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3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9-04-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消息报道
    “神舟”降落之地发现亿吨新油田
    本刊编辑部
    2009, 30 (2):  152-152. 
    摘要 ( 51 )   PDF(62KB) ( 1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塔北隆起中西部油气富集因素与勘探领域
    王招明, 何爱东
    2009, 30 (2):  153-156. 
    摘要 ( 84 )   PDF(253KB) ( 207 )  
    塔北隆起中西部的油气勘探前景良好,但石油地质很复杂。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表明,南天山洋盆中段形成于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塔北古斜坡是油气富集的良好条件。哈 6 井鹰山组烃源岩样品的实验数据显示,厚达 130 m 的岩层有机碳含量高于 0.5%,证实盆地中西部下奥陶统发育工业性烃源岩,有望使勘探深度和勘探领域得到拓宽。研究认为,塔北隆起中西部具备发育复合古岩溶体系的条件,沿不整合面和尖灭线附近是寻找大规模古岩溶油气藏群的有利地区;英买力凸起南部寒武系褶皱具备优越的油气成藏和保存条件,是潜在的油气勘探新领域。此外,英买力凸起潜山区的油气成藏控制因素较多,位于古潜山的局部构造控制油气的聚集,仍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东西伯利亚看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碳酸盐岩勘探前景
    吕修祥, 白忠凯, 付辉
    2009, 30 (2):  157-162. 
    摘要 ( 162 )   PDF(646KB) ( 501 )  
    东西伯利亚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皆为古老的克拉通盆地,都发现有一系列的油气田,只是规模有别。通过油气成藏要素及其主控因素的对比研究发现,塔里木盆地和东西伯利亚盆地在寒武系盐下都发育了优质的烃源岩和储集层,而区域性分布的中寒武统膏盐岩是良好的盖层。根据寒武系的生储盖组合、构造发育、沉积环境以及油气显示情况,并对比东西伯利亚盆地油气田油气成藏的特点认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有利勘探区带主要为塔中主垒带及其两侧、塔北隆起的英买力及轮南地区、巴楚低凸起的南部构造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叠合盆地关键构造变革期与分期差异构造变形
    汤良杰, 金文正, 何春波, 崔敏, 宁飞, 万桂梅
    2009, 30 (2):  163-167. 
    摘要 ( 87 )   PDF(412KB) ( 266 )  
    叠合盆地存在多期构造变革,关键构造变革期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隆升剥蚀型变革期、海-陆转换型变革期和冲断-褶皱型变革期。关键构造变革期的主要控制因素有构造应力场转换、深部动力学机制的改变、深部热体制的转换等。关键构造变革期使叠合盆地具有明显的分期差异构造变形特征,我国大型叠合盆地分期差异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加里东运动期隆升剥蚀、海西运动期隆升剥蚀和冲断-褶皱、海西-印支运动期海-陆转换、燕山运动期冲断-褶皱和喜马拉雅运动期冲断-褶皱,具体表现为构造变形的迁移和叠加、盆地结构类型的变化、区域不整合的形成、盆地边界的迁移、挤压和伸展的转换、盆山格局的变化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成藏地质条件与油气勘探前景
    王清华, 唐子军, 赵福元, 朱永峰, 李辉
    2009, 30 (2):  168-170. 
    摘要 ( 100 )   PDF(232KB) ( 220 )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分布面积大,油气显示丰富,是寻找大油气田的重要领域。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地层岩性油气藏已成为志留系主要的找油方向,目前获工业油气流的层位主要集中在柯坪塔格组上段。有效储集层主要为形成于潮坪、滨岸及三角洲环境的石英含量大于 65%的砂岩。海平面升降变化造成的多次海进、海退旋回,有利于多套储盖组合及地层岩性圈闭的形成。凹陷腹地可能存在保存较好的原生古油藏。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期烃类的再次充注,形成塔北不整合遮挡和塔中地层超覆等非构造油气藏,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西运动在塔里木盆地油气成藏中的意义
    李启明, 蔡振忠, 唐子军, 周勇, 胡剑峰, 李保华, 吴敏
    2009, 30 (2):  171-174. 
