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0-06-01
    封面下载
    目录下载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2油层低阻成因及识别
    潘祎文, 左晓欢, 张世涛, 张耀华
    2020, 41 (3):  253-260.  doi: 10.7657/XJPG20200301
    摘要 ( 506 )   HTML ( 26 )   PDF(5264KB) ( 363 )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2油层低阻成因,利用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压汞实验、图像粒度、图像孔隙和水质等分析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合水地区油层低阻成因主要为地层水矿化度高、孔隙结构复杂及束缚水含量较高。由于大气降水带入了上覆地层风化剥蚀形成的离子,导致地层水矿化度增高;大气降水携带CO2进入储集层,与长石发生反应,生成高岭石,高岭石矿物的不饱和电性吸附阳离子,使阳离子交换量变大,导致其附加导电性增强;蒙皂石析出层间水从介质中吸取K +,Al 3+等金属离子,致使晶体结构重排,发生类质同象替代,导致储集层电阻率降低。针对研究区油层特征,提出了利用电阻率与厚度交会图识别低阻油层,确定各因素在低阻油层中的上、下限值,建立了长2低阻油层识别图版,其识别结果与试油结果符合率在80%以上。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塘湖盆地中—下侏罗统煤层甲烷风化带划分
    王琼, 杨曙光, 王刚, 许浩, 任鹏飞, 董文洋
    2020, 41 (3):  261-268.  doi: 10.7657/XJPG20200302
    摘要 ( 417 )   HTML ( 9 )   PDF(1788KB) ( 542 )  

    以三塘湖盆地中、低煤阶煤层含气量和主要气体成分为基础,结合盆地构造、沉积及水文地质特征,对汉水泉凹陷和条湖凹陷煤层甲烷风化带进行了划分,并对库木苏凹陷、马朗凹陷、淖毛湖凹陷和苏鲁克凹陷煤层甲烷风化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三塘湖盆地甲烷风化带深度为400~1 000 m. 由于受东北冲断隆起带的影响,三塘湖盆地北部甲烷风化带浅于南部。沉积方面,盆地东部淖毛湖凹陷、马朗凹陷和条湖凹陷深湖—半深湖和辫状河三角洲成煤环境优于盆地西部汉水泉凹陷和库木苏凹陷扇三角洲成煤环境,盆地东部甲烷风化带普遍浅于西部;水文地质方面,条湖凹陷和马朗凹陷中开启性局部滞留水文地质单元形成的甲烷风化带浅于其他凹陷封闭性弱径流水文地质单元的甲烷风化带。初步预测马朗凹陷北部为下一步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优势区块,条湖凹陷北部为下一步煤系气勘探开发的优势区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延长石油探区延长组页岩总含气量综合预测模型
    邓长生, 张毅, 谢小飞, 米伟伟, 强娟, 宋珈萱
    2020, 41 (3):  269-277.  doi: 10.7657/XJPG20200303
    摘要 ( 352 )   HTML ( 16 )   PDF(655KB) ( 332 )  

    通过页岩样品的等温吸附实验,计算了延长组页岩的吸附气含量,通过建立公式和测井综合解释计算了延长组页岩的游离气含量和溶解气含量,结果表明延长石油探区延长组页岩总含气量为2.25~5.08 m 3/t,其中吸附气含量为1.75~4.21 m 3/t,游离气含量为0.20~0.60 m 3/t,溶解气含量为0.05~0.52 m 3/t.通过不同赋存状态页岩气与多个地质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认为吸附气含量主要受控于温度、压力、总有机碳含量和含水饱和度,游离气含量主要受控于孔隙度和含气饱和度,溶解气含量主要受控于残余油含量、温度、压力、天然气相对密度和原油相对密度。建立了延长石油探区不同赋存状态页岩气总含气量综合预测模型,用现场解吸法获得的总含气量的实测值进行检验,证实页岩总含气量综合预测模型可靠性较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峰油田N区长23储集层特征及敏感性评价
    何辉, 李军建, 乞照, 胥中义, 刘美荣, 朱玉双
    2020, 41 (3):  278-287.  doi: 10.7657/XJPG20200304
    摘要 ( 348 )   HTML ( 7 )   PDF(2616KB) ( 352 )  

