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5-10-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甘青藏含油气区构造区划与含油气远景评价
    张恺
    2005, 26 (5):  467-471. 
    摘要 ( 118 )   PDF(643KB) ( 174 )  
    甘青截含油气区面积约269.5×104km2. 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含油气区。在9个沉降带中分布若32个含油气盆地, 总面积达159×104km2. 它们都是长期发展的登合型含油气盆地, 圣合若中一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多套海相、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含油建造, 并具备了多期非生物油气源的地质一构造条件。因本区自然地理条件非常恶劣, 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以致目前其勘探程度很低, 勘探效果也不理想。从四个方面对其含油气性进行了评价.旨在引起间志们的争论和思考,以利于本区油气勘探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寒武一奥陶系古岩溶特征与油气分布
    康玉柱
    2005, 26 (5):  472-480. 
    摘要 ( 104 )   PDF(1279KB) ( 502 )  
    塔里木盆地寒武一奥陶系分布广、厚度大。由于多期构造运动及沉积体系自身的特征使古岩溶十分发育。古岩溶的纵、横向分布控制着油气分布。目前已发现十多个大、中型油气。田从古岩溶发育的期次、岩溶的分布及其类型、古岩溶成因、岩溶储集特征及控油作用等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塔里木盆地寒武一奥陶系是寻找大油气田的重要层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非构造油气藏成因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
    杨文孝
    2005, 26 (5):  481-484. 
    摘要 ( 99 )   PDF(454KB) ( 270 )  
    准噶尔盆地非构造油气藏发现早、类型多、规模大、分布广、差异大,占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的76.1%,一直是新疆石油勘探开发的主要对象。已发现的非构造油气藏储集体成因类型主要包括4类:一是西北缘同生断阶陡坡带洪积扇砾岩、砂砾岩为储集层的断层-岩性及岩性-地层油气藏;二是准东断坡近岸三角洲水下扇、浊积扇砂砾岩、砂岩为储集层的构造-岩性及岩性-地层油气藏;三是腹部古凸起控制的侏罗系-白垩系缓坡带河流-三角洲砂岩为储集层的构造-岩性及岩性-地层油气藏;四是海西运动期基底潜山风化壳油气藏。它们以上三叠统白碱滩组(黄山街组)盆地级区域盖层为界,划分为上、下两大成藏组合。下组合油气来源为自源、近源,其非构造油气藏形成主要是储集体岩相、物性、输导体系3因素控制;上组合油气来源主要为二叠系远源及二叠系和侏罗系烃源的混源,其非构造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输导体系、构造背景、储集体岩相、圈闭及物性5因素控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属性与非构造油气藏勘探
    刘传虎
    2005, 26 (5):  485-488. 
    摘要 ( 93 )   PDF(622KB) ( 415 )  
    地震属性是从地震资料中提取的能够反映储集体及其含油气性的特征参数。地下任何地质体及其性质的变化都将引起地震响应信息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利用各种地震属性研兖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可以获得地下地质体的类型、岩石物性、储篥性能及变化规律等信息。非构造油气藏就是形态、特征不明显,在地震剖面上用常规方法无法识别的地层、岩性及复合型的圈闭。针对非构遭油气藏的特点,根据地震相特征,结合其他资料,对济阳坳陷非构造油气藏进行地震预测,在油田的勘探开发中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库车坳陷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
    李贤庆, 肖中尧, 胡国艺, 田辉, 周强
    2005, 26 (5):  489-492. 
    摘要 ( 82 )   PDF(693KB) ( 292 )  
    阐述了库车坳陷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并应用碳同位素动力学研究结果,探讨了库车坳陷天然气的成熟度和气源。库车坳陷天然气有遥气、凝析气和干气多种类型;天然气具有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甲烷含量减少、干燥系数减小的趋势;天然气主要属煤成气,来源于中生界烃源岩。库车坳陷不同构造带天然气的成熟度差异较大,R。值从0.7%变化到2%以上。克拉2气田天然气R。值为1.3%~2.5%.综合目前多方面资料分析,库车坳陷天然气的主力气源岩应是侏罗系煤系烃漯岩,三叠系烃源岩的气源贡献次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三台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杨斌, 廖健德, 韩军, 覃军, 任江玲, 康素芳
    2005, 26 (5):  493-498. 
