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2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3-08-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地幔流体中碳、氢的赋存形式及其同位素组成
    吴茂炳, 刘春燕
    2003, 24 (4):  273-276. 
    摘要 ( 150 )   PDF(247KB) ( 194 )  
    阐述了地球深部流体的性质,地幔流体中碳、氢的赋存形式及其同位素组成。地幔中的碳主要以金伯利岩中的金刚石、碳酸岩、地幔包体中的CO2流体包裹体和石墨、大洋中脊溢出的CO2等形式存在;碳同位素组成主要分布在-5‰附近,在-2‰~-10‰变化,并在-14‰~-24‰区段也有分布。氢赋存在地幔矿物的气液包裹体、浆胞及矿物裂隙、矿物结构(0H-)及结构通道(H°)中和早期结晶矿物的超显微包裹体中;氢同位素的组成为-30‰~-90‰,分布范围较宽。这些认识对有机、无机或混合成因油气藏碳、氢同位素组成的解释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石油地质》又添协办单位
    本刊编辑部
    2003, 24 (4):  276-276. 
    摘要 ( 86 )   PDF(51KB) ( 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综合地球物理研究中心”成立
    本刊编辑部
    2003, 24 (4):  276-276. 
    摘要 ( 42 )   PDF(51KB) ( 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柴达木盆地“厚顶”构造及其形成机理
    王明儒
    2003, 24 (4):  277-280. 
    摘要 ( 176 )   PDF(1235KB) ( 210 )  
    柴达木盆地“厚顶”构造现象甚为典型且分布广泛。这些“厚顶”构造可分为6种类型:尖顶屋脊式、双层结构式、圆顶帐篷式、断层叠合式、低丘式和草帽式。其在纵向上主要分布于第三系渐新统(E3)下干柴沟组及中新统(N1)上干柴沟组和上新统($N^1_2$)下油砂山组中。其在横向上主要分布于盆地的北部、西部及中腹部地区。厚顶构造的形成机理是由于厚度较大的泥质岩类塑性地层在强烈挤压和扭动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对油气勘探而言,厚顶构造有较好的生、盖条件。储集层以裂缝类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陆梁隆起断裂系统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张年富, 张越迁, 徐常胜, 王斌, 查明
    2003, 24 (4):  281-283. 
    摘要 ( 90 )   PDF(842KB) ( 160 )  
    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具深层断裂和中浅层断裂两大断裂系统。陆南、基东和基南3条区域大断裂是连接油源的主要断层,陆南和基东断裂均具上正下逆结构。基南断裂为逆断层,浅部未发育正断层。基东断裂上部正断层侧向封堵性较好,可形成断层侧向封堵油气藏;陆南断裂上部正断层侧向封堵较差,纵向也是开启的。基南断裂活动期与风城组烃源岩主要生油期即第一次成藏期匹配较好,三叠纪该断裂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基东断裂和陆南断裂底部逆断层活动期与油气成藏匹配关系与基南断裂相似,而其上部正断层活动期与乌尔禾组主要生油期即第二次成藏期匹配关系较好,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作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燕山运动期断裂对原生油藏保存、改造与破坏以及对次生油气藏的形成、保存、改造起着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巴楚瓦基里塔格基性-超基性杂岩40Ar-39Ar定年
    宋文杰, 李日俊, 胡世玲, 郭宏, 黄智斌, 郑多明
    2003, 24 (4):  284-285. 
    摘要 ( 96 )   PDF(156KB) ( 133 )  
    瓦基里塔格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的西部,巴楚县城南东约40km.这里发育一套轻微变质的碎屑岩哑地层,其中出露有一套基性-超基性杂岩。在该杂岩中曾获得辉长岩40Ar-39Ar年龄为821×106~837×106a.这组年龄数据是首次在塔里木盆地腹地获得的较可靠的前寒武纪同位素年龄资料。鉴于对该杂岩及其围岩时代的认识存在明显分歧,再次在该杂岩中采集闪长岩样品进行40Ar-39Ar定年,得到闪长岩40Ar-39Ar坪年龄为879.12×106a±1.47×106a,相应的等时年龄为881.34×106a±18.82×106a,反等时线年龄为880.35×106a±1.22×106a.这一测试结果进一步证明瓦基里塔格基性-超基性杂岩形成于前寒武纪,是塔里木盆地前寒武纪基底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自然电位解释孔隙压力
    王连生, 马志红, 郭占谦, 燕守斌
    2003, 24 (4):  286-288. 
