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秉海, 钱凯. 胜利油田地质研究与勘探实践[M] . 山东东营: 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2: 278-283. [2] 陈新, 卢华复, 舒良树, 等.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分析新进展[J] . 高校地质学报, 2002, 8(3): 7-12. [3] Vail P R, MitchumR M,Thompson Ⅲ S. Seismic stratigraphyand global changes of sea level, Part 3:relative changes ofsea level from coastal onlap[A] . Seismic stratigraphyapplications to hydrocarbon exploration[C] . AAPGMemoir26, 1977: 63-97. [4] 潘钟祥. 不整合对于油气运移聚集的重要性[J] . 石油学报, 1983, 4(4): 1-10. [5] 隋风贵, 赵乐强. 济阳坳陷不整合结构类型及控藏作用[J]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6, 30(2): 161-167. [6] 何登发. 不整合面的结构与油气聚集[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34(4): 142-149. [7] 刘传虎. 潜山油气藏概论[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33-91. [8] 王绪龙, 康素芳. 准噶尔盆地腹部及西北缘斜坡区原油成因分析[J] . 新疆石油地质, 1999, 20(2): 108-112. [9] 曹剑, 胡文王宣, 张义杰, 等. 准噶尔盆地油气沿不整合运移的主控因素分析[J] . 沉积学报, 2006, 24(3): 399-406. [10] 牟中海, 何琰, 唐永, 等.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J] .石油学报, 2005, 26(3): 16-20. [11] 付广, 吕延防. 油气运移通道及其对成藏的控制[J] .海相油气地质, 1999, 4(3): 24-28. [12] 胡文海, 陈冬晴. 美国油气田分布规律和勘探经验[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5. [13] 匡立春, 吕焕通, 齐雪峰, 等. 准噶尔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成果和方向[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32(6): 32-37. [14] 何登发, 翟光明, 况军, 等. 准噶尔盆地古隆起的分布与基本特征[J] . 地质科学, 2005, 40(2): 248-2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