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3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4-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层构造特征与油气前景
    齐雪峰, 吴晓智, 刘得光, 唐勇
    2010, 31 (2):  111-114. 
    摘要 ( 104 )   PDF(316KB) ( 278 )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层发育逆冲断裂体系和古隆起两类构造,北部埋藏较浅,呈现出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南部埋藏较深,为相对独立的古隆起构造。深层(C-P)油气源较为充足,储集层物性能够得到有效保存:下石炭统发育海陆过渡相暗色泥质烃源岩,资源量大,有利于自生自储;石炭系火山岩特殊储集层不受埋深限制,深部发育相对优质储集层,并经历了晚海西、晚印支、中燕山和晚燕山运动等4 期成藏及其破坏与调整,深层目的层埋藏越深,离烃源岩越近,越易自生自储,围绕继承性古隆起可以形成深盆高温高压天然气藏成藏组合模式。石炭系火山岩厚度大,分布广,且发育一系列大型正向构造,是十分现实的勘探领域。莫索湾凸起莫深1 井钻达7 500 m,钻揭石炭系700 m,证实腹部深层石炭系发育火山岩特殊储集层,展示出良好的勘探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西南区次生加大及交代作用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
    甘贵元, 姚熙海, 王文弟, 于海, 朱叶倩, 郭力军
    2010, 31 (2):  115-117. 
    摘要 ( 70 )   PDF(208KB) ( 317 )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广泛发育砂岩储集层,这些砂岩储集层的成岩现象十分丰富,其中石英次生加大和方解石、白云石、硬石膏的交代现象常见且规律性明显,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较大。研究了石英次生加大方式及化学胶结物交代作用的强度及其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乌南—绿草滩地区深层石英次生加大发育,储集层物性差;方解石、白云石和硬石膏的交代作用达到强-极强程度时储集层物性明显变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库车前陆盆地走滑断裂形成机理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吴晓智, 李佰华, 吕修祥, 谢会文, 刘志刚
    2010, 31 (2):  118-120. 
    摘要 ( 96 )   PDF(386KB) ( 347 )  
    在塔里木板块与准噶尔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天山造山带中,产生了分别平行和垂直于天山的走滑断裂系。平行于天山的走滑断裂对盆地不同构造带的形成及改造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垂直于天山的走滑断裂则造成了库车前陆盆地的构造分段现象。走滑断裂可形成一系列与走滑相关圈闭,为油气提供聚集场所。主干走滑断裂分隔性较好,派生走滑断裂的连通性较好,因此库车前陆盆地的油气主要聚集在派生走滑断裂发育的地区,而主干走滑断裂则使油气性质东、西分段,南、北分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2009 年国外石油科技十大进展
    2010, 31 (2):  121-121. 
    摘要 ( 59 )   PDF(60KB) ( 1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烃源岩成熟史差异与油气分布
    向宝力, 王绪龙, 杨迪生, 赵增义, 李林, 王建新
    2010, 31 (2):  122-124. 
    摘要 ( 89 )   PDF(244KB) ( 224 )  
    对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烃源岩的成熟度差异性进行了分析,成熟度差异主要与烃源岩埋深、地层沉降隆升等构造运动有关。热演化史研究表明,该区石炭系烃源岩具有3 个生烃高峰期,分别为二叠纪末、中侏罗世末和早白垩世末。不同地区烃源岩生烃时刻存在差异,燕山运动中期(早白垩世末)是石炭系烃源岩最终成熟和油气成藏的关键时期;烃源岩的分布控制了陆东—五彩湾地区油气的分布,烃源岩的成熟度控制了油气的组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腹部火成岩分类及特征
    何刚, 王志章, 谭伏霖, 隆山, 董彦喜, 王洪亮
    2010, 31 (2):  125-127. 
