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2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4-06-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西藏一我国西部21世纪新的油气资源接替区
    丘东洲
    2004, 25 (3):  233-239. 
    摘要 ( 89 )   PDF(802KB) ( 296 )  
    根据西藏地区 区域地质构造和油气地质特征,从含油气区及其含油气盆地分析着手,论述其含油气性。立足西藏地区油气成藏条件的特殊性,将西藏地质划分为柴达木(及边缘)、巴颜喀拉、羌塘-昌都、冈底斯、喜马拉雅等5个含油气区,并讨论了构造复杂地区油气资源评价的基本思路,提出含油气实体(盆地、残盆、构造残块、沉积残体)的概念,作为西藏地区油气资源评价的基本单元、油气勘探对象和评价核心。分析了西藏地区主要盆地的生烃量、远景资源量,并结合油气成藏的其他地质因素,特别是油气保存条件,对主要盆地油气远景进行论证,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总石油资源量约90亿吨,展现了地区的美好油气勘探前景。提出羌塘盆地应作为西藏地区油气勘探首选实体,措勤、比如、昌都、岗巴-定日等盆地应作为勘探远景实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幔流体中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与幔源气藏
    吴茂炳*, 刘春燕2, 周会武2
    2004, 25 (3):  240-243. 
    摘要 ( 95 )   PDF(219KB) ( 354 )  
    地幔流体中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与其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和深部地幔岩浆活动性质有关。大洋中脊玄武岩的3He/4He值为8~10R;热点型地幔源区的3He/4He值最高在30R。以上;弧后盆地玄武岩和地幔包体的He同位素组成为5~22 R。,变化范围较宽;大陆地幔包体的He同位素比值为3~10Ra;金刚石的氦组分既有原始捕获的,也有外界注入的。我国东部裂谷盆地中存在3He/He比值为2.7~6.4 R。的幔源气藏,幔源气的运移和聚集成藏与区域深大断裂有关。地幔源区4Ar/3*Ar值为350左右,并随陆壳物质的加入而增高。地幔中有太阳型Ne存在,多数样品中Ne、Xe同位素比值与大气值一致,同时也发现了Ne、Xe同位素组成相对于大气的过剩现象,认为是由核成因造成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再论羌塘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含油气远景
    郭祖军*, 王宜昌2, 叶和飞*
    2004, 25 (3):  244-247. 
    摘要 ( 108 )   PDF(937KB) ( 325 )  
    根据地面地质与物探资料,在盆地内划出北部羌塘坳陷区、中央潜伏隆起区、南部羌塘坳陷区和东北缘斜坡四个一级单元、七个二级单元。指出北部羌塘东部坳陷、南部羌塘东部坳陷为有利的生油坳陷,色北低凸、隆鄂尼古油藏地区为重点勘探区,达卓玛断背斜应为首选钻探构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扇三角洲前缘储集层精细骨架模型的建立
    陈程, 孙义梅
    2004, 25 (3):  248-250. 
    摘要 ( 83 )   PDF(595KB) ( 202 )  
    储集层的微相砂体几何规 模特征及分布规律是分析地下油水运动规律和调整注采井网的基础。为了满足油田开发后期预测剩余油分布的需要,根据双河油田地质条件提出了扇三角洲前缘储集层精细骨架模型建立方法。精细骨架模型是建立在沉积学原理、微相砂体识别标准、微相砂体分布规模、河道密度和特殊砂体的形成条件等地质研究基础上的,然后综合运用各种地质知识确定微相砂体的边界和内插微相砂体。通过解剖双河油田小井距资料建立了微相砂体的宽度与厚度的关系和河道发育定量规律,并建立IV油组2小层骨架模型。提出的方法对其它同类油田的储层精细描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浊积体沉积相划分
    吴富强
    2004, 25 (3):  251-253. 
