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3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0-02-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洼区超高压带分布规律
    刘传虎, 董臣强, 王学忠, 王军, 马立群
    2010, 31 (1):  1-3. 
    摘要 ( 90 )   PDF(420KB) ( 304 )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洼区超高压顶界面与油气成藏有着密切联系。热作用导致的生烃增压作用以及与深部超高压系统所沟通的流体传递作用是形成超高的主要原因。将地层超高压分布规律应用于指导油气勘探,得到了钻井资料的证实,为加强该区的勘探工作提供了新方法。其深部烃类高压流体向高压封存箱顶界面突破并成藏,顶界面上部200m、下部100m区间为有利的成藏区间,封存箱外有利于原油成藏,封存箱内有利于天然气成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冀中坳陷潜山内幕油气藏类型与分布规律
    赵贤正, 吴兆徽, 闫宝义, 周从安
    2010, 31 (1):  4-6. 
    摘要 ( 134 )   PDF(324KB) ( 520 )  
    随着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勘探的深入,较隐蔽的潜山内幕油气藏已成为研究的重点。从整个冀中坳陷的宏观角度出发,分析潜山构造演化和内幕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将坳陷内发育的潜山内幕油气藏分为4类:断阶-断块型潜山内幕油气藏、断脊-断块型潜山内幕油气藏、残丘-断块型潜山内幕油气藏和残丘型潜山内幕油气藏,其中断阶-断块型和断脊-断块型潜山内幕油气藏的潜力较大。不同类型的潜山内幕油气藏分布在不同的二级构造带上,此外,它们还具有近源分布和差异聚集的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美丽气田石炭系火成岩有利储集层预测
    王延杰, 张玉亮, 刘念周, 伍顺伟, 杨作明, 李道清
    2010, 31 (1):  7-9. 
    摘要 ( 79 )   PDF(674KB) ( 268 )  
    克拉美丽气田石炭系火成岩储集层空间分布复杂,以往的地震资料由于信噪比偏低,分辨率不高,石炭系内幕成像不清楚,根据地震解释结果部署井位有一定风险。应用连片三维地震数据体经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提高了信噪比和同相轴连续性,石炭系顶界波组反射清楚,内幕及岩相特征明显。通过地震精细标定,应用地震属性分析并结合钻井、测井等资料,基本确立了滴西14、滴西18井区石炭系火成岩的发育模式和展布形态。同时,使用SMT软件对石炭系储集层进行描述,清楚地刻画了有利的火成岩岩体分布特征,为下步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北缘西部油气藏分布与成藏特征
    罗群
    2010, 31 (1):  10-13. 
    摘要 ( 103 )   PDF(449KB) ( 274 )  
    由于地质条件和环境的不同,柴达木盆地北缘西部不同构造带及凹陷区油气分布及其运聚成藏具有不同的特征,断裂、不整合、生储盖组合及埋深是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地质因素,不整合和断层控制油气纵横向运移;生储盖组合制约油气分布的层位;埋深决定油气相态;断裂还导致大多数圈闭的形成并影响油气藏的保存。它们决定了柴北缘西部油气分布具有平面上南北成带、西油东气,纵向上油气主要分布于浅层滑脱断层下盘和深层断裂上盘的断展背斜圈闭中的特点,并控制了不同地区和构造单元油气藏类型,形成多种各具特征的运聚成藏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德惠断陷有机烃类气与无机CO2气成藏期研究
    杨光, 赵占银, 邵明礼
    2010, 31 (1):  14-16. 
    摘要 ( 127 )   PDF(333KB) ( 293 )  
    松辽盆地南部德惠断陷存在着丰富的有机烃类气和无机CO2气资源,应用烃类气与CO2气储集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实测结果与构造演化史分析相结合,确定营城组烃类气藏是二期成藏,时间分别是泉头组沉积末期(103×106a)和嫩江组沉积期(83×106~76×106a);CO2气藏形成时间存在多解性(98×106a或者是10×106a)。烃类气藏与CO2气藏的成藏方式截然不同,烃类气是缓慢、持续成藏,CO2气伴随着幔源构造运动的发生与构造事件密不可分,是瞬间成藏。营城组天然气藏的成藏序次是,烃类气藏先期形成,CO2气藏后期形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南部烃源岩生烃时效性及天然气富集
    李君, 姚立争, 林世国, 王宗礼, 杨青
    2010, 31 (1):  17-19. 