    摘要 ( 126 )   PDF(165KB) ( 406 )  
    准噶尔盆地腹部火成岩分布广泛,火成岩油气藏裂缝发育,产量高,为新疆油田增储上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化学成分、产状和结构、矿物成分等方面,对准噶尔盆地腹部火成岩进行了分类及特征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腹部火成岩岩性种类比较齐全,既有喷出岩又有侵入岩和火山碎屑岩,在化学成分上从基性到酸性均有分布,部分岩石蚀变严重。这些认识有助于指导该区火成岩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包界地区上三叠统须二段有利含气区带研究
    何琰, 彭军, 刘建锋
    2010, 31 (2):  128-130. 
    摘要 ( 72 )   PDF(284KB) ( 195 )  
    利用露头、岩心、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对包界地区须家河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划分与对比,建立了须家河组二段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沉积相、构造特征、储集层特征、成岩特征、烃源岩及盖层特征等全面研究。提出了利用沉积相、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有效厚度、储集层类型等参数进行有效叠合预测有利含气区的方法。包界地区须家河组二段共有5 个有利的含气区带,高产区带主要分布在构造变形较大、沉积物粒度较粗、孔渗较好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中,储集层类型多为II 类及以上储集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火焰山中央隆起带稠油的成因
    李华明
    2010, 31 (2):  131-133. 
    摘要 ( 125 )   PDF(250KB) ( 280 )  
    通过对火焰山中央隆起带的石油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了该区的稠油成因机理。研究发现,本区三叠系原油均存在25-降藿烷和25,30-双降藿烷,说明这一地区的原油普遍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构造低部位吐玉克地区降解程度相对较弱,而英也尔地区较高。流体包裹体的特征表明,在胜金口地区,原油充注时为正常原油,而后发生抬升和生物降解作用,从而形成稠油。玉东1 井包裹体显示出两次稠油和正常原油充注。在鲁8、鲁9、鲁11、鲁2、鲁10 井包裹体中,由西向东,随着埋藏深度的变低,第一期和第二期原油的充注逐渐由正常原油变为完全稠油充注,表明原油在运移过程中逐渐被稠化,而且鲁10 井可能是当时原油开始稠化和组分逸散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城考年报”克拉玛依全疆第一
    2010, 31 (2):  134-134. 
    摘要 ( 44 )   PDF(59KB) ( 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烃碱流体对兴城地区营一段火山岩储集层的改造作用
    柳成志, 于海山
    2010, 31 (2):  135-138. 
    摘要 ( 62 )   PDF(434KB) ( 289 )  
    徐深气田兴城开发区营城组火山岩气藏储集层以酸性火山岩为主,储集空间可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隙3 种类型。烃碱流体对火山岩的改造作用主要反映在次生孔隙带的形成、发育程度上,这取决于烃碱流体在储集层中引起物质带入与带出的比例。由于火山岩体处于开放体系下,原有矿物发生交代蚀变、溶蚀,使岩石内部结构受到破坏而造成机械强度减低,孔隙度增加,具有多孔隙高孔洞,这非常利于构造破碎、吸引热液和矿质富集。但烃碱流体不仅可导致原有矿物发生蚀变、溶蚀使孔渗增加,也可以充填、阻塞孔隙而使孔渗降低。本区特殊的岩性岩相及构造因素使得烃碱流体带出量大于带入量,次生孔隙发育、连通成次生孔隙带,构成了很好的运移通道和储集空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方位属性预测塔北碳酸盐岩裂缝
    刘军迎, 杨午阳, 高建虎, 刘伟方, 雍学善, 张喜梅
    2010, 31 (2):  139-140. 
    摘要 ( 71 )   PDF(464KB) ( 156 )  
    碳酸盐岩地层裂缝非常发育,使得地层具有强烈的各向异性。地震波传播时,其振幅、走时、速度、频率、吸收等具有明显方位特性。它们的变化是和裂缝的方向和强度密切相关的,因此可利用纵波方向特性来进行裂缝预测。研究了利用方位层间旅行时来预测裂缝的方法,并预测了塔北—轮古东区碳酸盐岩的裂缝发育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中国石油9 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2010, 31 (2):  141-141. 
    摘要 ( 46 )   PDF(115KB) ( 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塔河油田二叠系火山岩储集层裂缝参数模拟
    季宗镇1, 戴俊生, 王军, 李明, 潘耀丽
    2010, 31 (2):  142-145. 
