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8-06-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准噶尔盆地盆山构造耦合与分段性
    马宗晋, 曲国胜, 李涛, 赵瑞斌, 许建东
    2008, 29 (3):  271-277. 
    摘要 ( 76 )   PDF(637KB) ( 366 )  
    自海西运动以来, 准噶尔盆地边缘构造带经历了海西运动期强耦合为主阶段、中生代至新生代早期弱耦合及调整阶段、新近纪南缘单边盆山强耦合阶段; 边缘构造带活动强度自海西运动期以来呈明显下降态势, 至中生代为低平缓弱活动调整态, 新生代造山期强度又呈回升状, 但未达到海西运动期水平, 呈现强-弱-强的三阶段式演化特点。准噶尔盆地的6 边形边缘带划分为6 个边缘构造带分段构造组合: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南缘东段、准东隆起西缘段、乌伦古边缘构造段、加依尔山边缘段和准噶尔盆地西部边缘段。各构造段表现出明显的构造样式差异, 其中,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为推覆前方无约束的舒展逆冲推覆系统; 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为指向前陆的强约束逆冲推覆构造;准东隆起西缘段为隆升背景上的东西向水平挤压变形带;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段(乌伦古边缘构造段)为多层滑脱面断坡控制的膝折型断阶和断坪控制的基底凹陷等;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为多期次不同规模的逆冲和推覆叠置系统, 准噶尔盆地西部边缘段为隆升背景下侧向挤压的断弯-断展机制的膝折带构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山深浅构造特征及盆山耦合关系
    赵瑞斌, 卢静芳, 杨主恩, 曲国胜, 马宗晋
    2008, 29 (3):  278-282. 
    摘要 ( 122 )   PDF(647KB) ( 219 )  
    由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表明, 天山构造带具有复杂的深浅构造关系。以纳伦-那拉提-红柳河构造缝合带为轴, 天山南北两侧构造表现出明显的对称性, 在纵向上, 则表现出上、下硬、中间软的“三明治”式独特的圈层结构。在南北向构造挤压作用下, 天山南侧显示塔里木板块向北作陆内俯冲, 与天山地壳岩石圈发生层间插入与拆沉作用,在山前, 基底卷入盖层变形; 天山北侧准噶尔板块向天山挤入, 发生构造挠曲, 并形成山前深坳陷。天山南北两侧表现出不同的盆山耦合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构造格架分析
    鲁兵, 张进, 李涛, 卢苗安
    2008, 29 (3):  283-289. 
    摘要 ( 102 )   PDF(1654KB) ( 257 )  
    准噶尔盆地地壳从沉积层底至莫霍面可分为上、中、下3 层。中地壳比上、下地壳均薄。盆地基底分为结晶与褶皱基底, 上基底主要为晚古生代地层, 南部褶皱基底较薄或缺失, 发育有北西、北东、南北与东西4 组方向构造线。北西与北东两组构造线表现最强, 控制了盆地二级构造单元的南北分带。南北向断裂与东西向断裂均为隐伏构造线。腹部基底由东西向与南北向构造线相互交切而成的一系列块体组成, 次一级凸起大都形成于这些块体的顶角区。西北缘发育北东与北西2 组断裂, 组成“H”型块断结构。准东印支运动期开始由于顺时针扭动作用, 北西西向与北东向断裂组成“井”型结构。盆地南缘从84°E—91°E, 大约每间隔半度, 就有南北向构造线发育, 这些经向构造线具有低密度、中低阻和低速的特点, 为构造缓冲带, 对沉积相变化、构造的迁移、油气的聚集有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及周缘断裂构造特征
    曲国胜, 马宗晋, 张宁, 李涛, 田野
    2008, 29 (3):  290-295. 
