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7-04-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何家雄, 施小斌, 阎贫, 黄安敏, 张树林, 刘海龄
    2007, 28 (2):  129-135. 
    摘要 ( 107 )   PDF(262KB) ( 198 )  
    根据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勘探与地质研究成果,在获取大量油气地质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区不同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油气运聚成藏的区域构造地质背景与勘探方向进行了剖析与系统总结,指出了具有油气远景的主要勘探领域及方向。但由于该区整体油气勘探及研究程度尚低,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复杂,故其油气运聚规律及勘探方向,迄今仍处于探索之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成藏特征
    宋传春, 贺伦俊, 马立群, 任海宁, 朱光
    2007, 28 (2):  136-138. 
    摘要 ( 94 )   PDF(260KB) ( 293 )  
    钻探表明,车排子凸起具有多含油层系、多油藏类型和多油质品位等“三多”成藏特征。通过地层沉积、构造演化和油源对比分析,认为“三多”成藏特征与构造格架的分割、沉积旋回和成藏期次的控制和多向油源充注密切相关,并且由于车排子凸起南部南偏东方向古山脊的存在和北部东南方向古山梁的发育,形成了南部古近-新近系浅层以稀油聚集、晚期成藏为主,北部侏罗系-石炭系以后期改造、稠油分布的成藏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民屯凹陷东侧斜坡带潜山古地貌与储集层特征
    吴东胜, 徐贞美, 陈恭洋, 邓礼发
    2007, 28 (2):  139-142. 
    摘要 ( 83 )   PDF(377KB) ( 195 )  
    大民屯凹陷潜山古地貌是基底块断差异升降和风化剥蚀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但控制着潜山残留地层的分布,也影响了上覆房身泡组和沙四段地层的分布。在详细分析潜山地层接触关系的基础上,应用房身泡组和沙四段地层厚度构成及地震资料预测,其存在4类参数组合:Ⅰ类组合反映潜山古地形隆起区,出露岩性为太古界变质岩;Ⅱ类组合反映潜山古地形洼陷区,出露岩性为中生界砂、砾岩;Ⅲ、Ⅳ类组合则反映潜山古地形斜坡带,出露岩性为元古界碳酸盐岩。平面上Ⅰ、Ⅲ、Ⅳ类组合的分布区为储集层发育的有利地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剩余压力分布及油气运聚条件
    刘小琦,邓宏文,李青斌,任国选
    2007, 28 (2):  143-145. 
    摘要 ( 81 )   PDF(268KB) ( 203 )  
    利用平衡深度法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地层的流体剩余压力分布特征。研究发现,研究区各井下均有剩余压力,其中长7幅度最大,其次为长6和长4+5及长8,剩余压力的分布与已知含油情况分布关系密切,大多数油田在平面上均分布在相应油组剩余压力低值带,纵向上主要分布在异常压力段中的相对低值带,其次为正常压力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主力生油层长7油组油气运移及聚集条件,指出安塞和盐池两地区是长2油层聚集区,陇东、白宝、靖边一线以东是长6油层运移富集指向区,而陇东、白宝、靖边一带是长8油层运移富集指向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营尔凹陷原油族群划分及勘探意义
    韩永科, 张莉, 韩小松, 杨智明
    2007, 28 (2):  146-149. 
    摘要 ( 107 )   PDF(161KB) ( 181 )  
    酒泉盆地营尔凹陷原油地球化学性质较相似,但可细分为若干族群,选择原油族组分、轻烃及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结合原油的地质产层将原油分为3个族群。油源对比表明,3组原油分别与中沟组、下沟组下段、赤金堡组烃源岩存在亲源关系。通过原油族群划分,中沟组、下沟组下段、赤金堡组为营尔凹陷3套各自独立成藏系统,勘探中要分别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东五百梯地区石炭系储集层裂缝分布规律
    魏钦廉, 赵平海, 付顺
    2007, 28 (2):  150-153. 
