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2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2-12-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成果及前景
    王宜林, 张义杰, 王国辉, 王绪龙
    2002, 23 (6):  449-455. 
    摘要 ( 0 )   PDF(835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初,大规模的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是从解放后开始的。随着20世纪50年代中期油气勘探重点由山前转向地台区,先后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及西北缘油气聚集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引入了先进的勘探手段和理论,建立了西北缘大逆掩断裂带构造含油模式,又发现了准东油气富集区、盆地腹部侏罗系油气聚集带和陆梁白垩系油气富集带,总结并提出的“源外沿梁断控阶状运聚”成藏模式,有力地指导了油气勘探。在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油气开发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展的大规模稠油热采,已成为油田产能的支柱之一,年产量达300×104t 以上;创立了一整套合理开发砾岩油藏、中渗砂岩油藏、低渗裂缝性油藏、火山岩特殊油藏的理论和方法,使得油田得以实现22年持续增产;2002年新疆油田公司年产原油可达1 010×104t,成为我国西部第一个年产上千万吨的大油田。为了实现油田的持续发展,为西部大开发做出更大的贡献,已制定了近、中、长期发展规划,即:2002年生产原油1 000×104t,天然气20×108m3;“十五”末原油产量达1 200×104t,生产天然气30×108m3; 2010年生产原油1 500×104t, 生产天然气50×108m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2002, 23 (6):  455-470+473-477+484. 
    摘要 ( 49 )   PDF(947KB) ( 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中西部新一轮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评选
    丘东洲, 余谦
    2002, 23 (6):  456-461. 
    摘要 ( 95 )   PDF(269KB) ( 216 )  
    中西部是我国新一轮油气资源首选的战略接替区的。从西部5个已知油气盆地勘探现状和资源潜力出发,以新的油气地质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含油气系统、油气远景评价的论证,提出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四川盆地西部坳陷、准噶尔盆地南部坳陷、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坳陷和柴达木盆地东北德令哈坳陷等5个地区为“十五”期间中西部油气资源新的战略接替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造型盆地油气成藏与勘探目标——以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为例
    岳伏生, 王新民, 马龙, 李天顺
    2002, 23 (6):  462-465. 
    摘要 ( 67 )   PDF(873KB) ( 299 )  
    多期改造并叠合复合是中国西部含油气盆地发育的共同特点,此类盆地可采用从盆地保存单元入手的研究思路来进行研究。保存单元的改造类型、叠合方式等对油气成藏及分布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研究保存单元的改造类型、叠合置)方式可预测油气成藏模式及分布。综合应用含油气系统、盆地模拟及勘探目标评价方法能解决油气成藏的定时、定界、定位、定量、定向和定级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勘探进展及成藏特征
    杨文孝, 赵铮亚
    2002, 23 (6):  466-470. 
    摘要 ( 81 )   PDF(1107KB) ( 228 )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油气勘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70年代缓慢发展阶段,勘探在盆地边缘进行,80年代引进数字地震和注蒸汽热采技术,90年代提出“立足大凹陷,寻找大油田”,主攻盆地腹部的部署原则,侏罗系成为盆地主要的勘探目的层。截止到2001年底,侏罗系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28×108t,天然气地质储量253.98×108m3,分别占准噶尔盆地石油和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30%和40%. 2001年侏罗系原油年产量达502.82×104t,占当年原油总产量的51.9%.侏罗系的优质储量为新疆油田分公司2002年原油产量突破1000×104t,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盆地内发现的3个侏罗系油气田(藏)富集区,它们控制:着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原油年产量。侏罗系油气田(藏)成藏和富集的基本特征,反映了准噶尔盆地次生油气藏的基本规律和勘探潜力。油源和断裂是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次生油气藏成藏的必要条件;圈闭、储集层及保存条件是油气田(藏)富集的主要条件。建议下一步要把侏罗系新区和新领域勘探放在首位,加强新区地震勘探和预探,解剖“头屯河一齐古组”地层岩性圈闭,坚持滚动勘探开发,组织八道湾组低渗透油藏和南缘复杂构造攻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勘探与山地地震技术
    李立诚, 任翠霞, 宋锡熊, 王文质
    2002, 23 (6):  471-473. 
