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7-10-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生物标志化合物立体异构重排的微观物理解释
    周炎如
    2007, 28 (5):  523-528. 
    摘要 ( 100 )   PDF(283KB) ( 272 )  
    应用微观粒子波动和分子轨道理论,解释生物标志化合物在沉积体系中自身独有的“电子离域-外质子磁旋反应”的重排机理。首先阐明生物标志化合物立体异构重排的理论依据;然后分别探讨了萜、甾烷类立体异构重排和成熟度对应关系;极性、非极性生物标志化合物异构体重排和油气运移对应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藏北羌塘盆地海相油页岩沉积环境
    付修根, 王剑, 汪正江, 陈文西
    2007, 28 (5):  529-533. 
    摘要 ( 119 )   PDF(263KB) ( 307 )  
    剖析了藏北羌塘盆地的胜利河油页岩剖面和比洛错油页岩剖面,探讨了这两套海相油页岩的沉积环境。依据Sr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剖面的岩性组合特征、自生矿物组合、沉积构造以及古生物标志,将胜利河油页岩划分为潮坪和氵舄湖两种沉积环境。油页岩的形成与海平面的升降或氵舄湖的间歇性开启有着直接的关系,湿热的气候环境有利于油页岩的形成,干旱炎热的气候环境限制了生物的大量繁殖,不利于油页岩的形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济阳坳陷石油资源未来发现趋势预测
    周总瑛
    2007, 28 (5):  534-537. 
    摘要 ( 81 )   PDF(244KB) ( 205 )  
    济阳坳陷石油资源勘探程度相当高,资源潜力到底还有多大,未来一段时期内还能发现多少储量,成为石油地质工作者一直关注的焦点。根据济阳坳陷历年石油探明地质储量和勘探效益数据变化趋势,采用生命模型拟合法(包括逻辑斯谛、哈伯特、龚帕兹及HCZ四种模型)和勘探效益法(包括单位探井发现率法和单位进尺发现率法两种模型)两类方法,对2006—2010年、2011—2015年、2016—2020年和2021—2030年各阶段累积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进行预测,为编制中长期油气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超压释放法确定烃源岩排烃期次——以古龙凹陷青山口组为例
    付广, 王有功, 苏玉平
    2007, 28 (5):  538-541. 
    摘要 ( 118 )   PDF(228KB) ( 263 )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超压烃源岩排烃期次,在超压烃源岩排烃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声波时差建立的超压释放期次的研究方法,得到青山口组超压曾发生过3次释放,它们分别是嫩一段沉积末期,嫩四段沉积中后期和明水组沉积末期,目前正处于第4次演化过程中。经超压释放期与烃源岩生烃门限期的比较,认为古龙凹陷青山口组超压烃源岩的主要排烃期是明水组沉积末期,与大庆油田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等油气藏的圈闭形成期是同期的,这是大庆油田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轮南潜山碳酸盐岩储集层三维渗透率建模
    王自明, 宋文杰, 林树文, 刘明新, 黄川, 张敏, 元军
    2007, 28 (5):  542-544. 
    摘要 ( 70 )   PDF(240KB) ( 160 )  
    利用塔里木盆地轮南潜山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分布的分形规律定量研究结果,结合相关统计,构建出储集层三维建模的渗透率变异函数;根据测井、试井解释、地应力分析等资料,对参与渗透率建模的硬、软数据进行特殊处理;提出了裂缝型储集层渗透率建模新技术——分形预测结合序贯指标随机建模技术,综合各类资料,建立起轮南潜山桑南西地区裂缝型储集层三维渗透率参数模型,经油藏数值模拟与生产实际拟合验证,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北盆地混源油气地球化学与成藏特征
    陈庆春,常象春,郭海花,庞凌云,宋振响
    2007, 28 (5):  545-548. 
