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9-01-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四川盆地工业性油气层的发现、成藏特征及远景
    罗志立1,韩建辉1,罗 超1,罗启后2,韩克猷2
    2013, 34 (5):  1-1. 
    摘要 ( 225 )   PDF(2515KB) ( 987 )  
    四川盆地进行正规油气勘探工作已半个多世纪,为一个勘探成熟或高成熟的盆地,从震旦系至侏罗系红层共发现8个工业性气层和1个油层,人称“满盆气、半盆油”,成为中国含油气盆地中独具特色的盆地。这些油气产层的发现和勘探经验值得回顾和总结,成藏特征和远景值得探索和展望,藉以增强继续发现更多油气资源的信心。在多年从事研究和勘探四川盆地油气田的经历中,查阅大量有关资料,分析各工业性油气层成藏的主要特征和现状,总的认为四川盆地油气远景还有较大的潜力,勘探工作也还大有可为,并提出几点结论和建议,供同仁指正和决策者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近海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成煤特征
    张海涛,朱炎铭
    2013, 34 (5):  1-1. 
    摘要 ( 59 )   PDF(1926KB) ( 372 )  
    对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特征进行了探讨,讨论了构造、气候、沉积及物源特征,对比渤海湾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北部湾盆地及莺歌海盆地含煤地层发育情况,揭示中国近海盆地新生代煤层分布特征:中国近海盆地有3次成煤期,成煤环境一般,煤层层数多、厚度薄、煤阶低、展布局限;由北向南,由西向东,成煤时代逐渐变新,主要成煤期与构造事件、气候事件相一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东地区北部二叠系致密油藏烃源岩测井评价
    焦翠华1,王清辉1,徐怀民1,赵 磊1,易 震1,李 林2,吴 坚2
    2013, 34 (5):  1-1. 
    摘要 ( 55 )   PDF(459KB) ( 181 )  
    岩心和岩屑样品的地化分析数据表明,准东地区北部二叠系平地泉组一段发育一套好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为了全面认识该烃源岩特征并对其进行评价,利用岩心地化分析资料标定测井信息,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烃源岩识别及评价方法。研究采用改进的声波电阻率重叠、多元统计回归、烃源岩岩石物理体积模型及密度孔隙度与核磁孔隙度之间的差异等多种方法计算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利用地化分析资料,建立裂解烃S2与有机碳含量之间的关系,并计算出氢指数;运用氢指数与热变指数及热变指数与镜质组反射率之间的关系,实现对烃源岩成熟度的评价。运用这套方法,对准东地区北部二叠系烃源岩的参数进行评价。岩心、岩屑地化分析资料证明,该方法在研究区应用效果较好,为该区的致密油的资源量计算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北斜坡走滑断裂断距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张新超1,孙赞东1,赵俊省1,潘杨勇2
    2013, 34 (5):  1-1. 
    摘要 ( 70 )   PDF(1524KB) ( 263 )  
    塔中北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内的油气分布受北东向走滑断裂的影响,走滑断裂的断距影响着油气富集的程度。由于储集层埋藏较深,用来描述储集层分布的三维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都较低,使得利用地震资料计算断距比较困难。又由于走滑断裂的水平断距过小,垂向断距变化较大,进一步影响着断距的计算。为此通过三维地震资料分析发现,走滑断裂普遍表现出北西向拉张的特征,并沿断裂走向形成了宽度不同的拉分区域。根据拉分特征,提出通过计算走滑断裂拉分区域的宽度和高度的方法,来间接确定走滑断裂的断距。计算结果不但符合走滑断裂发育的地质规律,还同该区域的油气分布有较好的吻合性,能够用来认识区域内油气的分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阿满地区断裂构造分析
    刘亚雷1,2,胡秀芳3,刘云翔4,王月然4,文 磊2,张 强2,李曰俊2
    2013, 34 (5):  1-1. 
