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7-12-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新思路
    林隆栋
    2007, 28 (6):  661-667. 
    摘要 ( 77 )   PDF(416KB) ( 273 )  
    对传统的有机生油凹陷理论提出质疑,并对盆地内已出现的三大油气富集带进行地质解释,指出这是盆地内富含油气的特殊的深部地壳结构(上地幔上拱、中下或中上地壳内存在低速高导层、以近南北向为主的壳幔断裂发育)与其上沉积盖层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今后盆地勘探提出了与传统有机生油凹陷理论完全不同的新思路、新举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及勘探现状
    姚永坚, 黄永样, 吴能友, 张光学, 何家雄
    2007, 28 (6):  668-672. 
    摘要 ( 148 )   PDF(495KB) ( 236 )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作为特定区域的新型烃类资源,是在一定温压条件下,由水与天然气(主要是甲烷气)结合形成的一种外观似冰的白色结晶固体。它主要赋存于深海陆坡和陆隆的浅部沉积层内。作为未来能源,它具有清洁、能量密度高、分布广、规模大、埋深浅、成藏物化条件好等特点。我国的南海陆坡、陆隆区,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特征,分布有许多含油气沉积盆地。晚中新世以来,这些盆地的区域沉降剧烈,构造活动平静,沉积速率大,海洋有机物沉积十分丰富,具有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物源、温度压力、构造等地质和成矿条件。1999年以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北部东沙、神狐、西沙和琼东南4个海域实施了9年的水合物专项调查,完成18个航次的综合调查与研究,相继发现多处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标志(拟海底反射层,即BSR)、地质标志和地球化学标志,于2007年5月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样品,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4个采到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晚石炭世和二叠纪沉积环境
    张义杰, 齐雪峰, 程显胜, 罗正江
    2007, 28 (6):  673-675. 
    摘要 ( 140 )   PDF(186KB) ( 411 )  
    应用古生物化石、沉积特征,结合微量元素、特征矿物、粘土矿物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东北缘晚石炭世,盆地西北缘、南缘和东部早、中、晚二叠世沉积环境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盆地西北缘早二叠世风城组沉积期、南缘中二叠世芦草沟组和东北缘中二叠世平地泉组平三段-平二段沉积期为陆缘近海湖沉积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粤东和南海东北部陆坡区中生界及烃源岩特征
    钟广见, 易海, 林珍, 金华峰, 刘振湖
    2007, 28 (6):  676-680. 
    摘要 ( 96 )   PDF(256KB) ( 289 )  
    研究区为中国3个海相侏罗系沉积区之一,属特提斯海的一个分支。这里艮口群小水组、蓝塘群上龙水组、吉水门组半深海相黑色泥岩,厚度巨大,达到4000m以上,为良好烃源岩。中、晚侏罗世随着燕山运动的逐渐增强,华南地块抬升为陆,海水从华南区块向东南退却。粤东地区中侏罗统以湖相沉积为主,塘厦组为深湖相沉积的厚层泥岩,是较好的烃源岩。在潮汕坳陷中、晚侏罗世仍处于浅海环境,向台西南盆地演变为半深海相沉积环境,其陆坡区发育良好的海相烃源岩。白垩纪,在粤东沿莲花山及河源深断裂发育一系列呈串珠状分布的湖盆,以河流和湖泊相沉积为主,夹火山碎屑沉积岩。由于燕山运动第Ⅲ幕的强烈活动,潮汕坳陷和台西南盆地都发生地壳抬升。潮汕坳陷白垩系为河流、湖泊相沉积。台西南盆地仍处于边缘海,发育一套海陆交互环境的沉积。仅在台西南盆地可发育良好的海相烃源岩。南海东北部陆坡区侏罗纪海相沉积具有较大的生油气资源潜力,是有待开拓的一个新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16-44井区上奥陶统台缘礁滩体沉积特征
    王振宇, 严威, 张云峰, 孙崇浩, 杨海军, 孙丽霞, 李新生, 吉云刚
    2007, 28 (6):  681-683. 
