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9-08-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准噶尔盆地中—下二叠统页岩油地质特征、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
    支东明a,宋永b,何文军b,贾希玉b,邹阳b,黄立良b
    2019, 40 (4):  1-1.  doi: 10.7657/XJPG20190402
    摘要 ( 218 )   PDF(300KB) ( 551 )  
    准噶尔盆地中—下二叠统发育盆地最重要的烃源岩,以陆相咸化湖盆多源混合细粒沉积为主,具备良好的页岩油形成条件,在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已形成10亿吨级页岩油储量规模区。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结合现有勘探地质资料,系统梳理盆地中—下二叠统页岩油重点有利区地质特征。同时,对标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地质特征,分析已有良好苗头的玛湖凹陷风城组、五彩湾—石树沟凹陷平地泉组页岩油勘探潜力,探讨盆地页岩油下一步勘探方向。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中—下二叠统滨浅湖—半深湖相泥质、白云质、凝灰质多源细粒混合沉积,不仅形成优质烃源岩,同时发育致密背景下的“甜点”储集层,纵向上源储叠置、频繁互层的有利成藏组合,奠定了盆地中—下二叠统页岩油富集的基础,具有邻源供烃、自生为辅、原位聚集的典型陆相页岩油特征。盆地页岩油极限可探明总资源量为27.25×108 t. 玛湖凹陷风城组地质条件相对优于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是盆地页岩油接替的主攻领域;五彩湾—石树沟凹陷平地泉组页岩油地质条件相对较差,仅能作为远景勘探领域;此外,博格达山前芦草沟组、阜康—东道海子凹陷斜坡区平地泉组是潜在页岩油勘探领域,现阶段需夯实地质综合研究基础,超前做好地质认识和技术储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勘探实践与展望
    王小军a,杨智峰b,c,郭旭光b,王霞田b,冯右伦b,黄立良b
    2019, 40 (4):  1-1.  doi: 10.7657/XJPG20190403
    摘要 ( 133 )   PDF(300KB) ( 257 )  
    通过回顾准噶尔盆地二叠系页岩油的勘探历程,剖析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的地质条件和成藏特征,系统总结长期研究形成的页岩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展望了准噶尔盆地页岩油下一步勘探部署方向。勘探实践表明,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是中国陆相页岩油的典型代表,具有咸化湖盆、多源混积、源储一体和“甜点”分散的地质特征。芦草沟组页岩油的赋存方式为吸附态和游离态2种类型,整体为源内聚集或近源成藏。突破诸多技术瓶颈,形成页岩油“甜点”的配套地震预测技术和页岩油高分辨率测井综合评价技术。研究认为,吉木萨尔凹陷西部具备高成熟和高产页岩油的地质条件,为准噶尔盆地陆相湖盆页岩油勘探的新领域。在此基础上,建立吉木萨尔凹陷国家页岩油勘探开发示范区,以期对中国陆相湖盆页岩油的勘探提供借鉴和技术支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代家坪地区延长组原油成因及成藏期次
    刘学珍1,杨迎春1,周翔2
    2019, 40 (4):  1-1.  doi: 10.7657/XJPG20190404
    摘要 ( 77 )   PDF(300KB) ( 135 )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代家坪地区延长组油源认识存在的争议,利用原油和烃源岩样品抽提物族组分分离、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对延长组不同层位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成藏期次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代家坪地区延长组不同层位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均形成于淡水—微咸水和弱还原—还原的半深湖—深湖相沉积,生油母质具低等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混源特点。代家坪地区延长组不同层位储集层样品均一温度均表现为双峰型分布特征,且长82和长9储集层包裹体均一温度高于长6和长81储集层,结合埋藏史分析表明,代家坪地区延长组存在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和早白垩世中期2个充注过程。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进行Q型聚类将代家坪地区延长组原油分为2种类型,Ⅰ类原油包括长6和长81原油,Ⅱ类原油包括长82和长9原油,2类原油虽然均来自长7烃源岩,但Ⅰ类原油的成熟度参数C29甾烷20S/C29甾烷(20S+20R)和C29甾烷ββ/C29甾烷(αα+ββ)、环境参数Pr/Ph和伽马蜡烷指数明显低于Ⅱ类原油,而反映有机质来源的αααC27甾烷/(C27甾烷+C28甾烷+C29甾烷)、4-甲基甾烷/规则甾烷、Pr/nC17等参数略高于Ⅱ类原油。结合成藏期次分析认为,Ⅰ类原油为长7烃源岩生烃高峰期形成的成熟原油与先存低成熟原油混合的产物,Ⅱ类原油为早白垩世中期大规模油气充注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滴北凸起早石炭世复理石相发现及油气地质意义