    摘要 ( 85 )   PDF(829KB) ( 421 )  
    根据准噶尔盆地东部三台地区(含北三台南段和吉木萨尔凹陷及其南缘)原油的轻烃对比星图,原油饱和烃m(Pr)lm(Ph)值、β-胡萝卜烷含量特征,三类规则甾烷的组成、妊甾烷的含量特征及其成熟度指标,三、四环萜垸和γ-蜡烷的组成特征,以及应用原油二环倍半萜的重排补身烷与8β (H)-补身烷的比值及4.4,8,8,9-五甲基+氢化萘(PMDHN)与4,4,8,9,9-PMDHN的比值和C30藿烷及菲、甲基菲化合物等的组成可将本区原油从成因上分为3类,第1类源于中二叠统平地泉组-芦草沟组烃源岩.为本区的主体原油;第2类则源于侏罗系烃源岩;第了类源于石炭系巴塔玛依内山组烃源岩。源于二叠系的原油其油源区从东到西分别为吉木萨尔凹陷、天山山前凹陷和阜康凹陷,侏罗系原油则主要源于阜康凹陷的侏罗系烃源岩,而源于石炭系的原油其油源区在工区内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准噶尔盆地油气富集带
    林隆栋
    2005, 26 (5):  499-501. 
    摘要 ( 110 )   PDF(523KB) ( 226 )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腹部、东部,现已出现3条北东-南西向(或近南北向)展布的油气富集带;在腹部、南缘,可能还会出现2条近东西向展布的油气富集带。这些油气富集带的出现与分布,是与盆地基底存在着具有网格状深大断裂带紧密相连的,特别是近南北向的深大断裂具有拉张和走滑性质,是盆地下“地震活动带”,构成了油气和深部热物质由南向北运移的“高速公路”,盆地盖层在这些地带也正是断裂发育带。已知的原油和地层水分析资料,从不同侧面都支持这个观点。根据这种思路,提出了今后的勘探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古隆起与油气勘探方向
    况军
    2005, 26 (5):  502-509. 
    摘要 ( 98 )   PDF(1364KB) ( 372 )  
    准噶尔盆地古隆起经历了自晚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多期次演化,发育了继承型、间断型、掀斜型和冲断带型等4种古隆起基本类型,通过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成藏分析探讨了陆梁隆起、莫索湾凸起、车莫隆起的油气勘探领城和勘探方向。指出,陆梁隆起区紧临凹陷的凸起区或断裂控制的继承性凸起带,莫索湾凸起上的石炭系-上二叠统夏子街组、下侏罗统西山窑组顶部和下二叠统佳木河组底部和车莫隆起的翼部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古隆起;类型;勘探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腹部二次三维地震勘探主要技术与效果
    雷德文, 吕焕通, 黄永平, 杨晓海
    2005, 26 (5):  510-512. 
    摘要 ( 92 )   PDF(573KB) ( 219 )  
    20世纪90年代在准噶尔盆地开展 了以大面元区带三维为主的一次三维地震勘探, 旨在寻找大中型构造油气藏,成效显著。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勘探目标向岩性-地层型油气藏转换,一次三维精度不足的缺陷逐渐显现,为此,在地质评价非常高的一次三维覆盖区开展了二次三维地震勘探。二次三维地震勘探突出应用了5项技术措施,即宽方位角观测与柬间耦合,常规面元或小面元采集,地表相对潮湿季节施工,根据表层条件优选激发参数和应用中高频检波器接曼与炮检联合组合。在厚沙漠区,二次三维资料主频比一次三维高15~-20 Hz,达到45~50Hz,其信噪比、保真度也有很大提高。对小断裂、不整合面、尖灭点和砂体的地震反射成像清晰度明显提高,岩性圈闭识别能力增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F1断裂在克拉2气田形成与保存中的作用
    付广, 祝彦贺, 付晓飞
    2005, 26 (5):  513-516. 
    摘要 ( 77 )   PDF(577KB) ( 183 )  
    在FI断裂发育及演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 自行设计组装的模报实验装置,对断裂在塔里木盆地克拉2气田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模拟,得到Fl断裂在活动时期侏罗系和三叠系源岩生成、排出的天然气向,上运移的通道,但沿其运移散失速度大于其进入克拉2气田内的天然气速度,对克拉2气田形成的贡献不大。通过物理横拟试验确定了膏泥岩塑性变形极限和断裂带封气所需要的膏泥岩舍量下限,利用断层面压力和断裂带中膏泥含量对F1断裂静止后垂向封闭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认为,F1断裂在垂向上具有好的封闭性,对克拉2气田中天然气的保存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油气成藏的水动力作用
    符勇, 姜振泉, 马丽, 郭阳
    2005, 26 (5):  517-519. 