    摘要 ( 89 )   PDF(344KB) ( 330 )  
    松辽盆地南部的深层断陷历经多期构造运动,这些构造运动的不平衡使得各断陷深层烃源岩演化有较大差异,进而控制了深层天然气富集。依据深层烃源岩生烃对油气成藏贡献的大小,其时效性可以划分为持续沉降高效型、明水组沉积期末抬升中效型、嫩江组沉积期末抬升低效型和营城组沉积期末抬升无效型等4种类型,根据天然气成藏研究,可划分出中部断陷带深断陷富集气区、周缘高含气区、东部断陷带残留气区和西部断陷带贫气区等4个区域。其中,中部断陷带深层是最现实的大型天然气藏勘探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侏罗系顶部剥蚀厚度恢复
    谭思哲, 王振奇, 马志亮, 黄芸, 吴坚, 陈勇, 陈扬
    2010, 31 (1):  20-21. 
    摘要 ( 87 )   PDF(229KB) ( 272 )  
    地层剥蚀厚度的准确恢复对建立沉积盆地原始沉积-构造演化史、热史及油气生、排、运、聚史和定量评价油气资源潜力至关重要。目前,虽有很多传统方法应用于沉积盆地地层剥蚀厚度的恢复,但这些方法都具有局限性。在充分结合白家海凸起构造演化特征的基础上,依据实际地层情况和资料条件,采取一种更新的沉积速率比值法对白家海凸起侏罗系顶部剥蚀厚度进行了恢复。研究认为,白家海凸起石树沟群剥蚀现象普遍,但总的剥蚀量较小,最大剥蚀厚度在彩16井附近,约为280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流体包裹体期次及地质意义
    张鼐, 王招明, 杨海军, 邢永亮, 赵瑞华
    2010, 31 (1):  22-25. 
    摘要 ( 99 )   PDF(594KB) ( 284 )  
    据方解石脉与含烃愈合缝的穿插关系、烃包裹体特征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温度特征,将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烃包裹体分成4期:晚加里东运动期形成Ⅰ期黑色液烃包裹体,为寒武系生成的油向上运移经过奥陶系;晚海西运动期奥陶系烃源岩开始排烃形成Ⅱ期浅褐色液烃包裹体;之后的火山热液作用,深部高成熟度油气大量广泛地进入奥陶系储集层,形成大量Ⅲ期烃包裹体,这是奥陶系储集层第2次、也是一次重要成藏期;Ⅳ期喜马拉雅运动期先是在塔中Ⅰ号坡折带的高部位区TZ26-TZ62油气的大量充注,这是奥陶系储集层第3次成藏,之后,先前形成的油气进行调整,在部分井区天然气直接充注。Ⅰ-Ⅱ期烃包裹体是油气运移的“足迹”,Ⅲ-Ⅳ期是油气成藏的“历史”,并且是在塔中Ⅰ号坡折带找高产油气的“标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拟声波地震反演预测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体储集层——以东营凹陷为例
    王敏雪, 杨风丽, 吴满, 程海生, 包汉勇
    2010, 31 (1):  26-28. 
    摘要 ( 89 )   PDF(449KB) ( 286 )  
    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民丰地区古近系沙四下亚段(E2s34)发育的近岸水下扇内的砂砾岩体为研究目标,利用该地区600km2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地震资料和6口钻井、测井资料,选取对有效砂砾岩体敏感的测井曲线进行分析。通过测井曲线重构的拟声波三维地震反演方法对三维地震数据体进行反演处理和重构,来提高地震对有效砂砾岩体储集层的识别能力。结果表明,有效砂砾岩体地震参数分布区间在12000以上,而砂砾岩体范围为10000~12000.基于此反演数据体,实现了对研究区目的层近岸水下扇有效砂砾岩体储集层预测的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演化与奥陶系礁滩储集体
    张聪, 于炳松, 张迪
    2010, 31 (1):  29-32. 
    摘要 ( 98 )   PDF(363KB) ( 242 )  
    奥陶系生物礁滩是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中十分有利的油气储集体。目前已发现的礁滩主要发育在台地边缘相带、台内凸起的缓坡带。巴楚地区生物礁滩沿北东-南西向成群成带分布,总体平行于巴楚断隆与柯坪断隆的构造分界线;塔中地区生物礁滩主要集中于塔中Ⅰ号断裂带的台地边缘带,具有随台缘迁移而变迁的特征;总体上,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生物礁滩主要围绕古隆起分布,以台地边缘相为主,随着构造升降,台地边缘相带逐渐向西迁移,礁滩相也随之向西迁移,说明古隆起的演化对礁滩储集体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陇东地区延长组长6-长7段浊积岩分布规律
    马德波, 李明, 崔文娟, 吴东旭, 金银楠, 孙甲庆
    2010, 31 (1):  33-36. 