    摘要 ( 108 )   PDF(2990KB) ( 238 )  
    对准噶尔盆地周缘断裂构造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 查清了周缘主要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 在准噶尔盆地褶皱基底、结晶基底和莫霍面三维构造分析的基础上, 厘定了准噶尔盆地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岩石圈断裂, 其中卡拉麦里-三个泉东-三个泉断裂带控制了陆梁隆起的长期活动和构造演化, 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盆地内部基底的南北向断裂构造。在对各沉积盖层断裂分析的基础上对沉积盖层中的断裂系统进行了叠加分析, 结果发现, 盖层中的断裂密集带与深部断裂的长期活动密切相关, 它们形成了以深部断裂为树干, 以盖层断裂为枝体的深浅部断裂构造组合; 深部断裂构造对现今地貌起着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构造油气成因及成藏分析
    路俊刚, 陈世加, 王兴志, 李元奎, 周志凌, 戴振刚
    2008, 29 (3):  296-298. 
    摘要 ( 148 )   PDF(182KB) ( 231 )  
    南翼山构造油气藏是目前柴西北区发现的最大油气藏。其深层E23是凝析气藏, 浅层N22是正常密度的油藏, 这种分布格局在柴西北区是唯一的, 对它进行成藏解剖对整个柴西北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原油轻烃、天然气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综合判识油源, 认为南翼山构造的N22与E23储集层原油来源不同, 深层E23油气来自E23烃源岩, 浅层N22的油来自N1 烃源岩; 南翼山构造的油气是就近捕获的产物, 不是从南边长距离运移而来, 深部凝析气藏的形成受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共同控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母源、沉积环境和成熟度对中性含氮化合物分布的影响
    王传远, 段毅, 杜建国
    2008, 29 (3):  299-302. 
    摘要 ( 73 )   PDF(784KB) ( 196 )  
    南翼山构造油气藏是目前柴西北区发现的最大油气藏。其深层E23是凝析气藏, 浅层N22是正常密度的油藏, 这种分布格局在柴西北区是唯一的, 对它进行成藏解剖对整个柴西北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原油轻烃、天然气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综合判识油源, 认为南翼山构造的N22与E23储集层原油来源不同, 深层E23油气来自E23烃源岩, 浅层N22的油来自N1 烃源岩; 南翼山构造的油气是就近捕获的产物, 不是从南边长距离运移而来, 深部凝析气藏的形成受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共同控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坳陷湖盆缓坡重力流成因储集层沉积特征及发育条件——以准噶尔盆地腹部石南31井区为例
    任小军, 于兴河, 李胜利, 石新璞
    2008, 29 (3):  303-305. 
    摘要 ( 78 )   PDF(1400KB) ( 177 )  
    石南31 油田是准噶尔盆地腹部石南地区近年来发现的一个大型岩性油气藏, 其地层属于白垩系清水河组一段的K1q11砂层组, 发育于坳陷湖盆缓坡构造背景下, 储集层沉积类型认识存在争议。通过岩心观察并结合地震资料分析, 认为石南31 井区地层具备发育重力流沉积的必要条件, 论证了坳陷湖盆在具备沟谷、阶地的特定古地貌特征以及充沛的物源等条件下是可以发育重力流沉积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溶蚀在形成碱性火山岩优质储集层中的作用——以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为例
    雷天柱, 石新璞, 孔玉华, 张顺存, 方琳浩, 史基安
    2008, 29 (3):  306-308. 
    摘要 ( 78 )   PDF(837KB) ( 376 )  
    对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火山岩的研究中发现, 溶蚀作用是喷溢相碱性火山岩中优质储集层形成的主要因素,并对溶蚀机理、酸性流体的来源进行了探究。认为无机酸与有机酸的溶蚀机理不同, 无机酸主要靠带走K+、Na+等阳离子实现溶蚀, 而有机酸主要靠增加Al3+的活度实现溶蚀, 指出酸性流体主要来自火山脱气、沿深大断裂上溢的深部酸性流体和有机质, 据此, 推断出火山口附近、深大断裂两侧和生烃凹陷附近将是勘探有利区带。在陆西地区, 最有利区域位于夏盐2 井至达1 井一线和石西地区, 次级有利区为夏盐1 井到石南4 井一线和玛东2 井到陆2 井一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256 走滑断裂带特征及地质意义
    徐朝晖, 徐怀民, 林军, 彭建成, 张兵, 张广群
    2008, 29 (3):  309-310. 