    针对西峰油田N区长23低渗透砂岩储集层,通过物性测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分析,描述其储集层特征,基于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和孔喉结构特征进行储集层分类,同时对不同类型储集层进行敏感性评价,并分析了储集层敏感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西峰油田N区长23储集层为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储集层,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和长石溶孔,平均孔隙度为16.4%,平均渗透率为13.5 mD,属于中—低孔、低渗储集层;储集层可划分为3类,Ⅰ类储集层孔喉结构与物性最好,Ⅱ类和Ⅲ类储集层依次变差;研究区储集层具有中等—弱速敏、弱水敏、中等偏弱盐敏、中等酸敏、强碱敏和中等—强压敏;研究区储集层敏感性受黏土矿物、部分碎屑颗粒以及孔喉结构的影响,储集层速敏性主要与高岭石含量有关,水敏、盐敏性与伊利石含量及产状密切相关,酸敏性受绿泥石和铁白云石含量共同影响,强碱敏性是由于长石和石英含量较高导致,压敏性是孔喉结构在有效压力下发生变形,使该类储集层渗透率明显降低的结果;3类储集层的黏土矿物含量、孔喉结构以及物性不同,储集层敏感性有所差异,储集层物性由好到差,敏感性依次增强。在开发过程中应根据敏感性主控因素和不同储集层敏感性的差别,针对性地进行储集层保护,减小对储集层的伤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基于核磁共振实验的火山岩气藏原始含气饱和度分析
    张明玉, 孔垂显, 齐洪岩, 李亮, 周阳, 苏静, 蒋庆平
    2020, 41 (3):  288-294.  doi: 10.7657/XJPG20200305
    摘要 ( 315 )   HTML ( 12 )   PDF(648KB) ( 305 )  

    为分析X气田低渗透火山岩气藏的含气饱和度,采用核磁共振实验,对5口井50块岩心进行了含气饱和度测试。结果表明,离心实验标定离心力为2.760 MPa时,对应的有效渗流喉道半径下限为0.053 μm时,求取的可动流体饱和度与实验结果和生产数据吻合均较好;当离心力大于2.760 MPa,随离心力的继续增加,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变化很小;离心力小于2.760 MPa时,可动流体饱和度近似为储集层的原始含气饱和度,该离心力下实验标定的T2(可动流体弛豫时间)值即为目标储集层的T2截止值,可用来直接判断气藏储集层的原始含气饱和度和原始含水饱和度。利用核磁共振T2谱法能够较准确地评价火山岩气藏原始含气饱和度,为相似岩性气藏的含气饱和度测井解释提供了岩石物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挥发性油藏PVT数据矫正新方法对动态预测的影响
    鹿克峰, 蔡华, 丁芳, 苏畅, 石美雪, 李宁, 马恋
    2020, 41 (3):  295-301.  doi: 10.7657/XJPG20200306
    摘要 ( 270 )   HTML ( 7 )   PDF(555KB) ( 324 )  

    针对挥发油多次脱气实验过程中存在大量储罐油损失而导致实验数据不能直接用于油藏工程计算的问题,提出采用等容衰竭实验数据逐级压力矫正多次脱气实验数据的新方法。新方法不同于已有的采用单次脱气实验数据矫正多次脱气实验数据的Terry-Rogers方法。两种方法实例矫正对比表明,Terry-Rogers方法仅适用于传统黑油,对挥发油会出现不符合物理的矫正结果;新方法考虑排出气中储罐油含量随压力的变化规律,适用于传统黑油和挥发油,且在饱和压力下的矫正结果接近Terry-Rogers方法。最终,以物质平衡和油气两相渗流为原理,建立快速预测溶解气驱油藏动态的简易迭代方法,并对不同类型原油的实验数据以及Terry-Rogers方法和新方法矫正得到的数据对开发动态的影响进行计算对比。结果表明,典型黑油实验数据可直接用于油藏工程计算;原油的挥发性越强,新方法矫正数据计算原油采收率较实验数据计算原油采出程度更高,实例中强挥发性原油实验数据计算原油采出程度相对于新方法误差高达-13.82%.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2气田水侵规律及模式
    吴永平, 杨敏, 李明, 孙勇, 张永宾, 王好
    2020, 41 (3):  302-306.  doi: 10.7657/XJPG20190607
    摘要 ( 440 )   HTML ( 15 )   PDF(1338KB) ( 485 )  

