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2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4-10-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楚雄盆地——我国西部未来的一个油气基地
    张恺
    2004, 25 (5):  463-467. 
    摘要 ( 733 )   PDF(1264KB) ( 196 )  
    楚雄盆地属长期发展的叠合型含油 气盆地,沉积了海相、海陆交替相和陆相三大类多套含油气组合;盆地及其四周形成了超岩石圈、岩石圈断裂、壳断裂、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体系,创造了优良的油气运移通道;具备了生物成因与非生物成因两类多套油气源叠合富集的石油地质条件;形成了以背斜为主的多种圈闭类型;盆地后期保存条件好;是一个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的中型含油气盆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燕山、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在准噶尔盆地油气运聚中的作用
    赵白
    2004, 25 (5):  468-470. 
    摘要 ( 136 )   PDF(252KB) ( 183 )  
    分析了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在准噶尔盆地油气运移和聚集中的作用。指出燕山运动前所有构造运动,包括印支运动,造就了准噶尔盆地的构造雏形,燕山、喜马拉雅运动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对盆地的构造格局进行了进--步的改造和深化,进而深刻地影响着盆地油气运动和聚集。燕山运动初期以波状运动为主,后期以上升运动为主,这就为前期多生油旋回生成的油气向地层超覆尖灭带、岩性尖灭带运移创造了条件;晚白垩世陆梁及南斜坡带均处于上升阶段,这就为下伏生油层系生成的油气沿不整合面向高处运移,聚集于储集条件好的白垩系提供了条件;喜马拉雅运动的第三幕(晚上新世末)是盆地唯:--次褶皱运动,在南缘山前坳陷带形成了三排背斜带,使南缘构造和油气分布复杂化,对盆地内部的地层形变虽影响不大,但对油气再次运移仍是有影响的。在盆地南缘和北缘(陆梁、夏子街)地区进行油气勘探时必须要考虑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和盆地——一个值得研究的新盆地
    王昌桂, 吕友生
    2004, 25 (5):  471-473. 
    摘要 ( 325 )   PDF(1442KB) ( 188 )  
    位于青海省 西部的共和盆地,在诸多的石油地质条件方面与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相似,应是寻找生物气的一个新领域。在共和盆地钻探的共参1井,古-新近系厚达5km以上。对共和盆地的地层、沉积、构造、生烃、油气显示等进行分析,并与柴达木盆地东部三湖地区进行了比较后指出,两盆地在沉积环境、气源岩特征、储集层特征诸方面颇为相似。共和盆地也是一个寻找生物气的理想地区,应加强对盆地的勘探和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羌塘盆地中生界含油气系统
    伍新和, 王成善, 胡建宏, 伊海生
    2004, 25 (5):  474-478. 
    摘要 ( 97 )   PDF(1968KB) ( 178 )  
    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 原中北部特提斯构造域中段,是晚古生代一中生代特提斯体制下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特殊类型的复合对称型前陆盆地,具有广泛的中生界海相沉积和中国最年轻的海相地层,沉积厚度可达万米。羌塘盆地中生代具有广泛分布且发育良好的烃源岩,烃源岩厚度大,最厚处在3000m以上,其中上三叠统的肖茶卡组、中侏罗统布曲组和夏里组有机质类型好、丰度高,有机质从成熟到过成熟均有分布,埋藏较好,其生油量巨大,是盆地油气的主要来源之一。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对其进行了全面分析,划分出了肖茶卡组(T3x)-曲色组(J2q)含油气系统、雀莫错组(J2q)-布曲组(J2b)含油气系统、夏里组(J2x)-索瓦组(J3s)含油气系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45井萤石成因与油气成藏
    张兴阳, 顾家裕, 罗平
    2004, 25 (5):  479-482. 