    摘要 ( 78 )   PDF(414KB) ( 353 )  
    简述了胜利油田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地质特征,综述了浊积岩内涵及其形成序列和模式。对渤南洼陷6口井沙四.上亚段沉积相、微相进行了研究,从深水环境的岩性标志、密度流成因的岩石构造标志、浊积成因的粒度分布特征、地震和测井响应及适宜的形成条件等五个方面论证在洼陷带半深湖相、深湖相沉积背景下发育了湖底扇及远源砂砾岩透镜体,分析了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沉积相。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徐家围子断陷构造样式与深层天然气聚集
    刘学锋1,2, 孟令奎2
    2004, 25 (3):  254-258. 
    摘要 ( 91 )   PDF(2140KB) ( 241 )  
    以J.D.Lowell 的构造样式(structural styles)分类方案为基础,对研究区构造样式作了详细分类研究,探讨了不同构造样式中可能出现的天然气圈闭类型。根据基底是否卷入,将构造样式分为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两大类,并进一步根据不同的应力环境、不同的构造组合形式划分出9种基本构造样式。构造样式的发育主要受断陷期近南北向压扭应力场的控制,晚期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场只起次要控制作用。每一种构造样式对深层天然气聚集都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其中,低角度控陷边界正断层控制的箕状断凹与断垒组合、同沉积型挤压背斜、逆冲褶皱组合、断弯背斜及其上覆同沉积背斜组合等样式中发育的背斜、断背斜型圈闭,最有利于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地区天然气的聚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酒西坳陷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高波*, 程克明2, 熊英2, 杨智明3
    2004, 25 (3):  259-261. 
    摘要 ( 76 )   PDF(343KB) ( 363 )  
    对酒西坳陷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酒西坳陷的天然气组分以烃类气体为主,质量分数91.82%~99.22%,平均为96.15%.其中,甲烷质量分数68.85%~85.13%,平均为75.81%.重烃含量较高,平均质量分数20.34%,C1/C1-5为0.75~0.87,属典型的湿气;非烃气体主要为CO2 ,质量分数0.78%~8.18%,平均为3.85%.天然气的8BC;值为-45.3%o~-40.2%,平均值为-41.94%;8BC2为-31.1%o~-28.4%,平均值为-30.27%o;δ13C2为-28.6%。~-26.9%,平均值为-27.6%o,δ13C3,因此为典型的油型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元统计分析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
    李振广, 李景坤, 宋桂侠
    2004, 25 (3):  262-263. 
    摘要 ( 76 )   PDF(252KB) ( 252 )  
    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松辽 盆地北部黑帝庙油层34块原油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层原油可以分成两大类,三亚类。I类原油饱和烃色谱在nC14-nC21范围峰强度最大,II类a次之,II类b最小。在ΣnC21-/ΣnC22+ 范围内,I类b原油强度占优势, II类a次之,I类原油最小。I类原油的nC21+nC22比值和nC21+nC22占有优势。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黑帝庙原油和109块泥岩样品进行油源对比,结果表明,I类原油主要来源于青一段生油岩,I类原油主要来源于嫩一段生油岩,嫩二段亦有-定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确定烃类恢复系数的临界点分析法
    吴欣松1,2, 韩德馨*, 张祥忠*
    2004, 25 (3):  264-266. 
    摘要 ( 112 )   PDF(559KB) ( 238 )  
    在利用地球化学录井资料进行油层产液性质评价过程中,如何准确地对烃类损失进行恢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由于引起烃类损失的因素众多,而实际工作中岩心分析资料常常缺乏或者与其他分析资料不配套,从而造成恢复系数的确定异常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和相应的恢复方法一-临界点分析法,它首先利用烃类组分含量与轻重组分含量比值之间关系图,确定出含有可动油层与不含可动油层之间的临界点,进而通过不同类型分析样品临界点热解参数值的对比来确定恢复系数。该方法不仅从理论上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而且在实际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未熟-成熟油混合后生物标志物参数的变化特征
    宋宁*, 林春明*, 陈丽萍2
    2004, 25 (3):  267-269. 
