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俊杰.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掩冲带构造与油气[M] .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1-160. [2] 汤锡元, 郭思铭, 陈荷立. 陕甘宁盆地西缘逆冲推覆构造与油气勘探[M] .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2. [3] 刘池洋, 赵红格, 王峰, 等.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部)中生代构造属性[J] . 地质学报, 2005, 79(6): 737-747. [4] 白云来, 王新民, 刘化清, 等.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边界的确定及地球动力学背景[J] . 地质学报, 2006, 80(6): 792-813. [5] 刘光鼎, 郝天珧, 刘伊克. 中国大陆的宏观格架及其与矿产资源的关系[J] . 科学通报, 1997, 42(2): 113-118. [6] 张慧, 晋香兰, 张泓, 等.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汝箕沟煤矿区的石英脉及其地质意义[J] . 地质学报, 2006, 80(5):768-773. [7] 张慧, 吴传荣, 李小彦, 等. 汝箕沟煤系脉石英包体与煤变质研究[J] .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4, 22(3): 23-26. [8] 张慧, 吴传荣, 李小彦. 西北中生代煤系岩脉发育特征煤变质关系[J] . 煤炭学报, 1995, 20(2): 218-222. [9] 张慧, 李小彦. 汝箕沟煤中矿物研究及其意义[J] . 矿物学报, 1993, 13(4): 10-16. [10] 吴传荣, 张慧, 李远虑, 等. 西北早-中侏罗世煤岩, 煤质与煤变质研究[M] .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5: 64-102. [11] 高山林, 李芳, 李天斌, 等. 汝箕沟晚中生代玄武岩确定与煤变质作用关系简论[J] .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3,31(3): 8-10. [12] 王锋, 刘池阳, 杨兴科, 等. 贺兰山汝箕沟玄武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意义[J]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5, 24(4): 25-27. [13] 王锋, 刘池洋, 赵红格, 等. 贺兰山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的关系[J] . 石油学报, 2006, 27(4): 15-17. [14] 孙武城, 徐杰, 杨主恩, 等. 上海奉贤至内蒙阿拉善左旗地学断面说明书[M] .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2. [15] 魏荣强, 臧绍先, 孙武城. 奉贤至阿拉善左旗地学断面的流变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A] . 张中杰, 高锐, 吕庆田, 等. 中国大陆地球深部结构与动力学研究——庆贺藤吉文院士从事地球物理研究50 周年[C]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539-55. [16] 李小彦. 也论汝箕沟无烟煤的岩浆热变质成因[J] . 中国煤田地质, 1994, 6(1): 22-27. [17] 陈儒庆, 袁奎荣. 煤的热液变质作用与金属矿床的关系[A] . 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开放实验室主编. 矿床地质与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C] .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0: 34-35. [18] 代世峰, 任德贻, 李生盛, 等. 北地台晚古生代煤中微量元素及As 的分布[J]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3, 32(2):111-114. [19] Dai S F,Li D H,Ren D Y,et al.Geochemistry of the LatePermian No. 30 coal seam, Zhijincoalfield of southwestChina:influence of the siliceous low-temperature hydrothermalfluid[J] . Applied Geochemistry, 2004.19: 1 315-1 330. [20] Dai S F, Chor CL,YueM, et al.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of a Late Permian coal in the Dafang coalfield,Guizhou,China ; influence from siliceous and iron-rich calcichydrothermalflui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2005, 61: 241-258. [21] 刘桂建, 彭子成, 杨刚, 等. 煤中黄铁矿的铼-锇同位素含量及其地质意义[J] . 地学前缘, 2006, 13(1): 211-215. [22] 梁汉东.中国典型超高硫煤有机相中分子氯存在的实验证据[J] . 燃料化学学报, 2001, 29(5): 385-389. [23] 梁汉东, 李艳芳, 刘敦一, 等.云南禄丰煤岩和围岩中富勒烯(C60)物质的初步探索[J] . 岩石学报, 2002, 18(3):419-423. [24] Li Yanfang,Liang Handong,Yin Hongfu, et al.DeterminationofC60/C70 from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is theMeishansection of South China[J] .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5, 79(1): 11-15. [25] 梁汉东. 煤岩自然释放氢气与瓦斯突出关系初探[J] . 煤炭学报, 2001, 26(6): 637-642. [26] 梁汉东, 丁梯平. 中国煤山剖面二叠/三叠系的事件界线地层中石膏的负硫同位素异常[J] .地球学报, 2004, 25(1): 33-37. [27] 张虎权, 卫平生, 张景廉. 煤层气成因研究[J] . 石油学报,2007, 28(2): 29-34. [28] 郭万奎, 编译. 地球排气作用与大地构造(序一)[M] . 上海: 辞书出版社, 2003: 1-7. [29] 杜乐天. 烃碱流体地球化学原理[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6. [30] ШахновскийИM. 石油地质学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J] .任俞, 译. 新疆石油地质, 2004, 25(2): 219-224. [31] 刘志坚. 地洼区煤的变质作用初探[J]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84, 8(1): 84-89. [32] 刘志坚. 浅析煤的气成热液变质机理和特征[J] .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88, 16(5): 34-36. [33] 刘志坚. 中国成煤大地构造演化与煤变质刍议[J] . 中国煤田地质, 1983, 5(3): 11-13. [34] 刘志坚. 大地构造型煤田煤的变质特征和成因探讨[A] .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编. 活化构造理论(地洼学说)的应用和发展——“地洼学说奖”历届获奖论文选集[C] .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9: 239-246. [35] 张景廉. 论石油的无机成因[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 [36] 张景廉, 卫平生, 张虎权, 等. 再论石油与铀矿的相互关系——四论油气与金属(非金属)矿床的相互关系[J] .新疆石油地质, 2006, 27(4): 493-4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