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0年, 第2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0-08-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迅速崛起的吐哈油田
    2000, 21 (4):  260-260. 
    摘要 ( 56 )   PDF(83KB) ( 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板块构造条件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张恺
    2000, 21 (4):  261-265. 
    摘要 ( 122 )   PDF(507KB) ( 238 )  
    吐哈盆地属于长期发展的叠合型含油气盆地,它位于准噶尔-吐鲁番古陆块的东南部。盆地北部的发生与发展与博格达准地槽裂谷带的形成及演化有关;其西北端和南部的发生与发展与北天山窄大洋西端的演化和碰撞前陆盆地形成有关;其东北部的发生与发展与西伯利亚古板块和新疆古陆板块之间的活动有关。盆地内的古生界属海相、海陆交替相沉积,中生界属陆相沉积。盆地壳-幔深部有两期热地幔上拱活动,具备了形成生物成因与非生物成因两大油气源叠合、富集的板块构造条件,是含油气潜力较大的中型食油气盆地,其深部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鲁克沁构造带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运聚
    袁明生, 李华明, 苏传国
    2000, 21 (4):  266-269. 
    摘要 ( 66 )   PDF(376KB) ( 194 )  
    鲁克沁构造带储集层含油砂岩石英颗粒裂纹中存在两种类型的有机包裹体。第一类为大小不等、褐黄色、发黄色荧光、分不出气液相的纯液态烃包裹体,温度86~118℃;第二类主要为气相占10%~30%,透明无色或浅黄色、发褐黄色荧光的气液两相有机包裹体,温度113~157℃两组类型的有机包裹体反映出该区存在两期油气注入,第一期原油注入发生于早燕山运动期,成熟度相对较低;第二期原油注入为燕山运动中期,成熟度相对较高。两期油源构来自台北凹陷上二叠统。原油主要以油相及油、水混合相由西北向东南运聚成藏,运移过程中原油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稠化,源岩较低演化阶段成烃及构造带持续的隆升背景是导致原油稠化的主要原因,稠变时期主要为中、晚侏罗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确定含油气系统关键时刻研究方法的探讨
    燕烈灿, 黄卫东
    2000, 21 (4):  270-274. 
    摘要 ( 92 )   PDF(649KB) ( 165 )  
    根据油气勘探实践揭示出常用成藏期研究结果与客观实际的矛盾,较全面地分析了诸如流体包裹体分析、自生伊利石同位素测年等新技术应用于成藏期确定时,在前提假设、方法原理和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失误或不足。从构造控矿角度,分析了地震与含油气系统的必然联系,指出断褶构造运动是包含油气在内的地层流体运移的主要动因,指出发生在烃源岩供油气阶段的断褶构造活动期,才是烃源岩得以大规模排烃和油气运聚成藏的时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塘湖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成藏特征
    栗维民, 张瑞英
    2000, 21 (4):  275-278. 
    摘要 ( 125 )   PDF(412KB) ( 167 )  
    详细阐述了复合含油气系统地质要素之间的关系。认为三塘湖盆地存在上、中、下三个含油气系统。中含油气系统单源多储多期成藏,复合含油,油气来自二叠系芦草沟组,具有印支运动早期和燕山运动晚期两个成藏关键时刻(以前者为主),马朗凹陷黑墩带、牛圈湖带和马中带所环绕的二叠系生烃中心为油气主要分布区,油气以垂向运移和短距离侧向运移为主,系统充注能力强,主要储集层为二叠系芦草沟组和侏罗系西山窑组,系统排聚效率高,资源密度大,是最主要的含油气系统;上含油气系统油气来自三叠系小泉沟群,晚燕山运动期为成藏关键时刻,系统持续时间从中一晚三叠世到白垩纪末,保存时间从晚白垩世至今,油气主要分布于条湖凹陷三叠系成熟生油岩范围之内,纵向上则集中于下侏罗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潜力分析
    刘护创, 王文慧
    2000, 21 (4):  279-281. 