    摘要 ( 136 )   PDF(350KB) ( 167 )  
    以三维地震资料、测井资料为基础, 结合区域地质特征, 查清了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内部近南北向的256 断裂带的分布特征, 认为256 断裂带具有走滑性质, 剖面上为花状构造, 具有丝带效应、破碎带和火山岩体错断等特征。该断裂带对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断裂带拉张区为油气富集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靖边地区马五14碳酸盐岩储集层溶蚀孔隙特征及演化
    陈小炜, 陈洪德, 赵俊兴, 侯明才
    2008, 29 (3):  311-313. 
    摘要 ( 76 )   PDF(1491KB) ( 248 )  
    通过对靖边地区的马五14层岩样进行扫描电镜、铸体薄片以及压汞分析, 对该层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进行了分类与特征研究, 认为次生孔隙中的溶蚀孔(缝)和晶间孔为该储集层的主要储集空间; 其储集空间物性特征、平面变化规律和古岩溶发育特征表明, 古岩溶作用对碳酸盐岩储集层起着明显的改善作用; 其次生孔隙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地表淡水控制岩溶期与埋藏溶蚀期2 个不同阶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信号的多尺度频率与吸收属性
    程冰洁, 徐天吉
    2008, 29 (3):  314-317. 
    摘要 ( 69 )   PDF(903KB) ( 308 )  
    利用小波函数具有良好的时间域与频率域局部化特征, 在不同尺度下, 对地震数据进行小波变换, 能够有效地提取地震信号的时间-频率分布特征。基于小波理论, 对Aki & Richards(1980)给出的地震波振幅公式进行连续小波变换, 推导出地震波传播时间、频率与吸收系数之间的关系。进而, 计算出地震信号的吸收属性, 有效凸显地震信号主频低、高频缺失严重、反射弱、反射空白、反射杂乱、波形肥胖等含油气响应特征。含烃储集层对高频成份具有特殊的响应, 并时常伴随有强烈的地震波振幅、能量与频率吸收衰减, 在不同尺度下计算地震波的主频、吸收系数能够有效地反映地震波的频移与吸收衰减特征, 有利于岩性识别、油气预测及综合解释。将该方法运用到川西坳陷深层须家河组致密碎屑岩含气性预测中, 预测的异常区块与区内测井结果吻合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层建模与应用
    赵敏, 康志宏, 刘洁
    2008, 29 (3):  318-320. 
    摘要 ( 70 )   PDF(957KB) ( 582 )  
    三维储集层建模技术虽然已经考虑了地质体的空间结构%但往往还不尽人意’ 因此提出在建模中对三维地震波形体进行地震重采样%并对孔洞内的油水空间分布%采取了体约束建立三维地质相模型’ 模型三维再现了塔河油田8区未充填溶洞的几何形态%为此类油藏的勘探及开发部署等提供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表土壤中噬烃微生物数量与地下油气分布
    赫赫男, 陆廷清, 张廷山
    2008, 29 (3):  321-322. 
    摘要 ( 96 )   PDF(352KB) ( 169 )  
    探讨了甲烷氧化菌、厌氧纤维素分解菌和硫酸盐还原菌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并将其作为指示微生物, 以新都地区已知气田为例, 对微生物的勘探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气田范围内甲烷氧化菌等噬烃微生物存在明显差异现象, 甲烷氧化菌和硫酸盐还原菌数量较高, 而气田外缘三种噬烃微生物的数量分布正好相反, 这和从新都气田地质特征角度分析的油气分布相吻合, 说明微生物地表油气勘探技术用于油气预测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Ⅰ号坡折带礁滩复合体大型凝析气田成藏机制
    韩剑发, 梅廉夫, 杨海军, 邬光辉, 于红枫, 郭东升, 邓力萍
    2008, 29 (3):  323-326. 