    摘要 ( 94 )   PDF(247KB) ( 199 )  
    金湖凹陷原油族组成具典型未熟-低熟油的特征,普遍检出热稳定性低的化合物,碳优势指数、奇偶优势与藿烷成熟度参数体现成熟特征,但甾烷成熟度参数存在明显变化,原油来自4个不同成熟度的运聚场,定量计算了不同地区的未熟油混合比例。盐城凹陷凝析油具与湖相原油和海相原油相似的混源特征,轻质组分反映一种高成熟演化特征,中等组分体现出未熟-低熟的特征,重组分反映达到或超过了主要生油演化阶段,下生上储成藏模式使高成熟天然气对成熟原油进行了气洗作用,造成了凝析油的“特殊”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曲靖盆地古近—新近纪构造演化与生物气成藏的关系
    侯宇光
    2007, 28 (5):  549-553. 
    摘要 ( 101 )   PDF(417KB) ( 206 )  
    通过对地震、地质和钻井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曲靖盆地的构造特征、盆地形成和演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了构造演化与生物气晚期成藏的关系。早-中渐新世的断陷阶段为主力气源岩大套湖相暗色泥岩蔡家冲组形成时期;渐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为盆地的整体抬升萎缩阶段,使蔡家冲组沉积有机质免遭大量消耗,保障了第四纪以来生物气成藏的有机物质;晚上新世为盆地拗陷阶段,是茨营组次要煤系气源岩、储集层、盖层和岩性圈闭形成的主要时期;上新世末的压扭抬升萎缩阶段为断背斜和断鼻等构造圈闭和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发育时期;第四纪为盆地稳定沉降阶段,是生物气聚集成藏时期。气源岩的生物气产率、断裂的垂向输导作用和圈闭的保存条件以及他们之间的动态配置共同控制了生物气晚期成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朗凹陷下二叠统风化壳特征与油气成藏关系
    李森明, 陈凤来, 漆万珍, 何燕清, 赵昊, 施兰花
    2007, 28 (5):  554-556. 
    摘要 ( 114 )   PDF(228KB) ( 237 )  
    对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下二叠统卡拉岗组风化壳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将该古风化壳在纵向上划分为风化粘土层、强风化碎石层、弱风化块石层以及未风化岩石层等层段。剖析了该风化壳形成的地质条件和构造演化特征,探讨了可能发育油气藏类型及与风化壳的关系,并指出了该区下一步下二叠统卡拉岗组风化壳有利的勘探目标是在下二叠统条湖组剥蚀线与下二叠统卡拉岗组剥蚀线之间范围内,其次为卡拉岗组剥蚀线以东地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尕斯库勒油田不同赋存状态烃类的地球化学特征
    赵欣, 史基安, 王金鹏, 王琪, 王有孝
    2007, 28 (5):  557-562. 
    摘要 ( 102 )   PDF(388KB) ( 216 )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古近、新近系六个油砂样品中游离烃、封闭烃、碳酸盐胶结物烃、束缚烃和石英颗粒包裹体烃的分步分离和GC-MS分析,研究了不同赋存状态饱和烃馏分生物标记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正构烷烃的峰形为单峰型;碳数范围为nC13—nC42,在不同赋存状态烃中略有差异;碳优势指数(ICP)小于1.2,具有较弱的奇碳优势;m(Pr)/m(Ph)值小于0.39,具有植烷优势,形成于强还原环境;高含量的伽马蜡烷指示了源岩的盐湖相沉积环境,不同赋存状态烃之间差异反映了盐湖的咸化演化过程。②油砂中不同赋存状态烃中含有丰富C27规则甾烷、藿烷和长链三环萜,4-甲基甾烷的含量相对较高,显示出低等水生生物的藻类和细菌对成烃的贡献。m(C29甾烷20S)/m[C29甾烷(20S+20R)]和m(C29甾烷ββ)/m[C29甾烷(ββ+αα)]的比值表明不同赋存状态烃为低熟-成熟生油岩生成的原油。油藏储集层(油砂)中这些不同赋存类型(期次)烃类,反映出油气从烃源岩进入储集层成藏的先后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营凹陷深层裂解气成藏主控因素
    杨显成, 隋风贵, 李文涛, 王文林, 于岚, 陈旭辉
    2007, 28 (5):  563-565. 