    摘要 ( 85 )   PDF(254KB) ( 270 )  
    塔里木盆地塔中16-44井区在晚奥陶世良里塔格组沉积时期处于碳酸盐台地的边缘,发育粒屑滩、礁丘、灰泥丘及滩间海等亚相,不同沉积微相组合的礁滩复合体为重要的沉积体类型。研究表明,区内礁沿台缘成群、成带分布,中低能砂屑滩位于礁主体的内侧;礁和与之呈伴生的生屑滩、生物砂砾屑滩为本区优质的储集岩相,而礁后单独发育的中低能砂屑滩则不易形成优质的储集层。礁及与之相伴生的生屑滩、生物砂砾屑滩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北隆起西部英买32潜山区岩溶储集层特征
    任康绪, 张亚光, 郑多明, 韩利军, 赵风云, 王超
    2007, 28 (6):  684-686. 
    摘要 ( 72 )   PDF(399KB) ( 209 )  
    基于对塔北隆起西部英买32潜山区岩溶带发育规律的研究,建立了相关的岩溶发育模式。纵向上可以划分出2个旋回,其中表层岩溶带在白云岩潜山平均厚24.5m,在灰岩潜山稍薄。表层岩溶带之下划分出上部渗流岩溶带、上部潜流岩溶带、下部渗流岩溶带、下部潜流岩溶带和深部缓流岩溶带。横向上,表层岩溶带最发育的区域主要沿上寒武统白云岩潜山面分布,受相带和古地貌控制。岩溶系统与潜山油藏密切相关:白垩系卡普沙良群泥岩盖层+碳酸盐岩表层岩溶带与碳酸盐岩上部渗流岩溶带组合控制了潜山顶部油层的分布形态。在相对致密的渗流岩溶带的阻隔下,油气主要沿表层岩溶带内网状的洞、缝输导体系运移,在向潜山高位调整的过程中形成了准层状油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微相及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以二连盆地阿南油田为例
    邵先杰
    2007, 28 (6):  687-690. 
    摘要 ( 112 )   PDF(218KB) ( 174 )  
    根据沉积背景和沉积环境标志的研究,发现阿南地区存在多个煤层、发育直立的植物根茎化石和泥裂构造,地震相中前积结构发育,前缘相中反韵律的分流河口砂坝发育,在半深湖泥岩中浊积岩发育,属典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依据对岩石、测井和地震等微相标志的研究,在阿尔善组和腾格尔组中,划分出了9种微相,其中,滩砂和分流河口砂坝微相油气最为富集,其次为席状砂、浊积岩、水下分流河道、远砂坝和水下溢岸微相。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酒泉盆地两个富油凹陷的区别与勘探潜力
    韩永科, 胡英, 王崇孝, 杨智明
    2007, 28 (6):  691-693. 
    摘要 ( 123 )   PDF(209KB) ( 263 )  
    酒泉盆地青西凹陷和营尔凹陷是两个富油凹陷,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综合分析两个凹陷的石油地质条件后认为,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二者皆为早白垩世断陷,但后期改造及变形有明显差异。由于凹陷油气成藏在晚期,因此,对于油气勘探而言,两个凹陷在新生代时期的差异和区别就决定了它们的勘探领域和目标类型有所区别,从而决定了勘探思路与部署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库木塔克凸起油气富集规律
    张进学, 邓勇, 索孝东, 张旭峰
    2007, 28 (6):  694-696. 
    摘要 ( 77 )   PDF(450KB) ( 158 )  
    库木塔克凸起是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前侏罗系5大古凸起之一,是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油气最为富集的古凸起。因该区的成藏条件、成藏规律和勘探方向尚不是很清楚,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进程。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持续发育的古凸起既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同时也控制了有利储集相带的分布和油气运聚的方向。通过研究,明确了前侏罗系成藏模式为砂岩侧向运移、剥蚀地层圈闭背景下发育的下生上储的构造-地层油藏;侏罗系成藏模式为不整合面侧向运移、超覆地层圈闭背景上发育的下生上储的构造-岩性油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生代酒西盆地的背驮式结构特征
    周晓峰, 何顺利, 赵全国, 张晓龙
    2007, 28 (6):  697-699. 
