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6-02-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试解“ 中国地质百慕大”之谜
    罗志立, 姚军辉, 孙玮, 赵锡奎, 刘树根
    2006, 27 (1):  1-4. 
    摘要 ( 121 )   PDF(456KB) ( 277 )  
    青藏高原东部三角形的松潘- 甘孜褶皱区,全区几乎被巨厚的三叠系浊流沉积覆盖,掩盖了许多地质信息,成为国内一块神秘的土地。由于地质构造特殊性,造成了许多地质问题的多解性和专家认识的不确定性,许志琴( 1991)称此区“为 中国地质百慕大”。从古板块演化“、峨眉地幔柱“”、峨眉地裂运动”和沉积盆地学等方面探讨该问题,试图揭开该区地质上的神秘面纱,并提出国内地学界最感兴趣的几个基础地质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前陆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况军, 齐雪峰
    2006, 27 (1):  5-9. 
    摘要 ( 130 )   PDF(423KB) ( 293 )  
    准噶尔盆地是陆内坳陷盆地与前陆盆地相叠加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自石炭纪以来,经历了3 期伸展及随后的热沉降作用,发育了3 大套烃源岩;其间发育了3 期前陆盆地,形成了一系列构造带,孕育了3 个关键成藏期。多次叠加作用形成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南缘与东北缘3 个前陆冲断带。西北缘逆掩断裂带早已被证明为大型油气聚集带;南缘冲断褶皱带的大、中型油气田也正被逐个发现;东北缘前陆冲断带也显示出较大的勘探潜力。勘探实践证明,准噶尔盆地前陆冲断带勘探潜力巨大、前景广阔、领域明朗、方向清楚,是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西端中生界沉积环境与油气地质特征
    刘胜, 邱斌, 陈新安, 李勇, 赵卫东, 张现军, 郑亚芳
    2006, 27 (1):  10-14. 
    摘要 ( 75 )   PDF(757KB) ( 221 )  
    对塔里木盆地西端喀什凹陷地区地球物理和地面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地区中生界具有多个沉积中心,总体上西厚东薄,向东尖灭。侏罗系具有塔拉斯- 费尔干纳断裂带内的断陷盆地和南天山、西昆仑山前坳陷两个沉积体系,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岩相差别。以这两个体系的烃源岩为基础,相应地发育两个体系的含油气系统。喀什凹陷中生界的油气地质特征明显不同于东部库车坳陷与西部阿富汗- 塔吉克盆地,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生代期间的沉积环境不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1 构造油气运移事件
    高岗, 黄志龙
    2006, 27 (1):  15-18. 
    摘要 ( 93 )   PDF(529KB) ( 220 )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1构造白垩系、古近- 新近系储集层录井、地层测试资料及可溶有机质特征的分析,探讨了油气的多期运移事件。克拉1构造虽然没有成为气藏,但在其演化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却有过油气多期运移事件的发生。在整个库车坳陷,油气的多期、多阶段运移具有普遍性,这也是库车坳陷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之一。但油气运移能否成藏的关键取决于是否存在完整的圈闭及沟通储集层与烃源岩的深大断裂,已有的气藏主要都是完整的圈闭与沟通储集层和气源岩的深大断裂有效匹配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南部岩性- 地层油气藏成藏规律
    吴亚东, 赵文智, 邹才能, 李明, 吴贤顺
    2006, 27 (1):  19-22. 
    摘要 ( 71 )   PDF(1162KB) ( 205 )  
    随着松辽盆地南部大型构造圈闭勘探的不断深入,勘探的目标区已经逐渐转移至以岩性因素起主导作用的非构造油气藏。由于岩性- 地层圈闭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分布规律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两个显著特点,所以它的规律性难以认识,其勘探难度也很大。但通过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和地质认识的不断深入,岩性- 地层油气藏展现出了较大的勘探潜力,吉林油田近2—3 年来的大发现和新增储量的80%是在有一定面积的三角洲前缘薄互层中获得的,在这个领域中仍有6×108 t 的石油资源有待勘探,特别是松辽盆地南部地层- 岩性圈闭是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具有进一步解剖研究和勘探价值,因此,对松辽盆地岩性- 地层油气藏成藏规律进行研究,对于松辽盆地南部勘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北盆地烃类流体包裹体与油气成藏
    常象春, 王明镇, 刘玉瑞
    2006, 27 (1):  23-26. 