    克拉2气田是中国探明储量最大的整装超高压干气气藏,2010年以来该气田因地质原因,先后有7口井出水,使气田长期稳产面临极大风险,深化气田的水侵规律认识,确定其水侵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对克拉2气田水侵总体特征进行分析,确定西南部、北部、中部和东部4个不同水侵模式区域。针对不同区域的见水井,分别对井旁断裂发育程度、高渗条带与隔夹层匹配关系和距边底水距离进行分析,明确水侵主控因素;通过断层封堵性评价、动态追踪试井和套后饱和度时间推移对比,确定主要来水方向;结合生产动态特征和地质模型历史拟合,落实见水井的水侵模式,将单井水侵模式划分为底水纵窜横侵型、边水横侵型和底水上侵型3种类型。通过数值模拟,对未见水井进行水侵模式预判,并针对不同的水侵特点,提出具体防水治水开发对策,以保障克拉2气田持续高效开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均质砾岩油藏绒囊流体辅助聚合物驱效果
    魏攀峰, 郑力会, 纪成, 陈启龙, 黄颖, 樊爱彬
    2020, 41 (3):  307-313.  doi: 10.7657/XJPG20200308
    摘要 ( 310 )   HTML ( 5 )   PDF(1207KB) ( 313 )  

    非均质砾岩油藏高渗通道与低渗通道共存时,常规聚合物驱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困难。绒囊流体中囊泡在高渗通道低流动阻力诱导下进入并大量堆积,降低高渗通道与低渗通道间流动阻力差,促使驱替介质转向进入低渗区,提高油藏采收率。选择45 mm×45 mm×300 mm渗透率200~1 200 mD人造岩心,模拟多种渗流通道,并联渗透率10~1 200 mD的岩心模拟非均质储集体,驱替压力为0.11~0.57 MPa,水驱和聚合物驱后,高渗与低渗岩心原油采收率差值为16.69%~37.93%,且随渗透率比值的增大而增大。随后注入0.6 PV绒囊流体,低渗岩心原油采收率较高渗岩心高11.15%~19.97%,驱替压力为33.89~39.12 MPa,高渗与低渗岩心内流体流动阻力差反转,驱替介质转向进入低渗岩心,原油采收率提高8.17%~11.54%,提高驱油效果显著。在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区砾岩油藏TX井和TY井应用,分别累计注入绒囊流体150 m 3和123 m 3,井口压力升高4.70 MPa和1.28 MPa,对比注入前后90 d,日产油量分别提高64.15%和17.74%,整体含水率下降7.94%和10.91%,说明绒囊流体辅助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可行。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玛依油田七区八道湾组砂砾岩油藏地应力特征
    王振宇, 林伯韬, 于会永, 石善志, 寇向荣
    2020, 41 (3):  314-320.  doi: 10.7657/XJPG20200309
    摘要 ( 387 )   HTML ( 15 )   PDF(1984KB) ( 286 )  