    摘要 ( 98 )   PDF(270KB) ( 265 )  
    根据野外地面裂缝调查、岩心裂缝观察描述及测井裂缝识别,指出川东五百梯气田致密储集层主要是受局部构造控制的构造缝。结合实验分析认为,岩石物性、岩石本身的力学性质及构造变形应力场强度是控制其裂缝发育的主要地质因素。研究区的裂缝可以划分为成岩微裂隙、风化裂隙和构造裂缝3种类型。根据研究区实际地质情况,采用构造应力模拟方法,对研究区构造裂缝发育进行了初步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古城墟隆起奥陶系钻探成果与勘探意义
    吴光宏, 黎兵, 周新科, 冯永宏, 王伟, 黄华, 胡勇
    2007, 28 (2):  154-157. 
    摘要 ( 87 )   PDF(376KB) ( 222 )  
    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东段的古城墟隆起,奥陶系齐全,新发现中奥陶统一间房组-下奥陶统鹰山组颗粒灰岩孔隙型储集层。该类储集层主要储集空间为粒间孔、晶间孔和针尖状溶蚀孔,在微裂缝、缝合线等连通下形成了厚度约2~50m、分布较广泛的似层状孔隙型储集体。成像测井资料的进一步解释处理发现,其孔隙度达4%.该类储集层主要受台地边缘砂屑滩相展布的控制,后期溶蚀作用有利于改善其储集性能。颗粒灰岩储集体与上覆上奥陶统泥质岩区域性盖层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并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在烃源区高成熟油气多期充注下形成了多层潜在油气藏。在已完钻的1口探井中经中途测试获气流,充分展现了这一勘探领域的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碱石山地区中新世介形类及其古环境
    吉利明, 姜桂凤, 祝幼华
    2007, 28 (2):  158-162. 
    摘要 ( 87 )   PDF(369KB) ( 236 )  
    柴达木盆地中部碱石山地区碱石1井岩屑及岩心的微体古生物分析,在上油砂山组和下油砂山组发现少量的介形类化石,其中以Eucyprisobtus较为丰富,出现的其他分子还有Eucyprisstenoformi、Cyprideis和Cyprinotus(Heterocypris)等。据化石时代分布认为,碱石1井含介形地层的时代为新近纪中新世,以Cyprideis的大量出现作为下油砂山组的顶界。据介形类生态分布认为,上油砂山组和下油砂山组的沉积环境属少盐水-真盐水湖泊,并且上油砂山组比下油砂山组的沉积环境更为咸化。碱石山地区中新世至上新世,湖泊在向东迁移过程中经历了浅→深→浅的演化过程,沉积水体逐渐咸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特征
    孔庆芬
    2007, 28 (2):  163-166. 
    摘要 ( 112 )   PDF(480KB) ( 295 )  
    从有机岩石学角度出发,综合应用干酪根和全岩光片观察方法,在《透射光—荧光干酪根显微组分鉴定及类型划分方法》部颁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富氢组分随热演化程度光性变化明显的特点,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优质烃源岩显微组分划分为腐泥组、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4种类型,其中,腐泥组作为最主要的组分表明湖生藻类是其主导生源类型。另外,烃源岩中腐泥型微粒状镜质体的普遍存在,一方面证实了当时沉积水体为还原环境,微生物降解强烈;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优质烃源岩已进入大量生烃期,为本区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划分提供了佐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吸收系数在川东南油气预测中的应用
    宁松华
    2007, 28 (2):  167-169. 
    摘要 ( 83 )   PDF(312KB) ( 299 )  
    地层的吸收系数受控于岩石骨架的弹性性质,同时也受控于地层的孔隙及孔隙中流体的性质,而地层的吸收系数又是反映储集层含油气的重要参数。利用地层的吸收系数变化特征,可以较好地追踪含油气储集层,特别是含气储集层。通过对川东南某区叠后资料的处理,获得该研究区三维吸收系数数据体资料,通过分析发现在含气层部位的吸收系数要强于未含气地层。利用这些解释成果,再结合地质、钻井和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可以较好地划分出含油气层的分布范围,从而达到油气预测的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频谱分析法确定乌什凹陷白垩系米氏沉积旋回及沉积速率
    郑民, 彭更新, 雷刚林, 黄少英, 吴超, 郭华清, 李曰俊
    2007, 28 (2):  170-174. 