    摘要 ( 82 )   PDF(622KB) ( 169 )  
    应用流体包裹体测试技术,对苏北盆地两大凹陷不同层位样品进行了成藏流体剖析。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与宿主矿物成岩作用具有正相关关系。烃类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不同地区、不同层位存在母源输入、成熟度变化,多种生物标志物反映出沉积环境以盐度较高的还原环境为主。源岩成烃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在同层位油气充注方面,高邮凹陷早于金湖凹陷,同地区阜一段早于其他层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惠民断陷湖盆演化过程与油气生成
    朱光有, 金强, 张水昌, 张林晔, 李剑
    2006, 27 (1):  27-30. 
    摘要 ( 74 )   PDF(564KB) ( 335 )  
    古近系沙河街组是惠民凹陷最重要的生油层系,该凹陷主要由临南、滋镇、阳信、里则镇等次级洼陷组成。由于沉积过程的差异性,导致形成了各洼陷不同的生烃环境和生烃潜力。其中临南洼陷沉积厚度大,而且有利于烃源岩发育的沙四段和沙三段沉积厚度也较大,属于持续沉降- 深埋藏型洼陷,在其周围形成了大规模的油气聚集。而阳信、滋镇和里则镇虽然也发育了一定厚度的沙四段和沙三段泥质岩沉积,但由于后期沉降逐渐减慢,整个地层埋藏较浅,生烃作用缓慢,在这些洼陷周围仅零星发现有低成熟或未成熟油气,该类洼陷属于逐渐抬升- 中、浅埋藏型。由于临南洼陷充填演化的阶段性和多旋回性,形成了多套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层。油源对比表明,目前发现的原油均来自沙三段烃源岩,而富含有机质的沙四上亚段烃源岩虽然埋藏较深、成熟度较高,但是目前尚未发现来自该源岩的油气藏。因此,沙四上烃源岩应成为今后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2006, 27 (1):  31-31. 
    摘要 ( 50 )   PDF(205KB) ( 2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营尔凹陷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及油源对比
    马立元, 程克明, 熊英, 杨智明
    2006, 27 (1):  32-34. 
    摘要 ( 88 )   PDF(427KB) ( 165 )  
    通过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在追溯沉积环境、水体咸度、成熟度及母源先质等方面的分析,可将酒东盆地营尔凹陷原油分为两类:一类为营参1 井中沟组原油;另一类是以酒参1 井、长101 井和长2 井原油为代表的油。两类原油在成熟度和生物标志物特征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别。油源对比结果表明,营参1 井中沟组原油主要来源于中沟组源岩,是该套源岩未成熟- 低成熟阶段的产物,属未成熟- 低成熟油;而酒参1 井、长101 井和长2 井原油则主要源于营尔凹陷中南部的赤金堡组和下沟组下部的源岩,其源岩成熟度较高、沉积环境较偏酸性,含粘土的菌类沉积有机物是其主要生烃母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寒武系台缘大型建隆地质属性
    丁勇, 云露, 王允诚
    2006, 27 (1):  35-37. 
    摘要 ( 123 )   PDF(828KB) ( 177 )  
    塔河油田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南翼阿克库勒凸起上,是中石化储、产量增长的重要基地。2004年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在九联片地震解释中发现寒武系大型建隆线索。建隆地质属性的确定对于下一步勘探和长远部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寒武纪造礁生物的分析、实例研究和建隆沉积环境的分析,特别是建隆与火山岩、盐岩体的地球物理特征对比,排除了建隆是盐岩和火山岩的可能,其地球物理特征与已证实为生物礁体可以类比,推测,该建隆是生物礁的可能性很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Z-1井油源分析
    李志明, 秦建中, 廖宗廷, 刘文斌, 范明, 汪传胜
    2006, 27 (1):  38-41. 
    摘要 ( 82 )   PDF(539KB) ( 159 )  
    Z-1井位于准噶尔盆地昌吉凹陷、马桥凸起和中拐凸起3个二级构造单元结合部位,两个含油层段分别位于K1tg4788—4797m和J1$s^{1}_{2}$4 808.5—4812.5m.两层原油的族组分、全油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和饱和烃色谱-质谱(GC-MS)分析结果表明,两层原油的族组分、碳同位素、各类生物标志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并且显示原油均主要源自成熟度较高的还原、含盐、富藻类湖相沉积岩系。油源分析认为,两层油主要源自二叠系烃源岩,并有侏罗系烃源岩或侏罗系和三叠系烃源岩原油的混入,这与区内存在多套烃源岩的地质背景吻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置信度分析的碳酸盐岩裂缝综合检测
    文晓涛, 贺振华, 黄德济
    2006, 27 (1):  42-44. 