    摘要 ( 98 )   PDF(295KB) ( 427 )  
    海西运动期是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中的一次重要变革期,定型于该时期的古隆起周缘紧邻生烃中心,是油气运移的长期指向区;断裂和岩溶作用的发育为油气的运聚提供了良好通道及储集空间。而台盆区后期构造运动的稳定及石炭系区域泥岩盖层的叠合与碳酸盐岩缝洞系统构成有效储盖体系,匹配于中下寒武统烃源岩的海西运动期生油高峰,有利于台盆区大油气田的形成与保存。根据台盆区“古隆起控油、斜坡带富集”的油气分布规律,指出塔中、轮南、英买力及巴楚古隆起是台盆区加强黑油勘探的有利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构造运动对塔里木盆地油气的控制作用
    徐汉林, 江同文, 顾乔元, 张小芳, 吴敏
    2009, 30 (2):  175-178. 
    摘要 ( 76 )   PDF(416KB) ( 270 )  
    塔里木盆地周缘存在着强烈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强烈的逆冲推覆构造,下更新统西域组(Q1x)在盆地周缘不同地区逆冲推覆在不同的地层之上或者被不同时代的老地层所覆盖,同时其也卷入了不同规模的褶皱之中。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显示塔里木台盆区志留系以上的地层因新构造运动而产生了区域性的构造反转,不同层位的地层顶面构造高点发生了向南迁移。新构造运动对塔里木盆地油气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在塔里木盆地的周缘形成了有利于晚期成藏的大型构造圈闭,并为晚期油气运移提供了成藏的强大动力;对早期形成的古油藏圈闭条件的改造和破坏,导致了古油藏内的油气发生重新运移,从而形成了具有复杂油水界面的现今正在充注的新油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吐哈油田稠油年产量首次突破 20 万吨
    本刊编辑部
    2009, 30 (2):  178-178. 
    摘要 ( 48 )   PDF(70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塔里木盆地二叠纪大火成岩省发育的时空特点
    陈汉林, 杨树锋, 厉子龙, 余星, 罗俊成, 何光玉, 林秀斌, 王清华
    2009, 30 (2):  179-182. 
    摘要 ( 191 )   PDF(349KB) ( 564 )  
    塔里木盆地二叠纪大火成岩省岩浆作用是盆地演化历史当中一次非常重要的构造热事件。大火成岩省的组成单元主要包括隐爆角砾云母橄辉岩岩筒及辉橄岩、辉石岩、辉长岩、玄武岩、辉绿岩、碱性正长岩和正长斑岩岩墙等,其中以玄武岩和辉绿岩最为发育。大火成岩省的岩石单元分布在满加尔坳陷西段和塔北隆起西段,塔中隆起、巴楚隆起以及塔西南坳陷,几乎涵盖半个塔里木盆地,面积约 20×104 km 2 ,并有 7 个残余分布的厚度中心。大火成岩省发育具有如下的时间序列:瓦吉里塔格地区的层状岩体→隐爆角砾云母橄辉岩岩筒→库普库兹曼组玄武岩(278×106 ~292×106 a)→开派兹雷克组玄武岩(272×106 ~288×106 a)→辉绿岩脉、超基性岩脉→正长岩(包括石英正长斑岩岩脉)(277×106 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东南坳陷侏罗系沉积特征与构造演化—— — 以若参 1 井为例
    罗俊成, 孙雄伟, 琚岩, 李明和
    2009, 30 (2):  183-185. 
    摘要 ( 90 )   PDF(299KB) ( 224 )  
    通过分析若参 1 井岩心、录井、测井资料,结合新的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塔东南坳陷侏罗系各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相展布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探讨了沉积相变化与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认为若羌凹陷早-中侏罗世是断陷盆地,早侏罗世发育冲积扇和辫状河三角洲,中侏罗世以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为主;晚侏罗世演变为坳陷盆地,以河流沉积为主。若羌构造带和民南构造带是较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乌泊尔构造带构造平衡剖面分析
    王步清
    2009, 30 (2):  186-187. 