    摘要 ( 66 )   PDF(1828KB) ( 228 )  
    通过精细地震资料解释,认为塔里木盆地阿满地区主要发育二叠纪的正断层,构造样式以“堑垒构造”为主;可能发育寒武纪—早奥陶世伸展构造和中晚奥陶世挤压构造,但因后期构造破坏,这两期断裂构造很难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来。研究区断裂构造在白垩纪最终定型。寒武纪伸展构造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裂解有关;中晚奥陶世的挤压构造状态成因为昆仑加里东运动期(—早海西运动期)的碰撞造山作用;早二叠世伸展构造与受大火成岩省影响的地幔柱活动产生的岩浆活动有关;白垩纪,研究区断裂构造不发育,地层稳定沉积,为构造定型期。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阿满地区的构造演化特征和油气勘探前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新立油田泉三段沉积相研究
    李君君1,王志章1,张枝焕1,程国军2
    2013, 34 (5):  1-1. 
    摘要 ( 55 )   PDF(1183KB) ( 167 )  
    系统研究了松辽盆地新立油田泉三段沉积特征、沉积微相及沉积演化。松辽盆地南部泉三段沉积时期,盆地基底缓慢沉降,地形平缓,湿润与干旱气候交替出现背景下形成曲流河沉积。识别出了边滩、废弃河道、河漫滩、天然堤、决口扇、泛滥平原等6种微相。绘制了沉积相平面展布图,为油田进一步勘探开发奠定地质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古15井区礁滩体储集层主控因素分析
    王振宇1,杨 飞1,杨海军2,潘文庆2,孙崇浩2,罗亚男2
    2013, 34 (5):  1-1. 
    摘要 ( 58 )   PDF(3361KB) ( 219 )  
    中古15井区与塔中其他区块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礁滩体储集层发育层位存在差异性,主要发育于良三段滩相颗粒灰岩,其次为灰泥丘隐藻泥晶灰岩,储渗空间主要为孔洞、大型洞穴和裂缝,且基质为低孔低渗型储集层;根据薄片、成岩组构和微量元素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储集层的形成主要与良三段沉积时期发生过礁滩体岩溶和后期埋藏岩溶作用的改造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风城地区二叠系白云岩化模式
    尹 路1,瞿建华2,祁利祺2,陈永波1,许多年1,王 斌1
    2013, 34 (5):  1-1. 
    摘要 ( 71 )   PDF(1200KB) ( 226 )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风城地区发现陆相湖盆白云质岩,其白云石含量为15%~80%,平均含量24%,与典型白云岩在岩石成分和成因机制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白云质岩的岩矿特征、古生物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风城组的白云石形成于较高盐度、高镁钙质量比、强还原的沉积环境,纹层状白云质岩形成于准同生期;夏子街组、乌尔禾组白云石镁离子来源于深部热液,由热液中的镁离子对早期碳酸盐胶结物中的钙离子的交代作用而形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量递减阶段开发指标的预测方法
    陈元千,李 剑,雷占祥,李云波
    2013, 34 (5):  1-1. 
    摘要 ( 100 )   PDF(431KB) ( 302 )  
    产量递减阶段是油田开发的主要阶段,预测产量递减阶段的开发指标是油田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预测方法包括产量递减法、预测模型法、水驱曲线法和油藏数值模拟法等,其中产量递减法是最为有效的首选方法。该方法与储集类型和驱动类型无关,只要进入递减阶段,即可使用。利用最为常用的指数递减原理,提出了在油田产量递减阶段预测油田年产量、总累计产量、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和储采比等指标的方法。通过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是实用、有效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滴12井区八道湾组扇三角洲隔夹层对注采效果的影响
    张君劼1,于兴河2,章 彤1,李 文2,程皇辉1,李胜利2,李晓路2
    2013, 34 (5):  1-1. 
