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9-01-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以渤海湾盆地霸县凹陷岔河集构造带沙一上亚段为例
    吕传炳1,2,程同冉1,张峰2,纪友亮1,梁官忠2,李彦国2
    2016, 37 (6):  1-1.  doi: 10.7657/XJPG20160601
    摘要 ( 114 )   PDF(2063KB) ( 274 )  
    浅水三角洲油气藏是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凹陷岔河集构造带沙河街组沙一上亚段最主要的油气藏类型。通过对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粒度特征、古生物等资料的分析,对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和沉积相展布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出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并且阐述了浅水三角洲有利的成藏条件。通过研究发现,研究区沙一上亚段浅水三角洲分支河道微相发育,河口坝微相基本不发育,广泛发育大面积的席状砂微相;湖平面的周期性变化造成多期砂泥岩互层,是砂体展布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决定了浅水三角洲相具有优良的储盖组合,断层作用于砂体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圈闭。岔河集构造带沙一上亚段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阜康西区块西山窑组构造-水文地质控气特征
    李升1,2,葛燕燕1,2,杨雪松2,3,李鑫4,傅雪海4
    2016, 37 (6):  1-1.  doi: 10.7657/XJPG20160602
    摘要 ( 71 )   PDF(2646KB) ( 180 )  
    为查明准噶尔盆地阜康西区块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煤层控气地质作用,依据区域性水文地质边界池钢逆断层,将区块划分为2个构造单元,依据甲烷风化带、水文地质条件划分出煤层气富集单元。在对研究区构造特征和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构造-水文地质耦合控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阜康西区块西山窑组煤层气富集是构造-水文地质耦合作用的结果,构造运动使煤层发生动力变质作用与深成变质作用,有助于热成因气生成;燕山运动晚期与喜马拉雅运动期水平挤压运动产生的封闭性褶皱和逆冲断层有助于煤层气保存,燕山运动早期构造抬升不利于原生生物成因煤层气保存;地下水侧向补给至高矿化度滞留区,煤层气因水力封堵作用而富集。而中—浅部西山窑组煤层埋深小于600 m的斜坡带则由于构造抬升、较强的季节性径流和蒸发,导致煤层气逸散,同时气候干旱导致的高矿化度地层水抑制次生生物成因气生成,煤层气含量相对较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超高压形成机制及演化特征
    赖仁 ,查明,高长海,曲江秀,丁修建
    2016, 37 (6):  1-1.  doi: 10.7657/XJPG20160603
    摘要 ( 90 )   PDF(2016KB) ( 281 )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普遍发育超高压,综合运用测井、钻井、试油资料及盆地模拟技术,分析了现今地层压力特征和超高压形成机制,并恢复了芦草沟组古压力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现今压力结构由浅至深可分为常压带、浅层超高压带、压力过渡带和深层超高压带4个压力带;芦草沟组位于深层超高压带,在横向上超高压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剩余压力多为10~20 MPa,压力系数为1.10~1.50. 芦草沟组地层压力演化经历了3个半“增压—泄压”旋回,且压力演化的旋回性与沉积速率、生烃排烃和构造抬升存在较好的匹配关系;沉积物快速埋藏导致的欠压实是形成第一期超高压的主要原因,在三叠纪晚期进入生烃门限后,生烃增压则成为形成第二期和第三期超高压的重要机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生代原型盆地分析