    摘要 ( 130 )   PDF(275KB) ( 187 )  
    通过充分利用野外地质调查资料、深入分析关键层位的地震反射特征以及合理利用造山带构造变形理论,建立起塔西南乌泊尔构造带的构造解释模型。利用构造平衡恢复软件 2D Move 对乌泊尔构造带的构造模型进行平衡剖面恢复和构造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构造模型基本上是平衡的;由于上新世末是新生代最强烈的一次构造运动,上新世末之后的构造隆升,新生界被大量剥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却尔却克剖面白云岗组牙形石
    郭伟, 何顺利, 赵宗举, 谭泽金
    2009, 30 (2):  188-193. 
    摘要 ( 104 )   PDF(1145KB) ( 247 )  
    描述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南部却尔却克山白云岗组的牙形石,计 14 属 19 种和 3 未定种,分为 6 个牙形石带,从下至上依次为:Proconodontusposterocostatus 带、Proconodontusmuelleri 带、Eoconodontusnotchpeakensis 带、Cordylodusproavus 带、Cordyloduslindstromi 带和 Cordylodusangulatus带。根据牙形石带,初步划分了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地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岩溶测井特征
    刘兴礼, 张贵斌, 李多丽, 李华玮
    2009, 30 (2):  194-196. 
    摘要 ( 130 )   PDF(575KB) ( 290 )  
    塔中地区下奥陶统发育碳酸盐岩风化壳储集层,为评价这套储集层进行了测井响应特征研究。在研究岩溶风化壳发育的控制因素和分布特征基础上,以成像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常规测井在垂向上把岩溶层划分为表生岩溶带、垂直渗流岩溶带和水平潜流岩溶带。通过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识别风化淋滤带,根据双侧向和孔隙度测井资料评价岩溶带的电性和物性特征,建立了不同岩溶带的成像测井特征图版和测井响应特征模式,并进行了岩溶带横向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Ⅰ号坡折带礁滩型储集层沉积微相成像测井解释
    李多丽, 刘兴礼, 钟广法, 郭秀丽
    2009, 30 (2):  197-200. 
    摘要 ( 86 )   PDF(481KB) ( 286 )  
    针对塔中Ⅰ号坡折带碳酸盐岩礁滩型储集层沉积微相的特点,以成像测井资料为主体,结合常规测井资料对沉积微相及其与储集层物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碳酸盐岩成像测井相的概念,并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地质研究的测井相分类体系;通过岩心刻度总结归纳了各沉积微相的成像测井图像响应特征,建立了相应的测井相模式;对单井进行了连续的测井相划分,并进行了沉积微相解释;最后统计分析了测井相与储集层物性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油气当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本刊编辑部
    2009, 30 (2):  200-200. 
    摘要 ( 65 )   PDF(85KB) ( 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膏盐岩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杨宪彰, 雷刚林, 张国伟, 赵丹阳
    2009, 30 (2):  201-204. 
    摘要 ( 95 )   PDF(425KB) ( 230 )  
    对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膏盐岩特征研究后指出,古近系膏盐岩对该区油气成藏具有重要影响:一是区域分布的巨厚膏盐岩为盐下圈闭提供了优质盖层;二是膏盐岩密度小、热导率高、隔热性差、塑性流动性强,能够有效释放侧向挤压应力等特性,有利于深层储集层保持较好物性,使盐下超深层圈闭成为现实勘探目标;三是膏盐层塑性流动性避免了构造挤压对盐下构造圈闭的破坏作用,大型圈闭得以保存,膏盐层聚集区与大型构造圈闭互为依存。精细研究刻画该区膏盐层空间展布、岩石物理特征对于扩大该区油气勘探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油田地震叠后数据管理质量控制方案
    李世吉, 高辉, 曹瑜, 张耀堂, 李文玉
    2009, 30 (2):  205-207. 
    摘要 ( 100 )   PDF(170KB) ( 247 )  
    根据塔里木油田地震叠后数据的管理经验,制定了严格的地震数据存储规范。从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出发,给出了数据质量控制操作规则,推导出了理论三维网格定义的求取公式,修复了众多异常数据。经实践检验,此方案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瓦提凹陷三叠系地震相特征及有利探区预测
    党青宁, 赵宽志, 孙雄伟, 朱长见, 刘永福, 向东, 崔永福, 赵崴
    2009, 30 (2):  208-210. 
