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9-01-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车镇凹陷郭局子洼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沉积序列
    王延章1,刘雅利2,朱永峰3,曹晓莉4,高飞5
    2017, 38 (6):  1-1.  doi: 10.7657/XJPG20170601
    摘要 ( 88 )   PDF(300KB) ( 141 )  
    针对济阳坳陷车镇凹陷郭局子洼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扇体物源多、沉积速率快、沉积厚度大和多期叠置的特点,在岩心、FMI测井图像分析和对各种沉积序列划分方法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砂砾岩沉积序列综合划分方法。先采用岩心和FMI测井图像划分砂砾岩沉积序列和标定岩电关系,再利用泥岩隔夹层识别、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地震约束下曲线重组和测井曲线计算反射系数法来划分沉积序列;最后,利用地震时频分析和小波变换法,进行校验和补充。按照上述方法,将郭局子洼陷北部陡坡带沙一段砂砾岩划分为3个沉积序列,沙二段划分为4个沉积序列,沙三上亚段划分为2个沉积序列,沙三中—沙三下亚段划分为12个沉积序列,沙四段划分为5个沉积序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雅克拉气藏白垩系旋回结构法小层划分对比
    李宗宇,任宏,刘芳,肖红
    2017, 38 (6):  1-1.  doi: 10.7657/XJPG20170602
    摘要 ( 65 )   PDF(300KB) ( 215 )  
    雅克拉白垩系凝析气藏开发中后期水淹严重,稳产难度大,为提高采收率,精细挖潜剩余油,需对气藏进行深入研究,精细刻画小层对比格架。把砂体成因、地层层序等时对比及沉积相(微相)研究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沉积旋回的内部结构、旋回叠置和组合关系为突破口,通过建立岩心、常规测井以及饱和度测井资料之间的岩电关系,识别超微旋回界面,开展精细小层划分对比,进而研究隔夹层展布及封挡性等,并建立了5种剩余油分布模式,进一步优化开发层系。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穿时性”、“砂对砂泥对泥”、“等厚劈分”等问题,更逼近地下真实情况,在碎屑岩油气藏开发中具有较大推广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莫索湾凸起南斜坡中侏罗统红褐色砂泥岩段层位归属
    宋永1,2,厚刚福3,宋明星2,贾开富2,王仕莉2,李勇广2,王峰2
    2017, 38 (6):  1-1.  doi: 10.7657/XJPG20170603
    摘要 ( 77 )   PDF(300KB) ( 201 )  
    莫索湾凸起南斜坡侏罗系与白垩系不整合面之下红褐色砂泥岩段油气显示活跃,中石化矿区已有多口井在这套地层获高产工业油流,并因此发现永进油田,但这套红褐色砂泥岩段的层位归属一直存在争议。以最新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井震联合标定,开展研究区二维和三维连片精细地震地质解释,结合岩心及显微镜下微观特征的对比分析,认为在莫索湾凸起侏罗系顶部广泛发育的红褐色砂泥岩段应划归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层位的重新厘定明确了头屯河组为研究区的主要目的层,具备大规模成藏的条件,指明了莫索湾凸起南斜坡下一步勘探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型断陷湖盆有机质富集和烃源岩形成机制——以二连盆地下白垩统腾格尔组一段为例
    丁修建1,柳广弟2,赵龙梅3,高登宽4,张凯5,匡大庆6
    2017, 38 (6):  1-1.  doi: 10.7657/XJPG20170604
    摘要 ( 81 )   PDF(300KB) ( 187 )  
    为明确小型断陷湖盆烃源岩形成机理,开展了烃源岩形成、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综合有机质供给、保存和稀释对烃源岩形成的影响,建立了小型断陷湖盆烃源岩形成的3种模式:边界断层活动强、沉积速率大的湖盆,有机质供给量大,保存条件差,烃源岩形成主要受有机质供给控制,主要发育于有机质供给量大的深洼带;边界断层活动弱、沉积速率小的湖盆,有机质供给量小,有机质保存条件好,烃源岩形成主要受有机质保存条件控制,主要发育于还原程度强的缓坡带;边界断层活动强度和沉积速率居中的湖盆,有机质供给量较大,保存条件较好,烃源岩形成受沉积速率、有机质供给和保存的综合控制,在深洼带和近洼缓坡带均有发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石南地区清水河组油气成藏条件
