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8-04-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对油气运聚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李明诚
    2008, 29 (2):  133-137. 
    摘要 ( 103 )   PDF(1048KB) ( 204 )  
    在一次沉降的生烃盆地中, 油气的运聚作用是一个具有幕式特征的、连续的分异过程, 该过程可以在(20~40)×106 a 中完成。达西流和扩散流在泥岩中的速率分别为3~15 m/106 a 和4~18 m/106 a, 它们可以同时存在且相互转换。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和优势通道方向, 在概念上有所不同, 前者受岩石组构控制, 后者受沉积相和构造形态控制。初步研究显示约有70%以上的油气田位于优势运移通道方向上。圈闭的封盖强度与闭合度是决定地下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 可将它们的组合划分为3 种类型。砂岩透镜体成藏是多种动力相互作用、多种相态转换的结果, 并与泥质源岩的质量和厚度以及砂体物性和产状密切相关。成藏期主要是指油气向圈闭中充注和在圈闭中不断富集直到充满为止的这一时间段, 可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直方图是否呈连续分布来划分成藏期。全球石油储量与大油田的中值年龄分别为29×106 a 和35×106 a, 平均生存年龄分别约为41×106 a 和55×106 a. 大中型油田和气田的平均自然年龄分别约为120×106 a 和70×106 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陆梁隆起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规律
    曲国胜, 马宗晋, 鲁兵, 张进, 张宁, 田野
    2008, 29 (2):  138-142. 
    摘要 ( 126 )   PDF(1046KB) ( 369 )  
    在对陆梁隆起的5个沉积-构造层和断裂系统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了早二叠世以来陆梁隆起基底断裂对盖层多期沉降构造格局的控制作用。初步确定了陆梁隆起的断裂组合由三个泉-陆南和滴水泉-石西右旋斜冲走滑断裂带组成。陆梁隆起带盖层断裂受控于基底断裂, 总体构成近东西向的以三个泉斜冲走滑系统和滴水泉斜冲走滑系统为主干的弧形树型断裂系统。将陆梁隆起划分为2个一级构造单元、6个二级构造单元、15个三级构造单元、26个四级构造单元。认为三个泉和滴水泉深部岩石圈走滑断裂系统为油气聚集提供了通道; 沿北东向断裂的上盘形成一些呈右行展布的小幅度褶皱构造, 可成为好的储油空间, 陆梁隆起带的油气运聚规律为树型热动、南北运移和分段沿梁聚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盆山耦合关系研究
    许建东, 马宗晋, 曲国胜, 李军
    2008, 29 (2):  143-146. 
    摘要 ( 93 )   PDF(568KB) ( 386 )  
    以野外地质构造调查为基础, 结合克拉玛依-额敏人工地震勘探结果的地质解释, 讨论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盆山耦合结构的基本模式: 在剖面上是一个大型化、复杂化的逆冲双重构造体系; 在平面上提出了北东向构造带分段标志, 并以此为依据, 将西北缘克拉玛依逆掩断裂带传统的3 大段, 进一步划分为12个亚段。对各构造段进行的岩性沉积和构造活动对比结果表明, 西北缘沉积盖层中不同时代的岩层厚度具有明显的分段性, 西北缘造山带前缘逆掩断裂带构造活动的分段性具有双重含义, 即空间上的分段性与时间上的分段性, 这种分段性的差异不仅体现在3个大的构造段之间, 而且组成各大段的各个亚段之间其沉积特征与活动强度亦有所不同。最后, 讨论了西北缘盆山耦合模式与油气田的关系, 提出了北西向横断层与北东向“第3 排”构造在油气远景预测中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地层油气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刘传虎, 庄文山
    2008, 29 (2):  147-151. 