    摘要 ( 102 )   PDF(540KB) ( 316 )  
    利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将阿瓦提凹陷三叠系划分为 4 个三级层序;根据地震相参数,从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出发,结合反射连续性、反射振幅、频率等,在地震剖面上共识别出高振高连平行席状地震相、中振中连平行–亚平行席状地震相、中低振低连亚平行地震相、杂乱反射地震相、前积地震相等 5 种主要的地震相类型,这些地震相在平面上分布部位明确,纵向上具有差异性和继承性,与凹陷结构及构造演化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构造沉积环境与生烃潜力
    靳军, 张朝军, 刘洛夫, 刘河江, 张立平
    2009, 30 (2):  211-214. 
    摘要 ( 90 )   PDF(370KB) ( 295 )  
    石炭纪是准噶尔盆地构造地质环境的转换时期,陆块的拼合与大量的海湾相伴而生,海陆变迁形成了滨海沼泽,有利于烃源岩发育;裂谷型和岛弧型火成岩并存,构筑了多种类型的储集体。地质环境的变革为盆地石炭系多套烃源岩的发育创造了条件,广覆式的沉积更增加了石炭系的油气资源潜力和勘探空间。石炭系发育多套烃源岩层,有机质丰度高,具备形成大规模油气藏的资源基础。准东-五彩湾地区是现实的天然气勘探区,西北缘逆掩断层下盘勘探潜力较大,盆地腹部及南部油气勘探前景巨大,有望发现大中型油气田,乌伦古地区的勘探潜力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口坝砂体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 以东营凹陷胜坨油田为例
    孙玉花, 辛治国
    2009, 30 (2):  215-218. 
    摘要 ( 102 )   PDF(363KB) ( 220 )  
    将河口坝划分为单一河口坝和叠置河口坝 2 种类型,建立了不同厚度、不同渗透率、不同夹层频率、不同注采条件等共计 18 个概念模型,并数值模拟至模型极限含水。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到了河口坝剩余油的影响因素及剩余油分布模式。分析认为,影响 2 种类型河口坝砂体剩余油的最主要因素是渗透率级差和夹层位置与夹层上下储集层渗透率韵律特征;将单一河口坝砂体剩余油模式分为顶部富集型、均匀驱替型和底部富集型 3 种模型;将叠置河口坝砂体剩余油模式分为界面之上富集型、界面之下富集型和界面上下富集型 3 种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车排子油田地下水特征及勘探领域
    赵卫军, 支东明, 徐群洲, 贺陆明, 董雪梅
    2009, 30 (2):  219-220. 
    摘要 ( 107 )   PDF(169KB) ( 331 )  
    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各个层系的地层水和原油物理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从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到白垩系,封闭环境越来越差,其中侏罗系是从封闭环境到开放环境的过渡带,是最理想的储油层位。用地层水型可以判断断裂的封闭性,A 区的侏罗纪是封闭的,而 B 区是开启的。轻质油、中质油、重质油在侏罗系都有分布,表明油源是混源的。分析认为,车排子地区 A 区是侏罗系的主探区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优选地震属性预测生物礁储集层
    尉晓玮, 郑晓东, 李艳东, 杨昊
    2009, 30 (2):  221-224. 
    摘要 ( 111 )   PDF(534KB) ( 319 )  
    从古地貌、沉积相带和地震属性间的关系出发,论证了古地貌背景约束下地震属性优选技术的合理性。阐述了多属性聚类分析技术,将优选出的敏感地震属性进行聚类分析,并将其应用于礁滩相储集层和油气预测中。应用实例表明,基于古地貌背景约束优选出的地震属性和相应的多属性聚类方法,能有效表征生物礁储集层发育的有利相带、物性特征及部分流体特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迪那 2 异常高压凝析气田井筒动态分析方法及软件研制
    江同文, 常志强, 肖香姣, 唐明龙, 阳建平, 王洪峰
    2009, 30 (2):  225-227. 
