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蒋文龙, 阿布力米提·依明, 卞保力, 王韬, 任海姣, 韩杨.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风城组烃源岩热演化生物标志化合物变化及意义[J]. 新疆石油地质, 2022, 43(6): 684-692. |
[2] |
李二庭1,陈俊1,于双2,周妮1,马万云1,王熠1,龙新满1. 生物降解稠油中沥青质热模拟实验[J]. , 2017, 38(5): 1-1. |
[3] |
杜佰伟1,2,彭清华1,2,何江林1,2. 羌塘盆地托纳木地区沥青脉地球化学特征[J]. , 2015, 36(1): 1-1. |
[4] |
殷世艳1,2,叶加仁2,雷闯3,单超2,田杨2,刘方圆2. 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J]. , 2014, 35(5): 1-1. |
[5] |
李萌瑶1,赵 欣1,周 科1,王有孝2. 柴西地区古近系油砂有机地球化学特征[J]. , 2014, 35(2): 1-1. |
[6] |
王亚青. 页岩气“三元”成藏模式初探[J]. , 2013, 34(3): 1-1. |
[7] |
黄玉平1a,姜正龙1a,罗 霞2,刘明义1b,段 超1a. 塔东南坳陷江尕勒萨依构造带油源对比及成藏模式[J]. , 2013, 34(3): 1-1. |
[8] |
刘四兵, 沈忠民, 罗小平, 陈义才. 保山盆地新近系生物气源岩地球化学特征[J]. 新疆石油地质, 2008, 29(2): 198-201. |
[9] |
邸宏利, 赵英杰, 李建军, 赵福元. 吉南地区三叠系油气藏的油气源不足问题探讨[J]. 新疆石油地质, 2006, 27(3): 372-374. |
[10] |
李水福, 何生. 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遴选油气地球化学指标[J]. 新疆石油地质, 2005, 26(6): 650-652. |
[11] |
张恺. 甘青藏含油气区构造区划与含油气远景评价[J]. 新疆石油地质, 2005, 26(5): 467-471. |
[12] |
李贤庆, 肖中尧, 胡国艺, 田辉, 周强. 库车坳陷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J]. 新疆石油地质, 2005, 26(5): 489-492. |
[13] |
赵杏媛, 罗俊成, 杨帆. 粘土矿物研究成果在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 新疆石油地质, 2005, 26(5): 570-576. |
[14] |
И.Д.齐莫什娜, H.C.吉姆. 欧亚大陆的前寒武纪原油[J]. 新疆石油地质, 2005, 26(5): 594-604. |
[15] |
付晓飞, 付广, 李椿, 卢双舫. 松辽盆地北部主要烃源岩天然气扩散损失量估算[J]. 新疆石油地质, 2003, 24(6): 565-5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