    摘要 ( 90 )   PDF(200KB) ( 247 )  
    东营凹陷深层裂解气藏为凝析气藏和纯气藏,气源来源于沙四下亚段高成熟烃源岩。通过分析化验、测井、地震等资料综合研究了裂解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地温直接控制油气生成、烃类相态和气藏分布;近岸水下扇相扇中辫状水道和前缘微相储集层物性较好,是裂解气成藏的主要储集层,溶蚀作用改善了储集层条件,提高了含气性;流体势控制了油气运移和聚集成藏,由凹陷中心的高势区向边部低势区运移,在断裂陡坡带有利相带的砂砾岩体中聚集形成裂解气藏。东营凹陷北部断裂陡坡带是深层裂解气富集和分布的区带,也是近期深层天然气勘探的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清一段非构造油气藏勘探
    岳云雷, 于兴河, 李胜利, 石新朴, 王斌
    2007, 28 (5):  566-568. 
    摘要 ( 96 )   PDF(216KB) ( 196 )  
    在精细研究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露头、岩心、钻井、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已知油气藏进行解剖,认为石南31井区下白垩统清水河组油气藏为重力流水道成因的岩性油气藏,并根据岩心、测井曲线和地震反射特征把清水河组底部的砾岩划分为底砾岩和滑塌砂砾岩,为该地区的非构造油气藏勘探开辟了一条道路。用实例介绍了利用地震属性确定含砂率拟合技术、三维可视化雕刻技术、储集层反演等技术如何识别非构造油气藏。所提出的寻找非构造油气藏的思路,适用于在“断坡、阶地、重力流”地质体中勘探非构造油气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小波包变换与关联维的储集层检测
    文晓涛, 贺振华, 黄德济
    2007, 28 (5):  569-571. 
    摘要 ( 83 )   PDF(206KB) ( 202 )  
    储集层中的油、气、水有不同的波阻抗,产生不同的反射系数,就会有不同的波形,所以通常情况下关联维会变小。但由于地震波是有一定带宽的信号,波形受这个带宽内所有频率成分的影响,因而直接进行关联维的计算往往得不到较好的效果。鉴于这种情况,提出了小波包与关联维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小波包变换适用于对信息的高低频成分做细致分解的性质,提取出反映细节的高频成分,再对分频后的结果进行关联维计算。利用该方法对塔河油区三叠系中油组进行了试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三工河组砂体成因及组合类型
    赵建章, 李双文, 刘洛夫, 张有平
    2007, 28 (5):  572-575. 
    摘要 ( 122 )   PDF(271KB) ( 195 )  
    依据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所有探井和开发井的岩心、录井及测井曲线,系统分析了侏罗系三工河组砂体的成因及组合类型。砂体成因类型包括: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远砂坝砂体、席状砂砂体及滨浅湖滩坝砂体,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可进一步分为削截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完整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组合类型为叠置水下分流河道组合砂体、叠置河口砂坝组合砂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组合砂体、远砂坝-席状砂组合砂体、叠置滩坝组合砂体5种。分析认为,沉积物的供给方式及供给量以及可容纳空间动态变化是控制不同成因砂体组合时空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这就为该区进行储集层预测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二维小波变换实现叠前分离面波
    张华, 潘冬明, 张兴岩
    2007, 28 (5):  576-578. 
    摘要 ( 99 )   PDF(230KB) ( 219 )  
    提出一种新的叠前分离面波技术,即依据面波和有效波视速度的范围,把原始单炮记录分成不受面波影响的区域和受面波影响的区域,然后利用二维小波变换对受面波影响的区域进行时频分析,从中提取有效波,再将其与不受面波影响的区域合并,就得到分离面波后的记录,该方法计算速度快,稳定性好,自适应性强,没有任何限制条件。通过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叠前分离面波具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O2与砂岩相互作用机理与形成的自生矿物组合
    高玉巧, 刘立, 曲希玉
    2007, 28 (5):  579-584. 
