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1年, 第2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1-06-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成矿热液与石油生成
    郭占谦
    2001, 22 (3):  181-184. 
    摘要 ( 100 )   PDF(254KB) ( 272 )  
    热液矿床与油气田常相伴分布,我国原油中存在有较多的含量超过中国陆壳平均含量一倍以上的成矿元素,新疆石油中有38个(占检测元素的64.41%)、辽河原油中有35个(占检测元素的77.77%)、大庆石油中有35个(占检测元素的58.33%)、大港原油中有16个(占检测元素的28.07%)。这是由于来自地球深部的成矿热液,携带有350C以上的热能和来自地球深部的成矿元素所造成的。当成矿热液与有机质相遇并发生作用时,温度促使有机质向烃类物质转化;而其中的成矿元素又促使有机质中的碳原子与氢原子更多更快的结合,使有机质向烃类转化的过程加快而转化量又提高。由成矿热液催化生成的烃类富含成矿元素,并形成了热液矿床与油气田相邻分布的景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圈闭形成的主控因素及展布特征
    陈子元
    2001, 22 (3):  185-188. 
    摘要 ( 120 )   PDF(247KB) ( 269 )  
    塔里木盆地圈闭类型十分丰富。塔里木盆地不同方向的几组构造带或构造圈闭区,分别受加里东期、早海西期、晚海西—印支期、燕山—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形成。非构造圈闭如地层削截、地层超覆尖灭、岩性、相变带、盐体边缘下陷充填等圈闭,是在特定的区域构造背景条件下,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不整合等因素控制的产物。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形成了大型的古隆起、古斜坡及坳陷带,并使这些隆起、斜坡及坳陷带发生横向上与纵向上的构造迁移、叠加和改造,为形成多种类型的非构造圈闭提供了优越的地质背景条件。复合型圈闭是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共同控制的产物,随着隆起在横向.上的不断迁移,沉积实体随之改变,在隆起的高部位地层遭受强烈剥蚀,堆积和充填在隆起的侧翼及相对较低的位置,形成构造、不整合、地层尖灭和岩性圈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藏形成及油气聚集规律
    王振华
    2001, 22 (3):  189-191. 
    摘要 ( 139 )   PDF(170KB) ( 333 )  
    库车坳陷已在5个层系(组)中获得工业油气流,发现了多个大型油气藏。从烃源条件、圈闭条件、储盖组合及保存条件,系统分析了库车前陆盆地油气藏形成与演化,指出库车前陆盆地的油气藏类型多,含油气层系多,且多沿断裂和不整合面分布。油气聚集受盆地构造格局、区域盖层、断裂和不整合面控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六盘山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和油气勘探
    杨福忠, 胡社荣
    2001, 22 (3):  192-195. 
    摘要 ( 146 )   PDF(265KB) ( 248 )  
    六盘山地区地处秦岭-祁连构造转折区和中国东西构造分界带,其所处大地构造位置甚为重要。然而,由于六盘山广大地区为白垩系和第三系所覆盖,一直以来对其覆盖区外的周缘地区研究较多,而对覆盖区内的基底性质和结构等知之甚少。近年来,石油勘探中进行的重力、电法、地震和遥感地质研究揭示了大量本区地质构造特征和演化的信息。本文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该地区的沉积组成、基底构造特征、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烃源岩分布和成熟度等特征,并提出了该区油气勘探的前景和有利的勘探区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层火山岩油气藏的分布规律
    罗群, 刘为付, 郑德山
    2001, 22 (3):  196-198. 
    摘要 ( 105 )   PDF(199KB) ( 270 )  
    深层火山岩油气藏具有不同于沉积岩油气藏的特殊形成环境和自身的特殊风格与分布规律:高温高压环境;储集层性能好于碎屑岩储集层,且与火山岩厚度呈负相关;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受埋藏深度的影响较小;油气藏主要受岩性因素控制,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区)位于火山岩向沉积岩的变薄尖灭带。深部火山岩油气藏的这种分布规律,对于寻找类似的油气藏是可以借鉴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拆离滑脱构造对含油气盆地形成的控制作用——以渤海湾第三纪断陷盆地和新疆焉耆侏罗纪断陷盆地为例
    吴富强, 胡雪, 马强, 张德超
    2001, 22 (3):  199-201. 