    摘要 ( 60 )   PDF(478KB) ( 147 )  
    基于岩石破裂准则,建立了造缝时期古地应力和现今地应力与裂缝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构造解析确定了造缝时期古地应力的性质和方向,用声速法、水力压裂法和声发射法计算了现今地应力的方向和大小,将裂缝参数计算模型代入古今地应力场的数值模拟结果中,模拟计算了塔河油田二叠系火山岩储集层裂缝的开度、密度和孔隙度。根据岩心观测和测井解释所得的裂缝参数数据编制全区的裂缝线密度与体密度的等值线图来验证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结果可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贝尔凹陷贝西地区南屯组沉积相特征
    杨婷, 王建新, 王璞, 张雷, 赵坤, 王哲
    2010, 31 (2):  146-149. 
    摘要 ( 79 )   PDF(474KB) ( 273 )  
    通过对大量的岩心和测井、录井资料的研究,将贝尔凹陷贝西地区南屯组划分为4 个三级层序(SQ1—SQ4),共识别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滑塌浊积扇、湖相等5 个主要沉积相类型。研究区不同时期的沉积特征主要受构造演化的控制:SQ1沉积时期,贝西地区为南北分割的沉积格局,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SQ2沉积时期湖平面进一步上升,统一的湖盆基本形成,沉积特征也与SQ1沉积时期相似,但不同的是凹陷西南缘的物源区开始供给,形成新的扇三角洲;SQ3 沉积时期湖平面达到最大,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规模明显收缩,湖盆内以滑塌浊积扇沉积为主;SQ4 沉积时期构造活动增强,湖水面积萎缩,凹陷西北、北缘沉积体规模变化不大,但东南部物源供给不足,造成中东南部辫状河三角洲消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低渗透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定量表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为例
    梁晓伟, 高薇, 王芳
    2010, 31 (2):  150-153. 
    摘要 ( 67 )   PDF(304KB) ( 250 )  
    采用薄片镜下观察、储集层物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成岩作用和成岩过程中孔隙演化的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姬塬地区延长组长4+5、长6 储集层以相对致密、低渗储集层为主,长石含量高、埋藏深度大及孔隙结构复杂等是储集层物性变差的重要因素;延长组长4+5、长6 储集层经过了压实、胶结、溶蚀及交代等成岩作用改造,目前已处于中成岩阶段A 期的晚期到B 期的早期,压实作用造成孔隙度大量丧失,是储集层物性变差的最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砂泥岩薄互层低阻油层地质成因——以珠江口盆地A 油藏M1 油组为例
    廖明光, 苏崇华, 唐洪, 谈德辉, 姜崴, 陈小强
    2010, 31 (2):  154-157. 
    摘要 ( 80 )   PDF(254KB) ( 230 )  
    珠江口盆地A 油藏M1油组为高孔低渗低阻油藏,为了查明造成油层低电阻率的主要原因,从储集层岩石粒度、泥质含量及粘土矿物类型和分布形式、孔隙结构特征、导电矿物含量、砂泥岩薄互层发育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高阻层段M2 油组进行对比。形成M1 油组低电阻率的主要原因是:储集层细颗粒含量高,泥质含量高,细微孔喉体积百分数高,造成储集层束缚水饱和度高,增强了油层的导电性能;粘土矿物以伊蒙混层和高岭石为主,呈薄膜状、絮状、分散状分布,增强了储集层的附加导电能力;砂泥岩薄互层的发育使本身低阻的油层受围岩低电阻率的影响而变得更低。导电矿物和地层水矿化度虽对储集层电阻率降低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用水驱曲线确定经济极限含水率的方法及其应用
    陈元千
    2010, 31 (2):  158-162. 