    摘要 ( 103 )   PDF(990KB) ( 153 )  
    过去常采用声速法估算储集层孔隙压力,对于目前层间压力变化极大的大庆油田,声速法遇到了困难。经长期注水开发的砂岩储集层,自然电位的变化主要由过滤电位的变化所引起,而过滤电位与压差密切相关,由此引出了应用自然电位解释孔隙压力方法。以大庆油田砂岩储集层为例,依据自然电位测井原理和毛管流动电位理论提出了适用于油田开发过程中解释砂岩孔隙压力的自然电位法,提高了压力解释精度,可节约大量的测试费用,为油田开发过程中孔隙压力解释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断层封闭性综合分析方法——以永安油田沙二下油藏为例
    刘伟, 窦齐丰, 王韶华
    2003, 24 (4):  289-291. 
    摘要 ( 81 )   PDF(654KB) ( 121 )  
    断层封闭性具有侧向封闭性和垂向封闭性两方面的含义。断层封闭与否,不是简单地取决于断层两盘的岩性,断裂带性质是关键因素,据此提出了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实用性的断层封闭性综合分析方法,即通过研究断层两侧储集层的油水界面、过断层井的声波时差测井资料和统计分析断裂带的泥岩涂抹系数,综合判断断层的封闭状况。并用实例说明本方法对于确定断层侧向封闭性和垂向封闭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靖安油田上三叠统长6储集层成岩作用
    李斌, 朱永铭, 童孝华, 赵惊蛰, 刘莉莉
    2003, 24 (4):  292-295. 
    摘要 ( 99 )   PDF(908KB) ( 164 )  
    通过对5条剖面和11口探井的综合研究,认为靖安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储集层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等一系列复杂的成岩作用,成岩现象十分丰富,特征明显。从储集层储集性能的成岩作用研究表明,早成岩期的压实作用、多种矿物胶结作用是使储集层物性变差、孔隙度降低的两个重要的成岩控因;而溶蚀作用,特别是浊沸石矿物的溶蚀是储集层物性变好的重要成岩控制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梁家楼油田沙二段油气成藏规律
    苏永进, 房新娜, 陈丙申
    2003, 24 (4):  296-298. 
    摘要 ( 63 )   PDF(1751KB) ( 139 )  
    梁家楼油田是以开发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段为主要目的层的油田,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发现了沙二段油层在不同区域零星分布。结合区域资料研究了梁家楼地区沙二段油气地质特征和油藏特征,指出本区沙二段为典型的小型隐蔽性油藏,主要油藏类型为反向屋脊断块遮挡油气藏和断层-岩性复合油藏,总结了油气成藏规律,提出“小构造、小断层控油”和油气分布“南多北少、南浅北深”的观点,对指导本区及相邻地区沙二段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哈两国油气合作取得新进展 双方签订两个油气合作协议
    本刊编辑部
    2003, 24 (4):  298-298. 
    摘要 ( 56 )   PDF(47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马朗凹陷芦草沟组储集层特征及有利储集相带
    唐勇, 郭晓燕, 浦世照, 王海东, 阿不力米提
    2003, 24 (4):  299-301. 
    摘要 ( 72 )   PDF(888KB) ( 158 )  
    沉积物来源的多源性是造成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芦草沟组岩石类型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主要原因。储集岩以碳酸盐岩、凝灰岩(沉凝灰岩)为主,主要发育于芦草沟组中段,并具分区发育的特点。黑墩油区以各种灰岩、碎屑岩为主;马中油区以沉凝灰岩为主;牛圈湖油区以砂质白云岩为主。物性特征总体表现为低孔、特低渗;储集空间的成因类型可划分为三类:裂缝型、裂缝-溶孔型和硅化孔缝型;孔隙结构总体表现为中-差分选、中歪度的小孔微喉特征;孔喉连通性普遍较差,微裂缝起连通、储渗的双重作用。裂缝的发育程度最终决定了储集物性优劣。成岩作用中埋藏溶蚀作用、破裂作用和白云岩化作用是主要的建设性作用,裂缝发育纵向分布与其岩性和厚度有直接关系,泥晶灰岩和沉凝灰岩裂缝最为发育。裂缝横向展布及发育受所处构造部位和褶皱强度的控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朗凹陷芦草沟组烃源岩地化特征
    杜宏宇, 王鸿雁, 徐宗谦
    2003, 24 (4):  302-305. 
