期烃包裹体:Ⅰ期发黄色荧光的烃包裹体和Ⅱ期发蓝白色荧光的烃包裹体。根据包裹体光性特征和组分分析:Ⅰ期烃包裹体为成熟的中质油,Ⅱ期烃包裹体为成熟—过成熟的轻质凝析油。油源对比认为,形成这2期烃包裹体的主力烃源岩是阳霞凹陷三叠系湖相烃源岩。通过包裹体测温、捕获深度计算及埋藏史恢复,Ⅰ期烃包裹体形成于中新统康村组沉积早—中期(17—10 Ma),Ⅱ期烃包裹体形成于中新统康村组沉积晚期—库车组沉积中期(10—5 Ma)。迪北气藏所在的依奇克里克构造带自中新世以来快速沉积,快速沉降,导致其具有多期连续成藏的特点,先后形成Ⅰ期和Ⅱ期油气的聚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库车坳陷东部构造变形样式及演化特征
    张玮,徐振平,赵凤全,吴少军,黄诚,章学岐
    2019, 40 (1):  1-1.  doi: 10.7657/XJPG20190107
    摘要 ( 114 )   PDF(300KB) ( 207 )  
    通过分析地面地质图、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对库车坳陷东部构造变形样式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库车坳陷东部构造呈现南北分带、东西分段、上下分层的几何学特点。以古近系上部吉迪克组膏泥岩分隔,分为膏泥岩上构造层、膏泥岩层、膏泥岩下构造层和基底4层模式。研究区以发育收缩变形及膏泥岩塑性变形为主,膏泥岩上构造层、膏泥岩层及膏泥岩下构造层的构造几何样式及分布具显著差异。膏泥岩上构造层以逆冲断层及收缩褶皱为主,膏泥岩层发育膏泥岩塑性变形构造,膏泥岩下构造层以逆冲断层主导的推覆叠瓦构造为主。库车坳陷东部构造具有显著的分段变形特点,细划分为依西—东秋里塔格构造段、依奇克里克—迪那构造段、吐孜洛克—迪那构造段和吐格尔明—阳北构造段,差异特征主要表现在膏泥岩上构造层的地面线性褶皱带展布、膏泥岩层的塑性变形样式、膏泥岩下构造层变形差异。构造演化剖面分析表明,库车坳陷东部地区大致经历中生代伸展断陷—拗陷盆地、古近纪挠曲过渡型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再生前陆盆地3个演化历程。现今构造定型于库车组沉积时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库车前陆盆地盐下冲断带构造变换特征
    能源1,李勇2,谢会文2,石奎太3,任承豪4
    2019, 40 (1):  1-1.  doi: 10.7657/XJPG20190108
    摘要 ( 91 )   PDF(300KB) ( 196 )  
    库车前陆盆地是发育在南天山山前的中—新生代含盐前陆盆地,受造山作用、基底先存构造、盐岩分布等要素的影响,盆地内部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变形特征,特别是位于库车前陆盆地北部克拉苏含盐前陆冲断带内发育多种类型构造变换带。利用最新的二维和三维地震及钻井、野外露头资料,分析总结了库车前陆盆地内前陆冲断带的变形样式及构造变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自南天山至盆地内部,库车前陆盆地具垂向分层变形特征,其中盐下冲断带主要集中于南天山至拜城凹陷,根据变形方式可以划分为3个变形带,分别为垂向抬升断褶带、斜向冲断楔形带及近水平挤压滑脱带;库车前陆盆地盐下冲断带可以分为乌什段、阿瓦特段、博孜段、大北段、克深段及克拉3段6个构造段,共发育走滑型、边缘型、生长型及混合型4类变换带。总体上看,东西向一级变换带多为走滑型及混合型,控制了构造带的分布,二级变换带多为边缘型及走滑型,控制了构造带内各构造段的差异分布,三级变换带多为生长型,控制了局部构造的分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苏构造带盐下深层断背斜储集层构造裂缝带分布规律
    周露,李勇,蒋俊,李梅,莫涛,李向云
    2019, 40 (1):  1-1.  doi: 10.7657/XJPG20190109
    摘要 ( 78 )   PDF(300KB) ( 292 )  
    克拉苏构造带是塔里木盆地天然气重点勘探区域,主力含气层系为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构造裂缝普遍发育,是低孔砂岩储集层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基于克拉苏构造带盐下深层断背斜储集层构造裂缝发育特征及裂缝带分布规律研究,探索了裂缝带组合与产能的关系,明确了储集层裂缝以未充填—半充填的高角度缝为主,多为张性或张剪性,具有规律性成带分布的特征,裂缝带宽度一般为10~40 m,裂缝带间距一般为10~50 m;根据储集层裂缝带成因及分布规律等差异特征,划分了储集层东西向裂缝带、南北向裂缝带和网状裂缝带3种成因裂缝带;根据储集层裂缝发育特征及裂缝带空间组合特征等差异性,储集层可划分为Ⅰ类高产区、Ⅱ类中高产区和Ⅲ类低产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哈拉哈塘油田缝洞型油藏自流注水耦合计算模型
    江同文1,肖阳2,3,刘子龙2,3,罗慎超1,张丽英2,4,王盾1
    2019, 40 (1):  1-1.  doi: 10.7657/XJPG20190111
    摘要 ( 95 )   PDF(300KB) ( 202 )  
