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1-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东营凹陷古近系泥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连通性
    张林彦1,包友书1,习成威2
    2018, 39 (2):  1-1.  doi: 10.7657/XJPG20180202
    摘要 ( 148 )   PDF(300KB) ( 292 )  
    以泥页岩总孔隙度测定和高压压汞分析相结合,建立了页岩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的量化研究方法。对比了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块状泥岩、层状页岩和纹层状页岩的总孔隙度、有效孔径分布和孔隙连通率。研究表明:块状泥岩孔隙度最低,为2.7%~4.5%;纹层状页岩孔隙度最高,为10.2%~17.7%;层状页岩孔隙度为5.9%~11.2%. 块状泥岩以小孔径的孔隙为主,其主峰值一般小于10.0 nm;而纹层状页岩孔径分布最宽,在3.6~10 000.0 nm,孔径主峰值大于10.0 nm,并且孔径小于10.0 nm孔隙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层状页岩的孔径分布特点介于块状泥岩和纹层状页岩之间,其主峰值一般在10.0 nm左右,孔径小于10.0 nm孔隙所占比例低于块状泥岩,孔径大于100.0 nm孔隙比例低于纹层状页岩。块状泥岩的孔隙连通率最低,纹层状页岩的孔隙连通率最高,层状页岩介于二者之间。泥页岩的孔隙结构特征差异与沉积岩相和成岩作用有关,块状泥岩原生及同生孔隙较少,且不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纹层状页岩和层状页岩则有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和次生孔隙的形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油气分布规律及勘探领域
    卓勤功1,2,赵孟军1,邹开真3,付晓飞4
    2018, 39 (2):  1-1.  doi: 10.7657/XJPG20180201
    摘要 ( 73 )   PDF(300KB) ( 244 )  
    环青藏高原中西部前陆冲断带相继发现了克拉玛依、克拉2、英东、中坝、白马庙等大型油气田。深入对比分析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总结了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油气分布规律和勘探领域:沿走向,前陆冲断带一般划分为3个大的构造段,中段位于生烃中心,油气富集;从山前到盆内,前陆冲断带划分为山前推覆带、下盘掩伏带、盆内晚期构造带3个油气富集区带,山前推覆带稳定区继承性古构造油气富集,下盘掩伏带和盆内晚期构造带油气近源、近断裂成藏,深层油气富集;前陆冲断带以构造油气藏为主,除此之外,山前推覆带发育基岩风化壳、不整合遮挡等地层油气藏,盆内晚期构造带发育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根据前陆冲断带中段和深层油气富集规律及对三大勘探领域的认识,结合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勘探现状,明确下一步勘探领域为南缘中段齐古断褶带及乌奎背斜带下部组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石莫1井中生代孢粉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阿丽亚·阿木提,肖继南,师天明,翁月新
    2018, 39 (2):  1-1.  doi: 10.7657/XJPG20180203
    摘要 ( 58 )   PDF(300KB) ( 53 )  
    为解决准噶尔盆地石莫地区井下地层划分以及与周边地区地层对比问题,对石莫1井中生界孢粉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所见孢粉化石共计98 属195种,建立了5个孢粉组合,依次为Concavissimisporites-Classopollis-Rugubivesiculites组合,对应下白垩统清水河组;Cyathidites-Cerebropollenites-Piceaepollenites组合,对应下—中侏罗统三工河组;Osmundacidites-Cycadopites-Protoconiferus组合,对应下侏罗统八道湾组;Dictyophyllidites-Aratrisporites-Alisporites组合,对应上三叠统白碱滩组至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下部;Punctatisporites-Converrucosisporites xinjiangensis-Parataeniaesporites pseudostriatus组合,对应中—上三叠统克拉玛依组。其组合特征可分别与准噶尔盆地南缘清水河组、三工河组、八道湾组、黄山街组和郝家沟组、克拉玛依组孢粉组合对比。孢粉化石资料表明,该井区侏罗系发育不全,缺失头屯河组、齐古组和喀拉扎组;三工河组的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早期,中侏罗统与下侏罗统的界线应划在三工河组下段与上段之间;八道湾组底部时代为晚三叠世,三叠系与侏罗系的界线应划在八道湾组下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原油沥青质包裹烃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判识