    摘要 ( 64 )   PDF(389KB) ( 131 )  
    由于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复杂多样,利用单一的参数或方法存在多解性且易受区域地质条件的限制。基于这一考虑,提出了基于置信度分析的多方法综合进行裂缝的检测。该方法利用测井的裂缝解释结果与各方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对不同的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加权,从而提高了检测的可靠性。另外,该方法可适用于不同地区,避免了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对单一检测方法的限制。该方法应用于塔河地区,收到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断裂构造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以东濮凹陷为例
    雷利安, 段爱丽
    2006, 27 (1):  45-48. 
    摘要 ( 77 )   PDF(482KB) ( 317 )  
    在研究东濮凹陷断裂发育特征、成因类型的基础上,探讨了断裂构造在该区油气成藏中的作用。指出,这些不同级别、不同期次断裂的长期继承性发育不仅控制了东濮凹陷盆地的形成和发育,也控制了盆地内生油洼陷的形成和展布及生油岩系和储集岩系的沉积,进而也控制了盆地内各种油气圈闭的形成和油气分布与富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富县探区延长组重矿物组合特征及地质意义
    张新建, 张剑君
    2006, 27 (1):  49-52. 
    摘要 ( 80 )   PDF(315KB) ( 190 )  
    查明探区的古水流、物源方向等对于储集层预测和圈闭评价有重大意义。富县探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东南部,紧邻湖区,近年来对该区古水流流向、物源方向的争论较多。应用重矿物组合特征分析方法,对该区三叠系延长组重点层段的重矿物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露头古水流测量结果及区域岩相古地理特征等,指出区内延长组沉积物源于盆地东北部,古水流总体指向西南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河南探区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
    杜耀斌, 曾庆才
    2006, 27 (1):  53-55. 
    摘要 ( 77 )   PDF(599KB) ( 211 )  
    二维原始地震资料表明,塔里木盆地阿北、顺北和草湖地区的目的层埋藏较深,地表和地下地质构造复杂,静校正问题突出,干扰波发育,信噪比低。通过分偏移距和优势频带静校正组合、多域去噪、精细速度分析和深层叠加成像等主要技术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该区地震资料的静校正和低信噪比问题,提高了深层叠加成像的精度。经初步解释和地质分析认为,所处理剖面同相轴连续性好,信噪比较高,归位准确,剖面所反映的构造形态清楚,规模较大,基本落实了所部署测线工区的地下构造,而且还揭示了一些以前尚未认识到的构造或构造显示,丰富了该区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的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西段上石炭统研究新进展
    张现军, 王月华, 玛丽克, 曾昌民, 冯晓军, 韩利军, 曲东峰
    2006, 27 (1):  56-58. 
    摘要 ( 77 )   PDF(580KB) ( 192 )  
    通过麦盖提斜坡西段上石炭统对比研究发现,该区石炭系内部存在两个重要的不整合面:一个不整合面位于二叠系南闸组与石炭系小海子组大套灰岩内,该不整合面在覆盖区不仅具有明显的岩电特征,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控油作用;另一个不整合面在麦盖提斜坡西段石炭系卡拉沙依组顶部,是一个大的区域不整合面,推测该不整合面是受晚石炭世海退作用及构造运动共同影响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克拉玛依油田五2 西区油藏气水交替驱方案设计
    梅海燕, 顾鸿军, 徐国勇, 董汉平
    2006, 27 (1):  59-61. 
    摘要 ( 69 )   PDF(372KB) ( 212 )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五2西区克下组油藏设计了23 个气驱方案并预测了各方案的开采动态指标,通过数值模拟对注气年限、日注气速度和气水交替周期等注入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论证。研究结果表明,五2 西区克下组油藏在气水交替驱开发方式下,气水交替周期的长短不是开发动态影响的敏感因素;气水交替年限和日注气速度对注气增产油量和气换油率影响较大。与注水开采相比,注气开采能够较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是改善高含水油藏开采效果的有利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义S 增长曲线预测油田含水率
    李祖友, 朱义东, 唐坚, 杨白书, 荣宁
    2006, 27 (1):  62-63. 