    摘要 ( 79 )   PDF(271KB) ( 201 )  
    迪那 2 深层异常高压凝析气藏,井口压力动态监测出现资料异常现象。在拟合迪那 2 气田井筒温度剖面基础上,推导了考虑相态变化、动态摩阻和动能损耗等因素的压力折算新公式,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软件,得到了更为完善的异常高压凝析气井井筒动态分析方法。实例验证表明,该模型可靠程度较高,适用性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未饱和油藏水平井生产压差的调控
    朱卫红, 王陶, 阮洋, 张劲, 张建华
    2009, 30 (2):  228-231. 
    摘要 ( 91 )   PDF(314KB) ( 254 )  
    塔里木盆地 HD 水驱砂岩油藏为受构造和地层双重控制的复合油藏,整体采用水平井开发,不同区域含水差异较大。 应用水平井渗流规律,结合水平井产液剖面测井、试井等动态监测资料,揭示水平段内表皮效应差异是加剧或减弱层内矛盾的根本原因,探讨生产压差调控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据此指导相关的生产及措施调整,对油田水平井稳油控水及高效开发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青海油田天然气产能大幅增长
    本刊编辑部
    2009, 30 (2):  231-231. 
    摘要 ( 44 )   PDF(70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凝析气井井筒动态预测方法
    何志雄, 孙雷, 王雷, 林涛, 刘志斌
    2009, 30 (2):  232-234+278. 
    摘要 ( 82 )   PDF(264KB) ( 282 )  
    凝析气井在生产过程中,随着产气量、产油量、产水量的变化,井筒中不同位置的温度、压力、气液组成、气液摩尔分数和积液情况也发生变化。在考虑井筒温度变化的基础上,分流态综合利用垂直管流公式和井筒携液计算公式,结合流体相平衡热力学闪蒸计算,运用状态方程模拟,提出了凝析气井井筒动态预测方法。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可预测凝析气井不同生产时期井筒内不同位置的温度、压力、气液组成、气液摩尔分数和积液情况,能更好地指导凝析气井的生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相对渗透率曲线建立水平井采液、吸水指数经验公式
    王陶, 朱卫红, 杨胜来, 白秋燕, 李冀平, 吴敏
    2009, 30 (2):  235-237. 
    摘要 ( 157 )   PDF(210KB) ( 525 )  
    塔里木盆地 HD 油田薄砂岩油藏为 2 层产油层,属于超深、超薄的中低渗层状边水油藏,采用双台阶水平井注水开发。利用相渗曲线,建立该特殊油藏水平井采液(油)指数、吸水指数随含水变化的经验公式,经现场生产及测试资料验证,符合程度较高,对预测该油藏水平井注采能力、合理调整注采关系、提高水驱采收率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水平井提高凝析气藏原油采收率
    昌伦杰, 肖香姣, 卞万江, 林娜
    2009, 30 (2):  238-240. 
    摘要 ( 75 )   PDF(288KB) ( 156 )  
    采用水平井可以有效提高凝析气藏原油的采收率;利用水平井开发井网,先期开采底油、适时上返采气,可在不影响天然气采收率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对英买 7 凝析气藏而言,将水平井部署在油气界面之上 1~2 m处、水平段长度 300 m、采油速度控制在 2.5%以下进行开发,既不影响天然气采收率,又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碱二元体系提高采收率研究
    李朝霞, 张新春, 刘仁强, 马文国
    2009, 30 (2):  241-243. 
    摘要 ( 80 )   PDF(291KB) ( 378 )  
    针对三元复合驱含碱驱油体系引起地层粘土分散和运移、形成碱垢、导致地层渗透率下降,碱还会大幅度降低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从而降低波及效率等问题,利用不加碱可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聚丙烯酰胺-两性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通过可视化仿真岩心驱油试验和人造岩心驱油实验,研究了该二元复合体系的驱油效果。研究表明:在驱替水驱后残余油中,聚合物-两性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可以同时发挥活性剂的超低界面张力特性和聚合物溶液的粘弹特性,使得该二元复合体系的采收率高于单一的表面活性剂体系和聚合物驱油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温高压高含蜡凝析气析蜡实验研究
    王毅忠, 宋文杰, 江同文, 弥继良
    2009, 30 (2):  244-246. 