    摘要 ( 100 )   PDF(587KB) ( 144 )  
    塔里木盆地塔中 45井揭示了以奥陶系萤石发育段为储集层的特殊油气藏类型。通过对萤石发育段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储集层地质学及成矿地质学的综合研究认为,萤石为低温热液成因,萤石成因与二叠纪火山活动无必然联系,而与喜马拉雅运动期盆地流体的活动有关;此类盆地流体为成矿、成藏和埋藏岩溶流体的统一体,萤石成矿、油气成藏与埋藏岩溶作用之间存在伴生关系。结合萤石的成矿条件,预测成矿流体来源的上游方向具有好的储集层发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富县探区延长组微量元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张新建, 范迎风, 张剑君, 王桂成
    2004, 25 (5):  483-485. 
    摘要 ( 92 )   PDF(563KB) ( 170 )  
    陕北的富县探区位于 鄂尔多斯盆地的东南部,三叠系延长组发育了一套三角洲-湖泊相陆源碎屑含煤沉积建造。在延长组沉积期的沉积演化过程中,长10-长7油层组沉积期为湖盆扩张期,长6--长1油层组沉积期为湖盆收缩期。由于湖盆水体的性质及演化不但可提供盆地沉积演化的重要信息,而且它对湖盆三角洲的沉积作用也有着重要影响,因而了解沉积当时湖盆水体性质和气候条件对研究湖盆三角洲骨架砂体的成因类型及展布有重要意义。根据对富县探区延长组泥岩中微量元素的分析、研究,对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期的湖盆水体性质、气候条件以及沉积作用等作出了分析推断,为研究延长组砂体的成因及分布提供了佐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学术期刊知识创新与知识评价学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
    本刊编辑部
    2004, 25 (5):  485-485. 
    摘要 ( 58 )   PDF(346KB) ( 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南坳陷流体势演化与油气运聚
    谢启超, 刘震
    2004, 25 (5):  486-488. 
    摘要 ( 84 )   PDF(1500KB) ( 140 )  
    控制烃类运移和聚集的根本因素是地下流体动力场,也就是地下流体势。恢复烃类形成以来的各个地史时期的古流体势,有助于正确认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古流体势的恢复可归结为古孔隙度、古埋深及古地层压力的恢复,介绍了这三个参数的演化模型和恢复方法。渤南坳陷沙四段在东营组沉积末期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的流体势分布特征表明,渤南坳陷古近系的油气藏分布与古流体势演化有密切的联系,油气藏位于流体势较低的低能环境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南前陆冲断带中段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模式
    阿布力米提, 吴晓智, 李臣, 李世宏, 苗刚
    2004, 25 (5):  489-491. 
    摘要 ( 96 )   PDF(1677KB) ( 176 )  
    准南前陆冲断带中段是 目前准噶尔盆地勘探的重点目标区,通过对准南前陆盆地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明确了该地区油气具有“近源”“近断裂”分布及晚期成藏等特点,指出该地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烃源断裂和储集层,并总结出了“源上一背斜一断裂和相控”及“近源一断背斜一断控”两种油气成藏模式。通过对中段三排构造对比及综合研究,指出了第二、第三排构造带中部成藏组合为今后勘探的有利目标,对指导南缘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濮凹陷构造样式及其演化规律
    胥菊珍, 王世坤, 黄俊峰, 高渐珍
    2004, 25 (5):  492-494. 
    摘要 ( 109 )   PDF(2402KB) ( 207 )  
    从伸展 盆地形成和演化的构造背景出发,以构造几何学的基本概念为依据,主要对东濮凹陷的伸展、走滑、变换以及底辟构造样式进行了分析,认为古近纪东濮凹陷是伸展和走滑作用双重机制下演化和形成的。而在伸展作用基础.上叠加的走滑作用、南华北盆地对东濮凹陷南部的影响以及盆地中部岩盐底辟作用等是形成两个横向变换构造带,从而形成复杂的构造样式和组合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断裂在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杜春国, 付广, 王安
    2004, 25 (5):  495-497. 