    摘要 ( 88 )   PDF(133KB) ( 237 )  
    增长曲线的增长过程中,其图形表现为像一条压扁的S形曲线,在油田勘探、开发、生产过程中,很多实际生产数据也呈现出S形的增长趋势。通过对目前普遍采用的6种S 增长曲线指标量增长率变化特征分析,推导出能够代表这6种增长曲线的广义S增长模型及其增长曲线,并从此模型特征出发建立了油田含水率预测模型。采用试差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实例分析表明,提出的广义S 增长模型可以用来预测油田含水率,指导水驱油田的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合凝析气藏三区流动模型的井底压力动态分析
    詹静, 李允, 张烈辉, 胡书勇
    2006, 27 (1):  64-67. 
    摘要 ( 81 )   PDF(421KB) ( 228 )  
    针对传统凝析气藏油气分布模型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一种新的三区复合凝析气藏试井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外边界为无穷大、封闭和定压3 种情况,导出了不同外边界条件下的井底压力的表达式,绘出了相应的典型样板曲线,并对三区复合凝析气藏的井底压力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和讨论。该方法采用的新模型更符合凝析气藏的开采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对凝析气藏开采分析研究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轮南古潜山碳酸盐岩油藏长岩心驱替实验成果
    王自明, 宋文杰, 刘建仪, 刘勇, 杜鹃, 黄川, 林树文
    2006, 27 (1):  68-70. 
    摘要 ( 97 )   PDF(402KB) ( 156 )  
    全面模拟油藏实际条件,对轮南古潜山碳酸盐岩油藏进行了衰竭驱替物理模拟实验。在国内首次人工制造出了同时符合油藏储渗层渗流空间形态要求和渗透率要求的网状裂缝( 洞)岩心,并在四高,即压力高、温度高、矿化度高、粘度高的模拟油藏实际条件下成功应用人工制造网状缝岩心完成了轮古地区长岩心驱替实验。实验结果为确定轮南古潜山碳酸盐岩油藏岩石物理特性、流体性质及驱油速度对驱油效率( 采收率)的影响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支持和实验基础数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盆地黄沙坨火山岩油藏开发实践
    陈元春, 吴昌志, 武毅
    2006, 27 (1):  71-75. 
    摘要 ( 107 )   PDF(427KB) ( 197 )  
    在火山岩储集层研究基础上,对辽河盆地黄沙坨火山岩油藏进行开采动态及现场试验研究,并对火山岩油藏开发方式进行了探讨。指出,由于火山岩储集层非均质性极强,在火山岩油藏开发初期切不可贸然采用注水开发,应在实验井组中取得经验后,方可逐步推广;开发初期,实施加密井调整措施,可提高储集层动用程度,延长油藏无水开采期,改善开发效果;开发中期钻一定数量的水平井,可进一步提高单井产能,使油藏保持较长期的稳产、高产。这些经验是值得在开发火山岩油藏时借鉴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等效数值模拟
    刘学利, 翟晓先, 杨坚, 张林艳, 任彩琴
    2006, 27 (1):  76-78. 
    摘要 ( 78 )   PDF(172KB) ( 213 )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埋藏深,储集空间多样,储集类型复杂,油藏模拟和动态预测难度大,其原因主要是现有的油藏数值模拟器很难模拟裂缝- 溶洞型双重介质系统。应用渗流力学基本理论, 建立了裂缝- 溶洞型双重介质的数学模型,提出了裂缝- 溶洞型双重介质与裂缝- 基质型双重介质等效的数学表达式,为更好地应用现有的数值模拟软件来模拟塔河缝- 洞型油藏提供了依据。应用此方法,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的一口油井进行了模拟,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预测凝析油气体系蜡沉积热力学模型
    李道轩
    2006, 27 (1):  79-81. 
    摘要 ( 103 )   PDF(169KB) ( 147 )  
    根据实验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可以预测凝析油气体系蜡沉积的热力学模型。该模型把蜡沉积视为多固相过程,沉积出的蜡由几个固相组成,每个固相都由一个拟组分构成,固相之间彼此互不混合。根据这一认识,提出了气- 液- 多固相物料平衡方程。采用适合凝析油气体系计算溶解热经验方程,结合考虑固相沉积的多相闪蒸数值算法,模型能对析蜡量进行量化模拟计算。模型中气- 液相参数通过状态方程计算获得。通过对凝析油蜡沉积的计算表明,用该模型计算蜡的沉积量和析蜡温度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砂岩厚度和物性变化对油气成藏影响的模拟实验
    姜素华, 李涛, 姜雨
    2006, 27 (1):  82-85. 