    摘要 ( 102 )   PDF(115KB) ( 231 )  
    从酒西盆地新生代的构造应力场与滑脱面、运动学特征、沉积构造和构造模型等方面入手,论证了酒西盆地的性质,认为新生代酒西盆地为背驮于北祁连山逆冲推覆席体上的盆地,盆内的构造和沉积特征都取决于北祁连山推覆构造的活动强度。简要分析了新生代酒西背驮式盆地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指出北祁连山山下掩埋了巨厚的白垩系烃源岩,强烈挤压的热环境为烃源岩的成熟提供了有利条件,逆掩推覆带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中部第3区块侏罗系、白垩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袁海锋, 徐国盛, 董臣强, 王军, 廖峰
    2007, 28 (6):  700-703. 
    摘要 ( 91 )   PDF(448KB) ( 203 )  
    准噶尔盆地中部3区块侏罗-白垩系的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沉积相、古隆起、异常压力、断裂及不整合的控制。多套烃源岩的多期生烃为该区成藏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有利沉积相带内优质储集层的发育为油气提供了储集空间;异常高压与岩性双重封堵阻止了油气的逸散;古隆起发育与演化控制了圈闭的形成和发育;早期形成的断裂沟通了源岩和储集砂体,后期断裂和不整合面的组合可以作为流体运移的“立体、网状输导”通道,使油气成藏得以实现。确定了侏罗-白垩系油气的成藏期次,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该区块油气成藏特征可概括为“多期生烃,混源充注,断裂不整合高效输导,晚期改造成藏定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东南构造演化和上新世以来的构造格架
    王步清, 潘正中, 郭群英, 罗俊成, 蒲振山
    2007, 28 (6):  704-706. 
    摘要 ( 68 )   PDF(354KB) ( 244 )  
    通过地震、非地震和野外地质调查资料的分析,根据构造和沉积特征,把上新世以来的塔东南盆地由西至东分为3部分:西段民丰凹陷为扭压盆地;中段为且末凸起,古近系不整合覆盖于元古界变质岩之上;东段瓦石峡凹陷为小型前陆盆地。认为塔东南盆地经历了晚古生代的边缘海沉积阶段、侏罗纪-早白垩世断-拗沉积阶段、古近纪-中新世拗陷沉积阶段、上新世-现今的压扭盆地和前陆盆地沉积阶段。上新世以来盆地构造变形的东西分段是由不同的应力机制和应力强度引起。瓦石峡凹陷山前带发育冲断推覆构造,侏罗系烃源岩增厚有利于油气成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葵花岛油田构造特征
    王永建, 王延斌, 刘国丰, 郑亚斌
    2007, 28 (6):  707-709. 
    摘要 ( 111 )   PDF(340KB) ( 202 )  
    对辽河盆地东部葵花岛油田构造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研究区断裂构造具有幕式活动的特点,构造类型以伸展走滑为主,主控断层是燕南断层。研究区断层产生于沙河街组沉积末期,东营组二段沉积期断层活动强烈,东营组沉积末期以后,断层活动强度逐渐减弱。构造控制着油气的分布,背斜高点及早期长期发育的油气源断层附近是油气富集的地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盐城凹陷断层封闭性
    马洪, 柳广弟, 詹宁, 朱立林, 石金华
    2007, 28 (6):  710-713. 
    摘要 ( 94 )   PDF(639KB) ( 159 )  
    盐城凹陷断裂发育,断层封闭性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前人的研究方法,结合实际地质情况,选取典型断层——盘1断层、盐3断层,应用泥岩涂抹系数建立该区断层侧向封闭性的评价标准值为1.26,根据泥岩塑性变形及破裂所能承受的最大正压力建立断层垂向封闭性有效正压力,区间为10~22MPa.通过对盐城凹陷主要断层的封闭性进行综合评价发现,该区断穿基底——阜一段的断层封闭性具有明显的分区性特点:南部断层封闭性较好,北部断层封闭性差,封闭断层的特征各不相同,与实际地质情况相吻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生代东濮凹陷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张克鑫, 漆家福, 赵衍彬, 陈书平
    2007, 28 (6):  714-717. 