    摘要 ( 117 )   PDF(194KB) ( 291 )  
    当CO2以天然方式或人工方式注入到含水砂岩时,成岩流体将转变成弱酸性流体,引起宿主砂岩中不稳定矿物(如碳酸盐、长石)的分解和新矿物的沉淀,进而使砂岩的孔隙度、渗透率和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发生改变。CO2注入砂岩后,仅有少量CO2溶解于水中以气体形式存在,大部分CO2以次生矿物形式(如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等)被“固化”在宿主砂岩中,形成的典型自生矿物组合为:片钠铝石±含铁碳酸盐矿物±其它碳酸盐矿物组合和铁白云石+高岭石+自生石英组合。其中,前一种矿物组合是示踪CO2运移、聚集的典型自生矿物组合。CO2与砂岩相互作用机理及形成的自生矿物组合研究不仅拓宽了沉积盆地中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研究领域,揭示了深部流体与浅部储集层之间、浅部烃源岩或其它岩石与附近储集层之间的物质转移,而且为储集砂岩品质评价、CO2气藏(田)预测、CO2地下储存等研究提供了基础地质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隆1井海相地层中高丰度胡萝卜烷的检出及意义
    郭建军,陈践发,陈仲宇,师生宝
    2007, 28 (5):  585-588. 
    摘要 ( 103 )   PDF(258KB) ( 285 )  
    β-胡萝卜烷是一种全饱和的C40双环烷,常用来指示强还原湖相沉积环境。在塔里木盆地古隆1井奥陶系海相地层中检出了高丰度的β-胡萝卜烷与γ-胡萝卜烷,表明有机质形成于强还原、厌氧沉积环境。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有机质曾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且具有较高的C28甾烷含量(28%~31%)和伽马蜡烷含量m(G)/m(C30H)=0.29~0.39),三环萜烷中以C23为主峰,具有与中-上奥陶统和寒武系烃源岩不相一致的特征。指示了台盆区除了目前已发现的中-下寒武统烃源岩和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外,在古城墟隆起或满加尔凹陷西南坡的下奥陶统或寒武系存在一套形成于强还原水体分层的厌氧沉积环境的烃源岩,并向古城墟隆起发生过供烃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82井区优质储集层的控制因素
    罗春树, 杨海军, 蔡振忠, 邬光辉, 董立胜
    2007, 28 (5):  589-591. 
    摘要 ( 80 )   PDF(208KB) ( 293 )  
    塔中82井位于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断裂坡折带中段,是上奥陶统台缘礁滩体内侧低能相带中取得重大突破的千吨井,但是在其西侧部署的3口井均未获得工业油气流。通过分析岩心、薄片、测井资料并结合地震资料的分析认为,塔中82井东西两侧溶蚀孔洞发育,但裂缝发育程度差异较大,塔中82井以东多期构造缝极其发育,裂缝不仅改造礁滩体储集层,而且使储集层渗透性更好,油气产量高,说明裂缝和次级断裂控制着本区储集层的发育、控制着本区的油气成藏,这对研究礁滩体储集层和井位部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中上三叠统砂岩储集层钻前孔隙度定量预测
    陈煦, 漆万珍, 刑冬玲, 席翔涛, 徐梅, 施兰花, 丁良堂
    2007, 28 (5):  592-595. 
    摘要 ( 73 )   PDF(203KB) ( 203 )  
    对控制吐哈盆地中上三叠统砂岩储集层孔隙度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热成熟度与砂岩孔隙度密切相关,而热成熟度又受地温场和埋藏史的控制。时间-温度指数可以综合反映热成熟度。当时间-温度指数大于115时,中上三叠统砂岩将变得致密。中上三叠统砂岩发育渐进型埋藏、早缓晚快型埋藏和早快晚抬型3种埋藏方式,早缓晚快型埋藏最有利于孔隙保存。第1、第2种埋藏方式砂岩的时间-温度指数与深度的关系较好,由此计算出吐鲁番坳陷中上三叠统有效储集层深度下限平均为4100m.因此,依据砂岩储集层时间-温度指数与孔隙度和时间-温度指数与深度的两个定量关系,可以在钻前预测砂岩孔隙度和有效储集层的保存下限深度,现场应用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预测油藏开发中后期生产动态的新型水驱特征曲线
    陈军, 冯桔, 文涛
    2007, 28 (5):  596-598. 