    余海波1,2,漆家福1,杨宪彰3,孙统1,刘骐峣3,曹淑娟3
    2016, 37 (6):  1-1.  doi: 10.7657/XJPG20160604
    摘要 ( 100 )   PDF(6658KB) ( 382 )  
    运用地震资料、地表露头、钻井和测井资料以及非地震物探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生代的盆地结构、构造样式、区域构造演化进行区域构造解析,采用地层趋势厚度法计算中生界剥蚀厚度,结合沉积学资料对库车坳陷中生代原型盆地进行成因分析。库车坳陷残留中生界总体上为北厚南薄、北剥南超的地质结构,北部强烈角度不整合在南天山海西运动期褶皱带之上,南部微角度不整合在寒武系—奥陶系之上。库车坳陷中生代原型盆地属于上覆于南天山海西运动期造山带和塔里木克拉通边缘过渡带的拗陷盆地,地壳均衡可能是盆地沉降的主要动力。海西运动使南天山褶皱隆升,早二叠世在塔里木克拉通和南天山有强烈的火山作用,在盆山过渡带形成了库车坳陷盆地雏形。三叠纪地壳开始均衡下沉,造山带塌陷,在盆山过渡带发育拗陷盆地。侏罗纪、白垩纪坳陷继承性发育,但是盆地轴线、沉降和沉积中心发生轻微的迁移,白垩纪晚期发生区域抬升剥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异常热作用对原油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特征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李迪1,郑朝阳1,王宇2,周文喜1,苏劲2,蔡郁文2
    2016, 37 (6):  1-1.  doi: 10.7657/XJPG20160605
    摘要 ( 73 )   PDF(1898KB) ( 88 )  
    原油正构烷烃碳同位素曲线特征分析是油-油、油-源对比的重要手段,研究发现,正构烷烃碳同位素曲线会受多种次生作用的改造而改变原始面貌。二叠纪发生的地幔柱事件不仅改造了塔里木盆地早期油气的储集条件,伴随的异常热作用对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物理-化学性质也产生了较大影响。通过寻找TZ421井、TD2井、ZS1(ZS1c)井、TZ62井等受异常热作用改造的证据以及分析其原油正构烷烃碳同位素曲线的变化,发现原油正构烷烃碳同位素曲线特征记录了塔里木盆地存在的多种类型的异常热事件,反映了原油原始碳同位素特征经历的改造。通过分析异常热作用改造的正构烷烃碳同位素曲线特征,将其划分为3种类型,分别反映了热液和岩浆热作用、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以及热蚀变作用对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特征产生的差异性改造,揭示了不同类型异常热作用对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分馏的影响。正构烷烃碳同位素曲线特征在作为塔里木海相原油端元油划分的依据时还需谨慎考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哈拉哈塘凹陷奥陶系岩溶古地貌及岩溶缝洞体发育模式
    张庆玉1,2,梁彬2,秦凤蕊2,陈利新3,淡永2,李景瑞2
    2016, 37 (6):  1-1.  doi: 10.7657/XJPG20160606
    摘要 ( 79 )   PDF(4308KB) ( 259 )  
    针对塔北哈拉哈塘地区北部潜山风化壳岩溶区和南部埋藏岩溶区不同的地质特征,分别运用印模法和地层古构造与印模残差组合法恢复奥陶系古地貌和古水系。在此基础上,对4种不同古地貌环境条件下岩溶缝洞体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建立了潜山风化壳岩溶区、上岩溶缓坡地、下岩溶缓坡地和岩溶盆地4种岩溶缝洞体发育模式。潜山风化壳岩溶区以发育表层岩溶缝洞系统为主;上岩溶缓坡地发育一间房组—鹰山组大型缝洞体及暗河管道系统;下岩溶缓坡地发育良一段—良二段和一间房组—鹰山组2套大型缝洞储集体;岩溶盆地沿断裂发育岩溶缝洞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哈拉哈塘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判识
    李中璇1,徐志明1,王招明2,陈云川3,肖中尧2
