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6-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塔中地区海相碳酸盐岩特大型油气田发现的关键技术
    王招明, 于红枫, 吉云刚, 敬兵, 张海祖
    2011, 32 (3):  218-223. 
    摘要 ( 88 )   PDF(1114KB) ( 333 )  
    塔中隆起海相碳酸盐岩成藏地质异常复杂,地面条件极其艰苦,油气勘探开发面临世界级难题挑战。经过15 年艰苦攻关,发展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古隆起及斜坡控藏控储、多成因叠合复合缝洞系统地质模型、多充注点多期次大面积复式混源成藏理论;创新了海相油气勘探开发配套技术:大漠区超深层碳酸盐岩地震采集处理、缝洞量化雕刻、烃类检测、高产稳产井部署、超深高温碳酸盐岩钻井完井工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层大型酸压改造等配套技术。运用上述理论及技术查明了塔中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十亿吨级凝析气田,已探明中国奥陶系第一个礁滩复合体大型油气田,3×108 t 油气规模基本落实,100×104 t 产能初步建成;发现了塔中北坡鹰山组层间岩溶大型凝析气田,7×108 t 油气规模逐步明朗,400×104 t 产能建设全面启动。创新成果丰富了海相油气地质理论,推动了关键技术的进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Ⅰ号坡折带礁滩复合体大型油气田勘探理论与技术
    杨海军, 韩剑发, 孙崇浩, 张海祖
    2011, 32 (3):  224-227. 
    摘要 ( 91 )   PDF(348KB) ( 288 )  
    在不断解决塔中Ⅰ号坡折带礁滩复合体勘探中遇到的诸多世界级难题的过程中,创新了塔中大漠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配套技术系列:礁滩复合体地质综合建模技术,礁滩复合体优质储集层地震预测技术,礁滩复合体大型凝析气藏描述技术;礁滩复合体井位优选技术,超埋深、超高温、超高压油气层识别、保护与工艺改造技术。发展了礁滩复合体大型油气田成藏地质理论:剖析了台缘坡折带地质结构的分段性及其对礁滩复合体空间展布的控制,发现了井下奥陶纪最大型生物礁群,建立了大型礁滩复合体空间几何学地质模型,认识了多成因改良的礁滩复合体大型储集体,建立了礁滩复合体大型凝析气藏地质模型(群);查明了迄今为止全球埋藏最深、时代最老的大型凝析气藏。目前已探明中国第一个奥陶系礁滩复合体大型凝析气田,3×108 t 油气规模基本落实,东部100×104 t 产能已初步建成。地质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台缘高能相带油气成藏理论,勘探开发实践发展了超深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技术,开创了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台地边缘寻找大型礁滩型油气藏的新领域,对塔里木盆地资源战略接替、产能接替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板块塔中–古城区块早–中奥陶世沉积格局
    王振宇, 韩杰, 熊益学, 孙崇浩, 于红枫
    2011, 32 (3):  228-230. 
    摘要 ( 91 )   PDF(468KB) ( 175 )  
    从沉积特征、地震反射特征和区域地层厚度变化等方面探讨了塔中和古城地区早中奥陶世的沉积格局。研究表明,塔中地区和古城地区分别存在两个孤立的台地边缘-斜坡体系,之间由一个相对低洼的中古海槽所间隔。孤立台地-海槽沉积格局的确立,对寻找和圈定中下奥陶统台缘高能相带以及扩大该区的油气勘探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下奥陶统鹰山组不整合面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于红枫, 白忠凯, 邓力萍, 焦伟伟, 潘杨勇, 赵越
    2011, 32 (3):  231-234. 
    摘要 ( 81 )   PDF(427KB) ( 326 )  
    塔中地区下奥陶统鹰山组发育一期重要的不整合面,已在该不整合面中获得重要的油气勘探成果。采用不整合面法、地球物理方法、测井响应特征、洞穴砂泥质充填物的岩性和颜色特征以及微体古生物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并结合高精度地震储集体预测和评价成果,确认鹰山组大型岩溶不整合面在塔中斜坡区广泛分布,具有较好的成层性,且连通性较好,是有利的储集体。明确了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关键事件以及下奥陶统油气资源规模,重新认识了不整合面油气藏,进而形成了不整合面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新思路,拓展了油气勘探新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地区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礁滩的化石记录和生长序列
    孙崇浩, 张正红, 王振宇, 于红枫, 吉云刚, 李新生
    2011, 32 (3):  235-238. 