    摘要 ( 97 )   PDF(135KB) ( 174 )  
    在水驱油田开发实践中,国内外提出了大量的水驱特征曲线表达式,其中常见的有甲型、乙型和丙型水驱曲线等。但这些曲线存在在生产中后期发生上翘的现象,导致对于油藏可采储量的计算产生较大误差。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一套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对油藏生产中后期的生产动态进行预测,这些曲线能够比较准确地计算出中后期的生产动态指标。对于某油藏实例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提出的新型水驱曲线对于某水驱油藏而言比传统的水驱特征曲线计算结果更为准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出砂冷采过程中储集层渗透率变化预测
    孙建平, 唐跃刚, 范子菲, 李云娟
    2007, 28 (5):  599-600. 
    摘要 ( 92 )   PDF(115KB) ( 346 )  
    从岩石力学原理出发,结合稠油出砂冷采过程中的动态特征,研究了等温条件下疏松砂岩储集层渗透率随产油量与产砂量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出砂冷采过程中储集层渗透率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定量预测出砂冷采过程中储集层平均渗透率变化规律,从而为出砂冷采过程中产量变化规律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油藏采液采油指数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
    赵静, 刘义坤, 赵泉
    2007, 28 (5):  601-603. 
    摘要 ( 176 )   PDF(161KB) ( 359 )  
    针对低渗透油田储集层物性差、岩性变化大、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分别给出了只存在启动压力和多种力共同作用时低渗透油田采液、采油指数的计算公式,并分析了油水粘度比、启动压力梯度和含水率对低渗透油田采液、采油指数随含水变化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含水率对低渗透油田采液、采油指数影响程度较大,在相同的含水率情况下,油水粘度比越大,启动压力梯度与生产压力梯度的比值越大,无因次采液指数越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元复合驱注入参数的优化——以大庆油田北二西试验区为例
    杨承林, 周正祥, 郭鸣黎, 王胜利
    2007, 28 (5):  604-606. 
    摘要 ( 84 )   PDF(177KB) ( 205 )  
    通过建立大庆萨尔图油田北二西试验区油藏的化学驱模型,模拟研究了包含主段塞、副段塞、前置段塞和后置段塞的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化学剂含量、段塞大小及矿场注入速度对驱油效果的影响。主段塞中碱的质量分数和表面活性剂的质量分数对采收率的影响十分显著,而且都存在使采收率达到最大值的合理质量分数。无论是三元主段塞或副段塞,增加聚合物的质量浓度,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都很明显。各段塞的大小对驱油效果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测井资料计算毛细管压力
    伍增贵, 吴永彬, 张义堂
    2007, 28 (5):  607-608. 
    摘要 ( 97 )   PDF(100KB) ( 273 )  
    提出了一种用测井资料计算、统计并回归出指数型毛细管压力曲线的简单实用方法。该方法认为,水沿水湿毛细管压力上升高度相当于油水过渡区中测井解释样本点距离过渡区底界面高度,从而把毛细管压力和测井解释样本点含水饱和度联系起来。在只有实验室测得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而没有毛细管压力曲线的条件下,统计的毛细管压力模型可供油藏数值模拟借鉴使用。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可以更好地拟合油井见水时间和产水动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正态概率模型预测油田含水率变化规律
    沈楠, 杜军社, 王国先, 富玉芳, 邹民, 乔跃华, 蔡军
    2007, 28 (5):  609-611. 
    摘要 ( 76 )   PDF(207KB) ( 226 )  
    应用正态概率模型可以方便地确定水驱动态变化、描述水驱特征参数,这就使得预测油田含水率、采收率、评价开发措施变得比较简便而实用。油田开发实践表明,当油田进入中含水期后,不论是S型、凸型,还是凹型水驱特征曲线都可以应用正态概率模型进行预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渗透率变异系数不同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
    李子甲, 宋杰, 钱杰
    2007, 28 (5):  612-614. 