    摘要 ( 148 )   PDF(1512KB) ( 146 )  
    对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芦草沟组烃源岩的研究表明:烃源岩中原生成因的矿物沥青基质优势分布,其中有机质可能主要来源于菌藻类物质生物降解;可溶有机质生物标志物组成表现出烃源岩有机质具有陆源高等植物与微生物(菌藻类)混合生源构成的基本特征,富氢组分含量丰富;烃源岩样品的宏观热解特征反映出烃源岩有机质大量成烃的门限温度较高、主生烃峰带窄的特性,类似Ⅰ型干酪根成烃规律;此外该套烃源岩有机质中还含有相当数量的原生类脂物,具有一定低熟生烃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地震资料处理中几个问题的看法
    狄桂生, 石星
    2003, 24 (4):  306-307+315. 
    摘要 ( 93 )   PDF(806KB) ( 163 )  
    当合成记录或VSP资料与地震资料部分同相匹配不好时,并不一定是资料出了问题,而应当从极性上去考虑;正确地判定极性,才能提高地震解释成果的可靠性。对低速带的静校正中,在地形复杂而低速带厚度又相当大时,用垂向深度计算静校正量将可能出现不允许接受的误差;这时应该考虑用倾斜面的法线深度计算静校正量。在低信噪比和低倾角条件下(或地下构造复杂的褶皱区),应该充分利用速度资料,注意速度的反转现象;在与地震剖面对应的速度谱上,速度反转点往往就是断层的断点,系统地处理这些断点,就可能得到真正的断层位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MP参考面的高程含义分析
    吴建华, 贾明辰, 雷德文
    2003, 24 (4):  308-309. 
    摘要 ( 177 )   PDF(623KB) ( 161 )  
    从静校正量的计算过程和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静校正过程推导出了由共中心点(CMP)参考面反算其对应高程的计算公式,认为CMP参考面对应用于计算RG时的静校正量的起算点高程的一个平滑面,即CMP参考面有确定的高程含义。在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成图时,应利用叠加速度,找准高程平滑面以进行深度校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属性信息在砂砾岩油藏开发中的应用——以克拉玛依油田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油藏为例
    吕复苏, 黄小平, 任涛
    2003, 24 (4):  310-312. 
    摘要 ( 71 )   PDF(1438KB) ( 188 )  
    地震属性信息是蕴含在地震反射波中的有用信息,随着勘探开发力度的加强及油气藏精细描述的开展,地震属性信息已经引起地球物理、地质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尽管现代地震技术发展很快,信噪比和分辨率都有所提高,但仍不能忽视地震信息是反映地下地质情况的这一基本属性,它能从多方面反映地下特殊地质现象、沉积现象、流体特征等。以克拉玛依五区上乌尔禾组油藏为例,全面介绍了各种常用地震属性信息的概念及其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作用和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预测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地球物理方法——以塔河油田1号区块为例
    吕景英
    2003, 24 (4):  313-315. 
    摘要 ( 72 )   PDF(835KB) ( 164 )  
    塔河油田1号区块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埋深大、非均质性强,给储集层的预测和勘探布署带来极大的难度。在正确认识储集层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地震波振幅、频率、波形变化识别储集层;利用相干体计算技术、地震测井反演技术、速度分析技术、主曲率分析技术研究储集层缝洞发育情况;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岩溶发育情况,实践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有利区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钻井中标阿塞拜疆钻修井项目
    本刊编辑部
    2003, 24 (4):  315-315. 
    摘要 ( 60 )   PDF(49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准噶尔盆地沙漠区表层结构研究及静校正方法
    赵峰, 郑鸿明, 范旭
    2003, 24 (4):  316-318. 