    2016, 37 (6):  1-1.  doi: 10.7657/XJPG20160607
    摘要 ( 97 )   PDF(1641KB) ( 201 )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其探明储量超过亿吨。为明确哈拉哈塘凹陷奥陶系油藏主力烃源岩,对烃源岩样品、中深1井原油样品及哈拉哈塘凹陷原油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对其轻烃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哈拉哈塘凹陷原油样品均具有富链烷烃、贫芳香烃的特点,与中深1井一致,其生油母质为典型的腐泥型;哈拉哈塘凹陷原油样品均能检测到芳构化类异戊二烯烃化合物,是强还原沉积环境的标志。结合烃源岩发育特征及哈拉哈塘凹陷地质背景,认为研究区海相原油主要来自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而非中—上奥陶统烃源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部原油芳香烃组成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
    郝鑫1,任拥军1,徐新德2,刘红艳3,杨希冰2
    2016, 37 (6):  1-1.  doi: 10.7657/XJPG20160608
    摘要 ( 61 )   PDF(1640KB) ( 128 )  
    为了明确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部原油母质来源、沉积环境、成熟度以及可能烃源层,运用色谱-质谱技术对其原油样品的芳香烃组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乌石凹陷东部原油芳香烃整体表现为高萘、高菲系列,低联苯、低三芴和低芳香甾烷系列的特征;1,2,5,6-四甲基萘、惹烯以及三芴、三芳甾烷系列均指示母质具有低等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双重贡献,形成于淡水—微咸水湖相的还原及弱还原—弱氧化环境;用甲基二苯并噻吩比值、四甲基萘比值、甲基菲指数、甲基菲分布分数和甲基二苯并噻吩分布指数分别计算的镜质体反射率,均表明原油为中等成熟的原油。根据原油芳香烃组成,研究区原油可以划分为2大类3小类:Ⅰ类原油来源于流沙港组流二段上亚段和下亚段烃源岩;Ⅱ1类原油主要来源于流二段下亚段烃源岩;Ⅱ2类原油除流二段下亚段烃源岩外,可能还有流三段烃源岩的贡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中凹陷古近系烃源岩特征及有机质丰度控制因素
    黄雪峰1,吴伟1,王星2,白万备1
    2016, 37 (6):  1-1.  doi: 10.7657/XJPG20160609
    摘要 ( 57 )   PDF(3319KB) ( 126 )  
    根据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学特征和沉积学特征,分别从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方面综合评价了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东营组三段和东营组二段下亚段的富有机质泥岩,并分析其生烃能力。同时研究构造沉降、沉积速率、稀释效应以及沉积相等对有机质丰度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富含藻类、快速沉降,并且泥岩厚度占地层总厚度比例高的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在辽中凹陷南洼和中洼有机质丰度高,北洼有机质丰度为中等,有机质类型整体为Ⅱ型,生烃潜力大。热沉降阶段发育的沙河街组一段和二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表现为高—最高,有机质类型为Ⅰ型和Ⅱ型,整体表现为低成熟—成熟 。伸展张裂陷阶段快速沉降的东营组三段烃源岩在南洼和中洼有机质丰度高,北洼表现为中等,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和Ⅱ2型为主,整体表现为未成熟—低成熟。东营组二段下亚段整体“稀释效应”比较明显所以有机质丰度不高,整体表现为未成熟—低成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孔隙度演化模拟的低孔低渗砂岩成岩相划分——以鄂尔多斯盆地晋西挠曲带二叠系为例
