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6-08-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基底构造带区划与油气分布
    林祖彬, 吴兴华, 王燕, 时新芹
    2006, 27 (4):  389-393. 
    摘要 ( 93 )   PDF(646KB) ( 204 )  
    根据地面重磁力等资料区划石炭系基底的二级构造单元格局是“一阶”、“二隆”、“三坳”6个构造带,相邻坳隆间以断阶、断裂带接壤;在275口探井中,有31口探井探明了10个中型整装油气田,全部聚集在断阶、断裂带上继承性的坳边隆(Kz、Mz)的圈闭内;非继承性(C、P)坳边隆的圈闭仅见21个孤立的出油气点(井);160口井是缺少与生烃源岩间的供油通道而出水;47口干井均位于朵状三角洲相邻两条分流河道之间的泥岩和潜山周边的凝灰岩中;择优9个背斜构造的25个部位可望发现控制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陆相断陷盆地缓坡带分流河道油藏勘探
    刘传虎
    2006, 27 (4):  394-397. 
    摘要 ( 90 )   PDF(352KB) ( 182 )  
    陆相断陷湖盆缓坡带发育多期分流河道,储集层物性好,且环状分布于生油盆地周围,具备良好的生储盖配置条件,上倾部位若发育断层,其成藏条件更有利。因分流河道油藏具有类型多、分布广、隐蔽性强、断层与河道匹配形式多样、成藏规律等因素,因而研究难度非常大。对分流河道油藏实施高效勘探的前提是精确定位分流河道的展布、逐项研究成藏控制因素、分层落实油藏分布规律。从沉积体系分析入手,对油藏特征、成藏机理、聚集规律进行了阐述,所总结的油藏描述方法对其他地区相似油藏类型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台西南盆地中新生界石油地质与油气勘探前景
    何家雄, 夏斌, 陈恭洋, 孙东山
    2006, 27 (4):  398-402. 
    摘要 ( 122 )   PDF(331KB) ( 427 )  
    台西南盆地是南海北部大陆架东区边缘盆地链上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之一,与其西边的珠江口盆地相邻,处在中国近海陆架盆地天然气富集区带的有利位置,具有良好油气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该盆地由北部凹陷、南部凹陷及中央隆起带等3个构造单元所组成。迄今为止,其勘探及研究程度较低,仅在中央隆起带中部勘探中发现了CFC、CFS及CGF等渐新统砂岩及中生界白垩系裂缝性储集层之含油气构造,且探井及研究亦主要集中于该区,其他区域则勘探及研究均十分薄弱。由于中央隆起带处在盆地中部区域上有利油气运聚的低势区,具有良好的油气运聚成藏条件,故迄今勘探发现的商业性油气均集中于该带,因此处于两凹之隆之中央隆起带应是该区最佳的油气富集区带及远景区,而加大勘探力度、全面解剖中央隆起带、深入研究其油气富集规律,则应是台西南盆地尽快获得油气勘探突破之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西北部上奥陶统丘状地震反射异常体的成因
    徐国强, 鲁惠丽, 武恒志, 李国蓉, 刘树根, 阎相宾, 吴伟航
    2006, 27 (4):  403-406. 
    摘要 ( 78 )   PDF(540KB) ( 173 )  
    塔中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富含礁滩沉积体,由于礁体具有丘状外形,因此人们普遍将其北西部台缘外带的丘状地震反射体解释为生物礁。本文通过地震地质综合分析,认为上奥陶统生物礁个体较小,其厚度小于1/8波长,宽度小于1个菲涅尔带半径,在常规地震资料中不能直接辨别,真正的礁滩沉积体总是隐伏于代表大套灰岩层顶面的极强反射波(T74)及其之下的1~2个弱反射波之中。那些位于极强反射波(T74)之上,内部为低频强振幅层状反射波结构的丘状体,其地层结构表现为灰岩(或泥质灰岩)与泥岩互层,为低能与高能过渡带的沉积环境的产物,内含礁滩沉积体的概率也很低。精细解释表明,此类丘状体是低倾角逆断层构造、斜坡滑塌堆积及浊积扇等非礁滩沉积体的地震响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消息报道
    2006, 27 (4):  406-406. 
