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7-06-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中国古生代海相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
    康玉柱
    2007, 28 (3):  263-265. 
    摘要 ( 133 )   PDF(222KB) ( 322 )  
    1984年塔里木盆地北部沙参2井实现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首次重大突破后,在塔里木、华北、扬子及准噶尔地块上发现一批大中型油气田。从烃源岩、储集层(体)、多储盖组合、古隆起、古斜坡控油、多期成藏、多期充注及封盖条件等方面,深入研究了大油气田成藏条件,并指出勘探方向,对在地质构造十分复杂的古生界发现更多大油气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机质变质作用——中国南方海相沉积区油气评价的重要因素
    安作相, 马纪, 庞奇伟
    2007, 28 (3):  266-268. 
    摘要 ( 69 )   PDF(579KB) ( 159 )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南方海相沉积区的油气资源进行了3次集中地质调查和长期勘探研究,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长期忽视了油气藏保存条件中的有机质变质作用,没有将其纳入含油气远景评价体系中去。煤质和定碳比技术是研究有机质变质作用的最简便方法。用这一方法研究表明,在川黔桂地区,定碳比小于90%的有瘦煤及轻的煤变质区,可以发现气田。那里古生界中已失去油藏的保存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近海油气勘探策略及新领域
    朱光辉, 蔡东升, 李绪宣, 陶维祥, 胡孝林
    2007, 28 (3):  269-271. 
    摘要 ( 79 )   PDF(1155KB) ( 211 )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以及油气资源需求的增大,新勘探领域成为我国各大石油公司勘探投入以及储量增长的重点。近年来,我国海上新领域勘探取得了长足进展,深水及岩性勘探获得突破。然而,其他新领域的研究和准备依然不足,面临形势十分紧迫。目前须要加大勘探力度,采取适当的勘探策略和投资组合,以保持海上勘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煤层气资源潜力及勘探选区
    刘得光, 吴晓智, 赵铮亚, 李世宏, 龚红燕
    2007, 28 (3):  272-274. 
    摘要 ( 67 )   PDF(1002KB) ( 210 )  
    对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煤层宏观和微观特征的研究指出,盆地煤层气资源量十分丰富,但有效勘探深度范围内的资源量相对有限。优选出沙南-沙帐、梧桐窝子地区作为煤层气重点勘探区块,主要目的层系均为侏罗系西山窑组,沙南-沙帐区块目的层可加深到八道湾组。其煤层气成藏条件好,含气性较高,且埋深适中,地下构造和地表条件较简单,适宜进行勘探和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低煤阶煤层气藏成藏过程及优势地质模型
    陈振宏, 宋岩
    2007, 28 (3):  275-278. 
    摘要 ( 68 )   PDF(628KB) ( 225 )  
    在构造演化研究的基础上,对比了典型的高、低煤阶煤层气藏的形成过程,探讨了决定现今煤层气藏富集程度的关键因素。高煤阶煤层气藏由于生气量足,成藏过程复杂,通常经历了多次沉降、抬升及改造,到最高演化程度后就不再有煤层气的生成,其形成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故现今煤层气的富集程度主要取决于保存条件;而低煤阶煤层气藏成藏过程简单,煤层形成后一般只经历了一次沉降,一次抬升,受现今地下水的补给、运移、排泄和滞流的控制作用。基于以上认识,分别建立了封闭系统高煤阶煤层气藏优势地质模型和盆缘缓坡低煤阶煤层气藏优势地质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德令哈断陷油气运聚特征
    甘贵元, 姚熙海, 陈海涛
    2007, 28 (3):  279-281. 