    摘要 ( 94 )   PDF(1451KB) ( 122 )  
    乌尔逊凹陷断裂发育较多,断裂呈条带状分布且具多期活动的特点。研究发现,乌尔逊凹陷深部发育的大断裂是深源无机CO2向上运移的主要通道控制着CO2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断裂活动时期与源岩大量排烃期的匹配关系控制着乌尔逊凹陷源岩的油气聚集量,凹陷断裂第二次活动时期与南屯组源岩大量排烃期匹配关系较好,有大量南屯组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沿晚期与长期继承性断裂运聚成藏;平面上延伸较远的大断裂在乌尔逊凹陷中对油气侧向运移.起到了通道作用;良好的断层垂向封闭性控制乌尔逊凹陷油气的聚集与分布:较好的断层侧向封闭性是乌尔逊凹陷断块、断鼻和断层遮挡三种圈闭类型形成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复杂地区的应用
    王红旗, 鲁烈琴, 刘文卿, 张建伟, 孟小红
    2004, 25 (5):  498-499. 
    摘要 ( 62 )   PDF(948KB) ( 164 )  
    应用三维叠 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对复杂地区的地震资料进行了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主要实现过程是:在时间剖面上拾取速度层位,建立时间模型;用相干反演法和叠加速度反演法相结合逐层求取层速度,建立层速度一深度地质模型;用剩余速度分析修改和优化地质模型;选用Kirchhoff积分法或差分法实现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震源三维地震资料的拼接
    易宗富, 宫建青, 陈志刚, 李莉, 蒋在超, 黄毅
    2004, 25 (5):  500-502. 
    摘要 ( 77 )   PDF(1159KB) ( 148 )  
    在地表复杂地区采用 一种震源激发获取三维地震资料,存在较大的困难。如果使用不同震源,要求在处理过程中,消除不同震源地震资料在振幅、频率、相位方面的差异。经研究提出了一种在不同震源激发条件下,三维地震资料的拼接处理方法:求解一个震源转换因子并应用到一种震源的地震资料中,将该震源的地震资料转换为另一种震源的地震资料。实际地震资料处理表明,该方法对具有一-定信噪比的不同震源三维地震资料的拼接处理是很有效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岩石压缩系数对气藏动态储量计算的影响
    李传亮, 周涌沂
    2004, 25 (5):  503-504. 
    摘要 ( 111 )   PDF(761KB) ( 211 )  
    气藏动态地质 储量的计算结果受生产数据、气藏测压数据以及岩石和流体物性等参数的影响。目前确定岩石压缩系数的方法主要有实验测量法和Hall图版经验公式法,由于Hall图版由实验值统计而来,因而这二种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用Hall图版确定的岩石压缩系数明显偏高,且Hall图版错误地显示了岩石压缩系数与孔隙度的逻辑关系,因而都是一些错误的数值。用笔者提出的岩石压缩系数与孔隙度的关系曲线确定的岩石压缩系数-般都较低。本文算例表明,用Hall图版或实验确定的压缩系数计算的气藏地质储量明显偏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维四相多组分模型及其数值模拟应用
    梅海燕, 张茂林, 郭平, 熊中辉, 吴树强, 李炼文
    2004, 25 (5):  505-508. 
    摘要 ( 128 )   PDF(1411KB) ( 177 )  
    介绍 了考虑有机固相沉积的三维四相(油相、气相、水相和有机固相)多组分数学模型和三相相平衡热力学模.型。为检验和评估考虑有机固相沉积作用的三维四相(油相、气相、水相和有机固相)多组分模型,在完成油藏流体的高压PVT实验数据相态和沥青沉积实验的三相相平衡拟合计算以后,对一.组长岩心气水交替驱替实验数据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在注气提高原油采收率过程中,有机固相可能在地层中发生沉积,另一方面表明有机固相沉积将会对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产生负面影响。改进的多组分数值模拟软件能更好地描述注气过程中油藏流体在孔隙介质中渗流的力学特征和物理化学特征,从而能更准确地认识注气提高原油采收率过程中油藏的开发动态规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碳酸盐岩油藏稳油控水措施——以塔河A区油藏为例
    谭承军, 刘明高, 李浩, 马旭杰
    2004, 25 (5):  509-511. 