    摘要 ( 41 )   PDF(1383KB) ( 146 )  
    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属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物性资料,查明该区扇三角洲砂体内部主要发育泥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利用测井数据确立了隔夹层的岩电关系识别标准,探讨了隔夹层的平面、剖面分布范围,指出隔夹层主要分布在河道顶部、砂坝底部和分流间湾中央。结合注采井示踪剂的验证,明确了研究区储集层砂体的叠置连通关系与隔夹层的分布规律是影响注采效果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陆梁油田低幅度中高渗薄层底水油藏井网调整方式
    曹文江1,范希彬1,徐学成2,石国新2,路建国2,谭建华2
    2013, 34 (5):  1-1. 
    摘要 ( 61 )   PDF(1962KB) ( 327 )  
    针对陆梁油田下白垩统呼图壁河组中高渗、低幅度、薄层底水油藏,充分利用密集的穿层井和2008—2012年位于注采井间的穿层井常规测井水淹层解释资料,建立了精细油藏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拟模型。较好地处理了泥、钙质薄夹层规模及延伸方向和油水过渡带问题,获得了满意的生产动态历史拟合,模拟结果与实际水淹位置、厚度较吻合。准确地确定了薄层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和水驱规律,提出了薄层底水油藏合理优化的井网调整方式,为后续水驱体系改善、提高水驱效果及采收率奠定了基础,对类似油藏开发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预测水驱油田体积波及系数的新方法
    唐 林,郭 肖,邓钦月,卢 婧,冷润熙
    2013, 34 (5):  1-1. 
    摘要 ( 60 )   PDF(526KB) ( 176 )  
    为了准确、简便地预测水驱体积波及系数,根据水驱油田的水驱规律特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俞启泰水驱曲线出发,推导出了水驱体积波及系数与含水率新的关系式,分析了不同油水黏度比下水驱体积波及系数随含水率的变化关系,并通过实例对丙型水驱曲线、张金庆水驱曲线以及俞启泰水驱曲线3种水驱曲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当b由0.1到10变化时,Ev—fw关系曲线由凹型渐变为直线型,当含水率超过60%后,Ev随fw上升幅度增大;当含水率超过80%后,Ev随fw呈“上翘”式增长。而基于俞启泰水驱曲线的体积波及系数计算方法比张金庆水驱曲线和丙型水驱曲线适用范围更广,结果更精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纤维混注加砂压裂工艺在克拉玛依油田的应用
    章 敬a,李佳琦b,蔡贤平a,纪拥军a,谢寿昌a,程 豪a
    2013, 34 (5):  1-1. 
    摘要 ( 56 )   PDF(1292KB) ( 435 )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克拉玛依组油藏地质特征,优选了全程纤维混注加砂压裂工艺作为下一步增产措施。对XJ—碳纤维进行了室内实验,评价了纤维横向固砂能力、纵向悬砂能力及混纤维支撑剂的裂缝长期导流能力,优选的纤维浓度(0.9%~1.2%)可完全满足施工携砂需要且对裂缝长期导流能力影响甚微。施工时选用国内专用纤维泵及其连接模块,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精度,增加了效率。对现场25井层的应用结果表明,进行纤维压裂措施后比措施前平均日产液量增加了3.2倍,日产油量增加了4.4倍,平均单井累计增产325 t,合计累计增产8 130 t,效果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津盆地层析静校正技术的应用
    刘宜文,林 娟,尹丽丽,郑鸿明,赵 勇
    2013, 34 (5):  1-1. 
    摘要 ( 57 )   PDF(5628KB) ( 344 )  
    从理论上讲,层析静校正技术能解决任何复杂地表条件下的表层结构模型反演,但由于受到野外采集观测系统、初始模型、方程解法、平滑因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复杂地表探区的层析反演模型和静校正量精度仍然满足不了地震成像需求。结合福津盆地表层结构特征,针对层析法在复杂地表区应用存在高频精度不高、边界效应、交点闭合等问题,提出了在实际资料处理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使地震资料处理成像品质进一步提高,此套方法可推广应用至其他类似的复杂地表探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提高超深裂缝型储集层压裂改造体积的新方法
    韩秀玲1,熊春明1,周福建2,张福祥3,刘雄飞2
    2013, 34 (5):  1-1. 