    摘要 ( 98 )   PDF(639KB) ( 222 )  
    为研究未 熟油与成熟油混合后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变化,选择苏北盆地的两个成熟度相差悬殊的油样按不同比例混合,并将混合油样进行族组分分离,对饱和烃进行了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结果表明,混合样的指标与混合比例呈不同的变化规律,正烷烃和萜烷等参数与混合比大致呈线性变化,而甾烷等参数与混合比呈非线性变化。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主要是混合双方中的甾烷、萜烷、正烷烃等化合物质量分数存在的差异。通过计算证实,混合双方的化合物质量分数相差较大时,混合样中有关参数与混合比呈“非线性”变化并总是倾向于质量分数大的-.方,直到低质量分数一方混入比占绝对优势时才消失,此现象被称为流体混合中的“浓度-特征贡献比”分配原理。由此说明,混合比例的确定不能仅以指标为依据,而首先要弄清有关化合物的原始质量分数,那些仅根据甾烷成熟参数认定的“未熟油”,实际可能是以成熟油为主的混合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压力场演化史模拟
    史建南*, 姜建群2, 李明葵2
    2004, 25 (3):  270-273. 
    摘要 ( 83 )   PDF(675KB) ( 227 )  
    运用 Basin2盆地模拟软件对大民屯凹陷进行了压力场演化模拟,结果表明,超压在本区比较普遍,超压在垂向上有一定延续性、持续深度大,横向上规律性不强,断层对超压的积累与释放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与运用等效深度法得出的现今剩余压力展布对比可知,两者吻合较好,证明Basin2模拟结果比较可靠,即本区超压演化总体上符合“无一陡增一平缓上升一最高一下降一最低”这一规律,这与该区盆地沉降过程相一致。超压对油气生、运、聚影响显著,根据不同层位超压展布特征可判断大民屯凹陷EsI末期、东营组为含烃流体主要运移期,剩余压力低值区的有利圈闭应为有利成藏区,是今后勘探的重要区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窟隆山油藏下沟组裂缝性储集层测井评价.
    吴辉, 谭修中, 孙万高, 曾利刚, 胡小勇
    2004, 25 (3):  274-276. 
    摘要 ( 97 )   PDF(3646KB) ( 142 )  
    利用测井、录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青西油田下沟组砂砾岩储集层的地层产状、裂缝特征进行了 研究。利用双侧向电阻率、自然伽马和三孔隙度测井资料,建立了矽砾岩裂缝性储集层的电性下限标准;利用地层倾角测井、全井眼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偶极横波成像测井等技术,识别出了砂砾岩储集层在纵向上的裂縫发育段及裂缝产状;利用自然伽马、双侧向电阻率等测井资料,建立了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等储集层参数的解释模型,为该区砂砾岩裂缝性储集层评价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鸭儿峡油田L油藏难采区储集层特征
    李锋, 王炜, 陈小学
    2004, 25 (3):  277-279. 
    摘要 ( 104 )   PDF(4622KB) ( 175 )  
    针对鸭儿峡油田L油藏难采区储集层的特点,在分析难采区构造形态、沉积特征、试油、试采效果的基础上,采用砂岩储集层的常规研究手段,通过对该区测井资料进行二次解释,建立了储集层的分类、有效层划分标准,表述了储集层非均质性,对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原始含油饱和度和有效厚度、储集层的敏感性进行了定量描述,为难采区的有效开发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窟隆山逆掩推覆带速度建场及其特征
    方晨, 孙万高, 唐光华, 杨克荣
    2004, 25 (3):  280-282. 