    摘要 ( 71 )   PDF(574KB) ( 415 )  
    采用井-震结合的方法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6-长7段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研究区延长组长6-长7段浊积岩主要发育在中期基准面旋回下降半旋回的中晚期和上升半旋回的早期,分布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前端斜坡及平原区古地形低洼处,其展布范围随长期基准面的下降逐渐向湖盆中部迁移,这种分布特征主要受控于4个因素:盆地及周缘大地构造背景在宏观上控制着浊积岩的发育;区域构造活动为浊积岩的发育提供了一定的触发机制;基准面旋回的变化控制着浊积岩的发育及分布范围;前三角洲地区古地貌决定三角洲前缘浊积体运移方向和沉积位置。陇东地区浊流沉积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是长庆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中深层储集空间形成机制
    孙平安, 曹剑, 冯进来, 胡凯, 刘云田, 王国彦, 杨树逸
    2010, 31 (1):  37-39. 
    摘要 ( 83 )   PDF(478KB) ( 429 )  
    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目前发现的油气主要聚集于中深层古近-新近系,其储集空间基本类型主要包括剩余原生粒间孔隙、次生溶蚀孔洞和裂缝,并形成5类储集空间组合。具有储渗意义的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是次生溶蚀孔洞和裂缝。受压实作用和胶结充填作用以及沉积环境的影响,剩余原生粒间孔隙不甚发育,而次生溶蚀孔洞和构造裂缝发育。除了油源流体外,大气降水可能在有效储集空间的形成中起到过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羌塘盆地扎仁地区中侏罗统布曲组烃源岩评价
    杜佰伟, 陈明, 李忠雄, 陈文彬
    2010, 31 (1):  40-43. 
    摘要 ( 96 )   PDF(523KB) ( 323 )  
    目前羌塘盆地的绝大部分烃源岩资料均来源于地表露头的分析数据,通过对羌资2井烃源岩和南羌塘坳陷扎仁地区地表烃源岩特征对比分析,从烃源岩岩性、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等方面揭示了羌塘盆地的地表与地下烃源岩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羌资2井有机碳含量高于地表条件下的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干酪根为主,极少量为Ⅱ2型,而有机质演化程度也明显偏低。因此,认为羌塘盆地地下烃源岩具有非常好的生油能力,这对羌塘盆地烃源岩的评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地区碳酸盐岩洞穴型储集层波动方程正演模拟
    孙东, 张虎权, 潘文庆, 王宏斌, 韩剑发, 滕团余, 敬兵, 王振卿
    2010, 31 (1):  44-46. 
    摘要 ( 84 )   PDF(534KB) ( 358 )  
    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波动方程,研究了塔中地区碳酸盐岩洞穴型储集层溶洞与串珠状反射的位置对应关系、溶洞顶底调谐距离、多种串珠形态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溶洞位于串珠状反射的中心,溶洞顶界位于波谷,溶洞底界位于波峰处,随其高度增大而下移;塔中深层碳酸盐岩溶洞顶、底反射调谐距离为120m左右;上翘、下拉式串珠是由于偏移孔径、偏移速度过大或过小而造成。这些认识对碳酸盐岩洞穴型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榆树水系泉头组—嫩江组沉积相特征及勘探潜力
    潘树新, 郭维华, 马凤良, 董丽红, 张萍, 刘小芳, 于连忠, 郑长龙, 郑红军
    2010, 31 (1):  47-50. 
    摘要 ( 147 )   PDF(569KB) ( 319 )  
    前人认为,松辽盆地白垩系发育6大物源及11条主要水系,但在东南隆起带又发现了一条来自榆树方向的水系并命名为榆树水系,该水系母岩为张广才岭加里东运动及印支运动期花岗岩。榆树水系从泉头组到嫩江组一直继承性发育,主要以河流和三角洲沉积为主。地质综合研究表明,榆树水系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油源主要为青一段、营城组及沙河子组暗色泥岩,扶杨油层是榆树水系中、浅层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目前该水系已经成为吉林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东地区温压场特征
    王菁, 贺凯, 职文栋, 王震, 王磊
    2010, 31 (1):  51-53. 