    摘要 ( 94 )   PDF(159KB) ( 283 )  
    利用油气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分析手段, 明确了满加尔凹陷及塔中深层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古油藏裂解气是形成塔中Ⅰ号坡折带大型凝析气田的主要烃源; 利用包裹体、储集层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结合烃源岩演化史、构造发展史以及储集层演化史对成藏期次及油气运移聚集进行研究, 指出塔中Ⅰ号断裂及晚期深大走滑断裂、塔中古隆起形成过程中的多期不整合是礁滩复合体油气成藏的主要油气输导体系; 晚加里东运动期是油气聚集期, 晚海西运动期是古油藏油气调整期, 喜马拉雅运动期是古油藏裂解气对早期油藏气侵的多期充注期; 礁滩复合体强非均质性和输导体系的差异是导致流体分布复杂的主要因素; 指出了塔中Ⅰ号坡折带外带富气、内带富油分布的油气分布规律, 丰富了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礁滩体油气藏的成藏特点
    陈利新, 杨海军, 邬光辉, 韩建发, 蔡春芳, 翟姝玲
    2008, 29 (3):  327-330. 
    摘要 ( 108 )   PDF(573KB) ( 257 )  
    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油气田是我国第一个以礁滩体为储集体的大油气田。该油气田不同井的测试产量和气油比差异较大, 油气性质复杂, 既有正常油也有凝析油, 天然气中普遍含有H2S, 非烃气含量在不同井区变化大。油气藏研究表明, 北部为富气、南部为富油, 不同性质的油和气分段性分布, 油气主要来源于寒武系, 喜马拉雅运动期的大规模气侵和良好的保存条件是形成奥陶系大油气田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对Joshi 各向异性水平井产量公式的质疑、推导与对比
    陈元千, 郭二鹏
    2008, 29 (3):  331-334. 
    摘要 ( 78 )   PDF(427KB) ( 230 )  
    水平井是提高油井产能的重要手段。近20 多年来, 在我国的陆上和近海地区, 水平井钻井与开采技术取得了重大的发展, 因而, 采用什么方法能够可靠地计算水平井的产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目前, 国际上被推荐应用的方法有4 种, 即: Joshi 方法、Borisov 方法、Giger 方法和Renard 方法。最近, 作者又提出了一种计算水平井产量的新方法。在各向同性的均质条件下, 这5 种方法的计算都能得到比较好的一致性。然而, 对于各向异性条件下的水平井, 尽管Joshi 提出了2 种校正方法, 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过研究认为, 这2 种校正方法没有理论上推导的依据, 可以说是不正确的。通过理论上的分析与推导, 得到了Joshi 在各向异性条件下计算水平井的产量公式, 同时, 对其他几种水平井产量公式, 统一地进行了各向异性的校正, 也对影响产能的不同因素进行了计算。通过实例计算表明, 只有正确考虑各向异性条件下, 水平井产量的计算公式才是正确有效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凝析气井流入动态预测方法
    何志雄, 孙雷, 李士伦
    2008, 29 (3):  335-337. 
    摘要 ( 91 )   PDF(107KB) ( 179 )  
    根据天然气和反凝析液在地层中的渗流特征, 结合凝析油气体系相态理论及闪蒸计算方法, 考虑流体相态和组分变化, 引入稳态理论计算的两相拟压力函数, 建立了凝析气井油、气两相均服从达西渗流的产能方程和气相服从非达西渗流、油相服从达西渗流的产能方程以及油、气两相均服从非达西渗流的产能方程。通过实例得到: ①考虑相态变化的产能方程所得的流入动态曲线在井底压力为露点压力处均有一拐点, 符合凝析气井的特点; ②凝析气井流入动态预测应采用气服从非达西渗流、油服从达西渗流的产能方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对数型水驱特征曲线理论基础
    高文君
    2008, 29 (3):  338-340. 