    摘要 ( 104 )   PDF(258KB) ( 223 )  
    针对塔里木盆地高温高压高含蜡凝析气的析蜡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含蜡凝析气的相态特征极为复杂,在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有气相、液相单相,气-液、气-固两相,以及气-液-固三相等许多相态变化。压力对高含蜡凝析气的蜡析出温度有明显影响。压力很高时,对蜡析出温度影响不大;压力接近露点压力时,蜡析出温度随压力下降而升高;压力低于露点压力后,析蜡温度随压力下降而降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轮南油田 2 井区三叠系储集层精细描述
    韩涛, 朱卫红, 昌伦杰, 练章贵, 牛玉杰, 刘勇
    2009, 30 (2):  247-248+251. 
    摘要 ( 77 )   PDF(278KB) ( 271 )  
    充分利用测井资料和动态生产数据,结合岩心观察,对三叠系储集层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了储集层参数的地质模型,并对砂体的连通情况作了地质成因上的解释。研究发现,轮南 2 井区的隔夹层分为泥质隔夹层、钙质胶结细粒岩性夹层及细粒岩性紧邻钙质胶结层夹层。在储集层精细描述基础上,完成了轮南油田 2 井区Ⅰ油组细分层系开发调整方案,方案实施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高压气藏固井质量评价
    肖承文, 李进福, 袁仕俊, 吴兴能
    2009, 30 (2):  249-251. 
    摘要 ( 83 )   PDF(369KB) ( 417 )  
    库车前陆盆地发现的气藏类型多为高压气藏,且气藏埋藏深(一般大于 3 500 m),地层压力高,井身结构复杂,套管结构多为双层或多层套管。随着克拉、迪那及英买力等气田相继投入开发,对高压气藏的固井质量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高压气藏的地质和工程特点,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测井系列固井质量评价方法,优选出分区水泥胶结测井作为测井固井质量资料采集的首选系列。总结了在双层套管和高压气藏气侵等情况下固井质量的评价方法,提高了测井固井质量评价的精度,为克拉、迪那等高压气田的固井质量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声电成像评价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
    张辉, 肖承文, 海川
    2009, 30 (2):  252-254. 
    摘要 ( 89 )   PDF(460KB) ( 252 )  
    从储集层有效裂缝与现今主应力关系出发,论述了利用声电成像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判定碳酸盐岩地层裂缝有效性的原理和方法。就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碳酸盐岩裂缝性储集层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说明了综合利用声电成像资料可以准确地判断碳酸盐岩地层裂缝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巨厚黄土区地震采集技术
    刘依谋, 梁向豪, 孙建华, 张新东, 罗卫东
    2009, 30 (2):  255-257. 
    摘要 ( 79 )   PDF(501KB) ( 250 )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厚黄土区一直以来都是地震勘探的难点。受地表巨厚黄土的影响,激发和接收条件较差,地震波吸收和衰减严重,地震资料信噪比低,严重影响该区油气勘探的发展。为落实非地震勘探发现的柯西 2 号构造,在该区进行了二维地震采集技术攻关。针对工区特殊的表层结构,通过综合试验选定了最优化的组合激发参数,同时采取了检波器大基距组合接收、宽线观测系统和精细表层调查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获得的地震剖面品质较以往有了质的改善,较好地完成了地质任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杂陡构造圈闭落实方法—— — 以克深2 号构造为例
    王兴军, 彭更新, 满益志, 张耀堂, 赖敬容, 罗萍
    2009, 30 (2):  258-260. 
    摘要 ( 95 )   PDF(209KB) ( 212 )  
    地表及地下构造的复杂性使库车复杂山地陡构造圈闭落实面临诸多难点。2005 年以来,对复杂山地地震勘探技术,尤其是地震采集及速度精细建模技术进行了重点攻关研究,最终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复杂山地构造圈闭落实方法,即用复杂山地地震采集技术锁定构造样式,用表层速度反演建模技术、t0 漂移校正技术等变速成图技术体系落实高陡构造圈闭,并在构造主体部位用叠前深度偏移成果进行对比验证,以达到提高复杂山地构造圈闭落实精度的目的。该方法在塔里木复杂山地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小波边缘分析建模的波阻抗反演技术
    崔永福, 彭更新, 李国会, 向东, 罗丽丽, 张洪霞
    2009, 30 (2):  261-263. 
