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5-04-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有机质“多代链式反应”成烃机理的研究与探讨——有机质成烃的微观物理解释
    周炎如
    2005, 26 (2):  119-125. 
    摘要 ( 103 )   PDF(907KB) ( 332 )  
    应用“活力论”原理研究“活性分子”在有机质成烃过程中的作用。首先阐明了烃源岩的粘土矿物晶格水和粘土矿物集合体间的层间水的水分子性质及其演变过程,然后叙述了水“活性分子”形成质子酸束(H+)的原理和机制及其在可溶性有机质成烃过程中的加氢脱水作用和加氢脱梭酸成烃作用;探讨了水“活性分子”的质子酸束对大分子干酪根轰击的“多代链式反应”的裂解成烃过程及其烃类产物的性质与组成;最后解释了生物标志化合物胆凿烷的立体同分异构体不同深度丰度变化的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陆相缓坡型湖盆非构造油气藏勘探
    李立诚
    2005, 26 (2):  126-128. 
    摘要 ( 88 )   PDF(346KB) ( 248 )  
    目前,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已进入了以寻找非构造油气藏为主的战略转折期。在论述盆地侏罗系和白垩系沉积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形成非构造油气藏的主控因素和寻找非构造油气藏的有利地区。认为,河流相和三角洲相沉积是形成准噶尔盆地腹部非构造圈闭的主控相带,侏罗系与白垩系之间的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侏罗纪末期形成的东北向古凸起对形成非构造油气藏有重大控制作用,盆地西北缘斜坡、陆梁南斜坡,特别是昌吉凹陷北斜坡,是形成非构造油气藏的有利地带。根据盆地的勘探实践指出,充分应用三维地震成果,在区域探井的标定下对目的层进行精细沉积层研究,是寻找非构造油气藏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喜马拉雅运动与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成藏
    况军, 贾希玉
    2005, 26 (2):  129-133. 
    摘要 ( 100 )   PDF(776KB) ( 363 )  
    喜马拉雅运动期源自特提斯构造域的强大挤压应力使北天山快速、大幅度隆升,并向盆地冲断,在盆地南缘发育了陆内造山型类前陆坳陷。喜马拉雅运动控制着准噶尔盆地油气晚期成藏:快速沉积的巨厚磨拉石建造使中、新生界烃源层在南缘山前坳陷中成熟排烃;在盆地南缘形成了喜马拉雅运动期成排成带的背斜构造,在盆地北部形成了一些平缓的低幅度背斜构造,为晚期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场所;喜马拉雅运动在全盆地强化了断裂的运移通道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挤压性盆地正断层成因探讨——以川中公山庙构造断裂为例
    秦启荣, 李乐, 苏培东, 徐多悟
    2005, 26 (2):  134-136. 
    摘要 ( 83 )   PDF(513KB) ( 302 )  
    通过对川中公山庙构造断裂系统的成因分析认为,在挤压型构造盆地中发育的正断层是由于构造挤压力的转换,断裂“先剪后张”而形成的具有正断层效应的复合型正断层,并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用数值分析技术和Griffith理论对其成因进行了验证,这对于挤压型盆地中的地震资料解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腹部下侏罗统三工河组沉积体系
    王居峰, 邓宏文, 蔡希源
    2005, 26 (2):  137-141. 
    摘要 ( 71 )   PDF(933KB) ( 221 )  
    以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砂岩含量的变化及钻井、测井特征、地震反射等标志,总结了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的沉积微相类型及相标志。指出,三工河组沉积时期砂体沉积微相的发育与分布主要受北东和北西方向物源体系的控制;由于不同沉积时期基准面与A/S比值的动态变化、物源体系特征及古地貌形态等的差异,导致了研究区东、西部沉积相类型及演化特征的差异;垂向上,沉积作用经历了由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一曲流河三角洲一湖相的变化,其中三工河组中、晚期形成的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体和水下分支水道砂体是最重要的勘探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彩南油田石树沟群油气成藏规律
    李兴训, 欧亚平, 沈楠, 张武, 谷新萍, 秦旭升
    2005, 26 (2):  142-144. 