    摘要 ( 78 )   PDF(513KB) ( 182 )  
    在对东部滩海地区新近系油气成藏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二维模型进行了输导断层两侧砂岩厚度和物性的变化对其成藏影响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①输导断层两侧的厚砂层最易成藏,即使在物性较差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含油;输导断层两侧的中等厚度砂层,若物性较好,为油层;若物性较差,距输导断层由近及远依次为油层、油水同层、水层;输导断层两侧的薄砂层,只有在物性最好的情况下,才可成为油层,否则为水层,砂岩厚度的变化对其成藏起着决定的作用,而物性的好坏则对其成藏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②与输导砂层和输导断层间接相连的砂层,其成藏不仅与其本身的厚度和物性有关,还取决于输导砂层的厚度和物性,只有与厚度大且物性好的输导砂层相连时,才有利于油的聚集,可成为油层;否则,不利于油的聚集,为油水同层或水层。输导砂层的厚度和物性变化是影响砂岩内部成藏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限多井系统试井模型及样板曲线分析
    曾禾兆, 贾永禄, 王海涛, 唐东, 张武
    2006, 27 (1):  86-89. 
    摘要 ( 145 )   PDF(889KB) ( 212 )  
    对有限多井系统进行了研究,以两口井为例( 测试井考虑储存系数)进行了分析、讨论。应用在拉氏空间叠加的新方法,推导出了模型的拉氏空间解。这种方法方便、实用,且很容易推广到受多口邻井影响的情况。绘制了样板曲线,并结合矿场实例分析了各种因素对测试井的影响( 邻井的距离、产量等)。结果表明,在油田开发的中后期油井大多会受到邻井的影响,表现出诸如压力导数曲线下掉等边界反映的特征,使用多井系统模型进行解释可在很大程度上排除这些干扰,提高试井资料的利用率和使用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分析产量递减
    王国昌, 吕学菊
    2006, 27 (1):  90-93. 
    摘要 ( 76 )   PDF(129KB) ( 187 )  
    我国大多数油田开发已经进入到产量递减阶段,对这一阶段的相关理论有着迫切的需求。产量递减阶段的传统理论存在着不少缺点,使得它的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应用效果也不是很好,主要的问题集中在对递减指数的求解上。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GRNN)和遗传算法( GA)都是在模拟人的生理活动进而提出的人工智能技术。GRNN 对数据样本没有太多的要求,可以逼近任意类型的函数;GA 可以进行全局搜优,也可以进行局部搜优。它们的联合应用可以克服传统理论的缺陷。首先建立GRNN 神经网络,然后利用一种改进的GA 搜索全局最优的平滑因子,最终建立模型,并把它们应用于孤岛油田产量递减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气顶底水油藏最佳射孔井段的确定方法
    李传亮, 靳海湖
    2006, 27 (1):  94-95. 
    摘要 ( 154 )   PDF(174KB) ( 234 )  
    气顶底水油藏油井射孔时既要考虑避水,又要考虑避气,因此存在一个最佳射开位置的问题。由于油井的临界产量随射开程度的增大而减小,油井的产量随射开程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存在一个最佳射开程度的问题。根据理论分析,给出了气顶底水油藏最佳打开程度的确定方法。从纯技术上考虑,临界产量与油井产量相等时的射开程度即为油井的最佳射开程度。通过实例计算,在无隔板的情况下,油井的打开程度都较小,产量也较小。因此,气顶底水油藏油井射孔时,应考虑隔板的分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利用测井资料评价油气层———以克拉玛依石南油田为例
    宋渝新, 张君劫, 杨宏, 姬嘉琦, 董彦喜
    2006, 27 (1):  96-98. 