    黄芸1,梁舒艺2,任江玲3,李艳平1,谷新萍1,伏小鹏1
    2019, 40 (4):  1-1.  doi: 10.7657/XJPG20190405
    摘要 ( 105 )   PDF(300KB) ( 68 )  
    结合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原型盆地研究成果,根据钻井、测井、地震、古生物和薄片分析资料,并与滴南凸起早石炭世海相沉积特征对比,明确早石炭世是卡拉麦里洋俯冲后的伸展时期,滴北凸起在洋盆关闭的残留海背景下,发育以泉5井为代表的厚层复理石建造并伴随海底火山间歇喷发,近千米厚的复理石建造中,鲍马序列E段的海相暗色泥岩与A段和B段的砂岩形成纵向上的源储互层结构。泉5井地化分析结果表明,复理石建造中的暗色泥岩规模发育且成熟度高,为较好—好烃源岩,该认识改变了前人“滴北凸起石炭系烃源岩成熟度低、无勘探潜力”的观点,丰富了克拉美丽气田已有的近源隆控成藏模式,提出滴北凸起下石炭统可探索源储一体致密砂岩气成藏模式的观点,对石炭系天然气勘探有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东部三叠系阿四段条带状砂体边界刻画
    杨敏1,刘金华2,先伟1,郭瑞1,夏步余2
    2019, 40 (4):  1-1.  doi: 10.7657/XJPG20190406
    摘要 ( 84 )   PDF(300KB) ( 187 )  
    为准确认识塔河油田东部三叠系阿四段条带状砂体的展布规律和砂体边界,在砂体成因分析基础上开展砂体边界精细刻画研究。通过岩性、粒度、砂体展布规律等研究,认为研究区阿四段属于湖盆边缘滨湖—浅湖沉积,条带状砂体为滨浅湖砂坝成因。利用储集层敏感地震属性识别砂体,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刻画砂体边界,研究认为均方根振幅是研究区储集层敏感地震属性,自然电位是储集层的敏感测井曲线,砂岩自然电位小于24 mV. 通过地震均方根振幅属性砂体预测和自然电位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综合钻井资料等对TK7226井区阿四段油藏储集层边界进行识别,最终确定该井区条带状砂体宽度为170~300 m,准确地落实了含油面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肖尔布拉克组碳酸盐岩微相类型和储集层特征
    姜伟民1,刘波1,石开波1,高孝巧2,刘帆3,于进鑫1
    2019, 40 (4):  1-1.  doi: 10.7657/XJPG20190407
    摘要 ( 112 )   PDF(300KB) ( 74 )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发育一套百余米厚的白云岩。基于柯坪地区11条野外露头剖面1 000多张岩石薄片的沉积学和古生物学特征观察描述,运用微相分析方法,对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进行岩石学、古生物学和沉积环境分析。根据显微镜下碳酸盐岩颗粒类型、生物群、沉积组构等显微特征,在肖尔布拉克组识别并划分出11种微相类型和5种成因上相似、纵向上变化具有一定连续性的微相组合。此外,微相分析还表明,肖尔布拉克组储集层发育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晶间(溶)孔、粒间(溶)孔和微生物格架孔为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弱纹层状粉—细晶自形晶—他形晶白云岩微相(MF2)、内碎屑白云岩微相(MF10)具有最好的储集物性,与微生物相关的微相(MF6,MF7和MF8)次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哈拉哈塘地区走滑断裂与断溶体油藏特征
    郑晓丽,安海亭,王祖君,周红波,张亮亮
    2019, 40 (4):  1-1.  doi: 10.7657/XJPG20190408
    摘要 ( 126 )   PDF(300KB) ( 251 )  
    塔里木盆地北部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发育大量的走滑断裂,被多期岩溶作用改造后形成缝洞型储集体,在上覆盖层及侧向致密灰岩封堵下,形成了碳酸盐岩独特的断溶体圈闭。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的相干属性和振幅属性,结合钻井资料和生产动态数据,综合研究了哈拉哈塘地区走滑断裂与断溶体油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哈拉哈塘地区走滑断裂具北强南弱的特征,北部主干断裂带以辫状和马尾状为主,南部主干断裂带多呈线状和雁列式。不同的构造样式控制了哈拉哈塘地区发育板状、雁列式、辫状和叶片状4类断溶体圈闭,油气沿着主干断裂向分支断层运移,最终在断溶体高部位富集成藏。断溶体的连通性及油气在断溶体中的位置,共同决定了油井的产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含硫气藏H2S含量对凝析气相态的影响