    摘要 ( 93 )   PDF(322KB) ( 295 )  
    通过对德参1井资料的系统分析并结合野外考察及地震勘探等成果,对柴达木盆地德令哈断陷油气运聚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德参1井的油气来源于下伏中下侏罗统或石炭系,区域盖层主要为3000~3860m的N1-E3上部地层,在此层位以上地层中由于缺乏有效油气盖层而难以形成油气藏,油气勘探目的层应该是此层段以下的E3中下部地层及侏罗系。4000m以下的岩心分析发现砂岩孔隙发育、面孔率高、孔隙中见沥青质,表明储集层物性较好,曾有过油气运聚。3082~3487m存在多处裂缝发育段,它可成为潜在的油气储集空间。4172~4380m为上侏罗统的一个储盖层组合段,该组合中砂岩可能含有天然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西南古近系和新近系异常压力与油气成藏
    曹海防, 闫林, 夏斌, 周莉
    2007, 28 (3):  282-285. 
    摘要 ( 76 )   PDF(1054KB) ( 206 )  
    通过对部分探井测试压力的分析和异常压力特征的研究,发现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压力类型多样,在一定深度存在异常高压。各构造单元在异常高压初始层位、初始深度、剖面特征等方面又有不同特点。依据异常压力成藏机制对柴西南油气成藏阶段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异常压力对油气藏类型和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超压带泥岩裂缝、岩性油气藏将是今后的重要勘探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北斜坡志留系岩性油藏形成条件与勘探方向
    杨海军, 邬光辉, 孙丽霞, 黄广建, 胡太平
    2007, 28 (3):  286-288. 
    摘要 ( 77 )   PDF(444KB) ( 253 )  
    对塔中志留系的整体评价与综合研究表明,长期稳定的斜坡背景有利于岩性地层圈闭的形成,潮坪相沉积的砂泥岩薄互层是形成岩性圈闭的地质基础,多期油气充注与调整造成了普遍含油的格局,塔中志留系具有形成大面积、低丰度岩性油藏的地质条件。塔中志留系的勘探要突破局部构造控油的思路,把岩性油藏作为志留系的主要勘探对象;岩性上倾尖灭区是有利的成藏领域;东部志留系岩性相变带、地层超覆带是石油勘探的主战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裂缝对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岩溶发育的控制
    刘忠宝, 孙华, 于炳松, 王增香, 杨圣彬
    2007, 28 (3):  289-291. 
    摘要 ( 108 )   PDF(471KB) ( 205 )  
    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受沉积、成岩、构造及岩溶的控制,非均质性极强,其中裂缝对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改造至关重要。通过对岩心、成像测井溶蚀孔洞识别和裂缝统计,对比不同裂缝发育强度、不同产状裂缝与岩溶发育之间的关系,发现溶蚀孔洞与裂缝密切共生,不整合面下的高角度裂缝对风化壳岩溶的发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低角度裂缝与埋藏期岩溶作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为利用不同产状的裂缝发育特征进行岩溶-裂缝型储集层的评价与预测提供了新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地区中下奥陶统划分与对比
    蔡习尧, 钱一雄, 陈跃, 尤东华
    2007, 28 (3):  292-295. 
    摘要 ( 135 )   PDF(238KB) ( 302 )  
    根据多口新钻井的古生物、岩性、电性特征,并结合薄片、电镜等微观资料,将塔中地区中下奥陶统自上而下分为中奥陶统一间房组、中下奥陶统鹰山组与下奥陶统蓬莱坝组,鹰山组与蓬莱坝组可分别划分为4与5个段,它们在全区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在早中奥陶世,卡塔克隆起与塘古巴斯坳陷及古城墟隆起为统一的碳酸盐岩台地,卡塔克隆起缺失一间房组,鹰山组、甚至蓬莱坝组亦有不同程度的剥蚀,与上覆地层上奥陶统或下石炭统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塘古巴斯坳陷及古城墟隆起存在一间房组,且与下伏的鹰山组为连续沉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石油地质特征
    马中振, 庞雄奇, 魏建设, 李明刚
    2007, 28 (3):  296-299. 