    摘要 ( 99 )   PDF(497KB) ( 220 )  
    准噶尔盆地是不同性质的原型盆地相叠加的复合型盆地, 地层油气藏极其发育。该区主要发育地层超覆、地层削截不整合、下切河道砂体及基岩潜山等4 种地层油气藏, 具有类型多、规模大、发育层系多、时空展布受古地貌控制的特点。多套优质烃源岩、不整合输导能力、优质储集相带及多期次构造运动是准噶尔盆地地层油气藏主控因素。该区地层油气藏可以划分为近源自生、远源混生2 种成藏模式。盆地周缘隆起区及盆内隆起区是寻找大型地层油气藏的2个有利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酒西盆地深部热液活动与油气成因
    石兰亭, 王斌婷, 郑荣才, 张景廉
    2008, 29 (2):  152-154. 
    摘要 ( 101 )   PDF(257KB) ( 203 )  
    酒西盆地的玉门油田开采几十年而不枯竭, 近年又有柳沟庄-窟窿山油田的发现, 其油气成因引起关注。研究表明, 酒西盆地青西凹陷下白垩统下沟组广泛发育白云岩、钠长石、伊利石及大量热液金属矿物, 这是一种深部热液——富碱、富烃地幔流体的活动。地学断面的综合研究揭示了酒西盆地深部中地壳有一低速高导层。铅同位素地球化学填图显示了酒西盆地位于铅同位素地球化学急变带。上述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酒西盆地为壳-幔强相互作用的地区, 其油气可能是无机成因。根据这一思路, 酒西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将更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汝箕沟煤矿的热液活动与煤炭成因
    张虎权, 张景廉, 卫平生, 陈启林, 吴五同
    2008, 29 (2):  155-158. 
    摘要 ( 101 )   PDF(278KB) ( 236 )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汝箕沟煤矿的热液活动: 石英脉(硅化)、白云石化、绿泥石化、伊利石化、黄铁矿化, 特别是煤矿中广泛分布的玄武岩, 均表明了裂谷的拉张构造环境; 认为盆地中存在着地幔流体活动。地学断面揭示了盆地的深部地壳有一低速高导层, 富含大量的Na+、K+、Mg2+等碱金属、碱土金属离子, 还有大量的烃。这些流体不仅提供了一些金属离子与金属矿物, 而且提供了大量的碳元素, 这些碳元素构成了煤的主要组成并形成了高变质的无烟煤。结论指出, 煤不仅可以由植物而形成, 也可以通过深部流体而生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煤中沥青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
    李洪英, 赫英, 杨磊, 刘养杰
    2008, 29 (2):  159-162. 
    摘要 ( 101 )   PDF(373KB) ( 227 )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煤和煤层夹矸进行抽提, 得到其抽提物氯仿沥青A, 然后对氯仿沥青A 进行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测试分析, 提供一些地球化学信息, 以此来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煤中的一些地球化学特征。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煤的形成原始物可能主要来自上地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礁滩储集层的测井描述——以塔中1号坡折带为例
    肖承文, 朱筱敏, 海川, 李进福, 刘兴礼, 吴远东
    2008, 29 (2):  163-165. 
    摘要 ( 108 )   PDF(773KB) ( 419 )  
    塔中Ⅰ号坡折带上奥陶统礁滩体储集层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 由于储集空间的多样性及复杂性, 给利用测井资料评价碳酸盐岩储集层带来了一系列难题。以测井资料为基础, 结合岩心、实验、试油等资料, 划分出储集层储集空间类型和储集层类型。并分别建立不同类型储集层在各种测井的响应特征及响应模型, 计算出每种类型储集层的孔隙参数, 判断储集层的有效性, 识别含流体性质、并定量计算含烃饱和度, 从而实现对储集层的表征与定量评价。应用这些技术, 测井解释符合率由最初的65%提高到90%以上, 多口老井经过重新解释后获得高产油气流, 所计算的储集层参数为该区上交亿吨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台缘带上奥陶统碳酸盐岩成岩演化序列
    周波, 贾承造, 顾家裕, 李启明, 邬光辉
    2008, 29 (2):  166-169. 
