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9-01-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页岩油藏的成藏条件及中国页岩油藏有利区展布
    杨伟伟,冯 渊,杨 勇,付晓燕,冯永玖
    2015, 36 (3):  1-1.  doi: 10.7657/XJPG20150301
    摘要 ( 126 )   PDF(300KB) ( 153 )  
    中国页岩油资源量十分丰富,阐明中国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页岩油藏的成藏条件,对于查明中国页岩油藏的有利分布区具有重要意义。页岩油藏成藏地质条件包括两大方面:大规模分布的成熟度适中的腐泥型、富有机质泥页岩提供了页岩油成藏的物质基础;渗透性相对较好的夹层或裂缝发育的页岩层为有利页岩油储集层。中国各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分析表明,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湖相中厚层富有机质泥页岩层系的页岩油成藏条件较好,为中国页岩油藏的主要有利区,包括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三塘湖盆地二叠系、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四川盆地侏罗系、松辽盆地白垩系、渤海湾盆地古近系、苏北盆地古近系、江汉盆地古近系、南襄盆地古近系。其中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与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油地质条件最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中深层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童传新1,2,马 剑3,裴健翔2,徐新德2,刘 平2
    2015, 36 (3):  1-1.  doi: 10.7657/XJPG20150302
    摘要 ( 84 )   PDF(300KB) ( 187 )  
    为查明莺歌海盆地底辟带东方区中深层天然气成藏规律,在底辟活动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天然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对高温高压带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分布差异及其与成藏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方区高温高压带存在成熟煤型气、高成熟含混合成因CO2煤型气和高成熟富无机CO2煤型气等3种类型热成因气,其主力气源岩为中新统梅山组;底辟核部和近底辟核心区高温高压带发育多期混合充注天然气,晚期改造作用强,底辟斜坡带D13-2气田保留大量早期充注的天然气;底辟带及其周边天然气分布与充注期次和底辟活动强度密切相关。D1-1井区底辟的影响范围大约为10 km,10 km以外范围天然气品质变好,以富烷烃的天然气为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库车坳陷米斯布拉克地区化探异常的油气地质意义
    林玉祥1,朱传真1,张 岗2
    2015, 36 (3):  1-1.  doi: 10.7657/XJPG20150303
    摘要 ( 69 )   PDF(300KB) ( 168 )  
    应用影响因素校正及趋势拟合分析方法,对库车坳陷米斯布拉克地区地球化学背景及化探异常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黒英1井—米斯布拉克—卡路康下一线、沙拉依塔木—黑英山乡一线及满族塔木附近化探指标值较高,也是化探异常主要分布区。根据单指标异常级别、组合及配置关系,识别出16个综合异常。根据综合异常所处的构造位置、分布特征及其组合关系,又划分出了5个有利—最有利和有远景的综合异常区,其中,中部环状综合异常区为最有利油气勘探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库车坳陷油气有序聚集规律及其勘探意义
    林 潼1,2,冉启贵2,曾 旭2,魏红兴3, 孙雄伟3
    2015, 36 (3):  1-1.  doi: 10.7657/XJPG20150304
    摘要 ( 83 )   PDF(300KB) ( 233 )  
    多种油气藏类型伴生共存的现象在许多盆地中都较为常见,然而目前的研究仅仅是对单一的油气藏类型开展其赋存规律的研究。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各种油气藏的分布特点,认为库车坳陷油气藏在区域上和空间上都存在着油气有序聚集的特征。这种有序聚集规律主要表现为:不同油气藏烃类组份特征分布规律的有序性、成藏动力空间分布的有序连续性和保存机制的有序性,从而形成了库车坳陷不同类型油气藏在空间上共生伴存的特征。这一认识上的突破,对于深化库车坳陷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热液作用对塔东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影响
    邵红梅1,2,卢 曦2,李国蓉3,孟祥豪3