    摘要 ( 64 )   PDF(718KB) ( 164 )  
    塔河碳酸盐岩油藏是一个与 古风化壳有关的岩溶洞穴型裂缝油藏,储集体类型复杂、多样,非均质性极强,具有三重介质流动特征,稳油控水具有相当难度。在总结2001年以来A区实施的稳油控水工作基础上,提出如下的稳油控水基本做法:油井见水前严格控制生产压差,见水后必须压锥,停喷后转抽,转抽效果不佳则尝试堵水,堵水未果采取堵、酸结合,仍然无效的无潜力井或进行侧钻,或尝试注水试验。实施这些措施后,效果明显,开发指标得到好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主要族组分对其粘度的影响
    朱战军, 林壬子, 汪双清
    2004, 25 (5):  512-513. 
    摘要 ( 113 )   PDF(1063KB) ( 212 )  
    对稠油主要族组 分的含量与粘度关系进行了定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饱和烃、芳烃、中性非烃、酸性非烃、胶质和沥青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与稠油的粘度呈指数函数关系。稠油的粘度随饱和烃和芳烃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呈指数函数关系降低,随中性非烃、酸性非烃、胶质和沥青质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呈指数函数关系升高,对稠油粘度影响重要程度的顺序为:胶质和沥青质>酸性非烃>中性非烃。其中,胶质和沥青质的质量分数是影响稠油粘度的最主要因素,这与其它实验研究结果是一致的。降低稠油中的中性非烃、酸性非烃、胶质和沥青质质量分数,将有效降低稠油的粘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凝析气井单井动态优化控制模型
    李敬松, 李相方, 关文龙, 唐恩高
    2004, 25 (5):  514-516. 
    摘要 ( 62 )   PDF(926KB) ( 168 )  
    应用 复杂系统控制理论,建立了新的反映储集层、井简、地面安全及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凝析气井单井动态优化控制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求解方法。该模型以储集层多相渗流、井简多相管流、井下与地面节流过程的相关方程为状态方程,将井筒连续携液、储集层临界破坏、井简及地面装置临界冲蚀.井筒与地面水合物生成等作为约束条件。该模型的建立和求解,解决了凝析气井生产过程中多变量、多重反馈控制下的协同优化控制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杂裂缝性油藏历史拟合中的特殊做法
    池建萍, 郑强, 祁军, 杨新平, 张兵, 丁艺, 杨玉珍
    2004, 25 (5):  517-519. 
    摘要 ( 77 )   PDF(676KB) ( 226 )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 上二叠统下乌尔禾组油藏是一个具有边底水的特低渗透裂缝性巨厚砾岩油藏,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过程中,针对油藏的具体特点,对“非油层”出油问题、注入水漏失问题、水淹水窜井问题、地层水侵入问题以及不同水驱油模式问题采取了一些特殊做法,对400多口井、23年的生产历史进行了精细拟合,单井的压力、含水率拟合符合率达85%以上。获得了很好的拟合结果,为类似油藏的数值模拟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这些做法可推广应用于其它低渗透裂缝性油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气对挥发性原油饱和压力的影响
    文玉莲, 杜志敏
    2004, 25 (5):  520-522. 
    摘要 ( 116 )   PDF(865KB) ( 196 )  
    注入气与地 下原油混合将改变原油藏流体的饱和压力,影响原油流动能力。饱和压力的改变尤其容易影响挥发性油藏的开发动态。在不考虑多孔介质对相态的影响,假定注入气与原油在PVT筒中直接充分混合的条件下,利用气液两相平衡原理,根据油田实际资料,分析了注入气对挥发性原油饱和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将天然气、甲烷或氮气注入到原油中,随着注入量增加,原油饱和压力增加,相同注入量下注入氮气使饱和压力增加的幅度最高;注入气中间组分含量增加趋于使原油饱和压力降低;注入量增加使注入气与原油的混相压力趋于上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底水油藏水平井水平段长度优化模型
    陈满朝, 郑联勇
    2004, 25 (5):  523-525. 