    摘要 ( 91 )   PDF(838KB) ( 226 )  
    万吉业超凸型曲线和布雷吉曲线(双对数曲线)同属双对数型水驱特征曲线, 其函数结构关系式相似, 是水驱油田效果评价中的主要方法, 但由于长期缺乏理论推理支持而被油藏工程界边缘化。为此, 沿文献[1] 的研究思路, 在提出了2 种平均含水饱和度(Sw)与出口端含水饱和度(Swe)函数关系式的基础上, 结合Welge 方程和物质平衡方程,分别给出了万吉业超凸型曲线和布雷吉曲线的理论推导过程以及各自所对应的油水两相渗流特征表达式。通过这些研究, 不仅加深了对这2 种曲线实质性的认识, 而且也为其推广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东河油田出砂动态预测研究
    祁大晟, 项琳娜, 裴柏林
    2008, 29 (3):  341-343. 
    摘要 ( 71 )   PDF(303KB) ( 182 )  
    塔里木东河油田属超深砂岩油藏, 储集层岩石压实作用好, 开发初期预测为不出砂, 因此在油田开发时没有采取任何防砂措施。但在开发过程中, 由于压力下降和含水率上升, 岩石的应力状况及胶结状态都发生了变化, 油井出砂日益严重。分析了塔里木东河油田投入开发后出砂的主要影响因素, 对传统的出砂预测公式引入了地层压力亏空因子和含水率因子2 个修正项, 用修正后的组合模量公式与斯伦贝谢法公式动态地对该油田的3 口典型出砂井进行计算和分析, 结果与油田实际情况吻合。此动态出砂预测法对其他砂岩油藏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突变论在CO2混相驱油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陈仁保, 师俊峰, 吴晗
    2008, 29 (3):  344-346. 
    摘要 ( 75 )   PDF(362KB) ( 245 )  
    应用突变理论和模糊数学相结合的方法产生突变模糊隶属度函数, 并由此建立CO2 混相驱油藏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首先建立CO2 混相驱油藏指标体系结构, 并对油藏参数进行归一化处理; 然后应用突变模糊隶属度函数法, 对CO2 混相驱油藏进行综合评价和筛选。该模型避免了模糊评价、因子分析及层次分析等方法的弱点, 减少了主观性又不失科学性, 对注CO2 混相驱油藏的筛选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油组分的性质与结构对其粘度的影响
    刘海波, 郭绪强
    2008, 29 (3):  347-349. 
    摘要 ( 131 )   PDF(345KB) ( 733 )  
    粘度是流体的重要物理性质之一, 其数值的准确与否对制定油气田开发政策以及选用化工分离技术都具有重要意义。考察了现有粘度模型对原油粘度的计算精度, 发现其预测误差都较大。在此基础上, 提出利用四组分实验的数据将原油阳性组分分割成饱和烃、芳烃、胶质、沥青质等4 个假组分进行原油特征化的方法, 以更准确地描述原油阳性组分中不同性质与结构对原油粘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重介质油藏渗流模型与试井样版曲线
    陈方方, 贾永禄, 乔忠明, 闫玉鹏, 王峰
    2008, 29 (3):  350-353. 
    摘要 ( 81 )   PDF(361KB) ( 272 )  
    针对三重介质碳酸盐岩储集层在钻完井和开采过程中井周围产生污染带以及储集层本身的非均质情况, 建立了考虑井筒储集效应和表皮效应的三重介质复合油藏有效井径试井解释模型。通过Laplace 变换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 得到了Laplace 空间解析解, 利用Stehfest 数值反演得到实空间的解, 进而绘制了压力和压力导数双对数样板曲线。从物理渗流机理上对曲线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划分了流动阶段, 得出了内外区渗透率比、内区半径、窜流系数、弹性储容比等参数对这种类型油藏压力动态的影响。当内区的渗透率小于外区的渗透率时, 表现为二区压力导数曲线发生下倾; 当内区渗透率大于外区的渗透率时, 表现为压力导数上翘; 内区半径主要影响压力传播到交界处的时间; 窜流系数决定窜流段出现的早晚; 而弹性储容比影响窜流的强度和时间的长短。通过对此类典型曲线特征的分析, 为认识和改造三重介质油气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可用于研究三重介质复合油气藏渗流规律, 进行压力动态和试井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裂缝识别方法
    雷从众, 林军, 彭建成, 张兵, 顾远喜
    2008, 29 (3):  354-357. 
