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建平,赵长毅,王兆云,等. 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烃源岩和油气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论评,1998,44(2):149-159. [2] 党玉琪,胡勇,余辉龙,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石油地质[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3] 王玉华,侯启军,孙德君,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中新生代地层油气生成与资源评价[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 张敏,尹成明,陈琰. 柴达木盆地北缘含油气系统与油气勘探方向[J]. 沉积学报,2005,23(1):143-149. [5] 汪立群,徐凤银,庞雄奇,等. 马海-大红沟凸起油气勘探成果与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勘探方向[J]. 石油学报,2005,20(3):21-32. [6] 党玉琪,马达德,汪立群,等. 认识在升华,勘探无止境,从柴北缘勘探历程看南八仙-马北油气田的发现[J]. 青海石油,2006,24(1):6-9. [7] 彭立才,彭小群,汪立群.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北地区油源对比[J]. 新疆石油地质,2006,27(5):526-529. [8] 杨平,杨玉芹,马立协,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沉积环境演变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2):160-164. [9] 刘云田,杨少勇,胡凯,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七段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J]. 高校地质学报,2007,13(4):703-713. [10] 杨永泰,张宝民,席萍,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展布规律新认识[J]. 地层学杂志,2001,25(2):154-159. [11] 陈志勇,肖安成,周苏平,等. 柴达木盆地侏罗系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J]. 地学前缘,2005,12(3):149-155. [12] 王铁冠,钟宁宁,侯读杰,等. 低熟油气形成机理与分布[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13] 陈建平,邓春萍,王汇彤,等. 中国西北侏罗纪煤系显微组分热解油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意义[J].地球化学,2006,35(2):141-150. [14] 黄第藩,李晋超. 中国陆相油气生成[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 [15] 陈建平,赵长毅,何忠华. 煤系有机质生烃潜力评价标准探讨[J]. 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24(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