    摘要 ( 94 )   PDF(1135KB) ( 337 )  
    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盆地贝尔湖坳陷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发育下白垩统。南一段为主要烃源岩层,南二段是良好储集层,大一段泥岩封闭性好、分布广是良好的区域性盖层,三者构成一套下生上储的正常生储盖组合。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凹陷油气平面分布受有效生烃中心控制,纵向受主力烃源岩层控制,断裂带附近发育的扇三角洲和湖底扇砂体是良好的油气储集体,巴彦塔拉和乌东地区是下步有利勘探地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羌塘盆地侏罗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
    许建华, 吕树新
    2007, 28 (3):  300-303. 
    摘要 ( 62 )   PDF(207KB) ( 225 )  
    在野外露头资料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常规物性、毛细管压力曲线等手段,对羌塘盆地侏罗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岩石学、孔渗性及孔隙结构等特征作了详细研究。岩石类型主要为颗粒灰岩,包括内碎屑灰岩、鲕粒灰岩和生屑灰岩。储集空间包括孔隙和裂缝两种,孔隙主要为次生溶孔,裂缝为构造缝和溶蚀缝。孔隙的微观结构较差,基本上属于低孔低渗致密储集层。强烈的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导致储集层孔隙结构变差的主要因素,后期的溶解作用对储集层物性有一定的改善。构造作用使得岩石中裂隙发育,提高了岩石孔渗性,极大地改善了岩石的储集性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濮凹陷深层气藏成藏规律
    李继东, 武晓玲, 李素贞, 谢书琴
    2007, 28 (3):  304-306. 
    摘要 ( 83 )   PDF(596KB) ( 246 )  
    东濮凹陷具有形成深层气的优越基础地质条件:两套优质烃源岩、多种类型的储集砂体和高异常孔隙发育、厚的岩盐和泥岩作为良好盖层。东濮凹陷深层气可分为煤成气、油型气和混合气3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深层气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规律。通过生烃史、充注史、构造演化史与油气运聚史综合分析,采用油气成藏的动态预测方法,总结出东濮凹陷深层气藏运聚成藏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济阳坳陷早古生代层序划分与石油地质条件
    谭俊敏, 李明娟
    2007, 28 (3):  307-311. 
    摘要 ( 89 )   PDF(2350KB) ( 239 )  
    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整体表现为两大基准面旋回,即寒武系馒头组至奥陶系冶里-亮甲山组和奥陶系下马家沟组至八陡组,两大旋回对应2个超层序8个层序,每个层序均由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生储盖配置关系研究表明,超层序A烃源岩总体不发育,而其顶部亮甲山组白云岩是重要的潜山油气藏储集层;超层序B顶部的风化壳发育多期岩溶作用,储集层条件优越,是潜山油气藏的主要储集层,马家沟组沉积期的泥灰岩和厚层灰岩有机质含量较高,是潜在的烃源岩。该区上古生界下部的厚层暗色泥岩是一套优质的区域性盖层,与下伏的寒武系和奥陶系可构成优越的生储盖组合,对形成原生油气藏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杂构造对下伏地层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曾庆才, 杜耀斌, 王德发, 余功铭, 李琛
    2007, 28 (3):  312-314. 
    摘要 ( 83 )   PDF(775KB) ( 173 )  
    复杂构造下伏地层的CRP(共反射点)射线路径和振幅变化特征,对后续地震资料的研究如叠前反演、AVO(振幅-炮检距关系)特性分析至关重要。采用射线追踪法进行地震正演模拟,将过邻近井地震偏移剖面解释成果应用于复杂构造模型的设计,对复杂构造下伏地层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常规的复杂构造勘探方法所获得的CRP道集,其地表接收点关于CRP非对称性严重,陡坡带底界面上共反射点覆盖次数和反射能量横向变化不均匀性严重,仅在局部地段达到满覆盖次数,复杂构造对下伏地层反射动力学特征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GC-MS-MS 方法检测时代相关生物标志物及地质意义
    韩霞, 田世澄, 张占文, 王培荣, 吴拓
    2007, 28 (3):  315-319. 