    摘要 ( 67 )   PDF(1111KB) ( 308 )  
    通过岩心力学实验及区块地应力建模,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例分析等方法,研究超深裂缝型储集层压裂过程天然裂缝剪切破裂机理证明,当天然裂缝中孔隙压力达到其开启临界值时,天然裂缝发生剪切破坏,而弱面胶结且倾角接近60°的天然裂缝更容易发生剪切破坏;压裂施工压力与天然裂缝中孔隙压力呈线性增加关系,超深储集层压裂中的天然裂缝难以实现全部开启;目前工况条件下压裂裂缝沿着天然裂缝发育段开启,压裂难以实现岩石本体的破裂,而且部分处于有利方位的天然裂缝不能开启。通过优化排量、加砂量等压裂参数和泵注程序,可提高裂缝型储集层的压裂改造体积,现场应用取得较好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零偏VSP偏移距对时深关系的影响
    罗 玢,罗 勇,蒋 立,郑鸿明,康月萍
    2013, 34 (5):  1-1. 
    摘要 ( 56 )   PDF(6068KB) ( 215 )  
    常规VSP偏移距校正方法是基于地下介质各向同性的前提下,利用井口、激发点、观测深度三者位置之间的距离关系,校正偏移距引起的纵向时间偏差,这种方法随着各向异性加剧和观测深度的减小而校正时间误差增大,不能满足用户对VSP资料的精度要求。研发了一种新的偏移距校正方法,它是以反射波双程旅行时水平同向程度作为目标,求出常规校正前、后时差随深度变化曲线,取这条时差曲线的中值对VSP时深关系中的时间作校正,实际应用表明,这种方法可提高时深关系的精度,可减小超过50%的时间误差。此外,地质层位标定与时差随深度变化曲线联合使用,通过确定临界时差和临界深度,可定量确定受偏移距影响井段,更合理地使用VSP资料,以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杂构造地震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构建及效果
    罗 勇,张 龙,马俊彦,肖立新,林 娟
    2013, 34 (5):  1-1. 
    摘要 ( 71 )   PDF(4504KB) ( 376 )  
    准噶尔盆地南缘独山子地区近地表结构复杂,地下构造多表现为上陡下缓的形态,断裂发育,波场极其复杂,给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成像造成困难。论述了独山子地区地震叠前偏移速度模型构建的几个关键环节:首先充分利用该区的钻井资料建立区域层速度量版,消除近地表西域砾岩对下伏地层速度的影响;其次通过测井速度资料对地震速度进行约束校正,采用沿层相干反演等层速度反演方法提高速度模型的精度,最终对二维网格开展拟三维速度模型的建立,确保了二维网格速度场空间和时间上的闭合,叠前深度偏移取得了良好的成像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分频成像技术在火山岩旋回识别中的应用
    朱 超1,黄革萍1,宫清顺1,吴义平2,蒋俊超2
    2013, 34 (5):  1-1. 
    摘要 ( 65 )   PDF(2998KB) ( 219 )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侏罗系阿尔善组三段火山岩以喷溢相为主,厚度较薄,钻穿井较少。通过单井资料分析认为,该区阿尔善组存在4期火山喷发活动。针对火山岩体非均质性较强的特征,探索性地将地震分频成像技术引用到火山岩旋回识别中,通过改善地震资料分辨率,有效地预测出各期喷发旋回的规模及厚度,较好地指导了火山岩油气勘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均匀污染下水平气井酸化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袁 淋1,李晓平1,肖 强2,孙 飞3,周昌鸿4
    2013, 34 (5):  1-1. 
    摘要 ( 70 )   PDF(716KB) ( 202 )  
    在水平井井筒周围会形成呈非均匀分布的污染带,因受地层各向异性影响较大,最终影响水平井产能。从水平井表皮因子沿井筒分布的非均匀性入手,提出了一个井筒附近酸化带渗流物理模型,考虑酸化半径大于或等于污染带半径及小于污染带半径,求得一个酸化后表皮因子计算新公式,利用该公式对Joshi产能公式进行了改进,同时根据实例研究了水平井段长度、地层各向异性系数、污染带渗透率以及泥浆最大侵入距离对酸化效果的影响。分析认为:水平段长度、气层厚度、地层各向异性系数、污染带渗透率及泥浆最大侵入距离等是影响水平井酸化后增产倍比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致密油藏优快钻井技术
    蒋建伟1,邓 毅2,屈 刚1,辛 飞1
    2013, 34 (5):  1-1. 