    摘要 ( 82 )   PDF(638KB) ( 245 )  
    采用层位控制法,对区内 窟窿山、金海子两块三维探区进行了精细速度建场及成图,对地震速度在纵向、横向上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本区速度纵向上成层性较明显,在表层-浅层段及中-深层段存在速度倒转现象;推覆体速度在横向上呈清晰的块状特征;平面速度变化总体趋势由北向南逐渐增大,变化梯度北小南大;速度等值线大体呈北西向分布;两个三维探区均存在速度异常区。深浅层岩性、厚度以及压实程度的差异,是造成速度异常的基本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酒泉盆地窟窿山地区撕裂断层与油气成藏研究
    肖文华, 由成才, 谭修中, 任晓红, 杨红梅
    2004, 25 (3):  283-285. 
    摘要 ( 112 )   PDF(5193KB) ( 204 )  
    窟窿山逆掩推覆带位于酒泉盆地祁连山北缘西部,中生代为断陷盆地,新生代为前陆盆地,已在窟窿山构造发现青西裂缝性油藏。为了搞清油气富集特征,以断裂构造剖析为主线,对本区逆掩推覆带内的撕裂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剖析了窟窿山地区油气分布的独特特征,指出北东向撕裂断层控制着开启性裂缝带的分布,是油田的高产区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白垩统储集层预测
    孙成田, 王蓉, 周在华, 李涛
    2004, 25 (3):  286-287. 
    摘要 ( 82 )   PDF(3229KB) ( 210 )  
    酒泉盆地西部的青西凹陷发育有泥云岩(泥质白云岩,白云岩质泥岩,白云岩)、泥岩、砂砾岩等多种岩性组合。分析表明,泥云岩之间及泥云岩和泥岩的速度差异不明显,测井响应特征表现相似,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差别不大。根据这一储集层特点,依靠现有的技术,总结出了一套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储集层预测方法,对青西四陷内有较高分辨率和信噪比三维资料覆盖的区块进行了地震反演、地质统计分析和岩性预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西油田沉凝灰岩储集特征
    李军, 王炜, 王书勋
    2004, 25 (3):  288-290. 
    摘要 ( 83 )   PDF(4880KB) ( 167 )  
    酒泉盆地青西油田的主要储集层下白垩统下沟组,由一套沉凝灰质碳酸盐岩和沉凝灰质砂砾岩组成。凝灰质的存在不但改善了储集层储集空间,而且有利于形成各类裂缝,为油气储集提供了场所。在溶解、交代及后生改造的作用下形成的次生孔洞晶间孔、基质微孔、次生粒砾内溶孔以及在压实作用下形成的泄水构造是油气储集的主要空间。裂缝对孔隙度的影响不大,但对渗透率、可动流体饱和度影响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酒泉盆地青南次凹下沟组储集层沉积特征
    杨克荣, 赵谦平, 阿晓芸
    2004, 25 (3):  291-293. 
    摘要 ( 112 )   PDF(493KB) ( 259 )  
    青南次凹下白垩统 下沟组发育扇三角洲相和湖相沉积,通过对单井相、古物源、古水流等沉积特征的研究,并对岩相纵向及平面分布进行描述,总结出有利的储集岩相、岩性一-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灰色砾岩、半深湖泥云岩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青西油田窿5区块裂缝性底水油藏水动力系统
    张虎俊, 李鸿彪, 胡灵芝, 袁广旭
    2004, 25 (3):  294-296. 
    摘要 ( 81 )   PDF(376KB) ( 188 )  
    青西油田是玉门油田分公司近年来滚动勘探开发获得实质性突破的重点区域,其产量已占到公司产量的56%.该油田主力产油区窿5井区块为相对独立的深层裂缝性底水砾岩油藏,已有3口百吨井相继暴性水淹,底水突进正严重威胁着油田开发。以物质平衡方程为基础,结合油田实际生产资料,对油藏水动力系统及水侵机理、控水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后指出,底水主要沿高角度、高渗透裂缝侵入油层;无水采油期主要受垂向渗透率和裂缝延伸深度的影响,这为今后稳油控水提供了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圆形封闭油藏垂直裂缝合采油井产能分析
    刘鹏程*, 王晓冬*, 候晓春*, 李凡华2, 邓宏文*
    2004, 25 (3):  297-300. 