    摘要 ( 88 )   PDF(327KB) ( 214 )  
    台北凹陷隐蔽圈闭的主要类型为岩性型和地层型。在对这两种圈闭的形成因素、条件及其特点进行论述的同时,着重根据台北凹陷内各区带的砂泥组合特征及其与构造的匹配关系对符合隐蔽圈闭条件的区带作一评判。由于隐蔽圈闭的形成对地质因素要求极其严格,几乎是缺一不可,所以大部分区带都难以形成这种圈闭。在分析了台北凹陷的沉积、构造发育史的基础上指出,在葡萄沟段有可能形成岩石侧变圈闭;在胜北、温吉桑及十三间房等构造带有些形成地层型圈闭;在近物源区有可能形成古河道砂岩岩性圈闭及透镜状岩性圈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玉果─雁木西复式油气聚集带成藏特点
    焦立新, 涂小仙, 王加辉
    2000, 21 (4):  282-285. 
    摘要 ( 127 )   PDF(442KB) ( 208 )  
    通过对玉果—雁木西区带油气成藏特点的分析,认为该区控油气构造主要形成期为燕山运动中晚期;下侏罗统至第三系共发育有五套有效的储盖组合,含油气层系多且油藏类型丰富;区带油气运移以侧向为主,具有晚期成藏特点;如何在该区把握油气运移路径,并在有利方向上精细落实勘探目标,是该区带的取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雁木西油田油藏描述
    王劲松, 张宗和
    2000, 21 (4):  286-289. 
    摘要 ( 110 )   PDF(385KB) ( 173 )  
    利用工作站油藏描述软件系统,采用地震叠加速度场变速时深转换、克里金地质统计、井约束波阻抗反演、测井资料最优化解释及地震属性多无线性回归储集层物性等关键技术手段,分别从构造形态、储集层形态、储集层参数、油气水分布与油藏类型等方面描述了雁木西油田第三系和白垩系各油藏特征,并计算了储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火焰山断层下盘高陡构造油气勘探技术
    孙皓
    2000, 21 (4):  290-291. 
    摘要 ( 66 )   PDF(227KB) ( 163 )  
    高陡构造资料处理采用层速度时深转换技术和射线深度偏移技术,将得到比较准确的构造成像剖面。从形成机制上分析了火焰山断层下盘构造褶皱变形特征,并通过建立正确的地质物理模式,确定反映凹凸陡断反射波阻,进行地震精细解释,然后变速成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叠前去噪方法在吐哈盆地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陈兴盛, 周建军, 陈新
    2000, 21 (4):  292-293. 
    摘要 ( 66 )   PDF(244KB) ( 275 )  
    吐哈盆地的许多地区,地表条件、表层结构复杂多变,导致野外采集的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多种噪音干扰严重。去除噪音、提高信噪比是吐哈盆地地震资料处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叠前去噪更为关键。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比较重要的叠前去噪方法,并对它们的应用及效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实例及其效果分析
    王仲杰, 李全胜
    2000, 21 (4):  294-296. 
    摘要 ( 53 )   PDF(368KB) ( 254 )  
    由于胜北地区地震速度横向畸变大,致使局部构造难以落实,导致探井失利。为此,对该区做了基于模型的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以期解决速度问题,落实局部构造。总结了处理及建模的技术思路,对处理中的关键技术做了具体阐述,并对处理成果做了三维解释论证。本次综合研究方法,可以成为进一步作好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与解释工作的有益参考,解释成果可以作为扩大该区油气储量规模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混源型油气藏的形成及地球化学特征
    李巧梅
    2000, 21 (4):  297-300. 
    摘要 ( 85 )   PDF(372KB) ( 181 )  
    吐哈盆地是在多期构造运动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个复合性含油气盆地。主要发育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多套烃源岩,燕山运动早期、中—晚期及喜马拉雅运动期为烃源岩的主要生、排烃高峰期。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盆地内除发现具单一成因类型的“煤型”、“油型”油气藏外,还发现有“混源型”油气藏,并且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混源型”油气藏愈来愈普遍。着重剖析了“混源型”油气藏的形成及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其应用原油碳同位素定量分析混源油混源比例之方法,并应用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从而解决了盆地内已发现混源油的混源比例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煤系沉积环境与煤沼有机相
    李华明
    2000, 21 (4):  301-303. 