    摘要 ( 98 )   PDF(444KB) ( 540 )  
    研究油气藏必须涉及到油气藏最重要的2个物理参数:温度和压力,油气藏就是有机质在这2个物理场中演化的最终结果。如果把地下温度和地层压力作为一个系统,那么含油气盆地的地温-地层压力系统基本上属于一种封闭系统,地下温度与压力在一个系统内呈线性关系。准东探区不同地区温压场特征不同:北部地区为低压高温,中部地区为常温常压,南部地区为高压低温。这些温压场的差异是由不同的地质发展演化历史所形成的。研究温压场的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有助于该地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量递减阶段储采比变化规律
    陈元千, 邹存友
    2010, 31 (1):  54-57. 
    摘要 ( 124 )   PDF(374KB) ( 249 )  
    产量递减阶段是油田开发的重要阶段,它将延续至油田开发的终结。目前,预测油田递减阶段产量变化的主要方法是Arps递减法,尤其是指数递减法,在实际应用中更为普遍。在Arps双曲递减基础上,利用预测油田可采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的快速方法,提出了判断油田递减阶段储采比变化规律的方法。指数递减法的储采比不随时间而变化,是一个常数;双曲递减的储采比与时间的关系是一条上升的直线。通过两个油田实例表明,对于稳产和递减阶段,本文提出的判别储采比变化规律的方法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地层水电阻率与埋深的关系
    林祖彬, 曾军, 王洪亮, 邱长霞, 林革, 路培毅
    2010, 31 (1):  58-60. 
    摘要 ( 112 )   PDF(336KB) ( 325 )  
    分析了准噶尔盆地51年来的地层水资料,分区块、分层系建立了81个地层水电阻率与相应埋深之间的关系式,为确定不同区块、任意深度的地层水电阻率提供了依据,确保了含油气饱和度的准确计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滴水泉油田滴2井区储集层敏感性及注水适应性评价
    吴运强, 杜文军, 赵增义, 冷严, 陈一飞, 李震, 谢光惠
    2010, 31 (1):  61-62. 
    摘要 ( 78 )   PDF(176KB) ( 334 )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东部滴水泉油田滴2井区储集层敏感性实验、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评价、注入水对储集层伤害评价,认为该井区储集层具有中等偏强水敏特征,其临界矿化度为9339.32mg/L;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好;当注入量达30倍孔隙体积时,储集层注水伤害模拟评价的渗透率损失率平均为41.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重-均质复合油藏产量递减模型研究
    赵海洋, 贾永禄, 王东权
    2010, 31 (1):  63-65. 
    摘要 ( 80 )   PDF(330KB) ( 354 )  
    针对近井地带与远井地带性质不同的油藏,建立了内区双重、外区均质的复合油藏数学模型并求解,绘制产量、产量积分和产量积分导数双对数样板曲线,对每个流动阶段物理渗流机理和曲线特征进行分析。当内区的渗透率较好时,内、外区交接处的产量积分导数曲线向上翘,反之则向下掉;弹性储能比影响窜流的强弱和时间的长短。当压力传播到油藏边界时,产量递减加剧,产量积分、产量积分导数曲线在边界处为一条斜率为-1的直线段,表现为调和递减。通过现场实例计算分析,得了油藏递减期的主要参数,符合生产实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田产量预测模型的理论研究和应用
    张金庆, 孙福街
    2010, 31 (1):  66-68. 
    摘要 ( 90 )   PDF(276KB) ( 287 )  
    分析了Arps递减模型的递减特征和Weibull预测模型在递减阶段的递减特征,提出了一种预测油气田产量的通用模型:Qt=atq-1/(1+pbtq)1/p,当q=1时,该模型可简化为Arps递减模型;当p→0时,该模型又可简化为Weibull模型。该模型可用以描述开发全过程的产量变化规律和递减率变化规律,因此,适用于各类油气田产量的预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合蒸汽吞吐提高稠油采收率试验
    黄伟强, 王利华, 陈忠强, 郑爱萍, 彭通曙
    2010, 31 (1):  69-71. 