    摘要 ( 83 )   PDF(542KB) ( 158 )  
    在综合考虑水平井开发技术经济 指标因素的基础上,根据资金平衡原理,建立了底水油藏水平井合理水平段长度的优化数学模型,模型求解可得到考虑技术、经济因素条件下水平井合理水平段长度、水平段位置、生产压差及合理经济开发时间等重要参数。利用该模型编制的水平井优化软件在实际油田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其优化结果对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设计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价值分级
    孙旭光, 张宇, 李永喜, 王剑峰, 张俊
    2004, 25 (5):  526-528. 
    摘要 ( 84 )   PDF(256KB) ( 167 )  
    目前我国对陆上石油天然气开发按销售收入的1%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对陆上对外合作和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实行滑动费率法征收0~12.5%的矿区使用费。同时对油气田按0~30元/t的标准从量征收资源税,用以调节各油田级差收益,这是我国现行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组成部分。但上述方法没有充分考虑油气藏的各种级差因素及市场因素,针对这些问题,在对油气资源价值成本级差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准噶尔盆地已开发油田实际情况,提出采用价值分级方法动态地对不同地区、不同油田、不同油品分别进行评价,确定其资源价值等级,科学合理地确定税赋水平,并提出了准噶尔盆地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的构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提高测井曲线纵向分辨率的小波变换技术
    冯国庆, 杨琨, 陈忠强, 沈勇伟
    2004, 25 (5):  529-531. 
    摘要 ( 80 )   PDF(1577KB) ( 164 )  
    小波变换是-种能同时在时间域和频率域内进行局部化信号分析的新方法,且时间域分辨率可随尺度因子的增大而提高,其主要优点在于它在时间域和频率域都有良好的局部化性质,可以聚集到信号的任意细节。利用该特点采用Mallat方法可对测井曲线进行分解和重构,重构后的测井曲线可以提高纵向分辨率。该方法与反褶积方法比较,小波变换后的测井曲线更能反应细节信息,具有更高的纵向分辨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组织神经网络地震岩相分析
    杨世明, 孙龙德, 杨新华
    2004, 25 (5):  532-534. 
    摘要 ( 57 )   PDF(1761KB) ( 120 )  
    自组织神经网络据研究对象属性特征的相似性,将对象按要求类别数对分类进行正确归类,避免了BP神经网络必须提供学习样本的缺点。通过地震数据自动识别地震岩相,在塔里木盆地LGX油田应用取得了明显效果。在岩相图上解释了6条近东西向展布的断裂,这些断裂控制了LGX油田的油气分布,与实钻结果相符,说明自组织神经网络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支持向量机算法在地质录井中的应用
    刘洪, 钟大康, 李文华, 易俊, 洪志琼
    2004, 25 (5):  535-537. 
    摘要 ( 71 )   PDF(678KB) ( 125 )  
    在地质录井油气水层识别研究中引入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支持向量机算法,对气测录井和地化录井中得到的各项参数及其导出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应用LibSVM软件建立了地质录井的油气水层识别模型,从而提供了一种新的地质录井油气水层识别方法。该方法在新疆某油田的实际应用结果证明,用支持向量机算法进行地质录井油气水层识别具有简单可靠、适应性强和识别精度较高等一系列优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道储集层建模的改进和扩展
    张春雷, 段林娣, 熊琦华
    2004, 25 (5):  538-540. 
