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9年, 第2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1999-12-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三维应力场数值模拟在油气运聚分析中的应用
    谭成轩
    1999, 20 (6):  455-458. 
    摘要 ( 39 )   PDF(358KB) ( 124 )  
    在张强凹陷现今三维应力场数值模拟的基础上,通过应力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定量化关系分析,运用油气运移势场,探索应力场在油气运移聚集研究中的应用;依据最大、最小主压应力大小和方向,为油田注来开发等提供合理化方案。该研究思路与方法将对食油气盆地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低断块油藏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李成明
    1999, 20 (6):  459-464. 
    摘要 ( 64 )   PDF(517KB) ( 121 )  
    低断决油藏属于特殊类型的隐蔽油藏,其形成需要适当的条件。低断块油藏在吐哈盆地近期的油气勘探和储量增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已找到的低断块油藏数量较多,但特点不一,形成条件各异。研究表明,油气的不断运移是低断块油藏形成的根本原因,而构造变动、异常高压含油气区的存在、长期生排烃、储集层发有较差、油质重调等都可以成为促使油气不断运移长期存在的因素。通过分析低断块油藏特殊的形成条件及不同成因低断块油藏的分布规律,认为在油气勘探过程中应重视对低断块油藏形成的可能性研究。胜北次凹周围低断块油藏勘探有较大的潜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马桥凸起侏罗系油气成藏期次
    刘得光,王飞宇
    1999, 20 (6):  465-467. 
    摘要 ( 43 )   PDF(291KB) ( 98 )  
    综合各种油气成藏期次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准噶尔盆地马桥凸起侏罗系的油气成藏期次。认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和西山窑级油藏主体在中晚侏罗世形成;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混合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的特点,最初进入储集层的石油在中晚侏罗世,后期注入储集层的高成熟石油主要在晚白垩世,最后天然气成藏主要在早第三纪。同时认为,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与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龄不一定都能记录油气成藏最早时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西南山前构造特征及含油气前景
    陈新安,张兴林,屈秋平,周洪清,邱斌,彭琪宇
    1999, 20 (6):  468-472. 
    摘要 ( 83 )   PDF(516KB) ( 133 )  
    塔西南山前构造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构造特征。由西向东分为依格孜牙、齐姆根、叶尔羌河-棋盘、柯克亚-曲吕西、玉力群-克里阳、桑株-杜瓦6个弧形构造段,由南向北分为杜瓦-桑林-克里阳-帕米尔、曲吕西-柯克亚-棋盘、苏勒阿孜-固满-依格孜牙、泽普-英吉沙4排褶皱-冲断构造带。各弧形构造段之间以走滑断裂、斜冲断裂、褶皱带为界,各段的构造样式不同;由南向北,4排褶皱-冲断构造的变形程度依次减弱,褶皱-冲断时代依次变新。在此基础上,对塔西南西南缘的含油气前景进行了分析。认为,依格致牙背斜带-达尔鼻状构造──齐姆根弧形三角带构造、棋盘鼻状构造-柯克亚背斜、甫沙背斜-玉力群-克里阳三角构造带为最有利的含油气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家海凸起彩31井区构造演化分析
    张学军,李培俊,李钢
    1999, 20 (6):  473-475. 
    摘要 ( 63 )   PDF(319KB) ( 166 )  
    构造演化对白家海凸起的油气成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白家海凸起上除中-上三叠统小泉沟群在彩16井、彩31并局部范围内剥蚀殆尽外,其余地层都无缺失现象。利用厚度法较为准确地恢复了目的层面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构造形态,在平面上精细描述了白家海凸起的构造演化过程,并从构造发展史的角度分析了区内地层分布特征和油气成藏条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西部盆地新生代油气藏深部有机质成烃的论据
    周炎如
    1999, 20 (6):  476-480. 
    摘要 ( 50 )   PDF(464KB) ( 109 )  
    在利用科拉半岛超深钻的实际资料和德国黑森地区地壳深部(地震)地球物理资料,证实中地壳低速塑性层矿化水的存在的基础上,应用深部成烃的基本原理,归纳出深部有机质成烃最终产物的有机化合物组合的特征为:短链正构烷烃多于长链、双环芳烃多于稠环、硫芴(二苯并噻吩)多于氧芴和芴、二环和三环萜烷丰度较高以及原油多为高成熟度等。这些有机化合物特征与塔西南幼陷羊布拉克油气藏和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冷潮油气藏中的有机质成分进行对比,认为它们的原油都是来自深部中地充低速塑性层,通过滑脱构造带和推覆断裂带,在晚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运移至有效构造区带成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北石炭系、二叠系煤层含气性及前景
    王伟,宁正伟
    1999, 20 (6):  481-484. 