    摘要 ( 106 )   PDF(231KB) ( 275 )  
    为提高新疆油田稠油热采开发效果,寻求更全面、更有效的油井增产措施,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九7+8区上侏罗统齐古组稠油油藏地质特征,开展了用复合蒸汽吞吐技术改善稠油热采开发效果的试验。采用物理模型和数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复合蒸汽吞吐技术机理研究,对不同原油粘度下复合蒸汽吞吐增效剂进行了筛选,对复合蒸汽吞吐岩心驱油实验结果进行了评价,并对复合蒸汽吞吐注入方式及注入参数进行了优化,为提高蒸汽驱油效率和油藏采收率提供了新的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井携液临界流量研究
    彭朝阳
    2010, 31 (1):  72-74. 
    摘要 ( 101 )   PDF(289KB) ( 534 )  
    准确计算携液临界流量对采气工程方案编制有很重要意义。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液滴在气流的作用下呈高宽比接近0.9的椭球体。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气井携液临界流量需要考虑液滴形变的影响。在分析了前人携液模型和产水气井携液流动机理的基础上,考虑了液滴内部流动对曳力系数的影响,建立了新的气井携液临界流量计算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涩北一号气田出水动态分析
    单高军, 杜志敏, 敖科
    2010, 31 (1):  75-77. 
    摘要 ( 104 )   PDF(214KB) ( 328 )  
    涩北一号气田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疏松砂岩气田,气水层交互,层数多而薄,边水环绕,开发过程中出水现象普遍,气井控水是该气田开发的技术难题之一。在气藏精细地质描述的基础上,研究了该气藏某层系单井产水、产气曲线特征、水气比及上升规律,分析了主要水源及出水原因,将该层系出水类型归结为4类,即低产水稳定型、低产水缓慢增长型、中产水快速增长型和高产水急剧增长型,根据不同类型井的出水状况,提出有效措施进行分类控水,现场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井结垢性质和规律
    张秋实, 陈微
    2010, 31 (1):  78-80. 
    摘要 ( 101 )   PDF(603KB) ( 406 )  
    三元复合驱具有良好的驱油效果,比水驱可提高采收率20%以上。但由于强碱化学剂的注入,使三元复合驱注采系统产生了严重的结垢现象,影响了油田生产的正常运行。对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的代表性垢样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结垢物的主要成分为钙镁碳酸盐、硅酸盐、管线腐蚀产物和有机质,且结垢遵循以下规律:采出井同一部位,随着时间的变化碳酸盐含量逐渐降低,硅酸盐含量增加;同一时间,从井口到井底,碳酸盐含量降低,硅酸盐含量增加。根据结垢特点提出了油田防垢除垢的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具有组分梯度的挥发性油藏组分分布规律
    李菊花, 李相方, 刘滨
    2010, 31 (1):  81-84. 
    摘要 ( 112 )   PDF(438KB) ( 238 )  
    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统计了组分随深度变化的21组流体组成数据,建立了不同类型油藏流体组分梯度分布图版,初步确定挥发油系统中C7+组分梯度的变化范围为0.01~0.05mol%/m;运用等温组分梯度模型预测挥发性油藏油气界面,轻质、重质摩尔组成,原油的物性参数,展示了流体组分和性质随深度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显示出组分最大变化率发生在油气界面附近;采用等组分和等温梯度模型预测PVT属性建立实例油藏原油体积系数、溶解气油比与油藏埋深的关系图版估计地质储量范围值。对PB油藏典型流体样品采用考虑组分梯度模拟方法重新估算的地质储量较原计算值高5.38%,溶解气原始地质储量较原计算值高3.9%。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硅钙复合堵剂提高采收率
    路建国, 吕其军, 沈新安, 石磊
    2010, 31 (1):  85-86. 
    摘要 ( 92 )   PDF(251KB) ( 208 )  
    薄层底水油藏水驱条件下的剩余油易形成U型分布,注入水在驱油过程中逐步下移到底水中,降低了驱油效率。向注入水中加入合适的化学剂使之与地层水中含量较高的钙镁离子反应,逐渐形成一套较低渗透率的作用带,引导注入水逐步向U型水淹区的上部驱动,以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利用底水模拟装置,模拟了硅钙复合堵剂SCAP与地层水中钙镁离子反应形成低渗透带的可行性,从而提高薄层底水油藏的原油采收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动态数据确定缝洞型油藏的有效厚度和渗透率
    王子胜, 任爱军, 姚军, 卢泉杰, 康万利
    2010, 31 (1):  87-89. 