    摘要 ( 68 )   PDF(698KB) ( 137 )  
    提出一种 新的进行储集层沉积相建模的河道模型,该模型扩展了对河流分叉、交汇等现象的描述和模拟,根据改进河道模型的特点和河道的地质地理特征,尝试了一种新的河道模型条件化算法,并利用河道模型与砂岩概率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协同布尔模拟。实例应用表明,改进的河道模型包含了更为全面的地质信息,其实用性更为广泛;新的条件化方法从河道的.上游、下游和支流三个角度进行,对河流沉积的描述更为准确,算法简洁,速度明显提高;通过协同布尔模拟可以使沉积相建模有效结合多方面的次级信息以降低储集层模型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义存水率及其应用
    高博禹, 王建波, 彭仕宓, 邓川
    2004, 25 (5):  541-543. 
    摘要 ( 157 )   PDF(877KB) ( 145 )  
    存水率 是描述油田注水能量利用率及评价油田注水开发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但传统存水率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其不能得到广泛应用。基于存水率的物理意义,提出了广义存水率的定义,应用广义存水率可以反映具有边、底水油田的注水开发效果,并考虑到了油田弹性能量的作用。实例表明,广义阶段存水率下降的速度体现了油田的开发效果;在不同的油田含水阶段,广义累积存水率与含水率之间呈不同的线性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次样条插值在排驱压力计算中的应用
    胡罡, 陆正元, 罗平
    2004, 25 (5):  544-545. 
    摘要 ( 81 )   PDF(694KB) ( 219 )  
    对于川东北部罗 家寨气田飞仙关组鲕滩储集层的非均质性致密岩样及次生作用强烈的碳酸盐岩样品,用压汞法作的毛管压力曲线,多数没有明显的平坦直线段,很难精确作出切线,求取排驱压力。为此,提出了一种利用三次样条插值函数计算排驱压力的新方法。该方法应用三次样条插值拟合毛管压力与其对应的汞饱和度,使求取排驱压力的问题转化为求取毛管压力曲线初始拐点的问题。该方法不但程序设计简单、使用方便、原理符合定义,而且适合于各种形态的毛管压力曲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中国煤层气聚集单元研究现状
    赵靖舟, 时保宏
    2004, 25 (5):  546-549. 
    摘要 ( 75 )   PDF(277KB) ( 192 )  
    煤层气聚集单元划分与成藏规律研究是进行煤层气资源和选区评价、制定科学的煤层气勘探程序、提高煤层气勘探成功率的重要基础。中国煤层气的形成条件与分布环境十分复杂,聚集单元研究对中国煤层气的勘探评价尤为重要,但目前对含气区或煤盆地内部的聚气单元划分研究还很薄弱,因此,对中国煤层气赋存环境及形成规律、中国煤层气聚集单元的形成、划分、评价方法以及中国煤层气藏的类型、成藏模式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对中国煤层气的勘探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而且对发展和完善煤层气地质理论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型含油气域——纪念翁文波《世界油田的分布规律》发表50周年
    安作相, 马纪, 庞奇伟
    2004, 25 (5):  550-553. 
    摘要 ( 66 )   PDF(1301KB) ( 139 )  
    中国型含油气域包括中国大陆及相邻地带,被亚洲型含油气域包裹。由于陆核面积小、活动性强,经大陆增生作用,于古生代末才形成统一的地台;中、新生代又受特提斯洋消减和关闭影响而发生裂解,使得大地构造复杂程度冠于全球。含油气域内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含油气层系,在一个盆地中以叠合为特点。含油气盆地除活动大陆边缘盆地外,其余内克拉通盆地已经消失,前陆盆地和裂谷盆地也都与世界典型的盆地有区别,可称为中国式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油气资源评价现状与存在问题
    周总瑛, 唐跃刚
    2004, 25 (5):  554-556. 
    摘要 ( 113 )   PDF(265KB) ( 292 )  
    简要介绍了我国历次油气资源评价概况及特点,指出了我国油气资源评价与国际惯例相比,在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资源量的构成和资源量的时效性四个方面上存在的差异。为了更加客观评价我国油气资源潜力,建议以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为契机,加强统计法、地质类比法及油气资源经济性评价等薄弱环节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我国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建立一套既能符合我国油气地质特点、又能与国际接轨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略论石油地震地质学
    谭试典
    2004, 25 (5):  557-559. 