    摘要 ( 130 )   PDF(893KB) ( 224 )  
    塔中台地边缘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颗粒灰岩段发育良好的储集层, 是近几年来重要的勘探对象。为剖析该储集层孔隙发育形成过程, 依据岩石学和碳酸盐岩沉积理论, 对成岩演化进行系统研究, 建立了适合塔中地区的各成岩阶段的岩石学识别标准; 建立单井取心段的成岩演化剖面; 在区域上确定各成岩阶段胶结物的分布丰度和成岩作用的强弱。这些工作对于研究储集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沿断裂向下幕式运移的机理
    罗群, 宋子学
    2008, 29 (2):  170-171. 
    摘要 ( 103 )   PDF(488KB) ( 205 )  
    通过分析松辽盆地北部扶扬油层断裂活动与油气运聚成藏特征, 认为扶扬油层油气藏的形成不能简单地用“断裂超压倒灌机理模式”来解释, 青山口组烃源岩排出的成熟油气能够沿断裂向下长距离倒灌运移的主要原因是超压的间歇释放, 即泄压区断裂不断活动而形成的泄压区流体流失和压力降低, 是导致憋压区流体长距离沿断裂向下倒灌至泄压区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机制;“超压间歇释放断裂幕式倒灌成藏机理模式”不仅解释了断裂在上覆超压下运载油气向下运移的机理, 而且为油气沿断裂向下长距离“倒灌”运移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也为在超压发育区下伏地层及其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焉耆盆地含油气系统
    马强, 姚亚明, 金维平, 张庆甫
    2008, 29 (2):  172-175. 
    摘要 ( 145 )   PDF(456KB) ( 153 )  
    焉耆盆地是在海西运动期褶皱基底上形成的中新生代含煤沉积盆地。从盆地形成演化、烃源岩条件、储集层、盖层及储盖组合、圈闭类型等基本石油地质特征出发, 对烃源岩的生烃史、储集层特征和演化进行了研究, 认为焉耆盆地主要有2 期油气生成和成藏事件。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分布在博湖坳陷, 平面上可划分为北部凹陷含油气系统和南部凹陷含油气系统, 纵向上可划分为侏罗系原生型含油气系统和古近-新近系再生型含油气系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西狮子沟构造油气成藏期与成藏模式
    李延钧, 江波, 张永庶, 司丹, 郝小梅, 张永梅
    2008, 29 (2):  176-178. 
    摘要 ( 101 )   PDF(620KB) ( 280 )  
    在烃源确认的基础上, 通过储集层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其均一温度的研究, 并结合烃源岩的热演化史和储集层地温史, 按照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阶段性理论, 发现并证实狮子沟构造油气存在3个油气成藏期, 即E23沉积期、N12沉积末期和N32沉积末期, 分别对应E1+2 烃源岩开始生油期、E1+2-E13烃源岩生油高峰期和E23烃源岩生油高峰期。最后,根据成藏过程和成藏历史分析, 结合构造演化史建立了相应的油气成藏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营凹陷新立村油田稠油成因
    刘华, 蒋有录, 龚永杰, 周艳
    2008, 29 (2):  179-181. 
    摘要 ( 137 )   PDF(614KB) ( 189 )  
    东营凹陷东部的新立村油田具有正常原油与稠油相伴生的分布特点, 稠油多分布于距油源较远的构造高部位, 与正常原油呈半环状分布。综合流体性质、原油族组成、地球化学特征等分析, 认为该区稠油油藏的后期保存条件较好, 微生物降解作用轻微, 具有半咸水-咸水湖相烃源岩生成的低熟油特征; 稠油多属于原生稠油, 低成熟度及长距离运移是导致原油稠化的主要因素。稠变的原油降低了对断层侧向封堵性的要求, 利于成藏; 此外, 稠油作为一种封堵类型, 为该区后续油气的成藏起到了重要的封堵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原油裂解气资源估算
    贺训云, 王招明, 贺晓苏, 杨文静, 杨兰英, 肖中尧, 胡剑风
    2008, 29 (2):  182-186. 
