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老油田二次开发与CO2驱油技术研究
    胡 滨1,2,胡文瑞3,李秀生1,鲍敬伟4
    null    2013, 34 (4): 1-1.  
    摘要123)      PDF(pc) (300KB)(2189)    收藏
    分析了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老油田二次开发工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讨论了CO2驱油的主要机理、驱油方式、驱油效率和国内外研究与试验进展,总结了老油田二次开发和CO2驱油技术的发展前景“二次开发”的核心是运用新理念和新技术重新构建老油田新的开发体系,大幅度挖掘老油田潜力和提高最终采收率,其技术路线是重构地质认识、重建井网结构、重组地面工艺流程。CO2驱油既能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又能实现“碳埋存”和环境保护。二次开发与CO2驱油相结合,是未来中国石油提高采收率的发展方向与重点技术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毛细凝聚和吸附-脱附回路的物理化学解释
    汪政德, 张茂林, 梅海燕, 孙良田, 李士伦, 吴清松
    新疆石油地质    2002, 23 (3): 233-235.  
    摘要418)      PDF(pc) (886KB)(1884)    收藏
    在测定多孔介质的吸附等温线时,常出现脱附滞后现象,即在同一压力下,吸附等温线与脱附等温线不相重合,脱附曲线高于吸附曲线,形成所谓“吸附-脱附回路”。从物理化学中亚稳状态的基本理论出发,得到平面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与微小液滴的饱和蒸气压之间的关系—开尔文(Kelvin)方程,利用该方程解释了毛细凝聚现象,论证了产生吸附-脱附回路现象的原因,分析了在多孔介质中毛细管压力对油气体系相平衡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山前带基岩气藏差异富集因素
    孙秀建, 马峰, 白亚东, 王波, 管斌, 罗娜, 魏顺科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4): 394-401.   DOI: 10.7657/XJPG20200403
    摘要412)   HTML16)    PDF(pc) (7470KB)(1594)    收藏

    基岩油气藏多分布在盆缘山前带,其形成与山前带隆升和断裂活动息息相关,具有差异成藏的特点。通过系统梳理阿尔金山山前带基岩油气成藏要素,结合国内外基岩油气勘探情况,总结了阿尔金山山前带基岩气藏差异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阿尔金山山前带基岩油气成藏具有4大主控因素,一是存在多个侏罗系局部生烃中心,控制了阿尔金山山前带基岩气藏分布和丰度;二是阿尔金山山前带具有“隆起区、斜坡区、坳陷区”三大构造台阶,靠近生烃凹陷斜坡区的基岩圈闭油气优先充注、保存完整,对成藏有利;三是阿尔金山山前带优质基岩储集层分布影响了基岩气藏的局部富集,其分布受基岩岩性、风化淋滤强度等多因素控制;四是受多期构造运动控制,阿尔金山山前带断裂形成期次、活动性各有不同,起着控制基岩圈闭形成和油气差异成藏的重要作用。烃源岩分布差异、储集层发育差异、构造格局差异和断层活动性差异等多重因素共同控制了阿尔金山山前带基岩气藏的差异富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田军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3): 272-282.   DOI: 10.7657/XJPG20210303
    摘要1158)   HTML53)    PDF(pc) (2661KB)(1339)    收藏

    塔里木盆地于1950年正式开启了油气勘探历史。根据勘探重点区域、勘探指导思想、地质认识、勘探对象、技术手段和勘探成果的发展变化,将70年来的勘探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1950—1983年,盆地边缘山前带“五上五下”艰难探索;1984—1996年,突破台盆区,“六上”塔里木,台盆区碎屑岩勘探取得规模发现;1997—2005年,坚持“四个并举”,强化技术攻关,库车山前勘探取得重大突破;2006年至今,锁定三大阵地战,库车前陆盐下冲断带和台盆区缝洞型碳酸盐岩两大超深层领域全面突破。塔里木盆地在中国最快、最早进入超深层勘探阶段,对其超深层油气富集规律认识和勘探经验进行了总结。受冷盆环境、有效烃源岩发育于盆地早期等因素的控制,超深层仍然可以大规模发育有效储集层,形成连片的大型油气富集带,是值得着重探索的重要领域。在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勘探实践中,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和认识创新、先铺开部署三维地震再部署预探井、实行勘探开发一体化生产组织是快速取得规模勘探发现的成功经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与启示
    陈磊, 杨镱婷, 汪飞, 芦慧, 张译丹, 王鑫, 李艳平, 李臣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5): 505-518.   DOI: 10.7657/XJPG20200501
    摘要1030)   HTML44)    PDF(pc) (5958KB)(1295)    收藏