    摘要 ( 77 )   PDF(2864KB) ( 235 )  
    裂缝的识别与评价一直是油田开发储集层性质研究的难点, 以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为例, 采用岩心资料和EMI 成像资料的裂缝分析为基础, 描述了研究区各种类型的裂缝的基本特征; 进行了大量的常规测井资料的裂缝分析与标定, 建立了应用常规测井资料进行裂缝识别的模式; 通过研究区内实际井的处理和解释, 确定了单井裂缝类型、发育程度, 揭示了下乌尔禾组油藏中裂缝的空间分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西成组气田最优配产规划及决策
    李晓明, 张箭, 曾宪兵, 刘波
    2008, 29 (3):  358-360. 
    摘要 ( 86 )   PDF(478KB) ( 201 )  
    针对川西主力气田目前普遍存在的由于配产不合理所造成采气成本偏高、气藏稳产期短、产量递减快等一系列问题, 提出一套对川西气田进行成组划分, 实施整体优化配产的新方法。以最小化单位采气成本为目标, 建立起成组气田开发最优配产规划数学模型, 以井次与产量的关系拟合为非均匀布井问题的解决手段, 并采用一种新型的优化技术——改进遗传算法进行了求解, 获得川西成组气田开发最优配产规划方案, 为决策者对全气田的宏观管理提供定量依据。与现行开发方案相比, 能够使单位采气成本明显降低, 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测井资料在储集层构型界面识别中的应用——以哈德 4 油田东河砂岩为例
    焦翠华, 徐怀民, 王海更, 刘太勋, 昌伦杰, 牛玉杰
    2008, 29 (3):  361-363. 
    摘要 ( 94 )   PDF(419KB) ( 226 )  
    倾角测井资料具有纵向分辨率高和连续性好的特点, 在哈德4 油田东河砂岩的露头、岩心分析标定基础上,根据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和电阻率测井曲线的幅度、形状、接触关系, 结合倾角测井资料处理解释成果, 确定了研究区储集层六级构型界面的测井响应特征和模式, 实现了单井的构型界面的识别, 为构型单元的精细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解释潜山复杂断裂构造
    苗青, 潘懋, 高洪亮, 张波
    2008, 29 (3):  364-366. 
    摘要 ( 74 )   PDF(1280KB) ( 185 )  
    利用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对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A 区的潜山断裂进行了解释, 详细介绍了该技术在构造复杂的潜山区地震层位标定、地层追踪、构造解释、相干体断层解释等方面的应用,并对研究区潜山断裂构造进行了初步探讨和解释, 很好地解决了该区常规地震解释中难以解决的复杂构造断裂系统解释和构造描述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在储集层预测中的应用
    王权锋, , 王元君, 郭科, 苏江玉
    2008, 29 (3):  367-369. 
    摘要 ( 88 )   PDF(938KB) ( 230 )  
    兰尕背斜带处于塔河油田南部, 具有发育非背斜圈闭的条件, 勘探程度较低, 依赖于初始模型的常规反演方法难以获得精确的反演结果。而约束稀疏脉冲反演不依赖模型, 其反演的精度取决于原始数据特征。为此, 在兰尕地区利用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技术进行了储集层预测。介绍了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实现方法; 提取了井旁地震道的子波, 做了合成记录, 对层位进行了标定; 用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方法进行了波阻抗反演, 得到了绝对波阻抗剖面; 并把绝对波阻抗剖面转换成了砂泥岩剖面, 其反演结果与井的钻探结果基本吻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谱分解技术预测河道砂体
    胡水清, 韩大匡, 刘文岭, 王玉学
    2008, 29 (3):  370-372. 
