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6年, 第1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6-06-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塔里木盆地西部及邻区构造形成机制
    伍致中
    1996, 17 (2):  97-104+201. 
    摘要 ( 99 )   PDF(644KB) ( 229 )  
    塔里木盆地西部及邻区构造的形成机制,主要受控于印度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其次是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板块的挤压作用:西南缘受控于帕米尔推覆体的推覆作用及东侧的扭动走滑作用的影响;南缘受西昆仑山的逆冲推覆作用的影响;北部和西北部,主要受柯坪弧形推覆构造隆起带的推覆作用的影响;东北部的巴楚断隆,受两个方向对冲的作用力,造成了特殊的扭动走滑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叠覆逆断层系统过渡带模式在塔中主垒潜山带中的应用
    杨松岭, 张振生
    1996, 17 (2):  105-110+201. 
    摘要 ( 72 )   PDF(578KB) ( 252 )  
    应用叠覆逆断层系统的构造模式,对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带中控制潜山形成的同向叠覆逆断层过渡带与反向在覆逆断层过渡带进行了演化机理的分析。认为同向叠覆逆断层过渡带为斜坡型,反向叠覆逆断层过渡带则为平台型;两条主断裂多期次的活动、叠覆,使过渡带内小断裂和网状裂隙发育,成为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场所,只要存在有圈闭条件,就可以形成油气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西南坳陷油气藏模式及其形成条件初探
    董大忠, 关春林
    1996, 17 (2):  111-115+201-202. 
    摘要 ( 83 )   PDF(545KB) ( 167 )  
    塔西南坳陷是一个经长期发展形成的复合型前陆坳陷。二叠纪后的各次运动,特别是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天山、昆仑山先后隆升,并发生向盆地的冲断作用,从而使前陆坳陷形成大规模的逆冲断裂和与断层相关的褶皱,与隆升、褶皱、冲断有关的多种类型圈闭,在油气来源充足的情况下可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古生界圈闭发育程度较差,中、新生界以发育挤压背斜、断背斜、断层、岩性圈闭为主。无论是古生界油气藏,还是中、新生界油气藏,其形成的关键因素是有断层直接或间接地将油源层和储层联系起来,以提供油气藏形成所需的油气来源,否则再好的圈闭也难以形成油气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西南坳陷区域地震地层学研究
    赵志超, 唐勇
    1996, 17 (2):  116-122+202. 
    摘要 ( 76 )   PDF(556KB) ( 167 )  
    在对地震反射资料进行品质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地震反射特征的“多参数法”划分地震相,用优势地震相来代表各层序的地震相类型,然后将单井相剖面和地面地质相剖面转换成时间域剖面,对地震剖面上的地震相进行标定,建立地震相与沉积相的关系,进而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依据层速度、剩余层速度和钻井资料,建立岩性与速度量板,进行区域岩性预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阻储层参数的测井解释
    樊政军, 金意志, 贺铎华
    1996, 17 (2):  123-126+202. 
    摘要 ( 99 )   PDF(348KB) ( 222 )  
    针对低阻油气储层的测井特征,采用常规测井解释方法和神经网络法计算了孔隙度、饱和度、渗透率等参数,并在实际中得到了检验,符合率较高。同时对储层的划分、测井曲线质量的标定等进行了叙述,其测井解释精度可满足油气储量计算的要求,达到了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侏罗系煤镜质组荧光性质及成烃意义
    肖贤明, 刘德汉, 盛国英, 孙永革
    1996, 17 (2):  127-129+202-203. 
    摘要 ( 83 )   PDF(367KB) ( 236 )  
    应用激光显微荧光探针观测技术,对吐哈盆地及其外围盆地侏罗系典型煤样镜质组荧光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测试。分析结果认为,吐哈盆地侏罗系煤系镜质组普遍具有富氢特征,氢指数可高达180~200mg(烃)/g(有机碳),源于镜质组中的重烃含量高达20%~40%,表明这类烃源岩已具备了生油的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标志物的环境特征与油源关系
    王屿涛
    1996, 17 (2):  130-137+203. 
    摘要 ( 68 )   PDF(620KB) ( 206 )  
    以准噶尔盆地上二叠统和中、下侏罗统的两套烃源岩为例,分析和探讨了生物标志物的组合特征。研究表明,两套烃源岩在区域分布上为两套不同环境的沉积体系,但在局部地区或层段两者可能具有相似的沉积特征和生源,因而在生物标志物的组合上亦具相似之处。由此说明,环境是控制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组成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南天山东部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的地质时代
    廖卫华, 夏风生
    1996, 17 (2):  138-144+203. 
    摘要 ( 61 )   PDF(539KB) ( 243 )  
    通过对标准剖面的两次考察和室内各门类化石鉴定,特别是早泥盆世标准牙形类化石的发现,证实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的地质时代为洛赫柯夫晚期的delta带和pesavis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测解释方法在准噶尔盆地的应用
    张国喜, 徐茂林, 卫扬安, 刘浩
    1996, 17 (2):  145-149+203-204. 