    陶国亮,刘鹏,黎茂稳,曹婷婷,John VOLKMAN,Lloyd SNOWDON
    2018, 39 (2):  1-1.  doi: 10.7657/XJPG20180204
    摘要 ( 90 )   PDF(300KB) ( 238 )  
    为解决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的油源争议问题,选择该油田主体区TK772井原油,对原油和沥青质温和氧化产物包裹烃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沥青质包裹烃具有正构烷烃偶碳优势、姥植比低、C29藿烷/C30藿烷低、C35藿烷/C34藿烷低、成熟度低、Ts/(Ts+Tm)高和伽马蜡烷指数高等特点,说明其母源形成于局限台地、高盐度、强还原、水体分层的蒸发岩环境,代表了塔河油田最早期充注原油的特征。而TK772井原油的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则与沥青质包裹烃明显不同,反映其母源形成于水体开阔、盐度较低的碳酸盐岩沉积环境,代表了塔河油田主体区多数原油的特征。根据这些新的地球化学证据,结合前人关于塔北地区烃源岩分布与沉积相关系的研究结果,认为塔河油田存在3期成藏,第一期是寒武系台内凹陷蒸发岩烃源岩的贡献,第二期是上奥陶统碳酸盐岩烃源岩的贡献,第三期是塔河外围晚期高熟轻质油充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里格气田南区马五5亚段气水特征研究与判识
    郑小鹏,汪淑洁,郝龙,胡薇薇,刘道天,王晔
    2018, 39 (2):  1-1.  doi: 10.7657/XJPG20180205
    摘要 ( 65 )   PDF(300KB) ( 186 )  
    苏里格气田南区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5亚段发育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气藏无明显气水界面,但开发过程中气井均存在不同程度产水。通过地层水化学特征分析、测井曲线重叠法和交会图法,明确了地层水体类型、分布模式。结果表明,马五5亚段地层水属于封存较好的古代残余海水,存在底部滞留水、气水同层和透镜状水体3种分布模式,其中水层和气水层的深侧向电阻率界限为266 Ω·m,气水层和气层的深侧向电阻率界限为710 Ω·m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砂岩储集层分类及渗透率测井评价——以石南21井区头屯河组油藏为例
    冯利娟,蒋志斌,钱川川,苏海斌,王杰,刘刚
    2018, 39 (2):  1-1.  doi: 10.7657/XJPG20180206
    摘要 ( 57 )   PDF(300KB) ( 226 )  
    准噶尔盆地石南21井区头屯河组低渗透砂岩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剖面上物性差异大。基于物性、压汞、铸体薄片等资料,从储集层微观孔喉结构出发,运用聚类分析方法,优选多项参数将储集层分为4类。石南21井区头屯河组以Ⅱ类和Ⅲ类储集层为主,储集层物性受泥质含量影响大,泥质含量增加,孔隙结构变差,渗透率降低。由于采用常规模型解释含泥质砂岩储集层渗透率误差较大,按泥质含量结合储集层分类,对4类储集层分别建立了渗透率解释模型。实际应用表明,所建模型解释结果与岩心分析数据吻合度较高,比常规测井参数模型解释精度提高了7.8个百分点,效果较好,可推广运用到其他含泥质的低渗透砂岩储集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砾岩油藏聚合物驱储集层多参数精细评价及应用——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区克拉玛依组下亚组砾岩油藏为例
    徐后伟,王海明,刘荣军,许长福,王晓光,吕建荣
    2018, 39 (2):  1-1.  doi: 10.7657/XJPG20180207
    摘要 ( 73 )   PDF(300KB) ( 246 )  
    砾岩油藏不同渗透率储集层注入聚合物分子量优选及储集层多参数精细评价,成为聚合物驱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七东1区克拉玛依组下亚组砾岩油藏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模拟的方法,明确了采收率与聚合物分子量的关系,当聚合物分子量增加到1 500×104以后,采收率增幅逐渐变小。在此基础上,以补偿密度和中子孔隙度测井曲线的径向幅度差为回归参数,建立泥质含量的计算模型,采用孔隙度与泥质含量双因素建立的渗透率模型,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价砾岩储集层的渗流性。基于物理模拟实验与储集层多参数解释结果,确定了七东1区克拉玛依组下亚组砾岩油藏不同地质分区的最优化注入聚合物分子量,并在生产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研究区日产油量由实施前的149.2 t提升到515.8 t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道砂体内部薄夹层识别与剩余油挖潜