    摘要 ( 97 )   PDF(436KB) ( 249 )  
    根据沉积背景和岩石学特征分析,塔中地区奥陶系良里塔格组中可划分出3 类礁建造:格架礁、礁丘和灰泥丘,其中化石丰富,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造礁生物有菌藻、钙藻、珊瑚、海绵、苔藓虫和层孔虫等,附礁生物有介形类、腹足类、腕足类和棘皮类等。在生物礁的演化阶段上,发育完整的造礁生物生长序列,出现拓殖期—泛殖期—衰亡期的阶段演化;礁的生长过程中,生物属种、含量和组合特征均表现出明显的演替。通过分析认为,塔中地区生物礁单个礁体厚度大、发育旋回多,多期礁滩组合规模大,礁体微相发育完善,沿台地边缘成群、成带分布。生物礁和粒屑滩组合发育形成大型的礁滩复合体,为形成大型礁滩型油气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走滑断裂系统特征及其控油作用
    邬光辉, 成丽芳, 刘玉魁, 汪海, 曲泰来, 高力
    2011, 32 (3):  239-243. 
    摘要 ( 149 )   PDF(611KB) ( 404 )  
    用新三维地震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中发育的走滑断裂系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认为,研究系统中主要发育着花状构造、雁列构造、拉分地堑、辫状构造、剪切断裂带等多种构造样式。晚加里东–早海西运动期受阿尔金地区强烈的斜向碰撞挤压作用,在塔中地区形成一系列北东向的左旋走滑断裂;晚海西运动期受控南天山洋的斜向闭合拼贴作用,在塔北隆起轴部发育北东东向的压扭断裂,在塔北隆起南缘发育近南北向右旋走滑断裂;印支–燕山运动期受阿尔金走滑作用,在塔东发育左旋压扭断裂;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受西昆仑–帕米尔斜向挤压,在巴楚地区发育压扭–走滑断裂。走滑断裂形成演化具有多期性、断裂发育具有继承性与区段性。走滑断裂对碳酸盐岩储集层具有强烈的改造作用,走滑断裂破坏早期古油藏,是晚期油气运聚的主要通道,走滑断裂带造成油气分布的区段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断裂活动对塔中地区鹰山组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影响
    吕修祥, 张艳萍, 焦伟伟, 于红枫, 白忠凯, 刘丹丹, 赵越
    2011, 32 (3):  244-249. 
    摘要 ( 89 )   PDF(545KB) ( 216 )  
    塔中地区下奥陶统鹰山组碳酸盐岩储集层由于受到断裂活动的影响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断裂附近的储集层中形成了与断裂活动相关的裂缝,产生了一个高孔-渗带,多级次、多方位裂缝的发育与沟通使得碳酸盐岩的储集性能得以改善;断裂及其所产生的裂缝可作为深部流体的运移通道,由此储集层中大多发生了溶蚀作用、交代作用和白云岩化作用等建设性的改造作用;近地表断裂活动沟通地表水,使岩溶作用深度加大,导致溶蚀和裂缝的发育深度增加,有效储集空间增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地区奥陶系鹰山组古地貌精细研究
    张海祖, 张好勇, 刘鑫, 客伟利, 张勇
    2011, 32 (3):  250-252. 
    摘要 ( 86 )   PDF(590KB) ( 236 )  
    通过地震层位精细解释,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参考基准面的选取,印模法和残厚法等应用分析,对塔中地区奥陶系不整合面的古地貌进行恢复,对古水系进行精细刻画。这对井位部署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地区礁滩体风化壳岩溶及其对储集层的影响
    张云峰, 张海祖, 孙崇浩, 吉云刚, 韩杰, 张勇
    2011, 32 (3):  253-256. 