    摘要 ( 81 )   PDF(381KB) ( 224 )  
    在我国,对于注水开发油田,水驱曲线法是预测油田可采储量的重要方法。该方法的有效应用,有赖于直线段选取的可靠性和极限含水率确定的合理性。然而,对于不同流度注水开发油田,由行业标准统一规定,一律选用98%的含水率作为预测可采储量的作法,不但是不恰当的,也是缺乏理论依据的。对于业已进入中高含水期产量递减的油田,基于以往笔者的研究成果,依据不同的技术经济条件,应用确定经济极限产量的概算法,提出了确定经济极限含水率的方法,并用于水驱曲线法,预测油田的经济可采储量。通过实例的应用表明,该方法是实用有效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油田高温高矿化度油藏三次采油初步研究
    周明, 冯积累, 江同文, 刘建勋, 周理志
    2010, 31 (2):  163-165. 
    摘要 ( 73 )   PDF(350KB) ( 272 )  
    概述了塔里木高含水油藏主力油田塔中4 油田和轮南油田的开发现状及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塔里木油田高温高矿化度油藏三次采油前期研究思路,重点突破口在于剩余油分布和新材料的研究。从高分子水凝胶、高分子树脂、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及无机材料方面对剖面调整所需材料进行了初步研究。从表面活性剂如非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多极表面活性剂和特殊表面活性复配方面对驱油剂进行了初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我国煤层气年产量达7 亿立方米
    2010, 31 (2):  166-166. 
    摘要 ( 33 )   PDF(76KB) ( 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粗糙颗粒碳酸盐岩三维酸蚀分形数学模型
    李小刚, 杨兆中, 苏建政, 刘长印, 张汝生
    2010, 31 (2):  167-170. 
    摘要 ( 72 )   PDF(248KB) ( 179 )  
    酸化压裂作为碳酸盐岩油气藏的重要增产措施,其增产效果与酸岩反应过程有密切联系。前人的酸岩反应数学模型未考虑岩石颗粒表面的分形特征和酸液对岩石颗粒的三维溶蚀,与实际酸岩反应过程存在明显差异。首先运用分形几何方法对粗糙颗粒的面积、体积等形状特征量进行规范表征,然后以化学反应动力学、传质理论为基础,建立岩石颗粒三维酸蚀分形数学模型,进而分析完全溶蚀时间、溶蚀率等反应特征参数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碳酸盐岩颗粒表面分形维数对颗粒完全溶蚀时间的影响很显著,而且分形维数越高,完全溶蚀时间越长;溶蚀时间并非随着颗粒当量半径、氢离子主体量含量增加而单调递增或递减;当相对反应时间一定时,分形维数越高,颗粒溶蚀率越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压裂水平井水驱油物理模拟
    刘华林, 熊伟, 高树生, 薛惠, 胡志明
    2010, 31 (2):  171-173. 
    摘要 ( 57 )   PDF(211KB) ( 191 )  
    用可视化的平板模型实验模拟了哑铃形、纺锤形、等长裂缝形3 种模型五点井网压裂水平井水驱油过程,拍摄了水驱油波及规律图片,记录了产油量、产水量。3 种模型的水驱油过程都可分为4 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波及区域,水驱油结束时形成2 个死油区;纺锤形模型的无水采出程度最大,哑铃形模型的最小;含水采油期,纺锤形模型的含水率最小、采油速度最大,而哑铃形模型正好相反;哑铃形模型与等长裂缝形模型的含水率、采油速度都有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而纺锤形模型没有;3 种模型的采收率相差不大,但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却相差较大,其中哑铃形模型的最大,纺锤形模型的最小。从3 种模型的无水期采出程度、采油速度、含水期含水上升率及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比较来看,纺锤形模型的注水效果最好,哑铃形模型的注水效果最差,而等长裂缝形模型居于二者之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天然能量指标在注水动态分析中的应用
    聂仁仕, 贾永禄, 沈楠, 秦旭升, 张武, 刘舜
    2010, 31 (2):  174-177. 