    摘要 ( 97 )   PDF(153KB) ( 283 )  
    介绍了伸展体制下的拆离滑脱构造概念及大陆伸展模式,并以渤海湾第三纪断陷盆地、焉耆中生代盆地为例,重点论述了伸展作用对盆地的形成演化、沉积体系的发育、含油气系统的各种静态要素、动态过程的控制作用,认为油气勘探与拆离构造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内在联系和成生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东部边缘区构造格架及构造样式
    韩晓黎, 阿依古丽, 伍菁华, 其其格
    2001, 22 (3):  202-205. 
    摘要 ( 70 )   PDF(384KB) ( 219 )  
    在研究准噶尔盆地东部边缘地区区域构造的基础上,确定出研究区具有北西向为主的晚海西运动期断裂体系、北东向为主的印支-燕山运动期断裂体系和近东西向喜马拉雅运动期断裂体系,并论述了三种断裂体系的形成与分布。根据区内构造活动史,按构造卷入程度,将区内构造样式分为基底卷入型和盖层卷入型两大类八个亚类,并论述了各类构造样式的形成、演化及分布。最后,按构造演化特点和盆地发育史,论述了构造控油的论据,认为研究区北部和东部的油气保存条件、油气资源量丰度、烃源岩演化,均不及吉木萨尔凹陷,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是影响区内油气聚集与分布的主要因素;吉木萨尔凹陷是研究区目前较现实的勘探领域,红旗断块、吉中背斜等应是近期油气勘探的靶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巴楚凸起北部乔肖尔盖构造带含油气性
    陈汉军, 段铁军, 周凌方, 韩萍, 曾涛
    2001, 22 (3):  206-207. 
    摘要 ( 73 )   PDF(167KB) ( 184 )  
    通过对巴楚凸起北部乔肖尔盖构造带区域演化史、地震相、沉积相的分析,指出此带在寒武-奥陶纪处于台地局部古隆起及其前缘斜坡礁滩相及滑塌相沉积环境中,且自寒武-奥陶纪以来,一直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分析了油气成藏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指出了有利的勘探靶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测线的拼接技术
    娄兵, 郑鸿明, 蒋立
    2001, 22 (3):  208-210. 
    摘要 ( 95 )   PDF(277KB) ( 191 )  
    利用子波处理与子波整形技术,结合匹配滤波,可以很好地将不同震源及不同条件下施工的地震测线拼接在一起,且拼接处没有明显的差异。基本解决了拼接目标处理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拼接段相位的闭合差;处理剖面子波的统一;确保振幅的相对关系和极性的一致性。利用该技术可为地震资料的解释提供真实可靠的地震拼接剖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高深层分辨率的地震勘探方法——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汪恩华, 胡建强
    2001, 22 (3):  211-212. 
    摘要 ( 71 )   PDF(196KB) ( 146 )  
    创新性地采用深井观测方式,对多 种药型药量炸药激发的地震子波信号进行了观测,并做了大量的定性、定量分析,对地震波能量与药量的关系进行了直接的计算分析,对低降速带及高速层的衰减规律做了探索性研究。以此为基础,应用新的、基于单个薄层为基本单元的反射、透射系数谱理论以及面向地质背景的合成方法制作并分析了模型记录,通过对不同的子波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了最佳的激发药型和药量,加上室内大量深入的设计论证,采用了最大限度的接收参数。这种方法在塔里木盆地的实际应用取得了明显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陆9井油源与成藏分析
    王绪龙, 杨海波, 康素芳, 张越迁, 贾希玉
    2001, 22 (3):  213-216. 
    摘要 ( 91 )   PDF(256KB) ( 215 )  
    根据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区域构造发展史和盆地模拟结果的地质-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确定了陆9井原油主要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的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并以后者为主,提出了西山窑组油藏为早白垩世末至第三纪异地油藏破坏后再次运聚成藏,头屯河组油藏为原地中晚侏罗世风城组生成原油与早白垩世末至晚白垩世下乌尔禾组生成原油两次成藏,白垩系油藏为第三纪异地两次成藏油藏破坏后再次运聚成藏的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上震旦统浊积扇沉积
    罗顺社, 高振中
    2001, 22 (3):  217-220. 
    摘要 ( 97 )   PDF(366KB) ( 231 )  
    对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上震旦统库尔卡克组的野外剖面观察和详细的岩相研究认为,该组中发育有典型的浊积岩系,具浊流沉积特征的鲍马序列及底面构造;浊积层系形成于深水浊积扇环境,可划分出外扇相、中扇叶状体相、中扇水道相及中扇水道间漫滩相等。指出研究区浊积岩物源来自于滨岸砂,晚震旦世强烈的裂陷作用是触发浊流形成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储集层预测技术在沙南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许长福, 黄小平, 樊长江, 姚鹏翔
    2001, 22 (3):  221-223. 