    摘要 ( 91 )   PDF(817KB) ( 176 )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采用正、反演相结合的方法, 对台盆区原油裂解气资源与分布进行了研究。对台盆区原油裂解气资源反演估算。结果表明, 其约占台盆区天然气总资源量的40%~52%; 根据油气生成运聚理论及油气系统理论, 首次采用盆地模拟正演方法对台盆区原油裂解气资源进行了估算, 结果表明, 其约占台盆区天然气总资源量的49%.正反演综合结果表明,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原油裂解气资源约占其天然气总资源量的40%~52%, 具有丰富的资源前景; 原油裂解气主要分布在塔东地区和麦盖提斜坡, 其次为塔北和塔中地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褶皱基底三维构造模型的建立
    张宁, 曲国胜
    2008, 29 (2):  187-190. 
    摘要 ( 79 )   PDF(700KB) ( 207 )  
    简要介绍了准噶尔盆地基底性质的研究进展。在现有各类地形、构造和深部勘探数据的基础上,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GOCAD 三维建模软件, 对准噶尔盆地各构造层数据中存在的穿层现象进行校正, 建立各构造层的层序-构造模型。根据准噶尔盆地褶皱基底与盖层的接触关系, 进一步建立了准噶尔盆地褶皱基底的初始模型, 并利用深部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对初始模型进行约束和校正, 建立了准噶尔盆地现今褶皱基底构造模型, 为准噶尔盆地盖层和基底构造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构造带特征
    彭天令, 阎桂华, 陈伟, 肖立新
    2008, 29 (2):  191-194. 
    摘要 ( 122 )   PDF(1534KB) ( 294 )  
    霍尔果斯背斜、玛纳斯背斜、吐谷鲁背斜三大构造同属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断褶带第二排构造, 在空间上呈“品”字型排列。根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和平衡剖面技术, 建立霍玛吐三个构造的二维构造模型, 整体解释对比三大构造新、老地震剖面及霍尔果斯、吐谷鲁背斜三维剖面, 认为这排构造是早期褶皱与后期断层突破及中深部双重构造的叠加组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珠江口盆地西部珠三坳陷沉降史分析
    吕学菊, 肖力, 林正良, 岳勇
    2008, 29 (2):  195-197. 
    摘要 ( 107 )   PDF(863KB) ( 320 )  
    对珠三坳陷古近系和新近系沉降史进行了回剥分析, 指出, 珠三坳陷沉降速率演化特征与珠江口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坳陷的沉积充填有着密切联系。在渐新世早期, 沉降主要受控于构造的活动, 珠三坳陷处于断陷期, 沉降速率值大, 裂谷湖泊充填, 是主要烃源岩发育期; 渐新世晚期, 坳陷进入断拗期, 构造活动与裂后整体沉降共同作用, 使早期沉降减慢, 呈多套砂泥岩沉积, 发育区域性储集体; 晚期沉降再次加快, 以泥质沉积为主,形成较好的区域盖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保山盆地新近系生物气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刘四兵, 沈忠民, 罗小平, 陈义才
    2008, 29 (2):  198-201. 
    摘要 ( 85 )   PDF(401KB) ( 178 )  
    通过对云南保山盆地气源岩有机碳含量、源岩可溶有机质、族组分特征、镜质组反射率、岩石热解参数分析,认为绝大多数源岩样品已达生油岩标准, 该盆地源岩处于未成熟阶段; 通过气源岩有机质饱和烃色谱特征分析, 认为该区有机质沉积时期主要为弱氧化-弱还原环境, 有机质以高等植物输入为主; 通过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碳同位素研究, 认为保参1 井有机质母源以高等植物为主, 沉积环境主要为沼泽相。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砂新1 井烃源岩评价
    卿颖, 罗金海, 张敬艺, 刘桂花, 高雪峰
    2008, 29 (2):  202-205. 