    施英1,刘建仪2,李光明1,李惠2,缪津津1,唐丹1
    2019, 40 (4):  1-1.  doi: 10.7657/XJPG20190409
    摘要 ( 116 )   PDF(300KB) ( 170 )  
    针对塔中Ⅰ号气田Ⅱ区凝析气井中H2S含量差异较大这一现象,提出了含H2S的高压物性实验评价方法。向现场分离气中加入不同量的纯H2S气体,将现场凝析油与该气体以恒定生产气油比复配获得不同H2S含量的样品,在地层温度下进行实验,研究不同H2S含量对凝析气相态特征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H2S含量增加,井流物中CO2,N2,C1—C5和C6+含量减小;露点压力呈线性降低,该样品的H2S含量每增加1%,露点压力下降0.67 MPa;反凝析油饱和度基本不变,但反凝析油析出时间推迟,凝析油采收率和天然气采收率都下降。这是因为H2S是一种较好的油气混相溶剂,降低了混相压力,致使露点压力降低、凝析油析出推迟,说明H2S的存在不利于凝析气的开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孔道残余油膜的驱替机理
    刘丽丽1a,1b, 王立辉2,宋华1c,李坤1a,1b,王佳博1a,1b
    2019, 40 (4):  1-1.  doi: 10.7657/XJPG20190410
    摘要 ( 72 )   PDF(300KB) ( 191 )  
    以微孔道残余油膜为例,分析残余油膜润湿滞后现象发生后,岩石壁面施加在油膜上的阻力、驱替液与残余油膜间的界面张力和驱替液作用在残余油膜上的水平应力,探索微孔道残余油膜的驱替机理。结合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和黏弹性流体的本构方程,数值模拟计算不同流变性的驱替液作用在残余油膜上水平应力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增大作用在油膜上的水平应力才能从根本上将油膜激活成为可动油,在驱替液流量不变的条件下,黏弹性流体作用在油膜上水平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均发生了变化,正是由于其弹性的存在,改变了残余油膜的受力规律,更有利于油膜的激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重力泄水辅助蒸汽驱三维物理模拟实验
    冯翠菊1a,王春生1b,张蓉2,盛寒3
    2019, 40 (4):  1-1.  doi: 10.7657/XJPG20190411
    摘要 ( 95 )   PDF(300KB) ( 141 )  
    以辽河油田洼59块洼60-H25试验井组单元为模型基础,根据相似理论设计实验所用三维模型,并根据地质情况制作耐高温高压以及符合相应渗透率的室内模型,设计实验流程和实验条件。实验得到驱替过程中瞬时产液量、瞬时产油量和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将生产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准确刻画各阶段的生产特征。本次实验的实验方法、实验模型设计和实验成果对今后稠油重力驱方面的相关实验具有借鉴作用,对稠油重力泄水辅助蒸汽驱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底水油藏水平井水平段动用状况预测方法
    郭长永1,熊启勇1,邓伟兵1,孔新民1,赵风凯2,李冬冬2
    2019, 40 (4):  1-1.  doi: 10.7657/XJPG20190412
    摘要 ( 133 )   PDF(300KB) ( 227 )  
    利用水平井开发底水油藏过程中,水平井水平段的动用状况不均严重制约着开采效果。为改善底水油藏水平井水平段动用状况,利用试井资料对目标水平井进行现代试井解释,获得该井的有效动用长度、地质和开发参数;随后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数值模型,模拟油藏生产动态,获取水平段的动用状况,并分析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针对水平井H中部底水水侵严重、趾端边底水水侵严重、跟端动用状况较差的情况,提出优化方案为添加人工隔层控水,控制水平井的产液量在20 m3/d,加大邻近注水井的注入量,并进行选择性堵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河1石炭系具稠油垫油藏注气开发数值模拟
    邵光强,卞万江,王开宇,樊瑾,陶正武,旷曦域,范坤
    2019, 40 (4):  1-1.  doi: 10.7657/XJPG20190413
    摘要 ( 77 )   PDF(300KB) ( 233 )  