    摘要 ( 62 )   PDF(217KB) ( 224 )  
    长期的开发实践表明岩性油藏的开发一直带有高风险性,主要原因在于对有利岩性的展布预测存在不确定性。采用井约束波阻抗反演、地震相分析、储集层参数预测等方法,针对水下浊积扇沉积环境形成的沙南油田梧桐沟组构造岩性油藏,开展了储集层横向预测研究,指出的浊积砂体的展布范围,经开发实施证实,预测结果是可信的,表明多种储集层预测方法的综合应用对岩性油藏的准确预测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驱特征曲线研究(八)
    俞启泰
    2001, 22 (3):  224-228. 
    摘要 ( 71 )   PDF(938KB) ( 289 )  
    继续搜集和提出了10种水驱特征曲线表达式,使水驱特征曲线表达式总数达到了50种。这10种水驱特征曲线表达式中,对于一般的水驱油田,使用价值较大的是第45种水驱曲线,其fw-R*关系曲线为凹形,曲线参数的求取也比较方便和容易。第41、47、48、50种水驱曲线都是广义水驱特征曲线,其中第41种水驱曲线(即王俊魁水驱特征曲线)有较大的实用价值,第50种水驱特征曲线有一定使用价值。第47种水驱特征曲线参数求解较繁复;第48种水驱特征曲线驱替特征极为罕见,它们的实用价值很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孤东油田复合驱试验区剩余油分布研究
    侯健, 张以根, 姜之福
    2001, 22 (3):  229-231. 
    摘要 ( 74 )   PDF(236KB) ( 179 )  
    剩余油分布研究是编制复合驱油藏工程方案的基础和关键。以油藏数值模拟结果为主要依据,结合地质综合分析、生产动态数据、监测资料、油藏工程方法对孤东油田七区西Ng54、Ng55和Ng61层复合驱试验区平面、层间、层内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前注水是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重要途径——以长庆油田三叠系延长组油藏为例
    李亮, 胡建国, 阎纪辉
    2001, 22 (3):  232-234. 
    摘要 ( 168 )   PDF(177KB) ( 365 )  
    为了提高长庆油区三叠系延长组油藏的开发效果,提高探明储量动用程度,在借鉴国内外油田开发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找出了一条提高单井产量、实现特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的新路子,即采用超前注水、先注后采的注水开发方式,合理地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地层压力,使油井能够长期保持较高的地层能量和旺盛的生产能力,产量递减明显减小。同时,通过实施先注后采能防止原油物性变差;能够有效地保证原油渗流通道的畅通;能够有效地提高注入水波及体积;最终能够使三叠系延长组特低渗透油田开发实现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柯克亚钻揭第二个深层油气藏
    李溪滨
    2001, 22 (3):  234-234. 
    摘要 ( 59 )   PDF(31KB) ( 1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砂岩油藏高含水期底水锥进的几个动态问题
    朱中谦, 程林松
    2001, 22 (3):  235-237. 
    摘要 ( 99 )   PDF(392KB) ( 236 )  
    塔里木油区砂岩 底水油藏多,底水油藏产量占全区产量比例大,并且目前大部分底水油藏底水锥进明显,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严重,油田稳产的难度大,因此准确地把握底水油藏底水锥进动态是很重要的。对目前人们最关心的底水油藏几个动态问题:水锥大小的计算、底水油藏水淹体积的计算以及底水油藏体积波及系数的计算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供了现场实用的计算方法。对塔里木某油田的计算表明,所得到的结果合理可靠,方法正确,能准确地反映油田的实际动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蒙古林常规稠油砾岩油藏高效开发技术
    夏欣, 王群超, 汪宝新, 黄振
    2001, 22 (3):  238-240. 
    摘要 ( 75 )   PDF(222KB) ( 217 )  
    蒙古林砾岩油藏属于低饱和底水油藏。由于油层厚度薄,油水粘度比大,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油藏开发难度大,开发过程表现出油藏无水采油期短,综合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的特点。在深入研究油藏地质特点和动态特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阶段的开发特点,采取了各种针对性强的开发技术和调整措施,达到了减缓含水上升速度,提高注入水波及体积,抑制底水锥进的目的。10年来,经过各项开发技术的综合运用,使油藏达到了较高的开发水平。较详尽地总结了该油藏的开发调整技术,为我国其它同类型油藏开发提供了经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焉耆盆地宝北区块低渗透油藏合理采油速度的确定
    王娟茹, 靳晓军, 胡锌波, 曲建山
    2001, 22 (3):  241-243. 