    摘要 ( 144 )   PDF(392KB) ( 246 )  
    通过对东濮凹陷内部主要断裂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东濮凹陷不同区域的构造特征。利用平衡剖面的基本原理对东濮凹陷构造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将东濮凹陷的构造演化过程划分为古近纪裂陷阶段和新近纪以来拗陷阶段。依据古近纪不同时期断裂活动的特征,将古近纪进一步分为4个演化期次:初始裂陷期(沙四段沉积时期);主要裂陷期(沙三段沉积时期);继承发展期(沙二段-沙一段沉积时期);裂陷消退期(东营组沉积时期)。沙三段沉积时期是东濮凹陷最重要的构造定型时期,整个凹陷的“南北分区,东西分带”的构造格局于此时期基本定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含铀物质对褐煤有机质热模拟生烃的影响
    卢红选, 孟自芳, 李斌, 李相博, 郑民
    2007, 28 (6):  718-720. 
    摘要 ( 88 )   PDF(142KB) ( 236 )  
    通过加水热模拟实验,研究了含铀物质对褐煤样品热解生烃产物的影响。结果发现,含铀物质的加入,对热解气态和液态烃类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它极大地提高了褐煤热解产物中气体产物的生成量,降低了热解产物中氯仿沥青A的产率。对气体组分的分析表明,产物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而甲烷的含量较少,一氧化碳的含量则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对液态抽提物的分析发现,含铀物质促进了热解过程中产生的高碳数正构烷烃的降解,使得抽提物中饱和烃族组分的轻重比值有所增加,而奇偶优势值均有所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褐煤有机质的成熟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埕北断坡区断层输导体系与油气成藏模式
    高长海, 查明, 张新征
    2007, 28 (6):  721-724. 
    摘要 ( 97 )   PDF(270KB) ( 213 )  
    在系统描述埕北断坡区断裂体系及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断层的封堵和输导作用及其对研究区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提出了研究区断层输导的3种模式,即垂向输导模式、侧向输导模式及阶梯状输导模式,并总结了不同断层输导作用形成的3种不同的成藏模式及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和盆地永登凹陷油气成藏地质特征
    王波, 武超, 何燕清, 万剑英
    2007, 28 (6):  725-727. 
    摘要 ( 377 )   PDF(197KB) ( 202 )  
    民和盆地勘探主体包括巴州凹陷和永登凹陷。永登凹陷勘探程度较低,为盆地沉积和生烃主体。利用露头资料、地震解释、巴州凹陷探井资料分析对比、周围煤田钻孔资料的研究,确定自盆地中燕山运动回返以来,永登凹陷长期处于构造高部位和古地温场低值区,主要目的层段埋藏浅,滨浅湖相发育宽广,储集层主要为扇三角洲砂体、滩坝砂体,物性较好,属中孔中渗-中孔低渗型,发育了断背斜、背斜等有利圈闭,并在凹陷东斜坡坡折带区发育构造-地层复合圈闭。油源断层发育,喜马拉雅运动对圈闭改造作用弱,圈闭保存条件好,具备长期捕获油气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PVT筒里的奇特现象
    李传亮
    2007, 28 (6):  728-730. 
    摘要 ( 97 )   PDF(119KB) ( 168 )  
    通过PVT筒进行油气体系的相态特征研究时,微观上出现了一些奇特现象。原油脱气时气体并不是以分子的形式穿过油气界面进入气相的,而是以气泡的形式从筒底游离进入气相的。气体脱油时,油并不是以分子的形式穿过油气界面进入液相的,而是以油露的形式从筒顶游离进入液相的。油气体系的这些微观相态特征,与油气的溶解能力有关,还与筒壁表面的粗糙度有关。因油气体系表皮的存在而出现的这些微观相态特征,称作流体的表皮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玛依油田微生物菌种筛选及驱油效率试验
    代学成, 张庭辉, 杨朝晖, 杨晓红, 付光慧, 陈权生
    2007, 28 (6):  731-732. 
