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庆忠. 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 —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系统工程分析[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2] 周锦明,熊翥. 地震数据精细处理[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3] 沈守文,彭大钧. 试论非构造油气藏的分类及勘探思路[J]. 石油学报,2000,21(1):16-22. [4] 李显贵,邵吉华,张涛. 波阻抗模型正演技术在砂岩储集层预测中的应用[J]. 石油物探,2004 ,43(6):584-586. [5] 石玉,李宗杰. 塔河油田三叠系岩性圈闭识别与评价技术[J]. 新疆石油地质,2007,28(3):375-378. [6] 纪学武,贾义平,康南昌,等. 岩性地层圈闭识别工作步骤及配套技术[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43(1):101-106. [7] 张军华,朱焕,高荣涛,等. 地震复合属性—— — 地震属性提取与解释新方法[J]. 新疆石油地质,2007,28(4):494–496. [8] 刘文岭,牛彦良,李刚,等. 多信息储集层预测地震属性提取与有效性分析方法[J]. 石油物探,2002,41(1):100-106. [9] 李宗杰,王胜泉. 地震属性参数在塔河油田储集层含油气性预测中的应用[J]. 石油物探,2004,43(5):453-457. [10] Hiltermen F J.地震振幅解释[M]. 孙夕平,赵良武,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11] 冯凯,查朝阳,钟德盈. 反演技术和频谱成像技术在储集层预测中的综合应用[J]. 石油物探,2006,45(3):262-266. [12] 凌云研究组. 叠前相对振幅、频率、相位和波形的数据处理与评价研究[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O04,39(5):543-552. [13] 朱庆荣. 分频解释技术在表征储集层中的运用[J]. 矿物岩石,2003,23(3):104-108. [14] Partyka G,Gridley J,Lopez J.Interpretational application of spectral decomposition in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J].The Leading Edge,1999,18: 353-360. [15] Castagna J P,Sun S.Instantaneous spectral analysis: dec-tection of low frequency shadows associated with hydrocar-bons[J]. The Leading Edge,2003,22: 120-127. [16] 吴东胜,陈华军,刘少华,等.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非构造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J]. 石油物探,2005,44(1):4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