    2015, 36 (3):  1-1.  doi: 10.7657/XJPG20150305
    摘要 ( 58 )   PDF(300KB) ( 200 )  
    热液活动对塔东地区白云岩储集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综合应用岩石薄片显微镜鉴定、阴极发光分析、碳氧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稀土元素分析等技术,研究了热液地质作用对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储集层的影响,建立了热液作用的期次及其岩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识别标志。对寒武系碳酸盐岩储集层具有改造意义的热液作用有两期,Ⅰ期热液作用发生在中-晚奥陶世,在寒武系白云岩中形成裂缝,而对泥灰岩层段改造较弱或未改造;Ⅱ期热液作用发生在二叠纪末,表现为研究区内广泛的热液溶蚀作用,形成寒武系重要的溶蚀缝洞型白云岩储集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古地貌成因组合识别法恢复塔河油田主体区古岩溶地貌
    曹建文1,2,夏日元2,张庆玉1,2
    2015, 36 (3):  1-1.  doi: 10.7657/XJPG20150306
    摘要 ( 65 )   PDF(300KB) ( 234 )  
    针对古地貌控制了岩溶储集空间的形成与展布,探索应用古地貌成因组合法恢复塔河油田主体区前石炭纪古岩溶地貌。在岩溶台地、岩溶缓坡地、岩溶陡坡地、岩溶山间盆地等4类二级地貌单元的基础上,增加地貌识别因子,进一步划分出10种三级地貌单元,提高了古地貌形态识别的精度。结合微地貌单元岩溶发育特征和油气储集性能,分析油气产量与地貌的关系,为岩溶储集层预测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南21井区头屯河组油藏储集层沉积韵律表征及其应用
    蒋志斌,冯利娟,覃建华,刘文涛,钱川川,罗治形
    2015, 36 (3):  1-1.  doi: 10.7657/XJPG20150307
    摘要 ( 57 )   PDF(300KB) ( 149 )  
    石南21井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油藏水淹受储集层沉积韵律性影响大,正韵律区域底部水淹强,中上部水淹弱;反韵律区域整体水淹较强。采用层间渗透率比值法确定划分储集层韵律的临界值,从而查明了油藏正韵律分布区;通过建立预测弱水淹油层厚度模型,进一步优化井位,降低加密风险。所提出的储集层沉积韵律特征表征方法和弱水淹油层预测方法可操作性强,经新完钻调整井验证符合程度高,可推广至其他块状低渗砂岩油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台缘结构特征及油气指示意义
    孟祥杰1,高志前2,樊太亮2,林建品1,刘团辉1,席增强1,崔丽华1
    2015, 36 (3):  1-1.  doi: 10.7657/XJPG20150308
    摘要 ( 54 )   PDF(300KB) ( 234 )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台缘是一个油气富集区,根据地震、测井、岩心和露头等资料,揭示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不同地区台缘特征差异大:塔北地区为退积陡坡弱镶边型;塔中地区为加积陡坡镶边型;塔西南和阿瓦提地区为弱加积—进积缓坡型;塔南地区为弱加积—进积型,陡坡缓坡均有分布,并在其间发育继承性台间斜坡。综合构造、沉积、古环境以及成岩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发现,塔北、塔中地区在早—中奥陶世处于古迎风面,台缘坡度陡;塔西南、阿瓦提地区处于古背风面,台缘坡度缓;塔北地区同沉积时自台地向盆地构造沉降速率变化快,台缘结构为退积型;塔中地区变化慢,台缘结构为加积型。由此认为,古气候和构造沉降速率变化快慢对台缘类型影响较大。台缘结构特征对比有利于岩相古地理恢复以及滩体等有利储集区的纵、横向展布预测,对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的油气勘探由台缘带向台内区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北地区黄山街组湖盆滩坝砂体沉积模式
    唐 武1,仲米虹2,田建华1,邹梦君1
    2015, 36 (3):  1-1.  doi: 10.7657/XJPG20150309
    摘要 ( 64 )   PDF(300KB) ( 127 )  
    查明陆相拗陷湖盆滩坝砂体发育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对该类型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上三叠统黄山街组湖侵—高位体系域沉积时期发育的滩坝砂体进行了详细分析后指出,研究区滩坝砂体发育坝主体、坝侧缘、坝间、滩砂和湖湾泥5种微相,每种微相沉积特征差异明显。平面上滩坝砂体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部和东北部,其中西北部居主导地位,其他地区则零星孤立分布。滩坝砂体的形成与研究区特殊的地貌背景、水动力环境、湖平面变化以及沉积物供给条件密切相关。在对滩坝砂体沉积特征、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拗陷湖盆滩坝砂体沉积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计算油藏数值模拟历史拟合精度的方法