    摘要 ( 66 )   PDF(450KB) ( 270 )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致密油藏钻井面临地层可钻性差、机械钻速慢、井眼稳定性差、阻卡多等诸多难题。针对不同的地质情况,2012年通过应用高效PDC钻头、自激振荡旋冲钻井工具、扭力冲击器等先进的提速工具,使二叠系机械钻速稳步提高,事故复杂时率下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潜油电泵井油套环空泵上掺稀油井筒流体温度模型
    陈德春1,李 昂1,2,高 莉3,朱泽军4,姜 东4
    2013, 34 (5):  1-1. 
    摘要 ( 67 )   PDF(963KB) ( 241 )  
    针对深层稠油井筒流动性差、举升效率低的问题,结合潜油电泵高排量、使用范围广以及管理方便的特点,研究了潜油电泵井在油套环空泵上掺稀油举升工艺。综合考虑潜油电机以及电缆散热作用和掺入稀油参数的影响,基于热能守恒原理,推导建立了潜油电泵井油套环空泵上掺稀油井筒流体温度计算模型,分析了掺入稀油温度、稀油量以及掺稀点深度对掺入稀油的混合流体的温度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高井口掺入稀油的温度可提高井筒产出液的井口温度,有利于原油地面集输;随着掺入稀油量的增加,掺入稀油的混合流体的温度在近井口段升高,在靠近掺稀点深度处略有降低;增加掺稀点深度,掺入稀油的混合流体的温度略有降低,并且沿着掺稀点至井口的方向,降温幅度越来越小。该研究对于潜油电泵井油套环空泵上掺稀油举升工艺参数的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缅输油管道瑞丽—禄丰段地质地貌特征及风险分析
    马晓骊1,祝 芸2,曾 欣1,黄 橙1
    2013, 34 (5):  1-1. 
    摘要 ( 96 )   PDF(1261KB) ( 153 )  
    中缅输油管道国内段的地貌类型为山地、丘陵、平原及山间沟谷,地形复杂、起伏剧烈;沿线跨越多条水系河流;输油管段所处的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多为较不稳定的地段,个别处为不稳定地段,有些地段位于活动断裂带上,具备发生明显地表错位的地震地质构造条件;大部分工程地段地面土壤属强腐蚀性。调查分析认为,输油管道沿线未来有可能发生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洪水冲击、土壤液化等自然灾害。新建管道开通后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是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庆油田的持续发展需要新的生油理论支持
    李如一,郭占谦
    2013, 34 (5):  1-1. 
    摘要 ( 74 )   PDF(1766KB) ( 290 )  
    油气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油气供给,大庆油田也不例外。大庆油田的勘探实践证明有非生物成因油气的供给,松辽盆地四周火山活动十分活跃,可以说是一个火成岩侵入的盆地,火成岩侵入为松辽盆地输送来火山活动成因油气;在大庆探区又发现了颜色酷似石英包裹体“油”的原油,其中含有生物物质中不存在的“元素”。这一切都表明大庆探区确有非生物的无机成因油的存在,为大庆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环萜烷、甾烷分布用于南图尔盖盆地油源对比
    陈安定1,赵俊峰2,漆建华3,邵满军3
    2013, 34 (5):  1-1. 