    摘要 ( 118 )   PDF(347KB) ( 172 )  
    油气运聚是一个不可逆过程,也是一个时空有序的耗散结构。沉积水是油气运聚的载体和主要动力,对盆地流体的运动起控制作用,由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呈离心流;渗入水由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渗入产生,受重力作用由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呈向心流。沉积水与渗入水作用的结果产生一个压力平衡带,油气就聚集于这个压力平衡带上。油气圈闭要同时具备平衡结构和耗散结构,上部为平衡结构,使油气得以保存;下部为耗散结构,使油气不断充注,形成大的油气田。水动力对油气保存与破坏也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含油气系统
    曹烈, 曾焱
    2005, 26 (5):  520-524. 
    摘要 ( 76 )   PDF(797KB) ( 178 )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沉积了 浅海-滨海、湖沼与河流相地层,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组成了以天然气为主的含油气系统。结合盆地模拟技术定量研究了川西坳陷的烃源岩生烃史、储集层致密化史,指出其生烃起始地质年代、生烃高峰、确定油气成藏关键时刻,重塑对应于生烃高峰期的生气量和储集层致密化前的适时古构造,确定油气运移和聚集区,阐述了含油气系统的定量化特征,对指导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夏口断层对临南斜坡区油气分布及运移方向的影响
    杜玉民
    2005, 26 (5):  525-528. 
    摘要 ( 85 )   PDF(637KB) ( 290 )  
    夏口断层是惠民凹陷划分临南洼陷与临南斜坡的二级断层,具有继承性活动特点。在该断层附近不同位置分布着临南油田和曲堤油田。临南油田位于夏口断层西段的下盘,曲堤油田位于夏口断层东段的上盘。油田这种分布格局与夏口断层的封闭性在横向上的差异性有关,与夏口断层产状也密不可分。断层封闭性西段比东段强,东段成为临南生油洼陷油气向曲堤地区运移的有利通道。断层断面陡的部位是油气运移的优势路径。在断层上盘,断层走向弯曲的向心位置,其油气主要沿断层的凸形断面较陡处通过汇聚流的方式运聚到曲堤油田。油气在穿越断层运移时,会优选较陡断面带向上运移,断面凹凸特征控制着油气在穿越断层面运移时是发散流还是汇聚流。汇聚流的指向区是油气田的分布有利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棚油田扇三角洲沉积微相特征与油气分布
    陈春强, 张亚中, 吴丽艳, 江春明, 陶宗普
    2005, 26 (5):  529-532. 
    摘要 ( 111 )   PDF(485KB) ( 212 )  
    以沉积学 、储集层地质学和测井地质学为基础,依据岩心观察,结合沉积物粒度等沉积相标志的再认识,研究了泌阳凹陷安棚油田扇三角洲致密砂岩储集层的微相特征。该油田的扇三角洲沉积可进一步细分为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2个亚相及6个微相,详细阐述了各徽相的沉积、物性特征以及展布规律,总结了微相与油气分布的关系,指出中远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微相。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哈得逊隆起下石炭统基准面旋回与储集层预测
    唐子军, 李启明, 赵福元, 邸宏利, 杨栓荣, 谢旭钊, 张春莲
    2005, 26 (5):  533-535. 
    摘要 ( 91 )   PDF(517KB) ( 169 )  
    依据基准面旋回 原理和方法,综合利用哈得逊地区的钻井、测井、地震以及地球化学资料,在研究区下石炭统识别出1个I型和3个I型层序界面,将哈得逊地区下石炭统划分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SC1、SC2、SC3,对应于早石炭世海侵的3个海进-海退旋回。SC1、旋回以滨岸矽坝沉积为主,而SC2、SC3旋回发育潮坪沉积体系。研究认为,SC1旋回滨岸砂岩及SC2下降半旋回的潮间带薄层砂岩为有利储集砂体,是地层-岩性型油气藏的重点勘探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顺1井几丁石发现的意义
    蔡习尧, 毛树华, 陈跃, 邹元荣, 陈强路, 尤东华
    2005, 26 (5):  536-539. 
