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林晔, 孔祥星, 张春荣, 等. 济阳坳陷古近系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及其意义[J]. 地球化学, 2003, 32(1): 35-42. [2] 田在艺, 史卜庆, 罗平. 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带高勘探程度区进一步挖潜的领域[J]. 石油学报, 2002, 23(3): 1-5. [3] 胡见义, 牛嘉玉. 渤海湾盆地油气聚集理论和勘探实践的再深化[J]. 石油学报, 2001, 22(1): 1-5. [4] 李素梅, 庞雄奇, 邱桂强, 等. 东营凹陷南斜坡王家岗地区第三系原油特征及其意义[J]. 地球化学, 2005, 34(5): 515-524. [5] 郭春清, 沈忠民, 张林晔, 等. 准噶尔盆地南缘烃源岩生源特征及原油分类[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32(3): 257-262. [6] 朱扬明, 苏爱国, 梁狄刚, 等. 柴达木盆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源岩时代判识[J]. 地质学报, 2003, 77(2): 272-279. [7] Chosson P, Connan J, Dessort D, et al. In vitro biodegradation of steranes and terpanes: a clue to understanding geological situations[A] //Moldowan J M, Albrecht P, Philp R P. Biological markers in sediments and petroleum[C]. Prentice Hall,Englewood Cliffs, N.J., 1992: 320-349. [8] 王新洲, 宋一涛, 王学军. 石油成因与排油物理模拟——方法、机理及应用[M]. 山东东营: 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6. [9] 张林晔, 张春荣. 低熟油生成机理及成油体系——以济阳坳陷牛庄洼陷南部斜坡为例[M].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9: 5-123. [10] 宋宁, 林春明, 陈丽萍. 未熟-成熟油混合后生物标志物参数的变化特征[J]. 新疆石油地质, 2004, 25(3): 267-2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