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4-01
    封面下载
    目录下载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藏甜点分类
    齐洪岩, 王振林, 张艳宁, 蔺敬旗, 胡旋, 苏静, 徐睿, 曹志锋
    2025, 46 (2):  127-135.  doi: 10.7657/XJPG20250201
    摘要 ( 47 )   HTML ( 9 )   PDF(3916KB) ( 20 )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藏自上而下可分为2个甜点,页岩油藏甜点产能差异较大,主要控制因素尚不明确,甜点预测难度较大。利用地质、岩石物理实验、测井、试油等资料,探讨了页岩油富集机理,开展了页岩油藏甜点主控因素研究,构建了页岩油藏甜点指数,建立了甜点分类标准。结果表明:研究区页岩油藏甜点优势储集层岩性为粉细砂岩和砂屑白云岩,优势储集层岩性孔隙结构好,游离油相对丰富,脆性中等;页岩油藏储集层微裂缝的发育、分布和有效性受地层超压的影响;页岩油藏甜点主控因素为游离油饱和度、地层超压和脆性指数;页岩油藏Ⅰ类甜点的甜点指数大于45,Ⅱ类甜点的甜点指数为25~45,Ⅲ类甜点的甜点指数小于25;Ⅰ类和Ⅱ类甜点为水平井开发的黄金靶点,Ⅲ类甜点为后备动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蓬莱气区射洪—盐亭区块灯四段储集层构造裂缝预测
    李皋, 上官自然, 杨旭, 李红涛, 李泽, 王秋彤
    2025, 46 (2):  136-143.  doi: 10.7657/XJPG20250202
    摘要 ( 34 )   HTML ( 6 )   PDF(11883KB) ( 7 )  

    为确定四川盆地蓬莱气区射洪—盐亭区块灯影组灯四段储集层裂缝分布特征,在统计分析构造裂缝参数的基础上,基于岩石破裂准则、产状演化条件和现今应力场特征,通过构造应力场反演,对研究区灯四段超深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进行了定量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灯四段构造剪切缝发育,斜交缝集中分布于东南构造高部位,高角度缝和直立缝多分布在断层附近,裂缝走向多为北西—南东向、北东—南西向和北北西—南南东向;裂缝线密度总体呈东南低、西北高的分布格局,裂缝开度分布则与之相反,裂缝孔隙度变化相对较小;裂缝参数特征在断层内部、断层附近及非断层部位具差异分布的特点,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裂缝倾角、裂缝开度和孔隙度对气井产量影响显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深层碳酸盐岩储集层天然裂缝发育差异性——以塔里木盆地YUEM地区为例
    李辉, 宁亚鑫
    2025, 46 (2):  144-153.  doi: 10.7657/XJPG20250203
    摘要 ( 34 )   HTML ( 2 )   PDF(13373KB) ( 12 )  

