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彭希龄.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质疑[J].中国石油勘探,2007,6:63-70. [2] 刘朝荣. 准噶尔盆地中部不存在中生代古隆起[J]. 新疆石油地质,2008,29(2):260-263-4. [3] 赵霞,于兴河,黄兴文,等. 准噶尔盆地石南地区清水河组一段层序地层特征[J]. 沉积学报,2007,25(5):716-721. [4] 赵宏亮.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演化及其控藏规律[J].新疆石油地质,2006,27(2):160-162. [5] 吴晓智,张年富,石昕,等.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构造特征与成藏模式[J]. 中国石油勘探,2006,1:65-68. [6] 佟殿君,任建业,任亚平.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的演化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13(3):39-42. [7] 何登发,翟光明,况军,等. 准噶尔盆地古隆起的分布与基本特征[J]. 地质科学,2005,40(2):248-261. [8] 周路,郑金云,雷德文,等.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侏罗系剥蚀厚度恢复[J]. 古地理学报,2007,9(3):244-252. [9] 李平平,邹华耀,郝芳.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顶部风化壳的发育机制及其油气成藏效应[J]. 沉积学报, 2006,24(6):889-896. [10] 李双建,石永红,王清晨. 碎屑重矿物分析对库车坳陷白垩-第三纪物源变化的指示[J]. 沉积学报,2006,24(1):28-35. [11] 操应长,王艳忠,徐涛玉,等. 特征元素比值在沉积物物源分析中的应用—— — 以东营凹陷王 58 井区沙四上亚段研究为例[J]. 沉积学报,2007,25(2):230-238. [12] 赵红格,刘池洋. 物源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J]. 沉积学报,2003,21(3):409-415. [13] 胡平,徐恒,李新兵,等. 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纪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及基准面旋回划分[J]. 沉积学报,2006,24(3):378-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