    摘要 ( 88 )   PDF(320KB) ( 250 )  
    传统的油藏天然能量指标分析方法仅用来分析注水前的油藏天然能量大小。经理论研究发现:Δp軈(平均地层压力降)与Npr (无因次弹性产量比值)呈幂指数关系,双对数曲线呈线性规律;双对数图上等时间间隔点越密集,边底水补充地层能量越及时,水侵速度越快;驱动能力指标同样适用于注水后的分析与评价,且变化规律不变,注水后等时间间隔点越密集,注水效果越好;运用Δp軈与Npr关系式可以准确地预测原油采出程度,同时结合油藏水驱特征曲线还可以确定合理累积注采比和阶段注采比。最后,用于实例分析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注水受效分析优化油井产液量
    吴书成, 刘明, 王云献, 王理荣
    2010, 31 (2):  178-180. 
    摘要 ( 94 )   PDF(231KB) ( 256 )  
    油层的平面非均质是影响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依据注水后油井见效、见水的时间和特征,计算出两井间非均质系数,并据此调整油井产液量,使井组内不同井距、不同油层厚度的油井,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见注入水,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平面非均质性给油藏注水开发造成的影响。将此方法用于渤中25-1 南油田的动态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水油气井温度压力计算
    刘通, 李颖川, 钟海全
    2010, 31 (2):  181-183. 
    摘要 ( 107 )   PDF(303KB) ( 774 )  
    井筒温度分布是深水油气井开发和生产动态分析的必需参数。由于深水油气井裸露在海水中的井段较长,其传热规律不同于地层段,海水温度又随其深度呈非线性分布并随季节呈周期性变化,使得其温度计算较陆上和浅海油田更复杂。根据传热学基本理论和海水、地层段井筒传热特点,建立了深水油气井井筒温压耦合数学模型,采用龙格库塔法求解。该模型考虑了变化的环境温度梯度、井身结构、管斜角、不同环空传热介质等。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与实例数据吻合较好,可满足开发工程需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Y1 型水驱特征曲线在底水油藏中的应用条件
    周玉辉, 胡书勇, 董海静, 胡晓云
    2010, 31 (2):  184-185. 
    摘要 ( 68 )   PDF(197KB) ( 348 )  
    Y1 型水驱特征曲线比一般的水驱特征曲线适用性广而强,要求参数少,计算简单快速。通过对某底水油藏水平井含水上升规律进行研究,发现Y1 型广义水驱特征曲线在计算低含水期的含水上升规律时,单井预测偏差过大。通过对Y1 型水驱特征曲线进行初始含水率条件限定,在底水油藏水平井动态预测中得到更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隔板底水油藏中堵剂位置的确定
    刘彦成, 王健, 戢磊, 孟建勋, 刘培培, 范伟, 鲁光亮
    2010, 31 (2):  186-186. 
    摘要 ( 74 )   PDF(141KB) ( 209 )  
    根据李传亮提出开发底水油藏的新思维——“隔板理论”,对底水油藏油井的“李氏隔板”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推导出堵剂注入的合理位置。对进一步做好底水油藏油井的稳产措施制定和科学开发底水油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2009 年中国石油集团科技十大进展
    2010, 31 (2):  187-187. 
    摘要 ( 34 )   PDF(68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适于低渗裂缝性油藏的堵关液流改向技术——以火烧山油田为例
    王国先, 刘卫东, 党建新, 李文波, 张建河, 石彦, 钱力军, 马宝军
    2010, 31 (2):  188-189. 
    摘要 ( 83 )   PDF(165KB) ( 213 )  
    对于特低渗高角度裂缝性油气藏来说,投产初期油井综合含水快速上升,部分井还出现暴性水淹,在初期进行的一系列堵水措施能取得明显效果,但随着堵水轮次增加,效果逐渐变差。试验表明,堵水后增加关井时间,堵水效果可明显提高。其原因在于改变液流方向使油水流动系统重新分布,使裂缝与基质有较长时间的充分渗吸交换。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对以往增产措施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出适于裂缝性油藏的堵关改向配套技术,经大量的矿场试验,取得了显著的增油效果,为裂缝性油藏后期的开采和稳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次加砂压裂理论模型及应用
    李勇明, 李莲明, 郭建春, 赵金洲
    2010, 31 (2):  190-193. 