    姜振海
    2018, 39 (2):  1-1.  doi: 10.7657/XJPG20180208
    摘要 ( 73 )   PDF(300KB) ( 189 )  
    油藏长期注水开发后,河道砂体内部部分高渗条带出现注入水低效甚至无效循环,剩余油富集在夹层附近,而河道砂体内薄夹层识别率仍较低,不利于剩余油挖潜。以大庆长垣油田北二区西部为例,应用小井距密闭取心井资料,开展河道砂体内部薄夹层精细描述,对夹层测井响应特征进行分类评价,明确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夹层分为岩性夹层和物性夹层,以泥岩和粉砂岩为主,纵向上主要分布于沉积旋回顶部,平面上主要位于沉积相相变区,而剩余油集中分布于夹层附近。以薄夹层识别成果为依据,针对不同河道砂体内剩余油分布特征,采用不同方法实现厚砂体层内调整挖潜,增油降水效果明显,可供同类区块的二次开发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杏树岗油田浅水三角洲储集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
    宋金鹏1,林承焰1,2,任丽华1,2,吕端川1,由春梅3
    2018, 39 (2):  1-1.  doi: 10.7657/XJPG20180209
    摘要 ( 71 )   PDF(300KB) ( 154 )  
    目前,国内外针对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的层次结构分析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此,选取杏树岗油田中部密井网区,利用地震、测井、岩心、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及物性分析测试数据等资料,分级次对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进行定量刻画。结果表明,研究区浅水三角洲砂体可分为8个构型级别。其中,五级构型单元单期分流河道类型多样,规模各异;各期分流河道间多发育稳定隔层,控制了整体的注水开发效果。各类四级构型单元单井及平面分布特征差异明显,剩余油饱和度相差较大。三级构型单元发育多期,界面多为不稳定的物性夹层,控制了三元复合驱替效率及垂向剩余油分布。通过储集层结构分级次解剖,为研究区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精细刻画及老油区特高含水后期剩余油挖潜提供了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车排子油田A井区火山岩油藏产能控制因素
    孔垂显,巴忠臣,晏晓龙,华美瑞,周阳,史燕玲
    2018, 39 (2):  1-1.  doi: 10.7657/XJPG20180210
    摘要 ( 44 )   PDF(300KB) ( 211 )  
    车排子油田A井区石炭系火山岩储集层属于孔隙-裂缝型双重介质,其油气成藏和产能受断裂、岩性、岩相、孔隙和裂缝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成藏规律复杂,产量差异大。以开发产能为主导,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分析化验、地震等资料,分析了岩性、岩相、基质物性和裂缝等储集层因素和产能的配置关系,明确了石炭系火山岩油藏的油气生产特征,结果认为在靠近火山口爆发通道的爆发相和溢流相等优势岩相内,发育火山角砾岩和气孔状玄武岩等有利岩性,对应的基质物性好、裂缝发育,高产井分布多、产量高,同时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自然电位测井曲线负异常和电阻率—密度测井曲线具一定叠合面积的电性特征。结合产能主控因素和开发动态产量,在平面上划分出3类储集层有利区,Ⅰ类储集层性能最优。由此,结合测井曲线特征,提出对9口老井进行恢复试油建议,并建议针对C3和C4岩体新部署11口开发评价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美丽气田水淹气井气举硬举动态模拟
    钟海全1,张锋2,冯钿芳2,王晓磊2,汪政明2,洪将领2,陈伟2
    2018, 39 (2):  1-1.  doi: 10.7657/XJPG20180211
    摘要 ( 104 )   PDF(300KB) ( 220 )  