    摘要 ( 111 )   PDF(245KB) ( 275 )  
    以自然伽马曲线包含的丰富地质信息为基础,通过小波分析与快速傅里叶变换相结合,运用频谱分析法在乌什凹陷白垩系识别出米兰柯维奇沉积旋回,并确定出米氏旋回的厚度,在此基础上精确计算出资料区白垩系各层组沉积速率。其中偏心率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为8.70~13.89m;地轴倾角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为3.01~5.88m;岁差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为1.28~2.44m.4口采样井白垩系地层平均沉积速率为0.09378mm/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地区志留系原油运移方向研究
    霍红, 刘洛夫, 解启来, 陈元壮
    2007, 28 (2):  175-178. 
    摘要 ( 67 )   PDF(254KB) ( 191 )  
    利用咔唑类非烃化合物作为油气运移示踪剂,探讨了塔中地区志留系可动油的运移方向。对塔中地区志留系可动油的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参数的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志留系可动油侧向运移分馏效应不显著,具有近源性特点。志留系可动油主要来源于满西地区和塔中北斜坡的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向南东-南的方向首先进入塔中47号构造,然后依次向塔中11、塔中12-50及塔中16号等构造侧向运移。垂向上,志留系可动油有自下而上运移的趋势。油气运移过程受区域构造控制,运移方向与志留系主要断裂走向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储集层随机建模中三维变差函数研究
    郭凯, 史静, 杨勇
    2007, 28 (2):  179-181. 
    摘要 ( 87 )   PDF(124KB) ( 204 )  
    三维变差函数是反应储集层非均质性最重要的参数。目前储集层随机建模中往往忽略了建立合理的空间变差函数这一基本而重要的储集层物性。针对油气储集层垂向上物性分布的特点,系统分析了奇异值、混合分布和漂移3个主要影响油气储集层物性的三维变差函数求取的地质因素,总结了消除这些地质影响因素的相应操作手段和技术方法,最后归纳提出了三维变差函数求取的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适于复杂断块的地震资料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以泌阳凹陷为例
    曾庆才, 杜耀斌, 王德发, 段洪有, 李琛
    2007, 28 (2):  182-184. 
    摘要 ( 96 )   PDF(406KB) ( 178 )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构造复杂,小断块发育,地震纵、横向速度变化剧烈,成像困难,常规的地震成像方法成果难以满足勘探开发的需要。采用弯曲射线叠前时间偏移技术使小断块准确偏移归位,其走时方程更接近层状介质地震波的真实传播路径,成像聚焦更精确,且通过特殊振幅处理,其偏移结果有很好的保幅性,输出的道集可以用于岩性分析和反演研究。经实际应用,获得了较高质量的成像剖面,通过综合解释,对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断裂特征取得了新认识,发现了一批新圈闭,经钻探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划分、对比及其地质意义
    王成林, 张惠良, 李玉文, 沈扬
    2007, 28 (2):  185-188. 
    摘要 ( 181 )   PDF(290KB) ( 249 )  
    通过实测盆地西部柯坪地区志留系露头剖面,将志留系划分为下志留统柯坪塔格组、塔塔埃尔塔格组、中-上志留统依木干他乌组,其中柯坪塔格组可细分为柯坪塔格组下段、中段和上段,塔塔埃尔塔格组细分下段和上段;并识别出6个地层对比标志层。塔中隆起缺失柯坪塔格组下段和中段,塔北隆起英买力地区缺失柯坪塔格组下段,满加尔凹陷及塔东地区柯坪塔格组发育齐全,塔中、塔北等地区依木干他乌组保存不全。柯坪地区、塔北地区以滨岸-浅海相碎屑岩沉积为主,塔中以河口湾-潮坪沉积为主,塔东以陆相河流-辫状河三角洲粗碎屑沉积为主。综合分析认为,志留系沉积前塔中和塔北是个继承性隆起,沉积古地貌东高西低,海侵从西北向东南,地层由西北向东南超覆,后期抬升导致志留系上部地层剥蚀,志留系独特的沉积特征显示了古地貌特征、物源方向和海侵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油气藏产量递减规律的研究与可采储量的预测
    王俊魁
    2007, 28 (2):  189-193. 