    哈拉哈塘油田缝洞型油藏开发中后期需要进行注水替油增产作业,但中国自流注水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缺乏完整的自流注水流动模型和开发效果优化设计软件。从部分射开水层、射孔孔眼、水阀和缝洞体等关键局部节点出发,建立了缝洞型水层-缝洞体单元流动模型,对部分射开水层、射孔孔眼和水阀等关键节点采用COMSOL软件进行了流动仿真,将各个节点的流动方程进行联立耦合,建立全系统流动耦合模型,并利用Eclipse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从整体上进行验证。对比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的自流注水数值模拟模型可用于缝洞型储集层自流注水量和地层压力变化趋势的预测,为自流注水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缝洞型碳酸盐岩定容油藏形成机理及开发技术
    邓兴梁,罗新生,刘永福,黄腊梅,熊昶
    2019, 40 (1):  1-1.  doi: 10.7657/XJPG20190112
    摘要 ( 102 )   PDF(300KB) ( 246 )  
    碳酸盐岩定容油藏多分布在分支断裂周围,储集层类型以洞穴型为主,具地层能量弱、地层压力下降快、单井控制范围小、无地层水产出等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油气成藏后,伴随着构造运动及油气充注的停止,分支断裂油藏油水界面之下的地层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方解石从地层水中析出,堵塞了油水界面下的早期流体运移通道,油水界面以上油气被封闭,形成无水的定容油藏。基于定容油藏的动静态特征及开发实践,提出了一井多靶点注水替油开发技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深气田异常高压气井井筒异常堵塞治理
    聂延波a,王洪峰a,王胜军a,朱松柏a,王益民a,杨新影b
    2019, 40 (1):  1-1.  doi: 10.7657/XJPG20190113
    摘要 ( 125 )   PDF(300KB) ( 217 )  
    随着克深气田的开发,井筒堵塞井数增多,堵塞程度越来越严重,影响了单井的安全平稳生产,制约了气田的高效开发。为此,针对气井井筒堵塞现状,结合单井生产动态特征、现场解堵情况、井筒返出物系统分析,认为造成气井井筒堵塞的主要堵塞物为垢和砂,堵塞模式分为垢堵、砂堵和砂垢混合堵3种模式。根据堵塞模式特点及井筒完整性,结合酸化解堵、连续油管冲砂解堵和大修3种传统疏通井筒措施的优缺点,提出了4种综合治理措施:垢堵井采用酸化解堵,砂堵井采用连续油管冲砂解堵,砂垢混合堵井采用连续油管冲砂和酸化综合解堵,管柱错断井采用大修更换管柱。实际应用证明,分模式治理不但可以高效疏通井筒,同时也可降低生产成本。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巨厚层均质砂岩储集层渗流屏障特征及分布规律
    陈袁1,周飞1,王伟伟1,孙海航1,焦翠华2
    2019, 40 (1):  1-1.  doi: 10.7657/XJPG20190114
    摘要 ( 83 )   PDF(300KB) ( 162 )  
    针对塔里木盆地塔中4油田CⅢ油藏储集层,以岩心、测井等资料为基础,对研究区泥质、钙质和钙泥质3类渗流屏障特征进行了表征,通过对不同类型渗流屏障的岩心观察、岩性物性分析、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和形成机理研究,建立了储集层内部不同类型渗流屏障的划分标准。以平行渗流屏障模式为地质模式基础,结合生产动态资料,根据不同渗流屏障对储集层流体渗流的影响,将研究区井间渗流屏障分为完全遮挡型、部分遮挡型和完全不遮挡型3种,并明确了渗流屏障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垂向上,不同层段的渗流屏障对流体渗流影响不同,上交互亚段和下交互亚段上部渗流屏障对流体渗流影响最大,而平面上研究区西北部渗流屏障最为发育。充分认识储集层渗流屏障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对流体渗流的影响,对油田剩余油的挖潜和采收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凝析气藏开发中后期注气提高采收率
    陈雷,罗辑,饶华文,冯信荦,康爱红,乐潇
    2019, 40 (1):  1-1.  doi: 10.7657/XJPG20190115
    摘要 ( 133 )   PDF(300KB) ( 240 )  
    柯克亚凝析气田目前地层压力已经大幅下降,基本接近甚至低于最大反凝析压力,使得井筒周围析出的凝析油增多,渗流阻力增大致使多井无法正常生产。通过调研类比以及室内凝析油注干气抽提相态实验和长岩心驱替实验,结合现场试注结果,评价分析凝析气藏开发中后期注气提压、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研究表明,随注气量增加,注入气对凝析油的抽提作用明显加强,同时凝析油注气膨胀后流动性能明显改善;在地层压力高于最大反凝析压力时注气,可提高凝析油采收率10%~25%,但地层压力若低于最大反凝析压力时注气,采收率增幅十分有限。柯克亚凝析气田部分砂体封闭性好,规模有限,地层压力接近最大反凝析压力,结合矿场情况优化注采参数,采用控制注采比,注气逐步增压,可以有效避免气窜,提高气藏开发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TI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库车复杂山地的应用
    吴超,许安明,尚江伟,陈维力,朱婧,章国威