    摘要 ( 85 )   PDF(562KB) ( 327 )  
    顺1井中下志留亚系发育齐全,自下而上分为兰德维利统柯坪格组、塔塔埃尔塔格组与文洛克统依木干他乌组。柯坪塔格组又可细分为三段:上、下为砂岩段,中间为泥岩段,颜色为灰色、灰绿色。塔塔埃尔塔格组两分,下段为紫红色泥岩,上段为红褐色、红色泥岩与粉砂岩不等厚互层。依木干他乌组岩性为棕色、棕褐色泥岩夹粉砂岩与细砂岩;上奥陶统却尔却克组仅钻揭110m,岩性主要为灰、深灰色泥岩。各组之间岩性、电性特征均较明显。在柯坪塔格组下段与却尔却克组,上部获丰富的几丁T石,鉴定出了3属5种,1个比较种与众多的未定种,详细地计论了几丁石属种的时代分布与地理分布,根据化石群特征,可将其归入Conochitinaelecla与Conochinasp.2化石带。依据几丁石带在全球范围空间的分布规律,确定了顺1井含化石的地层时代,并以岩石地层为基础、生物地层为依据,结合测井地层,对顺1井中下志留亚系进行了重新划分,首次为本区中下志留亚系兰德维利统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化石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宝饶洼槽下白垩统层序地层与生储盖组合
    易定红, 贾义蓉, 石兰亭
    2005, 26 (5):  540-543. 
    摘要 ( 90 )   PDF(575KB) ( 248 )  
    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通过对钻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 在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下白垩统中识别出1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二级层序)SSC1和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LSC1、LSC2、LSC3、LSC4,LSC5,并分析了各旋回的发育特征。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分析了其生油岩、储集层、盖层及储盖组合的发育和分布特征与基准面旋回的内在联系,指出本区研究层段主要发育LSC1、LSC2、LSC3+LSC4和LSC5共4套储羞组合,其中LSC3+LSC4储盖组合为最有利的含油储盖组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预测油气田可采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的快速方法
    陈元千
    2005, 26 (5):  544-548. 
    摘要 ( 136 )   PDF(924KB) ( 211 )  
    可采储量和剩余可 采储量是油气田开发的重要指标,尤其剩余可采储量,是油气田未来开发的物质基础。目前,对于水驱开发的油田,预测可采储量的方法有:水驱曲线法、产量递减法、预测模型法和数值模拟法。然而,当油气田业已进入递减阶段之后,产量递减法则是最为重要的预测方法。它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方法。基于产量递减法,提出了预测油气田技术可采储量、经济可采储量、剩余技术可采储量和剩佘经济可采储量的快速方法。这些方法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已被我国12个油田的实际应用所证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凝析气井最低允许产量公式及其应用
    马新仿, 郎兆新, 李星民
    2005, 26 (5):  549-551. 
    摘要 ( 129 )   PDF(304KB) ( 223 )  
    凝析气井最低允许产量的计算,对优化生产管柱、判断井底是否积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流体的流动过程和其中的影响因素出发,考虑了各种参数的物理意义。严格推导了凝析气井最低允许产量计算公式,计算了不同油管直径和井底压力条件下气井的最低允许产量,并对可能产生井底积液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判断;计算了不同压力和气井产量条件下油管的直径,并对管柱进行了优化研究,得到了合理的气井最大油管直径,超过此直径,则在井底将产生积液。从而影响气井的正常生产;分析了提高气井排液能力的几种可能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井系统试井异常资料处理及其应用
    李星民, 高春光, 郎兆新
    2005, 26 (5):  552-553. 
    摘要 ( 76 )   PDF(270KB) ( 180 )  
    气井系统试井指示曲线常呈现异常,为了利用这些异常资料评价多层气藏的生产能力及流入动态、合理地划分开发层系,建立了二项式-单点法联解的方法,以处理这些异常试井资料,并得到气井各层的唯一的试井指示曲线和唯一的流入动态曲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多层气藏气井的生产能力、层间干扰,以及适宜的分采与合采方式。用该方法对矿场实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定量地评价多层气藏的层间于扰,确定合理的开采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求取压裂气井无阻流量的新方法
    罗天雨, 郭建春, 赵金洲, 陈朝刚, 余先友
    2005, 26 (5):  554-556. 