    针对塔里木盆地YUEM地区碳酸盐岩储集层天然裂缝发育差异性,综合露头、岩心、薄片、测井、地震与生产动态数据,采用裂缝参数统计、地震敏感属性分析、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等,明确裂缝发育特征、形成期次、成因以及空间分布差异性。研究区共发育3期3类裂缝:成岩裂缝、构造裂缝以及复合裂缝,裂缝的发育受构造、沉积及岩溶三重耦合控制,断层斜列叠覆区、主分支断层相交处、断层端部、藻屑滩相带及溶洞顶底部,是裂缝有利发育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英买35井区志留系隔夹层识别及分布
    王伟, 代梦莹, 陈俊凯, 邹云龙, 吴琼, 蒋琼, 冯程
    2025, 46 (2):  154-162.  doi: 10.7657/XJPG20250204
    摘要 ( 31 )   HTML ( 2 )   PDF(1061KB) ( 10 )  
    塔里木盆地英买35井区隔夹层分布规律不明,为后续油气勘探开发带来了困难。为了识别研究区隔夹层类型,分析其空间展布特征,结合取心、常规测井、化验分析及成像测井资料,明确了研究区主要发育隔夹层类型,采用三端元定型法分小层建立了隔夹层识别图版,提出了识别标准,分析了隔夹层的横向和纵向展布特征,研究了隔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泥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在横向上,泥质隔夹层主要集中在目的层下部,连续性较好,而物性隔夹层则主要分布在中—上部,尽管厚度较小,但同样具有较好的横向连续性;在平面上,隔夹层主要集中发育于研究区中部,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厚度聚集带,随着与中部区域距离的增大,隔夹层厚度向四周逐渐减小。受隔夹层空间分布控制作用,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研究区K3小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深层地温场特征
    廖珂琰, 邱楠生, 常健, 李丹, 李慧莉, 马安来, 李竞赢
    2025, 46 (2):  163-171.  doi: 10.7657/XJPG20250205
    摘要 ( 27 )   HTML ( 1 )   PDF(2818KB) ( 5 )  
    塔里木盆地具有较低的地表热流,地层温度差异显著,为了明确盆地中部顺托果勒地区深层地温场特征及控制因素,利用顺托果勒及周缘地区33口井的系统稳态测温数据,研究了地温梯度和深层温度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比了沉积地层岩石热物性,及其对热流和温度的影响,结合地球物理资料,构建了地壳分层结构模型,并计算了地壳热流密度。结果表明:顺南、顺托和顺北地区0—5 km平均地温梯度分别为22.5 ℃/km、20.0 ℃/km和18.6 ℃/km,8 km深度处平均地层温度分别约为200 ℃、175 ℃和135 ℃,表现出显著的地温场差异;地壳结构的差异造成了地壳热流的差异,地壳结构是研究区地温场差异的主要控制因素,沉积地层岩石热物性对地温场的影响并不显著;上新世以来顺北地区的快速沉积作用和顺南地区深部热液活动未对现今地温场造成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与西南部地区二叠系山1段可动流体差异分析
    王雯清, 彭磊, 石华强, 侯瑞, 高辉, 王琛, 李腾
    2025, 46 (2):  172-180.  doi: 10.7657/XJPG20250206
    摘要 ( 30 )   HTML ( 1 )   PDF(5850KB) ( 9 )  
    储集层物性、岩石矿物组成以及微观孔隙结构是控制致密砂岩储集层可动流体的关键。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苏里格气田与西南部地区庆阳气田山1段储集层可动流体特征差异,采用X射线衍射、电镜扫描、铸体薄片分析、高压压汞、核磁共振等多种手段,在明确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差异性的基础上,对2个地区山1段储集层的可动流体特征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依据孔喉半径分布及物性可将2个地区孔隙结构划分为3类,其中,Ⅰ类孔隙结构较发育,不同孔径范围均有可动流体赋存,可动流体含量受分选系数影响显著;Ⅱ类孔隙结构孔喉分布不均,可动流体含量受孔喉中值半径影响明显;Ⅲ类孔隙结构的孔径分布范围较小,可动流体多集中在小孔内,主要受黏土矿物含量影响。盆地北部地区苏里格气田山1段以Ⅱ类孔隙结构为主,可动流体含量为24.11%,可动流体含量受孔喉中值半径及伊利石含量影响;盆地西南部地区庆阳气田山1段以Ⅲ类孔隙结构为主,可动流体含量主要受孔隙度、渗透率及黏土矿物含量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凉高山组全尺寸孔隙半径分布表征方法
    赵吉儿, 冉崎, 谢冰, 赖强, 白利, 朱迅
    2025, 46 (2):  181-191.  doi: 10.7657/XJPG20250207
    摘要 ( 37 )   HTML ( 2 )   PDF(3296KB) ( 8 )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凉高山组页岩储集层发育,孔隙为纳米级,具有低孔低渗、孔隙类型多样、孔隙结构复杂及孔隙半径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因此,准确评价页岩储集层孔隙结构对储集层评价和甜点区优选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扫描电镜、气体吸附和核磁共振实验资料,对凉高山组不同岩相的孔隙结构进行表征,研究N2和CO2吸附的孔隙半径分布计算模型,确定不同孔隙半径与横向弛豫时间的转换参数,即表面弛豫速率,实现不同岩相全尺寸孔隙半径表征,同时研究表面弛豫速率与矿物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表面弛豫速率与石英、斜长石和方解石含量成反比,表面弛豫速率与钾长石、菱铁矿和黏土矿物含量成正比;绿泥石、黄铁矿和菱铁矿属于顺磁性物质,随着顺磁性离子浓度增大,矿物磁化率增大,从而增大表面弛豫速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赋存空间特征及可动性影响因素
    杨旺旺, 王振林, 苏静, 胡旋, 黄玉越, 赖锦, 王贵文
    2025, 46 (2):  192-200.  doi: 10.7657/XJPG20250208
    摘要 ( 37 )   HTML ( 3 )   PDF(20257KB) ( 15 )  