    摘要 ( 103 )   PDF(682KB) ( 232 )  
    2002年10月彩南油田C125井在侏罗系石树沟群获得高产油气流,标志着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该层系滚动勘探开发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石树沟群油藏在剖面上的跨度为360m、储集层为薄互层砂体,横向变化快,油气层电阻率较低、是典型的低阻油藏,滚动勘探开发难度较大。通过对成藏机理分析、建立了彩南油田石树沟群成藏模式,认为断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犬断裂对油藏的控制作用明显、断裂和砂体的搭配关系是油藏成藏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砂体成因类型与储集性能
    况军, 斯春松, 唐勇
    2005, 26 (2):  145-147. 
    摘要 ( 101 )   PDF(438KB) ( 264 )  
    准噶尔盆地腹部保罗系沉积砂体成因类型多样,其中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主要的储集体。不同的成因砂体其叠置关系不同,三工河组二二段(J1s22)砂体为拼合板式结构,其他层系砂体结构类型主要为迷宫式结构;各成因砂体对砂岩物性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砂岩的粒级上,粗粒径砂体其物性往往较好,但在不同深度上其控制的影响程度有差异,中浅层河口坝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均较优,中深层水下分流河道物性优于河口坝砂体,超深层成因砂体之间物性差异变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塔东2井稠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马安来, 张水昌, 张大江, 梁狄刚, 王飞宇
    2005, 26 (2):  148-151. 
    摘要 ( 102 )   PDF(639KB) ( 433 )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东段的塔东2井在寒武系储集层中获取少量稠泊。该稠油具有m(Pr)/m(Ph)高、伽马蜡烧含量高、24一降胆笛烧含量高、c28笛炕含量高、甲藻笛炕及三芳甲藻笛炕含量高、4甲基24一乙基胆笛炕及芳构化筒烧含量高的特点,地质分析与油源对比认为,原油来源于寒武系。原油中含有25降雀烧系列,表明原油曾发生生物降解作用;芳炬馆分中存在大量菲、葱、苯并惠、苯并荧惠、苗等化合物及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表明,原油曾经历了热蚀变作用。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结合埋藏史分析认为,塔东2井原油是在(450440)xl06a前形成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河南地区地层水矿化度变化规律与油气成藏
    雷利安, 谢利华, 王金志, 曾革
    2005, 26 (2):  152-154. 
    摘要 ( 95 )   PDF(782KB) ( 236 )  
    根据东激凹陷黄河南地区的水分析资料,探讨了地层水矿化度的纵横向变化规律及其成因,阐述了它与黄河南地区沉积环境及油气分布之间的关系,指出,地层水矿化度较高的地区和层位有机质丰度高,油源充足,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区。提出了在该区地层水矿化度较高的层段寻找自生自储油气藏的思路,经过近两年的滚动勘探开发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累积新增探明储量已超过1000xl04t,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原油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王传刚, 王铁冠, 何发歧, 王君奇
    2005, 26 (2):  155-157. 
    摘要 ( 101 )   PDF(824KB) ( 326 )  
    塔河油田原油族组分中烷烃δ13C值为33,3‰~-31,5‰,差异不明显,但全油、芳烧、非短、沥青质δ13C值的差别却逐渐增大,特别是4、6、7区部分奥陶系原油出现沥青质δ13C值低于非炬、芳炬组分,甚至低于全油的“倒转”现象,详细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这种同位素“倒转”现象主要是由于生物降解造成的;塔河油田存在两期原油充注的成藏历史,早期成藏原泊成熟度较低,具有相对较低的碳同位素值,在经历了生物降解后残留以非炬,特别是沥青质为主的族组分,与后期充注来的原油相混合,呈现复杂的稳定碳同位亲值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汉盆地东部新下段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成藏
    胡涛, 陈素
    2005, 26 (2):  158-161. 
