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6-06-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准噶尔盆地哈拉阿拉特山冲断带构造及找油意义
    何登发, 管树巍, 张年富, 吴晓智, 张越迁
    2006, 27 (3):  267-269. 
    摘要 ( 97 )   PDF(328KB) ( 216 )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是自石炭纪晚期发育起来的大型叠瓦冲断系统,哈拉阿拉特山冲断带为其冲断前锋构造带的东段。它由谢米斯台山单斜带、和什托洛盖盆地、哈拉阿拉特山叠瓦构造带和玛湖凹陷西斜坡4部分组成。该冲断带以古生界内部的滑脱面为界,分为上、下两套构造变形层:上构造变形层发育3~4排叠瓦状冲断构造,各冲断层交汇于古生界内部的滑脱面中;下构造变形层可能为10多个古生界断块叠加而成的双重构造。该冲断带宽约61km,构造缩短了53km,构造缩短率约46%.冲断前锋带的构造变形主要发生于三叠纪末,白垩纪时构造活动近于停止。前锋断裂带下盘的准原地系统中发育一系列断层转折褶皱、双重构造等,它们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盘掩伏带的主要勘探目标,是在克拉玛依油田之下寻找“克拉玛依”的主要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富台油田成藏期与生排烃期的匹配关系
    卢双舫, 徐立恒, 申家年, 张斌
    2006, 27 (3):  270-272. 
    摘要 ( 80 )   PDF(317KB) ( 160 )  
    利用模拟实验数据,建立并标定了研究区沙三段泥岩有机质成油、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由此出发,评价了源区车西洼陷的生排烃剖面,并对生油门限、生油高峰、排油门限的概念进行了深入讨论。在此基础上,对车西洼陷3套可能源岩的生排烃史进行了定量评价,认为潜山区主力油源车西沙三段的排烃期为东营组沉积后的晚近期,这与由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确定的区内流体运聚成藏期完全一致,从而相互佐证了生排烃期和成藏期研究的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不同类型盆地形成大中型气田的输导条件
    付广, 于丹, 吕延防
    2006, 27 (3):  273-276. 
    摘要 ( 80 )   PDF(296KB) ( 168 )  
    通过对我国不同类型盆地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输导通道特征分析认为,断裂是我国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通过定义和求取气藏天然气输导能力综合评价参数,对我国3种类型盆地以断裂为主要输导通道的46个大中型气田的输导能力进行研究认为,克拉通盆地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输导能力最强,其次是前陆盆地,最小为裂谷盆地。通过定义和求取气藏天然气聚集效率参数,对我国46个大中型气田进行了研究认为,前陆盆地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最高,其次是裂谷盆地,最低是克拉通盆地。通过对我国46个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与其天然气输导能力综合评价参数之间关系研究认为,前陆盆地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受输导能力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裂谷盆地,最小是克拉通盆地。前陆盆地形成高效大中型气田所需的天然气输导能力综合评价参数的下限值约1.6×10-14m/s;裂谷盆地约2.0×10-14m/s;克拉通盆地约5.2×10-14m/s.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惠民南斜坡稠油和煤成气成藏条件及前景
    于俊峰, 夏斌, 于建国
    2006, 27 (3):  277-279. 
    摘要 ( 80 )   PDF(519KB) ( 201 )  
    惠民南斜坡是胜利油田油气资源接替的新探区。根据研究区开发井与探井资料,对临南洼陷的生油条件、斜坡带构造及地层储盖特征分析认为,该古隆起带具备成熟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勘探目的层主要包括新生界3套储盖组合和中古生界3套储盖组合,新生界以寻找稠油气藏和次生气藏为主,而中古生界以寻找煤成气为主;中生界与新生界主要是岩性圈闭与构造圈闭,而古生界的主要圈闭是断块潜山圈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石炭纪古生态与沉积环境
    杨平, 胡勇
    2006, 27 (3):  280-284. 