    摘要 ( 47 )   PDF(151KB) ( 1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低幅度构造油藏研究方法
    王延章, 林承焰, 温长云, 李宝玺, 朱永峰
    2006, 27 (4):  407-409. 
    摘要 ( 83 )   PDF(365KB) ( 234 )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深入,低幅度构造的勘探逐渐受到重视。论述了低幅度构造油藏的2种成因及对其识别能力。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提出了低幅度构造油藏的多种识别方法:优势频带相干数据体处理技术(识别小断层)、水平切片技术、自动追踪技术、溢出点约束技术、变速成图技术等,总结出了低幅度构造研究流程图。通过以上技术在冀东南堡凹陷高柳构造带新近系油藏发现了10个低幅度构造,目前已钻探了3个,均获得了工业油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吉苏凹陷石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杨永才, 常象春, 张枝焕
    2006, 27 (4):  410-413. 
    摘要 ( 73 )   PDF(252KB) ( 192 )  
    总结了塔里木盆地英吉苏凹陷原油和主要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原油中轻烃、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及碳同位素值,划分了原油的成因类型,进行了油-油对比和油-源对比。研究表明,华英参1井侏罗系碳质泥岩和煤的沉积环境介质盐度较低,且成熟度较低,未达到成熟门限。英南2井侏罗系原油处于低成熟阶段,主要来源于相对氧化、盐度较低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烃源岩,即主要来源于中生界腐殖型烃源岩,具有混源的特征。龙口1井侏罗系原油则主要来源于盐度较高的缺氧还原性环境中形成的烃源岩,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腐泥型烃源岩,华英参1井侏罗系和塔东2井寒武系原油与龙口1井的原油为同一油源,均处于成熟阶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阳凹陷高蜡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李水福, 何生, 张冬梅
    2006, 27 (4):  414-418. 
    摘要 ( 78 )   PDF(342KB) ( 388 )  
    南阳凹陷原油为低密度、低粘度、低含硫和高凝固点的正常原油,高蜡-特高蜡也是南阳凹陷原油的主要特征。饱和烃含量高,饱和烃/芳香烃值大于3.0.C27—C29规则甾烷均呈“V”字型分布,C29甾烷异构化作用较强,其比值为0.3~0.6.萜烷以五环三萜烷和长链三环萜烷为主,非藿烷系列(尤其是伽马蜡烷)含量相当丰富。个别样品伽马蜡烷指数高达1.3,为高盐度强还原环境。芳香烃组分以菲为优势组分,其次为萘系列,三芳甾烃在张店地区相对较低,且变化幅度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里格庙气田二叠系盒8段孔隙发育控制因素
    杨文秀, 张刘平, 陈孟晋
    2006, 27 (4):  419-421. 
    摘要 ( 80 )   PDF(288KB) ( 172 )  
    苏里格庙气田二叠系盒8段内的主力储集层为一套中砂、粗砂和细砾岩,其复杂的成岩演化过程导致了储集层内孔隙演化的复杂性。为了指导该区下一步的深入勘探,本次研究运用多元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对苏里格庙气田孔隙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砂岩储集层的孔隙度主要受沉积和成岩双重因素的控制。这种方法在该地区的成功应用不仅对在该地区寻找有利储集层提供了指导,也为同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口砂坝变差函数研究──以印尼某气田为例
    杨勇, 吴蕾, 郭凯, 刘合年
    2006, 27 (4):  422-424. 
    摘要 ( 87 )   PDF(216KB) ( 220 )  
    在河口砂坝储集层非均质性研究基础上,利用多方向水平井孔隙度资料,求取并拟合了平面储集层变差函数。结合直井变差函数分析认为,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平面上储集层参数统计分布规律与垂向上分布是相似的,二者的变差函数都以球状模型为主。直井垂向变程平均为1.2m,代表了单个河口砂坝的垂直厚度,水平井平面长轴主变程为24~36m,短轴次变程为8~16m,分别代表了单个河口砂坝的平面长度和宽度,长轴主变程与短轴次变程比为2:1~3:1.平面长轴主变程与垂直变程之比为20:1~30:1,短轴次变程与垂直变程之比为6:1~13: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波阻抗反演的预条件共轭梯度法
    黄文松, 年静波, 刘喜武
    2006, 27 (4):  425-428. 