    于金彪
    2015, 36 (3):  1-1.  doi: 10.7657/XJPG20150310
    摘要 ( 56 )   PDF(300KB) ( 199 )  
    针对目前难以定量计算油藏数值模拟历史拟合精度的问题,从分析历史拟合误差入手,提出了4个历史拟合误差特征值,定量表征拟合指标在各个时间段的误差分布和整个拟合过程的误差特征,建立了油藏、单井指标“拟合上”的量化标准;基于各个时间阶段的拟合标准,提出了一种计算油藏、单井指标历史拟合精度的新方法,定量地表征历史拟合的精度和模型的可靠性。矿场的实际应用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吸附势理论的页岩气藏吸附平衡预测
    王 庆,宁正福,张 睿,杨 峰,赵华伟,吕朝辉
    2015, 36 (3):  1-1.  doi: 10.7657/XJPG20150311
    摘要 ( 70 )   PDF(300KB) ( 217 )  
    选取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在35 ℃,50 ℃和65 ℃下进行了高温高压等温吸附实验,基于吸附势理论,对吸附平衡数据进行处理,计算甲烷气体在页岩上的吸附势和吸附空间体积,绘制页岩对甲烷的吸附特性曲线,建立页岩高温高压吸附等温线预测模型。研究表明,尽管温度对页岩气吸附影响较大,但由于页岩吸附甲烷为物理吸附,作用力主要为与温度无关的色散力,因此页岩对甲烷的吸附特性曲线具有温度不变性,不同温度下的特性曲线互相重合。基于吸附势理论的预测模型只需要一个温度下的吸附平衡数据即可对其他温度、压力下的气体吸附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非常吻合,平均相对误差小于3%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延长油田低渗油藏长岩心二氧化碳吞吐参数优化
    黄小亮1,贾新峰2,周 翔2,郑善平3,严文德1,袁迎中1
    2015, 36 (3):  1-1.  doi: 10.7657/XJPG20150312
    摘要 ( 85 )   PDF(300KB) ( 280 )  
    以延长油田低渗油藏长岩心为实验样品,研究CO2吞吐中周期注入量、焖井时间、压力衰竭速度、注气方式和注气速度等对低渗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实验分析得出:CO2吞吐过程中,第一周期在整个CO2吞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第一周期应当焖井到压力稳定再开井生产,之后的吞吐周期无需等压力稳定后再开井生产;适当低的注气速度能够较好地克服油藏非均质性的影响,减弱气体指进给油藏开采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异步交联深部调剖体系的室内实验
    陈泽华,赵修太,王增宝
    2015, 36 (3):  1-1.  doi: 10.7657/XJPG20150313
    摘要 ( 64 )   PDF(300KB) ( 149 )  
    用有机铬和酚醛树脂交联剂,配制了一种异步交联深部调剖体系,其配方为5 000 mg/L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0.02%有机铬+0.2%酚醛树脂。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一次成胶时间为30 h左右,成胶强度为0.021 MPa;二次成胶时间为90 h,成胶强度为0.062 MPa. 考察了该调剖体系成胶性能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矿化度、pH值等。该体系的特点是交联剂总用量低,成本低;一次交联使调剖体系的黏度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从而防止堵剂大量漏失,使其大量进入低渗透层;二次交联使深部位的冻胶成胶强度提高。该体系适合封堵大孔道或者裂缝发育的强非均质油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柳林地区煤层气储层特征与产能动态预测
    菅笑飞1,唐书恒1,刘人和2,赵 刚3,孙鹏杰4,吝 文2,贾凌霄1
    2015, 36 (3):  1-1. 
    摘要 ( 61 )   PDF(300KB) ( 240 )  
    分析了柳林地区的煤层分布、裂隙发育、渗透性、储层压力、储层温度、含气饱和度、吸附、顶底板岩性等特征,根据储层特征参数建立研究区储层模型。利用数值模拟软件COMET 3对已有生产井最新排采动态进行历史拟合,调整模拟参数使校正后的储层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利用建立的储层模型,对研究区L8煤层气井未来15年的产能进行了预测,单井排采15年累计产气可达459.05×104 m3,采收率达到56.12%,柳林地区煤层气储层条件较好,煤层气资源具有商业开采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水驱特征曲线的建立及在新疆油田的应用
    郭 丰1,唐 海1,邱子刚2a,汪玉华2b,姚 敏2a,范希斌2a
    2015, 36 (3):  1-1.  doi: 10.7657/XJPG20150314
    摘要 ( 57 )   PDF(300KB) ( 93 )  