    摘要 ( 85 )   PDF(879KB) ( 249 )  
    新沟嘴细下段是江iZ盆地东部的主要勘探目的层,主要由1个三级层序(SⅢ1)组成。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和油气储量、成藏类型在层序地层格架中有一定的分布规律。炬源告在SⅢ1,的湖侵体系城最发育,储是层主要分布于三级层序的低位体系域;SⅢ1既有区域性盖层又有局部性盖层,垂向上构成4种生储盖组合类型。已探明的油气储量主要分布于SⅢ1的低位体系域,其次分布于湖侵体系域。SⅢ1各体系域因成藏条件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成藏类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博兴地区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吴伟, 蒋有录, 鲁雪松
    2005, 26 (2):  162-163. 
    摘要 ( 112 )   PDF(449KB) ( 291 )  
    在用自然电位或微电极测井曲线标定泥岩段的基础上,利用声波测井数据预测地层孔隙压力,并以樊ll-l井为例进行计算。博兴地区压力总体上北高南低,存在纯化隆起和洼陷中心大芦湖地区两个压力高值区、青城凸起和南部缓坡两个压力低值区,压力分布与油气运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据此推测,压力是影响该区油气运移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叠合型盆地断层封闭性评价的地质模型
    李平平
    2005, 26 (2):  164-166. 
    摘要 ( 94 )   PDF(315KB) ( 230 )  
    叠合型盆地的复合含油气系统导致了其断层封闭性评价的特殊性。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断层的封闭机理、影响叠合型盆地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断层的产状、断层的力学性质和应力状态、断裂带内充填物的性质、断层的地质背景及其活动性),建立了叠合型盆地的断层封闭性评价的地质模型,并讨论了运用该模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实现定性、定量评价等问题。该模型采纳了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思想,重视断层封闭性的发展史及其与生排烃关键时刻的匹配,对我国叠合型盆地的断层封闭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营凹陷正理庄地区沙——段石灰岩沉积相
    陈刚强, 王伟锋, 季岭
    2005, 26 (2):  167-169. 
    摘要 ( 102 )   PDF(765KB) ( 249 )  
    东营凹陷正理庄地区沙一段顶部发育一套厚约30~60m的薄层碳酸盐岩与砂泥岩互层的沉积层,该层段的碳酸盐岩成分以生物灰岩为主。根据水深和水动力条件,将碳酸盐岩划分为滨湖亚相、浅湖亚相和半深湖亚相,其中浅湖亚相又划分为生物浅滩微相和滩缘微相。生物浅滩具有分布范围广、顶面平坦、沉积厚度较小的特征。浅湖沉积的生物灰告孔渗性、连通性好,是良好的油气储集层。该段沉积发育于湖盆的微陷扩张期,构造运动相对平静,以基底问歇性沉降为主,导致湖水深度阶段性的变化,最终形成碳酸盐岩与砂泥岩互层的沉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南21井区头屯河组高钙砂岩的成因及其意义
    刘得光, 凌云, 杨召, 王桂君
    2005, 26 (2):  170-171. 
    摘要 ( 155 )   PDF(276KB) ( 297 )  
    根据准噶尔盆地石南油田石南21井区中保罗统头屯河组高钙砂岩的宏观和微观分布特征,分析了高钙砂岩的成因及其意义,明确指出它具有等时性和等深性,可作为一个重要标志层对头屯河组头二段(J2t2)砂层组进行细分与对比,并提出了该砂层组的细分方案,为油藏精细描述和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奠定了地质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尔金斜坡地区上、下油砂山组沉积相分析
    戴林, 纪友亮, 刘成鑫
    2005, 26 (2):  172-174. 
    摘要 ( 119 )   PDF(883KB) ( 588 )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斜坡地区上、下油砂山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分析了冲积扇相、河流一泛滥平原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泊相等几种类型沉积相特征。并按识别出的4个二级层序,推测了古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总结了由于构造抬升造成的新近系湖盆演化和向东迁移规律。结合古构造、古气候、物源供给等分析了阿尔金斜坡地区上、下油砂山组沉积相演化的控制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地层剥蚀厚度研究
    王震, 张明利, 武法东, 王子煜, 王林生
    2005, 26 (2):  175-177. 
