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1年, 第2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1-04-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前景
    李德生
    2001, 22 (2):  91-92. 
    摘要 ( 114 )   PDF(122KB) ( 367 )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都很丰富的沉积盆地。目前探明率尚很低,勘探前景很大。这个盆地具有复杂的多含油气系统,经历了七期构造演化阶段,具有很丰富的海相和陆相烃源岩。由于盆地内沙漠覆盖面积广,周边山区地形复杂,油气层埋藏深,勘探工艺技术要求高,勘探风险性较大。针对盆地的复杂情况提出了下步勘探部署和有利目标区选择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条件与勘探方向
    赵孟军, 曾强, 张宝民
    2001, 22 (2):  93-96. 
    摘要 ( 123 )   PDF(597KB) ( 258 )  
    塔里木是 一个既富油也富气的盆地,它发育寒武系、中上奥陶统、石炭系和三叠-侏罗系等多套烃源岩,这是油气勘探的基础,也决定了其具有多期成藏的特点。分析认为,由于晚期生成的油气经历的破坏运动较少,对于成藏更具有实际意义;早期形成的油藏有破坏也有保存,油气可以在深部保存的必要条件是高压低热流;盆地中发育的五套储盖组合,为大型、特大型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此外,结合具体地质条件讨论了库车油气系统、塔北地区和塔中地区的油气勘探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湾盆地几个大油田的形成与勘探
    安作相
    2001, 22 (2):  97-102. 
    摘要 ( 349 )   PDF(897KB) ( 392 )  
    根据对任丘、东辛、孤岛、北 大港及曙光-欢喜岭大油田形成的分析,发现它们的主要烃源岩是沙三段,而排烃并发生二次运移时间在早第三纪末的前后,油田的形成、定型则在晚第三纪末至第四纪。沿渤海的4个大油田,由于断沟通,下第三系中油气发生再次运移,进入上第三系中。原油也因降解而变重、变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
    张年富, 张越迁, 姚新玉, 张从侦
    2001, 22 (2):  103-106. 
    摘要 ( 92 )   PDF(394KB) ( 231 )  
    莫北凸起油藏的油气主要为来自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的成熟和过成熟型油气。纵向上莫北凸起的沉积盖层可分为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三个构造层。在侏罗系内,油气主要通过断裂运移,好储集层优先聚集油气成藏。侏罗系三工河组砂层厚度大、分布范围广,不易形成岩性圈闭,油气藏以构造型为主。深部三叠—石炭系圈闭有良好的油气聚集条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库车前陆逆冲带生长地层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雷刚林, 张国伟, 刘志宏
    2001, 22 (2):  107-110. 
    摘要 ( 123 )   PDF(1098KB) ( 286 )  
    库车前陆逆冲带广泛发育生长地层、生长三角。从地面露头和地震剖面中识别出的典型生长地层和生长三角,利用其可确定构造开始运动时间,从而分析构造的演化历史、构造与油气排烃期的匹配关系。认为克拉苏构造带是一有利含油气区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陆相断陷盆地成油气单元初探——以渤海湾盆地车西洼陷为例
    宋传春, 王如良
    2001, 22 (2):  111-114. 
    摘要 ( 91 )   PDF(485KB) ( 239 )  
    从生、储、盖层、遮挡物及 构造特征等方面研究了渤海湾盆地车西洼陷沙河街组含油气系统中的油气运移和聚集,结合洼陷鼻状构造、弧形断层及砂体展布特征的分析,探讨了油气分布规律。将生、储、盖层与圈闭统一到一个基本成藏单元——成油气单元,并根据地质构造发育特征将其细分为一、二、三级,认为在含油气系统中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存在一个主要指向,油气分布及油气藏的形成受成油气单元的控制,表现为油气分布既有放射状分布特征,又有环带状分布形态,放射状与环状分布的径、环向复合构成了不同样式的油气分布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断陷盆地生油岩、砂体分布、构造特征与油气藏形成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鲁克沁构造带断层封堵性评价
    赵密福, 李亚辉, 信荃麟, 高红艳, 徐振中
    2001, 22 (2):  115-118. 