    摘要 ( 76 )   PDF(799KB) ( 214 )  
    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资源丰富,圈闭众多,勘探程度低,难度大,是盆地最现实的油气勘探战略接替区。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地质地貌特征,应以山地地震技术为主,查明地下构造型态。为此,要优化激发条件,应用已有的二维成果建立初始模型,建立适于复杂地下情况的观测系统;搞好山地近地表静校正,重视地震反射波成像的准确性;合理布置山地二维和三维地震,要打破不出油不上“三维”的陈旧观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基底及其地震速度特征
    陈俊湘, 陈景亮
    2002, 23 (6):  474-477. 
    摘要 ( 114 )   PDF(856KB) ( 283 )  
    通过对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地震转换波地震速度的统计和地质分析,并与云南扬子地台、宁夏—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地台、华北地台的地震纵波速度特征对比后认为,准噶尔盆地缺失硅铝层,浅变质的下古生界“褶皱基底”直接覆盖于硅铝镁层之上,缺失深变质岩系即“结晶基底”。塔里木盆地、云南扬子地台、宁夏—内蒙的鄂尔多斯地台、华北地台具有相似的壳幔速度特征。这一研究成果为研究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基底结构及演化提供了新的看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东石炭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杨斌, 严志民, 尤绮妹, 韩军, 关强, 任江玲, 吴建英
    2002, 23 (6):  478-481. 
    摘要 ( 77 )   PDF(620KB) ( 283 )  
    通过对准东地区石炭系烃源岩评价和油源对比研究认为,彩25井区、彩参1井和吉15井原油为石炭系滴水泉组和巴塔玛依内山组煤系的煤成油;阜10井原油源于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彩31井和沙丘6井原油为二叠系烃源岩和石炭系烃源岩的混油;彩25井区和吉15井原油为在弱氧化-弱还原环境下形成的煤成油;而彩参1井原油则为在还原-强还原还境下形成的煤成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水岩反应产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张义杰
    2002, 23 (6):  482-484. 
    摘要 ( 96 )   PDF(592KB) ( 236 )  
    水岩反应发生在成岩作用的过程中,水岩反应产物是储集层成岩作用的历史见证。它不仅可以研究成岩作用,而且可以研究流体活动历史、成分和性质。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腹部石西、石南、莫北油气田储集层及西北缘红车断裂带样品中成岩碳酸盐的微区微束分析,探讨了成岩碳酸盐与含油气流体活动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对策
    周兴熙
    2002, 23 (6):  485-488. 
    摘要 ( 71 )   PDF(1095KB) ( 278 )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的油气藏的宏观外部形态似为层状或块状,实际其内部结构是由断裂和裂缝把孔、洞留为溶蚀孔、洞)连接起的储集空间系统中网络状的油气聚集。具有超常的非均质性,因而在油气富集区带之内、在油气田之内打出一些低产井、产水井,不要轻易否定区带的资源潜能,放弃勘探。注重保护油层技术,是实现高产的关键。大型的酸化压裂对油气层改造,是获得高产并稳产的另一关键。以这种概念和观点才能客观地认识这一领域的油气资源前景和做出正确的勘探决策,尽快探明大油气田。在现有勘探成果的基础上在这个领域中可以划分出5个主要的成藏组合、11个有利的成藏区、16个有利的勘探区带,其中轮南、塔中、英买力以及塔河是当前最现实、最有利的勘探地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石油地质条件
    李国政, 王辉, 丁勇
    2002, 23 (6):  493-495. 
    摘要 ( 94 )   PDF(360KB) ( 302 )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发现,充分展示了在塔里木盆地寻找特大型油气藏的广阔前景,通过对该区钻井、地质及化验分析和测试等资料综合研究后指出,三面逢源、油气供给充沛;孔、洞、缝是良好的储集网络空间;盖层叠合,层层封盖遮挡条件好;良好圈闭;断裂与储集层是油气运移通道;后期改造破坏较小,保存条件良好等等是形成塔河油田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艾克提克群中放射虫化石及其意义
    李日俊, 王招明, 买光荣, 吴浩若, 黄智斌, 谭泽金
    2002, 23 (6):  496-500. 