    摘要 ( 76 )   PDF(323KB) ( 199 )  
    通过对煤系地层中的孢粉组合特征、煤岩中的植物残体、木化石的结构解剖和生物遗迹化石及泥质岩中的粘土矿物组成、微量元素分布等一些特殊的地质现象研究,详尽分析了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的沉积环境,并根据沉积特征将水西沟群煤系的沉积环境进行进一步分类,划分出了煤沼有机相。研究认为,早、中侏罗世吐哈盆地的气候属亚热带的季节性明显的温暖潮湿气候;沉积环境以普遍浅水的河沼和湖沼为主体;水介质多为淡水、偏酸性;煤沼沉积环境可归纳为八种类型、四种有机相。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水中伊/蒙间层矿物对吐哈油田油层伤害的室内研究
    蒋祖国, 王义才, 韩润静, 黄天雪, 危国亮, 秦恩鹏
    2000, 21 (4):  304-306. 
    摘要 ( 103 )   PDF(346KB) ( 243 )  
    注水是油田提高产量及采收率的一种常规措施和采油方法,但注水也存在着地层伤害,如水敏、乳化等。针对吐哈油田的储集层地质特征和注水情况,在应用离心法将样品分两批离心不同时间的基础上,经扫描电镜分析、X—衍射分析、荧光显微镜鉴定、渗透率检测等手段,探讨了室内注水模拟实验中伊/蒙间层矿物对储集层产生的伤害,提出了注水中迁移的伊/蒙间层矿物的乳化液堵将对油田油层产生较大伤害的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战略研究
    俞启泰
    2000, 21 (4):  307-310. 
    摘要 ( 93 )   PDF(501KB) ( 214 )  
    提出了提高油田采收率分三步走的研究战略,即:研究米到百米级的“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的分布特点及开采方法;研究厘米到分米级的“小尺度”未波及剩余油的分布特点及开采方法;究已波及区剩余油(“微尺度”剩余油)分布特点及提高驱油效率的方法。计算和研究出了“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的三大富集区:即注水高粘原油正韵律油层顶部未波及剩余油;边角影响未波及剩余油;由层系内小层物性差异形成的未波及剩余油。研究出了开发未波及剩余油的10项技术。指出,①例钻水平并将在开采“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②低流度比驱替剂将在开来“小尺度”未波及剩余油中扮演重要角色;③以水气交替注入为基础添加起不同作用化学剂的泡沫系统将在提高已波及区的驱油效率中起重要作用;④热力法开采高含水油藏能提高驱油效率,但一般不能提高波及效率;⑤微生物采油法和振动波采油法在提高采收率中不能起决定性作用;⑤经济分析在评价提高采收率技术中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水驱特征曲线确定活塞式驱程度指数的方法
    高文君, 徐冰涛, 王谦, 阳兴华
    2000, 21 (4):  311-314. 
    摘要 ( 90 )   PDF(296KB) ( 190 )  
    在分析研究甲、乙、丙、丁型水驱特征曲线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类水驱特征曲线,这两类曲线不仅可应用于水驱开发油田可采储量和采收率的预测,而且也可以确定活塞式驱程度指数。研究表明,当活塞式驱程度指数越接近于1,表明活塞式越明显;当活塞式驱程度指数越接近于0,表明活塞式越不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采井网对水驱采收率的影响
    彭长水, 高文君, 李正科, 袁昭
    2000, 21 (4):  315-317. 
    摘要 ( 86 )   PDF(399KB) ( 310 )  
    在深入研究前人对水驱采收率影响的基础上,导出了并网密度、江采井数比、并网参数、油层非均质系数与水驱采收率的关系,从而建立了一种考虑因素较多而又便于计算的水驱非均质油藏采收率和波及系数的计算模型。该模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即可转化为谢尔卡乔夫、范江、杨凤波等人分别提出的或推导的水驱采收车模型,因此很具通用性,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神泉复式油田滚动勘探开发成效与挖潜经验
    何勇, 罗权生, 赵铭
    2000, 21 (4):  318-322. 
    摘要 ( 138 )   PDF(462KB) ( 273 )  
    神泉池田是一个典型的复式油田。纵向上,包括侏罗东、白垩系和第三系下、中、上共五个油藏。横向上发育12个含油断块。各断块之间油水系统各异,油气富集程度不均。自1996年实施滚动勘探开发方案以来,不仅陆续发现了神213、神220等八个新的含油断块,而且发现了第三系中、上两个新油藏。使油田的储量规模逐年增加,产能由最初的1×104t扩大到11×104t,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总结此类油气田的油气聚集特点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和滚动勘探开发一体化的技术思路、政策与运作方式,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吐玉克深层稠油油田开发方式研究
    赵健, 徐君, 崔英怀, 杨文战
    2000, 21 (4):  323-325. 