    摘要 ( 103 )   PDF(381KB) ( 245 )  
    在论述测井方法和适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石南21 井区头屯河组油藏地质特征,探讨了如何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和定量评价油气层的方法。通过对阵列感应测井的应用效果分析,特别是结合泥浆滤液侵入分析,研究油、水层的测井响应特征,提出了利用测井资料快速、直观判断油层的方法;应用“ 岩心刻度测井”方法,采用统计分析技术,建立的油层定量评价模型在油藏精细评价和开发井测井解释中得到了应用,提供了精确的油层参数;在油藏的油水分布研究中,通过多口井的地层压力测试( MDT)资料,建立油藏压力剖面及确定储集层中流体密度参数,结合常规测井和试油资料等综合分析,准确地确定了油藏的油水界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经济可采储量评估方法
    张宇, 白鹤仙, 邱阳, 李杰
    2006, 27 (1):  99-103. 
    摘要 ( 75 )   PDF(176KB) ( 394 )  
    按照2004 年颁布的新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 GB/T19492- 2004)标准,为了建立和形成油气田技术可采储量、经济可采储量、次经济可采储量和剩余经济可采储量等新的可采储量系列,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油田的地质开发特点,根据我国现行的财税制度,以现金流法为主要方法,进一步研究提出了经济极限法、井网密度法、边际成本法、类比法等经济可采储量计算方法。根据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条件,进行了归类分析。同时,建立了储量价值评估模型,对评估过程中参数的假设做了详细阐述,经济可采储量评估由实物量转向了实物量与价值量相结合,使得对经济可采储量、剩余经济可采储量的评估更加科学,并与国际储量评估方法接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毛细管压力曲线确定储集层孔隙喉道半径下限
    万文胜, 杜军社, 佟国彰, 邹民, 秦旭生, 谭文东, 南惠
    2006, 27 (1):  104-106. 
    摘要 ( 103 )   PDF(300KB) ( 332 )  
    毛细管压力曲线是研究储集层孔隙喉道结构的基础,是油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毛细管压力曲线进行处理即对孔隙喉道半径与进汞饱和度作对数与累计概率图,可以给出类似于粒度概率累计曲线悬浮段的直线段的油藏含义。该段代表的是难流动和不流动孔隙群,可直接读取主要流动孔隙喉道半径的下限值。这一下限值得到了传统求流动孔隙喉道方法和现代核磁研究的验证。另外,将毛细管压力曲线和核磁共振t2 谱相结合可以求出含油孔隙喉道半径下限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平井井筒周围局部脱气时产能计算方法
    李春兰, 程林松, 朱国金, 冯国智
    2006, 27 (1):  107-108. 
    摘要 ( 98 )   PDF(206KB) ( 257 )  
    地层压力一般高于饱和压力,而井底流压常常低于饱和压力,井筒周围出现局部脱气。这种局部脱气现象往往被人们忽视,这种条件下水平井产能的工程计算一般采用单相渗流公式,使计算结果产生较大误差。将渗流模型进行适当简化,并将两相渗流区进行微元处理,建立了局部脱气水平井产能计算方法。该方法使局部脱气时水平井产能计算结果更加合理。另外,该方法还可用来计算水平井极限产能和极限生产压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计算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加热半径的新方法
    范海军, 姚军, 成志军
    2006, 27 (1):  109-111. 
    摘要 ( 114 )   PDF(194KB) ( 230 )  
    介绍了一种新的油藏工程动态分析方法──流动物质平衡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稠油蒸汽吞吐试井分析,计算出加热半径和地层污染系数。通过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综合利用生产和测试数据进行动态分析,而且计算过程简单、结果可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关于石油深部起源的若干问题
    张之一
    2006, 27 (1):  112-117. 
    摘要 ( 91 )   PDF(553KB) ( 181 )  
    石油的微量元素及Pb、Sr、Nd 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石油是深部幔源产物。石油与金属及金刚石矿床共生,包裹体及金伯利岩中所含碳氢化合物和沥青也表明,石油参与了热液活动。石油及天然气储存在含油气盆地之中是与盆地基底地壳的特性有关,它的隔热性保证了地幔隆起上部软流层中挥发组分的保存和充分的地球化学作用。盆地基底地壳又属于比较稳定的坚硬地块,在全球走滑作用中发生地块转动,除引起地幔隆升外在压扭和张扭应力作用下形成各种类型的深断裂及圈闭。于晚期构造运动期间深断裂的活动成为石油、天然气运移的通道,在盖层及基底内部只要有圈闭存在即可形成油气藏。石油的深部超源论有着严格的实验基础。石油的热动力平衡计算也证明石油形成于地幔软流层部位。石油化合物组成形成的深度不同,合理地解释了油、气分区的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大陆南方煤层气勘探前景评价
    覃军, 张介辉, 徐克定, 杨斌
    2006, 27 (1):  118-120. 