    摘要 ( 96 )   PDF(520KB) ( 287 )  
    塔中地区上奥陶统碳酸盐岩未经中-深埋藏成岩环境就直接暴露,矿物未经过完全稳定转化,因此其风化壳岩溶兼具晚成岩近地表岩溶及准同生岩溶特点:发育非组构选择性溶蚀的溶缝、大型溶洞及组构选择性溶蚀的孔洞、铸模孔、粒内溶孔。风化壳岩溶垂向上可分为表层岩溶带、垂向渗滤溶蚀带、径流溶蚀带和潜流溶蚀带,作用厚度一般小于100 m,其发育程度受礁滩体微地貌和海平面变化的控制。风化壳岩溶作用进一步扩大了早期成岩作用形成的孔洞层规模,并在顶部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缝洞体,使得良里塔格组礁滩型古地貌高点及距顶100 m 范围内为优质储集层发育层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北部斜坡带古岩溶发育特征及演化模式
    屈海洲, 王福焕, 王振宇, 于红枫, 孙崇浩, 张云峰
    2011, 32 (3):  257-261. 
    摘要 ( 76 )   PDF(465KB) ( 296 )  
    塔中地区北部斜坡带加里东运动中期古岩溶在上奥陶统吐木休克组沉积后开始发育,至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良四段沉积后结束,古岩溶作用时间长,岩溶特征丰富而明显,可通过地质、钻井、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和地震等特征综合识别。古岩溶垂向结构自上而下可划分为表层岩溶带、垂向渗滤带、径流岩溶带和深部缓流带,其中径流岩溶带可进一步分为上、下两个亚带及过渡带。随着古地貌地势的降低,上部的岩溶带有减薄甚至不发育的趋势。古岩溶形成的缝洞体系的储集性能受古地貌及海平面变化控制,岩溶斜坡为有利勘探区带,垂向上以径流岩溶带和表层岩溶带储集性能最好,因而研究区下-中奥陶统鹰山组勘探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裂缝的多方法表征及分布规律
    琚岩, 孙雄伟, 张承森, 于红枫, 刘鑫
    2011, 32 (3):  262-266. 
    摘要 ( 77 )   PDF(233KB) ( 235 )  
    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塔中的主力产层,裂缝是重要的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综合岩心、测井、露头和地震等资料,提出了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裂缝研究的多方法表征适用方案。研究认为,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裂缝的分布规律与岩性、区域应力变化、构造部位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塔中北斜坡上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受断裂控制的分布规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东部奥陶系烃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意义
    张鼐, 王招明, 杨文静, 肖中尧, 张宝收, 赵瑞华, 张海祖, 陈延贵, 邢永亮
    2011, 32 (3):  267-271. 
    摘要 ( 72 )   PDF(594KB) ( 314 )  
    在塔中东部局部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中发现一期(第Ⅲ期)发强棕红色荧光的烃包裹体,在荧光特征、组分特征上都有其独特性,预示塔中东部成藏的独特性。将这3 期对区域成藏有意义的烃包裹体分期进行组分提取、组分分析、相图分析、温度压力分析,分析认为,第Ⅱ期形成于海西运动晚期源于中上奥陶统的正常油得以保存;第Ⅳ期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晚期由寒武系原油分解的凝析油气大量充注,使整个塔中地区奥陶系的原油具有中上奥陶统源油和寒武系原油混源特征;第Ⅳ期凝析油气的大规模充注,是塔中地区油气藏普遍存在25-降藿烷系列的原因,也是塔中地区凝析油气藏的重要贡献者;第Ⅲ期形成于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早期源于寒武系高成熟油只在塔中东部地区的中下奥陶统及寒武系充注,这就是只在塔中地区东部发现油藏,而在其他地区主要为凝析油气藏的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地区下奥陶统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李素梅, 肖中尧, 吕修祥, 张宝收, 张海祖
    2011, 32 (3):  272-276. 
    摘要 ( 81 )   PDF(515KB) ( 227 )  
    通过多种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塔中地区下奥陶统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下奥陶统原油是以低分子量轻质馏分为主、生物标志物含量极低的高-过成熟原油,以芳烃中含有高-超高丰度的含硫芳烃-二苯并噻吩(DTBs)而显著不同于中上奥陶统等上部层系。依据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结合烃类组成与分布,认为下奥陶统原油为来自寒武系-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的混源油,前者的贡献总体高于后者。下奥陶统原油中较高丰度的硫醇化合物、丰富的四氢噻烷、高含量H2S(近10%)伴生气以及超高丰度的含硫芳烃的存在,表明其经历了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热化学作用等复杂的油气成藏后作用,这些作用改造了油气藏中的烃类并对油气藏的保存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低凸起北部斜坡带下奥陶统油气运聚规律
    徐志明, 张海祖, 王廷栋, 顾乔元, 林峰, 李梅, 陈立新, 曾俊
    2011, 32 (3):  277-280. 