    气举因其适应性强,工艺灵活,广泛用于产水气井排液采气或水淹气井复产,但其卸载过程较为复杂,其卸载方式或工艺参数多凭经验确定,尤其对于气举硬举工艺。为此,基于动量守恒和质量守恒建立了气举硬举卸载过程数学模型,并利用有限差分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以克拉美丽气田水淹井DX180X井为例,采用气举硬举方式,考虑氮气气举和天然气气举,分别采用正、反举方式进行卸载动态模拟,分析了影响卸载的各因素,如注氮气或天然气,正、反举方式等,模拟了卸载过程中井口压力、井底压力等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为降低启动压力及减少井筒液体回流时间或回流量,推荐采用注氮气正举方式卸载,对于深井、地层压力较高或需连续油管气举硬举的水淹井尤为适用。通过实例模拟与分析为气举硬举的可行性研究、工艺设计及压缩机选择等提供了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AGD井挤液扩容水力波及范围模型
    高彦芳,陈勉,林伯韬,金衍
    2018, 39 (2):  1-1.  doi: 10.7657/XJPG20180212
    摘要 ( 80 )   PDF(300KB) ( 215 )  
    风城油田陆相稠油油藏广泛采用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方式开采,由于储集层非均质性强、渗透率低,目前现场采用挤液扩容方式改造储集层,以缩短SAGD井预热周期。为了定量评价改造区域的形状,提出基于挤液扩容水力波及范围的可注性系数和挤液渗透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推导了单口和两口水平井挤液扩容水力波及范围的解析解,最后应用模型对现场挤液施工的效果进行了预测,并结合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所研究储集层的可注性系数为0.27~0.30,双井注水系统的水力波及半径和面积均随两井间距、水的有效渗透率、水平段长度和定排量施工条件下的注入压力增加而增加,随注入液黏度增加而减小。现场SAGD井挤液施工过程中需要尽量降低注入液黏度,在稳定排量的同时,逐步增加注入压力和近井地带的储集层渗透率,以优化挤液扩容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适合哈得油田高温高盐条件的改性生物聚合物评价
    徐海霞1,袁胥2,袁泽波1,任利华1,程昉3,赵静2
    2018, 39 (2):  1-1.  doi: 10.7657/XJPG20180213
    摘要 ( 62 )   PDF(300KB) ( 153 )  
    哈得油田双台阶水平井注水开发中存在层间矛盾突出、亟需调节注水矛盾和改善指进现象的问题。对8种生物聚合物进行不同碳链(C12,C14和C16)的可控疏水化改性,合成并筛选兼具热增稠和盐增稠性能,且可用于高温、高盐条件的深部调驱聚合物材料。结果表明,质量分数1.0%的BP-14-036和BP-12-012溶液,在清水条件下的黏度为10 000 mPa·s左右,矿化度升高至250 g/L时,黏度超过12 000 mPa·s,具有盐增稠性能;当温度达到130 ℃时,质量分数1.0%的BP-14-036溶液,黏度可超过14 000 mPa·s,具有热增稠性能。因此,制备的这2种聚合物材料,可在一定程度上,将油藏极端条件由降低调驱效果的应用阻力,扭转为改善调驱效果的有利因素。这一特点,有望从本质上解决高温高盐油田调剖调驱剂、压裂液及钻井液体系增稠性差、耐受性低的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井井筒油基钻井液密度与液柱压力解析模型
    杨虎
    2018, 39 (2):  1-1.  doi: 10.7657/XJPG20180214
    摘要 ( 70 )   PDF(300KB) ( 134 )  
    高温高压深井在钻井和完井时,由于钻井液在井筒内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双重作用,使得地面测量的钻井液密度与井筒内实际密度存在差异,导致井筒液柱压力难以准确计算。分析国内外有关油基钻井液密度的预测模型,前人的模型均为特定配方条件下少数实验数据回归的经验模型,不具有通用性,且计算精度难以满足深井(尤其是超深井)的需求。为此,采用数学解析法建立精确的钻井液密度和液柱压力预测模型。与多位学者的经验模型对比,认为多数经验模型为新建解析模型的简化,该解析模型能更全面准确地反映温度和压力对钻井液密度的影响。在实际应用时,将油基钻井液视为基础油、盐水及固体材料的混合物,通过室内实验数据确定基础油的密度函数,可实现多种配方及油水比的油基钻井液密度及井筒液柱压力的预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玛依油田B21井区油藏表面活性剂性能评价
    李凯,李织宏,刘晓丽,陈丽艳,万青山,许人军
    2018, 39 (2):  1-1.  doi: 10.7657/XJPG20180215
    摘要 ( 66 )   PDF(300KB) ( 107 )  
    为了评价克拉玛依油田B21井区二类砾岩油藏驱油用HW表面活性剂的可行性,评价了表面活性剂界面活性、稳定性、乳化性能和模拟驱油性能。结果表明:HW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为0.1%~0.5%时,界面张力在10-2 mN/m量级,最小界面张力为0.006 0 mN/m,该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长期放置界面张力不发生明显变化,有利于通过降低界面张力提高原油采收率;表面活性剂的质量分数和水油比均对其乳化性能有显著影响,乳化能力随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大,破乳后析出水较为清澈且界面清晰,有利于表面活性剂驱油后的油水分离。驱油实验结果显示,质量分数为0.3%的HW表面活性剂溶液可提高采收率10.5%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三叠系河道砂体识别及高效井位部署