    摘要 ( 104 )   PDF(226KB) ( 216 )  
    根据产量递减曲线变化特征,建立了产量递减率微分方程,并由此得到了描述产量递减规律的无因次递减方程。该方程表明,对于任何油气藏产量出现递减以后,在直角坐标中无因次累积产量与无因次时间都是一条通过坐标原点、斜率为1的直线,据此可以外推预测油气藏的累积产量与年产油量。推导了产油量随累积产油量变化关系方程,根据这个方程可以预测油气藏的剩余可采储量与废弃年产油量两项重要开发指标。应用递减方程研究了油气藏递减时储采比的合理界限。用较多的实例证实了递减率微分方程与相关公式的正确性与实用性,这些公式可用于油气藏工程研究与预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两种驱替特征曲线特性对比
    徐君, 高文君, 彭玮, 王鹏, 万永红, 周婕
    2007, 28 (2):  194-196. 
    摘要 ( 114 )   PDF(134KB) ( 201 )  
    驱替特征曲线法是研究油田含水规律、预测开采指标和标定可采储量最常用的方法,目前已形成50多种。在这些曲线中,筛选出能够描述不同形态的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的曲线一直是油田开发工作者永恒的研究课题。通过对钟德康驱替特征曲线和Gao-Ⅰ驱替特征曲线特性的对比分析表明:两类水驱曲线均具备描述不同形态的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的特性,但前者无驱替特征曲线相对应,而后者有驱替特征曲线相对应,其应用范围更大,是最理想的驱替特征曲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疏松砂岩稠油油藏适度出砂开采方式研究
    田刚, 唐洪明, 王春华
    2007, 28 (2):  197-199. 
    摘要 ( 94 )   PDF(104KB) ( 199 )  
    针对疏松砂岩稠油油藏的实际情况,在常规防砂和出砂冷采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度出砂开采方式。论述了适度出砂开采技术的增产原理,以及适合适度出砂开采方式的油藏条件。列举了一些国外油田的应用实例,进一步证明了适度出砂开采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油井产量。最后讨论了应用适度出砂技术应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异常高压下气井产量递减分析方法的应用
    薛国庆, 李闽, 于春生, 刘世常
    2007, 28 (2):  200-202. 
    摘要 ( 71 )   PDF(136KB) ( 155 )  
    确定气藏参数的方法常常是关井测压。然而,我国有许多气藏渗透率特别低,压力恢复所需时间特别长,有时长达几个月。因此,有必要研究根据气井生产史确定气藏参数的方法,避免关井给生产带来的损失。对具有生产记录的气井,可以采用现代产量递减分析方法反求地层参数,并用标准化时间和标准化压力半对数图,作为检验计算结果正确与否的标准。实例对比表明,对于没有关井测压的气井,可以用该方法反求气藏参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平井生产预测方法
    李凡华, 贾丽平, 孙洪安, 单东柏, 王锦芳, 严增民
    2007, 28 (2):  203-206. 
    摘要 ( 85 )   PDF(207KB) ( 243 )  
    根据国内近200口水平井的生产资料,归类总结出底水油藏、超稠油油藏、低渗透油藏、薄层油藏等8种不同油藏类型水平井的生产递减规律,给出了水平井的产量公式和累计产量公式。利用初期产能公式和递减经验公式可以在设计水平井时就能对水平井未来的生产有准确的预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甲醇解除凝析气井反凝析污染的机理
    石德佩, 李相方, 刘华, 孙雷
    2007, 28 (2):  207-209. 