    摘要 ( 102 )   PDF(714KB) ( 212 )  
    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的狮子沟-油砂山构造带上砂新1 井钻遇的古近系和新近系暗色泥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进行综合评价, 并对主要层段——下干柴沟组上段(E3x)和上干柴沟组(N1s)与邻井油源进行对比。烃源岩评价结果表明, 砂新1 井暗色泥岩主体为中等烃源岩, 有机质类型以Ⅱ1 型和Ⅱ2 型为主。上油砂山组(N22s)烃源岩处于低成熟阶段, 上干柴沟组(N1s)-下干柴沟组上段(E3x)烃源岩己进入成熟阶段。油源对比证实, 砂新1 井区油源与邻近各井不同, 主要表现为自生自储型,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砂新1 井区的油气成藏规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煤层气勘探选区模糊综合评价
    赵忠英, 王宇林, 孙祥
    2008, 29 (2):  206-208. 
    摘要 ( 82 )   PDF(192KB) ( 222 )  
    辽河盆地是我国煤、油、气共生盆地之一, 东部凹陷煤层具有发育面积广、厚度大、变质程度较低、埋藏较深等特点。开展东部凹陷煤层气选区评价, 对于优选煤层气有利勘探区, 实现该区非常规煤层气与常规石油天然气共采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煤层累计厚度、含气量、含气饱和度、煤层气储量丰度、煤层连续性和盖层条件作为评价因素, 建立 了适合研究区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东部凹陷煤层气选区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热河台-三界泡区和欧利坨子区为有利区, 其中, 热河台-三界泡区煤层具有厚度大、连续性好、埋深较浅等有利因素, 是东部凹陷煤层气最有利勘探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郯庐断裂对青东凹陷古近纪沉积体系的控制
    李春荣, 辛仁臣, 李建平, 刘豪
    2008, 29 (2):  209-213. 
    摘要 ( 103 )   PDF(1147KB) ( 261 )  
    青东凹陷是新生代伴随郯庐断裂活动而形成的凹陷。郯庐断裂的构造活动, 特别是同沉积断裂及其组合样式控制了青东凹陷地层和沉积体系的发育分布。F 和F1 断裂带在古近纪的持续活动共同控制了北部深洼的沉积充填,F2 和F4 断裂分别控制了中部次洼和南部次洼的发育。长期活动的同沉积断裂形成的断裂坡折带构成了沉积体系的分界, 并控制了古近纪沉积相带的整体展布。东部盆缘断裂带形成的断裂坡折带控制着湖底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等粗碎屑沉积体系的发育。F1、F2、F3、F4 同沉积断裂通常为沉积相的分界带。与生油洼陷相邻的主要同沉积断裂形成的断裂坡折带具备形成砂岩油气藏的各种有利条件, 其中东部盆缘断裂带和北部次凸F1 断裂缓坡带都是砂岩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藏羌塘盆地扎仁地区白云岩油苗地球化学特征
    陈文彬, 廖忠礼, 刘建清, 付修根, 熊兴国, 贺永忠
    2008, 29 (2):  214-218. 
    摘要 ( 89 )   PDF(1057KB) ( 205 )  
    扎仁地区含油白云岩中油苗饱和烃质量分数较高(5.4%~68.2%), 不含沥青质等。从原油族组成、单体烃碳同位素、生物标记化合物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油苗的姥鲛烷/植烷比值低(0.60~0.98), 单体烃碳同位素在-26.88‰~-31.09‰. 甾萜烷参数研究表明, 油苗的成熟度并不是很高, 油苗母岩的沉积环境为还原条件, 母质以细菌和藻类输入为主。运用单体烃碳同位素值和生物标记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指标进行的油油和油源对比研究表明, 油苗具有相同母源和成因, 油源可能主要为扎仁地区中侏罗统夏里组烃源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低阻油气层成因及识别
    解宏伟, 田世澄, 胡平, 汪建富, 胡平樱
    2008, 29 (2):  219-221. 