    克拉玛依油田七区八道湾组油藏储集层以中—粗砂岩和砾岩为主,油藏开发时间长,剩余油分布广,为实现小层挖潜,弱化储集层非均质性,实施了精细分层压裂。在储集层改造过程中,出现了裂缝穿过隔夹层沟通水层的情况,挖潜效果较差。为了明确储集层的岩石力学特性和区域地应力分布状态,采用室内岩心实验和现场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油藏三维应力场模型。研究发现,油藏西南部和中部应力差异不大,油藏东南部应力受断层影响较大,西南部应力受断层影响较小;研究区内发育5条逆断层且地层倾角变化较大,并在断层的交会处产生应力突变,对后期的压裂施工有较大影响,因此需要调整施工参数;在油藏西南部和中部裂缝向上向下延伸均匀,在油藏东南部深部地区,若隔夹层较厚,裂缝则向较为容易延伸的方向大幅延伸,易沟通水层,隔夹层较薄时,裂缝易穿透上下夹层。对2 m 3/min和3 m 3/min排量下的裂缝高度进行了模拟,发现在3 m 3/min排量下裂缝的高度控制困难,裂缝纵向延伸较大,沟通下部底水;在2 m 3/min排量下,裂缝延伸控制容易,纵向延伸合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封闭水体的缝洞型油藏动态储量评价——以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为例
    李红波, 王翠丽, 牛阁, 梁洪涛, 补璐璐, 顾俊颖
    2020, 41 (3):  321-325.  doi: 10.7657/XJPG20200310
    摘要 ( 375 )   HTML ( 8 )   PDF(723KB) ( 350 )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非均质性强,连通关系复杂,油水界面不统一,储量评价难度大,导致措施成功率低,开发效果差。利用丰富的动态资料,根据有封闭水体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特点,改进物质平衡方程,并与预测静态储量相结合,提出一种此类油藏的动态储量评价方法。该方法在不掌握油藏的油水界面位置和无实测PVT资料的情况下,能较为准确地计算原油动态储量和水体体积,在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砾岩油藏聚合物驱产聚浓度变化规律
    张德富, 吕建荣, 田秘, 张菁
    2020, 41 (3):  326-331.  doi: 10.7657/XJPG20200311
    摘要 ( 271 )   HTML ( 5 )   PDF(645KB) ( 329 )  

    新疆克拉玛依油田QD1区克拉玛依组下亚组砾岩油藏经历长期注水开发,储集层非均质性变强,裂缝和优势通道发育,后续聚合物驱过程中出现采出井产聚浓度高等问题,影响了聚合物驱效果。为认识砾岩油藏聚合物驱产聚浓度变化规律,以该区油藏储集层特征和流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生产动态分析、理论公式计算等多种技术手段,针对聚合物驱生产阶段划分、产聚浓度上升规律、产聚浓度界限图版和聚窜井治理压力下限等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砾岩油藏聚合物驱生产阶段可以划分为注聚初期、见效高峰期、见效后期和后续水驱4个阶段。见效高峰期一般为2~3 a,高峰期内最大产聚浓度为737.2 mg/L,最大相对产聚浓度不超过0.550,相对产聚浓度上升率不超过2.3;140 m和120 m井距相对产聚浓度上升率合理范围为2.3~6.0,对应相对产聚浓度为0.276~0.720,产聚浓度为414.0~1 080.0 mg/L;优势通道、压裂裂缝和缝道共存3种聚窜类型井治理的压力下限标准分别是8.0 MPa,10.0 MPa和9.5 MPa. 此研究成果对该区及同类型油藏聚合物驱生产动态调整和聚窜井分类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井筒离散模型的多元热流体吞吐机理
    张娜, 朱元芮, 祝仰文, 李金潘, 魏翠华
    2020, 41 (3):  332-336.  doi: 10.7657/XJPG20200312
    摘要 ( 240 )   HTML ( 4 )   PDF(572KB) ( 251 )  

    海上稠油油藏在多元热流体多轮次吞吐后,产量明显递减,开发效果变差。由于缺乏对多元热流体吞吐机理的认识,很难提出吞吐后开发调整的有效措施,有必要对水平井多元热流体吞吐开发机理进行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优选出井筒离散模型,通过与热水吞吐对比,剖析了多元热流体吞吐过程。结果表明,考虑多元热流体变质量流动影响以及井筒与地层耦合作用的井筒离散模型,能更真实反映稠油油藏水平井多元热流体吞吐的温度场和黏度场变化。井筒离散模型下的多元热流体吞吐模拟结果表明,沿水平井加热范围呈“长勺”状,且气液分离导致降黏范围逐渐增加。多元热流体吞吐通过热气复合降黏、扩大波及系数、气体辅助重力泄油和提高热效率,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致密砂岩储集层渗透率预测修正方法
    赵天逸, 宁正福, 陈刚, 田玲钰, 乔辉, 王纪委
    2020, 41 (3):  337-343.  doi: 10.7657/XJPG20200313
    摘要 ( 323 )   HTML ( 8 )   PDF(1340KB) ( 377 )  