    摘要 ( 113 )   PDF(1884KB) ( 232 )  
    中国南天山西端的艾克提克群是卷入南天山造山带的一个重要的岩石地层单元,其与相邻地层单元均以断 层接触。以往根据在其灰岩和砂质灰岩中发现的Pseudotaffella sp., Profusulinella sp. 和Fusulinella sp.将其归属于上石炭统。我们的放射虫化石发现于托什罕河上游的哈拉道克剖面,主要包括Albillella undulata Deflandre, Albillella paradoxa Deflandre, Alballla sp. aff. A. paradoxa Deflandre, Alallella sp. ef. A. deflandrei Gourmelon, Albillella sp., Albillella excelsa Ishiga, Kito and Imoto (?), Belowea variabilis (Ormiston et Lane), Callella cf. C. parvispinosa Won, Entactinia cf. E. tortispina Ormiston et Lane, Entactinia aff. E. tortispina Ormiston et Lane, Entactinia variospina Won, Entactinia sp., Eostylodictya rota (Won), Latentifistula impella (Ormistone et Lane) (?), Latentifistula turgida Omiston et Lane, Latentifistulidae gen. et. sp. indet. 和Polyentactinia cf. aranea Gourmelon。 其中, Alballella excelsa Ishiga, Kito and Imoto (?)的时 代为晚二叠世(存疑),其余可以划分出早石炭世早期和晚期两个放 射虫化石组合:前者以Albailella undulata Deflandre, Albillella paradoxa Deflandre 和Albillla sp. ef. A. deflamdrei Gourmelon为代表,后者以Eostylodictya rota (Won)为代表。这是艾克提克群中首次发现放射虫化石,同时是在中天山首次发现晚二叠世放射虫化石,也是中国南天山最西部的放射虫化石点,具有重要的地质研究意义。 Abstract: Aiktik group,distributed at the western end of South Tianshan Mountains in China,is an important lithostratigraphic unit involved in south Tianshan orogen. It is separated from the adjacent rocks with faults. Generally, the geologists classified it into Upper Carboniferous according to Pseudostaffella sp.,Profusulinella sp. and Fusulinella sp. found from the limestone and sandy limestone of Aiktik. Our radiolarian fossil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chert samples collected from Haladaok section located at the upper stream of Tuoshihan river. The fossils include mainly Albcillla undulata Deflandre, Albillla paradoxa Deflandre, Albaillella sp. aff. A. paradoxa Deflandre, Albaillella sp. cf. A. deflandrei Gourmelon, Albillella sp., Albillella excelsa Ishiga, Kito and Imoto (?), Belowea variabilis (Ormiston et Lane), Callella cf. C. parvispinosa Won, Entactinia cf. E. tortispina Ormiston et Lane, Entactinia aff. E. tortispina Ormiston et Lane, Entactinia variospina Won, Entactinia sp., Eostylodictya rota (Won),Latentifistula impella (Ormistone et Lane) (?), Latentifistula turgida Omiston et Lane, Latentifistulidae. gen. et. sp. indet. 和Polyentactinia cf. aranea Gourmelon. In which, Albaillella excelsa Ishiga, Kito and Imoto (?) isa Late Permian species with some element of unsure as there is only one unwell-preserved individual fossil of this species found so far. And two radiolarian assemblages can be identified out from the other fossils. One is the early Early Carboniferous assemblage represented with Alballella undulata Deflandre, Alballella paradoxa Deflandre and Albailella sp. cf. A. deflandrei Gourmelon. And the other is the late Early Carboniferous assemblage represented with Eostylodictya rota (Won). This is the first discovery of radiolarian fossils in Aiktik group, also the first discovery of Late Permian radiolarian fossil in Chinese South Tianshan. Meanwhile, this is the current most-west sampling place of radio larian fossil in Chinese South Tianshan.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长岭地区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张枝焕, 吴聿元, 俞凯, 吴水平, 刘洪军
    2002, 23 (6):  501-506. 