    摘要 ( 99 )   PDF(147KB) ( 364 )  
    用PR状态方程计算气相组分逸度,建立了含醇类的烃-醇体系气-液相平衡计算模型;为了描述醇类的极性,用正规溶液理论借助活度系数计算了液相组分逸度,模拟了烃-醇体系的相态变化特征,揭示了注甲醇解除凝析气井近井带反凝析污染的机理。研究表明,在实例凝析气样的原始温度和压力下,随注入凝析气体系中甲醇摩尔分数的增加,体系的露点显著降低;模拟注入不同摩尔分数甲醇的凝析气体系的等组分膨胀和定容衰竭过程,结果表明,随甲醇摩尔分数增加,等组分膨胀过程中凝析液饱和度不断降低;定容衰竭过程中的反凝析液量和凝析液粘度也明显降低;甲醇对凝析油产生有效的再蒸发作用,是一种有效的解除反凝析污染的溶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棚油田深层系水平主应力方向及其对开发的影响
    陈程, 孙义梅, 敬国超, 毕生, 邱坤态, 苏建栋
    2007, 28 (2):  210-213. 
    摘要 ( 62 )   PDF(239KB) ( 320 )  
    在泌阳凹陷安棚油田深层系低渗透油藏中,对地层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认识上一直存有争议。根据岩心观察和定向取心资料认为:该深层系储集层天然裂缝较发育,为两组呈“x”相交的裂缝,一组走向为20~40°,另一组为80~100°,力学性质为剪性或张剪性,并据此推断裂缝形成时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东60°左右。由于布井时受地层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为东西观点的影响,目前深层系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已成为注入水单向突进的方向,造成油井水淹加速。因此,提出调整措施:通过油井转注或补打新的水井将原来东西向的注水井排调整为北东向的注水井排,抑制含水上升速度,提高注水波及体积系数,以改善开发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拟合曲线进行产量历史变化分析
    赖枫鹏, 李治平, 岑芳
    2007, 28 (2):  214-215. 
    摘要 ( 101 )   PDF(71KB) ( 189 )  
    我国大多数油田已出现产量递减现象,产量递减分析在油田生产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传统的产量递减模型在计算和预测方面比较繁琐。以生产历史数据数理统计为基础,确定出5种产量变化的历史拟合模型。现场应用表明,这几种模型能够很好地实现生产数据历史拟合,对产量预测精度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高压应力敏感性气藏产能评价方法
    王建光, 廖新维, 杨永智
    2007, 28 (2):  216-218. 
    摘要 ( 69 )   PDF(125KB) ( 182 )  
    考虑了高压和储集层岩石应力敏感性对超高压气藏产能的影响,推导了新的产能方程,基于该方程研究了产能方程系数及绝对无阻流量的确定方法。结合几口超高压气井的实际产能测试数据,进行了实例应用并对产能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考虑应力敏感性时所获得的气井绝对无阻流量要比不考虑应力敏感性时减小10%~25%,并与不考虑应力敏感性时压力平方方法所获得的绝对无阻流量相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划分岩石物理相的新方法及其应用
    段林娣, 张一伟, 张春雷
    2007, 28 (2):  219-221. 
    摘要 ( 81 )   PDF(161KB) ( 225 )  
    提出了应用模糊聚类划分储集层岩石物理相的方法。以大港枣南油田为例,选取反映储集层成因的沉积和成岩作用参数,应用该方法将研究区储集层划分为五类岩石物理相,并进一步分析了岩石物理相与油田生产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储集层岩石物理相级别的升高,储集层成因参数及统计物性特征逐渐变好,储集层产液能力也明显增强。本研究有助于寻找有利油气富集部位、剩余油气富集区,对油田调整挖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瞬变电磁法在准噶尔盆地南缘静校正中的应用
    赵峰, 李献民, 宋阳, 其其格
    2007, 28 (2):  222-225. 