    瞿建华1,吴涛1,费李莹1,曾德龙1,周丽萍2,刘振宇1
    2017, 38 (6):  1-1.  doi: 10.7657/XJPG20170605
    摘要 ( 62 )   PDF(300KB) ( 44 )  
    为扩大准噶尔盆地石南地区白垩系勘探成果,综合利用地震正演、反演、地震属性等方法,重新对该区清水河组进行地层划分与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在利用沉积旋回和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共同确定标志层的基础上,通过井震结合,建立了全区统一的地层格架,刻画出清水河组一段沉积时期的古地貌。石南地区发育的沟谷地貌控制着沉积相带的展布,在下切的冲蚀凹槽内发育优质储集层。储集层预测和含油气检测证实,具备底板的优质储集层是油气成藏的首要条件,含油砂体则是钻探的有利目标。运用密度反演和地震属性融合方法确定多个有利目标发育区,揭示了该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断凸”对金龙油田火山岩储集层的控制作用
    赵飞1,李景景2,韩宝2,李维2,张琴3
    2017, 38 (6):  1-1.  doi: 10.7657/XJPG20170606
    摘要 ( 71 )   PDF(300KB) ( 90 )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凸起东斜坡佳木河组 “断凸”古地貌对金龙油田佳木河组火山岩储集层的发育特征有着多方面的控制作用。利用岩心、钻井、测井、地震、普通薄片及物性资料,综合分析了“断凸”对佳木河组火山岩岩性、岩相、有利储集层、圈闭和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为下一步有利火山岩储集层预测和勘探部署提供依据。研究区火山岩类储集层岩性分为火山熔岩、火山碎屑熔岩、火山碎屑岩以及沉火山碎屑岩4大类,受“断凸”控制,整体上自西向东火山作用减弱,而沉积作用增强,导致了岩相上由火山口相、爆发相、喷溢相过渡为火山沉积相。“断凸”控制的岩性、岩相、构造断裂及风化淋滤作用是储集层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区最好的储集层分布于断凸带的构造高部位。“断凸”的形成直接控制了断块、断鼻型和断凸带东部岩性尖灭型圈闭和油气藏类型分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腹部石南21井油藏再认识
    朱峰1,瞿建华2,于宝利 1,邓勇1,刘亚会1,宋明星2
    2017, 38 (6):  1-1.  doi: 10.7657/XJPG20170607
    摘要 ( 66 )   PDF(300KB) ( 76 )  
    继准噶尔盆地腹部石南21井中侏罗统头屯河组获得规模发现之后,后续勘探未获重大突破。通过对石南21井头屯河组油藏的重新分析后认为,输导断裂和岩性是制约油气勘探是否有重大发现的2大关键因素。通过对新部署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对输导断裂和岩性目标开展精细研究,基本落实了2期2组输导断裂的展布,沿基东凸起两翼发现多期坡折带,坡折带上倾方向泥岩整体遮挡,侧向分支河道分隔成藏,其中东翼受3期坡折带控制,发育多期超覆砂体,与断裂形成良好匹配,后续勘探规模较大,在此基础上开展岩性目标精细刻画,为下步钻探目标的落实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玛湖凹陷八道湾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
    厚刚福1,吴爱成2,邹志文1,尤新才2,徐洋1,郭华军1
    2017, 38 (6):  1-1.  doi: 10.7657/XJPG20170608
    摘要 ( 89 )   PDF(300KB) ( 433 )  