    摘要 ( 87 )   PDF(294KB) ( 263 )  
    研究地震波阻抗线性反演求解方法。基于Cauchy准则,正则化稀疏反演问题,应用预条件共轭梯度法实现反射系数和子波同时迭代反演。在迭代求解正则化方程时,用共轭梯度法求解相应的原问题。给出初始子波估计的策略和波阻抗求解方法。用实际数据检验算法,表明预条件共轭梯度法反演的子波、反射系数和波阻抗要比直接稀疏反演精度高、收敛快、数值稳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储集层沥青特征识别高演化地区的气层
    胡守志, 付晓文, 王廷栋
    2006, 27 (4):  429-431. 
    摘要 ( 79 )   PDF(169KB) ( 170 )  
    随着油气地球化学实验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利用储集层沥青的饱和烃色-质图的指纹特征识别流体类型已经得到较大范围的应用。但这一方法在高演化地区的气层识别上遭遇到一些问题。从高演化地区储集层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高演化地区储集层中存在两种赋存状态的可溶储集层沥青——游离态和束缚态。根据对储集层中这两种可溶储集层沥青的识别,结合前人研究的地球化学方法识别油、气、水层的基本原理,成功地对高演化地区的气层、非气层进行了识别,为天然气的勘探前景评价和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马海气田高演化天然气源研究
    胡雄, 李延钧, 付晓文, 王强, 梁艳
    2006, 27 (4):  432-434. 
    摘要 ( 89 )   PDF(245KB) ( 189 )  
    目前,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的油气形成研究较多,而针对北部的马海气田研究相对较少,根据马海气田天然气的特征,并结合流体包裹体测试结果、烃源岩的埋藏史和热演化史以及构造发育史指出,马海构造的油气是一期充注的。第一期的油因保存条件差而散失;马海构造只捕获到第二期来自伊北凹陷的高演化天然气。马海气田和南八仙油气田为同一成因类型,南八仙油气田天然气属于高-过成熟煤成气,与伊北凹陷下侏罗统烃源岩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冷湖5号构造油气藏成藏机理
    孙德强, 刘海涛, 余辉龙, 柳金城, 张涛
    2006, 27 (4):  435-439. 
    摘要 ( 86 )   PDF(380KB) ( 202 )  
    冷湖5号构造是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构造带的重点勘探对象之一,其构造内的冷科1井钻遇侏罗系巨厚生油岩,使冷湖构造带的油气潜力得到充分认可,通过对冷湖5号构造典型油气藏油气成藏模式的解剖,分析得出冷湖5号构造油气藏基本上有两大成藏期,分为深浅两套油气藏、两种油气藏类型。深层(J—E)原生油气藏主要形成于E3—N1,浅层(N)次生油气藏形成于N2末以后。浅层油气藏成熟度低于深层。浅层(N)油气藏具有早期充注、晚期成藏的特点;深层(E)油气藏具有早期成藏、长期充注的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焉耆盆地博湖坳陷侏罗系剥蚀厚度估算
    张辉, 段心建, 韩玉戟, 张海娇, 林水清
    2006, 27 (4):  440-442. 
    摘要 ( 82 )   PDF(309KB) ( 175 )  
    剥蚀厚度估算是进行古构造特征研究、烃源岩热演化史模拟和古流体势分析的重要基础工作。根据焉耆盆地的地质特点和现有资料情况,首先在博湖坳陷选择了27口探井,利用泥岩声波时差法进行了单井地层剥蚀厚度估算;然后以这些数据为约束点,选择了10条地震剖面,利用地震剖面追踪法对整个博湖坳陷的侏罗系剥蚀厚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纵向上,侏罗系各组在白垩纪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剥蚀,剥蚀最严重的是上侏罗统,其次是中侏罗统头屯河组和西山窑组,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保存相对完整;在横向上,博湖坳陷不同地区遭受的剥蚀程度不尽相同,遭受剥蚀最严重的是种马场低凸起,其次是博湖坳陷北部靠近焉南断裂一带,北部凹陷的四十里城次凹、七里铺次凹和南部凹陷的包头湖次凹遭受剥蚀较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洪积平原相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
    屈娟, 张文胜, 耿梅
    2006, 27 (4):  443-445. 