    水驱特征曲线在水驱油藏动态开发中应用广泛,而常用水驱特征曲线大多数都是单一的曲线,且在选取直线段时受人为因素影响容易产生误差。在两种传统水驱曲线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并应用回归软件对油田实际开发动态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以确定油藏累计产油量与含水率、油藏含水率与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关系。通过实例检验了新型水驱特征曲线预测含水率上升规律的可行性、合理性。新型水驱特征曲线不仅适用于普通油藏开发后期高含水阶段,也适用于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阶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位压降采气量法及其在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颜泽江1,戚 涛2,周 楠1,廖 伟1,杜 果1,张刚庆1
    2015, 36 (3):  1-1.  doi: 10.7657/XJPG20150316
    摘要 ( 86 )   PDF(300KB) ( 80 )  
    为了更好地认识气藏,发现开发过程中的问题,根据气田的开发现状制定合理的生产制度,提出了单位压降采气量法。基于物质平衡原理,建立定容、异常高压凝析气藏的物质平衡方程,进一步推导单位压降采气量的表达式。单位压降采气量随压力的降低表现出先加后降的现象,这主要与压力波的传播以及偏差因子有关;通过实际曲线与理论曲线的对比,可判定气藏是否出现水侵等开发问题。该方法计算简便,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木萨尔凹陷致密油大井丛“工厂化”水平井钻井技术
    文乾彬a,杨 虎a,孙维国a,陈伟峰a,张 宁b
    2015, 36 (3):  1-1.  doi: 10.7657/XJPG20150317
    摘要 ( 69 )   PDF(300KB) ( 159 )  
    国外致密油开发经验表明,适宜的工程技术与“工厂化”作业模式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其经济高效开发的重要手段。针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致密油特点,开展大井丛“工厂化”水平井钻井试验:一个钻井平台部署12口水平井,水平段延伸方向与最小主应力方向平行,相邻水平段间距300 m,水平段长1 300 m和1 800 m;采用批量化钻井作业模式,每部钻机实施3口井;采用五段制三维水平井轨迹设计方法,应用螺杆定向工具与旋转导向工具配合的轨迹控制方式,实现轨迹精细控制;优化井口间距,通过液压推动滑轨实现钻机井间快速搬迁;建立集中处理站,实现钻井液统一处理和集中维护,提高钻井液重复利用率。试验表明,“工厂化”钻井平均机械钻速达到9.19 m/h,较常规钻井提高5.87%;平均钻井工期64.88 d,较常规钻井缩短19.65%;钻井液重复利用率达到28%. 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成果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油藏水平井CO2吞吐井位筛选的模糊评判法
    李亚辉1,彭彩珍1,李海涛1,钟吉彬2
    2015, 36 (3):  1-1.  doi: 10.7657/XJPG20150318
    摘要 ( 55 )   PDF(300KB) ( 131 )  
    CO2吞吐措施可提高稠油开发效益,因此,应根据候选井的地质条件和井况等指标对吞吐井进行筛选。基于相关资料及数值模拟成果,考虑油藏性质、流体特征以及水平井开采长度等指标,提出了适用于稠油油藏水平井CO2吞吐的井位筛选评价指标体系及等级划分方法,利用模糊评判理论与信息熵理论,提出了井位筛选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根据X油藏已实施吞吐31口井的数据对所提方法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与实际施工情况比较吻合,表明所提方法是可行的,为类似的稠油油藏采用水平井CO2吞吐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沉积学在生物礁滩体识别中的应用
    刘 玲1,王 烽2,刘玉霞3
    2015, 36 (3):  1-1.  doi: 10.7657/XJPG20150319
    摘要 ( 65 )   PDF(300KB) ( 235 )  
    地震沉积学充分利用地震资料的横向分辨率进行等时地层单元内平面沉积相的预测,适用于在反射特征不明显的地震剖面上进行岩性解释。针对研究区生物礁滩体埋深大、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剖面反射特征不明显,以地震沉积学为指导,利用分频数据体,在古地貌的控制下进行属性的优选,实现生物礁滩体的定性刻画;利用双面解释技术,将平面上解释出来的生物礁滩体投影到地震剖面上进行验证,以减少地质体解释的多解性,提高储集层预测的精度;而后利用不基于模型的有色反演技术,定量预测生物礁滩储集层的厚度,最终形成了一套预测生物礁滩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方法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沉积学在松辽盆地葡北油区的应用
