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岩, 张新民, 柳少波. 中国煤层气基础研究和勘探开发技术新进展[J] . 天然气工业, 2005, 25(1): 1-7. [2] 孙万禄, 陈召佑, 陈霞, 等. 中国煤层气盆地地质特征与资源前景[J]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26(2): 141-146. [3] 王宇林, 陈振东, 何保, 等.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煤层气勘探潜力分析及有利区块优选评价[R]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6. [4] OISNT, HOBBSB, BROOKS, et al. Paying off for TomBrownin White Rriver Dom field's tight sandstone, deep coals[J] .The American Oil and Gas Reports, 2002,(10): 67-75. [5] 秦 勇. 中国煤层气产业化面临的形势与挑战(Ⅲ)——走向与前瞻性探索[J] . 天然气工业, 2006, 26(3): 1-6. [6] 桑树勋, 唐书恒, 秦勇, 等.煤层气的封存与富集条件[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9, 20(2): 104-107. [7] 胡宝林, 杨起, 刘大锰, 等. 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资源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J] . 中国煤田地质, 2003, 15(2): 15-19. [8] 朱志敏, 沈冰, 刘飞燕. 辽宁阜新盆地煤层气地质条件模糊综合评判[J]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6, 17(3): 77-79. [9] 赵庆波, 张公明. 煤层气评价重要参数及选区原则[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9, 26(2): 23-26. [10] 高瑞祺, 赵政璋. 中国油气新区勘探[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 54-60. [11] 王生维, 段连秀, 陈钟惠, 等. 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煤储层评价[J] . 天然气工业, 2004, 24(5): 82-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