    摘要 ( 143 )   PDF(88KB) ( 259 )  
    准噶尔盆地低阻油气层成因类型多、分布区域广、识别难度大, 通过对其特征分析, 对低阻油气层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提出相应的识别方法。低阻油气层表现为低电阻、砂泥岩互层、微孔隙发育、粘土矿物类型主要为蒙脱石和伊/蒙混层、钻井显示较弱。伊/蒙混层强附加导电性、高矿化度、高饱和度束缚水、钻井泥浆侵入等是形成低阻油气层的重要因素。目前主要通过测井、录井等技术进行低阻油气层的识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三重介质油藏试井解释模型及压力特征
    张德志, 姚军, 王子胜, 战艾婷
    2008, 29 (2):  222-226. 
    摘要 ( 76 )   PDF(681KB) ( 242 )  
    对由基质、裂缝和溶洞组成的三重介质油藏建立了试井解释模型, 采用全隐式差分格式对考虑井筒储存和表皮效应影响的情况给出了模型的数值解。对给出的试井模型与溶洞-井筒连通、缝-洞-井筒连通模型进行了压力特征比较, 分析了介质间的窜流系数、弹性储能比、渗透率比及外边界对压力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该模型包含了溶洞-井筒连通和缝-洞-井筒连通模型, 窜流系数λfv 和λmv 决定过渡段出现的时间, 弹性储能比ωv 和ωf 影响压力导数曲线“凹陷”的深度与宽度, 而渗透率比K0v 则影响窜流过渡段曲线的形状, 封闭边界和等压边界则导致晚期压力导数曲线的“上翘”和“下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Wang-Li 产量模型的理论推导与应用方法探讨
    李发印
    2008, 29 (2):  227-228. 
    摘要 ( 97 )   PDF(63KB) ( 241 )  
    针对目前有关学者对Wang-Li 产量模型提出的一些疑义, 经过认真比对, 认为确实有不妥之处, 主要表现在模型的推导方法与使用方法2个方面。鉴于该方法较好的拟合特性, 对该模型进行了重新推导, 对其使用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澄清了其中几个容易混淆的关键问题, 对该方法的现场推广与使用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气藏滑脱效应研究现状及认识
    万军凤, 卢渊, 赵仕俊
    2008, 29 (2):  229-231. 
    摘要 ( 76 )   PDF(294KB) ( 248 )  
    滑脱效应作为影响低速渗流规律的一个重要因素, 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外学者在滑脱效应影响因素及受滑脱效应影响的渗透率参数测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但是研究结论仍然存在分歧。概述了目前国内外在滑脱效应方面的研究工作, 提出了现存的问题, 对研究低渗透气藏的低速渗流规律及准确测定低渗气田开发中相对渗透率等参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水开发低渗油藏时的储集层渗透率下限
    黄小亮, 唐海, 史自力, 吕栋梁, 曾建, 廖华伟, 陈俊宇
    2008, 29 (2):  232-234. 
    摘要 ( 82 )   PDF(501KB) ( 175 )  
    基于等产量一源一汇稳定渗流速度理论与最大压力梯度场分析结果, 获得了启动压力梯度与注采压差和注采井距的关系式, 并根据渗流启动压力梯度与储集层渗透率关系, 可确定出不同注采条件下油藏能够有效注水开发的渗透率下限。实例分析结果与油田开发实践基本一致, 说明建立的理论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可为低渗透油田的有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的气井定压试井分析方法
    罗银富, 马中良, 谢剑飞, 隆正峰, 依呷
    2008, 29 (2):  235-237. 