    以《中国石油地质志》编撰为契机,在系统梳理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理论、勘探领域及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回顾和钻井、地震、储量等历史数据分析,将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划分为南缘地面地质调查与钻探(1954年以前)、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和扩展(1955—1977年)、东部油气田勘探战略展开(1978—1989年)、腹部沙漠油气田快速突破(1990—2002年)和盆地富烃凹陷规模发展(2003年至今)5个阶段。以油气勘探各阶段重大勘探成果和里程碑式的勘探事件为依据,系统总结了各个阶段的勘探启示以及对勘探产生重要影响的油气成藏模式:逆掩断裂带构造含油模式、源外沿梁断控阶状成藏模式、源内自生自储型火山岩成藏模式、凹陷区源上扇控大面积成藏模式和南缘上、中、下3套成藏组合模式,期望对以后勘探工作具有启迪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Petrel软件在精细地质建模中的应用
    石晓燕
    新疆石油地质    2007, 28 (6): 773-774.  
    摘要682)      PDF(pc) (202KB)(1287)    收藏
    吐哈盆地连木沁油田白垩系油藏断裂系统复杂,属于块状边底水油藏。在该区块的地质模型建立过程中,采用了目前较为先进的Petrel软件,充分利用钻井、地震、测井、地层对比等信息,结合夹层反演结果,在岩相描述曲线、孔渗曲线的基础上,选用不同的建模方法,通过对各个随机模型进行对比评价分析,最终建立了接近油藏实际地质特征的全三维精细地质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鄂尔多斯盆地低丰度大型岩性气田成藏机理 ——以榆林气田为例
    李艳霞1,田毓峰2,李净红1
    null    2012, 33 (4): 1-1.  
    摘要100)      PDF(pc) (300KB)(1284)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发育一系列低丰度大型岩性气田。对其中榆林气田形成机理的研究表明,大型平缓构造背景下,河流-三角洲砂体与烃源岩大面积分布且呈“三明治”式间互接触,为低丰度大型气田提供了成藏条件;区域性构造抬升剥蚀和大面积薄层致密砂岩储集层是导致榆林气田储量低丰度的根本原因;低丰度大型岩性气田的“甜点”主要受控于输导体系的质量,尤其在厚层带状砂体—裂缝型输导体系发育区,天然气富集程度高。利用流体包裹体、天然气组分等地球化学资料结合盆地构造-沉降演化将榆林气田形成划分为3个阶段:早中侏罗世,早期生烃侵位与储集层物性改造阶段;早白垩世,成藏要素达到最大优化配置,岩性气藏形成阶段;晚白垩世至现今,构造抬升与大面积薄层致密砂岩储集层有效耦合使气田保存至今成为低丰度大型气田阶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四川盆地工业性油气层的发现、成藏特征及远景
    罗志立1,韩建辉1,罗 超1,罗启后2,韩克猷2
    null    2013, 34 (5): 1-1.  
    摘要320)      PDF(pc) (2515KB)(1280)    收藏
    四川盆地进行正规油气勘探工作已半个多世纪,为一个勘探成熟或高成熟的盆地,从震旦系至侏罗系红层共发现8个工业性气层和1个油层,人称“满盆气、半盆油”,成为中国含油气盆地中独具特色的盆地。这些油气产层的发现和勘探经验值得回顾和总结,成藏特征和远景值得探索和展望,藉以增强继续发现更多油气资源的信心。在多年从事研究和勘探四川盆地油气田的经历中,查阅大量有关资料,分析各工业性油气层成藏的主要特征和现状,总的认为四川盆地油气远景还有较大的潜力,勘探工作也还大有可为,并提出几点结论和建议,供同仁指正和决策者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混沌理论及其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
    宁正福, 姚约东, 李国珍, 葛家理
    新疆石油地质    2002, 23 (2): 170-172.  
    摘要213)      PDF(pc) (156KB)(1255)    收藏
    概述了混沌理论在非线性科学中的地位,阐述了该理论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及其在解决复杂自然规律中的作用,重点介绍了该理论在流体力学中的广泛应用。最后分析了将混沌理论引入渗流系统中的可能性,认为以混沌理论为指导,可以深化渗流力学的研究,把渗流力学的研究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河流沉积相类型及相模式
    张金亮
    null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20
    摘要679)      PDF(pc) (300KB)(1221)    收藏
    对河流类型进行沉积学分析,将河道体系分为单河道和多河道(或复合河道)体系,顺直河、曲流河和辫状河为单河道体系,而网状河和其他分支河归于多河道体系,单河道一般由细粒漫岸沉积所限定。在曲流河沉积相中,河道内除了河道深泓充填沉积和厚的点坝外,还可能出现反向点坝。在一个向上变细的曲流河层序中,主要由河槽充填沉积、沙坝沉积复合体和上部的漫岸细粒沉积组成。辫状河砂体结构非常复杂,各种大型底形纵横分布,河道内的砂体至少可以划分为河心坝和河心滩2个砂体微相和多个非骨架相。网状河可以由辫状河、曲流河和顺直河等交织在一起组成,或者说组成网状河的单河道可以是底负载河道、混合负载河道和悬移负载河道。末端扇、曲流河扇、辫状河扇乃至某些陆上三角洲体系等都可以纳入分支河体系,实际上在这种分支河体系中,河道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河道类型已经由限定性河道转化为非限定性河道。可见分支河这个概念太笼统太宽泛,跨越了不同的体系界限。由于不同河道砂体差别较大,河流沉积微相的精确表征还有较大的局限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页岩油可动性表征方法研究进展
    朱晓萌1,朱文兵1,曹剑2,宋宇1,张冬梅1,胡守志1,李水福1
    null    2019, 40 (6): 1-1.   DOI: 10.7657/XJPG20190617
    摘要515)      PDF(pc) (300KB)(1218)    收藏
    页岩油的可动性及其表征是页岩油研究的一项核心内容,但页岩油可动性表征难度很大,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为加深对页岩油可动性表征的理解,评述了页岩油可动性表征领域研究进展,提出了页岩油可动性表征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页岩油主要以吸附态和游离态2种方式赋存,游离态是主要产能贡献者,游离油的表征及其可动性是核心,当前研究方法可分为直接表征法和间接计算法2大类。直接表征法可分为热解法和抽提法,实验和分析过程都比较繁琐。间接计算法也可分为2种,即基于页岩孔隙含油饱和度的计算法和基于页岩总含油量与页岩吸附油量的差减法,前者误差较大且计算值偏高,运用页岩总含油量与页岩吸附油量的差减法得到的是最大理论可动油量,其精度主要取决于页岩吸附油量的确定,而页岩吸附主要发生于有机质(干酪根),但干酪根对页岩油的吸附机理目前研究较少。因此,查明干酪根对石油液态烃的吸附能力及其产物组成的变化规律,进而揭示干酪根对页岩油的吸附机理,是当前页岩油可动性表征研究领域值得探索的新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石灰岩分类新方案
    金振奎,邵冠铭
    null    2014, 35 (2): 1-1.  
    摘要137)      PDF(pc) (300KB)(1200)    收藏
    石灰岩分类是石灰岩成因及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但目前在中国尚无一种普遍接受的石灰岩分类方案。由于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方案,造成了同一类石灰岩有不同的名字,或同一个名字含义不同等混乱现象。在充分研究前人分类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石灰岩分类方案。根据结构组分类型及含量等特征,将石灰岩分为灰泥石灰岩、含颗粒灰泥石灰岩、颗粒质灰泥石灰岩、颗粒石灰岩(包括灰泥颗粒石灰岩、亮晶颗粒石灰岩)、礁石灰岩(包括亮晶礁石灰岩、灰泥礁石灰岩)、礁砾屑石灰岩(包括亮晶礁砾屑石灰岩、灰泥礁砾屑石灰岩)。每一类还可根据颗粒类型或造礁生物类型进一步细分。此外,还可采用三级命名法,根据矿物成分进一步细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油水界面张力的经验统计法
    毕海滨, 王颖惠, 鲁国明
    新疆石油地质    1996, 17 (2): 173-176+205.  
    摘要194)      PDF(pc) (336KB)(1157)    收藏
    从油水界面张力的定义出发,研究了不同因素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以济阳坳陷为例,建立了该地区确定油水界面张力的相关经验公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成果与勘探方向
    田军
    null    2019, 40 (1): 1-1.   DOI: 10.7657/XJPG20190101
    摘要444)      PDF(pc) (300KB)(1105)    收藏
    自1989年4月10日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成立以来,在塔里木盆地前陆区库车坳陷、台盆区碳酸盐岩和台盆区碎屑岩3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勘探成果,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28.8×108 t当量,成为“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建成中国陆上第三大油气田。30年勘探实践中,对前陆区库车坳陷、西南坳陷,台盆区碳酸盐岩、台盆区碎屑岩油气地质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库车坳陷、台盆区和西南坳陷三大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储盖组合、构造样式、圈闭类型和油气藏模式。塔里木盆地剩余勘探潜力大,下一步要继续精细勘探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塔北隆起西部碎屑岩、塔北—满西奥陶系一间房组,发现落实规模储量;要加大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北部构造带侏罗系,台盆区奥陶系深层、寒武系盐下,西南坳陷山前等领域的研究和勘探力度,实现接替领域的战略突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关于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的思考
    曹元婷, 潘晓慧, 李菁, 邹阳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5): 622-630.   DOI: 10.7657/XJPG20200518
    摘要639)   HTML28)    PDF(pc) (683KB)(1096)    收藏

    关于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原油类型,历来有2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属于致密油,另一种观点认为属于页岩油。参照《致密油地质评价方法》和《页岩油地质评价方法》这2个国家标准,厘定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原油的归属。研究表明,依据源储关系和单层厚度统计数据,认为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原油为页岩油。依据页岩油的赋存条件、源储关系和富集模式,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划分为夹层富集型页岩油。从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储集层岩性和物性、油藏参数、裂缝发育情况和脆性特征几个方面,对比了国内外典型页岩油特征。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为低—中成熟度页岩油,烃源岩在早期就开始大量生排烃;储集层孔隙度相对较高,但渗透率明显偏低;油藏含油饱和度较高,但原油密度大,黏度高,气油比低,流动性差;储集层天然裂缝不发育,岩石力学脆性较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注入伴生CO2以提高北部湾油田采收率
    徐怀颖, 张宝生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6): 627-628.  
    摘要156)      PDF(pc) (218KB)(1095)    收藏
    分析北部湾油田的地质情况后认为注入CO2气体可提高原油采收率。通过筛选论证,将东方1-1气田在海南岛陆上终端分离出的CO2注入北部湾的C油田,CO2日分离量1 000 t 时,正好能满足油田驱油需要的注入量,可实现20年的稳定注入。虽然180 km 的管线费用较大,但是驱油提高的采收率产生的效益更大,不仅能覆盖前期所有的投入,还能有不少获利,如果计算碳税或者碳交易的一些收入,CO2驱油的前景更加光明,具有很好的经济、环保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南美西部次安第斯弧后前陆盆地分段特征
    琚亮, 张光亚, 温志新, 汪伟光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4): 431-434.  
    摘要243)      PDF(pc) (580KB)(1028)    收藏
    发育在南美西缘的次安第斯弧后前陆盆地群为南美重要的油气产区,其形成于3 个大的构造背景之下:北部为加勒比板块演化叠加安第斯前陆挤压;中部的次安第斯前陆盆地长期处于冈瓦纳古陆的大陆边缘环境,之后受到大洋板块的俯冲和安第斯山脉的隆升和冲断;南部巴塔哥尼亚各盆地的形成演化更多地受到冈瓦纳古陆裂解和大西洋形成的影响。综合安第斯山脉的形成演化以及各盆地的构造演化和石油地质特征,将其划分成6 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美国重点页岩油区勘探开发进展及启示
    李倩文, 马晓潇, 高波, 陈新军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5): 630-640.   DOI: 10.7657/XJPG20210518
    摘要772)   HTML36)    PDF(pc) (803KB)(1028)    收藏