    摘要 ( 129 )   PDF(913KB) ( 204 )  
    利用色谱-质谱-质谱(GC-MS-MS)方法在辽河与塔里木盆地源岩和原油样品中,检测出了多个系列时代相关及特定种属生物标志物,包括:降胆甾烷系列、甲基甾烷及甲藻甾烷系列、三环二萜烷及四环二萜烷系列、六环藿烷及甲基藿烷系列等等,这些化合物很难用常规GC-MS方法检测到。以往认识的许多中生代以后才出现的生物标志物却在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源岩中有高含量分布,其先驱物的繁盛时代有可能推至更古老的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时代,GC-MS-MS方法检测出的特定种属和时代意义生物标志物参数提供了分子证据,并很好地区分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与中-上奥陶统原油,在争议已久的塔里木油源问题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营凹陷南斜坡东段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王建伟, 宋书君, 李向博, 刘金友, 高侠
    2007, 28 (3):  320-323. 
    摘要 ( 67 )   PDF(1034KB) ( 181 )  
    东营凹陷南斜坡东段古近系原油具有“多源和远源”的复杂油源条件,原油成因分类成为该区油气地质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通过系统分析45处样点共61个原油及岩石氯仿抽提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构成特征,对该区原油进行了成因分类和油源判别。该区存在着3种成因类型原油。Ⅰ类原油具有m(Pr)/m(Ph)比值低、甾类化合物异构化程度低和伽马蜡烷相对含量高的特征,反映出Ⅰ类原油可能主要来自沙四上亚段生油岩;Ⅱ类原油的m(Pr)/m(Ph)比值高,甾类化合物异构化程度高和伽马蜡烷相对含量低,表明原油可能主要来自沙三下亚段生油岩;Ⅲ类原油的m(Pr)/m(Ph)比值较高,甾类化合物异构化程度较低,伽马蜡烷相对含量极高,并且相对富含三环萜烷和C29规则甾烷,而δ13C值明显偏轻,表明该区可能存在一套尚未落实的生油岩。多种成因类型原油的存在表明,断陷盆地缓坡带油源多样、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复杂,该类构造单元仍存在很大油气勘探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吉苏凹陷原油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袁法祥, 孙永革
    2007, 28 (3):  324-326. 
    摘要 ( 77 )   PDF(332KB) ( 179 )  
    塔里木盆地英吉苏凹陷目前所揭示原油分子碳同位素分布呈现明显二阶段模式,显示该地区具两期成藏特征:一期为以龙口1井为代表的正常原油成藏,油源主要与下奥陶统沉积有关(以英东2井4171-4175m地层为对比源岩);另一期为以英南2井为代表的高演化凝析油气成藏,其轻烃组成可能属于干酪根高演化阶段产物,而非原油裂解成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喀什坳陷侏罗纪沉积环境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
    曾昌民, 马德民, 冯晓军, 敬兵, 张春莲, 玛丽克, 李勇
    2007, 28 (3):  327-331. 
    摘要 ( 67 )   PDF(906KB) ( 248 )  
    喀什坳陷的下-中侏罗统分别形成于两个沉积体系,即库孜贡苏-克孜勒陶走滑拉分断陷体系和山前断陷沉积体系,二者在岩性、岩相、沉积厚度和空间分布等方面均具有不同的特征。走滑拉分断陷体系的侏罗系厚度巨大,其中的含煤岩系和深湖-半深湖相泥岩构成良好的烃源岩,其分布受到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的控制。山前断陷体系的侏罗系厚度相对较小,其中的含煤岩系在南天山山前和西昆仑山前局部构成比较好的烃源岩,源自下-中侏罗统烃源岩的油气分别在古近纪末和上新世初达到油气成藏的关键时刻。针对侏罗系含油气系统的油气勘探应致力于后期改造相对较弱的构造部位,或者致力于寻找次生油气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羌塘盆地龙尾湖地区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
    杨平, 贾宝江, 刘建清, 陈玉禄, 彭波
    2007, 28 (3):  332-336. 