    摘要 ( 85 )   PDF(189KB) ( 209 )  
    综合利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四2区下克拉玛依组油藏的有关资料,详细研究了每种沉积物的岩性特征、沉积构造,进行沉积相类型的研究,指出该区属洪积平原相冲积扇。其中发育的含油气微相是冲沟微相,它具有砂体薄、窄、直的特点,介绍了这类油田有效开发的措施和效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台北凹陷红台-疙瘩台地区含油气检测
    李在光, 刘俊田, 杨占龙, 李琳, 季卫华, 王仲杰
    2006, 27 (4):  446-448. 
    摘要 ( 75 )   PDF(155KB) ( 178 )  
    含油气检测的有效方法是在钻井油气层地震-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小时窗提取油气层地震动力学参数,在已知气层标定下,利用地震多属性共同确定气层的纵、横向分布。应用此方法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红台-疙瘩台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Ht8井、Ht6井、Ht203井、Ge8井等的气层进行了含气性检测研究,对该区下步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含气检测的有利地区,新钻的Ht13井、Ge11井、Ge13井获得工业油气流,而位于有利区之外的Ht12井、Ht205井、Ge14井未获油气流,证实了含气检测结果是比较可信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CO2注入方式对芳48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
    赵明国, 刘崇江
    2006, 27 (4):  449-451. 
    摘要 ( 75 )   PDF(126KB) ( 246 )  
    大庆油田芳48断块为特低渗透油藏,对该油藏进行了水驱、CO2驱、CO2吞吐、CO2转水驱、水驱转CO2驱等开采方式室内物理模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区块水驱见水早、含水率上升快、注水能力低。在上述5种气驱方式中,CO2吞吐后气驱的累积采收率最高,然后依次为水驱转CO2驱、气驱、CO2驱转水驱,CO2吞吐的累积采收率最低。从累积气油比来看,CO2吞吐累积气油比最高,其次为CO2驱,而水驱转气驱、气驱转水驱、吞吐转气驱的累积气油比较低。从气体注入能力来看,气驱的注入能力最高,而水驱转气驱、气驱转水驱的注入能力比较低。考虑开采效果和气体注入能力,芳48特低渗透油藏开采应优先选择CO2吞吐后气驱,其次为水驱转CO2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生物对油气渗流影响的研究
    伊向艺, 卢渊, 王惠
    2006, 27 (4):  452-455. 
    摘要 ( 74 )   PDF(393KB) ( 198 )  
    微生物采油是将生物学与油田开发技术相结合、促使低渗透油藏改变油层内和油层间矛盾、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项新技术。它以其成本低廉、工艺简单、符合环保要求等优势,成为油田开发后期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采油微生物具有自身的优势,有利于油气渗流及提高采收率,尤其是微生物能改变岩石润湿性、改善油气运移、乳化原油降低表面张力,微生物及代谢产物还对原油具有降粘作用,对地层水产生有利影响,提高波及系数。研究认为,油藏条件下微生物也有其负面影响,如菌体对储集层渗透率的影响、微生物的生成物引起地层堵塞、硫化铁的影响、微生物的生化作用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束缚水和衰竭速度对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的影响
    孙风景, 郭平, 杜建芬, 江同文, 王小强, 廖发明
    2006, 27 (4):  456-458. 
    摘要 ( 74 )   PDF(141KB) ( 185 )  
    近年来国内外对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差异造成研究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相反。利用自行建立的超声波测试系统进行了5次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测试,包括两组考虑束缚水影响的对比实验和一组考虑衰竭速度影响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比较低,大约在百分之十左右;高的衰竭速度测得的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比低衰竭速度低,这表明高的衰竭速度有利于地层凝析油的流动;束缚水的存在降低了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数值模拟
    马新仿, 王卓飞, 徐明强, 张帅仟, 何军, 魏新春
    2006, 27 (4):  459-462. 