    摘要 ( 70 )   PDF(250KB) ( 180 )  
    煤层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与煤矿资源密不可分,煤层气是煤层本身自生自储式非常规天然气。中国南方共发育9 套煤系地层,煤层气勘探开发主要层系为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上三叠统安源组。通过对南方25 个形成煤层气条件较好区块进行远景评价,其中Ⅰ类有7 块,Ⅰ至Ⅱ类有1 块,Ⅱ类有6 块,Ⅱ至Ⅲ类有3 块,Ⅲ类有8 块。它们形成了淮南、徐淮、六盘水、织纳、黔北、富源恩洪、贵阳等7 个大型聚煤层气区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与争鸣
    石油、天然气、金刚石地下放电放光成因说
    刘先志
    2006, 27 (1):  121-123. 
    摘要 ( 116 )   PDF(116KB) ( 176 )  
    简介了地震、火山地下雪崩放电成因说。根据地下可产生强放电和紫外光等光线的地光的事实,并根据无机物在放电以及紫外线照射作用下生成氨基酸、碳氢化合物、油性齐聚物等有机化合物和金刚石的事实,提出了石油、天然气、金刚石地下放电放光成因说。揭示了中国大陆油气田分布与地震火山分布的正相关现象或毗邻现象,认为石油、天然气和金刚石的勘探应多注意那些地下富含碳的化合物和地下水的地震、火山活跃区及其附近区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淹层混沌分形识别方法探讨
    王任一, 王前荣, 张斌成
    2006, 27 (1):  124-126. 
    摘要 ( 79 )   PDF(314KB) ( 185 )  
    地球物理测井曲线间微差形态波形的复杂程度隐含着储集层含油气性的信息,可以用混沌动力学系统加以刻画,并且其混沌吸引子是低分数维的。油层相空间吸引子明显呈现混沌特性,具有自相似结构,关联维数谱相对呈高维快速收敛状;而水淹层和水层的相空间吸引子明显呈混沌性减弱之趋势,系统趋于简单有序,关联维数谱呈低维缓慢收敛状。信号的混沌动力学特性仅取决于其复杂程度而与其绝对值的大小无关,基于测井信息的混沌分形特征识别水淹层的方法,对利用传统测井解释理论判别比较困难的“ 低阻油层和高阻水淹层( 水层)”有较强的识别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油气地质
    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省北部侏罗系油气藏的渗容特征随埋深的变化规律
    Г.Г.谢明, А.Ю.涅哈耶夫
    2006, 27 (1):  127-133. 
    摘要 ( 70 )   PDF(1101KB) ( 156 )  
    在侏罗系油气藏地区划分和对大量分析资料( 约8 000 有效孔隙度和粒间渗透率样品)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侏罗系粒状储集层的渗容特征,并查明了它们随埋藏深度而变化的规律。指出,侏罗系油藏储集层总的特点是具有中、低孔隙度和较低、低的渗透率。在区域性的油气藏中,牛津阶和巴统阶具有最大的渗容值,而阿林巴依奥斯阶和托阿尔阶的渗容值较低,普林斯巴赫和赫唐- 辛涅缪尔阶渗容值最低,而生产层$Ю_{1}^{1}-Ю_{1}^{4}$,Ю23 层的特点是中等孔隙度和中等、较低的渗透率。油气藏储集层的渗容值取决于储集层的埋深,上侏罗统砂具有中等有效孔隙度和粒间渗透率,孔隙度由14.2%降至11.2%,粒间渗透率由19.62×10- 3μm2,降至236×10- 3μm2,而下侏罗统在2 750—3 750 m,有效孔隙由14.8%降至7%,粒间渗透率由7.90×10- 3μm2 降至0.03×10- 3μm2,4 250 m 以下,侏罗系粒状储集层的分布空间有限,其含油气远景可能与欠压实次生作用和裂隙型储集层的发育带有关。随着储集层埋深的加大,渗容值降低,这主要与上覆地层压力作用下的压实作用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物介绍
    地层古生物专家 张师本
    2006, 27 (1):  134-139. 
    摘要 ( 42 )   PDF(793KB) ( 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的要求
    《新疆石油地质》编辑部
    2006, 27 (1):  140-140. 
    摘要 ( 37 )   PDF(30KB) ( 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