    摘要 ( 85 )   PDF(514KB) ( 239 )  
    在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7种气测评价方法后指出,气体评价法、轻烃比值法、双对数比值法3种气测解释方法在准噶尔盆地适用性较强,解释符合率较高。在选择气测解释方法时,一定要考虑本地区的储层流体特征及钻井条件,并利用随钻资料对解释方法的区带区间值进行必要的修正;在进行气测解释时应充分利用各种解释方法之间的互补性,综合分析、取长补短,以提高解释精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ogistic模型的推导及自回归方法
    陈元千, 胡建国, 张栋杰
    1996, 17 (2):  150-155+204. 
    摘要 ( 224 )   PDF(442KB) ( 291 )  
    基于文献[1]的增长类型的微分方程式,对实用的逻辑斯谛(logistic)模型进行了简单推导,得出了预测油气田产量、累积产量、可采储量、最高年产量及其发生时间的方法,并得出该模型的有效应用范围为,是在采出可采储量50%之后的递减阶段。同时,还提出了求解逻辑斯谛模型的自回归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周期性水动力法提高砾岩油藏原油采收率的机理
    杨学文
    1996, 17 (2):  156-162+204. 
    摘要 ( 66 )   PDF(509KB) ( 286 )  
    对于非均质程度很高的砾岩油层,采用周期性注水方式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原油采收率。周期性脉冲式注水可以在地层中造成不稳定压力状态,在薄含水层中造成剩余压力。借助于毛细管力可以使含油薄层的含水饱和度提高,增加水淹层的含油饱和度。根据砾岩油藏具有高渗透主力油层连片集中分布的特点,可将已有的面积注水井网按高渗透层的主体延伸方向,组合为排状注水井网,然后针对地下不同情况实施定向、轮向周期性水动力注水。采取这种注水方式可以进一步扩大注水波及系数,提高原油采收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计算偏差系数经验公式的优化选择
    袁自学
    1996, 17 (2):  163-167+204. 
    摘要 ( 167 )   PDF(291KB) ( 325 )  
    通过对6种常用的经验公式计算偏差系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比较后,找出了使计算偏差系数误差最小的方法,在1.05≤Tr≤3.0,0.2≤Pr≤20区域中,除了在1.05≤Tr≤1.1,1.5<Pr<4.4子区域内用Beggs和Brill方法外,其余区域都可用Dranchuk和Abu-Kassem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确定断层产状是断块油藏开发调整的地质基础──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东2区为例
    谢芬, 王庆祥, 解克萍, 肖春林
    1996, 17 (2):  168-172+205. 
    摘要 ( 87 )   PDF(410KB) ( 187 )  
    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东2区克下组为例,运用岩心、试井、测试、试油、试采等资料,重新确定白碱滩南断裂在七东2区的产状,准确界定了七东2区和八区530井区,为断块油藏的开发调整奠定了地质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水界面张力的经验统计法
    毕海滨, 王颖惠, 鲁国明
    1996, 17 (2):  173-176+205. 
    摘要 ( 149 )   PDF(336KB) ( 999 )  
    从油水界面张力的定义出发,研究了不同因素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以济阳坳陷为例,建立了该地区确定油水界面张力的相关经验公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砾岩储层泥质含量的变化对物性的影响──以克拉玛依油田二中区克下组为例
    关维东
    1996, 17 (2):  177-179+205. 
    摘要 ( 103 )   PDF(234KB) ( 318 )  
    通过对克拉玛依二中区三采试验区粒度分析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冲洗沉降法的分析结果明显失真(尤其是泥质含量),筛析法分析结果精度高,与油藏实际比较吻合。由于砾岩储层泥质含量比较低,其对储层物性(渗透率)的影响并不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火烧山油田储层裂缝发育特征新认识
    王国先, 翟兰新
    1996, 17 (2):  180-183+205-206. 
    摘要 ( 84 )   PDF(423KB) ( 345 )  
    根据毛管压力、相对渗透率曲线形态及有关参数,对火烧山油田储层裂缝发育特点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认为:火烧山油田低孔渗、高排驱压力、高进汞饱和度具大平台段的毛管压力曲线是由于加压后微细裂缝张开所致,而这种张开高导流裂缝大都是在打开油藏以后产生的;火烧山油田储层处于一遇应力扰动便产生裂缝的岩石力学临界体状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多元回归方法确定稠油油藏吞吐阶段的采收率
    刘雨芬, 陈元千, 毕海滨
    1996, 17 (2):  184-187+206. 
    摘要 ( 81 )   PDF(338KB) ( 217 )  
    收集整理了我国39个已开发热采稠油区块的基础资料,从影响采收率的单因素分析入手,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确定蒸汽吞吐开采稠油油藏采收率的相关经验公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藏形成过程中油气的再次运移
    安作相
    1996, 17 (2):  188-193+206. 
    摘要 ( 96 )   PDF(548KB) ( 319 )  
    由烃源岩中排出的油气,经过初次运移、聚集和二次运移、聚集而形成的油气藏,当区域构造格局因受构造运动而发生改变或由于断裂的活动而使构造面貌发生变化时,已形成的油气聚集的相对平衡就被打破,油气沿区域不整合面或断裂向低势能方向发生再次运移,并在适宜的圈闭中再次聚集成藏。由于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演化的多旋回性,因此油气的再次运移和再次聚集现象十分明显,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研究这一问题时,要结合烃源岩热演化史、构造发展史和沉积史,确定烃源岩的分布、生储盖组合类型,恢复各期的构造格局和构造面貌,以确定油气再次运移的方向和再次聚集的位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