    摘要 ( 109 )   PDF(1287KB) ( 153 )  
    准噶尔盆地腹部大都为沙漠所覆盖,地表起伏的沙漠以及近地表沙丘沙厚度的横向不均匀分布,给地震勘探带来了诸多困难。它不仅严重地吸收了反射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中、高频信息,同时,使地震记录上来自同一地层的反射波在相邻记录道上产生不同波长的静校正时差(时间延迟),其时差的高频分量直接影响地震反射波的叠加成像效果,而低频分量可以严重扭曲地下地质构造形态。消除沙漠区静校正时差的影响,首先要研究沙漠区表层及近地表结构的速度、深度关系,从而建立相应的深度与速度模型,在此基础上求取激发点和接收点的静校正值,以消除静校正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凝析气井防治水合物的系统管理方法
    关文龙, 李相方, 李敬松
    2003, 24 (4):  319-321. 
    摘要 ( 63 )   PDF(1730KB) ( 144 )  
    从气藏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凝析气井防治水合物的系统管理方法。该方法从凝析气藏生产过程本身的运行规律出发,充分考虑了生产各环节的相互制约与耦合关系,建立了水合物管理系统模型,并通过系统的状态图加以展示。给出了该方法在3口不同类型凝析气井防治水合物中的应用实例,说明该方法可以为凝析气藏管理实践提供有效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呼图壁呼2井区气藏合理开发技术指标确定
    钱根宝, 张茂林, 杜志敏, 刘明高, 王彬, 孙宝宗
    2003, 24 (4):  322-324. 
    摘要 ( 65 )   PDF(1916KB) ( 144 )  
    对呼图壁呼2井区气藏的凝析气高压PVT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计算,确定了适合描述该气藏流体相态行为的流体组分特征参数;利用地质研究成果所确定的单井各层物性参数,结合构造形态和井位,建立了相应的三维地质模型;在完成了储量拟合以后,针对气藏生产历史数据进行历史拟合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拟合效果;为了论证呼图壁呼2井区气藏合理开发技术指标,从9个方面对该气藏未来的开发指标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结论是:该气藏现有7口采气井能满足生产任务要求,气藏按150×104m3/d产能设计是合理的,稳产年限从2003年1月算起为8年,到2020年天然气和凝析油的采出程度分别为70.7558%和44.156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任11井山头注氮气可行性研究
    赫恩杰, 蒋明, 许爱云, 宋富霞, 闫爱华, 朱红莉
    2003, 24 (4):  325-328. 
    摘要 ( 119 )   PDF(648KB) ( 150 )  
    碳酸盐岩潜山油藏是华北油区的主要油藏类型,其动用地质储量占全油区的60%左右,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如何挖潜剩余油潜力,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是目前的主要工作方向。针对任11井山头块状底水潜山油藏的地质及生产特点,分析了注氮气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及有利地质条件;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论证了任11井山头注氮气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对注气井数、油气水平衡时间、采液速度、注气采油方式、注气速度、注气时机和开发井网等技术政策界限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任11井山头在一定工艺技术保障下,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是可行的,预计注气形成的富集油带厚度约200m,采收率提高4%左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凝析油回收和天然气液化动态仿真模拟
    熊钰, 赵明, 张健
    2003, 24 (4):  329-331. 
    摘要 ( 102 )   PDF(689KB) ( 158 )  
    焦汤绝热节流和透平机是凝析气轻烃回收和天然气液化的主要设备。给出了新的考虑效率核算的凝析气轻烃回收和天然气液化二级低温动态仿真模拟模型,利用PR方程对某凝析气藏地面工艺中的绝热节流膨胀和透平膨胀深冷分离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描述焦-汤绝热节流和透平膨胀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聚合物调剖技术
    邸胜杰, 吕振山, 王利峰, 张卫帼
    2003, 24 (4):  332-334. 
    摘要 ( 120 )   PDF(193KB) ( 154 )  
    以老区高含水油田为目标,开展生物聚合物调剖技术研究。在生物聚合物特性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岩心注入能力和封堵调剖能力。在取得室内物模驱油试验提高采收率9%,油井堵水增油647t后,对2口水井进行了生物聚合物调剖矿场试验,周围油井含水率下降7.7%~64.5%,一年来持续有效。通过矿场试验的跟踪监测和动态分析,明确了影响生物聚合物调剖效果的主要环节及因素,为该项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大规模推广应用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油气藏措施优选中的应用
    阳小平, 程林松, 孙福街, 张雄君
    2003, 24 (4):  335-337. 