    摘要 ( 73 )   PDF(299KB) ( 195 )  
    塔中低凸起北部斜坡带下奥陶统风化壳不仅为油气的重要运移通道,而且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与其下伏的寒武系储盖组合一起,在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的含泥灰岩沉积之后就能够有效捕获北部的满加尔凹陷寒武系泥岩烃源岩在中-晚奥陶世生油高峰期生成的油气。下奥陶统储盖组合形成早,与下伏寒武系储盖组合通过断层、裂缝沟通,是喜马拉雅运动期重要的天然气输导层,在合适的存在适宜的遮挡条件的场所,如出现断层封堵、饱含水的致密层封堵以及早期生物降解沥青层封堵等,可以聚集形成连片分布的天然气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北斜坡鹰山组碳酸盐岩缝洞储集层预测及成藏规律
    韩剑发, 周锦明, 敬兵, 蒋礼宏, 于红枫, 胡有福, 苑金英, 尚振广
    2011, 32 (3):  281-284. 
    摘要 ( 73 )   PDF(431KB) ( 231 )  
    运用多种储集层预测技术对塔中地区鹰山组风化壳缝洞储集层纵横向分布进行预测和成图,并利用AVO 油气检测技术对缝洞内流体性质进行判断。坚持处理-解释-地质一体化的工作模式,建立各种井控储集层地质模型,明确高产井有利储集体地震响应特征。利用大量的地震信息,预测无井区的储集层及油气分布,结合古地貌、露头岩性、缝洞储集层的连续性及后期断裂的切割关系划分缝洞系统及单元,根据实钻井试油成果确定缝洞单元内的油水界面,总结探讨区域油气分布规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塔中Ⅰ号气田东部试验区气油比变化规律
    张强, 于红枫, 白银, 姜源, 黄腊梅, 韩杰
    2011, 32 (3):  285-287. 
    摘要 ( 97 )   PDF(329KB) ( 191 )  
    通过岩心、测井、物探、试井和试采等资料的综合应用,对塔中Ⅰ号气田东部试验区气油比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发现气油比随生产时间的变化规律为无明显变化型、缓慢上升型、持续递减型和先增后减型等4 种。在此基础上,分析指出与上述气油比变化规律对应的油气储集层类型为视均质型、裂缝系统型、双重孔隙介质型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缝洞体量化技术在塔中碳酸盐岩油气储量研究中的应用
    刘运宏, 刘永雷, 吕东, 安海亭, 熊兴银, 周红波, 王熊飞, 路鹏程
    2011, 32 (3):  288-290. 
    摘要 ( 93 )   PDF(327KB) ( 258 )  
    用量化的研究思路,对碳酸盐岩储集层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求系数、定参数、算体积3 个步骤。首先通过模型正演分析,明确不同宽度孔洞的地震响应特征及振幅变化规律,确定校正量版,然后利用井震结合建模的缝洞体量化描述技术,实现波阻抗体到孔隙度数据体的转化,通过孔隙空间的描述,实现缝洞单元储集空间的定量计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高压气藏单井控制动态储量评价方法
    王卫红, 郭燕东, 刘华
    2011, 32 (3):  291-294. 
    摘要 ( 130 )   PDF(318KB) ( 202 )  
    针对超高压气藏开发过程中存在岩石变形、岩石压缩系数不是常数、渗透率应力敏感等特性,利用超高压气藏岩石压缩系数变化及渗透率应力敏感的实验成果,建立了考虑压缩系数连续变化的超高压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和变形介质气井产能方程,并提出了用此方程拟合气井生产数据评价超高压气藏气井井控动态储量的新方法。应用结果表明,超高压气藏岩石压缩系数和渗透率应力敏感对储量的计算结果影响非常大,若不考虑这些因素,计算的储量值则会偏小15%~2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塔中地区垂直地震剖面激发中的地表虚反射研究
    白俊辉, 敬兵, 万小平, 董瑞霞, 樊杨栓, 张聚民
    2011, 32 (3):  295-297. 