    摘要 ( 108 )   PDF(70KB) ( 195 )  
    针对试验区油藏地质情况,从室内保藏菌种筛选出降解原油性能突出菌、产酸性能突出菌和产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能突出菌等不同驱油菌种;模拟试验区油藏条件,进行了室内微生物驱油试验,考察了不同功能菌种的驱油效率,菌种和营养剂不同注入方式的驱油效率,不同菌剂段塞质量分数的驱油效率,菌种在岩心中不同发酵时间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菌种产气量与驱油效率的关系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含水采出比在评价油田水驱开发效果中的应用
    王国先, 李文波, 王金迪, 张绍鹏, 王惠清, 章跃衷
    2007, 28 (6):  733-735. 
    摘要 ( 90 )   PDF(144KB) ( 190 )  
    提出了评价油田水驱开发效果的2个新参数——含水采出比与含水可采比,即直接用任一时刻综合含水率与相对应的采出程度或可采程度之比来评价油田水驱开发效果。该方法所计算的参数可以真实地评价不同类型的油藏以及同一油藏不同时间的水驱开发效果(尤其是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用这2个参数评价油田水驱开发效果,既能反映油田储集层与流体的固有特性,又能反映开发技术与开发政策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确定油井单井储量的新方法
    罗银富, 马中良, 肖阳
    2007, 28 (6):  736-737. 
    摘要 ( 95 )   PDF(101KB) ( 179 )  
    提出了一种确定未饱和油藏油井单井控制储量的新方法,该方法从拟稳态渗流方程出发,通过推导可以很方便地确定油井单井控制储量。使用该方法不需要进行关井测压,只需要阶段日产油和累积产油量以及原始油藏压力和井底流压等动态数据,通过线性回归,并进行外推即可得到单井控制储量。实例表明,由该法得到的单井储量与静态单井储量非常接近,是一种简单、实用、准确、可靠的确定油井单井储量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改进的波及系数修正法确定水驱油藏理论含水率
    伍勇, 杜志敏, 蔡兴利, 曾建, 邓元洲, 邓生辉
    2007, 28 (6):  738-740. 
    摘要 ( 95 )   PDF(406KB) ( 200 )  
    当油藏的非均质性严重时,实测岩心相渗透率参数不具有代表性,在这种情况下,由波及系数修正法确定的水驱油藏理论含水率曲线与实际情况会有较大误差。提出用动态数据获得的相渗透率参数代替实测岩心相渗透率参数,改进了波及系数修正法。结果表明,用改进的波及系数修正法获得的水驱理论含水率能更准确地反映水驱油藏的含水上升规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标定可采储量的水驱特征曲线法的改进
    徐君, 高文君, 杨文战
    2007, 28 (6):  741-744. 
    摘要 ( 83 )   PDF(323KB) ( 242 )  
    在分析已有水驱特征曲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出了4类水驱特征曲线。这些水驱特征曲线具有3个主要方面的特点:第一是适应性比较广,即不受粘度大小的选择,也不受油藏类型的限制,完全可以描述不同形态含水与采出程度曲线和含水上升规律;第二是解决了已有广义(理想)型水驱特征曲线存在的缺陷——无法描述具有无水期特征的含水与采出程度关系;第三是求解方法相对简单。油田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效果很好,值得其他油田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地震增油技术的参数选取
    王仁虎, 马勋元, 贺志军
    2007, 28 (6):  745-746. 
    摘要 ( 80 )   PDF(89KB) ( 160 )  
    简要介绍了人工地震增油的机理。指出,人工地震可降低储集层中原油的粘度,提高油层渗透率,提高原油流动性,从而提高原油产量;只有选择与作业区地质特征相匹配的振动作业参数,才能获得最佳增油效果。介绍了人工地震增产作业的主要参数选择方法。这一技术应用于克拉玛依油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预测溶解气可采储量的广义模型
    丁良成
    2007, 28 (6):  747-748. 