    摘要 ( 76 )   PDF(1887KB) ( 205 )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地区主要分布有上白垩统嫩江组和青山口组、下白垩统登娄库组和沙河子组-营城组烃源岩。介绍了长岭地区主要烃源岩的分布特征、有机质丰度、类型及热演化程度,描述了烃源岩中有机质族组成特征、饱和烃气相色谱特征、甾烷、三萜烷系列化合物分布特征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等,并根据这些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不同层位烃源岩的母质类型、生烃环境及有机质演化规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巨型速度场的建立
    朱广生, 杨金华, 段天友, 杨舒, 陈遵德, 黄录中
    2002, 23 (6):  507-510. 
    摘要 ( 79 )   PDF(723KB) ( 226 )  
    作者提出了一套构建高精度巨型速度场的方法,在塔里木盆地里建立的一个巨型速度场,面积达10.2×104km2,深度达8km.针对巨型速度场的特有问题,采用野值自动剔除、交点速度闭合、水平切片速度标定、用线性介质模型下延VSP匪直地震剖面)数据、利用校正后声波测井资料补充VSP井密度不足等方法,综合使用速度谱、VSP和声波资料以及数据库技术建立了高精度速度场。用速度场建好后完成的两口VSP井实测速度数据检验表明,速度场预测速度最大绝对误差是54 m/s,平均为37 m/s;最大相对误差是1.87%, 平均为1.26%. 根据本速度场提供的速度数据绘制的深度构造图上,使原来因速度横向变化在等t0图上消失的含油气构造正确地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济阳坳陷地震勘探效果分析
    宗国洪, 石红霞, 郭元岭, 赵乐强, 高磊, 张燕
    2002, 23 (6):  511-512. 
    摘要 ( 95 )   PDF(423KB) ( 226 )  
    对济阳坳陷地震与探井、储量关系的定量分析表明,较强的地震勘探能力是保持勘探高水平的重要基础,三维地震的应用和发展保证了近期济阳坳陷石油储量的稳定增长。与二维地震相比,三维地震有着更好的勘探效果,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加大,对三维地震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增强。在济阳坳陷中,三维地震提供探井井位的有效年限大致在5年左右。由于地质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相同的三维地震工区,随着年限的增长探井的成功率并无明显下降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波包变换叠前地震信号研究
    王振国, 周熙襄, 钟本善
    2002, 23 (6):  513-515. 
    摘要 ( 70 )   PDF(819KB) ( 246 )  
    叠前地震资料是多种波的复合体,为了提取有效波,必需消除主要的干扰波,如面波、高频随机干扰波。一般的去噪方法有:一维滤波、滤波、变换、f-x预测等,但它们都侧重于考虑某一方面的单 -特性或某种条件假设,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小波包变换是一种时频分析的方法,它对地震资料进行时频精细划分优于小波变换,与传统的Fourier变换相比,它能刻画出具有相同频率的有效波与干扰波在时间-空间域的分布。经过小波包对叠前资料分解,可分离出面波、高频随机干扰等,然后再经过小波包重构,可有效地剔除干扰,且对有效波的伤害较少。经实际资料验证,小波包变换,确实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去噪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确定异常高压气藏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的新方法
    陈元千
    2002, 23 (6):  516-519. 
    摘要 ( 92 )   PDF(443KB) ( 210 )  
    基于文献门的定容、封闭、异常高压气藏的物质平衡方程式,提出了确定异常高压气藏原始地质储量、可采储量和采收率的新方法。通过实例的应用和对比表明,提供的新方法是适用的有效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油田分公司稳产原油千万吨的措施及建议
    杨瑞麒
    2002, 23 (6):  520-521. 