    摘要 ( 77 )   PDF(283KB) ( 204 )  
    从气藏的渗流机理出发,剖析求取无阻流量一点法中系数a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于常规径向渗流气藏,在某区块内取a为近似常数是合理的,它主要与地层平均地应力和渗透率有关。但对于压裂后的气井,系数a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除了通常的影响因素外,它与压裂裂缝的无因次导流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考虑此因素的影响将产生较大的误差。在此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长庆某气田为例,拟合了a值与无因次裂缝导流能力的关系式,为压裂后气井无阻流量的计算开拓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油气产量组合预测方法.
    王磊, 顾宏伟, 姚恒申
    2005, 26 (5):  557-558. 
    摘要 ( 106 )   PDF(325KB) ( 200 )  
    回顾了前人关于油气产量的预测方法,概述了传统组合预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对组合预测方法中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最优权重确定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最优权重确定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具体实例。结果表明,基于神经网络的组合预测模型能有效地提高油气产量预测精度,是比较优越的预测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普遍守恒原理在多孔介质中的应用
    任勇, 孙艾茵
    2005, 26 (5):  559-561. 
    摘要 ( 113 )   PDF(229KB) ( 333 )  
    将普遍的守恒原理引入了 多孔介质流体力学中,得到了质量守恒方程的一般表达式,并用油气、油水两相渗流和变形介质中岩石固相的质量守恒方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通用方程能描述多孔介质流体在不同流动条件下的单相流、多相流和变形介质中流动的渗流特征。而且,引入质量密度后,该方程形式简单并易于理解和应用。此外,对渗流逮度的定义进行了改正和完善,并证明了多相流中真实速度与渗流速度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驱油田合理井网密度和注采井数比的确定
    贾自力, 高文君, 赵晓萍, 徐军林
    2005, 26 (5):  562-564. 
    摘要 ( 163 )   PDF(299KB) ( 187 )  
    在油田注水开 发方案设计和井网加密调整工作中,选用何种布井方式或井网密度,使油田水驱采收率获得最高、油田开发经济效益达到最优,这一直是油藏工程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依据文献[1]中提出的采收率与井网密度和注采井数比的关系,并结合经济评价和注采平衡分析等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确定水驱油田合理井网密度和合理注采井数比的方法。通过对QL油田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油价上涨的条件下该油田的注采井数比,包括井网密度,还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古油层识别技术及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王飞宇, 庞雄奇, 曾花森, 师玉雷, 胡剑峰, 刘可禹
    2005, 26 (5):  565-569. 
    摘要 ( 96 )   PDF(722KB) ( 356 )  
    古油层识别技术主要分为三方 面:一是高孔隙度和渗透率层段识别,二是残留烃数量分析,三是盆地流体历史模拟技术。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和荧光颗粒定量技术分别采用显微岩石学和激光扫描分析方法,确定储集层中油包裹体的丰度,而储集层中油包裹体丰度反映它在地质历史中古含油饱和度。油层的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值大于5%,并至少有一部分样品大于10%,水层的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值小于1%.一些油层中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高值缺乏指示了快速成藏或浅部成藏。在石油运移通道层段,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值主体值为1%~5%,但这些层段在垂向上仅局部分布。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和荧光颗粒定量技术可用于识别古油层,判识古油水界面,寻找再运移石油,确定天然气或凝析气藏早期是否存在早期石油充注事件,识别次生油藏,寻找下伏油藏,限定油气充注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粘土矿物研究成果在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赵杏媛, 罗俊成, 杨帆
    2005, 26 (5):  570-576. 
    摘要 ( 205 )   PDF(1327KB) ( 286 )  
    粘土矿 物研兖在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中见到了明显效果。可用于推断古气候、沉积相带及成岩环境的变化,为地层对比及沉积间断研究提供依据。储集层物性不仅与粘土矿物种类有关,还与它的形态及产状有关。粘土矿物研究成果对测井解释有重要作用。克拉2大气田古近系-白垩系储气层存在大量自生高岭石,可作为追踪气源岩的重要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相域迁移法绘制河流基准面变化曲线——以苏里格气田为例
    胡光明, 纪友亮, 贾爱林
    2005, 26 (5):  577-579. 