    摘要 ( 90 )   PDF(254KB) ( 182 )  
    蒸汽吞吐是增加稠油产量的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克拉玛依油田九7区稠油在50℃时,地面脱气原油的粘度为2400~961000mPa·s,平均452029mPa·s,属超稠油油藏。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九7区浅层特超稠油油藏的特点,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蒸汽吞吐的主要注采参数。对注汽强度、注汽速度、周期注汽量、注汽压力、焖井时间和蒸汽干度等注汽参数进行了优化计算,推荐了注采参数的优化方案,在此基础上对蒸汽吞吐井的吞吐效果进行了预测,得到了不同周期的周期产油量等。计算结果对于克拉玛依油田九7区特超稠油油藏进行蒸汽吞吐开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蒸汽吞吐开采中焖井的几个问题
    曾玉强, 刘蜀知, 孙艾茵, 李洪畅, 张锦良
    2006, 27 (4):  463-465. 
    摘要 ( 150 )   PDF(181KB) ( 198 )  
    关井焖井是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中的一个必要环节。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焖井时间的确定主要依靠现场的经验,没有一个可靠的理论依据。另外,对焖井时间与加热带大小影响的认识也比较模糊。应用油藏工程、热传递基本理论剖析了焖井过程中油层和蒸汽的能量变化,推导出确定合理焖井时间的计算公式和焖井结束后加热半径的计算公式。这对重新认识焖井过程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驱油田累积存水率与含水率理论关系
    张继风, 田晓东, 郭玮琪, 王天智
    2006, 27 (4):  466-467. 
    摘要 ( 107 )   PDF(115KB) ( 216 )  
    累积存水率是评价注水开发油田注水状况及注水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从累积存水率的定义出发,以丙型水驱特征曲线为例,基于水驱特征曲线推导出累积存水率与含水率数学关系式,并结合相对渗透率曲线求解丙型水驱特征曲线经验系数进行了探讨。同时,推导了乙型、丙型和丁型3种水驱特征曲线的累积存水率与含水率的数学关系式。该推导所得到的理论公式对水驱油田进行效果评价及挖潜和调整等方面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旅大10-1油田聚合物驱可行性研究
    王宏申, 石勇, 周亚利, 牟松茹
    2006, 27 (4):  468-470. 
    摘要 ( 71 )   PDF(151KB) ( 206 )  
    目前渤海油田已投产的部分油田存在含水率上升快、采出程度低的突出问题,而受平台的寿命限制,一个海上油田的开发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如何在平台寿命的有效期内,尽快地采出更多的油,是渤海油田需解决的技术难题。通过对旅大10-1油田的地质油藏分析,建立合理的地质模型和油藏数值模型,从而进行驱油方案的优化设计研究,给出了推荐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旅大10-1油田进行早期注聚合物是可行的,但存在一定的困难,注入速度不能太高,段塞质量浓度也不能太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压力敏感性研究
    郝明强, 杨正明, 刘学伟, 刘先贵
    2006, 27 (4):  471-473. 
    摘要 ( 75 )   PDF(167KB) ( 210 )  
    压敏效应对含水平裂缝的低渗透油藏开发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油田开发的进行,地层压力逐渐下降,水平裂缝趋于闭合,渗透率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了生产能力。以室内实验为基础,研究了压力变化对岩心渗透率的影响规律,分析对比了含水平裂缝的低渗透砂岩岩心与不含水平裂缝的低渗透砂岩岩心的压力敏感特征的异同,并建立了考虑压敏效应的稳态产能预测模型,用计算实例说明了压敏效应在此类油藏开发中对渗透率、压力分布、产能等生产指标的重要影响。该研究结果对含水平裂缝的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的抗剪切性研究
    陈定朝, 曹宝格, 戴茜
    2006, 27 (4):  474-477. 