    摘要 ( 71 )   PDF(558KB) ( 233 )  
    基于河流相储集层地震反射特征, 采用短时窗离散傅里叶变换的频谱分解技术, 实现了在频率域内通过时频四维数据体的成像特征来预测具有一定规模的河道砂体分布的目标。利用港东一区一断块地震频谱分解成果, 分析了研究区南部少井控条件下河道横向展布特征, 预测结果已被钻井所证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横波各向异性在安棚地区裂缝评价中的应用
    申辉林, 杨金花, 高松洋
    2008, 29 (3):  373-375. 
    摘要 ( 106 )   PDF(504KB) ( 236 )  
    横波在各向异性地层中传播会产生分裂现象, 裂缝面与井轴平行或斜交的天然裂缝或诱导缝能够造成横波的各向异性特征, 各向异性的大小反映裂缝的发育程度, 快横波的偏振方向代表裂缝的走向。可以利用偶极声波成像测井资料提取的快、慢横波信息, 得到地层各向异性的大小, 来定性评价安棚地区裂缝的有效性和走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维转换波处理技术在新场地区的应用
    马昭军, 唐建明, 吕其彪
    2008, 29 (3):  376-379. 
    摘要 ( 84 )   PDF(2206KB) ( 243 )  
    随着多分量全数字地震仪的迅速发展和采集方法的改进, 三维转换波地震勘探在全球的油气勘探中呈现上升趋势, 但大多数实际勘探效果尚未取得理论上的期望成果, 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三维转换波本身的特殊性, 不能采用常规的纵波处理技术来实现, 而三维转换波处理技术尚待完善。依据新场地区的宽方位三维三分量资料, 进行了三维转换波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主要包括, 从采集坐标到处理坐标的坐标旋转技术、根据信号和噪音不相关性去噪的矢量滤波技术、基于构造时间控制的转换波静校正技术、四参数各向异性速度分析技术以及转换波叠前克希霍夫时间偏移技术。经这些技术处理后的新场地区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叠加剖面, 成像清晰, 归位准确, 地质形态好, 与纵波剖面具有一致的构造特征和良好的匹配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反射波强度斜率识别层序及沉积环境
    冯明友, 韩强, 蒲仁海
    2008, 29 (3):  380-381. 
    摘要 ( 100 )   PDF(264KB) ( 184 )  
    基于岩心和测井综合分析, 充分利用反射强度斜率对层序的敏感性, 研究塔河地区下石炭统巴楚组底部砂泥岩段的沉积相。根据地震属性反射强度斜率横向变化图, 通过沉积旋回对比, 识别出涨潮三角洲、沿岸滨面砂、消舄湖、障壁岛等沉积环境, 较以往利用地震属性划分沉积相的其他方法更贴近实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支持向量回归机在气井产能预测中的应用
    童凯军, 单钰铭, 李海鹏, 李幸运
    2008, 29 (3):  382-384. 
    摘要 ( 93 )   PDF(108KB) ( 256 )  
    气井产能预测是气藏工程研究中用于指导气田合理生产的重要工作和任务, 它在气田的整体评价和高效开发进程中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以测井解释结果为基础, 引入近年来预测效果较好的支持向量回归机技术, 建立了气井产能预测的基本模型, 用来对无动态资料的气井进行产能预测。实例分析表明, 该方法预测精度与传统的神经网络技术方法相比有明显提高, 它是一种较为适用和可靠的气井产能预测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中国大中型油气田的结构及分布规律
    金之钧著 本刊编辑部译校
    2008, 29 (3):  385-388. 
    摘要 ( 219 )   PDF(140KB) ( 257 )  
    根据中国15 个含油气盆地的100 个大中型油气田的研究成果, 分析了中国大中型油气田的结构及分布规律。指出, 中国大中型油田主要分布在裂谷型盆地中, 大中型气田主要分布在克拉通盆地和山前盆地中; 陆相生烃岩是中国大中型油气田的主要生烃岩, 生烃岩从早古生代到新生代都有, 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的古近系和新近系, 中国北方的侏罗系和石炭系-二叠系是中国的主要生气层, 古近系、新近系、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是中国主要的生油层; 大中型气田的储集层主要为陆源层(中砂岩、细砂岩和砂砾岩), 其成因类型为扇三角洲和三角洲体系, 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为裂缝型、风化壳型; 油气藏盖层主要为均质泥岩; 油气成藏期较晚, 绝大多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于新生代, 在早古生代地层中仍有相当储量的油气田未被发现。中国油气资源潜力丰富, 大多数盆地的油气处于开发的早中期, 发现大中型油气田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与争鸣
    关于沉积盆地分类与油气成因的新观点
    马龙, 陈洪德, 张景廉, 石兰亭, 卫平生
    2008, 29 (3):  389-392. 