    根据美国二叠盆地、威利斯顿盆地Bakken区带、墨西哥湾盆地Eagle Ford区带等重点页岩油区的地质特征、储量、产量、钻井和开发技术进展,分析了美国页岩油的发展趋势,并总结经验启示,以期为中国页岩油的发展提供借鉴。分析表明,二叠盆地是美国页岩油储量和产量最高的地区,主要产区为Spraberry和Wolfcamp区带,未来也将处于愈加重要的地位。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国三大主力产区油气钻机数量和页岩油产量整体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超低油价驱动油公司采取新一轮技术革新和降本措施提高单井产量。借鉴美国页岩油勘探开发的经验,中国页岩油应优先选择成熟度较高的轻质油和凝析油展开部署,并跟踪学习美国凝析油藏的开发技术;甜点分级评价是美国页岩油高效开发的基础,在低油价下作用尤为明显;中国页岩油要实现高效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技术进步是页岩油降本增效的核心,因此在勘探开发初期就要重视技术攻关。建议对中国页岩油勘探开发开展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管理模式,探索出页岩油高效开发、迅速降本增效的新途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原油中硫化氢含量检测方法
    陈 青1,陈德恩2
    null    2012, 33 (4): 1-1.  
    摘要190)      PDF(pc) (300KB)(973)    收藏
    分析了目前利用水提取法、氮气吹脱-离子色谱法、氮气吹脱-XVI总硫分析仪法、氮气吹脱-碘量法等方法测定原油中硫化氢含量存在的问题,推荐并进一步从检测装置、操作步骤、计算公式等方面完善了氮气吹脱-碘量法测定原油中硫化氢的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分段对比
    温志新1,万仑坤1,吴亚东2,贺正军1,汪永华1
    null    2013, 34 (5): 1-1.  
    摘要108)      PDF(pc) (1916KB)(972)    收藏
    以板块学说为理论基础,利用多渠道资料来源,研究了西非沿海原型盆地形成演化过程,分段对比了古沉积环境变化及其对大油气田形成条件的控制作用,建立了“三段”“四类”盆地大油气田成藏模式。研究认为,“三段”盆地都经过了陆内裂谷、过渡期陆间裂谷及漂移期被动大陆边缘3个原型阶段,南段“裂谷层系发育型”盆地由于被动陆缘层系不发育,形成“裂谷层系构造-地层型”大油气田成藏模式;中段含盐型盆地以过渡期陆间裂谷盐岩充填为特征,其上、下的漂移期海相及裂谷期湖相沉积均可形成优质烃源岩,盐岩及海相页岩作为优质盖层,形成了“双源-双盖型”成藏模式;北段转换型盆地漂移期海相沉积厚度大,“窄”陆棚、“陡”陆坡型盆地边缘形成了“漂移期浊积砂体群型”成藏模式。尼日尔高建设三角洲盆地形成了独特的“三角洲基浊积砂体型”成藏模式,内环滚动背斜带油气最富集,中环泥运动背斜带、外环逆冲挤压背斜带的浊积砂体中都有大油气田发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塔里木盆地及周边综合地层区划
    黄智斌, 吴绍祖, 赵治信, 李猛, 谭泽金, 杜品德
    新疆石油地质    2002, 23 (1): 13-17.  
    摘要274)      PDF(pc) (924KB)(966)    收藏
    总结了塔里木盆地近二十年来在地层沉积和构造研究方面的成果。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特别是盆地覆盖区)地层区划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共划分出1个地层区、11个地层分区和29个地层小区,并概述了各地层单元的边界及地层沉积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火山活动与石油、天然气的生成
    郭占谦
    新疆石油地质    2002, 23 (1): 5-10.  
    摘要262)      PDF(pc) (626KB)(955)    收藏
    火山活动形成火山岩体和侵入岩体对沉积层形成了热源灶体,依火山岩体和侵入岩体与生油层的层序关系可分为上灶、中灶和下灶,形成灶体生烃模式。火山活动向沉积盆地供给了地球深部来源的CO、CO,和H,等地球深部无机成因的非烃气体,它们可以合成烃,使沉积盆地的沉积盖层出现合成生烃机制。来自地球深部的无机成因的天然气中还有甲烷碳同位素≥-25‰、甲烷同系物碳同位素组成成反序排列的无机烷烃气并在松辽盆地形成了无机烷烃气藏;火山活动为沉积盆地送来了岩浆岩,其中的地幔岩中见有烷、烯、炔等烃类物质;岩浆岩中的结晶岩含有烷烃类物质,且有随密度增加含经量增加的趋势;岩浆岩中的火山岩也含有烷烃物质,也有随密度增加含烃量增长的趋势,同时还有随密度增加烃类物质的碳原子数也有增加的趋势。火山活动还向沉积盆地供给热液流体,以水为载体的某些金属元素,如Fe、Mn、Zn、Cu、Pd等促进了烃类物质的生成量,使具有二元结构的沉积盖层盆地出现了催化生烃模式。总之,火山活动对沉积盖层呈二元结构的盆地的油气生成增加多种模式,使二元结构盆地存在有机生油机制、合成生油机制,同时也存在无机生烃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芳香烃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王传远, 杜建国, 段毅, 周晓成, 郑朝阳, 吴宝祥
    新疆石油地质    2007, 28 (1): 29-32.  
    摘要244)      PDF(pc) (132KB)(948)    收藏
    综合论述了国内外芳香烃在烃源岩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油气运移、热成熟度和油源对比等方面的应用进展。烷基萘和含硫芳烃的分布特征与有机质类型和沉积环境有关;荧蒽、芘北、芘、苯并荧蒽和苯并芘等化合物标志着以高等植物为主的母源输入类型。甲基萘指数和甲基菲指数随热演化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二苯并噻吩异构体的相对分布可用于成熟度评价;稠环芳烃中m(荧蒽)/m(芘)、m(苝)/m[苯并(e)芘]和m(苯并荧蒽)/m[苯并(e)芘]比值是有机质演化程度的有效指标。杂环芳烃中的吡咯类化合物和二苯并噻吩具有显著的油气运移分馏效应,可以作为有效的油气运移与油藏充注方向的分子级示踪参数。沉积物中的芳香烃化合物组成非常复杂,故应提高仪器精度,加强对一些特殊芳香烃标志物的鉴定,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际应用来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地化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储集层非均质性对低渗透油藏CO2驱油气窜的影响规律
    贾凯锋1,王玉霞1,王世璐1,计董超2a,刘斌2b,张瑞尧1,高金栋1
    null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14
    摘要201)      PDF(pc) (300KB)(944)    收藏
    为了提高低渗透油藏CO2驱油的原油采收率并最大限度地抑制CO2气窜现象,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储集层非均质性(平面和纵向)对CO2驱油过程中气窜的影响,基于实验效果分析了不同模型产油量、最终驱油效率、见气时间、气窜时间及驱替压差等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纵向上,储集层渗透率级差越小,CO2驱油过程中气窜时间越晚;在平面上,高注低采效果优于低注高采,即注入端渗透率较大时,CO2气窜时间较晚,驱替效果较好。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玛湖凹陷大型浅水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模式及勘探意义
    唐勇1,徐洋2,李亚哲2,王力宝2
    null    2018, 39 (1): 1-1.   DOI: 10.7657/XJPG20180103
    摘要212)      PDF(pc) (300KB)(937)    收藏
    玛湖凹陷及其周缘地区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下三叠统百口泉组为一套坳陷盆地背景下近物源的粗粒沉积物,岩心上可识别出13类岩相、7种沉积微相,是在平缓斜坡背景下的大型浅水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在凹陷斜坡区发育多个扇三角洲,各扇体之间相互搭接连片。该类大型浅水退覆式扇三角洲的形成与3个地质条件密切相关,一是沉积时持续隆升的周缘老山、稳定的水系为各大扇体提供充足的物源;二是具备盆大、水浅、坡缓的良好古地理背景;三是持续湖侵、多级坡折,是大面积砂体叠加连片的一个重要条件。建立了大型浅水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模式,有效指导了凹陷区油气勘探重大突破与储量快速落实。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童氏曲线图版的理论完善及应用
    崔英怀, 惠会娟, 盛寒, 高文君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6): 704-708.   DOI: 10.7657/XJPG20200610
    摘要928)   HTML22)    PDF(pc) (586KB)(933)    收藏

    童氏曲线图版法是注水开发油田标定可采储量的主要方法。随着中国注水开发油藏相继进入高含水期,出现许多实际油藏的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与童氏曲线图版吻合性较差的现象。为此,在新的渗流特征方程的基础上,利用Welge方程,导出了童氏曲线的通式,完善了童氏曲线的理论基础。童氏曲线的通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典的童氏曲线及其改进式,其对应的水驱特征曲线也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马克西莫夫水驱特征曲线、校正马克西莫夫水驱特征曲线和沙卓罗夫水驱特征曲线,表明童氏曲线的通式具有较好的适应性。通过丘陵油田三间房组油藏的应用,给出了绘制实际油藏童氏曲线图版的方法和确定油藏特征参数的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塔里木盆地四十年油气勘探的回顾与展望
    王秋明, 张纪易
    新疆石油地质    1992, 13 (4): 285-293.  
    摘要91)      PDF(pc) (836KB)(92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吐哈探区油气勘探成果及潜力
    梁世君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6): 631-641.   DOI: 10.7657/XJPG20200601
    摘要1009)   HTML1960)    PDF(pc) (932KB)(925)    收藏

    吐哈探区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的油气勘探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在吐哈、三塘湖、银额等盆地取得了丰硕的勘探成果,实现了吐哈盆地侏罗系煤系油气、二叠系—三叠系超深稠油和三塘湖盆地古生界火山岩系油气、致密油气等领域的重大突破,落实了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等富油凹陷,累计提交探明油气地质储量当量8.20×108 t,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30多年勘探实践,对煤成烃、超深稠油油藏、火山岩油藏、低压油藏、致密油气藏等地质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其油气成藏地质理论、油气藏控藏要素,形成了不同类型油气藏勘探的配套关键技术。吐哈探区各盆地处于低—中勘探程度阶段,剩余勘探潜力大,为保障吐哈油田持续稳产,下一步要精细勘探煤系油气,扩展勘探二叠系和三叠系,加大北部山前带勘探力度;围绕三塘湖盆地,在精细勘探碎屑岩油藏的同时,评价非常规油藏的甜点段和甜点区,着力勘探古生界油气藏;银额盆地的勘探重点仍在天草、查干等凹陷,落实有利勘探区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松辽盆地北部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蒙启安, 李春柏, 白雪峰, 张文婧, 薛涛, 彭建亮, 唐振国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3): 264-271.   DOI: 10.7657/XJPG20210302
    摘要625)   HTML26)    PDF(pc) (1691KB)(918)    收藏

