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吉光, 彭苏萍, 张宝玺, 等. 乌尔逊-贝尔断陷油气藏类型与勘探方法探讨[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29(3): 48-50. [2] 侯启军, 冯子辉, 霍秋立.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石油运移模式与成藏期[J]. 地球科学, 2004, 29(4): 397-403. [3] 陈守田, 刘招君. 海拉尔盆地含油气系统[J]. 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 2002, 32(2): 151-154. [4] 张晓东, 刘光鼎, 王家林. 海拉尔盆地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J]. 石油实验地质, 1994, 16(2): 119-127. [5] 朱平, 王成善. 海拉尔盆地碎屑储集岩成岩变化与孔隙演化关系[J]. 矿物岩石, 1995, 15(2): 41-46. [6] 冯志强, 任延广, 张晓东, 等. 海拉尔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及下步勘探方向[J]. 石油地质, 2004, 4: 19-22. [7] 张吉光, 张宝玺, 陈萍. 海拉尔盆地苏仁诺尔成藏系统[J].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8, 25(1): 25-59. [8] 高胜利, 杨金侠, 王映辉.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大下段泥岩盖层的封闭性[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32(1): 102-105. [9] 周杰, 庞雄奇. 一种生、排烃量计算方法探讨与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29(1): 24-27. [10] 张文宾, 陈守, 周俊宏. 海拉尔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模式[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4, 28(6): 8-10. [11] 苏树林, 萧德铭. 大庆油田发现40 年论文集[C].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 35-42. [12] 申家年, 郭金荣, 霍秋立, 等. 海拉尔盆地主要凹陷的成藏期[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5, 29(2):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