    摘要 ( 106 )   PDF(6194KB) ( 212 )  
    对于低渗地层或伤害地层,水力压裂是一项应用广泛的技术。针对在油田开发中封闭多层油藏无限导流垂直裂缝油井合采的情形,给出了n层圆形封闭非均质油藏、层间无窜流、各层的供给半径不等或相等、各层初始压力不等或相等等情况时,垂直裂缝油井在保持定产生产或保持定压生产时的井壁压力、各层层面流量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通过一个压裂两层油藏的算例,采用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分别计算了无限导流垂直裂缝油井定产和定压条件下油层层面流量的变化,并对垂直裂缝油井的产能以及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和讨论,该方法对矿场圆形封闭多层无限导流垂直裂缝合采油井的配产配注、动态预测以及开发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储集层相对渗透率曲线形态及开采特征
    王国先, 谢建勇, 李建良, 谭文东, 杜军社, 王惠清, 万文胜
    2004, 25 (3):  301-304. 
    摘要 ( 120 )   PDF(8296KB) ( 37 )  
    不同形态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反映了在水驱开发过程中油藏储集层孔隙结构的变化,也反映了油水分布状态,以及油水运动规律与开采特征。虽然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形态千变万化,但根据油田实际资料大致可划分为五类,即水相上凹型、水相直线型、水相下凹型、水相上凸型和水相靠椅型。各类曲线形态差异大,特征明显,并且相应的各类开采特点也不同。对应地可把储集层分为五大类,即中高渗孔隙流动系统、低渗孔隙流动系统、低渗敏感性孔陈流动系统、低渗裂缝性流动系统、高导流裂缝流动系统。如果油藏开发的初期就能充分认识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形态,能深刻揭示这种特点所反映的油藏储集层特征及其在开发过程中的变化,以及油水在不同饱和度下的分布与运动规律,这对今后油藏开发具有先期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西油田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及裂缝分布预测
    闫伟鹏*, 朱筱敏2, 曾联波2, 张群伟3, 张振生3, 王小善3
    2004, 25 (3):  305-307. 
    摘要 ( 81 )   PDF(368KB) ( 334 )  
    青西油田主要为裂缝性储集层, 裂缝是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和控制油气富集的因素,为了更好地预测裂縫的分布区域和发育程度,用有限元方法对主要储集层下沟组一段和下沟组三段喜马拉雅运动期进行了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根据构造演化、岩心和测井资料确定青西油田储集层有效裂缝主要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期,有效裂缝的主要类型为低角度斜交缝、层间缝和少量高角度缝。应用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根据库仑-摩尔破裂准则,进行了构造裂缝预测。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裂缝普遍发育,发育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油田的东部和南部,而高产井均位于裂缝发育程度较高的地区。因此,裂缝发育程度高的地区是较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高鸭儿峡油田表外储量水驱效率的对策
    李晓军, 杨勇, 赵金辉
    2004, 25 (3):  308-309. 
    摘要 ( 85 )   PDF(84KB) ( 196 )  
    通过对玉门鸭儿峡油田表外储量、砂体几何形态、沉积韵律、连通特性等特征的研究,就不同沉积环境下所形成砂体的注水开发特征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油层压裂、酸化等开发工艺措施,认为,注水开发效果取决于砂体的非均质性,残余油主要分布在低孔、低渗带内。因此,在调剖时应控制主要砂体的产能,同时要兼顾低产能砂体;选择,压裂层位时,应压开低渗透层,以利于注入水的均匀推进。这一研究成果为改进玉门鸭儿峡油田开发方案及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确定老油田合理井网密度和极限井网密度的新方法
    刘世良, 郑应钊
    2004, 25 (3):  310-311. 