    摘要 ( 71 )   PDF(415KB) ( 246 )  
    通过研究表层结构产生虚反射波的机理,在表层起伏变化较大的塔中大沙漠地区垂直地震剖面资料中得到表层虚反射波。据塔中地区地震勘探激发因表层结构产生的地表虚反射波特征,分析消除衰减全程多次虚反射的处理方法。利用垂直地震剖面处理成果结合测井资料,标定识别地震剖面存在的全程虚反射多次波,为地质研究提供准确的数据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地区沙漠地震资料处理技术
    袁燎, 黄广建, 李道善, 敬兵, 李光鹏, 高洁
    2011, 32 (3):  298-300. 
    摘要 ( 101 )   PDF(342KB) ( 225 )  
    塔中Ⅰ号坡折带是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聚集十分有利的区带,为典型的溶洞储集体。岩溶缝洞的发育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串珠状强反射”。为了对小尺度的溶蚀孔洞和裂缝发育带进行预测,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突出保幅叠前道集处理,强化去噪技术攻关,通过井控处理改善反褶积效果,以提高奥陶系内幕资料的分辨率。应用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进一步改善了塔中奥陶系内幕反射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西部碳酸盐岩高效井地震波反射特征
    刘鑫, 敬兵, 孙东, 董瑞霞
    2011, 32 (3):  301-304. 
    摘要 ( 118 )   PDF(519KB) ( 234 )  
    塔中西部碳酸盐岩高效井以缝洞型储集层为主,在地震资料上主要表现为“串珠状”或“片状”强反射。研究高效井反射特征与储集类型以及开发动态等资料的关系,对碳酸盐岩地区井位优选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地震剖面、工程异常及产能测试、开发动态等资料及数值模拟与精细储集层标定等技术,分析高效井与第一个波谷的厚度、横向延续距离以及有效储集层在剖面发育位置等特征的对应关系,总结出一套高效井的地震反射特征图版。据此图版优选高效井点,同时建议打水平井兼探非“串珠状”储集层,对高效开发塔中西部碳酸盐岩油藏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地区碳酸盐岩溶洞地震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
    李胜军, 王福焕, 雍学善, 刘伟方, 高建虎, 李世银
    2011, 32 (3):  305-207. 
    摘要 ( 96 )   PDF(327KB) ( 271 )  
    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识别中,地震波“串珠状”反射是十分重要的响应特征之一。通过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技术,分别从溶洞形状、观测系统、溶洞组合方式变化等方面设计不同模型,分析了溶洞响应形成机理及对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随溶洞宽度的增加,“串珠”响应振幅增强,但响应纵向长度不变;随着溶洞高度的增加,“串珠”振幅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高密度采集较常规观测系统对小尺度溶洞体有较好的成像效果,分辨率较高;溶洞不同的叠置方式对应不同的地震响应特征。这些认识,为进一步研究溶洞的响应机理、溶洞形状与“串珠”特征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傅立叶频谱分解技术在塔中45 井区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胡太平, 吉云刚, 潘杨勇, 董瑞霞, 吴梅莲
    2011, 32 (3):  308-310. 
    摘要 ( 75 )   PDF(420KB) ( 174 )  
    傅立叶频谱分解技术在塔中地区被广泛用于碳酸盐岩储集层平面和空间描述,在塔中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离散傅立叶变换得到的调谐振幅体、相位体数据及离散振幅体数据,对塔中45井区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的缝洞型储集层、断裂裂缝系统的刻画以及储集层含油气性检测等3个方面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叠前解释技术在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预测中的应用
    熊兴银, 胡太平, 刘永雷, 敬兵, 吕东, 安海亭, 路鹏程
    2011, 32 (3):  311-313. 
    摘要 ( 67 )   PDF(405KB) ( 198 )  
    应用叠前解释技术进行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预测,可以得到更为丰富的岩性和流体信息,有利于储集层的烃类直接检测。该项技术的应用搞清了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集层和油气的分布特征,发现了一批高产稳产井,为塔中的增储上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北坡鹰山组碳酸盐岩缝洞体量化描述技术及应用
    董瑞霞, 韩剑发, 张艳萍, 于红枫, 焦伟伟, 吉云刚, 于文霞
    2011, 32 (3):  314-317. 