    摘要 ( 77 )   PDF(112KB) ( 125 )  
    石油地震地质学是一门高度综合的整体化系统科学。 它把石油地质与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处理、解释融为一体,是研究盆地发育史、沉积学、精细构造解释、储集层横向预测、烃类检测、油藏描述、地层压力预测等的有力工具,是一门新兴的生命力很强的边缘学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与争鸣
    塔中4油田油气水界面的变迁与成藏期
    王飞宇, 张水昌, 梁狄刚
    2004, 25 (5):  560-562. 
    摘要 ( 95 )   PDF(1285KB) ( 169 )  
    塔中4油田C组油气藏今油水界面和古油水界面分别位于-2510m和-2610m,古油水界面呈水平状,近晚期的断裂活动使C组油藏中油向上运移,在C和C储集层聚集, C组油藏油水界面向上抬升了100m.如果塔中4油田C组油藏形成是属于“晚海西期成藏,后期调整破坏”,考虑到三叠纪以来构造变动和圈闭形态的变化,必然使得古油水界面呈现一定的倾斜或形态不规则变化。因而,利用油气水界面变迁厘定成藏期时,根据回剥法反演今油水界面在地质时期古埋深,将古埋深连线呈水平状的时间作为成藏期这一思路是错误的。烃类成藏后由于圈闭形态发生变化,不可能如此巧合,使得早期呈水平状的油水界面再度呈水平状。地质记录中古油水界面基本上呈倾斜状,甚至不规则状。正确的思路是识别出古油水界面,根据古油水界面在何时呈现水平状厘定出成藏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石炭系中间界线
    杜品德, 王坤茹, 谭泽金, 张桂芝, 赵治信
    2004, 25 (5):  563-567. 
    摘要 ( 91 )   PDF(3341KB) ( 167 )  
    重新研究了 中天山石炭系剖面及近年来测制的塔里木盆地玛扎塔格和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石炭系剖面,特别是塔里木盆地覆盖区石炭系钻井剖面,按照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关于石炭系中间界线的决定,标定了新疆石炭系中间界线。重新确定后的新疆石炭系中间界线应划在也列莫顿组上部(天山博乐霍洛山阿恰勒河剖面)、和什拉甫组与卡拉乌依组之间(玛扎塔格剖面、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霍艾林场剖面)、卡拉乌依组顶灰岩段下部(轮南59井)、卡拉沙依组砂泥岩段上部(塔中401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东探区侏罗系齐古组与头屯河组的划分
    贺凯, 韩军, 李培俊, 庞瑶, 曹新峰, 徐怀宝, 王菁
    2004, 25 (5):  568-570. 
    摘要 ( 106 )   PDF(1148KB) ( 218 )  
    近年 来的钻探表明,准噶尔盆地东部探区侏罗系石树沟群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但是目前该套地层的层序划分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南北露头剖面划分标准不统一,南部井下与地面露头划分原则和依据不一致,北部地区井下未进行层组划分。分析了本地区的构造演化、古环境、古气候的变化,确立了以岩石的颜色和沉积旋回作为石树沟群细分为齐古组与头屯河组的主要依据,并以此标准统--.了准东探区井下及地面露头齐古组与头屯河组的划分问题,废除了将凝灰岩划分齐古组与头屯河组的划分标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油气地质
    石油成因的无机说和有机说
    Ю.А.Романов В.Н.Фомин 本刊编辑部 任俞
    2004, 25 (5):  571-573. 
    摘要 ( 114 )   PDF(125KB) ( 126 )  
    分析对比了石油成因的无机说与有机说的理论基础。指出,现今大量的地球化学资料证实,烃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天然的CO、CO2、H2在全球无机合成带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来稿选译
    人物介绍
    石油地质专家 孙玉凯
    2004, 25 (5):  579-579. 
    摘要 ( 67 )   PDF(330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