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亚辉1,张道军1,陈杨1,何卫军1,郝德峰1,赵鹏肖2,左倩媚1. 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梅山组深水扇特征及控制因素[J]. , 2014, 35(6): 1-1. |
[2] |
刘通, 李颖川, 钟海全. 深水油气井温度压力计算[J]. 新疆石油地质, 2010, 31(2): 181-183. |
[3] |
潘树新, 郭维华, 马凤良, 董丽红, 张萍, 刘小芳, 于连忠, 郑长龙, 郑红军. 松辽盆地榆树水系泉头组—嫩江组沉积相特征及勘探潜力[J]. 新疆石油地质, 2010, 31(1): 47-50. |
[4] |
李延钧, 江波, 张永庶, 司丹, 郝小梅, 张永梅. 柴西狮子沟构造油气成藏期与成藏模式[J]. 新疆石油地质, 2008, 29(2): 176-178. |
[5] |
刘军, 王华, 姜华, 肖军, 甘华军.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前景[J]. 新疆石油地质, 2006, 27(5): 545-547. |
[6] |
卢双舫, 徐立恒, 申家年, 张斌. 富台油田成藏期与生排烃期的匹配关系[J]. 新疆石油地质, 2006, 27(3): 270-272. |
[7] |
周松源, 郑华平, 彭军, 徐克定, 蒋维三, 刘家铎. 南鄱阳坳陷油气地质特征[J]. 新疆石油地质, 2005, 26(6): 618-622. |
[8] |
凡元芳, 丰勇, 姚剑. 柴西新近系上干柴沟组石油聚集效率分析[J]. 新疆石油地质, 2005, 26(6): 637-639. |
[9] |
杨东明. 对沾化凹陷馆上段沉积相的新认识[J]. 新疆石油地质, 2005, 26(3): 259-262. |
[10] |
贺振建, 贾凤华, 蒋光秀, 边雪梅, 罗华仪. 新疆和田杜瓦地区葡萄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J]. 新疆石油地质, 2004, 25(4): 400-402. |
[11] |
韩永科, 刘永昌, 岳智忠, 张蕊胜. 酒泉盆地营尔凹陷长沙岭构造带油气勘探前景[J]. 新疆石油地质, 2003, 24(6): 490-493. |
[12] |
赵增录, 刘文汇, 杨斌谊, 王普贵, 付代国, 严永新, 张艳秋. 孔雀河斜坡维马2号气藏形成机理[J]. 新疆石油地质, 2003, 24(6): 549-551. |
[13] |
师天明, 周春梅, 何卓生. Classopollis高含量带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新疆石油地质, 2003, 24(6): 552-554. |
[14] |
付晓飞, 付广, 李椿, 卢双舫. 松辽盆地北部主要烃源岩天然气扩散损失量估算[J]. 新疆石油地质, 2003, 24(6): 565-568. |
[15] |
苏永进, 房新娜, 陈丙申. 梁家楼油田沙二段油气成藏规律[J]. 新疆石油地质, 2003, 24(4): 296-2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