    摘要 ( 129 )   PDF(188KB) ( 202 )  
    在动态数据的基础上,通过采油指数法和试井解释法确定储集层的地层系数,建立了己见水井的见水时间与打开厚度和有效厚度及其他参数的关系式,通过试算法确定有效厚度,进而确定地层的渗透率。将该方法在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进行了应用,计算结果合理,可信度较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油含水率分析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及其应用
    尚建林, 徐常鑫, 彭振中, 方雪莲, 王献涛
    2010, 31 (1):  90-92. 
    摘要 ( 99 )   PDF(214KB) ( 186 )  
    介绍了一种油田含水率分析数据智能采集与管理的专业应用信息系统,通过扫描枪、FHS-A.E分层原油含水率分析仪、标签打印机及协议转换器等的集合,结合端口同步访问与控制技术的应用和完善,实现了系统对含水率分析与采集的准确性、安全性、稳定性、及时性以及高效性,为实时、快捷地分析油田动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水淹层定量解释
    许长福, 彭寿昌, 王晓光, 李洪奇, 谭锋奇
    2010, 31 (1):  93-95. 
    摘要 ( 100 )   PDF(309KB) ( 392 )  
    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储集层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注入水矿化度变化大,水淹层定量解释较困难。通过多元回归建立分岩性的饱和度模型以及产水率、水洗指数等解释模型,结合地层电阻率变化特征,能够有效地提高水淹层测井解释的精度,满足实际应用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位纵波裂缝检测技术在深层火山岩中的应用
    于海生, 鞠林波, 于晶, 舒萍, 文瑞霞
    2010, 31 (1):  96-99. 
    摘要 ( 82 )   PDF(732KB) ( 475 )  
    根据裂缝的尺度不同,检测裂缝的方法多种多样,检测效果也不尽相同。纵波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技术是目前国内外正在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技术。利用地震纵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时发生振幅、频率、速度等随方位角的变化,研究了深层火山岩裂缝发育方位和发育密度的检测方法,该方法预测结果与裂缝发育带的微观特征有更加密切的关系。以徐家围子断陷F区块的火山岩储集层为目标进行了裂缝检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砾岩油藏驱油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选择方法——以七东1区下克拉玛依亚组油藏为例
    聂小斌, 娄清香, 吐尔逊·买尔当, 帕提·古丽
    2010, 31 (1):  100-101. 
    摘要 ( 85 )   PDF(148KB) ( 263 )  
    根据岩心压汞资料,获得砾岩储集层渗透率与孔隙中值半径的关系,结合滤膜实验建立的不同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与可通过孔隙尺寸的关系,建立了砾岩油藏驱油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选择方法。利用此方法研究后得出:七东1区克下组油藏驱油适选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2500×104的聚合物,该方法对其他砾岩油藏驱油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火成岩油气藏的烃源、成藏机理及勘探潜力
    孟凡超, 刘嘉麒, 李明, 张年富, 崔岩
    2010, 31 (1):  102-106. 
    摘要 ( 100 )   PDF(279KB) ( 328 )  
    全面回顾了国内外火成岩油气藏的研究进展。指出,尽管目前已发现的具有商业价值的火成岩油气藏以有机成因为主,但对无机成因油气藏要给予高度重视。详细论述了火成岩油气藏的烃源及无机成因烃的形成机理,阐明地幔射气、晚岩浆期温度500℃以下封闭体系内C-O-H流体重新平衡和岩浆期后阶段矿物与流体的费托合成是无机成因烃的主要来源。我国东部盆地断陷期烃源岩发育良好,区域火山岩地幔包体和火山区温泉气内均含有地幔来源的烃类,碱性和过碱性花岗岩及基性和超基性岩组合具备费托合成烃的条件;表明火成岩油气藏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图尔盖盆地阿雷斯库姆坳陷石油地质特征和成藏模式
    田作基, 徐志强, 郑俊章, 赵俊峰
    2010, 31 (1):  107-109. 
    摘要 ( 116 )   PDF(316KB) ( 580 )  
    位于哈萨克斯坦图尔盖盆地的阿雷斯库姆坳陷,是一个在前寒武纪变质岩和古生代碳酸盐岩基底上发展起来的裂谷型坳陷。坳陷内油气资源非常丰富,其构造特征和形成演化控制了油气的富集与分布,在平面和纵向上发育不同类型的油气藏。从坳陷中部到凸起顶端,均位于有效运移距离之内,有利于油气聚集。良好区域性盖层和输导体系的合理配置,使得油气运聚效率很高。该坳陷主要存在4种油气成藏模式,中下侏罗统岩性油气藏是下一步储量增长的主要油气藏类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