    摘要 ( 120 )   PDF(366KB) ( 241 )  
    以玉门油田分公司一老油田为例,在总结前 人研究的基础上,用解析方法和经济评价方法推导出一种计算投入开发若干年后的油田(油藏)合理井网密度和极限井网密度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了投资的利息,还考虑了逐年管理费用和原油销售收入的利息。该方法可对投入开发后的油田(油藏)井网是否加密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使决策者最大程度地避免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测井智能解释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李国和*, 王泽华2
    2004, 25 (3):  312-314. 
    摘要 ( 78 )   PDF(199KB) ( 166 )  
    为了 更好利用测井数据进行地层评价,根据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模糊集和粗糙集两种不确定性知识处理理论为基础,把测井数据及其地层测试结论作为信息系统的决策表,从测井决策表中提取含有不确定性的决策规则作为智能测井解释模型,最后应用该模型有效地进行测井解释评价。由于基于信息系统的思想,在地层评价时利用了人工智能不确定性的推理方法,这种智能建立解释模型的过程具有高度非线性化、高效性、通用性的特点,尤其适合于复杂非均质地层的评价,该方法为解释人员解决复杂地层提供了一个新工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旋转变换和viterbi 算法在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预处理中的应用
    朱振宇*, 刘洪*, 裴江云2, 吕小林2, 李幼铭*
    2004, 25 (3):  315-319. 
    摘要 ( 76 )   PDF(536KB) ( 269 )  
    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运算,要求所输入的地震数据网格为规则化网格。在地震数据的野外采集中,由于地形复杂、考虑地下覆盖次数等问题,观测系统多存在变观现象。同时,为了避免由于联络测线方向采样稀疏而产生的空间假频,须要在该方向进行地震道的插值。运用旋转变换解决了测线与坐标轴方向不一-致的问题,用viterbi 算法完成了同向轴的自动拾取,结果令人满意,为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预处理提供了两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东火14井北断块速度分析及正演模型的应用
    胡平*, 刘继山*, 石新璞*, 曹思远2, 徐怀保*, 文钢峰3
    2004, 25 (3):  320-322. 
    摘要 ( 77 )   PDF(1349KB) ( 222 )  
    火14井北断块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卡拉麦里山前二叠纪平地泉期前陆盆地的深凹陷,现今主体处于石炭系火山岩逆掩推覆体之下。由于断块上覆火山岩高速层呈北厚南薄的楔状展布,复杂的速度变化制约了断块内构造形态的认识。运用正演模型技术,验证了火14井北断裂的可靠性,同时也证实该断块圈闭的可靠性。为了准确刻划断块内部形态,进行了速度谱精细解释,建立了主要目的层平均速度场。通过异常速度分析,提高了速度分析精度,落实了断块内构造形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属性主组分预测技术在青西油田的应用
    唐光华, 赵谦平, 汪满福, 徐世栋
    2004, 25 (3):  323-324. 
    摘要 ( 91 )   PDF(348KB) ( 204 )  
    地震属性主组 分分析预测技术是一种精细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其最大优点是以测井资料为基础,地震资料为桥梁,最终得到的波阻抗体几乎接近或达到测井分辨率;除可以提供岩性参数外,还可提供油藏参数。该技术应用于玉门青西油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油田沉积相划分.井位论证、地质综合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2002年提供的6口井位已有4口井获工业油流,为油田的产能建设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中国煤层甲烷含量及分布特征
    钟玲文
    2004, 25 (3):  325-328. 