    摘要 ( 114 )   PDF(284KB) ( 356 )  
    在建立了统一的地层格架和生物地层序列的基础上,结合古生态及沉积特征综合分析了柴达木盆地石炭纪沉积相。柴达木盆地东北缘下石炭统富含珊瑚、腕足等化石。珊瑚由小型单体向大型单体和复体演化,化石属种由少变多、丰度明显增加,反映了沉积环境趋于稳定和水体加深的过程。同时,石炭系剖面岩性出现由砂砾岩或砂、页岩-灰岩组成的两个沉积旋回,表明沉积环境由滨岸向碳酸盐台坪演变。上石炭统生物群以竽蜓类为主,腕足类、珊瑚次之,下部植物化石丰富。腕足个体变小和珊瑚化石减少,与浅水和变冷的气候有关。岩性为砂、页岩-灰岩互层,沉积环境以滨岸潮坪为主,下部沼泽发育。西南缘下石炭统生物以珊瑚、腕足类为主,岩性和生物有与东北缘相似的旋回特征。上石炭统以竽蜓类为主,腕足次之,岩性以生物碎屑灰岩和鲕状灰岩为主。西南缘石炭纪沉积环境主要以浅海高能环境的台滩和能量较低的台坪交互发育为特征。分析表明,早石炭世两度海侵,晚石炭世持续海进;西南缘多发育有利于储油的碳酸盐台滩相,东北缘多发育有利于形成生储盖配套体系的海陆交互相。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断褶带断裂模式和控油作用
    李学义, 王兵, 陈杨
    2006, 27 (3):  285-287. 
    摘要 ( 100 )   PDF(492KB) ( 232 )  
    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为指导,依据构造建模和准噶尔南缘中段典型构造分析的成果,将准噶尔盆地南缘断裂分为3种断裂模式:山前逆冲断裂模式、浅部滑脱-逆冲断裂模式、深部滑脱-逆掩断裂模式。分析了3种断裂的力学机制和断裂样式。结合油气系统分析,认为南缘油气主要来自于深部侏罗系、二叠系,要使油气在勘探目的层内成藏,断裂样式的良好配置是油气成藏的关键。以典型构造为例,进一步分析了断裂的配置关系和油气成藏的机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烟囱”与油气勘探
    梁全胜, 刘震, 王德杰, 李维莲, 常迈
    2006, 27 (3):  288-290. 
    摘要 ( 136 )   PDF(813KB) ( 279 )  
    气烟囱是由于天然气(流体)垂向运移在地震剖面上形成的含气异常现象,是气藏超压、构造低应力部位和泥页岩封隔层3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多层非线性神经网络技术”是目前研究气烟囱比较有效的方法。气烟囱在油气勘探工作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预测勘探方向、揭示天然气的运移路径、预测断层的封闭性,同时利用气烟囱还可以预测超压和海底构造稳定性,降低浅层气钻探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壤物性找油技术在泌阳凹陷的应用
    江春明, 李连生, 崔学慧, 门伟华
    2006, 27 (3):  291-293. 
    摘要 ( 81 )   PDF(776KB) ( 141 )  
    综合运用土壤磁性、电导率异常结合高精度重力异常,对泌阳凹陷有利含油气区域进行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法成本低廉、野外施工简单且快捷,属无源和非破坏性的勘探技术,为直接寻找油气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技术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泌阳凹陷基岩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程学峰
    2006, 27 (3):  294-298. 
    摘要 ( 68 )   PDF(838KB) ( 322 )  
    泌阳凹陷是一新生代富含油气的小型山间断陷盆地,凹陷的形成主要受北西向的唐河-栗园断裂和北东向的栗园-泌阳断裂控制,构成一个东南深、西北浅的扇形箕状断陷。在凹陷东南边界断裂陡坡带上,具有较好生烃条件的巨厚古近系核桃园组与古老变质岩系侧向接触,易形成基岩油藏,通过对凹陷的层序地层发育、沉积体系、边界断裂样式、烃源岩成烃条件、凹陷南缘油气苗调查以及基底岩性和其储集条件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了东南边界断裂陡坡带上基岩油藏的有利成藏条件,建立了基岩油藏的成藏模式,指出了有利勘探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陆家堡凹陷煤层气成藏地质条件及有利勘探区
    刘会纺, 杨子荣, 滕玉洪, 周胜鹏
    2006, 27 (3):  299-301. 