    摘要 ( 84 )   PDF(707KB) ( 212 )  
    通过北羌塘盆地龙尾湖地区中侏罗统夏里组和上侏罗统索瓦组储集层流体包裹体产状、均一化温度及有机包裹体荧光颜色等分析表明,该区包裹体具有多种类型,多呈串珠状、条带状分布,均一化温度常具有多个峰值,有机包裹体一般发蓝白-黄绿色荧光等特征,结合烃源岩有机质演化和油源研究认为,该区分别于晚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早期和中新世康托期发生两次大规模的生烃-油气运移-聚集成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变形介质中毛细管压力对凝析气藏相态的影响
    杨小松, 孙雷, 孙良田, 刘传喜, 王卫红
    2007, 28 (3):  337-340. 
    摘要 ( 75 )   PDF(465KB) ( 219 )  
    低渗凝析气藏在开采过程中,随着地层压力的降低,储集层会发生变形,孔隙半径会随有效应力的增大而减小,毛细管压力效应会随孔隙半径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为研究毛细管压力对凝析气藏相态的影响,定量分析了储集层变形对平均孔隙半径的影响,建立了同时考虑储集层变形和毛细管压力影响的相平衡数学模型,模拟了一个凝析气藏露点和等组成膨胀过程的相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变形介质中毛细管压力对凝析油气相态特征的影响比无变形多孔介质中的影响更强,应当考虑变形介质中毛细管压力对液相压力、反凝析液饱和度、液相摩尔含量等产生的影响(对液相压力的影响尤为明显)。在相态特征分析和组成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毛细管压力对凝析油气相平衡过程的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油藏模型网格粗化中REV 理论的探讨
    祁大晟, 平锐
    2007, 28 (3):  341-343. 
    摘要 ( 113 )   PDF(714KB) ( 189 )  
    Lasseter等(1986)提出油藏模型网格粗化(ReservoirUpscaling)应当在表征体元(RepresentativeElementaryVolume,简称REV)级进行。REV指一种特定的体积元,在这种体积元测取的物性参数将在一定的比例尺范围内保持不变。REV理论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因为其定义不十分清晰,且没有说明如何在真实油藏中获取之。因此,甚至有人怀疑在真实油藏中,是否真的存在REV。基于REV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表征体元网格,(RepresentativeElementaryVolumeGrid,简称REVG)。该网格体系在给定的比例尺范围内可最佳地描述油藏的非均质性。从物理意义上讲,在REVG系统中,每个网格内的物性差异最小,而网格间的物性差异最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缝洞型底水油藏含水率变化规律研究
    吕爱民, 姚军
    2007, 28 (3):  344-347. 
    摘要 ( 96 )   PDF(619KB) ( 251 )  
    针对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将其储集层抽象成渗透率突变的地质模型,并应用油气渗流理论推导出了部分打开缝洞型底水油藏的水相分流量方程,同时对分流量曲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该方程可准确描述不同储集层条件、不同生产压差下的含水率变化规律。该理论的建立为缝洞型底水油藏开发动态分析和预测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井风险产能评价计算方法
    赖枫鹏, 李治平, 岑芳
    2007, 28 (3):  348-349. 
    摘要 ( 88 )   PDF(212KB) ( 221 )  
    气井产能评价是确定无阻流量和工作制度、预测生产动态及其它气藏工程研究的重要手段。应用概率统计法,分析了储集层有效厚度、渗透率的不确定性分布,研究了地质参数不确定性对气井二项式产能方程的影响。实例计算表明,考虑地质参数的不确定性能够使气井产能评价更准确,并能降低气藏开发存在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胜科1 井钻前地层压力预测
    张建宁
    2007, 28 (3):  350-352. 