    摘要 ( 97 )   PDF(258KB) ( 202 )  
    对于定压生产气井试井分析, 由无因次产量的倒数和无因次时间构成的常规半对数图在考虑高速流动效应时需要进行修正。特别是当气藏渗透率高于1×10-3 μm2 时, 试井分析结果会受到非达西流和储集层伤害的影响。提出了无限大储集层中考虑井筒周围气体高速非达西流影响的气井定压试井分析方法。该方法简单、直接, 无需图版拟合或数据回归。实例分析表明, 对于具备条件进行定流压生产测试的气井, 只需单次定压试井测试, 即可方便、准确地求取气藏储集层渗透率、非达西流因子和表皮因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用微软Excel软件计算不规则多边形油气藏的面积
    魏忠元, 郭振华, 王海应
    2008, 29 (2):  240-243. 
    摘要 ( 108 )   PDF(212KB) ( 234 )  
    由于油气藏一般都是不规则的多边形, 传统求取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烦琐、工作量大且精度差。介绍了求取不规则多边形面积的原理, 对利用Excel 宏功能进行面积求取的算法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并列出了该程序中一些关键步骤的代码。利用该程序求取含油气区域面积,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稠油油藏产能预测新方法
    赵睿, 邹正银, 孙新革, 韩海英, 陈学兴, 王海明
    2008, 29 (2):  244-246. 
    摘要 ( 89 )   PDF(140KB) ( 265 )  
    对克拉玛依油田西北缘21个稠油层块的原油粘度、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油藏埋深和注汽量等7 项参数与产能之间的灰色关联度进行了分析, 指出各参数与产能具有较好的关联度。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 应用柯布-道格拉斯方程成功拟合了二者关系, 建立了基于油藏地质参数直接预测稠油产能的产能方程, 应用该方程对克拉玛依油田3个稠油层块进行了产能预测, 取得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渗吸曲线法预测裂缝性油藏产量
    袁迎中, 张烈辉, 孙致学, 王健
    2008, 29 (2):  247-249. 
    摘要 ( 72 )   PDF(244KB) ( 222 )  
    渗吸是裂缝性油藏中水驱油的重要机理, 裂缝性油藏的产量变化必然体现出渗吸规律的特征。产量进入递减阶段时,其递减规律一般比较复杂,利用常规方法进行分析在历史数据拟合和未来数据预测上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在Aranofsky 型渗吸曲线的基础上, 利用Kewen Li 等的新的渗吸方程, 提出了预测裂缝性油藏产量的一种新的模型, 将该方法应用于火烧山H2 油组, 结果表明, 该方法对裂缝性油藏的产量预测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方向差应变地应力测量方法
    沈海超, 程远方, 王京印, 赵益忠, 张建国
    2008, 29 (2):  250-252. 
    摘要 ( 102 )   PDF(367KB) ( 423 )  
    常规差应变法测量地应力的实验难度较大。针对这一难题, 在常规差应变分析法的基础上, 首次将岩石波速各向异性特征与地应力方向相关原理引入到差应变分析实验中, 提出了一套简易可行的室内地应力测量新方法——主方向差应变分析法。该方法利用岩心波速各向异性特性确定水平主应力的方向, 按照该方向来制备差应变实验岩样并进行实验。将该方法的测量结果与目前广泛使用的精度较高的水压致裂法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二者吻合较好。实践证明: 主方向差应变分析法测量精度较高, 并较之常规差应变分析法降低了实验难度及工作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数字化图像分析法确定岩石物性
    李兵, 凌其聪, 鲍征宇, 谢淑云
    2008, 29 (2):  253-255. 