    摘要 ( 103 )   PDF(295KB) ( 225 )  
    针对吐玉克油田埋藏深,原油粘度高,储集层物性差,世界上尚无成功开采先例的特点,从应用于稠油开发的各种开采方式机理着手,筛选出了可应用于吐玉克油田的开采方式,并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对衰竭式、注水、注化学剂几种开采方式进行了优选、对比,同时对注化学剂开发的敏感性参数进行了分析。另外针对吐玉克油田原油为塑性流体的特点,提出了拟塑性流体的产能方程,为吐玉克油田的经济、有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平井在吐哈盆地红南油田底水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徐君, 李洪成, 刘全洲, 龚卓
    2000, 21 (4):  326-328. 
    摘要 ( 76 )   PDF(343KB) ( 191 )  
    根据油田地质特征,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了红南油田白垩系油藏下油组应用水平井与直井的开采效果,论证了应用水平井开发的可行性。同时根据油田地质特征及油藏数位模拟进行水平井地质设计、产能分析,确定其合理产能。通过与油田生产动态资料相对比,表明了水平井对底水油藏具有较好的开发效果,水平井产能的确定结果是可信的,其方法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arth Vision软件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黄式斌, 石晓燕, 庞惠华, 郭素桦
    2000, 21 (4):  329-330. 
    摘要 ( 99 )   PDF(294KB) ( 166 )  
    EarthVision软件是一个国际上流行的地质建模软件。1997年引入吐哈油田以来,在石油勘探领域寻找隐蔽油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油田开发数值模拟中,可以利用该软件建立断层模型、构造模型、储集层模型和流体模型,最终形成符合实际的油藏模型和提供准确可靠的地质参数场,从而提高模拟和预测的精度以及油藏综合管理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模型反演技术在浅层储集层研究中的应用
    罗权生, 吴永富, 陈旋, 杨惠娟, 王凤英
    2000, 21 (4):  331-332. 
    摘要 ( 86 )   PDF(220KB) ( 221 )  
    反演技术是目前用于储集层预测的重要手段。该方法的实质是将常规的界面型反射剖面转化为岩层型测井剖面,为地质学家直接研究储集层横向变化提供方便。我院1998年引入的荷兰Jason公司的Invermod模块便是实现上述转化的技术之一。从简单介绍反演基本原理及Invermod工作流程出发,指出非阻抗反演与波阻抗反演结合使用,对识别薄层更为有效。通过一年的开发和在神泉油田浅层储集层预测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伯利亚地台涅帕-鲍图奥巴台背斜文德系碳酸盐岩巨型油气聚集带
    г·г·谢明, 李国都
    2000, 21 (4):  343-350. 
    摘要 ( 81 )   PDF(146KB) ( 157 )  
    通过地质、构造、岩相、测井、地球化学和水文地质学等综合研究,首次在涅帕一的图奥巴台背斜中部留出叶列马-乔纳油气聚集带。该油气聚集带面积2.2×104km2,据作者估算,其石油可采储量约为20×108t,储集层是文德系的普列奥布拉任卡层。普列奥布拉任卡层全区广泛分布,岩性为生物白云岩。后者形成于相同的沉积环境并经受了类似的后生改造过程,成为孔隙型储集层。该油气聚集带属于大型岩性圈闭,成因与生物礁体有联系。该带的含油气性主要是两个地质条件决定的:首先,古构造上,在晚前寒武纪和显生宙该区一直处在涅帕-鲍图奥巴台背斜的较高部位,因此,它是烃类运移的长期指向区;其次,在该油气聚集带范围内位于普列奥布拉任卡层底部的吉拉区域遮挡层缺失,这使得烃类物质能够从下面的碎屑岩含油层系注入到普列奥布拉任卡层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油地质学家
    王昌桂
    2000, 21 (4):  351-351. 
    摘要 ( 60 )   PDF(192KB) ( 1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