    摘要 ( 82 )   PDF(198KB) ( 236 )  
    应用传统的实际开发资料计算法、数值模拟法对油田合理采油速度进行预测,并通过国内25个低渗透油田区块的资料,回归出采油速度与地层流动系数以及井网密度的关系,绘制了预测采油速度图版。运用以上方法,对焉耆盆地宝北区块合理采油速度的比较,得出在目前井网条件下的宝北区块Ⅱ油组和Ⅲ1小层的合理采油速度分别为2%和2.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注入气对凝析气相态的影响
    郭平, 李士伦, 孙雷, 孙良田
    2001, 22 (3):  244-246. 
    摘要 ( 86 )   PDF(227KB) ( 216 )  
    凝析气藏开发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由于地层压力低于露点压力以下而造成凝析油损失,注气是防止凝析油析出并提高采收率的较好方法,但目前不同注入介质对凝析气相态影响还未进行系统研究,以一个真实的凝析气藏为例,使用自行开发的PVTCOG软件和PR状态方程,研究和对比了在凝析气藏定容衰竭不同阶段,注干气、氮气及二氧化碳气对凝析气相态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气体对凝析气露点、凝析油饱和度及采收率有明显不同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过渡型水驱特征曲线的建立及研究
    高文君, 刘曰强, 王作进, 刘瑛
    2001, 22 (3):  247-250. 
    摘要 ( 80 )   PDF(545KB) ( 208 )  
    在文献[1]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过渡型水驱特征曲线,并导出了相应的油水两相渗流特征。通过这些理论研究,表明Wp+C型和Lp+C型水驱特征曲线只是过渡型水驱特征曲线参数值分别取0和1时的两种特例。而对于大多数注水开发的砂岩油田,其水驱油特征一般介于活塞式驱与非活塞式驱之间,因此应选用过渡型水驱特征曲线进行评价和预测,否则将会出现应用Wp+C型水驱特征曲线预测的可采储量偏小,应用Lp+C型水驱特征曲线预测的可采储量偏大,以及在高含水期Wp+C型水驱特征曲线出现上翘和Lp+C型水驱特征曲线出现下滑等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衰减型油井压力恢复曲线的应用
    李发印, 魏南宁, 赵晓凯
    2001, 22 (3):  251-252. 
    摘要 ( 72 )   PDF(202KB) ( 195 )  
    应用衰减型油井压力恢复曲线方程,对大庆油田萨中地区51口聚驱井、密井网和基础井网的油井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经典半对数方法出现直线段的井仅占23.5%,而衰减型方程出现直线段的油井则占98%;衰减型曲线方程不仅可以确定出稳定的地层渗透率等参数,而且还可以有效判别近井地带污染情况,解释一-些地区地层压力与注采比变化的异常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地质学界“金钉子”设在中国
    吴月先
    2001, 22 (3):  257-257. 
    摘要 ( 55 )   PDF(45KB) ( 1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断层封闭性的研究进展
    赵密福, 信荃麟, 李亚辉, 高红艳, 徐振中
    2001, 22 (3):  258-261. 
    摘要 ( 90 )   PDF(187KB) ( 297 )  
    对断层封闭性的 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论述了泥岩沾污带、流体性质、温压系统、砂泥匹配、断层的组合型式、断层封闭史、断层封闭性评价等方面在断层封闭性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断层面物质涂抹法的定量表征、油气的纵向封闭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西伯利亚东南部上侏罗统地质结构和含油气性
    B A康托罗维奇, C A莫伊谢夫, И A伊万诺夫, C B雷日科娃
    2001, 22 (3):  262-272. 
    摘要 ( 120 )   PDF(931KB) ( 177 )  
    对西西伯利亚上侏罗统的石油资源分布进行了研究,并由此得出结论认为,上侏罗统是西西伯利亚东西部最有含油气远景的层位。指出了巴特阶-卡洛维阶-上侏罗统的岩性和地层特征。根据油藏的地层属性对油田进行了分类,划分了三类油田,其油藏分别与Ю11-1, Ю11-2和Ю11-3, Ю11-4层有关。研究了典型油田的结构,论证了进一步扩大区域油气源料基地的地质-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油地质学家 顾方闰
    2001, 22 (3):  280-280. 
    摘要 ( 38 )   PDF(149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