    摘要 ( 78 )   PDF(426KB) ( 193 )  
    针对各种储集层地质模型,根据野外观测系统和工区地震地质条件,利用Tesseral 全波场模型正演方法,明确高产井有利储集体地震响应特征。通过大量的正演研究,分析各种储集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优选出波阻抗反演地震属性预测方法,将校正后的波阻抗体转换为孔隙度体,可得储集层的有效储集空间,最终实现岩溶缝洞体有效储集空间的量化描述。研究表明,“表层强且内幕规则串珠反射”、“表层弱且内幕强串珠反射”是高产高效井的主要表现形式。下奥陶统风化壳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地震响应特征为低阻抗、低速度、低频、强分频振幅、强相干、强衰减等特征。经缝洞体量化描述,中古8 井储量区有效储集层总体积为5.42×108 m3. 勘探实践表明,量化描述缝洞体是碳酸盐岩油气藏高效勘探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重磁电异常信息模式识别石炭系火山岩岩性——以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为例
    索孝东, 张生, 陈德炙
    2011, 32 (3):  318-320. 
    摘要 ( 89 )   PDF(394KB) ( 279 )  
    火山岩作为油气储集层己在新疆北疆地区石炭系油气勘探中获得证实。通过对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实例揭示的火山岩物性特征、提取的重磁电异常信息和识别的火山岩岩性研究表明,必需使用1:50 000 高精度重、磁、电综合勘探资料及相应的特殊处理方法;利用高精度重磁力、建场测深资料可以有效识别具有密度、磁性、电阻率差异的火山岩岩性区带的分布;陆东地区实钻石炭系岩性与重磁电预测结果具有较好的吻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礁滩型碳酸盐岩储集层测井评价技术
    刘兴礼, 张贵斌, 吉云刚, 张承森, 韩东春, 吴兴能, 刘永林
    2011, 32 (3):  321-324. 
    摘要 ( 70 )   PDF(406KB) ( 230 )  
    针对塔中地区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特点,根据电成像定量处理的缝洞参数、常规测井参数,结合试油资料进行交会图分析,建立了不同类型储集层的定量分级标准,提出了泥质含量与面孔率比值定量评价洞穴型储集层“充填率”的新方法,确定了研究区洞穴型储集层有效性定量评价标准,研究了气测组分分析法、图版法、阵列声波参数交会法以及核磁共振测井四种流体性质判别方法。根据不同储集层特征进行了各方法适应性分析,建立了不同类型储集层测井与地震属性的关系,实现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评价储集层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远探测声波测井在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层评价中的应用
    张承森, 肖承文, 刘兴礼, 郭洪波, 朱登朝, 王贵清
    2011, 32 (3):  325-328. 
    摘要 ( 107 )   PDF(453KB) ( 533 )  
    远探测声波反射波测井能够反映井旁3~10 m 碳酸盐岩地层或缝洞的声阻抗异常。简述其测量原理,研究不同类型储集层远探测声波反射波成像的典型响应特征。通过在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地层中的规模化采集和应用实践,与常规测井结合,评价井旁储集层缝洞发育情况,经酸化压裂测试,有效性评价成功率达到85%以上,取得较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油气地质
    中苏门答腊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勘探潜力
    杨磊
    2011, 32 (3):  329-331. 
    摘要 ( 204 )   PDF(362KB) ( 298 )  
    中苏门答腊盆地是一个发育在巽他克拉通陆块边缘上的弧后裂谷盆地,盆地内油气资源非常丰富,主力烃源岩为古近系Pematang 群Brown Shale 组的湖相页岩,主要储集层为Sihapas 群河流-三角洲相砂岩,其上覆的Telisa 组页岩是盆地的区域性盖层。盆地内具有3 种烃源岩相:深湖相、浅湖相和含碳沼泽相,湖相易于生油,含碳沼泽相易于生气和凝析油。盆地的西北部及海上地区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和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物介绍
    物探专家 梁向豪
    2011, 32 (3):  332-332. 
    摘要 ( 63 )   PDF(79KB) ( 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