    摘要 ( 144 )   PDF(122KB) ( 203 )  
    新疆油田分公司2002年实现了生产原油千万吨的目标,这是几代石油人为之奋斗的历史性突破。准噶尔盆地具有稳产千万吨原油产量和实现更高产量目标的雄厚的油气资源基础;几代石油人又积累了开发复杂油气田的宝贵经验,使稳产千万吨原油产量有了技术保证。对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应根据其开采的不同阶段和主要矛盾采取不同的稳产措施。如砾岩油藏应分一、二、三类,尽早开展化学驱、CO2驱、N2驱、注蒸汽热驱试验,转入三次采油实现稳产。新投入开发的中低渗透砂岩油藏,应做开发早期的管理和研究,保持稳产。稠油油藏应早转蒸汽驱开采,做好汽驱的调控实现稳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渗流方式下的压力波传播规律
    朱圣举
    2002, 23 (6):  522-523. 
    摘要 ( 135 )   PDF(221KB) ( 225 )  
    运用稳态逐次替换法,研究了不同渗流方式下弹性液体不稳定渗流压力波的传播规律,发现在平面平行渗流、平面径向渗流和球面向心渗流三种渗流方式中,以球面向心渗流方式下的压力波传播速度最快,平面平行渗流压力波传播速度最慢。压力波传播同样的距离所需时间,平面平行渗流是平面径向渗流的2倍,而平面径向渗流又是球面向心渗流的1.5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庆油田杏1-3区三次加密试验区剩余油分布研究
    杜庆龙, 陆蔚刚, 付昌琼, 于洪
    2002, 23 (6):  524-527. 
    摘要 ( 66 )   PDF(751KB) ( 197 )  
    通过对试验区近年完钻的检查井各单砂层水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利用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建立起单层剩余油识别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三次加密试验区各小层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总结出各类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成因类型,并分析了试验区剩余油潜力分布,从而为三次加密布井及射孔方案编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利用暗点技术确定气藏气水界面—以柯克亚E2k气藏为例
    吴超, 王晓云, 叶翠华, 陈军
    2002, 23 (6):  528-529. 
    摘要 ( 79 )   PDF(772KB) ( 199 )  
    通过对柯 克亚含气碳酸盐岩波阻抗及界面反射系数的研究,取得了柯克亚深部E2k气藏暗点存在的地震地质依据。在准确标定层位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彩色显示技术,成功地进行了暗点识别,确定了气水界面及含气面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核磁共振测井(CMR)的应用
    程芳, 孙德杰, 刘杰, 张军, 高秋涛, 李淑云
    2002, 23 (6):  530-532. 
    摘要 ( 145 )   PDF(769KB) ( 245 )  
    核磁共振测井具有 常规测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可以直观、准确地提供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区分可动流体和束缚流体,反映储集层的孔隙结构。通过对某区CMR核磁孔隙度、渗透率与岩心孔、渗资料的对比分析,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力求精细描述准确的储集层参数;以压汞实验为基础,研究了毛管压力资料与CMR核磁孔径分布曲线的关系,为应用T2谱反演毛管压力曲线奠定了基础;通过求解地层的束缚流体饱和度,结合电阻率测井,采用阿尔奇饱和度解释模型,进行了油(气)层的识别和含油(气)饱和度的计算,从而拓宽了核磁共振测井资料的应用范围,为油气)层的评价提供了一种 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勘探技术
    蒋炳南, 姜成生, 王士敏
    2002, 23 (6):  533-535. 
    摘要 ( 86 )   PDF(153KB) ( 221 )  
    针对塔河油田古生界碳酸盐岩超深层缝洞型油藏的勘探开发这一世界级的难题,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近几年来开展了深入、不懈的科技攻关,逐步形成了一套从三维地震成像处理到精细解释,碳酸盐岩储集层预测与评价、油气判别到储集层酸压改造、测试、完井技术以及欠平衡钻井技术、水平井、直井侧钻技术等一套适合于塔河油田古生界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勘探的方法技术系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套技术系列对其他地区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与开发也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油地球物理专家 蒋龙林
    2002, 23 (6):  536-536. 
    摘要 ( 59 )   PDF(185KB) ( 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石油地质》2002年第23卷总目次
    2002, 23 (6):  537-537. 
    摘要 ( 44 )   PDF(101KB) ( 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