    摘要 ( 91 )   PDF(401KB) ( 174 )  
    为了充分利用煤层气资源,对包日温都及附近地区的29口井的测井资料重新进行了复查和解释,现已查明在14口井中有煤层发育,其中新解释出含煤井8口,重新核实含煤井6口;进而确定了陆家堡凹陷煤层的空间分布和热演化程度以及储集物性特征、盖层封闭条件等,在地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评价了有利煤层气勘探区,并提出勘探部署意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歧口凹陷古近系构造对沉积层序和砂体分布的控制
    陈莹, 林畅松, 周小军, 张学伟, 杨孝法, 雷艳萍
    2006, 27 (3):  302-304. 
    摘要 ( 80 )   PDF(332KB) ( 182 )  
    受盆地构造演化阶段的控制,歧口凹陷在古近纪经历了初始裂陷期半干旱浅湖环境、强烈裂陷期深水湖盆环境和裂陷晚期开阔浅湖沉积演化序列。受整个盆地古构造格架的控制,研究区内可划分7个次级构造单元,其分布决定着特定沉积相带的展布;构造格局影响并形成3大物源体系,在西南断阶带、凹陷南缘中部、东北部盆缘断裂与F1断裂交汇处以及东北部盆缘断裂与低凸起南缘断裂交汇处分别控制着4个规模较大的砂体分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测试水性质
    刘静江, 于志楠, 黄倩, 刘慧荣
    2006, 27 (3):  305-307. 
    摘要 ( 69 )   PDF(138KB) ( 153 )  
    受特殊地质结构的影响,碳酸盐岩测试出水情况十分复杂。根据出水状况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将测试水划分为7种类型。以塔里木盆地轮南奥陶系碳酸盐岩古潜山油气藏为例,根据测试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参考地层水标准参数和测试水分类,确定了测试水的来源。影响测试水分析的主要因素是取样条件。正确地应用测试资料、全面地了解测试地层的地质特征和测试水产状是准确确定真正水源的关键。这种判别碳酸盐岩测试水的方法,对类似地层也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纵、横波品质因子比值识别含气碳酸盐岩层
    信毅, 刘瑞林, 张晓明
    2006, 27 (3):  308-310. 
    摘要 ( 84 )   PDF(520KB) ( 202 )  
    利用偶极横波声波成像(Dipole Shear Sonic Imager, DSI)测井资料计算了纵、横波衰减和纵、横波品质因子QP和QS.对纵、横波在碳酸盐岩含气层和非含气层中的衰减特征研究表明,碳酸盐岩含气层中的纵波衰减比非含气层中的纵波衰减强;横波衰减和横波品质因子在碳酸盐岩含气层和非含气层中的变化不大。根据DSI测井资料计算出的纵、横波衰减和纵、横波品质因子在碳酸盐岩含气层和非含气层中的这些差异,给出了一种利用纵、横波品质因子比值QP/QS识别碳酸盐岩含气层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导电效率识别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集层类型
    袁秀婷, 周红涛
    2006, 27 (3):  311-312. 
    摘要 ( 86 )   PDF(214KB) ( 230 )  
    碳酸盐岩储集层空间类型对导电特性、孔隙流体的分布、产能、储量有较大影响,因此识别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类型是评价碳酸盐岩储集层的首要任务。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普遍较发育,同时存在大量溶蚀孔隙。研究发现,用常规测井资料计算的导电效率能较好地识别储集层类型。结合塔河油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用导电效率识别碳酸盐岩储集层类型的方法和标准。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适合于塔河油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鱼骨刺井井网单元特征研究
    彭贤强, 吴晓东
    2006, 27 (3):  313-315. 