    陈雨龙,张冲,聂昕,石文睿,刘敬强,郭冀宁
    2016, 37 (6):  1-1.  doi: 10.7657/XJPG20160610
    摘要 ( 40 )   PDF(1972KB) ( 100 )  
    低孔低渗油气藏勘探开发的关键,是预测其储集层物性相对较好的区域,以寻找含油气有利区。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下,成岩相是控制储集层物性的核心因素。划分油气富集区的成岩相,应考虑成岩作用对储集层孔隙空间的影响程度。依据岩石组分、面孔率以及岩石物性资料,通过孔隙度演化模拟,在原始孔隙度的基础上模拟出压实、胶结和溶蚀等成岩作用前后的孔隙度变化,采用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视溶蚀率表征成岩作用对孔隙空间的建设与破坏程度,使得这种作用程度数据化。在此基础上,基于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视溶蚀率数据,将成岩作用分为强、中和弱3类,综合压实、胶结和溶蚀强度,对成岩相进行定量划分。应用此划分方法,把鄂尔多斯盆地晋西挠曲带二叠系成岩相划分为强胶结强溶蚀相、强胶结中溶蚀相和中胶结中溶蚀相3种相类,划分结果与岩样薄片分析结果一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德尔特油田强水敏储集层CO2混相驱试验
    程杰成1,姜洪福2,雷友忠1,庞志庆1,汪艳勇1,安平2
    2016, 37 (6):  1-1.  doi: 10.7657/XJPG20160611
    摘要 ( 73 )   PDF(662KB) ( 142 )  
    针对苏德尔特油田下侏罗统兴安岭组油层水敏性强、注水开发效果差的实际情况,2011年优选B14区块开展了CO2混相驱试验。实验室细管实验测试原油与CO2的最小混相压力为16.6 MPa,比原始地层压力低1.0 MPa,可实现CO2混相驱。矿场试验结果表明,实施CO2混相驱后,注入能力明显提高,油井产量大幅上升,储集层动用程度增大,构造高部位和人工裂缝方向是受效的优势方向;CO2混相驱能够为强水敏储集层有效补充能量,不失为改善开发效果和提高采收率的一种新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致密储集层空气泡沫驱模拟实验与应用
    徐大融,李相方,李元生,于鹏亮,夏俊,蒋明洁
    2016, 37 (6):  1-1.  doi: 10.7657/XJPG20160612
    摘要 ( 61 )   PDF(1325KB) ( 133 )  
    致密油藏的开发主要利用储集层原始天然弹性能量,最终采收率一般低于10%. 应用空气泡沫驱开发致密油藏,可以补充地层能量以达到提高最终采收率的目的。通过单管岩心和双管岩心实验,研究了空气泡沫驱在致密油藏中的流动特性和驱替效果,考虑了不同影响因素对空气泡沫驱效果的影响。得出最优气液比为3∶1,最优泡沫液段塞为0.05 PV. 实例验证表明, 空气泡沫驱增油效果明显,15口典型生产井注入前平均月产油198.1 t,注入后为240.0 t,增油幅度达21%;空气泡沫驱控水效果明显,注入前典型生产井平均含水率28.8%,注入后为28.9%,含水率仅增高0.1%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玛依砾岩油藏二元复合驱物理解堵实验研究与应用
    吕建荣a,孙楠b,聂振荣a,刘文涛a,周玉辉a
    2016, 37 (6):  1-1.  doi: 10.7657/XJPG20160613
    摘要 ( 66 )   PDF(2211KB) ( 120 )  
    针对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克拉玛依组下亚组砾岩油藏二元复合驱体系注入初期在深部地层发生堵塞,导致试验效果低于设计方案的问题,利用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仪研究其堵塞的微观分布和成因表明,相对分子质量和质量浓度均过高的二元复合驱体系与储集层配伍性差,注入后主要赋存于黏土矿物堆积的复杂孔隙和喉道中,导致砾岩储集层物性变差,驱油过程流动性变差;而砾岩储集层中所含的大量高岭石易于在较高的注入速度下发生脱落,并与注入的二元复合驱体系作用,从而导致储集层孔隙的堵塞。在此认识基础上,开展了物理解堵实验研究,选择不同物性的典型天然岩心,先后注入高、中、低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和质量浓度的二元复合驱体系,压力平稳后计算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判断其流动性。结果表明,砾岩储集层物理解堵存在渗透率界限,即通过逐步降低二元复合驱体系相对分子质量和质量浓度,可以有效缓解渗透率大于50 mD的中、高渗储集层的堵塞,但无法缓解渗透率小于50 mD的低渗储集层的堵塞。现场配方调整后,注入压力稳步下降,产液量稳中有升,堵塞得到有效的缓解。预计研究区砾岩油藏二元复合驱可以实现提高采收率15%的目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呼图壁储气库全周期交互注采动态评价方法