    摘要 ( 84 )   PDF(368KB) ( 231 )  
    地表及近地表地质体岩性的纵横向变化是需要对不同波长进行静校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复杂地区的地震勘探中进行常规静校正时,由于受地震微测井或小折射控制点数量的限制,加之相邻控制点之间的岩性变化,致使深度、速度关系差异较大,有时无法准确地建立地表及近地表速度—深度模型,甚至不能求取准确的静校正量。采用瞬变电磁法(TransientElectromagneticMethod),通过连续观测,可以获得地震勘探区地表及近地表结构的电性剖面,利用岩性与电性的关系,建立地表及近地表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部署地震微测井或小折射控制点以获取相应的深度、速度数据,从而建立地表及近地表速度—深度模型,可以求取准确的静校正量。这种以表层地质模型为基础建立的地球物理速度—深度模型,其静校正量的求取具有唯一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Omega系统巨浪噪声衰减及逐点速度分析技术的应用
    段文胜, 邓建峰, 黄录忠, 向东, 杨世明, 张红霞, 崔永福
    2007, 28 (2):  226-228. 
    摘要 ( 89 )   PDF(375KB) ( 254 )  
    在塔里木盆地山地资料中常常发育有“挂面条”噪声,这类噪声的存在对后续的反褶积等处理影响很大,传统的方法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压制。基于空间中值滤波算法的巨浪噪声衰减技术对于此类噪声的衰减效果良好,但其应用存在一些限制条件。通过研究提出了一个突破这些限制的有效解决方案。逐点速度分析技术解决了常规速度分析方法存在的缺陷,它在常规动校正和切除的基础上,进行逐点CMP速度分析并自动生成速度函数。实际处理表明,该技术能进一步提高叠加速度的精度,改善构造复杂区或速度横向变化较大时的叠加成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造圈闭地质风险评价新方法及应用
    马中振, 庞雄奇, 李斌, 魏建设
    2007, 28 (2):  229-231. 
    摘要 ( 92 )   PDF(162KB) ( 300 )  
    传统的圈闭地质风险评价方法的优点是能充分考虑各种地质因素并能发挥人的作用,缺点是评价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并且评价结果可靠性受研究区资料完整程度影响较大。Trinity软件是一种新的油气圈闭地质风险预测软件,该软件能够运用已有的地质数据进行生、排烃模拟,通过模拟计算圈闭汇聚烃量来对圈闭进行评价。该方法不受资料完整程度和人为因素影响,能有效地弥补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在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两种评价方法共同应用,互相校正,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实践中分别用两种方法对松辽盆地滨北地区圈闭进行了评价,优选出6个有利圈闭,为油田下步的勘探工作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波形分析技术在识别小断层和剥蚀线中的应用
    李海亮, 陈启林, 朱允辉, 王宏波, 张丽萍, 余建平
    2007, 28 (2):  232-234. 
    摘要 ( 109 )   PDF(291KB) ( 230 )  
    目前的勘探趋势已由构造油气藏转到岩性复合型油气藏。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难点之一就是如何准确识别小断层和地层油气藏中的剥蚀线。常规相干技术对于断距小于半个同相轴小断层就不尽人意。进行了针对小断层的识别研究,并结合当前最新技术思路,开发出一套基于波形分析技术的识别方法。该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地层剥蚀线、小断层,提高了解释精度和速度,缩短了解释周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重孔隙压敏介质试井解释及其在塔河油田的应用
    王子胜, 姚军, 刁先伟
    2007, 28 (2):  235-237. 
    摘要 ( 79 )   PDF(174KB) ( 230 )  
    建立了双重孔隙压敏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模型,该模型是由基岩系统和裂缝系统组成,并考虑了裂缝渗透率随压降呈指数下降的规律,采用隐式差分格式对考虑井筒储存和污染效应的情况进行了求解。讨论了无因次渗透率模数和表皮系数对压力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因次渗透率模数导致压力及压力导数明显上升,而其对压力及压力导数的影响与表皮系数明显不同。将该理论在塔河油田进行了实际应用,并对一口进行过两次测试的油井的渗透率变化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理论实用性较强,和油田实际符合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简易的注入水流动方向识别方法
    曾玉强, 李晓平, 黎彬, 王琴, 王会强
    2007, 28 (2):  238-241. 