    早侏罗世八道湾期,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构造环境相对稳定,沟槽和坡折发育,物源供给充足,为辫状河三角洲发育提供了条件。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具有粒度粗、成熟度低、牵引流沉积构造发育、垂向上多期水下分流河道切割叠置和呈正旋回沉积序列等特征,可细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2种亚相。在平面上,由于不同地区坡度不同,而导致辫状河三角洲规模具有差异,陡坡带辫状河三角洲规模较大,缓坡带辫状河三角洲规模相对较小。在垂向上,在湖平面上升的不同阶段,辫状河三角洲发育不同的亚相组合和砂体构型,湖平面上升早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湖平面上升中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占据主导地位;湖平面上升晚期,发育“泥包砂”型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博格达山周缘芦草沟组混合沉积控制因素及模式
    王越1,2,张奎华1,林会喜1,陈世悦3,张关龙1,汪誉新1
    2017, 38 (6):  1-1.  doi: 10.7657/XJPG20170609
    摘要 ( 69 )   PDF(300KB) ( 220 )  
    通过岩心、露头观察及薄片鉴定等方法研究认为,博格达山周缘中二叠统芦草沟组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和湖泊沉积,其中混合沉积主要分布在近岸水下扇扇缘和半深湖—深湖。在近岸水下扇扇缘发育由砾岩、砂岩、内碎屑灰岩和泥岩以及砾岩、砾质泥晶灰岩和泥岩构成的2种混积层系;在半深湖—深湖发育由灰质粉砂岩和页岩以及页岩、泥晶白云岩和泥晶灰岩构成的2种混积层系。Sr/Cu值表明研究区芦草沟组具有以炎热干旱气候为主、间歇性出现温暖湿润气候的特征,2种气候交替出现是混积岩、混积层系广泛发育的根本原因。构造运动主要通过控制研究区盆地的属性来影响芦草沟组混合沉积相类型及特征,湖平面升降与物源供给进一步控制了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分的混积形式。在分析研究区混合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岩石、岩石组合及沉积构造等特征,建立了芦草沟组的混合沉积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火山岩储集层裂缝综合评价
    范存辉1,顿雅杭1,张玮2,李莲庆1,邓毅2,李治1
    2017, 38 (6):  1-1.  doi: 10.7657/XJPG20170610
    摘要 ( 78 )   PDF(300KB) ( 166 )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储集层中裂缝发育,为查明裂缝分布规律及其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运用岩心、薄片、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裂缝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并利用测井技术、岩石破裂程度理论及地震检测等手段开展了裂缝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中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储集层以构造成因的高角度剪切缝和直立缝为主,多为半充填或未充填,裂缝有效性较好,裂缝发育程度主要受岩性、构造位置以及风化淋虑作用的控制,发育方位呈近东西向、北西—南东向、北东—南西向和南北向。火山岩储集层裂缝主要分布于中拐凸起中部、东斜坡和五八区。最终结合火山岩储集层油气富集规律和勘探实际,指出了下一步勘探有利目标区为中拐凸起中部和五八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大煤沟地区多泉山组风暴沉积及其意义
    冯乔1,田方正1,邹开真2,徐子苏1,张耀1,秦宇3
    2017, 38 (6):  1-1.  doi: 10.7657/XJPG20170611
    摘要 ( 90 )   PDF(300KB) ( 155 )  
    柴达木盆地大煤沟地区下奥陶统多泉山组发育了一系列角砾状灰岩沉积组合,在宏观和微观上都具有风暴沉积的特征,是风暴作用形成的风暴岩。该区风暴沉积构造主要有底面侵蚀构造、粗粒滞留沉积、丘状层理、平行层理和水平层理;镜下多见生物碎屑与砂屑混杂现象,多具次生孔隙和缝合线。根据不同的沉积序列组合方式,将该区风暴沉积划分为原地风暴沉积、近源风暴沉积和远源风暴沉积,并建立了相应沉积环境模式。风暴沉积的发现,表明研究区在早奥陶世处于较低纬度的浅海台缘—斜坡环境,为研究古纬度与板块演化提供了地质学证据,在古地理恢复及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中凹陷走滑断裂带原油来源、运移及分布层系