    摘要 ( 87 )   PDF(372KB) ( 117 )  
    据丰富的资料对华北石炭、二叠系煤层含气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煤层演化变质程度、煤岩组分中镜质组含量、灰分产率、顶板岩性和上覆有效地层厚度是影响煤层含气性的主要地质因素。依据影响煤层含气性因素对华北石炭系、二叠系煤层含气性前景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露头区克拉玛依组沉积体系及演化序列分析
    刘顺生,焦养泉,朗风江,颜佳新,徐春华
    1999, 20 (6):  485-489. 
    摘要 ( 65 )   PDF(463KB) ( 185 )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露头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五个砂层组的精细描述,认为大面积出器的S_4-S_1;砂层组属于上克拉玛依组,分布较为局限的S_5砂层组属于下克拉玛依组,其沉积早期受发育于盆地基底和逆冲推覆体之上的、垂直于加依尔山的深切谷控制,而沉积晚期深切谷逐渐被填平补齐之后形成超覆。从下到上可划分为五种沉积体系:即冲积扇沉积体系、扇前湿地与低弯度河沉积体系、冲积-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和湖泊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盆四扇碎屑岩储集层沉积模式
    刘为付,刘双龙,孙立新
    1999, 20 (6):  490-492. 
    摘要 ( 44 )   PDF(280KB) ( 76 )  
    湖盆碎屑岩沉积体系中,冲积扇、扇三角洲、三角洲、水下角砂体是内陆盆地的主要油气储集体。湖盆四扇的形成和发展与水流作用密切相关,水流作用是主要搬运动力,贯穿于湖盆四扇沉积始末,湖盆碎屑岩沉积基本上都是由水道相和非水道相两种主要相单元构成,这两种基本相单元组成了湖盆四扇碎屑岩储集层沉积的骨架砂体。作者提出了湖益四扇储集层沉积模式,总结出组成湖盆四角两种基本相单元的沉积学特征及其开发地质学特征。水道相是开发的主力油层,非水道相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层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覆盖区奥陶纪生物地层
    赵治信,谭泽金,唐鹏,肖继南
    1999, 20 (6):  493-500. 
    摘要 ( 71 )   PDF(691KB) ( 210 )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出露于盆地周缘并在覆盖区主要构造单元钻遇。覆盖区奥陶系包括台地相、斜坡相和槽盆相三大类型;含有冷水型和暖水型牙形石化石及珊瑚、笔石、三叶虫和几丁虫等化石,共划分出57个带或组合。根据多门类化石将盆地奥陶系诸多岩石地层单元的时代、中-上奥陶统和寒武系界线进行标定;分别对各构造单元内部及全盆地奥陶系各地层单元进行对比;指出盆地内存在相带变化、奥陶系内部地层间断等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纪物源分析
    张琴,张满郎,朱筱敏,钟大康,王贵文
    1999, 20 (6):  501-504. 
    摘要 ( 58 )   PDF(450KB) ( 123 )  
    利用研究区内各层段砂岩分区的类型、岩屑类型及含量变化、重矿物组合、砂岩百分含量、地震剖面上河道充填方向及地层倾角测井资料,综合判断准噶尔盆地车东斜坡区侏罗系各层段的主要物源方向、母岩类型及古水流方向。分析结果指出,下侏罗统八道河组-中侏罗统西山密组沉积期研究区以北部物源为主,母岩类型以基性喷出岩为主,变质岩次之,含少量中酸性喷出岩及沉积岩;中侏罗统头屯河组沉积期南部物源对研究区南部沉积区的控制作用加强,变质岩岩屑含量明显升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砂体厚度的随机模拟
    李少华,张昌民,汤军
    1999, 20 (6):  505-507. 
    摘要 ( 49 )   PDF(350KB) ( 97 )  
    在中原马厂油田沙三下2砂组的砂体厚度分有研究中,对砂体的厚度进行了随机模拟,并与常规插值方法作的砂体等厚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应用顺序高斯模拟方法能更好地去征储集层的非均质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驱特征曲线研究(七)
    俞启泰
    1999, 20 (6):  508-512. 
    摘要 ( 45 )   PDF(347KB) ( 150 )  
    根据水驱特征曲线研究的最新进展,补充了一种新的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式和8种新的水驱特征曲线表达式,研究了代表它们含水上升规律的含水率与可采储量来出程度关系的变化特点。分析了它们的理论与实用价值。使目前国内外的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式的总数达到了7种,水驱特征曲线的总数达到了40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异常高压油藏采油指数随压力变化模型的建立
    汤承锋,彭永灿,夏兰,吴旭泉,杨琨,李勤良,张勇
    1999, 20 (6):  513-514. 