    为明确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赋存空间与可动性特征,利用岩石薄片、扫描电镜、核磁共振、全息扫描荧光光谱等实验,结合二维核磁共振测井,系统表征页岩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及原油赋存特征,剖析页岩油可动性影响因素。研究区风城组页岩储集空间主要包括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有机质孔、微裂缝等,溶蚀孔与裂缝是页岩油的主要赋存空间。不同岩相类型储集层中的页岩油可动性差异明显,富含陆源碎屑粉砂条带的长英质页岩最优,白云质纹层发育的白云质页岩次之,而富黏土矿物的混合质页岩最差,有机质丰度、沉积组构、孔隙结构等是控制风城组页岩油可动性的关键因素。研究区页岩总有机碳含量为0.5%~1.5%时,含油饱和度指数达到最大区间,页岩油可动性较好。薄层状长英质页岩与纹层状白云质页岩中,发育以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的无机孔及微裂缝,大孔占比较高,易形成页岩油的优势赋存空间和渗流通道,有利于可动油富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龙2井区致密油藏井间压窜识别及分析
    黄后传, 曹晓璐, 李宁, 加玉锋, 吴国龙, 巨世昌
    2025, 46 (2):  201-207.  doi: 10.7657/XJPG20250209
    摘要 ( 28 )   HTML ( 2 )   PDF(741KB) ( 5 )  
    准噶尔盆地西部隆起中拐凸起金龙2井区致密油藏采用水平井水力压裂缝网开采,受大规模加密井和储集层断裂带影响,井间压窜现象频发,极大地影响生产效率。通过调研和探讨多段压裂水平井井间压窜监测识别方法的适用性,结合金龙2井区现场压裂施工监测和生产资料,建立了一套综合考虑生产动态、压裂施工和微地震特征的井间压窜识别流程,并对研究区井间压窜进行识别和分析。结果表明:金龙2井区井间压窜现象严重,不仅存在同层位和同断块压窜,也存在跨层位和跨断块压窜;金龙2井区水平井井距较小和储集层断层发育,会诱发井间压窜,应避免在大规模断裂区域加密布井,也应适当减小加密井压裂规模。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渗吸作用下深层页岩裂缝演化及力学特性
    方正, 陈勉, 李集, 韦世明, 考佳玮, 毛渝
    2025, 46 (2):  208-216.  doi: 10.7657/XJPG20250210
    摘要 ( 28 )   HTML ( 2 )   PDF(1539KB) ( 5 )  
    针对深层页岩储集层水力压裂后压裂液与储集层发生渗吸,导致裂缝扩展机理不明确及其对储集层力学特性变化不清晰的问题,通过CT扫描、连续划痕测试和覆压孔渗仪测试,结合自渗吸实验,综合评价渗吸前后裂缝扩展规律、岩石力学特性及物性参数变化特性。结果表明:渗吸促使页岩层理与原有微裂纹被激活、扩展并相互贯通,从而形成更为复杂的裂缝网络,提高了储集层孔隙度与渗透率;裂缝发育与层理弱面的相互作用使岩石整体强度与稳定性下降,呈现出提高流体输导能力与降低力学性能的双重效应;在有限裂纹扩展条件下,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幅有限,而当复杂裂缝网络充分发育时,孔隙度和渗透率大幅提升,力学性能弱化更为显著。在非常规储集层评价与增产改造设计中,应平衡自渗吸诱发的裂缝网络,形成对储集层渗流条件与地层稳定性的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深层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断-缝发育特征及生产对策
    王艳丽, 朱松柏, 吴伟民, 聂延波, 林娜, 赵冀, 黄锐
    2025, 46 (2):  217-223.  doi: 10.7657/XJPG20250211
    摘要 ( 28 )   HTML ( 1 )   PDF(1142KB) ( 9 )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北部克深气田为超深层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近年来水侵加剧,严重影响了气田开发。以克深X气藏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研究对象,基于钻井液漏失量和成像测井,分析了气藏断-缝发育特征,总结了其对生产动态的控制作用。针对不同类型气井的生产动态特征和气藏水侵规律,建立了断-缝控制下的储集层生产动态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生产对策。结果表明:克深X气藏微断裂整体发育程度较高,储集层断-缝划分为多缝型、单缝型和微缝型3种模式,2口多缝型储集层气井位于气藏中—高部,3口单缝型储集层气井分布在气藏中—边部,1口微缝型储集层气井位于气藏高部位;根据生产特征可将气井分为高水淹型、长期带水生产型和未见水长期稳产型3类,分别对应单缝型、多缝型和微缝型储集层,多缝型储集层气井建议保持适度产能,单缝型储集层气井建议在水侵初期注气增能,微缝型储集层气井建议维持合适的生产压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致密砂岩气藏低采收率成因
    代金友, 雷禧桢, 师洋阳, 潘志扬, 沈小述, 张立娟, 周晓峰
    2025, 46 (2):  224-230.  doi: 10.7657/XJPG20250212
    摘要 ( 29 )   HTML ( 2 )   PDF(1762KB) ( 7 )  