    通过回顾松辽盆地北部油气勘探历程,总结不同阶段研究成果,分析各阶段勘探思路的转变过程及其对新领域勘探的作用,将松辽盆地北部油气勘探分为3个阶段:构造油藏勘探阶段(1955—1985年)、岩性油藏勘探阶段(1986—2010年)、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并重勘探阶段(2011年至今)。从发展角度回顾历史:要重视勘探思维观念转变,发现的条件在于思路。客观地质条件和成藏规律的认识程度是勘探部署的基石,持续性的理论创新是实现油气勘探突破的保障,工程技术创新是实现油气储量稳定增长的关键。盆地成熟探区仍然是今后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主要勘探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地质特征与勘探实践
    匡立春1, 王霞田2, 郭旭光2, 常秋生2, 贾希玉2
    null    2015, 36 (6): 1-1.   DOI: 10.7657/XJPG20150601
    摘要276)      PDF(pc) (300KB)(914)    收藏
    吉木萨尔凹陷形成于海西运动晚期,燕山运动期改造作用较强,定型于喜马拉雅运动期,现今为西断东超的箕状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全凹陷分布,以咸化浅湖—深湖相沉积为主,是一套优质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1型的混合型,目前处于成熟阶段。与其他地区致密油对比,芦草沟组致密油“甜点”具有单层薄、纵向上跨度大的特点,有两段“甜点”发育相对集中段。“甜点”储层以白云质粉细砂岩为主,覆压孔隙度平均10.8%,覆压渗透率为0.001~0.6 mD,以微细溶蚀孔为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塔南凹陷铜钵庙组火山碎屑岩成岩作用
    马立民1,林承焰1,文钢锋2,3,倪晓华1
    null    2013, 34 (2): 1-1.  
    摘要80)      PDF(pc) (300KB)(897)    收藏
    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塔南凹陷铜钵庙组火山碎屑岩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南凹陷铜钵庙组火山碎屑岩主要有熔结凝灰岩、凝灰岩、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和凝灰质砾岩;除发育压实、胶结和溶解等成岩作用外,火山碎屑岩成岩特征与正常沉积碎屑岩相比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熔结、脱玻化与重结晶作用上。熔结和脱玻化作用形成了大量次生孔隙,改善了火山碎屑岩储集层物性,微晶石英包壳的存在有利于原生粒间孔隙的保存;压实和碳酸盐胶结作用是导致储集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玛湖凹陷砾岩大油区勘探新突破及启示
    唐勇,郭文建,王霞田,鲍海娟,吴海生
    null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01
    摘要328)      PDF(pc) (300KB)(895)    收藏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1993年发现玛北油田、1994年发现玛6井区油藏之后,近20年勘探工作未获重大进展。2010年,针对玛湖凹陷资源条件、储集层条件和增产潜力进行了整体评价,认为玛湖凹陷斜坡区是石油预探的重大战略领域。由此转变勘探理念,由源边断裂带构造勘探逐步转到源内主体区岩性勘探,自2012年之后连续6年持续获得发现,截至目前已发现六大油藏群,形成南、北两个大油区。新增三级储量12.4×108 t,其中探明地质储量5.2×108 t. 玛湖凹陷砾岩大油区的发现,证实了源上砾岩储集层在断裂沟通下可大面积成藏,证实了细分切割体积压裂技术能够实现低渗透砾岩油藏的有效开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国内外煤层气开发状况对比研究的启示
    曹艳,龙胜祥,李辛子,胡小虎,王传刚,王烽
    null    2014, 35 (1): 1-1.  
    摘要131)      PDF(pc) (300KB)(885)    收藏
    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煤层气资源已进入商业化开发利用阶段。中国埋深小于2 000 m的煤层气资源总量与天然气资源量相当,充分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对改善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的煤层气商业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等国有较大的差距。为实现中国煤层气开发的快速健康发展,通过对比国内外煤层气区块的地质条件、开发技术、优惠扶持政策和经济性等,在借鉴美国煤层气开发利用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国煤层气当前开发现状,从地质认识、开发方式技术、“低成本”战略和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认识和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前陆盆地研究进展
    伍杨洋, 冯军
    新疆石油地质    2003, 24 (1): 87-91+0.  
    摘要176)      PDF(pc) (489KB)(868)    收藏
    前陆盆地是位于造山带前缘与相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可以划分为4个构造单元,即楔顶带、前渊带、前隆带和后隆带。根据前陆盆地带成因和位置,可以分为3种类型: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和再生前陆盆地。前陆盆地的演化是个动态过程,具有递进式的演变特征。前陆盆地主要受到地貌载荷、俯冲载荷、动力学板块载荷等载荷的共同作用,引起岩石圈的挠曲。前陆盆地和挤压造山带是成对出现的,表现明显的耦合性和互补性。在前陆盆地中,最有利于油气富集的构造部位是双冲构造带底面逆冲断层上的断展背斜与滑脱背斜,隐伏逆冲前缘的断层扩展褶皱,以及被动顶板双冲构造所夹持的“三角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国内外扇三角洲研究综述
    古永红, 王振宇, 谭秀成
    新疆石油地质    2003, 24 (6): 590-593.  
    摘要179)      PDF(pc) (236KB)(852)    收藏
    扇三角洲一直是国内外沉积学家研究的焦点。三十余年来,经过深入地分析与研究,人们对扇三角洲沉积特征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对扇三角洲的概念、扇三角洲的分类、形成背景、形成过程、沉积特征、沉积模式及扇三角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进行了综述,这些研究对寻找沉积矿床和油气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对于扇三角洲的研究目前还存在着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展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纵、横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比及弹性模量与岩石所含流体的关系
    黄凯, 徐群洲, 杨晓海, 赖仲康, 张露菲
    新疆石油地质    1998, 19 (5): 369-371.  
    摘要192)      PDF(pc) (178KB)(849)    收藏
    据对准噶尔盆地西部井下岩心进行的实验室模拟测试, 饱和水的岩心样品, 其纵横波速度比(vp/vs)、泊松比(σ)、杨氏模量(E)、和拉梅常数(λ), 均大于饱和油的岩样, 而其体积模量(K)和剪切模量(μ),则小于饱和油的岩样。岩石的弹性模量还与孔隙度有关, 孔隙度增大则模量降低,孔隙度减小则模量提高。当实验压力提高时,则弹性模量增大, 实验压力降低时, 弹性模量减小。岩石的上述特性是有规律的, 这为利用地球物理勘探资料检测油、气、水在岩石中的分布,提供了依据和可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粘土矿物与油气
    赵杏媛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4): 533-536.  
    摘要274)      PDF(pc) (414KB)(848)    收藏
    粘土矿物分布的广泛性和特有的晶体结构、物理化学特性,使它与石油地质和钻采工程中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类型的粘土矿物与砂岩孔隙度、渗透率有不同的相关关系;同一种粘土矿物形态和产状的差异与孔隙度、渗透率相关性也有差异。粘土矿物是最重要的油气层损害的潜在因素,不同类型的粘土矿物引起的油气层损害程度有明显的区别,根据粘土矿物分析研究成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油气层损害的有利措施,才能使油气稳产、高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地震复合属性——地震属性提取与解释新方法
    张军华, 朱焕, 高荣涛, 周振晓
    新疆石油地质    2007, 28 (4): 494-496.  
    摘要169)      PDF(pc) (410KB)(845)    收藏
    目前地震属性的提取主要集中在单项技术上,如谱分解、三瞬、均方根、自相关、主因子、自回归和相干体等。对提取后的属性如何根据它们自身的特点,做进一步处理以得到新的地震属性,人们尚缺乏足够的关注。借鉴信息工程有关理论,提出了叠合、差值、乘积和级联等物理含义简单、但又比较讲究数据间匹配和显示的新的地震属性——复合属性,并开发了相应的软件。利用复合属性,对LHK地区河流相储集层进行了精细解释,分辨率和信噪比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北部湾盆地海域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李凡异, 张厚和, 李春荣, 张文昭, 郝婧, 徐庆梅, 严寒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3): 337-345.   DOI: 10.7657/XJPG20210310
    摘要871)   HTML13)    PDF(pc) (1700KB)(841)    收藏