    摘要 ( 91 )   PDF(89KB) ( 174 )  
    不同驱动类型油藏其生产气油比的变化特征不同,基于生产气油比保持不变和下降这两种情况,推导建立了一种新的广义模型,并能简化成为目前在溶解气可采储量预测中已广泛应用的累计产油量与累计生产气油比关系曲线法和累计产油量与累计产气量关系曲线法,实际应用表明,与前述两种简化前的预测方法相比,该广义模型的适用性更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聚合物微球调驱研究
    张增丽, 雷光伦, 刘兆年, 徐慧, 王霞
    2007, 28 (6):  749-751. 
    摘要 ( 125 )   PDF(191KB) ( 337 )  
    亚微米聚合物弹性微球具有在油层孔隙中不断运移、封堵、改变注入水渗流方向的特点,从而能提高注入水波及体积。介绍了聚合物弹性微球调驱特点,实验研究了在不同矿化度和温度下微球的吸水膨胀规律以及微球在填砂管中的封堵效果。研究表明,微球具有一定膨胀性,温度越高,矿化度越低,微球膨胀倍数越大;注入微球能显著提高阻力系数,微球含量越高,注入量越大,注入压力越高,后续注水阶段,微球仍能保持较高的残余阻力系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近地表速度菲涅耳带初至层析反演
    朱生旺
    2007, 28 (6):  752-755. 
    摘要 ( 77 )   PDF(232KB) ( 164 )  
    近地表初至层析反演静校正是解决复杂地表静校正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基于层析反演的基本算法原理,采用线性插值逐层扩张的方法进行旅行时计算,并对射线追踪方法进行改进,使射线追踪结果更加稳定可靠,在方程组构建中采用菲涅耳带取代传统的数学射线,提高了抗初至拾取误差的能力。理论和实都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波形分析技术预测塔河油田缝洞型储集层
    许杰, 赵永勤, 杨子川
    2007, 28 (6):  756-760. 
    摘要 ( 72 )   PDF(944KB) ( 227 )  
    以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空间结构所特有的非均质性为出发点,根据碳酸盐岩岩溶储集体的形态、规模、组合形式、距奥陶系风化面的距离等,设计了多种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层理论地质模型和实际地质模型,研究波形的全方位特征及合成机理,通过正演模拟,结合钻井、测井等资料,获取了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层发育度与地震波形特征的对应关系。根据建立的碳酸盐储集层地震识别模式,对塔河油田地震资料进行了全方位的波形特征识别与追踪,编制了研究区各类波形异常及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层级别分类图,利用波形分析技术和钻井资料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层进行了有效预测,在塔河油田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压低渗致密裂缝性砂岩测井评价技术
    肖承文, 朱筱敏, 李进福, 李军, 陈伟中
    2007, 28 (6):  761-763. 
    摘要 ( 83 )   PDF(1048KB) ( 195 )  
    将库车前陆盆地高压低渗致密裂缝性砂岩储集层,按岩性、物性分为3种类型,通过对单井测井资料裂缝处理分析,结合构造背景,分别总结了致密裂缝性砂岩测井响应特征,并认识了本区裂缝分布规律。综合应用井壁成像测井和常规测井资料定量分析砂岩裂缝性储集层特性,深入评价了裂缝性砂岩储集层,建立了低渗致密裂缝性砂岩储集层评价标准图版,为应用测井资料评价复杂的油气储集层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次小波变换的小波域阈值地震信号去噪
    徐维秀, 岳继光, 吴继伟, 萧蕴诗
    2007, 28 (6):  764-767. 
    摘要 ( 70 )   PDF(422KB) ( 304 )  
    在常规小波域阈值信号去噪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次小波变换的小波域阈值地震信号去噪方法。根据小波变换下信号和噪声在多尺度空间中的不同特性,对不同尺度下的小波系数用阈值处理,改进了多次小波变换应用于地震信号去噪的方法。数据仿真和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压制随机干扰,对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都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瑞雷波法在复杂地区低降速带探测中的应用
    马勋元, 王仁虎, 贺志军
    2007, 28 (6):  768-769. 