    王军,吴奎,樊建华,王伟,金小燕
    2017, 38 (6):  1-1.  doi: 10.7657/XJPG20170612
    摘要 ( 107 )   PDF(300KB) ( 201 )  
    渤海大部分已发现原油储量集中在郯庐走滑断裂带,而不同油田的油气来源和分布层系差异很大,因此走滑断裂带的油气运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辽中凹陷辽中1号走滑断裂带的发育阶段,以及派生断裂的应力性质及其沟通的烃源岩和储集层,来揭示沿断裂的垂向运移对原油成因类型和分布层系的控制作用。辽中凹陷北洼处于走滑断裂发育的早期,走滑断裂并未形成统一的破裂面且不控制圈闭形成,走滑派生断裂仅沟通东营组,发育密度和活动速率小,原油来源于东三段烃源岩并就近在东二段聚集成藏,油田规模小。辽中凹陷南洼和中洼处于走滑断裂发育的晚期,走滑断裂形成统一的破裂面且控制圈闭形成,走滑派生断裂沟通沙河街组及上覆多套地层,发育密度大,原油主要来源于沙河街组烃源岩,油田规模大。其中南洼走滑派生断裂新构造运动以来发生明显活化,沟通新近系储集层,晚期活动速率大,原油主要在新近系成藏;中洼走滑派生断裂新构造运动以来未发生明显活化,仅沟通古近系,原油主要在古近系成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油田双6储气库单井采气能力评价
    陈显学,温海波
    2017, 38 (6):  1-1.  doi: 10.7657/XJPG20170613
    摘要 ( 99 )   PDF(300KB) ( 201 )  
    辽河油田双6储气库是中国最大的气顶油环边底水储气库,没有先例可以借鉴。注采井采气能力是储气库应急调峰的关键,以X井为例,建立了适合双6储气库的注采井采气能力评价方法。通过室内岩心出砂实验,确定储集层出砂临界生产压差;通过采气系统试井,建立注采井二项式产能方程;将储集层出砂临界生产压差代入注采井二项式产能方程,得到储集层能承受的采气能力;依据对不同尺寸注采管柱冲蚀流量的评价,对采气能力进行约束。综合评价结果表明,X井储集层可承受的采气速度上限可达到282×104 m3/d,但受到冲蚀流量的约束,采气速度上限被限制在122×104 m3/d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种水驱特征曲线法预测可采储量的选值方法
    李良政,韩进强,陈据
    2017, 38 (6):  1-1.  doi: 10.7657/XJPG20170614
    摘要 ( 75 )   PDF(300KB) ( 179 )  
    水驱特征曲线法是预测油田采收率和可采储量的常用方法,采用多种水驱特征曲线法计算石油可采储量,不同方法之间结果相差很大。绘制含水率与利用甲型、乙型、丙型和丁型水驱特征曲线法预测的可采储量采出程度的关系曲线,并与相对应类型的水驱特征曲线的含水上升规律特征模板进行拟合,选择拟合精度最高的预测结果,作为水驱特征曲线法的最终结果。通过在宁海油田、濮城油田沙一段和大庆油田南二三区葡Ⅰ组的应用,证明该方法效果较好,且简单易操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夹层对稠油底水油藏可布水平井油层厚度的影响——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张运来,张吉磊,许亚南,缪飞飞,张弛
    2017, 38 (6):  1-1.  doi: 10.7657/XJPG20170616
    摘要 ( 63 )   PDF(300KB) ( 139 )  
    秦皇岛32-6油田是典型的海上低幅稠油底水油田,由于其构造幅度低,油层厚度小于10 m的储量比例占22%. 为了高效动用此类储量,在岩心分析和夹层测井识别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充分利用夹层较发育的特点,开展了夹层对水平井开发的影响以及水平井布井界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夹层渗透率与基岩渗透率比值为0.01时,夹层能有效阻挡底水的快速锥进;夹层面积为水平井泄油面积的2~3倍时,能使底水发生绕流且使储量动用程度最大化;夹层位于距油层顶面3/4油层厚度处时,可有效延缓底水锥进速度,同时扩大水驱波及体积;以累计产油量5×104 m3作为可布水平井的经济极限下限,海上低幅稠油底水油藏可布水平井油层厚度下限值为5 m. 矿场先导试验证实了该结论的可靠性,为低幅稠油底水油藏水平井布井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核磁共振技术在低渗低黏油层孔隙结构评价中的应用
    孙志刚,贾丽华,张礼臻,孙宝泉,张玉利
    2017, 38 (6):  1-1.  doi: 10.7657/XJPG20170617