    分析钻井、地震、储量、产量等历史数据,总结勘探成果、勘探领域、石油地质理论,将北部湾盆地海域勘探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探索阶段(1960—1995年),钻井证实北部湾盆地具备良好的烃源岩和生储盖组合,明确了北部湾盆地的基本构造特征,划分了二级构造单元;20世纪80年代的对外合作高潮,为下一步油气勘探奠定了良好基础。涠西南凹陷突破及滚动勘探阶段(1995—2010年),以涠洲12-1油田为代表一批油田的发现和成功评价,北部湾盆地海域累计探明石油储量突破1×108 t;面对涠西南凹陷满凹含油但油田规模较小的难题,提出滚动勘探战略,实现了储量升级和增加。乌石凹陷突破及新领域探索阶段(2010年至今),以乌石17-2油田为代表一批油田的发现和成功评价,证明乌石凹陷是北部湾盆地继涠西南凹陷之后又一被证实的富烃凹陷,开启了北部湾盆地勘探的新局面;同时对潜山油气藏等新领域积极探索,为后续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玛湖凹陷百口泉组扇三角洲群特征及分布
    唐勇1,徐洋2 ,瞿建华1,孟祥超2,邹志文2
    null    2014, 35 (6): 1-1.  
    摘要135)      PDF(pc) (300KB)(830)    收藏
    玛湖凹陷下三叠统百口泉组为平缓斜坡背景下的浅水扇三角洲沉积,发育重力流、牵引流双重流体机制下形成的岩相类型。凹陷周缘主要发育夏子街、黄羊泉、中拐、克拉玛依、玛东和夏盐等6大扇三角洲体系,根据古坡度、物源供给方式分为山口陡坡型、山口缓坡型、靠山缓坡型、靠山陡坡型和靠扇陡坡型等5类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相带紧邻玛湖富烃凹陷,前缘砂体分布范围广,延伸距离远,交互叠置覆盖玛湖凹陷中、下斜坡带,有通源断裂沟通下伏油源,侧翼及上倾方向有扇三角洲平原相致密带形成有效遮挡,侧向和顶、底板湖相泥岩封隔层发育,成藏条件优越,控制着斜坡区油气垂向与平面的分布与富集,具备大面积成藏的宏观地质背景,三角洲内部及扇体间的沉积相带立体配置关系为凹陷斜坡区岩性油藏提供了成藏条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1. 渗吸驱油的机理研究
    李传亮1,毛万义2,吴庭新3,朱苏阳1
    null    2019, 40 (6): 1-1.   DOI: 10.7657/XJPG20190608
    摘要545)      PDF(pc) (300KB)(823)    收藏
    渗吸驱油是裂缝性油藏的有效驱油方式,但渗吸驱油的机理一直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应用相关知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以下认识。渗吸有同向渗吸和逆向渗吸之分,地下的渗吸都是同向渗吸。渗吸有平面渗吸和垂向渗吸之分,垂向渗吸比平面渗吸复杂,地下的渗吸都是垂向渗吸。渗吸可分为单边接触式渗吸、双边接触式渗吸和周围接触式渗吸,地下的渗吸为周围接触式渗吸。渗吸有毛细管压力渗吸和浮力渗吸之分,毛细管压力渗吸只能吸水排油,浮力渗吸既可以吸水排油,也可以吸油排水,地下的渗吸都是浮力渗吸。大孔隙中的渗吸速度快,小孔隙中的渗吸速度慢。末端效应会滞留一部分油,降低渗吸效率。在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降低末端效应。岩块越大,渗吸采收率就越高,但渗吸时间就越长,可通过实验优化岩块大小及体积压裂的岩石破碎程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2. 哈萨克斯坦天然气工业综述及中哈合作建议
    明海会
    null    2013, 34 (4): 1-1.  
    摘要131)      PDF(pc) (300KB)(821)    收藏
    油气工业是哈萨克斯坦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哈国通过吸引外资、技术改造、兼并收购等措施提升油气工业发展水平。10年来,该国油气产量增加了6倍,2011年开采原油及凝析油8 006×104 t,天然气395×108 m3. 近年,哈萨克斯坦通过修改资源法、颁布天然气法等更加务实的油气政策,旨在不断加强油气资源的监管和利用,保障本国的利益。基于对哈国天然气工业发展现状、前景分析,给出了中哈油气合作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3. 石油地质学与基础学科研究
    李德生
    新疆石油地质    2005, 26 (2): 217-220.  
    摘要166)      PDF(pc) (955KB)(818)    收藏
    石油地质学的发展是靠理论和技术的创新推动的。以油气生成、地球动力学特征和储集层表征这3个组成石油地质学的最基本学科为例,阐述了创新思维的产生条件。指出:承前启后,推陈出新,是创新的源泉;实事求是,立足大量第一性资料,是创新的基础;勤奋努力,独立思考,是创新的钥匙;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必然会提高生产力。这些观点对于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石油地质工作者,是颇有教益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4. 从玛湖大油区发现看全油气系统地质理论发展趋势
    唐勇, 曹剑, 何文军, 单祥, 刘寅, 赵克斌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1): 1-9.   DOI: 10.7657/XJPG20210101
    摘要886)   HTML36)    PDF(pc) (826KB)(812)    收藏

    含油气系统地质理论是油气勘探战略选区的基础, 随非常规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 自身也亟需丰富发展, 以更好地指导油气勘探。在综述含油气系统理论沿革和分析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大油区的发现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玛湖大油区的发现, 是含油气系统理论发展的缩影。玛湖大油区具备源储耦合成藏的基本条件, 发育了有序分布的全类型油气藏, 为全油气系统理论的确立提供了实证。以玛湖凹陷为例, 全油气系统的勘探可实现4个方面的拓展:由源外向源内拓展, 由常规向非常规拓展, 由浅层向深层拓展, 由单一圈闭向连续地质体拓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5. 高含CO2天然气相变及其物性参数实验测试
    卞小强,杜志敏
    null    2013, 34 (1): 1-1.  
    摘要156)      PDF(pc) (300KB)(811)    收藏
    实验确定高含CO2天然气从地层到井口是否发生相变以及准确测试高含CO2天然气的物性参数是安全高效开发该类气田的基础研究内容之一。用加拿大DBR公司的JEFRI相态分析仪,测试了高含CO2天然气从地层到井口的相态变化特征和高含CO2天然气的物性参数(偏差系数、体积系数、压缩系数、密度)。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高含CO2天然气不发生相变;随着压力增加,气体偏差因子先减小后增大(最小值出现在15 MPa左右),体积系数和压缩系数均减小(低压下减小的幅度大于高压),密度增加;随着CO2含量的增加,气体偏差因子减小,密度增加且高压下增加的幅度较低压下明显,体积系数和压缩系数均无明显变化;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偏差因子增大且在15 MPa左右变化幅度最大,体积系数增大且低压下增大的幅度较高压下明显,密度降低且高压下降低的幅度较低压下明显,压缩系数影响很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6. 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构建
    李君君, 王志章, 张枝焕, 姜丹, 王礼常, 张肖锋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5): 484-486.  
    摘要160)      PDF(pc) (923KB)(806)    收藏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精细油藏描述的各个环节已实现了数字化。高精度三维地质建模的应用提高了油气藏研究的速度和准确性。三维储集层模型既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依据,又为油气藏的评价、开发方案设计提供依据。克拉玛依风城油田一些处在勘探开发早期的新区由于井少,在进行储集层建模时,常常出现所谓的“牛眼”现象。为提高模拟精度,利用相邻老区的密井网区确定变差函数,将其应用到稀井网区建模,取得了良好建模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7. 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胡东风, 王良军, 黄仁春, 盘昌林, 张庆峰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3): 283-290.   DOI: 10.7657/XJPG20210304
    摘要623)   HTML19)    PDF(pc) (1888KB)(796)    收藏

    在系统梳理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石油地质理论、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四川盆地勘探历程回顾,将其勘探历程划分为构造油气藏勘探(1953—2000年)、岩性气藏勘探(2000—2010年)、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勘探(2010年至今)3个勘探阶段。优选近20年来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普光气田、元坝气田和涪陵气田3个大气田,通过梳理其早期勘探面临的主要问题、理论认识创新、勘探思路转变、勘探发现与后续部署的系统论述,以期为其他盆地或地区勘探工作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8. 塔里木盆地二叠纪大火成岩省发育的时空特点
    陈汉林, 杨树锋, 厉子龙, 余星, 罗俊成, 何光玉, 林秀斌, 王清华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2): 179-182.  
    摘要275)      PDF(pc) (349KB)(794)    收藏
    塔里木盆地二叠纪大火成岩省岩浆作用是盆地演化历史当中一次非常重要的构造热事件。大火成岩省的组成单元主要包括隐爆角砾云母橄辉岩岩筒及辉橄岩、辉石岩、辉长岩、玄武岩、辉绿岩、碱性正长岩和正长斑岩岩墙等,其中以玄武岩和辉绿岩最为发育。大火成岩省的岩石单元分布在满加尔坳陷西段和塔北隆起西段,塔中隆起、巴楚隆起以及塔西南坳陷,几乎涵盖半个塔里木盆地,面积约 20×104 km 2 ,并有 7 个残余分布的厚度中心。大火成岩省发育具有如下的时间序列:瓦吉里塔格地区的层状岩体→隐爆角砾云母橄辉岩岩筒→库普库兹曼组玄武岩(278×106 ~292×106 a)→开派兹雷克组玄武岩(272×106 ~288×106 a)→辉绿岩脉、超基性岩脉→正长岩(包括石英正长斑岩岩脉)(277×106 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9. 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张文昭, 张厚和, 李春荣, 严寒, 李凡异, 郝婧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3): 346-352.   DOI: 10.7657/XJPG20210311
    摘要727)   HTML16)    PDF(pc) (1734KB)(789)    收藏