    摘要 ( 249 )   PDF(101KB) ( 258 )  
    渗透率变异系数是描述油藏非均质性的一个重要参数,矿场统计方法分统计学理论公式法、Dykstra-Parsons(1950)经验公式法,每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通过对大庆油田南一区东块不同方法、不同种类变异系数统计结果对比分析认为,在变异系数对比分析时,应对同种统计方法得出的变异系数进行对比,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变流量不稳定试井技术在超深水平井中的应用
    王陶, 韩易龙, 伍轶鸣, 雷雨, 李光银, 罗志峰, 刘炼, 李铃
    2007, 28 (5):  615-617. 
    摘要 ( 90 )   PDF(145KB) ( 232 )  
    不稳定试井是了解油藏信息、获取地层参数的重要监测技术。目前油田通常采用的压力恢复、压力降落不稳定试井方法要求有一定关井期,对生产影响较大,在高产油井、高注水井中尤为突出,因此探索对生产影响小又能获得油藏信息的新型不稳定试井技术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塔里木哈得油田未饱和砂岩油藏超深水平井“变流量不稳定试井”探索实例,证实该技术理论成熟、应用条件明确、实施效果良好,是对水平井试井分析技术的丰富与发展,能有效兼顾生产,为开发调整提供有力技术支持,对油田高产稳产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驱特征曲线方法系统分类研究
    刘瑛, 高文君
    2007, 28 (5):  618-621. 
    摘要 ( 89 )   PDF(384KB) ( 257 )  
    水驱特征曲线法是研究油田含水规律、预测开采指标和标定可采储量最基础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已形成70多种。在这些曲线中,有些曲线通过恒等变形后可转化为其他曲线,有些曲线的参数取特殊值后也可简化为另一种曲线。依据这些特点,将已有的水驱特征曲线划分为5层9大类组织结构,并给出了对应反演的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组织结构图。该套系统分类图将为今后水驱特征曲线方法应用(包括编程)、优选、管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
    董蔚凯, 靳涛, 王屿涛, 曹伟
    2007, 28 (5):  622-624. 
    摘要 ( 136 )   PDF(200KB) ( 192 )  
    通过国内外某些盆地油气储量和产量不同勘探阶段变化趋势、增长规律及其与资源探明程度之间相关性,分析了新疆准噶尔盆地油田50年来储量、产量的增长规律和变化趋势后,采用了对非再生性矿产资源的“翁氏旋回”确定生命旋回法以及HCZ模型和Weibull模型,预测百年油气储量、产量的增长趋势,得出准噶尔盆地油气储量和油气生产处于上升阶段,符合本油田自身的发展规律的基本结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构造应力场回归分析方法及应用
    王金龙
    2007, 28 (5):  625-627. 
    摘要 ( 76 )   PDF(176KB) ( 192 )  
    根据实测地应力资料,采用二维有限元回归分析方法,结合有限变形理论和多元线性回归理论,可得到计算区域内的构造应力场。对某油田区块的构造应力场回归分析表明,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研究结果与构造地质、石油地质分析结论相一致,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像测井资料在安棚油田地应力研究中的应用
    申辉林, 朱玉林
    2007, 28 (5):  628-630. 
    摘要 ( 88 )   PDF(162KB) ( 198 )  
    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是石油勘探与开发中的重要参数。成像测井系列中的偶极子声波测井和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为地应力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根据安棚油田的地质特征和收集到的测井及测试资料,优选出合适的地应力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用成像测井资料确定模型中各参数的方法,进而计算地应力。另外,也给出了利用成像测井资料处理结果确定地应力方向的方法。根据确定的方法对安棚油田的地应力进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能够满足现场生产的需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速解释试井早期段和径向流段参数的方法
    邹存友, 李治平, 安小平, 刘国庆, 黄志文
    2007, 28 (5):  631-634. 
    摘要 ( 100 )   PDF(242KB) ( 267 )  
    在试井资料解释软件开发过程中,提出了求解早期段(纯井筒储集、裂缝线性流、裂缝-地层双线性流)和径向流段解释参数的解释方法。该方法与传统解释方法比较,具有快速、直观、准确和操作简单的优点。即使在中期段或是早期段测试数据不能得到的情况下,利用该方法依然能够进行解释,得到比较满意的解释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面波信息调查表层结构的方法
    颜俊华, 彭文, 周熙襄
    2007, 28 (5):  635-639. 