    摘要 ( 117 )   PDF(390KB) ( 176 )  
    鱼骨刺井作为新井型一出现就以其高产特性引起人们极大关注,其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合理井网布置是鱼骨刺井应用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采用数值模拟软件,以井网微单元的形式,对鱼骨刺井与直井组合的均匀布井方式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鱼骨刺井不同井型、分支角度、分支长度、分支位置对开发造成的影响,以及五点法、七点法、九点法等不同井网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提出了均匀井网中鱼骨刺井分支方位、角度和位置的优选方法,以及井网中注水井布井方位的选取办法,对于指导油田鱼骨刺井布井设计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稳态渗流理论模型
    冯金德, 程林松, 李春兰
    2006, 27 (3):  316-318. 
    摘要 ( 88 )   PDF(269KB) ( 240 )  
    随机分布在储集层中的天然裂缝不同于与油水井相连通的人工裂缝,进行稳态产能方程研究时,在数学上用常规方法难以对其进行处理。用等值渗流阻力法解决了这个难题,建立了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稳态渗流的理论模型。可利用该模型来研究天然裂缝参数对产量及压力的影响规律,也可研究人工裂缝参数对压裂直井产量的影响规律。该模型具有对裂缝参数考虑较全、简单实用的特点。计算实例从理论上说明了低渗透油藏中,油水井部署在天然裂缝发育处开发效果较好的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聚合物驱产量预测的组合优化模型
    袁爱武, 郑晓松, 杨付林
    2006, 27 (3):  319-321. 
    摘要 ( 86 )   PDF(139KB) ( 178 )  
    选择了14个非线性模型建立模型库,并根据这些模型在一段时间内的预测误差分析,选取最优的非线性模型。采用了一阶指数平滑模型、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聚合物驱产量的预测和比较分析;引入了目标函数的评优算法来确定前述的预测方法的最佳组合策略。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模型和组合优化模型的预测结果都能较好地逼近实际曲线,在绝大部分区段优于非线性优化模型和一次指数平滑模型的预测结果。这是因为这两种模型都综合考虑了多种产量影响因素,使预测结果更符合实际聚合物驱开采规律;而组合优化预测模型是建立在最大信息利用的基础上,它集结了单一模型所包含的信息,有着更好的预测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水界面倾角与储集层物性变化关系分析
    时佃海
    2006, 27 (3):  322-323. 
    摘要 ( 101 )   PDF(138KB) ( 187 )  
    每一个油藏的油水界面在一般情况下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倾斜,油水界面的倾斜是因为储集层物性参数的变化所致。根据油藏工程和物理化学的有关理论,研究了油水界面倾角与储集层岩石物性参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并给出了倾角大小与参数变化的理论方程。使用该理论,对一个实际油藏进行了分析,成功地描述了该油藏渗透率的变化,为该油藏的开发设计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油藏开采动态评价模型
    王任一, 徐君, 张玉荣
    2006, 27 (3):  324-327. 
    摘要 ( 85 )   PDF(192KB) ( 307 )  
    油田注水开发系统为一耗散结构系统,遵从耗散结构的规律。基于灰关联熵,利用支配主宰系统发展演化的序参量,可对系统发展演化进行分析研究。负熵流是耗散结构非平衡有序结构形成的必要条件,处于负熵流状态的系统,表明系统总熵不断减小,系统能量利用效能较好,有序度增强,各要素子系统间协同匹配较好,系统处于良性发展演化过程之中。必须针对地下油藏不断变化的油水运动规律,不断调整开发技术对策,才能使油田注水开发系统走向比较协调健康的负熵开采道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出砂冷采数学模型的改进——径向流模型的建立及其求解
    任勇, 钱立军, 孙艾茵, 刘蜀知
    2006, 27 (3):  328-331. 