    摘要 ( 46 )   PDF(245KB) ( 66 )  
    异常高压油藏在开发过程中随着原油被采出,地层压力下降,上覆地层的压应力增大,孔隙空间发生变化,渗透率随之也发生变化,此时,渗透单是地层压力的函数。通过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异常高压油藏采油指数随压力变化的教学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田开发方案信息熵灰色物元代化理论
    肖芳淳
    1999, 20 (6):  515-517. 
    摘要 ( 53 )   PDF(262KB) ( 105 )  
    介绍了信息熵灰色物元优化理论。针对每一开发方案均包含有各类技术、经济指标,许多指标既互相依赖,又互相矛盾,给决策、评价带来巨大困难等特点,全面考虑了方案中各类技术经济指标的优劣的同时,利用信息熵灰色物元优化理论来评价、优选油气田开发方案。经实例采用VisualBasic计算,该法计算简便可行,便于矿场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量递减方程判别理论基础及应用
    高文君,王作进
    1999, 20 (6):  518-521. 
    摘要 ( 123 )   PDF(326KB) ( 190 )  
    应用Arps方程进行产量递减类型判别和趋势预测,常适用于开发历史较长的油田,而对于开采历程较短、实际生产数据很少的油田,应用Arps方程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作者从相渗及物质平衡基本原理出发,从理论上进一步完善了Axps方程的的理论推导,使其与目前相渗研究成果相匹配。这样,在油田开发初期,一旦确定了油藏的储集层物性及相渗特点──标准化油根相对渗透车关系式,即可判别其递减类型,确定其初始递减率并进行趋势预测。经实例验证,方法可行、可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两种产量预测模型的比较
    王俊魁,刘誉松,李发印
    1999, 20 (6):  522-525. 
    摘要 ( 53 )   PDF(320KB) ( 133 )  
    应用逻辑斯蒂(或哈伯特)产量模型和双对数产量模型对两个油田的年产油量和累积产油量进行了预测和比较,结果表明,双对数模型可对油气田整个开发阶段的产量进行预测,同时还可以预测油气田的可采储量,其预测精度要明显高于逻辑斯蒂(单对数)模型。应用表明,双对数模型是目前预测油气田产量中比较好的一种预测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凝析气井增产措施效果评价方法
    吴月先,吴静,张佩波,唐鸿宾
    1999, 20 (6):  526-527. 
    摘要 ( 40 )   PDF(193KB) ( 111 )  
    虽然凝析气井产出的凝析油少,但措施增产效果评价不考虑凝析油产量时,必然使评价结果缺少准确性。作者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先将凝析油产量折算成天然气产量,再将天然气产量折算成同一生产压差条件下的气产量,并求取评价指标,实现措施效果精细描述。方法简便、适用,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冷采技术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应用前景
    杨生榛,喻克全,邹正银,木合塔尔
    1999, 20 (6):  528-531. 
    摘要 ( 43 )   PDF(384KB) ( 134 )  
    稠油冷采是80年代末期加拿大兴起的一项新技术,其主要做法是,不注蒸汽,也不采取防砂措施,而是射乱后直接应用螺杆泵进行采油。它具有开采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的优点,一般单井日产油可达8t以上,采收率可达8%-15%,开采成本低于4.5美元/桶。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稠油油藏资源丰富,且多数埋藏浅、油层胶结疏松和具有一定的溶解气量,冷采技术在这里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气测及荧光录井确定凝析油气藏油气界面
    邓兴梁,赵少宇,但唐晋
    1999, 20 (6):  532-533. 
    摘要 ( 50 )   PDF(209KB) ( 111 )  
    柯克亚凝析油气田所产原油为挥发性原油,气为凝析气。油气性质在地下状态差别小,用测井资料对具气顶的油环确定油气界面及划分油气层非常困难。可利用挥发性原油与凝析气的特殊性,油层与气层在气测及荧光录井中的显著差别,准确确定油气界面及划分油气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含油气盆地盖层形成的地史特征
    1999, 20 (6):  541-542. 
    摘要 ( 62 )   PDF(174KB) ( 12 )  
    在分析塔里木地台沉积厚度图、沉积盖层厚度演化图和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将塔里木地台沉积盖层的形成划分为四个阶段:寒武纪-早古生代、中-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简要地描述了每一阶段的地球动力学、岩相古地理环境。采用已开发出来的特殊方法,编制了一系列图件,这些图件反映了超覆在寒武-奥陶系、石炭系和三叠系生油岩系之上的沉积层厚度连续增长的情况。对每一个生油层系都划出了生油岩处于生油主带的地区,并指出了生油岩是超过了生油主带,还是尚未进入生油主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油地质勘探专家
    袁明生
    1999, 20 (6):  549-549. 
    摘要 ( 58 )   PDF(159KB) ( 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