    针对东河1石炭系油藏泡点压力低、油藏底部带稠油垫、构造幅度大、夹层发育等特点,建立等效数值模型模拟该油藏注水开发后转注气开发调整机理,分析不同时间点转换为组分模型误差,确定合理转换时间点,提高模型运算效率和精度。通过对比顺层网格和混合网格划分法处理稠油垫的差异,合理描述稠油垫形态,分析其对生产动态的影响,提高历史拟合精度。利用等效模型快速模拟油藏注水开发后转注气开发的过程,对比不同注入介质和不同注入方式的差异,为油藏实际模型的建立和注气开发机理研究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等效模型可大幅提高研究效率;混合网格划分法在描述稠油垫形态和垂向属性方面更准确;在注水开发历史拟合结束由油水两相或三相黑油模型转为组分模型,可节省约90%的拟合时间,误差在可控范围,主要指标相对误差小于1%. 机理研究表明,油藏注水转注气开发,夹层对气窜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受重力影响,随着气油水三相垂向动态平衡,可能在次生气顶底部形成新的油环层;气油比超过200 m3/m3时,需要通过控制产气量增加注气受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过热蒸汽改善驱油效果实验及机理分析
    郭彬,林日亿,王泽宇,马强,王新伟
    2019, 40 (4):  1-1.  doi: 10.7657/XJPG20190414
    摘要 ( 91 )   PDF(300KB) ( 172 )  
    为探究注过热蒸汽对驱油效果的改善情况,通过室内单管驱替实验,研究蒸汽质量、注汽速率对采收率的影响,并从黏度、渗透率、热膨胀系数和蒸馏率4个方面对驱油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注汽速率为1.8 mL/min时,最优注入蒸汽质量为注过热15 ℃蒸汽,最终采收率可达77.8%;按照最优注入蒸汽质量注汽,最优注汽速率为1.3 mL/min,最终采收率可达79.6%;过热蒸汽驱替后,50 ℃原油黏度减小40.7%;实验用油平均热膨胀系数为0.000 653 ℃-1,原油温度增加300 ℃,体积增加19.6%;过热蒸汽促使蒙脱石和高岭石向绿泥石或伊利石发生转化,物理冲刷会使孔隙通道增大,改善储集层渗流状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质工程一体化在克深24构造高效勘探中的应用
    尹国庆,张辉,王海应,王志民,刘新宇
    2019, 40 (4):  1-1.  doi: 10.7657/XJPG20190415
    摘要 ( 82 )   PDF(300KB) ( 210 )  
    针对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克深24构造勘探阶段面临的井位部署、钻井提速和完井提产问题,从地质工程一体化角度进行分析。井位部署阶段,预测控制构造的断裂活动性差,有利于油气保存;在地质预测基础上,根据地质力学研究明确了浅层高陡地层、砾石层、泥岩层、膏盐岩层和裂缝性砂岩层5类不同岩层的井壁稳定性,提出钻井液性能优化措施;在完井阶段,根据地质力学特征,制定合理的提产方式,并对改造层段、施工压力、射孔簇等进行优化。根据研究结果陆续上钻克深24井、克深241井等9口井,未发生较严重复杂现象,平均提速39%,创克拉苏构造带最快钻井纪录。完钻的5口井采用不同的方式改造,平均单井日产气量31×104 m3,平均无阻流量170×104 m3/d,勘探成功率和高产井比例均达到100%.在克深24构造勘探实践中,形成了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及应用流程,并融入到井位部署—钻完井工程一体化中,成为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生产难题的有效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维数字岩心覆压矫正方法
    檀洪坤,卢双舫,唐明明,王民,李传明,王海龙
    2019, 40 (4):  1-1.  doi: 10.7657/XJPG20190416
    摘要 ( 99 )   PDF(300KB) ( 240 )  
    微米CT通常在常压环境下开展,导致地下实际覆压情况下的孔喉特征与岩心CT得到的并不相同。为了使微米CT构建数字岩心的孔喉结构更符合地下实际情况,以松辽盆地龙虎泡地区青山口组二段、三段致密砂岩覆压孔渗资料为基础,开展上覆压力对孔隙度、渗透率影响的研究。并结合微米CT资料以及膨胀算法,模拟数字岩心在覆压情况下孔渗变化,最终建立了基于覆压指数函数和膨胀算法进行覆压矫正的数字岩心。结果显示,数字岩心覆压矫正后孔隙空间明显减小,且矫正后模型模拟所得渗透率与实验计算值较为一致,符合率达到90%以上。该方法矫正后的数字岩心与直接利用微米CT构建的数字岩心相比更能反映地下覆压情况下的孔喉特征,对油气开发更具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核测井资料预测海相页岩储集层总有机碳含量
    赵冰
    2019, 40 (4):  1-1.  doi: 10.7657/XJPG20190417
    摘要 ( 66 )   PDF(300KB) ( 148 )  
    总有机碳含量是反映页岩储集层资源量的重要参数,而核测井包含着大量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信息。分析川东南地区X1井、X2井和X3井的核测井曲线响应值与总有机碳含量的相关关系,并从影响总有机碳含量的地质因素出发,选出对总有机碳含量敏感的核测井曲线和能够反映总有机碳含量地质成因的核测井曲线组合参数。通过BP神经网络建立适用于该地区的总有机碳含量核测井曲线预测模型,预测川东南地区X4井的总有机碳含量,预测结果与113块岩心分析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41,模型预测精度较高,能满足该地区生产需求。将该模型应用到川南地区威远区块和永川区块的海相页岩储集层,均取得较好的效果,证明该预测模型可操作性强、通用性较好、评价精度较高,为海相页岩储集层总有机碳含量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