    摘要 ( 70 )   PDF(295KB) ( 174 )  
    为了进一步认识出砂冷采机理,在一维模型的基础上,将出砂冷采模型推广到径向流条件下,重新引入无因次变量,对模型进行了简化和求解。通过实例计算,证明径向流模型能够反映出砂冷采时的开采特征,从而证明了模型的可靠性。此外,实例计算还表明,连续出砂确实是出砂冷采提高产量的重要机理之一。地层连续出砂使得井筒附近形成高渗流通道,解除了表皮污染,改善了油藏中流体的流动特性。该模型仍有一些缺点,必须进一步优化、完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速非达西流临界雷诺数实验研究
    王道成, 李闽, 陈浩, 乔国安, 孙黎娟
    2006, 27 (3):  332-334. 
    摘要 ( 80 )   PDF(158KB) ( 285 )  
    在束缚水饱和度下油驱油和残余油饱和度下水驱水的实验基础上,运用前人的低渗透油藏低速非达西判定方法,得到了束缚水饱和度下油驱和残余油饱和度下水驱低速非达西的临界雷诺数。研究表明,束缚水饱和度下油驱和残余油饱和度下水驱低速非达西的临界雷诺数不同,也就是说,驱替与被驱替介质不同,产生低速非达西的临界雷诺数不一样。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通过实例给出了应用临界雷诺数计算出现低速非达西的临界渗流速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消息报道
    2006, 27 (3):  334-334. 
    摘要 ( 43 )   PDF(445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可动流体相对体积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
    郝明强, 李树铁, 杨正明, 刘学伟
    2006, 27 (3):  335-337. 
    摘要 ( 79 )   PDF(217KB) ( 237 )  
    利用核磁共振无损检测技术对一百余块低渗、特低渗透岩样进行了可动流体相对体积的实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可动流体相对体积与渗透率和驱油效率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关系:渗透率越高,可动流体相对体积越大,但在低渗透率段,又不完全受渗透率控制;可动流体相对体积越高,驱油效率也越高。最后,建立了可动流体相对体积储量分级评价标准,并对大庆、长庆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进行了分析对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缔合聚合物溶液注入性影响因素
    周长静, 李华斌, 陈中华
    2006, 27 (3):  338-341. 
    摘要 ( 79 )   PDF(474KB) ( 176 )  
    实验研究了缔合聚合物溶液通过筛网的流变行为,通过对比3种不同聚合物的筛网系数与质量浓度及粘度的关系,分析研究了缔合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注入能力,认为缔合聚合物在井底炮眼附近高压差下,具有良好的流动及注入性;在油层深部低压差下,产生更大的阻力系数,有利于提高油层深部的驱油效率;实验结果同时也说明了现有评价聚合物溶液注入性的方法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缔合聚合物溶液的注入特性,从而为建立新的适合缔合聚合物的注入性评价方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哈2-3凝析气田地层压力测试异常分析
    王洪峰, 唐明龙, 肖香姣, 张芬娥, 乔霞
    2006, 27 (3):  342-344. 
    摘要 ( 85 )   PDF(320KB) ( 190 )  
    牙哈2-3凝析气田采用循环注气部分保压方式开发,历年的压力监测资料表明压力解释结果异常,采气井压力恢复测试的地层压力普遍高于注气井压降试井的地层压力,给动态分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通过现场测试资料的分析,总结出地层压力异常的原因,并对其进行校正以得出较为可靠的地层压力。解决了几年来该气田测试地层压力异常的困惑,对于气田的科学管理有较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致密低渗气藏储集层应力敏感性试验
    郑荣臣, 王昔彬, 刘传喜
    2006, 27 (3):  345-347. 
    摘要 ( 70 )   PDF(224KB) ( 263 )  
    致密低渗气藏开发过程中储集层存在应力敏感,不同的试验方法评价结果差异很大。用3种不同的试验方法分别对大牛地致密低渗气藏5个储集层岩心进行应力敏感性试验评价,通过对试验结果和气藏实际生产过程中应力变化规律的综合分析,选定了比较能够反映致密低渗气藏开采过程中储集层应力敏感变化特征的两种试验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渗透率的应力敏感性分析方法
    李传亮
    2006, 27 (3):  348-350. 