    摘要 ( 63 )   PDF(300KB) ( 182 )  
    岩心核磁共振T2谱与压汞分析均能反映岩石孔隙结构特征,利用非线性关系建立T2谱与孔喉半径分布的转换模型。该模型得到的平均孔喉半径与压汞分析得到的结果非常接近,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通过对饱和不同黏度模拟油的同一低渗岩心的核磁共振T2谱分析,确定了T2谱与孔喉半径分布转换模型适用的黏度范围。该方法克服了核磁共振技术只适用于水层孔隙结构评价的局限性,达到了油层孔隙结构评价的目的,为低渗低黏油层的评价与合理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手段和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水两相管流持水率预测模型研究
    付田田,刘捷,廖锐全
    2017, 38 (6):  1-1.  doi: 10.7657/XJPG20170618
    摘要 ( 57 )   PDF(300KB) ( 163 )  
    采用白油和自来水作为实验介质,在长为9.2 m,内径为60 mm的透明有机玻璃管内进行油水两相流实验,测量持水率,分析入口含水率、混合液流量、油黏度、管倾角等因素对持水率的影响。比较了漂流模型、滑脱模型、Nicholas-Witterholt模型和标准Taitel模型4种常用持水率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其中Nicholas-Witterholt模型预测结果相对较好。在考虑管倾角、入口含水率等因素的基础上,对Nicholas-Witterholt模型进行修正,得到了Nicholas-Witterholt模型Ⅱ. 将实验数据代入Nicholas-Witterholt模型Ⅱ进行计算,发现模型的预测误差约为10%,具有良好的普遍适用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静态资料在碳酸盐岩储集层类型识别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金跃区块奥陶系为例
    代飞旭1a,朱柏宇2,邓伯龙1b,刘源1c,韩宇3,肖华1a
    2017, 38 (6):  1-1.  doi: 10.7657/XJPG20170619
    摘要 ( 83 )   PDF(300KB) ( 191 )  
    根据哈拉哈塘油田金跃区块及邻区单井动静态资料,综合分析了不同储集层储集空间类型在动静态资料上的响应特征,提出了定量、定性划分标准,建立了识别模板,分析了研究区储集层分布规律。分析认为,洞穴型储集层相对于裂缝-孔洞型储集层,钻井液漏失量较大,表现为失返特征;酸压过程中,泵压压降大,停泵压力低,停泵压降曲线呈水平直线型,酸液返排率低;试采资料上来看,初期油压高,日产液量大,递减缓慢,地层能量较充足,自喷采油期长。根据其洞穴组合,洞穴型储集层可划分为单洞型和多洞型2种,多洞型储集体具有多个缝洞连通,压降—累计产液量曲线呈多段直线,且各直线斜率不同,产量呈多段式递减,压力导数曲线上呈现多个“凹子”特征;单洞型储集体压降—累计产液量曲线呈直线,油压与日产油量随着天然能量下降而下降,压力导数曲线在径向流段后上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断块油气藏开采对地应力和破裂压力的影响规律
    赵凯1,赵文龙2,石林2,李波3,高辉1,刘顺1
    2017, 38 (6):  1-1.  doi: 10.7657/XJPG20170615
    摘要 ( 88 )   PDF(300KB) ( 215 )  
    地应力和破裂压力是油藏实施压裂增产措施中所必需的基础参数,断块油气藏长期开采后,地应力和破裂压力会发生较大变化。根据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分析了断块油气藏储集层压力衰竭对地应力大小和方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压裂起裂和延伸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断块油气藏储集层压力衰竭导致地应力非均匀衰减,压裂过程中裂缝延伸压力线性降低,裂缝延伸方向发生偏转,且在压力衰竭初期偏转快,后期偏转慢;储集层压力衰竭导致裸眼井起裂压力线性降低,断块油气藏开采后破裂压力的降低幅度较传统无限大均质油藏更大,且定向井压裂施工的难易程度与井眼轨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对于断块油气藏而言,若在开发后期进行压裂增产作业,可根据压力衰竭程度合理设计井眼轨迹,降低压裂作业的施工难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