    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经历40余年,综合考虑勘探策略及地质认识转变、勘探工作量、领域性突破、储量增长等因素,其勘探历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围绕隆起带大构造的早期探索阶段(1974—1984年)、围绕富烃凹陷中—浅层的背斜勘探阶段(1985—1999年)和围绕深水深层的油气并举复式勘探阶段(2000年至今)。勘探实践中探索出了多项创新性地质认识、理论和技术,如油气差异富集及复式聚集理论、多源成烃和复合输导的晚期成藏模式、低位体系域深水扇认识、“源-汇-聚”综合评价体系、近源供烃、联合输导成藏模式等,丰富和发展了油气勘探理论,引领了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的持续突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0. 南里海盆地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
    高敏, 何登发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5): 569-574.  
    摘要238)      PDF(pc) (702KB)(785)    收藏
    依据南里海盆地中15 个大油气田的资料,应用研究含油气系统的思路与方法,对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地质条件进行剖析,探讨了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和分布特征。研究认为,南里海盆地主要发育麦考普组-红层组含油气系统,盆地北缘的大型走滑挤压构造带的油气地质条件最为优越,目前已发现的大油气田集中分布在该构造带上。里海东西两侧岸线附近的褶皱带也具备良好的生储盖条件,有望成为盆地今后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麦考普组-红层组含油气系统比较年轻,油气的生、运、聚活动仍然活跃,因此,即使是目前勘探程度较高的北缘构造带,仍然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1. 自生绿泥石对砂岩储集层影响的新认识
    公繁浩, 鲍志东, 范正平, 伍星, 刘丽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4): 338-341.  
    摘要152)      PDF(pc) (456KB)(781)    收藏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的岩石铸体薄片分析和扫描电镜的观察认为,早期自生绿泥石胶结对原生孔隙的转化、保存和改造起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占据原生孔,并将其转化为黏土矿物晶间孔的形式,从空间上阻碍硅质胶结、碳酸盐胶结对孔隙的破坏,为后期流体改造储集层提供了通道;其亲油的黏土矿物属性,为后期油气在低孔、低渗储集层中成藏提供了条件。另外,因绿泥石化学性质较活泼,易发生水解,在开发具有绿泥石胶结的油藏时,应考虑到黏土矿物的敏感性。研究认为,绿泥石环边形成后储集层仍有较强的压实现象,前人认为的抗压能力可能被夸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2. 中国中西部海相碳酸盐盆地油气资源
    许效松, 汪正江
    新疆石油地质    2002, 23 (5): 366-371.  
    摘要118)      PDF(pc) (2607KB)(779)    收藏
    中国陆上海相油气盆地主要分布在特提斯构造域中,自晚元古代到中生代,具克拉通基底的塔里木、鄂尔多斯和四川三大海相盆地,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是当前我国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区。中国古大陆沉积-构造演化在加里东运动期和海西-早印支运动期,发育两个构造层次的海相盆地。早古生代海相盆地的演化与洋-陆转换共耦,沉积了海侵和海退序列的烃源岩;晚古生代一早印支运动期,早期海侵序列以储集层为主、烃源岩次之;海平面下降期的盆地具生储双重性。油气勘探开发的实践证明,三大海相盆地在生烃、聚集-成藏上具有三个共性:原型盆地演化和沉积序列相同,具五个层系的烃源岩(Z2、€1、O1、O2-3、S1);加里东构造运动形成天折前陆盆地,造就了古隆起和构造掀斜,形成深水盆和多期古暴露面;古岩溶碳酸盐与上覆晚古生代组成聚集成藏体系。盆地古地理迁移和构造演化的时序差决定了南、北盆地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3. “峨眉地裂运动”对扬子古板块和塔里木古板块的离散作用及其地学意义
    罗志立, 雍自权, 刘树根, 赵锡奎, 孙玮
    新疆石油地质    2004, 25 (1): 1-7.  
    摘要161)      PDF(pc) (2670KB)(777)    收藏
    国内许多地学工作者根据古生物群和沉积相的相似性,认为早古生代扬子古板块与塔里木古板块相连或相距不远。从中国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史中出现的“兴凯地裂运动”和“峨眉地裂运动”,论述了扬子古板块和塔里木古板块离散和汇聚中的运动学特征,从“峨眉地幔柱”理论阐述扬子古板块向东漂移的动力学机制。扬子古板块在二叠纪与塔里木古板块离散并向东漂移的论断若能成立,则为特提斯在中国境内首先被打开提供了依据;对研究全球一些地方二叠纪玄武岩大面积同时喷发有重大的地质学理论意义, 对研究二叠纪末三叠纪初生物大绝灭事件也有重要作用, 对在阿尔金地块及其邻区找到攀枝花式的钒、钛磁铁矿等金属矿床,对塔里木盆地在下古生界寻找大油气田,均有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4. 波斯湾盆地新生界油气成藏组合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贾小乐1,何登发1,童晓光2
    null    2014, 35 (1): 1-1.  
    摘要100)      PDF(pc) (300KB)(771)    收藏
    波斯湾盆地新生界主要有5套油气成藏组合,其中阿斯马里组—加奇萨兰组成藏组合是最重要的油气成藏组合之一。通过对该成藏组合古地理演化、烃源岩、储集层、盖层、成藏过程和模式的分析认为,沉积于低能闭塞环境的中白垩统卡兹杜米组烃源岩,在上新世早期达到排烃高峰,生成的油气通过相关的裂缝系统垂向运移到渐新统-下中新统阿斯马里组石灰岩裂隙型储集层中;中新统加奇萨兰组为渐新统-下中新统阿斯马里组提供有效的区域盖层;油气在侧向挤压形成的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优质的烃源岩、储集物性良好的储集层、沟通烃源岩与储集层的裂缝、有效的区域和局部盖层、油气生成期与构造活动、裂缝及圈闭形成期的良好匹配等是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5. 特低渗油藏不同CO2注入方式微观驱油特征
    钱坤, 杨胜来, 窦洪恩, 张吉昌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2): 204-208.   DOI: 10.7657/XJPG20200211
    摘要503)   HTML11)    PDF(pc) (561KB)(768)    收藏

    为研究特低渗油藏CO2不同注入方式的微观驱油特征和孔隙动用下限,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了连续CO2驱、水驱后CO2驱以及水气交替驱后岩心的微观剩余油分布。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CO2驱和水气交替驱均能获得较好的驱油效果,连续CO2驱能够动用更小孔隙中的原油,水驱后CO2的注入弥补了水驱难以动用微、小孔隙(孔径小于0.5 μm)中原油的缺点,水气交替驱在中孔隙(0.5~5.0 μm)中取得更好的驱油效果。对于不同孔隙结构的岩心,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越强,小孔隙比例越高,不同注入方式下的孔隙动用下限也越高。综合来看,水气交替驱能够在长庆油田黄3区块长8油藏取得较好的微观驱油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6. 注采过程中岩石压缩系数、孔隙度及渗透率的变化规律
    汪周华, 郭平, 周道勇, 高慧君
    新疆石油地质    2006, 27 (2): 191-193.  
    摘要258)      PDF(pc) (471KB)(768)    收藏
    目前我国许多油气藏进行了保压开采措施及对部分衰竭油气藏进行储气库改造措施, 油气藏流体反复注采,使得孔隙内外压差不断变化, 导致岩石压缩系数、孔隙度、渗透率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对于岩石物性参数随压力下降的变化规律已有统一认识, 但对于地层压力循环升降过程中岩石物性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还较少。研究过程中采用实际人造岩心, 从实验角度经过反复升降围压实验对岩石压缩系数、孔隙度及渗透率进行了测试。研究表明, 岩石物性参数随压力的变化而变化; 岩石孔隙度不同, 其他参数变化规律不同; 渗透率随压力循环升降存在滞后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7.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沉积特征及沉积相演化
    邵 雨1,杨勇强2,万 敏1,邱隆伟2,操应长2,杨生超2
    null    2015, 36 (6): 1-1.   DOI: 10.7657/XJPG20150602
    摘要194)      PDF(pc) (300KB)(767)    收藏
    综合利用岩心、薄片、录井等资料,研究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的沉积特征及沉积相。研究认为,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受陆源碎屑注入、火山活动和内源碳酸盐岩的影响,总体具有以白云质岩类为主、岩石组分复杂、结构多变等特点。湖盆由早期的敞流湖盆逐渐演变为晚期的闭流湖盆,甜点体具有粉砂层薄、石英和长石含量高、碳酸盐矿物含量高、黏土矿物含量低的特点,主要发育于三角洲、水下浅滩、混合坪、云坪等沉积环境。下甜点体内石英和长石含量较高,而上甜点体内白云石含量较高,甜点体间则主要发育半深湖泥和重力流沉积。由于气候的周期性变化,造成沉积物沿湖盆边缘至盆地中心呈环带状分布,纵向上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在芦草沟组沉积时期,风携带大量火山物质进入湖盆,造成了湖盆中正常沉积物与火山物质及陆源碎屑物质混合沉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8. 天然气地学研究促进了中国天然气储量的大幅度增长
    戴金星, 夏新宇, 洪峰
    新疆石油地质    2002, 23 (5): 357-365.  
    摘要159)      PDF(pc) (5445KB)(766)    收藏
    中国 2001年底探明191个气田和天然气储量30023×108m3,剩余可采储量16767.72×108m3,具备成为产气大国的储量基础。煤系成烃以气为主以油为辅,2001年初中国煤成气储量占天然气总储量的64%,中国目前发现7个最大气田均为煤成气。中国目前发现了21个大气田,这些大气田控制着中国天然气储量,大气田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59.8%.大气田形成主控因素有7个。综合研究确定31个鉴别各类天然气的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9. 凝析气藏开发技术现状及问题
    郭平, 李士伦, 杜志敏, 孙雷, 孙良田, 李闽
    新疆石油地质    2002, 23 (3): 262-264.  
    摘要154)      PDF(pc) (154KB)(759)    收藏
    随着凝析气田发现的增加,研究相关的开发技术有重要的意义。总结了凝析气田开发方面的主要成熟技术及不足,给出了总体技术发展趋势,同时提出了应当研究的问题。认为我国应当开展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关于深层凝析气相态问题、异常高压凝析气藏的渗流问题和深层凝析气藏综合开发技术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0. 论Usher、Logistic和Gompertz三种增长曲线的使用价值
    俞启泰
    新疆石油地质    2001, 22 (2): 136-141.  
    摘要349)      PDF(pc) (801KB)(759)    收藏
    Logistic和Gompertz增长曲线是Usher增长曲线的特例,分别给出了它们用于油田开发指标预测的函数表达式。提出了一种求取Usher增长曲线参数的重复二元回归法。根据庆祖集油田的实际资料,用Usher、Logistic和Gompertz增长曲线以及功能极强的广义增长与递减曲线等4种曲线拟合计算的结果表明,广义增长与递减曲线、Usher曲线与实际值拟合得很好,其预测功能很强;Logistic曲线拟合得也较好,也有较大的使用价值;而Gompertz曲线由于峰值产量对应的累积产量与最大可采储量比值的变化范围较小,因而拟合结果较差,使用价值相对较小。指出了用于油田开发全程的广义增长曲线是今后增长曲线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1. 远探测声波测井在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层评价中的应用
    张承森, 肖承文, 刘兴礼, 郭洪波, 朱登朝, 王贵清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3): 325-328.  
    摘要143)      PDF(pc) (453KB)(745)    收藏
    远探测声波反射波测井能够反映井旁3~10 m 碳酸盐岩地层或缝洞的声阻抗异常。简述其测量原理,研究不同类型储集层远探测声波反射波成像的典型响应特征。通过在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地层中的规模化采集和应用实践,与常规测井结合,评价井旁储集层缝洞发育情况,经酸化压裂测试,有效性评价成功率达到85%以上,取得较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2. 页岩储集层水平井段内多簇压裂技术应用现状及认识
    赵志恒, 郑有成, 范宇, 宋毅, 郭兴午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4): 499-504.   DOI: 10.7657/XJPG20200417
    摘要701)   HTML26)    PDF(pc) (478KB)(739)    收藏