    摘要 ( 147 )   PDF(168KB) ( 263 )  
    因石油开采而导致的地层压力下降,将降低油藏岩石的渗透率,该性质称做岩石的应力敏感性。为了研究油藏岩石渗透率参数的应力敏感程度,采用Terzaghi有效应力和本体有效应力两种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体有效应力是影响岩石渗透率的根本原因,采用Terzaghi有效应力过高估计了岩石因地层压力下降而导致的渗透率损失,建议今后采用本体有效应力研究油藏岩石的应力敏感性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物理模拟研究剩余油微观分布
    李洪玺, 刘全稳, 何家雄, 张学才, 刘婕
    2006, 27 (3):  351-353. 
    摘要 ( 107 )   PDF(445KB) ( 284 )  
    通过微观透明模型研究了注水开发剩余油形成的微观形态,研究了水驱、聚合物驱和弱凝胶调驱等驱油方式下剩余油的形成过程、微观分布规律和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次要因素。把剩余油分为可动剩余油、条件可动剩余油和不可动剩余油。研究得出,储集层岩石的非均质性是剩余油形成的主要原因。水驱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注入水未波及区、亲油岩石表面、死孔隙、狭小孔隙或低渗储集层以及部分堵塞的孔隙中;聚合物驱后的剩余油主要是死孔隙中的不可动油和小孔隙以及吸附在亲油岩石表面的条件可动油;弱凝胶调驱后的剩余油主要是死孔隙中的不可动油和吸附在岩石表面的条件可动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波及系数修正法确定油藏的理论含水率曲线
    曾建, 唐海, 伍勇, 吕栋梁
    2006, 27 (3):  354-356. 
    摘要 ( 103 )   PDF(215KB) ( 189 )  
    含水率曲线是研究水驱油田产水规律的基本曲线。在总结现有产水规律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从考虑室内岩心与实际油藏宏观、微观地质特性差异的角度出发,结合相对渗透率曲线以及实验岩心、实际油藏体积波及系数的确定方法,提出并建立了一种确定水驱油田理论含水率曲线的新方法——波及系数修正法。实例计算表明,采用该方法确定的理论含水率曲线较之现有方法,与实际曲线吻合得更好,能更准确、客观地反映实际油藏的产水动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元回归方法确定井组配注量
    李玲, 黄炳光, 谭星平, 蒋建立, 朱义东
    2006, 27 (3):  357-358. 
    摘要 ( 70 )   PDF(144KB) ( 206 )  
    注水开发是保证水驱油田高产、稳产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在注水时机、注水方式一定的情况下,注水强度,尤其是各注水井的注水量配置显得非常重要。合理的单井配注量,可以有效缓解平面矛盾、层间矛盾、层内矛盾和提高水驱油田开发效果、水驱采收率。在对目前存在的配注方法的综合分析和研究之后,提出以水驱油田注水井井组为研究单元,采用多元回归方法来确定注水井井组配注量,并基于多元回归方法的回归系数和偏相关系数,分别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Ⅰ、Ⅱ。实例分析表明,本方法简单、实用性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伪方位角校正技术在三维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杜增利, 施泽进, 江文波, 赵飞
    2006, 27 (3):  359-360. 
    摘要 ( 94 )   PDF(253KB) ( 142 )  
    F-K滤波是压制线性噪声最常用、有效的一种方法,但在三维资料处理过程中,由于偏移距分布的不均匀,致使线性噪声在共炮点道集上表现为非线性,这就使F-K滤波技术不能很好地压制线性噪声。在南喀1井区资料处理中,采用伪方位角校正及F-K滤波技术压制线性噪声,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结合其他处理措施,成果资料品质得到改善。应用该成果重新解释成图,落实了南喀1号构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略谈我国无机生油研究现状及方向
    安作相, 马纪, 庞奇伟
    2006, 27 (3):  361-365. 