    摘要 ( 76 )   PDF(423KB) ( 249 )  
    面波在天然地震和工程地震中分别被用于探测地球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面波是石油地震勘探中的干扰波之一,其实,它也同样携带了地球的表层结构信息。石油勘探关注的低降速带属于速度从上到下递增的正向地层结构。通过面波的正演模型计算可知,在石油地震面波分布的频带范围内,主要是面波的基阶模式。运用p—ω变换,能有效提取出石油地震记录中的面波频散曲线。把表层结构划分成等厚薄层,采用光滑度约束,就能通过基阶的面波频散曲线反演出低降速带的横波速度,从而建立表层的结构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切实可行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
    马昭军, 唐建明, 刘连升
    2007, 28 (5):  644-646. 
    摘要 ( 82 )   PDF(326KB) ( 318 )  
    由于横波的低速带厚且不均匀,转换横波速度又比较低,因此转换波静校正量大且横向变化剧烈。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种简单又易于实现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根据多分量微测井资料求取低速层纵、横波平均速度比,利用纵波检波点静校正量和该速度比来求取转换波长波长静校正量。在动校炮集上拾取较清楚的反射层时间,再通过拟合抛物线时间与实际拾取反射层时间的差来求取转换波短波长静校正量。实际数据处理表明,该静校正技术能解决转换波静校正问题,转换波记录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该方法已经用于川西三维三分量转换波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地层油气藏类型与成藏规律
    杨勇, 查明, 孟闲龙
    2007, 28 (5):  647-649. 
    摘要 ( 121 )   PDF(148KB) ( 241 )  
    地层油气藏分为地层不整合体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和生物礁油气藏等4种类型。不整合发育的层状结构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不整合构造体内部,不整合面的上、下都发现有油气藏的存在。这种新的类型被定义为地层不整合体油气藏,它以不整合结构体体系内成藏为特点。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主要以削截不整合和褶曲不整合类型为主,超覆带易于形成复合型地层油气藏。地层油气藏与不整合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成藏规律。不整合展布具有区带性;与传统上把不整合理解为遮挡性面状体的认识不同,不整合还能提供优质的储集空间;不整合油气成藏受多因素影响,并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与争鸣
    地球起源与地壳运动初探(一)
    胡道雄
    2007, 28 (5):  650-653. 
    摘要 ( 120 )   PDF(111KB) ( 171 )  
    从物质来源开始论述了地球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将地球的形成阶段划分为聚合、熔融、结晶、撞胀和成型5个时期。根据地球的形成过程提出了地壳运动的原动力——胀缩机制,用胀缩机制从宏观上对地球及地壳运动的各种表现形式(大陆漂移、板块碰撞、海底扩张、磁场倒转、非对称性膨胀及盆地沉降等)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油气地质
    戈布斯坦地区C块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成藏关系
    唐勇, 张淑君, 浦世照, 蓝文芳, 邓泳, 王莉
    2007, 28 (5):  654-658. 
    摘要 ( 111 )   PDF(338KB) ( 196 )  
    由于油气成藏条件上的差异性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造成了阿塞拜疆共和国戈布斯坦地区C块作业区内的5个含油气构造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水化学体系。研究认为,Solakhay构造BalaⅦ组的地层水化学特征和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出该油气藏为一个残余油气藏,其气顶天然气为原油生物降解成因。西Duvanny构造SurakhanyⅤ-Ⅶ砂组的CaCl2型水(按苏林分类)则反映了其定容气藏(一砂一藏)的特征,具有较好的封闭条件。Kyanizadag构造BalakhanyⅦ砂组高矿化度地层水及CaCl2型水表明该构造具有较好的保存条件。通过对Dashgil构造BalakhanyⅦ砂组NaHCO3型水的成因分析,认为NaHCO3型水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原油生物降解影响造成的。另外,Dashgil构造南翼Das53井区出现的Na2SO4型水,分析认为具有混合成因水的特征,可能是不同时期流体聚集混合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物介绍
    石油地质专家窦之林
    2007, 28 (5):  659-659. 
    摘要 ( 72 )   PDF(46KB) ( 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