    摘要 ( 203 )   PDF(913KB) ( 205 )  
    通过对我国煤田勘探阶段以及近年来煤层气测试井或开发井获得的解吸气含量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我国煤层甲烷含量分布大致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甲烷含量最高者是华南含气区的湘中、湘南和萍乐含气带,云贵川含气区,晋陕蒙含气区的沁水、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和渭北含气带、黑吉辽含气区的南部;其次是冀鲁豫皖含气区的东部;而黑吉辽含气区中北部、北疆含气区、冀鲁豫皖含气区东部、晋陕蒙含气区北部和中、西部甲烷含量都比较低。该项研究成果将为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进展
    王惠, 卢渊, 伊向艺
    2004, 25 (3):  329-332. 
    摘要 ( 107 )   PDF(168KB) ( 480 )  
    :生物技术特别是微生物采油技术,已经引起了石油工程技术人员的空前关注。在国内外,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先 导性矿场试验已初见成效,较为典型的数美国和俄罗斯,我国的吉林、胜利等油田也进行了矿场试验,增油效果鼓舞人 心。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先进的微生物学研究工具已经进入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领域,如分子生物学、示踪 剂及可视化技术等已经成为微生物采油机理研究的重要工具。相关的石油烃降解理论、数学模型等也取得了系列成 果。微生物采油的应用也从开始的单井处理逐渐向整个区块或油田发展,并见到了明显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断层封闭性研究现状
    赵密福
    2004, 25 (3):  333-336. 
    摘要 ( 90 )   PDF(209KB) ( 424 )  
    通过泥岩沾污潜力 、泥岩沾污因子及断层泥比率表征公式及应用条件的对比分析,指出了泥岩涂抹的4种成因及其公式的局限性;总结了岩性配置的各种研究方法及应用条件,阐述了岩性配置研究中断层面和断裂带对封闭性的影响,认为岩性配置分析面临的一个最大挑战就是确定断层的规模、断层岩的总厚度及小断层的分布等;提出断层封闭机理的3个方面及相关的8种类型;把断层封闭性研究方法归纳为14 种,并加以讨论;最后从断层封闭机理、断层封闭性研究思路、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对断层封闭性的进-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与争鸣
    地球物理反演中遗传算法编码进制的讨论
    邹强, 周熙襄, 钟本善
    2004, 25 (3):  337-339. 
    摘要 ( 99 )   PDF(310KB) ( 205 )  
    遗传算法在地球物理勘探领域中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通常遗传算法中普遍使用的二进制编码其编码的长度比较长,会浪费存储空间和增加译码的工作量。通过一个简单的地球物理反演问题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别的进制的遗传算法能够取得较高的计算精度或较快的计算速度,极大地提高了遗传算法的效率,显示出其相对于传统的二进制编码的优越性。这对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用遗传算法进行地球物理反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油气地质
    扎纳若尔凝析油气田改善开发效果的对策
    杨瑞麒, 关维东, 郭双根, 阿不都热西提·吐尔逊, 丁艺
    2004, 25 (3):  340-343. 
    摘要 ( 155 )   PDF(617KB) ( 274 )  
    扎纳若 尔凝析油气田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西部的一个大型油气田,发现于1978年,1983年起陆续投入开发。从油气田地质、开发特征出发,分析了影响油气田开发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改善开发效果的对策,即:加强人工注水,保持合理的地层压力水平;逐步完善加密开发井网,提高储量动用程度,使之达到合理的开采速度;选用合理的避水、避气厚度,进行油水井补孔,提高油藏剖面上的动用程度;适时转换采油方式,增大生产压差,保持稳产;采用有效的增产增注措施,保持旺盛的开采能力;适时开发气顶,取得最佳效益等。实践证明,这些对策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he Measures for Improving Development Effects of Zhanazhol Condensate 0il-Gas Field in K azakhstan
    YANG Rui-qi, GUAN Wei-dong, GUO Shuang-gen, Abduresit Turson, DING Yi
    2004, 25 (3):  344-348. 
    摘要 ( 102 )   PDF(791KB) ( 1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物介绍
    石油地质学家 孙建初
    2004, 25 (3):  349-349. 
    摘要 ( 80 )   PDF(889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