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国藩,张健. 利用卫星重力场特征分析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趋势[A].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C]. 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81. [2] 张健,石耀霖. 利用卫星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新疆壳幔结构[J].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13(2):169-177. [3] 方剑. 利用卫星重力资料反演地壳及岩石圈厚度[J].地壳变形与地震,1999,19(1):26-31. [4] 袁学诚. 论中国西部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其对寻找油气资源的启示[J]. 中国地质,2005,32(1):1-12. [5] 袁学诚. 新疆岩石圈三明治结构与油气资源[J]. 中国地质,2007,34(1):1-7. [6] 滕吉文. 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第一版. [7] 程顺有. 中央造山系及其邻区岩石圈三维结构与动力学意义[D]. 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6. [8] Bowin C.Depth estimates from ratios of gravity geoid andgradient anomales[J]. Geophysics, 1986,51(1):123-136. [9] Tapley B,Ries J,Bettadpur S, et al.GGM02—An improvedearth gravity field model from Grace[J]. Journal of Geodesy.2005:1-11. [10] 楼海,王椿镛,王飞. 卫星重力资料揭示的新疆天山地区构造动力学状态[J]. 地震学报,2000,22(5):482-490. [11] 刘德良,李振生,吴小奇,等. 近南北向构造在塔里木盆地的踪迹[J]. 地质学报,2007,81(3):324-331. [12] 刘志宏,王孔伟,王文革,等. 塔里木盆地西部南北向构造的发现及其意义[J]. 地质通报,2003,22(5):319-324. [13] 丘元禧. 区域性南北向构造带和全球性经向构造体系[J]. 地质力学学报,2002,8(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