    摘要 ( 76 )   PDF(179KB) ( 225 )  
    在室内测试了缔合聚合物在淡水和模拟油藏盐水中的剪切恢复特性和抗剪切性。实验结果表明,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相比,不管是在淡水还是在模拟油藏盐水中,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具有很好的剪切稀释性和抗剪切性,进一步证明了疏水缔合作用对缔合聚合物溶液的抗剪切性的贡献。对油气开采用缔合聚合物的施工设计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均值为“零”的曲线重构技术在地震反演中的应用
    罗权生, 赵铭, 张晓菊, 杲先进, 邵建萍
    2006, 27 (4):  478-480. 
    摘要 ( 60 )   PDF(424KB) ( 165 )  
    在储集层与非储集层的声波曲线没有明显差异的地区内,利用波阻抗反演技术进行储集层预测比较困难,应用曲线重构技术则可获得明显的地质效果。传统的曲线重构技术改变了原有的时—深关系,反演后的层位与原地震层位存在较大误差,通过在目的层实现特征曲线均值为零的特殊手段进行特征曲线重构,既反映目的层岩性变化,又较好地保留了原始曲线代表的实际地质特征,较好地解决了曲线重构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测井约束反演的可靠性。在葡萄沟地区的应用中,重构前、后合成地震记录的对比表明,只是波组特征有所变化,而时—深对应关系基本没有改变,在该地区准确地预测了七克台组4个砂组的平面变化,与地质认识吻合,证实了方法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气藏修正等时试井资料处理新方法
    张宗林, 张振文, 胡建国
    2006, 27 (4):  481-483. 
    摘要 ( 81 )   PDF(277KB) ( 198 )  
    修正等时试井在气田产能评价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于低渗透气藏,气井延续流量阶段的流压很难达到平稳,同时不同时间二项式方程的系数B难以保持常数,制约了修正等时试井的应用。建立了适合低渗透气藏修正等时试井资料处理新方法,通过应用实例的对比,该方法得到的结果较常规方法更精确、更可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理想解排序法优选油田开发方案
    赵明宸, 陈月明, 袁士宝
    2006, 27 (4):  484-486. 
    摘要 ( 72 )   PDF(109KB) ( 241 )  
    针对目前油田开发方案评价方法中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的应用局限,提出用理想解排序法来进行油田开发方案的综合评价,以油田开发理论和实践为依据,将油田开发效果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综合考虑,建立了油田开发方案综合优选的数学模型。以某油田设计的8个开发方案为样本,计算得出各开发方案的排序结果,并与模糊决策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进而对3种方法得出的结论进行筛选,筛选结果说明该方法用于油田开发方案的有效性和相对于其他方法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井增产措施效益评价方法
    黄盛波, 张中华
    2006, 27 (4):  487-489. 
    摘要 ( 76 )   PDF(107KB) ( 269 )  
    油井措施工作量和措施产量在油田总的投资和产量中占一定比例,为了取得较好的措施效果、措施效益,必须结合油田开发实际,认真研究措施成本变化规律,制定措施经济界限,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措施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为此,提出了措施经济边际值模型和措施结构优化分析模型,应用先进的经济分析方法,评价措施的经济可行性以及效益最大化,为油田科学、合理地安排增产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淹层功率谱熵识别方法
    王任一, 王谦, 蒋兵, 樊尚武
    2006, 27 (4):  490-492. 
    摘要 ( 79 )   PDF(129KB) ( 142 )  
    储集层的孔隙度和电阻率曲线间微差形态波形的复杂程度隐含着储集层含油气性的信息。功率谱密度不论水淹程度如何,整体为一随频率增大其能量按指数递减连续频谱;随水淹程度逐渐减弱,递减减小,整体能量逐渐降低,某些频率成分被吸收削弱,由光滑状逐渐演变成锯齿起伏状,其功率谱熵逐渐增大。信号的功率谱熵取决其复杂程度而与其绝对值的大小无关,基于测井信息的功率谱熵特征识别水淹层的方法,对利用传统测井解释理论判别比较困难的“低阻油层和高阻水淹层(水层)”有较强的识别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再论石油与砂岩型铀矿床的相互关系——四论油气与金属(非金属)矿床的相互关系
    张景廉, 卫平生, 张虎权, 陈启林
    2006, 27 (4):  493-497. 