    2019, 40 (1):  1-1.  doi: 10.7657/XJPG20190116
    摘要 ( 110 )   PDF(300KB) ( 281 )  
    库车坳陷复杂山地地表地下双重复杂、地表高差大、山体发育、沟壑纵横,古近系膏盐岩挤压变形严重,厚度变化大,盐上浅层高陡,盐下目的层逆冲叠瓦断块发育,导致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成像效果较差。通过多年复杂山地地震资料处理研究,形成了起伏地表TTI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中,采用了小平滑基准面,通过微测井约束层析反演计算静校正厚度、时间和速度,建立较高精度的浅表层速度模型;综合应用地表露头、重磁电、地质和钻测井资料约束建立了合理的中深层速度模型;采用井控TTI各向异性参数提取及网格层析成像技术提高了速度模型和成像的精度。通过TTI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库车坳陷复杂山地地震资料信噪比和成像质量明显提高,为区带研究及圈闭落实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库车坳陷深层裂缝性砂岩气藏可压裂性评价
    张辉,尹国庆,王志民,王海应
    2019, 40 (1):  1-1.  doi: 10.7657/XJPG20190117
    摘要 ( 101 )   PDF(300KB) ( 214 )  
    库车坳陷深层裂缝性砂岩气藏经历强挤压构造变形,储集层地应力高,且各向异性强,同时天然裂缝广泛发育,作用于天然裂缝面的地应力严重影响了储集层渗透性能和流体的流动。为优化气井压裂工程方案,从储集层地应力场、裂缝剪应力与有效正应力之比、岩石脆性及断裂韧性等4个方面,对库车坳陷深层裂缝性砂岩储集层可压裂性进行了评价。根据岩石力学实验、地应力场建模及天然裂缝剪切变形能力对压后产能的影响分析,建立了一种适用于高应力背景裂缝性砂岩储集层的可压裂性指数评价模型。相对基于岩石脆性和断裂韧性可压裂性评价模型,其更多考虑了现今地应力场和天然裂缝对压裂效果的影响,对高应力背景裂缝性致密储集层井间和层间压裂难易程度反映更敏感,可用于压裂段优选、射孔位置确定、注入压力选择、泵注程序优化等。可压裂性评价技术在库车坳陷气井中成功应用30井次,为需要储集层改造气井的定量化压裂方案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库车坳陷克深地区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集层测井评价
    信毅1,唐军2,罗振媛1,别康1,唐保勇1,李晓龙1
    2019, 40 (1):  1-1.  doi: 10.7657/XJPG20190118
    摘要 ( 78 )   PDF(300KB) ( 124 )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深地区巴什基奇克组平均埋深超过6 000 m,属于深层低孔特低渗砂岩储集层,储集层岩性变化对测井响应特征以及孔隙度、渗透率存在较大影响。利用元素俘获能谱测井、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精细刻画岩性,建立能够反映矿物组分以及岩石颗粒分布的测井评价参数,并分粒径建立克深地区孔隙度、渗透率计算模型,提高储集层物性评价的精度。引入岩性岩相的概念,提取能够表征储集层岩石学特征的测井参数;同时以元素俘获能谱测井、成像测井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岩性、粒度、沉积构造等因素,形成克深地区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层岩性岩相划分的标准。该评价方法在克深地区储集层评价中应用效果显著,对低孔低渗且岩性变化大的储集层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叠前深度偏移的三相融合速度分析与复杂圈闭落实
    许安明,吴超,潘杨勇,尚江伟,陈维力,胡春雷
    2019, 40 (1):  1-1.  doi: 10.7657/XJPG20190119
    摘要 ( 94 )   PDF(300KB) ( 182 )  
    克深三维地震区位于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东部,其地表地形高陡,起伏剧烈,地下构造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低,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后误差很大。为提高目的层成像质量,使断片接触关系更清楚,运用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但受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精度限制,利用叠前深度偏移确定的构造形态与实际存在一定差异。为了提高构造成图精度,提出了利用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将叠前深度偏移数据转换到时间域,即深时转换,同时开展岩相、地震相和应力相三相融合的速度分析,最终利用变速成图落实复杂圈闭。该方法继承了深度偏移资料归位较准确、三相融合速度场精度较高和变速成图技术成熟的优点,提高了圈闭落实精度。利用该成果部署的一批井位与实钻吻合程度显著提高,为克拉苏构造带山地三维地震区油气发现及整体评价勘探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