    摘要 ( 84 )   PDF(498KB) ( 250 )  
    以一种新的视角对沉积盆地的分类进行了评论, 提出了一些新的分类方法和3 类生成模型: 李德生模型、滕吉文模型和沃里沃夫斯基-萨尔基索夫模型。对沃里沃夫斯基-萨尔基索夫模型的研究表明, 油气的生成与聚集多与盆地中地壳低速高导层有关, 要特别重视与强调中地壳低速高导层对油气生成的影响, 这应是未来油气勘探的一个准则。目前的地震技术为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未来中国的油气前景将会更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球起源与地壳运动初探(二)
    胡道雄, 胡晓天
    2008, 29 (3):  393-396. 
    摘要 ( 76 )   PDF(117KB) ( 180 )  
    论述地壳运动的原动力——体变机制。体变机制是以地球热源环境为条件, 以固态物质态变为基础, 物质态变和物质排放为表现形式, 通过地球自身的体积变化来实现地壳运动。分析地球的形成过程、热源环境、物质态变量、态变增量、地球体变量、地壳运动力、热变效应与地壳及体变机制的关系。计算出了地球物质的体胀系数、态变量及态变增量、地球的体变量及体变速度、洋壳的扩张与俯冲速度、地壳运动的挤压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储量丰度计算法确定气田合理井网密度
    许进进, 李治平
    2008, 29 (3):  397-398. 
    摘要 ( 97 )   PDF(339KB) ( 302 )  
    文献[1-3]给出了用储量丰度计算法确定气田合理井网密度的经验公式, 运用此公式计算大庆SZ气田合理井网密度时, 发现存在着很大的误差。针对上述问题, 采用经济评价方法、规定单井产能法、合理采气速度法与储量丰度计算法相结合的方法, 找出了储量丰度计算法经验公式产生误差的原因, 并对其在大庆SZ气田中应用时进行了修正, 最终得出了适合于大庆SZ气田的储量丰度计算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油气地质
    蒸汽重力驱工艺的发展——以阿沙尔琴油田重质油藏为例
    Р. Р. Ибатуллин, М. И. Амерханов, Н. Г. Ибрагимов, Р. С. Хисамов, А. И. Фролов 本刊编辑部译校
    2008, 29 (3):  399-400. 
    摘要 ( 84 )   PDF(317KB) ( 146 )  
    鞑靼石油地质工作者在阿沙尔琴油田采用了蒸汽重力驱热采开采工艺, 经反复试采, 他们提出了适于该油田的双井口注蒸汽热采工艺, 使稠油产量大幅度提高。在阿沙尔琴油田采用水平井蒸汽重力驱热采工艺所获得的成功经验, 可以推广到所有地层厚度大于15 m的稠油油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物介绍
    石油地质专家 王玉成
    2008, 29 (3):  401-401. 
    摘要 ( 46 )   PDF(632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世界最大燃煤注汽锅炉在辽河油田试注成功
    本刊编辑部
    2008, 29 (3):  277-277. 
    摘要 ( 53 )   PDF(33KB) ( 1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鄯善发现我国最大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群
    本刊编辑部
    2008, 29 (3):  302-302. 
    摘要 ( 36 )   PDF(32KB) ( 1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试验化学吞吐采油技术应用于稀油井开发
    本刊编辑部
    2008, 29 (3):  334-334. 
    摘要 ( 61 )   PDF(32KB) ( 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