    为明确致密砂岩气藏低采收率成因,以子洲气田山2致密砂岩气藏为例,根据气藏采收率定义,建立储量分区动用模型和采收率解析理论模型,通过气藏采收率计算及其成因解释,系统剖析致密砂岩气藏低采收率成因。结果表明,子洲气田山2致密砂岩气藏低采收率成因主要为垂向波及系数、平面波及系数及驱气效率较低。垂向波及系数主要受储集层垂向非均质性影响,驱气效率主要与气藏地层废弃压力有关,平面波及系数主要受储集层平面非均质性及井网控制程度制约。合理部署井网和提高平面波及系数是提高致密砂岩气藏采收率的有效途径,但考虑平面波及系数为100%时,气藏极限采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加强垂向波及系数和驱气效率技术攻关,是更大幅度提高致密砂岩气藏采收率的关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砾岩储集层岩石矿物组成及其结构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张朝良, 李钧, 晏晓龙, 吕建荣, 张德富, 窦萍
    2025, 46 (2):  231-239.  doi: 10.7657/XJPG20250213
    摘要 ( 24 )   HTML ( 1 )   PDF(739KB) ( 5 )  

    针对砾岩储集层矿物组成复杂、表面物理化学性质活跃、易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发生相互作用,造成二元复合驱配方体系在地下发生损失与改变的问题,选取不同类型砾岩储集层岩心开展微观结构研究,分析矿物组成及含量,测定比表面和Zeta电位,建立化学剂在不同类型砾岩储集层岩心上的吸附图版,最后通过驱油实验,验证不同类型砾岩储集层岩石矿物组成及其结构对二元复合驱采出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砾岩储集层中,黏土矿物和沸石类矿物比表面大,Zeta电位较高,其活跃的物理化学性质会影响驱油效率。Ⅰ类储集层的岩心物性最好,总采出程度最高;活跃矿物含量最少的Ⅱ类储集层岩心化学驱驱油效率最高;Ⅲ类储集层岩心驱油效率最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顺北地区中—小尺度断控缝洞体地震预测
    李弘艳, 刘军, 龚伟, 张荣
    2025, 46 (2):  240-245.  doi: 10.7657/XJPG20250214
    摘要 ( 25 )   HTML ( 2 )   PDF(6759KB) ( 6 )  

    顺北地区发育断控缝洞型油气藏,针对主干断裂带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除主干断裂带之外,还发育大量中—小尺度断裂,该类型断裂带数量更多、分布更广、尺度更小。受目标埋深(大于8 000 m)和尺度影响,中—小尺度断裂及其控制的缝洞体在地震资料上响应不清,难以识别和描述。从地震资料解释入手,采用频谱延拓提高分辨率处理和强反射分离技术,增强地震数据的动力学信息,有效凸显了中—小尺度断控缝洞体地震反射特征。根据不同类型储集体特征优选敏感属性,曲波多尺度相干对中—小尺度断裂较敏感,依据杂乱度和分频能量能够较好地识别断裂破碎带和缝洞体。通过对反映不同信息的属性进行融合,实现了中—小尺度断控缝洞体预测和描述。在顺北地区进行应用,有效指导了井位部署,取得了较好的油气开发效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场须二裂缝性有水气藏产水特征及治水实践
    曾慧, 易婷, 李兴文, 袁玥, 杨艾, 向雷
    2025, 46 (2):  246-252.  doi: 10.7657/XJPG20250215
    摘要 ( 25 )   HTML ( 2 )   PDF(1183KB) ( 3 )  

    针对新场须二气藏普遍产水,产水特征复杂,水侵模式认识不清,缺乏有效治水对策,稳产形势严峻等问题,基于气藏静态地质资料及生产动态数据,综合采用气藏工程理论方法、正交试验及开发实践经验总结,开展气藏产水特征分析,提出气井典型水侵模式,形成治水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新场须二气藏产水特征复杂,5种类型并存,通过绘制图版可实现快速判断出水类型;水侵模式分为裂缝水窜型和缓慢突进型2种,裂缝发育程度及压裂改造规模是影响水侵模式的决定性因素;对裂缝水窜型应严控压差、均衡排水,对缓慢突进型应合理制度、局部堵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