    摘要 ( 95 )   PDF(202KB) ( 200 )  
    油气田增产措施的优选是一项复杂而又具有多目标性的工程项目,因而必须利用一系列技术经济指标才能系统全面地评价各项增产措施的水平。根据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分析原理,建立了一种应用于油气田增产措施优选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应用实例。结果表明,此方法计算简单,结果可靠,为决策者选择措施方案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量本利分析与油井措施决策
    陈清汉, 朱凯, 赵艳
    2003, 24 (4):  338-340. 
    摘要 ( 88 )   PDF(684KB) ( 169 )  
    应用量本利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油藏工程方法,分析了油井增产措施的成本构成,建立了油井措施临界增油量模型、措施投资上限模型、措施产油量临界销售价格模型。针对油田后期老井措施投入高、决策风险难度大的特点,首次引入了老井措施临界平衡点作业率和油井措施安全边际率的概念和分析模型。给出了油井措施决策一般程序,并列举了实例。系列模型符合油井措施过程中的经济运行规律,对老油田措施综合调整提供了一种评价决策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穿越多条裂缝水平井的井底压力变化特征
    刘振宇, 方亮, 安艳明, 翟云芳
    2003, 24 (4):  341-343. 
    摘要 ( 78 )   PDF(388KB) ( 133 )  
    研究了水平井在穿越多条裂缝条件下的渗流规律。在假设各裂缝流量不相等的条件下,给出了地层及裂缝内的压力分布公式,在假设各裂缝流量相等的条件下,绘制了井底压力理论曲线。理论曲线表现出3个流动时期的流动特点,即,早期裂缝线性流,地层向裂缝和裂缝向井筒的不稳定流和系统趋向于平衡的稳定流,同时表明了裂缝长度和间距对压力的影响。研究还表明,穿越多条裂缝的水平井在早期的井底压力特征与垂直裂缝直井的情况相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生物采油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挂牌
    本刊编辑部
    2003, 24 (4):  343-343. 
    摘要 ( 57 )   PDF(52KB) ( 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油田5口井获得重要油气发现
    本刊编辑部
    2003, 24 (4):  343-343. 
    摘要 ( 32 )   PDF(52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气井系统试井异常资料处理中校正模型的应用
    夏显佰, 王维君, 胡广军, 彭海军
    2003, 24 (4):  344-346. 
    摘要 ( 73 )   PDF(1108KB) ( 166 )  
    由于受地层等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气井稳定试井过程中所采集的产量和压力数据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导致产能曲线呈异常形态,无法求出气井无阻流量等参数,情况严重时不得不重新试气。引起试井资料异常的主要因素有储集层污染、变表皮系数、层间干扰和井底积液等。不同的因素对试井资料影响的特征和程度不同。在此情况下,应用SWT2000试井软件,对试井资料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判别、选择适应的校正模型,能够有效消除试井曲线的失真现象,顺利求得气井产能参数。实践表明,只要对引起试井资料异常的因素判断准确,校正模型选择得当,就能够得到可靠的产能参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效益评价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尹永光
    2003, 24 (4):  347-348. 
    摘要 ( 74 )   PDF(378KB) ( 172 )  
    随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的上市,企业价值和投资资本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目标,是股东的要求。因此公司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吸引投资,必须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效益评价工作正是为适应上市公司的这种需求而开展的,它可以为正确制定油田年度发展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此项工作的开展能够反映公司目前的生产经营状况,使油田开发向现代油藏管理迈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幅度构造成图技术
    徐文梅
    2003, 24 (4):  349-350. 
    摘要 ( 85 )   PDF(155KB) ( 216 )  
    在总结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托乎拉—三道桥地区低幅构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适于深层低幅度构造成图的技术和方法,利用这项技术和方法能够提高低幅度构造成图的精度,落实局部构造,降低勘探风险,对于类似地区的低幅度构造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温米油田第一口水平井喜获高产油流
    本刊编辑部
    2003, 24 (4):  350-350. 
    摘要 ( 60 )   PDF(50KB) ( 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与争鸣
    油气藏岩石的应力和应变状态研究
    李传亮, 杜文博
    2003, 24 (4):  351-352. 