    摘要 ( 91 )   PDF(708KB) ( 203 )  
    在地表地形复杂的地区进行低降速带探测时,采用常规地震小折射方法,在现场难以实施,而且效果往往不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进了瑞雷波法进行实验,取得较好成果。在地震测线上布置一定密度的瑞雷波探测点,结合少量的微测井资料,通过对瑞雷波资料和微测井资料的对比,推算出纵、横波比值。然后通过瑞雷波资料的处理、解释,计算出测区的静校正值,用于地震资料的处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动静态资料研究岩溶型碳酸盐岩储集层连通性——以塔河油田四区为例
    周波, 蔡忠贤, 李启明
    2007, 28 (6):  770-772. 
    摘要 ( 98 )   PDF(510KB) ( 212 )  
    提出了一种研究超强非均质性碳酸盐岩储集层连通性的方法,这是一种建立在岩溶理论基础上的新方法:先根据测井、岩心数据构建油藏流体渗流静态地质格架,然后综合应用压力、产能、流体资料,判识井间流体连通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etrel软件在精细地质建模中的应用
    石晓燕
    2007, 28 (6):  773-774. 
    摘要 ( 573 )   PDF(202KB) ( 830 )  
    吐哈盆地连木沁油田白垩系油藏断裂系统复杂,属于块状边底水油藏。在该区块的地质模型建立过程中,采用了目前较为先进的Petrel软件,充分利用钻井、地震、测井、地层对比等信息,结合夹层反演结果,在岩相描述曲线、孔渗曲线的基础上,选用不同的建模方法,通过对各个随机模型进行对比评价分析,最终建立了接近油藏实际地质特征的全三维精细地质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位密度中子(ADN)成像测井技术及应用
    刘书强, 周海燕, 商明, 王贵文
    2007, 28 (6):  775-776. 
    摘要 ( 161 )   PDF(612KB) ( 267 )  
    介绍了方位密度、中子(ADN)成像测井方法的基本原理,以海上某油田A18井为例,分3个方面(砂体边界几何属性和产状、岩性序列、古水流方向)阐述了该测井方法在储集层研究中的应用。最后通过该方法在海上该油田的实用情况,分析了该方法可以实现的目标和不能实现的目标,并指出该方法应加强与常规测井的结合来更精确地刻画砂体参数和沉积单元的序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环太平洋含油气带
    安作相, 马纪, 庞奇伟
    2007, 28 (6):  777-780. 
    摘要 ( 113 )   PDF(138KB) ( 150 )  
    环太平洋已发现17个含油气盆地,它们都处于活动大陆边缘,在盆地成因方面有类似之处,可以归类进行分析。虽然盆地都属于聚敛的应力场,但在太平洋东西两岸还有区别。东岸较简单,西岸较复杂。已知的含油气盆地都是以新生界含油气层系为主,而且无论是盆地的形成还是油气聚集带的形成都和断层有关系。环太平洋含油气带各盆地勘探程度差别较大,油气资源潜力不小,值得整体进行研究,为今后全面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与争鸣
    塔东南地区构造单元划分新方案
    潘正中, 郭群英, 王步清, 李明和, 蒲振山, 韩利军
    2007, 28 (6):  781-783. 
    摘要 ( 118 )   PDF(463KB) ( 304 )  
    钻井、地震和非地震资料表明:塔里木盆地车尔臣断裂东南的塔东南地区早古生代末以来经历了多次抬升。早期的构造变形和沉积充填主要受车尔臣断裂的控制,上新世以来主要受阿尔金断裂带控制。塔东南地区可划归为1个一级构造单元,称之为东南隆起。东南隆起的构造和沉积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特征,根据地层分布、构造变形和基底埋深,把东南隆起由西至东依次划分为民丰凹陷、且末凸起、瓦石峡凹陷以及罗布庄凸起4个二级构造单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物介绍
    石油地质专家范铭涛
    2007, 28 (6):  784-784. 
    摘要 ( 62 )   PDF(45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