    摘要 ( 83 )   PDF(522KB) ( 247 )  
    对鲁克沁构造带进行了断层封闭性研究,发现该构造带现今状态下北东方向断层受挤压强烈,断层封闭性好,而北西方向断层封闭性相对比较差,成藏期恰好相反。成藏期断层的封堵差异性决定了油气分布的总体态势,而现今断层的封闭性特征对油气的保存以及油柱高度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最后,对控油断层进行了封闭性模糊综合评价,认为本区断块圈闭的有效性差,不具备大规模聚集稀油的条件,但对稠变到一定程度的稠油能起较好的封堵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藏措勤盆地它日错深凹陷子含油气系统
    吴孔友, 洪梅
    2001, 22 (2):  119-121. 
    摘要 ( 100 )   PDF(332KB) ( 286 )  
    它日 错深凹陷位于措勒盆地北部坳陷中,总体为挤压背景下的构造复合盆地。其内发育两套含油气系统:主含油气系统和子含油气系统。含油气系统烃源岩生油门限深度为3000~4200m,生油窗温度为100℃~140℃,子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是距今65Ma.由于复杂的构造运动,研究区缺乏形成大规模油气藏必要的保存条件,勘探有利区是新生代地层保存较完整的地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速度量化在岩性预测中的应用
    祝伟业, 候建国, 高永富
    2001, 22 (2):  122-123. 
    摘要 ( 61 )   PDF(352KB) ( 223 )  
    在二维勘探中,常规的岩性指数量板两指数的间隔是25%,这种量板在区域勘探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对三维勘探这种量板就不能满足储集层预测的精度要求。因此,提出了在三维地震勘探地区通过提高岩性指数量板的分辨率,来提高岩性预测精度的方法。经实际资料验证,其地震预测结果与钻井录井岩性基本吻合,预测精度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第一大气田横空出世
    2001, 22 (2):  123-123. 
    摘要 ( 55 )   PDF(267KB) ( 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叠加法静校正
    赵峰, 郑鸿明
    2001, 22 (2):  124-125. 
    摘要 ( 86 )   PDF(464KB) ( 190 )  
    叠加法静校正方法,是采用叠加原理,充分利用地震数据中的折射波信息、反射波信息以及目前使用的较强的地震数据交互处理系统,分别求取炮点和检波点的相对静校正值,以消除不同波长静校正对地震数据的影响,提高地震数据处理分辨率。就该方法的原理、实现过程以及运用效果加以介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石南油田三工河组储集层沉积特征与油气分布
    孙宝宗, 温东山
    2001, 22 (2):  126-128. 
    摘要 ( 107 )   PDF(408KB) ( 211 )  
    通过对石南油田侏罗系三工河组油藏储集层沉积特征进行精细描述,应用地质、测井和地震等方法对沉积环境、沉积相和沉积层序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研究区目的层主要是一套受构造和气候条件控制的沉积成熟度低、富含牵引流成因的流水构造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通过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特征与含油气性对比分析认为,水下分流河道含油气性较好,是较为有利的开发层位;沉积微相对储集层非均质性及油水运动的影响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北天山山前主要储集层特征
    蒋宜勤, 喻春辉, 常秋生, 阿不力孜, 姚爱国
    2001, 22 (2):  129-132. 
    摘要 ( 85 )   PDF(427KB) ( 276 )  
    通过对北天山山前 主要目的层储集层基本特征、成岩作用及影响储集层物性的主要因素等综合分析研究,认为该区各储集层的演化严格受区域及局部构造运动、沉积展布、成岩作用的制约。不利沉积相带、碳酸盐胶结及自生粘土矿物析出等是影响储集性能的不利因素;有利因素为溶蚀、环边泥膜及早期碳酸盐胶结物支撑。指出安集海塔西河组(N1t)、独山子沙湾组(N1s)、呼图壁紫泥泉子组(E1-2z)及玛纳斯安集海河组(E2-3a)为较好储集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义Usher模型的建立及其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
    李社文
    2001, 22 (2):  133-135. 
    摘要 ( 82 )   PDF(263KB) ( 250 )  
    建立了一种具有更大灵活性和更广适应性的新的生长曲线模型——广义Usher模型,并将该模型用于萨马特洛尔油田产量与可采储量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用于对某些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描述,且其拟合精确度不低于Usher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Usher、Logistic和Gompertz三种增长曲线的使用价值
    俞启泰
    2001, 22 (2):  136-141. 