    摘要 ( 89 )   PDF(282KB) ( 273 )  
    二次加砂压裂作为一项针对特殊储集层发展起来的应用工艺技术,在形成短宽缝、避免裂缝穿层方面优势明显,在现场得到了成功应用。但由于未针对二次压裂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导致现场设计存在极大的盲目性。在考虑砂堤高度随时间不断变化对流体压降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二次加砂压裂的裂缝延伸模型;考虑支撑剂的对流影响建立了支撑剂沉降运移模型,采用界面追踪求解支撑剂运移分布。编制程序对比分析了二次加砂压裂与常规压裂的裂缝参数。计算结果表明,二次压裂和常规压裂相比,支撑裂缝长度和高度减小,宽度明显增加,裂缝导流能力显著提高。根据油田实际物性特征,优化了二次加砂压裂工艺,实施后增产效果理想,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组合模型预测聚合物驱产油量
    邱海燕, 丁显峰, 胡晓云, 刘平
    2010, 31 (2):  194-196. 
    摘要 ( 75 )   PDF(191KB) ( 185 )  
    聚合物驱产油量预测结果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油田开发年度规划和中长期规划的部署,因此预测模型的选择尤为重要。在简要介绍组合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Weibull 预测、HCZ 预测和广义翁氏预测3 种单项预测方法的最优加权法组合预测模型;以预测误差平方和最小为准则确定最优组合预测模型中的加权系数,实现产量预测模型的最优组合,并利用实际生产数据通过与Weibull 预测模型、HCZ 预测模型和广义翁氏模型的预测精度对比分析,验证了组合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地震多属性识别非构造圈闭——以克201 井区为例
    曾波, 吴雨韩, 瞿建华, 吴采西, 文得进, 胡松
    2010, 31 (2):  197-198. 
    摘要 ( 65 )   PDF(457KB) ( 262 )  
    随着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可供勘探的构造圈闭日益减少,勘探目标已经由构造型圈闭为主转向以岩性地层圈闭为主的非构造圈闭。以三维地震多种属性(振幅的波形变面积、井约束反演、均方根振幅等),对研究区克201 井区的岩性(含油)砂体进行了多种地震属性综合解释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应用技术
    正演模拟在大平房火山岩发育区地震信息采集中的应用
    王海波, 刘兵, 于建华, 王长江
    2010, 31 (2):  200-202. 
    摘要 ( 56 )   PDF(593KB) ( 177 )  
    简要介绍了辽河大平房火山岩发育区的地质情况。在分析低频信号有利于火山岩下伏地层成像的理论基础上,以现有的地质认识为基础构建正演模型,模拟了不同频率的地震子波激发得到的单炮记录及偏移剖面。模拟结果表明,低频信号有利于辽河大平房火山岩发育区中深层成像,在下一步的勘探中应加强低频信号的保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确定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下限的几种方法
    王娟, 刘学刚, 崔智林
    2010, 31 (2):  203-204. 
    摘要 ( 543 )   PDF(270KB) ( 596 )  
    确定储集层孔隙度及渗透率下限值,是识别油气层、计算储量必需的参数,介绍了经验统计法、储集层喉道下限法、相渗曲线法和试气法等4 种常用储集层孔渗下限的计算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某气田B 井区石盒子组盒8 段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下限值进行了确定,其储集层孔隙度下限值确定为6.25%,渗透率下限值确定为0.1×10-3 μm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与争鸣
    乌尔禾油田下乌尔禾组凝灰质碎屑岩成因探讨
    张有平, 宫清顺, 刘静, 芦淑萍, 丁粱波
    2010, 31 (2):  205-207. 
    摘要 ( 78 )   PDF(355KB) ( 148 )  
    乌尔禾油田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局部发育一套特殊的凝灰质碎屑岩,岩石类型包括火山灰凝灰岩、沉凝灰岩以及凝灰质砂砾岩,其电测曲线呈现高电阻率、低声波时差的特征。根据对岩心、铸体薄片、测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凝灰质碎屑岩为封闭-半封闭的咸化碱性湖湾环境下火山灰与正常碎屑物混合堆积而成,储集层具有双重孔隙介质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褶积模型的地震振幅含义讨论
    刘振东, 张玺科, 许杰, 张珩智
    2010, 31 (2):  208-209. 