    水平井段内多簇压裂技术能增加页岩储集层压裂裂缝复杂程度,提高簇间动用率,是有效改造页岩储集层的核心技术。对北美页岩气区块和中国四川盆地南部页岩气区块水平井段内多簇压裂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技术原理提出了几点认识:段内多簇压裂应与井间距合理匹配,并配套采用暂堵转向技术和限流射孔技术,增大射孔簇簇效率,促进裂缝均匀扩展,提高段内多簇压裂改造效果;北美页岩气区块采用段内多簇压裂技术增产,实现了页岩储集层高效开采,川南页岩气区块水平井段内多簇压裂技术起步较晚,目前在300~400 m井间距下主要开展了段内为6~8簇压裂现场试验;为了降低压裂成本、提高作业时效,长段多簇压裂将是实现效益开发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但随着段内簇数不断增加,射孔技术、暂堵转向技术、射孔簇数与施工参数合理匹配等方面面临新挑战,亟需进一步研究,从而形成适合不同地区地质工程特征的段内多簇压裂技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3. 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准连续型高效油藏的发现与成藏机制
    支东明
    null    2016, 37 (4): 1-1.   DOI: 10.7657/XJPG20160401
    摘要189)      PDF(pc) (300KB)(736)    收藏
    准噶尔盆地玛湖富烃凹陷近5年在下三叠统百口泉组中持续取得突破,发现了中国首个亿吨级源上准连续型高效油藏群。这一勘探重大发现得益于勘探思路从构造型油气藏向岩性地层油气藏,向连续型油气藏的转变。成藏机制综合分析认为,玛湖富烃凹陷石炭系—二叠系优质烃源岩发育,有利于原油生成;百口泉组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优质储集层与构造岩性圈闭群,断裂沟通了烃源岩与储集层,有利于原油成藏;百口泉组构造平缓,顶、底板条件好,有利于原油富集;百口泉组存在异常高压与裂缝,原油性质好,储集层甜点发育,有利于原油高产。因此,玛湖凹陷百口泉组亿吨级准连续型高效油藏群整体含油、局部富集,受鼻状构造带、前缘有利相带和断裂联合控制,能规模成藏,潜力巨大,是对全球连续型油气藏勘探与研究的重要补充。当前勘探程度较低的黄羊泉扇、玛东扇和夏盐扇展布区值得重点考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4. 三角洲沉积模式的新认识
    金振奎, 何苗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5): 443-446.  
    摘要214)      PDF(pc) (412KB)(734)    收藏
    水槽实验和三角洲现代沉积考察发现,三角洲前缘中并不发育水下分流河道,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延伸到湖(海)平面处就消失了,三角洲前缘的砂体通常呈席状和扇状,而非条带状,这些都与传统的认识有所不同。扇三角洲沉积模式与河流三角洲有很大不同,不能套用河流三角洲的沉积模式来研究扇三角洲。洪积扇和扇三角洲平原上均发育2 种地貌单元,即河道及河道间,两者都为砂砾岩沉积,并没有沉积泥岩的环境。与砂砾岩互层的泥岩不是在洪积扇沉积时沉积的,而是洪积扇退缩时期的扇前和扇间沉积,或是洪积扇废弃时期的沉积。至于扇三角洲前缘,主要是河道和片流带入的砂砾沉积,河道带入的砂砾形成河口坝,片流带入的砂砾形成“水下片流浅滩”,两者连片形成席状砂砾岩,与扇三角洲平原砂砾岩连为一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5. 新疆北部石炭系划分
    赵治信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4): 478-482.  
    摘要219)      PDF(pc) (288KB)(723)    收藏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讨论了新疆北部泥盆系与石炭系界线和石炭系内部界线,认为也列莫顿组、白鱼山组和哈拉阿拉特组等是跨上、下石炭统的地层单元;重点讨论了洪古勒楞组、和布克河组、根那仁组、黑山头组的相互关系,提出用黑山头组替代和布克河组、根那仁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6. 准噶尔盆地南缘清水河组储集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司学强, 袁波, 郭华军, 徐洋, 陈能贵, 彭博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1): 38-45.   DOI: 10.7657/XJPG20200106
    摘要387)   HTML13)    PDF(pc) (6429KB)(722)    收藏

    准噶尔盆地南缘四棵树凹陷白垩系清水河组底部砂岩储集层获得了日产千方的高产油气流,证明该套储集层是一套优质储集层。在对多条露头剖面和多口钻井资料分析基础上,利用偏光显微镜、孔渗分析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实验仪器,对清水河组砂岩样品开展了岩石矿物、物性、孔隙结构等方面的分析,并结合埋藏史开展成岩演化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清水河组砂岩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储集层杂基含量不高,胶结物含量中等,剩余粒间孔发育;清水河组砂岩储集层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压实作用是主要减孔作用。综合分析认为,清水河组优质储集层的形成受控于早期长期浅埋晚期快速深埋、裂缝发育以及地层异常高压3个关键因素,早期长期浅埋晚期快速深埋的埋藏方式有助于储集层原生孔隙的保存;粒内微裂缝和层理缝共同发育有助于砂岩储集层中高效渗流通道的形成;地层异常高压有助于粒间孔的保存及裂缝的开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7. 地层原油组成差异对高压物性参数的影响
    李爱芬,王守龙,吕 姣,江凯亮,李旭光
    null    2014, 35 (3): 1-1.  
    摘要109)      PDF(pc) (300KB)(720)    收藏
    地层油高压物性参数主要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而地层油自身的组成也对其有着重要影响。对S48井、G942井和F154井的地层油进行了一系列的高压物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气油比,原油含蜡量越高,地层油泡点压力越高,体积系数越大;当压力高于泡点压力时,原油含蜡量越低,溶解气量越多,地层油体积系数和密度受压力的影响越显著;含蜡量越高,体积系数和密度受压力的影响越小。含蜡量高的地层油溶解天然气后的降黏效果明显好于含蜡量低的地层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8. 塔里木盆地皮山破火山口构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张长建,刘少杰,罗少辉,王明
    null    2016, 37 (3): 1-1.   DOI: 10.7657/XJPG20160306
    摘要161)      PDF(pc) (300KB)(719)    收藏
    基于破火山口理论结合地震相-岩相解释及构造演化,查明了皮山破火山口的构造形态,阐述了破火山口构造对白垩系油藏的影响。研究认为,皮山大型复式破火山口构造形成于海西运动晚期,其形态为直径25 km的圆形,塌陷深度近1.5 km;火山物质沿环形断裂呈中心式和裂隙式喷发,岩浆房抽空引发大幅度碎块式塌陷;火山喷发相、湖相及白垩系角砾岩岩相呈环形对称分布;塌陷构造区发育内倾环形正断裂、外倾环形逆断裂,中心穹窿构造区发育高陡发散状逆断裂,指示复式破火山口首次喷发、塌陷、复活的完整过程。皮山破火山口构造控制了白垩系储集层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9. 陇东地区长7段致密储集层裂缝特征及定量预测
    宿晓岑, 巩磊, 高帅, 周新平, 王兆生, 柳波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2): 161-167.   DOI: 10.7657/XJPG20210205
    摘要603)   HTML12)    PDF(pc) (3650KB)(708)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储集层致密,裂缝发育程度是影响其油气分布和单井产能的主要因素。通过露头剖面、岩心、铸体薄片及成像测井等资料,对长7段储集层裂缝的分布特征进行定量表征,明确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并结合岩石力学测试和数值模拟,对裂缝分布进行定量预测。研究区长7段储集层主要发育高角度构造裂缝,矿物充填性较差,有效裂缝发育,宏观裂缝平均线密度为0.31条/m。微观裂缝平均面密度为0.25~0.50 μm/μm2,平均孔隙度为0.32%,增加了致密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并沟通了粒间和粒内孔隙,增强了孔隙连通性。研究区主要发育4组裂缝,分别为北东—南西向、北西—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其中北东—南西向裂缝最为发育。裂缝主要发育在能干性强的岩石力学层内,并终止于岩性界面或层理面,裂缝高度主要分布在5~20 cm,最大可达110 cm。岩石中脆性矿物含量越高、颗粒越细、岩石越致密、岩层厚度越小,裂缝发育程度越高。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对陇东地区长7段裂缝的分布规律进行定量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一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0. 克拉2气田水侵规律及模式
    吴永平, 杨敏, 李明, 孙勇, 张永宾, 王好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3): 302-306.   DOI: 10.7657/XJPG20190607
    摘要562)   HTML16)    PDF(pc) (1338KB)(703)    收藏