    摘要 ( 82 )   PDF(534KB) ( 379 )  
    胜科1井是中石化股份公司一口重点科学探索井,能否顺利实施将会影响到对东营凹陷深层油气藏的认识和勘探进程。该井钻探层位深、地层变化大,钻前异常地层压力预测尤为重要。在地震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本区地层压力的概念模型,分析了地震速度与地层压力的关系,有效地提取了地震速度并正确地估算了上覆岩层压力。预测结果与开钻后的测试结果吻合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同区块声波曲线预测地层压力
    申雯龙, 潘仁芳, 刘朋波
    2007, 28 (3):  353-354. 
    摘要 ( 68 )   PDF(247KB) ( 202 )  
    通过对多口井的声波曲线重构,使同一压力区块中的测井曲线归一化。利用部分井中已测得的压力来确定适应的Fillippone压力计算公式系数,利用Fillippone公式计算区块中井的压力。通过距离加权计算设计井压力。提出的方法已用VC编制了人机对话软件,在断块35地区内进行了设计井的压力预测,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基于小波时频分析的测井层序地层划分方法
    陈钢花, 余杰, 张孝珍
    2007, 28 (3):  355-358. 
    摘要 ( 109 )   PDF(1806KB) ( 331 )  
    介绍了小波变换时频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探讨了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划分地层层序的地质依据,通过对理想层序地层模型的分析,总结了层序界面在时频能量图和小波系数曲线上的特征。对测井信号进行小波分析,选用合适的尺度划分不同级别的层序,为层序地层分析特别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定量划分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倾角测井在东河砂岩沉积微相划分中的应用
    焦翠华, 王海更, 刘太勋, 刘晓兵, 昌伦杰, 牛玉杰
    2007, 28 (3):  359-362. 
    摘要 ( 80 )   PDF(905KB) ( 208 )  
    根据岩心描述资料,调整并选取合适的处理参数,最大限度地提高倾角资料处理结果的精度,以满足沉积构造精细解释的需要。根据沉积构造解释结论,建立沉积微相模式,最终精细划分沉积微相。这种方法充分发挥了倾角测井分辨率高的优势,提高了解释的精度,成功地对塔里木盆地HD4油田东河砂岩这样一套单一厚砂层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精细划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曲Radon变换法多次波衰减
    王维红, 崔宝文
    2007, 28 (3):  363-365. 
    摘要 ( 103 )   PDF(763KB) ( 248 )  
    多次波是相干干扰,在地球物理勘探中普遍存在。作部分动校正后的共中心点道集,多次波剩余时差更接近于双曲线。研究给出时不变双曲Radon变换空间频率域衰减多次波的基本原理,同时给出了计算公式和离散采样算法。时不变双曲Radon变换在频率域是解耦的,所以该方法在计算效率上和抛物Radon变换一样,但是在分离多次波上比抛物Radon变换法更精确。水平层状介质的多次波衰减结果表明,时不变双曲Radon变换法在叠前能有效地衰减多次波,复杂SMAART模型的叠前多次波衰减实例显示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地震地层综合法计算叠合盆地剥蚀厚度——以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为例
    张小兵, 张哨楠, 赵锡奎, 何建军, 李坤, 代寒松, 陈杨
    2007, 28 (3):  366-368. 
    摘要 ( 77 )   PDF(429KB) ( 186 )  
    叠合盆地中剥蚀地层厚度的恢复对沉积盆地的埋藏史、构造演化史及热史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计算剥蚀厚度的方法较多,但都存在局限性。通过对比发现,在结合其他方法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用地震资料在区域上展开的地震地层综合法在叠合盆地剥蚀厚度的恢复中具有较好的效果。运用该方法对阿克库勒凸起中上奥陶统的剥蚀地层厚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中上奥陶统在该区的剥蚀厚度为0~610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地震属性分析预测气藏储集层
    王利田, 王志章, 秦志军, 郑浚茂, 全钦飞
    2007, 28 (3):  369-371. 