    摘要 ( 82 )   PDF(307KB) ( 308 )  
    分形与多重分形作为复杂性科学研究的手段之一, 已渗透到地球科学的各个领域, 在元素含量分布、矿床储量分布、岩石孔隙分布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结构分析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传统研究方法已不足以描述碳酸盐岩储集层微观结构的复杂性特征。在选取鄂西渝东地区峡口和石柱两个剖面大三段、长二段、嘉三段不同层位和不同深度以及部分岩心样品基础上, 通过制作碳酸盐岩薄片, 拍摄微观孔隙裂隙的环境扫描电镜照片, 在MATLAB 平台下采用数字图像分析可以获取孔隙度、渗透率、形态参数等相关的统计数据。通过与实测的物性参数对比, 此方法切实可行, 具有传统实验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与争鸣
    准噶尔盆地中部不存在中生代古隆起
    刘朝荣
    2008, 29 (2):  256-259. 
    摘要 ( 92 )   PDF(617KB) ( 227 )  
    中、上侏罗统在准噶尔盆地中部的三个泉-莫索湾-沙门子一带缺层严重, 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剥蚀所致, 是一个“古隆起”。这种认识与实际资料多有矛盾: 现今并无隆起形态, 南缘下沉“古隆起”演化为单斜难以成立; 没有隆起剥蚀形迹资料, 与上覆白垩系的沉积特征毫不相干; 与沉积相成果也不一致。相反, 钻井对比等资料证明, 中、晚侏罗世有一个高水位期和水进期的演化过程, 盆地中部由于古地势较低, 因未填平补齐而缺层, 未曾有过隆起剥蚀。“古隆起”并不存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评价储集层孔隙结构的讨论
    肖亮
    2008, 29 (2):  260-263. 
    摘要 ( 102 )   PDF(279KB) ( 253 )  
    从核磁共振测井的理论基础出发, 介绍了利用核磁共振测井技术评价储集层孔隙结构的原理, 探讨了储集层含烃时对核磁共振流体横向弛豫时间分布的影响。提出, 利用核磁共振资料评价储集层孔隙结构时需要注意其应用条件及适用范围。在一定条件下应对含烃储集层核磁共振的流体横向弛豫时间分布谱进行校正, 使其转换为100%饱和水状态下的核磁共振流体横向弛豫时间分布谱, 然后再利用“三孔隙度组分百分比”法评价储集层孔隙结构, 将会得出合理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计量单位及符号评议
    李传亮
    2008, 29 (2):  264-267. 
    摘要 ( 143 )   PDF(268KB) ( 460 )  
    讨论了油藏工程的计量单位及符号问题, 指出了使用SI 的优点, 也分析了目前油藏工程常用计量单位及符号需要改进的地方, 并对编号为SY/T6580-2004 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常用量和单位》新标准中的一些符号和单位进行了商榷, 这对正确使用单位和符号是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物介绍
    石油地质专家 李效亭
    2008, 29 (2):  268-268. 
    摘要 ( 56 )   PDF(152KB) ( 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中国石油5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奖励
    本刊编辑部
    2008, 29 (2):  194-194. 
    摘要 ( 64 )   PDF(267KB) ( 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发现12个巨型“地下油库”
    本刊编辑部
    2008, 29 (2):  205-205. 
    摘要 ( 81 )   PDF(33KB) ( 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第三大油气田——长庆油田
    本刊编辑部
    2008, 29 (2):  221-221. 
    摘要 ( 44 )   PDF(33KB) ( 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海井下作业公司试油气质量高发现多
    本刊编辑部
    2008, 29 (2):  228-228. 
    摘要 ( 50 )   PDF(32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油田公司获“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本刊编辑部
    2008, 29 (2):  237-237. 
    摘要 ( 55 )   PDF(34KB) ( 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成立石油储备中心
    本刊编辑部
    2008, 29 (2):  246-246. 
    摘要 ( 52 )   PDF(32KB) ( 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深1井8000m深处发现液态石油
    本刊编辑部
    2008, 29 (2):  249-249. 
    摘要 ( 61 )   PDF(35KB) ( 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海油田钻成22口水平井
    本刊编辑部
    2008, 29 (2):  263-263. 
    摘要 ( 51 )   PDF(33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