    摘要 ( 82 )   PDF(2260KB) ( 370 )  
    南图尔盖盆地阿雷斯库姆坳陷烃源岩主要分布在中、下侏罗统,含腐殖-腐泥、腐泥-腐殖、腐殖三种干酪根类型,处于低熟-成熟、局部高熟演化阶段。该坳陷具凹陷、凸起相间排列结构,油气生于凹陷、储于凸起的现象较普遍。凸起上的油气来源于两边凹陷的多套烃源岩。而不同凹陷和层系间沉积环境、干酪根性质的差异和分布的复杂性更造成了油源区分的困难。通过资料分析,将原油甾烷划分为Ⅱ1、Ⅱ12、Ⅱ22、Ⅲ型等4种分布类型,三环萜烷划分为两大系列11种分布类型,用三环萜烷中的“未知峰”区分不同凹陷的烃源岩,用甾烷-三环萜烷分布组合落实烃源岩层位,成功区分了油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分段对比
    温志新1,万仑坤1,吴亚东2,贺正军1,汪永华1
    2013, 34 (5):  1-1. 
    摘要 ( 78 )   PDF(1916KB) ( 777 )  
    以板块学说为理论基础,利用多渠道资料来源,研究了西非沿海原型盆地形成演化过程,分段对比了古沉积环境变化及其对大油气田形成条件的控制作用,建立了“三段”“四类”盆地大油气田成藏模式。研究认为,“三段”盆地都经过了陆内裂谷、过渡期陆间裂谷及漂移期被动大陆边缘3个原型阶段,南段“裂谷层系发育型”盆地由于被动陆缘层系不发育,形成“裂谷层系构造-地层型”大油气田成藏模式;中段含盐型盆地以过渡期陆间裂谷盐岩充填为特征,其上、下的漂移期海相及裂谷期湖相沉积均可形成优质烃源岩,盐岩及海相页岩作为优质盖层,形成了“双源-双盖型”成藏模式;北段转换型盆地漂移期海相沉积厚度大,“窄”陆棚、“陡”陆坡型盆地边缘形成了“漂移期浊积砂体群型”成藏模式。尼日尔高建设三角洲盆地形成了独特的“三角洲基浊积砂体型”成藏模式,内环滚动背斜带油气最富集,中环泥运动背斜带、外环逆冲挤压背斜带的浊积砂体中都有大油气田发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海盆地盐区速度建模技术研究与应用
    张勇刚1,庄锡进1,吕福亮1,范国章1,王海应2
    2013, 34 (5):  1-1. 
    摘要 ( 60 )   PDF(3416KB) ( 192 )  
    盐系地层发育是红海盆地的主要特征之一,盆地滨岸带盐层受上部近源沉积物的影响,通常为蒸发岩与砂泥岩的混杂特征,整体上呈层状展布。盐盆区受盐的流动性和上覆不均衡压力作用,盐层发生形变形成巨型盐丘或盐隆,蒸发岩含量相对较高。运用4项关键技术对盐层速度进行了精细建模,通过叠加速度谱的异常值剔除,保证了速度模型的精确建立;通过盐层和上部刺穿地层的拼合处理,保证了速度边界与盐层边界的一致性;通过虚拟井计算速度对速度模型的校正,保证了速度场的合理性;通过层速度正演模拟,证实了速度模型的可行性。红海盆地盐区速度的精细建模研究和应用,有效地识别了盐下构造的可靠性、圈闭规模和幅度,对于复杂含盐盆地的早期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黄海盆地中生界原油特征及油源初探
    刘金萍1,王嘹亮1,简晓玲1,王改云1,胡小强1,廖玉宏2
    2013, 34 (5):  1-1. 
    摘要 ( 79 )   PDF(1484KB) ( 192 )  
    北黄海盆地是中国勘探程度较低的一个海域,目前发现的原油产于下白垩统。其原油具有高密度、中高含蜡、低含硫的特点,属于较典型的湖相成熟原油,未经历过明显的生物降解过程。对原油及该盆地内两套主要的烃源岩(中侏罗统和上侏罗统烃源岩)进行色谱、质谱及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等分析,进行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异戊二烯烷烃分布、萜烷和甾烷类生物标志物及分子级的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等特征都与中侏罗统烃源岩存在较大差别,原油应来源于上侏罗统烃源岩中干酪根类型较好、母质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的湖相成熟烃源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