    摘要 ( 67 )   PDF(423KB) ( 242 )  
    AIW 是基于小波边缘分析建模的波阻抗反演方法,该方法同时采用测井声阻抗及直接从地震数据本身获取的地震特征数据作为约束条件,并参与建立初始模型,避免了常规波阻抗反演方法由于初始模型不准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了反演精度。反演结果真实自然,分辨率高,与井吻合良好,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火山岩相地震研究方法及应用
    于宝利, 刘新利, 范素芳, 刘红, 王克明
    2009, 30 (2):  264-266. 
    摘要 ( 90 )   PDF(545KB) ( 262 )  
    近年来,随着火山岩油气藏的不断发现,其储量越来越成为新的储量增长点,但火山岩作为一种特殊储集层,其研究难度和预测难度都较大。以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火山岩为例,依据已钻井火山岩岩性及岩性组合对应的地震响应特征,建立了火山岩相识别模式,总结了火山岩相的地震研究方法,预测了有利火山岩勘探相带,为该区及类似地区的火山岩岩相预测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应变量分析技术预测轮南奥陶系潜山裂缝
    管文胜, 谭琳, 李国会, 张耀堂, 曾丽萍, 万效国
    2009, 30 (2):  267-268. 
    摘要 ( 60 )   PDF(239KB) ( 187 )  
    利用 3D MOVE 和 3D STRESS 模块,分析了轮南碳酸盐岩潜山断裂及裂缝形成、分布规律,分析了研究区的应力机制,并评价断面稳定性及滑动矢量,评价裂缝及断面的扩张趋势、滑动趋势以及渗漏因子。通过对断裂及裂缝控制的储集层发育区的预测,对裂缝的连通性、稳定性进行分析,可有效地指导研究区的勘探和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 CT 成像技术研究岩心水驱含油饱和度分布特征
    高建, 韩冬, 王家禄, 吴康云, 刘莉
    2009, 30 (2):  269-271. 
    摘要 ( 149 )   PDF(318KB) ( 492 )  
    应用 CT 扫描成像技术,建立含油饱和度分布计算方法,通过对干岩心、饱和地层水岩心和水驱油不同状态岩心扫描,得到岩心不同扫描断面、沿某正交切面、三维含油饱和度分布,实现岩心水驱油过程中含油饱和度分布可视化和定量表征。采用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对岩心含油饱和度分布的非均质程度进行评价。应用 CT 成像技术计算岩心原始含油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值与驱替法得到的实测含油饱和度值误差均小于 3%,表明 CT 法研究水驱过程中含油饱和度分布具有较高的精度,为描述水驱油过程中含油饱和度分布及变化特征提供了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与争鸣
    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地壳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
    张景廉, 石兰亭, 卫平生, 张虎权, 陈启林, 李扬鉴
    2009, 30 (2):  272-278. 
    摘要 ( 120 )   PDF(537KB) ( 490 )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性质、基底断裂带分布、盆地巨厚白云岩分布,以及膏盐(特别是钾盐)和大量金属热液矿物,认为盆地曾有地幔流体的强烈活动。对鄂尔多斯盆地及西缘盆地(银川盆地、六盘山盆地)的深部地壳结构的研究表明,尽管鄂尔多斯盆地深部没有中地壳低速层,但银川盆地、六盘山盆地中地壳广泛发育低速高导层。地幔流体在银川盆地的中地壳低速高导层发生费托合成生成天然气;而在六盘山盆地的中地壳低速高导层发生费托合成生成石油。中生代晚期发生了强大的构造挤压推覆作用,中生界石油沥青的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古生界天然气的碳、氢同位素特征均表明有地幔流体的参与。根据这一模式推测,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生物礁(白云岩为储集层,膏盐为盖层)是未来寻找大气田的主要靶区;盆地北部伊盟隆起的东胜地区深部中地壳有低速高导层,因此东胜砂岩铀矿下部可能有大油气田。最近,伊盟隆起中元古界钻遇天然气,表明了盆地北部基岩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物介绍
    石油地质专家 田军
    2009, 30 (2):  279-279. 
    摘要 ( 65 )   PDF(70KB) ( 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