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夏. 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 [2] 马宗晋,杜品仁.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3] 刘若新. 火山作用与人类环境[M].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5. [4] 郭占谦,杨海博. 中国陆壳是富烃陆壳[J]. 新疆石油地质,2005,2 6(3):326-330. [5] 张文昭. 中国陆相盆地油气勘探实践[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6] 郭占谦. 火山活动与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J]. 地球科学,1998,2 3(1):60–64. [7] 郭占谦. 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变格与特征[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8] 郭占谦,杨兴科. 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多种生烃机制[J]. 石油天然气地质,2000,2 1(1):50–52. [9] 郭占谦. 火山活动与石油、天然气的生成[J]. 新疆石油地质,2002,2 3(1):5–10. [10] 郭占谦. 火山活动与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J]. 新疆石油地质,2002,23(3):183–185. [11] 郭占谦. 火山活动与油气资源[J]. 新疆石油地质, 2003,2 4(2):176–179. [12] 王鸿祯,刘本培. 地史学教程(图版6-Ⅳ~16-Ⅳ)[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 [13] 张文佑. 断块构造导论[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4. [14] 任纪舜,姜春发,张正坤,等. 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15] 戴金星. 中国东部无机成因气及其气藏形成条件[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16] H. A.库德粱采夫. 反对石油有机起源假说[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8. [17] T. 戈尔德. 对地壳甲烷和其它烃类非生物成因理论的贡献[A]. 第27 届国际地质会议石油地质论文集[C].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5. [18] 翁文波学术论文选集[M]翁文波学术论文选集[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19] Kei Chi-kung,Lee Min-dar.Hydrogenation of carbon dioxide by hybrid catalysts, direct syn the sis of aromatics from carbon dioxide and hydrogen[J].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neering, 1991,69(2):347-354. [20] 2004 年8 月4 日《科技日报》. [21] 朱夏. 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 [22] 陈国达. 惟有识方能是非明是非明,方能取舍定[A]. 院士思维卷二[C].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