    陈叔阳,郑海妮,先伟,邓锋
    2018, 39 (2):  1-1.  doi: 10.7657/XJPG20180216
    摘要 ( 62 )   PDF(300KB) ( 138 )  
    塔河油田三叠系阿克库勒组四段河道砂体具有埋藏超深、砂体薄、河道窄的特点,在沉积微相研究指导下,形成了一套正演模拟技术定标志、地震多属性识别技术定边界、地层切片技术定期次和拟声波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技术定厚度的河道砂体识别描述技术。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河道砂体油藏分段成藏、隔夹层分布广泛等地质特征,形成了一套导眼评价与台阶状水平井开发相结合的高效井位部署技术,降低了各河道段油藏评价的风险,提高了河道砂体油藏的储量动用程度,在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对类似岩性油藏开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精度三参数小波谱分析法在薄储集层预测中的应用
    彭军,周家雄,马光克,隋波,王宇,唐蓿
    2018, 39 (2):  1-1.  doi: 10.7657/XJPG20180217
    摘要 ( 66 )   PDF(300KB) ( 354 )  
    采用3个可调参数控制小波基的构建,使小波能够更好地匹配地震信号,有利于获得更精确的时频分析结果,为识别薄储集层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理论研究与合成信号谱分析证明,高精度三参数小波谱分析法在高频端能量聚焦、分辨率高,能有效提高薄层识别精度。高精度三参数小波谱分析法结合非线性e指数衰减梯度拟合,有效提高了频率衰减梯度计算结果精度及流体性质识别结果的可靠性。将该方法应用于南海西部文昌A油田珠海组二段Ⅳ油组的储集层预测和流体性质识别,预测结果与实钻情况吻合度高。该方法的有效应用,改善了文昌A油田的后期挖潜调整,有助于提高采收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微CT技术研究砂砾岩孔隙结构特征——以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储集层为例
    熊健1,唐勇2,刘向君1,瞿建华2,刘凯1,尤新才2
    2018, 39 (2):  1-1.  doi: 10.7657/XJPG20180218
    摘要 ( 76 )   PDF(300KB) ( 315 )  
    以玛湖凹陷百口泉组砂砾岩储集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微CT技术,研究了砂砾岩储集层岩石的二维孔隙结构和三维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玛湖凹陷百口泉组砂砾岩样品以残余粒间孔、溶蚀孔和微裂缝为主;孔隙形状不规则、孔喉大小不一,孔喉分布状态主要为连片状和孤立状;孔隙分布具有微观非均质性,在物性较差的样品中表现更明显;等效孔隙半径分布主要呈单峰分布,且等效孔隙半径主要小于50 μm,物性差的样品中小孔所占比例高于物性好的样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石油地质学——幔源油气理论
    崔永强
    2018, 39 (2):  1-1.  doi: 10.7657/XJPG20180219
    摘要 ( 254 )   PDF(300KB) ( 181 )  
    现代科学理论、实验、航天探测、勘探开发实践成就已经证明,石油的大规模存在不以生命物质的存在为前提,石油源于地球100 km以下的深部,由先存的碳氢元素合成;而属于C—H—O体系的生物分子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向重于甲烷的C—H体系烃类分子转化;烃类是地幔烃碱流体的组成部分,地幔烃碱流体上升过程中与围岩发生碱交代作用,在临界温度转化成富含金属、非金属和稀土元素的石油热液;石油热液在上升通道中发生分异,形成金属、非金属、稀土和油气矿藏。断陷盆地油气上升通道是小断距基底走滑断层,油气成藏于该类断层控制的花状断裂体系内部,分布距离花状断裂不超过2 km;压陷盆地油气上升通道是仰冲型造山带和盆地之间的逆冲断层,油气成藏于逆冲断层附近。进入断陷盆地水体中的石油热液,经历分异作用后,形成化学沉积层和油层;油层由于水化和氧化作用,进一步转化为石油沥青,石油沥青经历埋藏和热解将转化为煤层。进入大洋底部和陆地冻土带的烃类,在合适的温压条件下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大洋热液喷口、大洋和陆地泥火山是地球现代排气的窗口,盆地和油气藏正在接受深部油气的供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