    摘要 ( 106 )   PDF(695KB) ( 491 )  
    中国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晚中生代末期以来,经历了裂陷、拗陷和区域沉降3个阶段,形成T02(上新统底)、T42(中新统底)、T03(渐新统底)等多个广泛分布的区域性不整合面(地震反射界面),地层遭受了强烈剥蚀。对用地质对比法求取地层剥蚀厚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作了简要介绍,以东海西湖凹陷26条主测线剖面为例,分析了地层剥蚀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对这一方法的适用性作了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面积注水井网的选择与调整
    王俊魁, 陈国勋
    2005, 26 (2):  178-180. 
    摘要 ( 96 )   PDF(548KB) ( 233 )  
    面积注水井网生产井的产出能力与注水井的注入能力之比,对合理注水方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随肴产出-注入能力比的增加,应适当增加井网的注采井数比。当产出能力显著低于注入能力时,反九点注水井网是最佳的选择;当产出注入-能力比接近0,25时,应选择四点注水井网;当产出能力接近注入能力,选择五点注水井网,可以得到较高的采油速度。给出了合理注采井数比的简便计算公式。指出,中、低渗透油藏由于流度比都小于1,采用反九点注水井网进行开发是不适宜的,并给出了反九点注水井网的几种主要调整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物质平衡一二项式产能方程计算气井动态储量
    程时清, 李菊花, 李相方, 杨发堆, 王玉全
    2005, 26 (2):  181-182. 
    摘要 ( 104 )   PDF(268KB) ( 361 )  
    将气藏物质平衡方程与二次产能方程相结合,联立求解气井流压,与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流压曲线进行拟合,拟合过程中采用改进的Gauss--Newton优化算法,并且进一步计算探井试采阶段动态控制储量。由于提出的方法考虑了井底压力的变化,计算结果更能反映试采过程中的动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藏水体规模的不确定性分析
    刘一江, 康晓东, 李相方, 程时清, 秦凯峰
    2005, 26 (2):  183-185. 
    摘要 ( 76 )   PDF(467KB) ( 172 )  
    气藏物质平衡方程是气藏工程中的重要方法。气藏能量主要包括气藏岩石与束缚水的弹性能、气体弹性能与水体弹性能。涉及的关键参数有储集层与流体物性参数、气藏储量与水体规模等静态参数以及气藏平均压力与累计产出量等动态参数。这些参数均存在不确定性。基于物质平衡原理,推导出弹性水驱气藏的水体评价方程,继而对开发早期气藏水体规模进行不确定性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滑脱效应的低渗透气藏气-水两相渗流数值模拟器
    严文德, 郭肖, 贾英
    2005, 26 (2):  186-188. 
    摘要 ( 80 )   PDF(428KB) ( 304 )  
    低渗透气藏普遍具有低孔、低渗、高含水饱和度的特点,气体渗流存在明显的滑脱效应。Klinkenberg在1941年提出了气体在不含束缚水多孔介质中渗流时出现滑脱现象,而且岩石越致密,渗透率越低,滑脱效应越明显。目前对低渗透气藏的数值模拟研究仍采用常规气藏模型,导致預测开发指标与实际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对低渗透气藏渗流机理的分析,建立了低渗透气藏气-水两相流动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同时引入考虑滑脱效应的气相相对渗透率概念,建立了相应的数值模型和模拟模型,并根据所建数学模型及其数值解法,编制了考虑气体滑脱效应的低渗透气藏气-水两相渗流数值模拟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出砂冷采提高油井产能的机理
    何冠军, 杜志敏, 熊中辉
    2005, 26 (2):  189-190. 
    摘要 ( 92 )   PDF(250KB) ( 268 )  
    分别从砂的流入提高液体流动速度、高渗透区的形成、泡沫油的形成以及降低油井的表皮系数等4个方面对出砂冷采提高油井产能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出砂冷采理论基础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指出油井产能提高的主要机理和主导油井出砂的因素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压敏效应对低渗透砂岩气藏产能的影响
    郑维师, 刘易非, 何秋轩
    2005, 26 (2):  191-193. 