    卢虎胜1,唐文连2,李培俊3,文钢锋4,李 君3,张宪国1
    2015, 36 (3):  1-1.  doi: 10.7657/XJPG20150320
    摘要 ( 76 )   PDF(300KB) ( 131 )  
    地震沉积学应用于陆相湖盆时,亟待开展技术方法上的探索。分析了90°相位转换技术、地层切片技术和分频解释技术等3项地震沉积学关键技术的局限性,指出90°相位转换需要综合考虑与之相匹配的地质体的厚度和地震数据频率;地层切片可以用于沉积相解释,针对不同的沉积相类型,需采用不同的切片方式;地质体三维可视化雕刻技术应用于地震沉积学解释,可以解决复杂储集层沉积的三维解释难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麦盖提斜坡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的确认及意义
    蔡习尧1,赵丽娜2,李慧莉1,张智礼1,成俊峰2
    2015, 36 (3):  1-1.  doi: 10.7657/XJPG20150321
    摘要 ( 69 )   PDF(300KB) ( 302 )  
    对麦盖提斜坡新钻井奥陶系岩石地层、生物地层、测井地层及碳氧同位素地层进行深入分析,确认该区发育的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与下伏中下奥陶统鹰山组、上覆下志留统依木干他乌组均呈不整合接触。良里塔格组以灰色、黄灰色、棕灰色泥晶灰岩、砂屑泥晶灰岩、亮晶颗粒灰岩为主,夹少量紫红色灰质泥岩,厚90~140 m,产牙形石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带,取心段碳同位素值为0.3‰~0.9‰;与塔中地区井下及巴楚地区露头区对比,缺失良里塔格组下部。麦盖提斜坡奥陶系发育3套有利的储盖组合:以鹰山组风化壳岩溶型的颗粒灰岩为储集层、良里塔格组的泥晶灰岩为盖层构成的有利储盖组合;以良里塔格组礁滩体为储集层、礁盖泥晶灰岩或桑塔木组泥岩为盖层构成的良好储盖组合;以良里塔格组颗粒灰岩为储集层、下志留统泥岩为盖层构成的较有利储盖组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奎山组地层划分的意见和认识
    王景平1,刘焕成2,李启涛2
    2015, 36 (3):  1-1.  doi: 10.7657/XJPG20150322
    摘要 ( 83 )   PDF(300KB) ( 122 )  
    在分析了上二叠统奎山组地层划分沿革基础上,通过对露头区与覆盖区奎山组发育特征的观察研究,认为奎山组岩性总体以石英砂岩为主,夹厚度不一的杂色泥(页)岩、粉砂岩,常见的岩石组合有4种类型:多层砂泥互层型、厚砂夹厚泥型、上厚砂下厚泥底砂型和单一厚砂型。山东省地层清理后的奎山组为单一厚砂型,含义过于狭窄。建议将奎山组重新厘定为厚层坚硬致密(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厚度不一的泥(页)岩和粉砂岩的地层单位,顶以厚层坚硬致密(长石)石英砂岩与孝妇河组分界,底以A0层铝土岩顶或相当层位划界,从而使奎山组顶、底界线与生产现场一直应用的顶、底界线相一致,有利于保持地层资料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同时避免了地层划分对比的大量重复工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扇三角洲沉积学研究进展
    张昌民,朱 锐,尹太举,尹艳树
    2015, 36 (3):  1-1.  doi: 10.7657/XJPG20150323
    摘要 ( 96 )   PDF(300KB) ( 198 )  
    在对扇三角洲沉积学研究文献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分类、岩石相类型和沉积层序特征、沉积模式、研究方法等4个方面介绍了扇三角洲沉积学研究的进展。认为扇三角洲的分类应当更加实用,不仅应考虑三角洲前缘水动力和地貌特征,更应当考虑如何在地层记录中区别不同类型的扇三角洲。应当注重运用流体力学和水力学原理,对扇三角洲的岩石相进行成因解释,注重研究构造作用、气候变化、湖(海)平面变化以及沉积自旋回对扇三角洲沉积层序形成的控制作用。随着研究实例的不断增加,扇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将会越来越多,应当结合室内试验、计算机模拟和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开展扇三角洲沉积学综合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力流研究评述及玛湖斜坡区百口泉组重力流类型
    康 逊1,靳 军2,胡文瑄1,杨 召2,曹 剑1,吴海光1
    2015, 36 (3):  1-1.  doi: 10.7657/XJPG20150324
    摘要 ( 58 )   PDF(300KB) ( 396 )  
    对国内外重力流研究的历程及现状,重力流形成的触发机制、沉积过程、发育序列等进行了综述,并重点分析了重力流划分模式、鉴定特征,以及在砂砾岩组合中可能发育的重力流类型。在此基础上,对准噶尔盆地玛湖斜坡区百口泉组砂砾岩发育特征及沉积组构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主要发育泥石流、颗粒流、浊流、洪泛泥流和砂质碎屑流等5种重力流类型,结合典型钻孔岩性,总结出各类重力流鉴别标志,并建立了对应的沉积序列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