    陈超,庞晶,李道清,崔国强,闫利恒
    2016, 37 (6):  1-1.  doi: 10.7657/XJPG20160614
    摘要 ( 123 )   PDF(1708KB) ( 270 )  
    地下储气库兼具季节调峰和能源战略储备的双重功能,其气井兼具注气和采气功能,相比于采气过程,高压注气过程更具风险性,而且动态评价方法匮乏。注气动态评价是地下储气库安全运行的核心技术之一,其评价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储气库的达容效果和调峰能力。基于呼图壁储气库的交互注采运行规律,借鉴采气不稳定产量分析方法,提出一种适用于呼图壁储气库注气运行的渗流模型,通过一系列数学变换创建无因次注气分析图版和拟合方法,再将不稳定注气分析得到的井控半径、表皮系数、渗透率等储渗参数耦合到不稳定注气方程中,实现单井全生命周期的注采历史拟合,并根据应急调峰和地面配套实际情况进行单井压力预测。实践表明,此方法不仅实现了对储气库交互运行中注气能力的定量评价,还能够实现对压力的准确预测,为指导优化配注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煤层气井的排水量不一定等于煤层的产水量
    邓鹏,彭小龙,朱苏阳,王超文
    2016, 37 (6):  1-1.  doi: 10.7657/XJPG20160615
    摘要 ( 98 )   PDF(1073KB) ( 257 )  
    煤层气井动态分析过程中,通常把井筒的排水量作为煤层的产水量。基于井筒储集效应,分析了井筒排水量与煤层产水量之间的关系,比较了动液面不同变化情况下的井筒排水量和煤层产水量,认为煤层气井的井筒排水量不一定等于煤层产水量,并建立了煤层产水量修正公式。在此基础上,利用沁水盆地TS井组XX井的生产数据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井筒排水量和煤层产水量在生产第一阶段差值较大,其差值最高达到了井筒排水量的72%;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由于存在压力的大幅度变化,最大煤层产水量高出最大井筒排水量25%. 同时,根据生产数据通过机理模型模拟了沁水盆地TS井组XX井的井筒排水量和煤层产水量的差异对生产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将井筒排水量等效视为煤层产水量会加快地层压降的速度,见气时间提前79 d,同时产气高峰时间提前180 d. 研究认为,在煤层压力改变时,井筒排水量不等于煤层产水量,将井筒排水量等效视为煤层产水量会对煤层气井的动态分析、生产制度的确定和实施以及数值模拟均带来错误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石物理建模技术在玛湖西斜坡储集层预测中的应用
    于宝利1,赵小辉1,瞿建华2,曹小璐1,邓勇1,王晓辉1
    2016, 37 (6):  1-1.  doi: 10.7657/XJPG20160616
    摘要 ( 72 )   PDF(3876KB) ( 347 )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下三叠统百口泉组为一套扇三角洲前缘砂砾岩沉积,常规的叠后波阻抗反演不能区分有效储集层和致密储集层,制约了井位部署和储量计算。通过已有测井资料弹性参数交会发现,纵横波速度比是区分致密储集层和有效储集层的有效弹性敏感参数。通过准确计算泥质含量、有效孔隙度及含水饱和度等参数,选择了合理的岩石物理模型,有效提高了横波速度估算精度,为研究区叠前弹性敏感参数反演提供了基础资料保障。在此基础上,优选纵横波速度比参数有效落实了有效储集层的分布,钻井成功率达到80%,为研究区井位部署及储量落实提供了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杂碎屑岩矿物组分最优化测井定量分析
    韩浩东,彭军
    2016, 37 (6):  1-1.  doi: 10.7657/XJPG20160617