    摘要 ( 77 )   PDF(360KB) ( 293 )  
    根据褶积模型,反射波振幅是单个反射系数和子波褶积的叠加,一次反射地震记录的振幅从本质上说是有限带宽的反射系数,地震剖面的同相轴表示了地层的波阻抗差界面,并不是等时的,结合地层对比的依据说明波阻抗并不能完全反映地层的岩性,仅用波阻抗预测岩性是不准确的。在此基础上,结合模型和实例说明,同相轴的尖灭并不表示储集层的尖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中国石油跻身世界四大成像测井系统研制企业
    2010, 31 (2):  210-210. 
    摘要 ( 50 )   PDF(61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油气地质
    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丁增勇, 陈文学, 熊丽萍, 林卫东, 许华明, 田纳新
    2010, 31 (2):  211-215. 
    摘要 ( 132 )   PDF(470KB) ( 278 )  
    拉美地区在世界油气资源中所处地位不断提高,奥连特盆地属于该地区勘探与开发程度较高的重要含油气盆地。为加深对奥连特盆地构造演化及其控藏规律的认识,将奥连特盆地构造演化史大体划分为古生代被动陆缘、中生代弧后裂谷及新生代弧后前陆3 个阶段。根据断裂发育及沉降–沉积特征,将奥连特盆地划分为西部次安第斯构造带、中部构造带及东部前陆斜坡构造带3 个构造单元。构造演化对该盆地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中部构造带西(早)安第斯阶段多形成低幅背斜圈闭,西部、东部构造带东(晚)安第斯阶段分别以形成逆冲断背斜型圈闭和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滨里海盆地北部–西北部断阶带盐下油气成藏条件
    周生友, 马艳, 唐永坤, 李长征, 陈桂菊
    2010, 31 (2):  216-218. 
    摘要 ( 80 )   PDF(366KB) ( 184 )  
    滨里海盆地北部–西北部断阶带盐下含油层系是一个主要勘探目标区,已发现35 个盐下油气田,区内发育中泥盆统艾菲尔阶—吉维特阶、上泥盆统法门阶(D3)—下石炭统杜内阶(C1)、下石炭统维宪阶(C1)—中石炭统巴什基尔阶(C2)、上石炭统莫斯科阶(C2)—上二叠统阿丁斯克阶(P1)等4 套高丰度优质烃源岩,泥盆系—下二叠统的碳酸盐岩礁或颗粒滩,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条件,区域分布的早二叠世孔谷期盐岩盖层为盐下储集层起到了良好的封盖作用;成藏主要时期为中生代,圈闭类型主要为生物礁建造和背斜构造,勘探潜力区为北东–南西主体方向分布的二叠系串珠状障壁礁及卡拉恰加纳克油气田邻近地区北西–南东向分布的石炭系-泥盆系的堡礁碳酸盐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新疆石油地质》连续5 届获新疆期刊奖
    2010, 31 (2):  219-219. 
    摘要 ( 38 )   PDF(73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油气地质
    阿特拉斯造山带构造演化规律及其动力学机制
    万志峰, 夏斌, 蔡周荣, 张毅, 刘维亮
    2010, 31 (2):  220-223. 
    摘要 ( 103 )   PDF(406KB) ( 198 )  
    非洲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世界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石油公司海外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块。阿尔及利亚北部阿特拉斯造山带构造特征复杂,构造演化规律不明确,成为其内部山间盆地油气勘探难点。以现代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划分了研究区构造演化阶段:三叠纪–早侏罗世裂陷期、中侏罗世–白垩纪裂后沉降期、新生代反转隆升期3 个阶段。并指出了其动力学机制:中生代新特提斯洋、大西洋开启及冈瓦纳大陆解体,是阿特拉斯造山带裂陷沉降的动力学背景;新生代特提斯洋关闭、非洲与欧亚板块汇聚,是造成阿特拉斯造山带反转隆升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物介绍
    石油地质专家 杨珍祥
    2010, 31 (2):  224-224. 
    摘要 ( 44 )   PDF(70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