    摘要 ( 80 )   PDF(502KB) ( 318 )  
    压力敏感性对低渗透砂岩气藏的损害程度主要由储集层岩石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储集层岩石颗粒和胶结物的成分、含量、分布,储集层的孔除结构和喉道特征等因素都是影响和决定储集层压敏损害大小的内在因素。在研究低渗透砂岩气藏的压力敏感性损害过程中,利用天然岩心进行压力敏感性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到了绝对渗透率与有效压力之间的经验方程。以此经验方程为基础,推导了考虑压力敏感性时低渗透砂岩气藏的产能公式与压力分布公式,并进一步讨论了压力敏感性对低渗透砂岩气藏产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确定油井二项式产能方程的简单方法
    罗银富, 王怒涛, 黄炳光
    2005, 26 (2):  194-195. 
    摘要 ( 78 )   PDF(175KB) ( 220 )  
    高速流动的油井,由于在井底附近地带存在湍流的影响。达西定律的平面径向流动已不完全适用。在文献[1]的基础上,经分析采用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来确定油井二项式产能方程,即不需要地层静压,只通过井底流压与产油量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法,既可建立二项式产能方程,还可求得绝对无阻流量。实例对比分析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南边底水油藏油水同采技术的实施效果
    李艳明, 魏尚武, 李旭东, 陶林本
    2005, 26 (2):  196-198. 
    摘要 ( 72 )   PDF(316KB) ( 206 )  
    油水同采技术是国外20世纪90年代发展的一项新技术,用以消除或抑制底水油藏中油井的水锥。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确定红南边底水油藏的油井应用油水同采技术的合理时机为含水率30%~40%,射开水层的位置为油水界面附近,最信水油比为3:1,通过红南油田3口井实际应用效果评价显示,油水同采技术对控制油井舍水率上升、稳定油井产量、提高采收率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准噶尔盆地低幅度背斜圈闭识别方法——以盆5井区圈闭为例
    李学义, 李天明, 王兵, 薛冽, 徐群洲
    2005, 26 (2):  199-201. 
    摘要 ( 67 )   PDF(629KB) ( 244 )  
    随着准噶尔盆地勘探的深入,图闭识别的难度越来越大,低幅度背斜圈闭的识别已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以准噶尔盆地盆5井区圈闭识别为例,根据钻井结果和地震解释引发的矛盾,精细分析表层速度特征、地震速度资料,建立速度模型;利用模型正演和速度拟合以及速度模型建场方法,对盆5井区进行了重新构造成图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盆5井区闭合面积应为40km2,闭合度应为40m,而不是5,6km2和12m,高点位置偏移4km,这一研究成果已被钻井所证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烃模拟结果的校正
    高岗, 柳广弟, 王兆峰
    2005, 26 (2):  202-205. 
    摘要 ( 67 )   PDF(639KB) ( 222 )  
    根据Ⅱ2型湖相泥岩的加水热模拟实验结果与油气生成一般规律的研究,提出了热模拟结果应用于含油气盆地的生油气量计算的校正方法。认为各种怪源岩样品的热模拟实验结果与实际的油气生成模式均有一定偏差咱不能直接应用于盆地炬源岩的生油气量计算。在校正时选1%作为生油高峰对应的镜质体反射率(R。),在不同盆地或对于不同类型炬源岩可能有所不同,应根据某一盆地的怪源岩实测演化剖面来选定生油高峰对应的R。,由干生炬机理上氢气与甲炕没有明显的联系,指出总气态产物中的氢气不应作为炬气的一部分计算噜必须根据校正后的R。建立油气产率的数学模型和编制相应的困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区整体效益状况评价方法
    陈国利, 王洪涛, 田伟, 罗显坤, 林丽丽
    2005, 26 (2):  206-208. 
    摘要 ( 64 )   PDF(532KB) ( 166 )  
    在油区内已开发油气田区块和单井效益评价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油区层面油气生产整体效益状况进行评价。针对油区效益现状以及效益形势,可采用操作成本、高效区块产油量比例、高成本区块产油量比例、边际井和负效井比例以及盈亏平衡油价与决策油价比值等5项评价指标来进行评价。应用上述5项指标,对某油区的效益现状进行了描述,对效益形势进行了分析,对效益前景进行了预测。上述评价方法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油区的效益状况,应用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及其在插值计算中的应用
    杨彦军, 杨宇, 康志宏
    2005, 26 (2):  209-211. 