    摘要 ( 62 )   PDF(3462KB) ( 214 )  
    为获得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连续性地层沉积剖面,采用薄片鉴定资料和X射线衍射分析数据,建立了多矿物模型,采用拟牛顿法对8条测井曲线进行处理,获得研究区碎屑岩矿物组分和孔隙流体含量及相应的理论计算测井曲线;用置信区间法和目标函数值法对理论计算测井曲线进行质量检验表明,理论测井曲线与实际测井曲线之间平均相对误差仅为7.88%;采用薄片鉴定资料和X射线衍射分析数据进行验证,表明最优化测井解释所得矿物组分含量与测试分析数据高度吻合。计算结果为岩性精细划分、油水层识别、沉积环境分析及成岩作用研究提供了定量数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风南井区百口泉组岩性测井识别方法
    赵宁1,王亮1,唐勇2,瞿建华2,罗兴平2,司马立强1
    2016, 37 (6):  1-1.  doi: 10.7657/XJPG20160618
    摘要 ( 101 )   PDF(3581KB) ( 203 )  
    准噶尔盆地风南井区百口泉组致密砂砾岩储集层岩石类型多样,粒径跨度大,非均质性强,严重影响了油藏开发效果。在参考国家标准GB/T 17412.2—1998《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的基础上,将百口泉组岩性分为泥岩、中—细砂岩、粗砂岩、细砾岩、小中砾岩、大中砾岩和粗砾岩。各类岩性岩石学特征分析表明,不同岩性的沉积环境、岩石粒度、杂基含量、物性及孔隙结构等存在差异。粗砂岩、细砾岩和小中砾岩为储集层优势岩性,大中砾岩次之;泥岩、中—细砂岩与粗砾岩主要发育干层或非储集层;根据各类岩性岩石学特征差异及其测井响应特征,建立了声波时差与深侧向电阻率交会图版和-ND与深侧向电阻率交会图版的联合识别岩性的方法。测井识别的岩性与取心岩性一致性较好,可以在研究区推广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平井无工具分段酸压方法在塔河油田的应用
    宋志峰1,胡雅洁1,2 ,吴庭新3
    2016, 37 (6):  1-1.  doi: 10.7657/XJPG20160619
    摘要 ( 69 )   PDF(532KB) ( 157 )  
    塔河油田低品位油藏地质储量大,但存在前置液酸压改造单井产能低、水平井工具分段酸压工艺成本高等问题,不能满足此类油藏的经济开发。通过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层无工具暂堵分段酸压方法的应用,即采用转向酸和可降解纤维等材料在缝口形成阻挡层,迫使裂缝从下一段起裂沟通其他储集体,从而改变前置液酸压沟通单一缝洞模式,实现对单井多个储集层一次酸压全部高效动用。现场实施结果表明,采用水平井无工具分段酸压模式,可使单井平均单段酸压费用降低47.8%,单井产能提高至邻井的1.8倍,从而大幅提高了开发效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威利斯顿盆地和西墨西哥湾盆地致密油成藏差异
    李倩1,卢双舫1a,李文浩1a,许思勇2,张晗1,胡莹1
    2016, 37 (6):  1-1.  doi: 10.7657/XJPG20160620
    摘要 ( 88 )   PDF(2424KB) ( 442 )  
    在分析油气勘探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薄片鉴定和有机地球化学资料,探讨了威利斯顿盆地巴肯组和西墨西哥湾盆地鹰滩组泥页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并剖析了巴肯组和鹰滩组油气成藏差异的原因。巴肯组和鹰滩组岩石组合的不同导致二者油气成藏方式存在差异,巴肯组以源外成藏为主,鹰滩组以源内成藏为主。巴肯组泥页岩生烃产生的超压大于鹰滩组,具有更大的排烃动力,有利于油气从泥页岩中排出,从而导致巴肯组泥页岩中滞留的油气较少,而鹰滩组泥页岩生成的油气大部分滞留在泥页岩内部。巴肯组中段物性优于上段和下段,而且连通孔隙更发育,孔喉更大,为油气主要赋存的层段;而鹰滩组泥页岩和灰岩中孔隙都较发育,这2类储集层都对烃类的储存有重要的贡献。巴肯组致密油藏和鹰滩组致密油藏均为连续型或准连续型油藏,巴肯组致密油藏主要以纵向运移为主,巴肯组中段致密储集层形成了大面积连续分布的致密油区,而鹰滩组致密油藏同时存在纵向运移和侧向运移,形成了纵向上泥页岩油藏和致密灰岩油藏互相叠置,具有源储一体、叠加连片的特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