    摘要 ( 75 )   PDF(158KB) ( 122 )  
    岩石沉积过程中的应变状态为一维应变,而应力状态为三维应力;岩石在油气开采过程中的应变状态为三维应变,应力状态亦为三维应力;实验室测定的岩石压缩系数为三维应变状态下的数值,不需转换就可以直接应用于油藏工程研究;把压缩系数从三维应变状态向一维应变状态进行转换的传统作法是不妥当的,这使得油气藏岩石的弹性能量严重被低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油层测试资料解释方法
    毛伟, 余碧君
    2003, 24 (4):  353-355. 
    摘要 ( 73 )   PDF(1269KB) ( 145 )  
    应用定产量压力导数方法、Peres卷积和反卷积方法对流动段压力资料进行解释,结果表明,在流动时间足够长的情况下,这3种方法能够求得可靠的地层参数。但Peres卷积和反卷积方法只适用于中期径向流动段,对受井筒储存和边界影响的早期和晚期资料无法分析;定产量压力导数方法的导数曲线通常未达到0.5水平线,多解性较严重。而恢复段的测试时间一般比流动段长,导数曲线比流动段完整,能够反映各种模型的流动特征。故提出一种新方法,即用拟稳定时间和拟稳定产量来等效开井流动过程,然后依据这两个参数采用典型曲线拟合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恢复段进行分析。应用新方法对10口井的恢复段压力资料进行了解释,并和直线分析方法(压力恢复方法一、二、三)以及平均产量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应用新方法能够求得准确可靠的参数,并能对各种边界情况做出判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中国石油探明储量变化特点与发展趋势
    周总瑛, 张抗, 唐跃刚
    2003, 24 (4):  356-359. 
    摘要 ( 134 )   PDF(509KB) ( 189 )  
    分析了中国近年来石油探明储量变化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较稳定、较高幅度地增长,但各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新增油田的储量规模变小和新增油田的储量丰度降低;剩余可采储量增长缓慢。根据中国历年石油探明储量的变化特点,选用了逻辑斯谛模型、经验趋势法、灰色系统模型3种方法,并结合国内其他预测值,综合分析了近中期中国石油探明储量的增长趋势。预计2001—2005年期间新增探明储量达35×108~38×108t,2006—2010年期间新增探明储量32×108~35×108t,石油勘探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的非均质性
    鲁新便
    2003, 24 (4):  360-362. 
    摘要 ( 159 )   PDF(169KB) ( 311 )  
    岩溶缝洞储集层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充分认识此类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发育情况对于油藏的有效开发至关重要。通过对岩溶缝洞储集层所特有的纵、横向非均质结构特征分析,对影响和控制岩溶缝洞储集层非均质性的主导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特有的孔渗结构特征和孔渗关系进行了探讨。对可能适合表征此类储集层非均质性的若干技术进行了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速发展的《新疆石油地质》——《新疆石油地质》引文分析
    陈建军, 刘池阳, 严卫宏, 唐勇槐
    2003, 24 (4):  363-366. 
    摘要 ( 68 )   PDF(442KB) ( 139 )  
    目前,国内对科技期刊影响力评价的指标主要是影响因子与被引频次;期刊的平均引用率直接影响着这两个指标。只有高质量论文和高平均引用率的期刊才会有高的影响因子与被引频次。通过对《新疆石油地质》的平均引用率、参考文献及其结构、作者群进行分析后认为该刊的平均引用率、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有很大的潜力。只要认识到参考文献的引用提高期刊质量缩短论文时滞期的重要性,其影响力自然会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油气地质
    注凝析油开采稠油的地质工艺
    Э.М. Халимов, Н.В. Колесникова, И.С. Джафаров, А. Хираяма
    2003, 24 (4):  367-368. 
    摘要 ( 86 )   PDF(530KB) ( 138 )  
    在西西伯利亚俄罗斯油田开展了注凝析油开发稠油的研究。现场实验结果表明,注入25%的凝析油,可使其混合液粘度达到原高粘油粘度的1/60.以俄罗斯油田为例,探讨了注凝析油矿场试验的可行性,预测了凝析油的用量和可能产出的油量,并对原油外输提出了一系列更换工艺设备的要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物介绍
    石油地球化学家 杨斌
    2003, 24 (4):  369-369. 
    摘要 ( 51 )   PDF(213KB) ( 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