    摘要 ( 69 )   PDF(619KB) ( 191 )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二叠系山西组砂岩岩性气藏非均质性强、开发早期井少、井距大、储集层预测难的特点,通过地震多种属性分析,并充分结合井资料,在建立储集层参数与地震属性参数的相关关系后,利用井资料对得到的属性反演数据进行校正,能够提高无井区储集层特征描述的可靠性。地质统计分析认为,利用构建的煤层校正系数可以较为准确地恢复砂岩对均方根振幅属性的敏感性。根据校正后的均方根振幅属性特征与砂岩厚度的拟合关系,能够直接对储集层进行平面分布预测和描述,并对研究区划分沉积相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硼中子寿命测井技术应用研究——以现河庄油田为例
    赵伟, 王海文, 刘延梅, 陈实, 谭光明
    2007, 28 (3):  372-374. 
    摘要 ( 104 )   PDF(230KB) ( 253 )  
    胜利油区的现河庄油田,由数个面积较小且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的断块组成,目前已开采30多年,层间矛盾较为突出,大部分区块已进入高含水期,水淹严重。硼中子寿命测井技术作为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的放射性测井技术,对于油田开发,特别是对于油藏高含水阶段的进一步开采,与其他测井方法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介绍了硼中子寿命测井技术,着重阐述了该项技术在现河庄油田的应用情况,对几口典型井进行了重点剖析,从而为该技术在同类型油田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三叠系岩性圈闭识别与评价技术
    石玉, 李宗杰
    2007, 28 (3):  375-378. 
    摘要 ( 109 )   PDF(698KB) ( 219 )  
    塔河油田近年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发现并落实了阿克亚苏2号上油组复合圈闭、塔河南中油组河道砂体岩性圈闭等,在其上部署的AT2、YT2等井都喜获工业油气流,展示了三叠系岩性油气藏领域的良好勘探前景。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岩性体的岩石物理特征与模型正演技术、地震属性提取与综合分析、波形分析技术、全三维可视化地震解释、基于模式的地震反演技术、砂岩厚度预测技术和油气检测技术对塔河油田三叠系岩性圈闭进行了识别和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烃源岩热演化指标研究现状
    李鑫, 尚鸿群, 李继宏, 柴先平, 丁磊, 李婧波
    2007, 28 (3):  379-384. 
    摘要 ( 87 )   PDF(290KB) ( 224 )  
    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指标研究在油气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搜集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对目前常用的多种有机质热演化指标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指出了不同指标的优缺点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在评价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时应注意运用多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和建立多种热演化指标与镜质体反射率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才能更准确地确定烃源岩热演化程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与争鸣
    对《预测油气田产量的一种新模型》一文的质疑
    须轶, 杜莹
    2007, 28 (3):  385-386. 
    摘要 ( 89 )   PDF(63KB) ( 195 )  
    产量预测是油藏工程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而简单、实用、可靠的预测方法也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预测油气田产量的一种新模型》一文提出了Wang-Li产量模型,又相继在专著中对此模型广为介绍。但研究表明,Wang-Li产量模型存在着数学原理错误,严格地讲是不能成立的,原文作者给出的应用实例结果也是不可信的。为使预测研究深入发展,将一些有针对性的看法整理成文,以期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油气地质
    中非穆格莱德盆地福拉凹陷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汪望泉, 窦立荣, 樊太亮, 李志, 张占敏
    2007, 28 (3):  387-390. 
    摘要 ( 100 )   PDF(1622KB) ( 301 )  
    穆格莱德盆地福拉凹陷是在中非剪切带剪切应力场背景下形成的以中生代沉积为主的裂谷凹陷,裂陷活动可分为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和古近纪3个阶段,主要形成南北和北西-南东走向两组断裂。福拉凹陷构造格局受南北向断裂控制,凹陷内二级构造带的发育主要受北西-南东向断裂控制。福拉凹陷构造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构造转换带是油气富集带,多旋回构造沉降形成有利的储盖组合,构造斜坡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物介绍
    石油地质专家 王延康
    2007, 28 (3):  391-391. 
    摘要 ( 71 )   PDF(413KB) ( 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