    摘要 ( 89 )   PDF(558KB) ( 120 )  
    基准面的升降造成有效可容空间内相系列向陆和向盆迁移。根据这一原理可绘制基准面变化曲线。以苏里格气田二叠系河流相地层为例来阐述这种方法。将目的层段所有准层序按照所代表的不同沉积相和能量级别划分为5种类型。它们沿水流方向形成一个相系列。将研究区划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3个区,分区统计出每个准层序(层)内出现频率最高的准层序类型,以这种类型作为该区,该准层序(层)的准层序代表类型,然后将各区准层序代表类型连接起来,从而分区绘制了基准面变化曲线。最后通过统计全区1m以上砂体的平均厚度在各准层序(层)中的变化趋势来定量验证上述基准面变化曲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包裹体测温法在剥蚀厚度恢复中的应用
    赵力彬, 黄志龙, 李君, 薛伟
    2005, 26 (5):  580-583. 
    摘要 ( 108 )   PDF(489KB) ( 323 )  
    系统阐述了 包裹体测温恢复剥蚀厚度方法的原理、应用方 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并以东海盆地温州凹陷4-1-1井和塔里木盆地轮南1井剥蚀厚度的恢复为例来说明此法的具体应用。计算结果表明,温州凹陷4-1-1井E地层遭受剥蚀1900~2050m,轮南1井奥陶系不整合上遭受剥蚀2600m左右。研究表明,包裹体测温法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恢复地层剩蚀厚度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上扬子盆地的划出及其意义
    安作相, 马纪, 庞奇伟
    2005, 26 (5):  584-586. 
    摘要 ( 164 )   PDF(293KB) ( 219 )  
    首次划分出 了上扬子盆地。上扬子盆地位于湖北、重庆、四川、贵州、湖南境内,约50x104km2,其中以广泛分布古生界为特征。上扬子盆地之上又叠履着四川、江汉、西昌等盆地,该盆地是在古生界碳酸盐岩层中寻找天然气的有利场所,其中四川盆地已在震旦系、石炭系、二叠系中发现了许多气田(藏)。划分出上扬子盆地对于在南方开展古生界找油找气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与争鸣
    油气成藏期探讨
    李明诚, 单秀琴, 马成华, 胡国艺
    2005, 26 (5):  587-591. 
    摘要 ( 109 )   PDF(691KB) ( 410 )  
    成藏期是一个时间段,一个油气藏由多次充注形成。 烃包裹体的存在是油气运聚的直接证据,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图所对应的时间可以确定出成藏期。均一温度直方图分为连续分布型和非连续分布型两类:前者表示连续性的充注一期成藏;后者表示非连续性的充注多期成藏。成藏期是成藏史研究的一部分,新生代油气的成藏史比较短,多为一期成藏;古生代油气的成藏史比较长,可能有多个成藏期。但古老油气藏大部分都巳破坏消失,只有那些不断有油气充注或是晚期成藏的才能被保存下来,而目前它们未必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只有作成藏史研究才能对它们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也谈库车坳陷的异常高压问题
    李传亮, 靳海湖
    2005, 26 (5):  592-593. 
    摘要 ( 101 )   PDF(177KB) ( 218 )  
    通过岩石力学的分析和计算,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异常高压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对于库车坳陷异常高压的存在,尤其是克拉2气田的异常高压,比较普遍的认识是,这是由于构造抬升和水平挤压作用造成的。但是,根据计算结果,地层异常高压现象并不是因为地应力的挤压作用所致,而应该是油气运移和聚集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油气地质
    欧亚大陆的前寒武纪原油
    И.Д.齐莫什娜, H.C.吉姆
    2005, 26 (5):  594-604. 
    摘要 ( 86 )   PDF(1499KB) ( 136 )  
    研究了西伯利亚、东欧及阿拉伯板块的上元古界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烃类组分。现已查明,前寒武纪原油除了具有显生宙原油的许多特点外,还具有一些特殊的特性。所研究的前寒武纪原油富含吣轻质同位素。主要舍脂肪族成分,其中正构烷烃占主导地位。根据西伯利亚地台原油中所含的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成分,将其划分为4组,其中2组在东欧地台和阿拉伯地台也是相似的。这些原油的差异与前寒武纪海洋中局部生态凹地中最古老的原棱生徇脂类和最简单的真核生物脂类的特殊生物化学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物介绍
    石油地质专家 姜建衡
    2005, 26 (5):  605-605. 
    摘要 ( 55 )   PDF(109KB) ( 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