    摘要 ( 253 )   PDF(801KB) ( 626 )  
    Logistic和Gompertz增长曲线是Usher增长曲线的特例,分别给出了它们用于油田开发指标预测的函数表达式。提出了一种求取Usher增长曲线参数的重复二元回归法。根据庆祖集油田的实际资料,用Usher、Logistic和Gompertz增长曲线以及功能极强的广义增长与递减曲线等4种曲线拟合计算的结果表明,广义增长与递减曲线、Usher曲线与实际值拟合得很好,其预测功能很强;Logistic曲线拟合得也较好,也有较大的使用价值;而Gompertz曲线由于峰值产量对应的累积产量与最大可采储量比值的变化范围较小,因而拟合结果较差,使用价值相对较小。指出了用于油田开发全程的广义增长曲线是今后增长曲线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高含水期油田的合理经济极限井网密度研究
    于乐香
    2001, 22 (2):  142-143. 
    摘要 ( 77 )   PDF(138KB) ( 238 )  
    针对胜利油区目 前高含水和特高含水的现状,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根据胜利油田的实际生产资料,建立了采收率与井网密度的定量关系,考虑井的基本建设投资和投资回收期内生产经营费用,利用盈亏平衡原理,解出合理井网密度的表达式,并对胜利油田分高渗透和低渗透两类共50个单元的合理经济极限井网密度进行了测算验证,为油田开发决策和生产运行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高砂岩底水油藏原油采收率的新方法
    朱中谦, 宋文杰
    2001, 22 (2):  144-146. 
    摘要 ( 68 )   PDF(532KB) ( 202 )  
    针对砂岩底水油藏油井开采时,油层下部会形成方向近于垂直的压力梯度,使得底水向上运动的问题,设计出一种抑制底水运动,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新方法——采水消锥法。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从机理上就其适用条件、范围、适用时机以及经济风险等方面做了较深入研究;并通过塔里木某一区块的实例剖析,认为此方法在砂岩底水油藏开发的中后期,对提高原油采收率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测井资料预测辽河小洼油田东营组油气产能
    谭成仟, 吴少波, 宋子齐
    2001, 22 (2):  147-149. 
    摘要 ( 67 )   PDF(173KB) ( 188 )  
    油气的产能影响因素可分为人为因素和储集层因素两类,一个油区,在各种作业方式等人为因素大致相同的前提条件下,产能主要取决于储集层的性质。从达西二维产量公式出发,研究了产能的理论方程,以相对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函数关系为纽带,导出产能与有效孔隙度、渗透率以及电阻率之间的多元关系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测井学的基本理论,将其作为综合评价的参数,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产能预测系统,该方法用于辽河油田小洼地区东营组的油气产能预测,效果良好,从而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李传亮上覆岩层压力公式的质疑
    周大晨
    2001, 22 (2):  150-151. 
    摘要 ( 119 )   PDF(175KB) ( 391 )  
    再一次论述了地层面概念的合理性和公式p0=σ'+ppφ0。的正确性,并证明了公式p0=ppφ0+σ(1-φ)是错误的。指出了有效应力和颗粒压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指出了二者的差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孔-深关系曲线方程研究
    李传亮, 孔祥言
    2001, 22 (2):  152-152. 
    摘要 ( 116 )   PDF(158KB) ( 219 )  
    通过对孔-深关系曲线的特征和数学表达式进行研究,发现孔-深关系曲线可以分成指数递减阶段和常数孔隙度阶段。传统的孔-深关系方程只能描述指数递减阶段的孔隙度变化。现给出了一个新的统-的孔-深关系方程,它能同时描述指数递减阶段和常数阶段的孔隙度变化,因而,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盆地模拟和石油地质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无隔板底水油藏油井见水时间预测
    朱圣举
    2001, 22 (2):  153-154. 
    摘要 ( 95 )   PDF(203KB) ( 235 )  
    基于底水锥进和低渗透非达西渗流原理,推导出了低渗透无隔板底水油藏油井见水时间的预报公式。通过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底水油藏某油井的实际计算,其预测见水时间与实际见水时间的相对误差仅为6.4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变异函数的自动拟合方法
    黄沧钿
    2001, 22 (2):  155-157. 
    摘要 ( 101 )   PDF(245KB) ( 279 )  
    为了解决储集层随机建模过程中模型的获得需要人工干预的问题,从而使整个储集层随机建模过程从模型到模拟全部实现计算机自动化,提出了利用计算机工具自动完成变异函数的拟合全过程。该方法通过计算机自动计算八个方向的实验变异函数,自动拟合各个方向的理论变异函数模型,自动建立套合模型,为储集层建模提供参数。该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储集层建模中参数人工干预问题,提高了储集层建模自动化程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石油“十五”期间油气勘探的6个关键问题
    2001, 22 (2):  157-157. 