    摘要 ( 89 )   PDF(307KB) ( 324 )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是Broomhead于1988年提出的一种新型前向神经网络,与传统的插值型神经网络BP网络相比,具有计算速度快、满足全局最优化要求的优点,所以近年来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被引入到函数的逼近插值计算中,成为除BP网络外的另一种重要的插值神经网络。根据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的原理,总结出了径向基函数网络的可用于复杂插值计算的一种实用插值算法。经对实例计算表明,该算法是快捷可靠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天然气混相驱油藏筛选新方法
    邓波, 熊钰
    2005, 26 (2):  212-214. 
    摘要 ( 90 )   PDF(382KB) ( 363 )  
    注天然气混相骤悬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注富气和黄气天然气混相题替机理分析和注气工程势态分析的基鹅上,找出各种影响注气效果的因素,并道取其主要的参数,建立共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油层物理和油藏工程评平价方法,在对相应评价指标进行量化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决策分析方法,利用基于理想最优方案的指标赋权法,对候造油费进行维违排序和综合评价,体现各种影响因素对注气的整体影响,最后用于矿场试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油田网络数字化岩心库建设
    刘锋, 张红梅, 秦恩鹏
    2005, 26 (2):  215-216. 
    摘要 ( 97 )   PDF(240KB) ( 371 )  
    由于受自然风化、保存条件不完善以及经常性地选取分析样品等因素的影响,岩心损失较为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吐哈油田较早地开展了岩心库数字化建设,现已建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网络数字化岩心库系统。该系统不仅提高了岩心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更重要的是进一步丰富了勘探开发研究的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勘探开发研究和生产决策的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石油地质学与基础学科研究
    李德生
    2005, 26 (2):  217-220. 
    摘要 ( 128 )   PDF(955KB) ( 658 )  
    石油地质学的发展是靠理论和技术的创新推动的。以油气生成、地球动力学特征和储集层表征这3个组成石油地质学的最基本学科为例,阐述了创新思维的产生条件。指出:承前启后,推陈出新,是创新的源泉;实事求是,立足大量第一性资料,是创新的基础;勤奋努力,独立思考,是创新的钥匙;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必然会提高生产力。这些观点对于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石油地质工作者,是颇有教益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与争鸣
    对我国油气储量规范修订工作的思考
    赵文智, 高瑞祺, 胡素云, 胡允栋, 毕海滨
    2005, 26 (2):  221-225. 
    摘要 ( 107 )   PDF(694KB) ( 387 )  
    回顾了我国油气储量分类的沿革,总结提出了世界上目前存在的两大油气储量分类体系:确定性方法分类体系和概率性方法分类体系,分析了中外油气储量分类及储量管理模式上的三大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新形势下修订我国油气储量分类时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5项具体建议:保留现行油气储量分类基本框架;取消探明储量;将技术可采储量改为经济可采储量;在储量计算中引入、推广概率法;以国家油气储量分类体系为基础,细划储量分类,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油气地质
    伊朗Kashan区块Shemshak组烃源岩特征及其油气成藏
    李政, 徐兴友, 宋来亮, 孔祥星
    2005, 26 (2):  226-229. 
    摘要 ( 92 )   PDF(916KB) ( 229 )  
    伊朗Kashan区块是以前寒武系变质岩为基底的中、新生代盆地,通过对露头区中下保罗统Shemshak组炬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等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油源对比分析,确定其为有效怪源岩。在此基础上笔者对研究区内的成藏要素演化过程进行分析,认为研究区内的区域石油地质背景有利于油气藏的形成、演化。Kashan区块既存在以Shemshak组为源岩的新近系油气藏,也可存在Shemshak组原生油气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物介绍
    石油地质学家 李德生
    2005, 26 (2):  230-230. 
    摘要 ( 58 )   PDF(167KB) ( 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