    致密砂岩储集层孔喉细小、孔喉关系复杂,现有的渗透率预测模型常应用于常规砂岩或碳酸盐岩储集层,不能很好地预测致密砂岩储集层的渗透率。选取鄂尔多斯盆地长6—长8油层组的10块致密砂岩岩心,基于矿物分析和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了样品的矿物组成与孔喉结构特征;基于高压压汞实验,对8类典型渗透率预测模型的特征参数进行了修正,建立了适用于致密砂岩储集层的渗透率预测修正方法,并对模型进行了优选与适应性评价。研究表明,修正的Pittman模型、Winland模型、Dastidar模型和K-T模型对致密砂岩储集层渗透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而修正的Purcell模型、Swanson模型、Thomeer模型和W-A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产量确定新方法
    郑伟, 谭先红, 王泰超, 朱国金, 张利军
    2020, 41 (3):  344-348.  doi: 10.7657/XJPG20200314
    摘要 ( 329 )   HTML ( 4 )   PDF(488KB) ( 300 )  

    针对目前蒸汽吞吐产量预测模型假设条件简单、普适性差等问题,一般采用测试法和类比法综合确定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量。由于目前海上油田通常只开展常规测试,无法直接获得热采开发初期产量。笔者提出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量确定新方法,建立蒸汽吞吐相对于常规开发的初期产量倍数预测模型,通过蒸汽吞吐产量倍数,将常规测试确定的产量转化为蒸汽吞吐产量。研究表明,蒸汽吞吐初期产量倍数主要受储集层渗透率、原油黏度、注入强度、蒸汽干度等因素影响,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和多元回归等方法,建立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量倍数与油藏地质参数及注入参数之间的非线性预测模型,该模型经实际生产数据验证,预测误差小于5%,可靠性高,能够为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量的确定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致密砂岩低流速下的达西流动
    袁银春, 李闽, 王颖, 李传亮, 魏铭江
    2020, 41 (3):  349-354.  doi: 10.7657/XJPG20200315
    摘要 ( 317 )   HTML ( 4 )   PDF(1132KB) ( 378 )  

    达西定律是描述储集层中流体流动特征的经典定律,但低速非达西流动现象及理论对达西定律在低流速下的适用性提出了质疑。吉木萨尔凹陷典型致密砂岩的孔隙形状多样,分布不均,呈现极细喉—中大孔组合方式。采用高效精准实验设备开展低速渗流实验,实验流体为矿化水和模拟油,采用高精度注射泵保证流体恒速流动。通过乘幂关系表征压力梯度—达西流速关系,对基于渗透率的阻力系数—雷诺数关系进行分析,来判断流体流动状态。结果表明,压力梯度—达西流速的乘幂关系和阻力系数—雷诺数关系的判断结果一致,在吉木萨尔凹陷致密砂岩储集层中,流体在低流速下均符合线性流动。此外,根据流量—压力梯度曲线分析,吉木萨尔凹陷致密砂岩储集层中单相流体在低流速下基本符合线性流动,且致密砂岩中单相流体的流动行为与岩石的性质有关,与流体类型无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田合理储采比界限预测方法
    王禄春, 赵鑫, 李金东, 孙志杰, 薛睿
    2020, 41 (3):  355-358.  doi: 10.7657/XJPG20200316
    摘要 ( 312 )   HTML ( 5 )   PDF(415KB) ( 548 )  