    摘要 ( 67 )   PDF(38KB) ( 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油指纹技术在合采油井分层产能监测中的应用
    陈世加, 马力宁, 付晓文, 陈小凡
    2001, 22 (2):  158-159. 
    摘要 ( 116 )   PDF(241KB) ( 223 )  
    原油指纹技术是根据单层原油指纹差异及混合原油的指纹变化特征,配合室内不同比例的配方,建立计算模型,求得合采油井分层产量贡献。研究表明,原油实际配方与指纹计算的误差,二层小于6%,三层小于10%.指纹计算结果与生产测井的误差也在10.4%以内,可用来计算合采油井分层产量贡献,监测油层的工作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灰色拓扑预测方法在评价压裂效果中的应用
    蒋廷学, 杨艳丽
    2001, 22 (2):  160-162. 
    摘要 ( 110 )   PDF(376KB) ( 186 )  
    应用 灰色拓扑预测方法,由压裂前的油井日产油数据,建立了GM(1,1)模型群,并预测了在压裂有效期内该井不压裂时的产量动态,从而可真实地评价压裂的增产效果。该方法尤其适用于压裂前产量波动比较大的情况。经矿场资料验证,可信度较高,可作为科学评价压裂效果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外中、小型盆地油气富集规律及勘探经验
    李相博, 袁剑英, 林卫东, 马龙
    2001, 22 (2):  163-166. 
    摘要 ( 104 )   PDF(509KB) ( 358 )  
    着重介绍了美国加里福尼亚地区的洛杉矶盆地、中国东部河南省的泌阳盆地及中国西部河西走廊的酒西盆地等国内外几个典型“小而肥”盆地的概况及主要地质特征,分析了控制其油气富集及分布的主要因素,最后对中、小型盆地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总结,这些对中国西部地区中、小型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球的强中纬力
    刘全稳, 陈景山, 赵金洲, 严宁珍, 沈守文
    2001, 22 (2):  167-171. 
    摘要 ( 162 )   PDF(763KB) ( 249 )  
    地球的强中纬力是影响地球范围最广的作用力,因而是最重要的作用力之一。它不仅是形成大洋环流的重要作用力,而且也是形成大气环流的重要作用力,它使地球中纬度地带(21°33′~68°27′)物质产生离心运动。当台风进入中纬度带后,将受强中纬力的明显作用,并最终保持沿强中纬力作用方向运动。强中纬力还对极地带等地带内的物质.发生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固体不极化电极
    2001, 22 (2):  171-171. 
    摘要 ( 69 )   PDF(43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НЕФТЕГ АЗОНОСНОСТЬ ЗОН ЛАВИННОЙ СЕДИМЕНТАЦИИ В НЕОКОМЕ ЗАПАДНОЙ СИБИРИ
    Ершов С.В., Казаненков В.А., Карогодин Ю.Н
    2001, 22 (2):  172-176. 
    摘要 ( 79 )   PDF(775KB) ( 183 )  
    В статье рассматриваются представления на строение неокомских отложений Западной Сибири( Россия ). Авторамиотстаивается точка зрения о его клиноформном строении. Согласно проведеннымисследованиям, клиноформы - тела трансгрессивно-регрессивных седиментационных циклов, сформировавшиесяВ процессе лавинной седиментации.В их структуре выделяются два типа песчано-алевритовых тел- коллекторов,связанных С шельфовыми и дистальными отложениями,в каждом ИЗ которых выявлен широкий спектрловушек. Клиноформы являются стратиграфическими и нефтегазоносными подразделениями , требующимисамостоятельного изучени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西伯利亚尼欧克姆组崩塌沉积带的含油气性
    C.B.叶尔绍夫, B.A.卡扎宁柯夫, Ю.H.卡罗郭金
    2001, 22 (2):  177-178. 
    摘要 ( 77 )   PDF(127KB) ( 205 )  
    阐述了西西伯利亚尼欧克姆组的沉积结构;证实了尼欧克姆组的楔形结构。研究结果认为,楔形体是在崩塌沉积过程中的水进水退沉积旋回中形成的一种岩体。这些楔形体可分为两种砂岩-粉砂岩的储集岩体,它们分别与大陆架沉积和末梢沉积有关,在每一种储集体中都广泛发育着不同类型的圈闭。应当把楔状体当作特殊的地层和含油气层单元来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油古生物学家 蒋显庭
    2001, 22 (2):  179-179. 
    摘要 ( 38 )   PDF(65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