    摘要 ( 124 )   PDF(207KB) ( 269 )  
    在油藏注水开发后期,查清剩余油分布、合理部署注采井网、制定出开发调整措施是油藏开发管理的重要工作。为此,首先要了解井间连通性,弄清注水井水流方向。应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方法,借助石南油田石南4井区三工河组油藏的油井与注水井的生产动态数据,从动态的角度对井间连通性和注入水流动方向进行了研究。该方法实现起来比较简单、省时,适合于油田现场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地球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姚亚明, 崔树军, 陈建军, 杨斌谊
    2007, 28 (2):  242-247. 
    摘要 ( 73 )   PDF(178KB) ( 185 )  
    石油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能源(就目前而言),在全球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油气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勘探程度的逐年提高,油气勘探难度亦愈来愈大。在“背斜理论”指导下,容易找到的背斜油气藏多已被发现,目前,所面对的是越来越复杂的油气勘探对象。然而,地球科学的新理论,如沉积盆地动力学、含油气系统、深盆气地质、成藏动力学等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为我国和世界油气勘探的稳步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地球科学的新方法如盆地分析模拟技术、油藏描述技术、成像测井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油气进一步勘探提供了技术保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与争鸣
    塔里木盆地累托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赵杏媛, 张宝收
    2007, 28 (2):  248-251. 
    摘要 ( 138 )   PDF(389KB) ( 257 )  
    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差热等多种手段分析,发现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某些层段沉积砂岩中存在累托石粘土矿物,但其不是伊利石层和蒙脱石层完全按1:1规则交替排列的典型累托石,可称“似累托石”。该累托石属于沉积-成岩作用成因,是在pH值为4~5的弱酸性水介质、120℃左右或更高一些的温度条件下,由钙蒙脱石加积转化而成的钾累托石。累托石的研究成果对于地层划分与对比、储集层物性及油气藏的形成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流与渗流的统一
    李传亮, 张学磊
    2007, 28 (2):  252-253. 
    摘要 ( 242 )   PDF(69KB) ( 270 )  
    管流是指单根“管子”中的流动,渗流是指多孔介质中的流动,多孔介质是由大量的“管子”组成的,渗流过程也是由管流来实现的,因此,管流与渗流是完全统一的,管流公式与渗流公式也是完全相通的。管流公式适用于“管子”数目少、且管径便于测量的情形,而渗流公式适用于“管子”数目多或“管子”数目少但管径不便测量的情形。实际应用时,应根据具体的情形选用相应的公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挤压构造背景下正断层的成因模式
    崔泽宏, 汤良杰
    2007, 28 (2):  254-256. 
    摘要 ( 101 )   PDF(214KB) ( 197 )  
    提出区域挤压背景下盆地内部一种正断层的成因模式,这类正断层通常叠加在下伏古构造隆起和基底断层之上。分析认为,区域挤压背景下,由基底挤压收缩造成的基底隆起、翘曲和基底断块隐伏活动是诱导上覆盖层引张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机制,古构造格架特征是决定正断层成因发育的先决条件。正断层的成因充分证实了盆地基底对盖层构造变形的控制作用,是盆地演化过程中基底与盖层不相协调统一变形的产物。在我国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准噶尔盆地腹部均发育有这种成因类型的正断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油气地质
    南塔吉克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朱毅秀, 刘洛夫
    2007, 28 (2):  257-261. 
    摘要 ( 135 )   PDF(231KB) ( 248 )  
    对南塔吉克盆地的地层、沉积、构造和石油地质特征等进行了综合研究。该盆地的烃源岩为古近系、白垩系和侏罗系的滨浅海相与湖相泥岩、页岩和灰岩,有多套含油气层系,主要含油储集层为古近系的滨浅海相碳酸盐岩和砂岩,主要含气储集层为白垩系与上侏罗统滨浅海相碳酸盐岩和砂岩,上侏罗统膏盐岩为气藏的区域性盖层,白垩系和古近系的泥膏岩和泥灰岩为区域性和局部油气盖层,油气主要运移期和聚集期发生在晚白垩世与早上新世,油气圈闭和油气田(藏)主要有构造型、构造-地层复合型和地层型等3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物介绍
    石油地质学家 丘东洲
    2007, 28 (2):  262-262. 
    摘要 ( 66 )   PDF(201KB) ( 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