    摘要 ( 123 )   PDF(163KB) ( 256 )  
    石油与砂岩型铀矿床的相互关系受到重视。铀矿石与石油中的微量元素(特别是铼、镍、钒等)的共生关系表明它们均可能是深源的,而石油、沥青中的铅、锶、钕同位素示踪与定年则显示原油特别是甲烷与氢气均具有深源特征,砂岩型铀矿的沉淀与成矿是由于深部油气的还原作用的结果。根据石油与铀的特征及成因联系,提出了寻找大油气田的一般准则,即如果有砂岩型铀矿,而其深部中地壳有低速高导层,则可以圈定大油气田的靶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与争鸣
    油水界面倾斜原因分析
    李传亮
    2006, 27 (4):  498-499. 
    摘要 ( 184 )   PDF(75KB) ( 194 )  
    根据渗流力学的理论计算,分析认为地下现今地层中水的运动不可能导致油水界面的倾斜;同时,又根据岩石物理的有关理论,分析了岩石物性导致油水界面倾斜的原因。分析研究认为,古水流导致岩石物性的差异,岩石物性的差异又导致毛细管压力曲线的不同,继而导致了油水界面沿古水流方向向上倾斜的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藏气体体积系数计算公式的修正
    谢龙, 郭绪强, 陈光进, 马庆兰
    2006, 27 (4):  500-502. 
    摘要 ( 150 )   PDF(105KB) ( 240 )  
    介绍了石油工程中气藏气体体积系数的计算公式,分析了计算公式的不足,提出了计算公式的修正方法。采用石油工程中常用的PREOS和Gopal(1977)法计算偏差系数,利用修正的计算公式对10个甲烷摩尔分数为50.56%~97.75%的气藏气体体积系数进行了计算并与实验值比较,其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325%和3.173%;而石油工程中现有的计算公式对这10个相同气藏气体体积系数计算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867%和3.701%。结果表明,修正的计算公式提高了计算精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油气地质
    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盆地大型油气田分布的构造控制因素
    С.Ю.别良耶夫, Т.М.哈穆赫耶娃
    2006, 27 (4):  503-510. 
    摘要 ( 160 )   PDF(565KB) ( 128 )  
    50多年来,许多研究者都在研究控制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盆地油气分布的构造因素。М.Я.鲁德凯维奇、Ф.Г.古拉里、А.Э.库特罗维奇等曾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他们认为,油田分布在新构造运动沉降区或很弱隆起区,而气田分布在较微弱的隆起带;大型油气田分布与组成1级隆起的构造圈闭有关。长期稳定沉降的大型盆地和坳陷是生油气带;原油聚集带分布在含油气盆地中部和较低部位,天然气聚集带分布在盆地边缘。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省共有巨型和大型油气田249个,其油气储量占了含油气省总储量的90%以上。将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省划分为3个区域性大地构造单元:外带、亚马尔半岛-喀拉区域沉降带和鄂毕区域阶地。后两个构造单元组成了台向斜的内带。在这些构造单元中分布着大型和巨型油气田。详细研究了这3个大地构造单元的巨型和大型油气田及其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非地区B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陈忠民, 刘洛夫, 程顶胜
    2006, 27 (4):  511-513. 
    摘要 ( 76 )   PDF(290KB) ( 158 )  
    中非地区B盆地下白垩统泥岩是该盆地目前唯一证实的烃源岩。对该套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盆地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为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型;由于构造反转、剥蚀和高地温梯度,现今生烃门限深度普遍偏浅;平面上,由北西西向南东东方向生烃门限深度变深;有效烃源岩为下白垩统阿普第阶下部和巴列姆阶;盆地北部斜坡带浅层油气存在生物降解作用,与其深层油藏存在明显亲缘关系;推测盆地存在多个生烃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物介绍
    石油地质专家燕列灿
    2006, 27 (4):  514-514. 
    摘要 ( 49 )   PDF(51KB) ( 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