    为了评价油田目前的储采状况是否合理,根据储采比定义、产量递减率与产液量的关系、产量递减率与含水率的关系,建立了储采比与产液增长率、含水率上升值以及储采平衡系数的关系,预测不同开发方式下储采比变化趋势。此外,建立了理想状况下不同年份储采比变化公式和合理储采比界限预测图版,结合油田开发实际,将油田开发到极限含水率时的储采比分为合理、相对合理、不合理和极不合理4类,通过油田开发到极限含水率时的合理储采比范围,确定合理储采比界限。对某开发区块A进行计算,假设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在含水率达到96.2%时,储采比降至负值,说明目前的储采比偏低,确定合理储采比界限约为8.2.为确定油田合理储采比界限提供了新的参考,通过评价油田目前储采状况合理性,为开发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王府断陷深层气藏火山岩储集层可压性评价
    刘光玉, 王卫明, 王艳玲
    2020, 41 (3):  359-364.  doi: 10.7657/XJPG20200317
    摘要 ( 271 )   HTML ( 6 )   PDF(538KB) ( 259 )  

    王府断陷深层气藏火山岩储集层具有埋藏深、物性差等特征,传统的开采手段受限,需进行压裂改造才能有效建产。以王府断陷深层气藏火山岩储集层为研究目标,通过岩石力学实验和声发射测试,综合岩石的各向异性、脆性、应力敏感性、天然裂缝密度、声发射活动性等共同评价储集层的可压性和造缝能力。研究表明:王府断陷深层气藏火山岩脆性矿物含量高,抗压强度较大;岩石弹性波速变化范围大,应力敏感性有一定的差异性,天然裂缝各向异性弱;储集层存在一定的流体敏感性,但敏感性强弱程度不一;蒸馏水和质量分数为15%的KCl溶液的造缝能力较强。储集层可压性综合评价对优选压裂层位、压裂液体系和设计压裂改造方案提供理论指导,为王府断陷深层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泉背斜地层压力测井多参数综合解释与异常高压成因
    徐新纽, 李俞静, 阮彪, 曹光福, 黄鸿, 杨虎
    2020, 41 (3):  365-371.  doi: 10.7657/XJPG20200318
    摘要 ( 352 )   HTML ( 8 )   PDF(778KB) ( 386 )  

    目前国内外地层压力测井解释方法较多,但大多数方法基于欠压实沉积理论并局限于单一的地层岩性,尤其是针对盆地边缘山前深层构造,单一测井参数确定地层压力误差较大,且无法解释沉积压实机制以外的异常高压。为此,将多种异常高压机制相关的测井参数进行综合解释,建立适合山前复杂构造的地层压力测井多参数计算模型,评价准噶尔盆地南缘高泉背斜高探1井的地层压力剖面,其计算结果与钻井实测数据吻合,相对误差小于3.00%. 同时,基于原始沉积加载—卸载过程力学原理,利用地层压力测井多参数分析判别出高泉背斜深层各层系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区直井重复体积压裂改造效果评价
    张安顺, 杨正明, 李晓山, 夏德斌, 张亚蒲, 赵新礼
    2020, 41 (3):  372-378.  doi: 10.7657/XJPG20200319
    摘要 ( 323 )   HTML ( 13 )   PDF(2374KB) ( 336 )  

    借鉴于水平井体积压裂的理念,中国石油各大油田实施了直井重复体积压裂改造现场试验。老区直井地应力场较为复杂,且无法大规模运用微地震等监测技术评价压裂效果。基于试井数据、返排数据和生产数据,建立了压裂效果评价方法。评价模型考虑了地层真实非线性渗流,并用非线性因子与绝对渗透率的乘积表示地层的视渗透率,将储集层改造区域划分为不同复杂程度的次级裂缝区域,分析了次级裂缝区域分区在双对数曲线上的差异。算例敏感性分析可得出主裂缝缝长对生产阶段的后期影响较小,试井所得的主裂缝缝长可作为基本参数用于生产阶段拟合。以长庆油田老区直井为例,认为过早的关井测压会使测试结果不准确;老区直井重复体积压裂改造存在见水的风险;在返排和生产阶段,重复体积压裂改造效果逐渐变差,尤其核心区域变差的幅度更大,在生产阶段(150~246 d),核心区域渗透率仅为返排阶段的13.3%,其改造区域面积仅为返排阶段的30.0%.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