    摘要 ( 84 )   PDF(361KB) ( 328 )  
    对目前我国无机生油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评述,指出,我国无机生油研究仍处于地质论证阶段。无机生油研究应从陆相生油和源控论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应先解决烃源岩的生成环境和岩性,进而研究烃类的运移和聚集问题。当然,判识无机油的物理化学特征必不可少。经地质分析发现,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中的夏38油田,储油的辉绿岩体可能是烃源岩,辉绿岩体产出的原油可能是无机油;在济阳坳陷及其他坳陷中也有可能寻找到类似夏38的油田;要探讨辉绿岩的生成环境,既要关注地幔柱,也要关注岩浆活动的输导断裂;要特别关注渤海新近系中轻质油的地球化学研究,以寻找无机生油的地球化学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研究综述
    曾玉强, 任勇, 张锦良, 王琴, 骆骥
    2006, 27 (3):  366-369. 
    摘要 ( 104 )   PDF(172KB) ( 229 )  
    稠油将是21世纪的重要资源。动用稠油资源是缓解未来原油短缺的重要手段。经济、高效地开发稠油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目前,我国稠油油藏主要采取注蒸汽等热采方式,但普遍面临着油层出砂、气窜和采油成本高的严峻挑战。而稠油出砂冷采技术通过大量出砂形成高渗流通道,并借助于泡沫油的作用等机理来开采稠油油藏,可以较好地解决热采中遇到的问题。国外矿场实践结果表明,出砂冷采可以降低开采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与争鸣
    《油气田水分析方法》中关于水样密度测定存在的问题
    陈德恩, 马冬晨, 刘勇
    2006, 27 (3):  370-371. 
    摘要 ( 90 )   PDF(124KB) ( 192 )  
    SY/T5523-2000《油气田水分析方法》密度测定部分存在着测试方法、量符号、计算公式和温度系数方面的问题,值得讨论。某些地方甚至和物理学、数学的基本规律相矛盾,应该更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南地区三叠系油气藏的油气源不足问题探讨
    邸宏利, 赵英杰, 李建军, 赵福元
    2006, 27 (3):  372-374. 
    摘要 ( 81 )   PDF(345KB) ( 149 )  
    利用岩心、分析化验、试油、油井生产等资料,分析了吉南地区三叠系Ⅰ油组厚层油水同层出现的原因;从油气藏的成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油气藏充满程度等方面探讨了吉南三叠系油气源不足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三叠系Ⅰ油组的油还是三叠系Ⅱ油组的天然气聚集,都存在油气源不足的问题。据此,对该区的下一步勘探方向提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油气地质
    欧亚大陆稠油
    И.Г.雅申科, Ю.М.帕里修克
    2006, 27 (3):  375-382. 
    摘要 ( 102 )   PDF(2175KB) ( 141 )  
    概述了欧亚大陆稠油的基本特征,稠油已成为近几年主要的采油后备资源。研究了稠油在欧亚大陆含油区的空间分布特点。指出,最稠的原油分布在东欧及中国西部。分析了原油粘度随深度而变化的规律后指出,在1000~2000m的深度范围内原油粘度最大,随着埋深的增大,原油粘度降低。研究了原油粘度与含油层年代的关系后指出,中生代地层中的原油粘度最高,而元古代地层中的原油粘度最低。总的来说,按物理化学性质,欧亚大陆稠油是重质的、含硫的、高胶质的、高沥青质且石蜡含量低,初馏点为20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丹Melut盆地Gasab区块断裂特征与油气聚集
    胡锌波, 张海霞, 胡蓉, 付占祥, 余德振, 周红英
    2006, 27 (3):  383-386. 
    摘要 ( 98 )   PDF(632KB) ( 204 )  
    对Gasab区块断层的发育规模、连续性和油气聚集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该区北西向两条主断层以及它们走滑产生的调节断层控制着油藏的分布,砂体展布方向与主断层走向的配置关系以及边水的活动强度控制着油气富集程度。以此指导该区油气勘探工作,使Gasab区块成为继Moleeta亿吨级油田发现之后苏丹储量增长的又一地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物介绍
    著名石油构造学家 罗志立
    2006, 27 (3):  387-387. 
    摘要 ( 57 )   PDF(147KB) ( 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