    克拉2气田是中国探明储量最大的整装超高压干气气藏,2010年以来该气田因地质原因,先后有7口井出水,使气田长期稳产面临极大风险,深化气田的水侵规律认识,确定其水侵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对克拉2气田水侵总体特征进行分析,确定西南部、北部、中部和东部4个不同水侵模式区域。针对不同区域的见水井,分别对井旁断裂发育程度、高渗条带与隔夹层匹配关系和距边底水距离进行分析,明确水侵主控因素;通过断层封堵性评价、动态追踪试井和套后饱和度时间推移对比,确定主要来水方向;结合生产动态特征和地质模型历史拟合,落实见水井的水侵模式,将单井水侵模式划分为底水纵窜横侵型、边水横侵型和底水上侵型3种类型。通过数值模拟,对未见水井进行水侵模式预判,并针对不同的水侵特点,提出具体防水治水开发对策,以保障克拉2气田持续高效开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1. 塔里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田在艺, 柴桂林, 林梁
    新疆石油地质    1990, 11 (4): 259-275.  
    摘要847)      PDF(pc) (2136KB)(703)    收藏
    塔里木盆地位于亚洲中部,其基底由太古界、元古界深变质的结晶岩块组成。其北为中亚—蒙古褶皱带,其南为昆仑山褶皱带。就地史分析,塔里木盆地可分为前地台期、地台期和盆地期;就区域构造特征,盆地可划分为山前坳陷、盆地内部隆起与凹陷和盆地边缘逆冲断隆三种不同类型构造单元。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多旋回大型克拉通断—坳陷叠加含油气盆地,属压性构造,并伴随强烈的压扭性平移断层。中新生界为陆相沉积序列和块断结构,与北美A型消减有关的“前渊”沉积序列和构造式样不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2. 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现状与勘探方向
    李 欣,李建忠,杨 涛,闫伟鹏,郭彬程,吕维宁,陈晓明
    null    2013, 34 (2): 1-1.  
    摘要171)      PDF(pc) (300KB)(702)    收藏
    渤海湾盆地勘探程度相对较高,与美国对比,该盆地勘探处于储量稳定增长阶段后期,仍具备深化勘探的资源潜力。深入分析后认为,碎屑岩、深潜山和潜山内幕等常规油气藏依然是实现储量、产量稳定增长的重要勘探领域;同时致密砂岩、湖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量分别为15×108~18×108 t和12×108 t,致密砂岩气资源量为6.3×1012 m3,这些非常规油气藏将是未来重要的勘探接替领域。现阶段应立足常规油气藏、探索非常规油气藏,从而实现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3. 七种递减曲线的特性研究
    俞启泰
    新疆石油地质    1994, 15 (1): 49-56.  
    摘要365)      PDF(pc) (459KB)(699)    收藏
    介绍了七种递减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应用广义递减曲线标准国版对这些递减曲线的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后表明:①Arps递减曲线既有产量递减公式,又有累积产量解析式,因此使用方便,递减类型清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广义递减曲线具有广泛的代表性;②Komltob值和Matthews递减曲线相当于Arps递减曲线n=0.5的情况,适用于水驱和重力驱油田;③Joshi递减曲线相当于Arps递减n=0,即指数递减的情况;④Logistic和Gomperts递减曲线不符合Arps递减,它们都处于Arps递减n<0的范围中。它们适用于低粘度的水驱油田;⑤Weible递减曲线变化范围和覆盖面极大,甚至可以包括Arps递减,但它只有产量递减表达式,而没有累积产量的解析式,因而限制了它的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4. 川中低缓构造成因
    秦启荣, 苏培东, 李乐, 刘莉萍
    新疆石油地质    2005, 26 (1): 108-111.  
    摘要159)      PDF(pc) (2745KB)(696)    收藏
    将川中地区构造特征与四川盆地区域构造背景相结合,探讨了川中地区构造的成因,认为,川中地区构造是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在四川盆地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由基底构造和性质的差异所派生出的局部应力作用而形成;构造的形成可分为喜马拉雅运动早期的南北向挤压作用和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的北东-南西向压扭作用两个阶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5. 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现场试验进展和启示
    魏兵, 张翔, 刘江, 蒲万芬, 李一波, 王晓超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4): 495-505.   DOI: 10.7657/XJPG20210415
    摘要483)   HTML21)    PDF(pc) (957KB)(693)    收藏

    通过详细梳理近年来国内外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现场实施案例,分析了各类开发方式的效果,总结了现场试验中发现的问题及得到的启示。从国内外现场试验的结果来看:注气(CO2和天然气)是目前主流的开发方式;多数先导性试验取得了成功,原油采收率可提高3%~30%;实验室模型过于理想化,与现场试验效果差异较大甚至相悖;裂缝干扰和窜流导致能量波及不均衡,是部分先导性试验失败的根本原因。因此,如何协调裂缝“利用和治理”的矛盾,明确致密基质与裂缝间的“质”换机制,通过现场经验指导并优化实验室研究等是中国致密油藏开发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此外,应进一步优化致密油藏资源评价方法,加大对油气行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促进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理论与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6. 油田合理储采比界限预测方法
    王禄春, 赵鑫, 李金东, 孙志杰, 薛睿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3): 355-358.   DOI: 10.7657/XJPG20200316
    摘要401)   HTML6)    PDF(pc) (415KB)(693)    收藏

    为了评价油田目前的储采状况是否合理,根据储采比定义、产量递减率与产液量的关系、产量递减率与含水率的关系,建立了储采比与产液增长率、含水率上升值以及储采平衡系数的关系,预测不同开发方式下储采比变化趋势。此外,建立了理想状况下不同年份储采比变化公式和合理储采比界限预测图版,结合油田开发实际,将油田开发到极限含水率时的储采比分为合理、相对合理、不合理和极不合理4类,通过油田开发到极限含水率时的合理储采比范围,确定合理储采比界限。对某开发区块A进行计算,假设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在含水率达到96.2%时,储采比降至负值,说明目前的储采比偏低,确定合理储采比界限约为8.2.为确定油田合理储采比界限提供了新的参考,通过评价油田目前储采状况合理性,为开发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7. 中国侏罗系岩相古地理与含油气远景
    田在艺, 万仑昆
    新疆石油地质    1993, 14 (2): 101-116.  
    摘要179)      PDF(pc) (1278KB)(690)    收藏
    本文根据中国大地构造环境、古地理轮廓、沉积岩相与地层层序特征研究了我国侏罗系的分布、层序及岩相,并分析了我国侏罗系的含油气地质条件。作者以贺兰山—龙门山—康滇隆起—哀牢山为界将中国侏罗纪沉积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北东、北北东向的断陷盆地群为主,西部则以近东西向的山间盆地为主。侏罗纪早期东部沿海一带为太平洋的一部分,东部内陆区为裂谷型断陷—坳陷和内陆坳陷型盆地;西部的西藏区为海相沉积区,新疆为内陆沉积区,其他区为山间盆地沉积区。侏罗纪晚期,由于东部陆壳继续抬升,太平洋板块向大陆俯冲,使得中国东部火山活动非常剧烈,在盆地中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岩层或火山—沉积岩层。中国西部西藏地区仍为海域,但范围缩小。其余沉积盆地由于地壳上升和长期沉积而变浅,沉积了一套红色碎屑物质。作者在分析了侏罗纪的构造环境和沉积条件后指出,侏罗系不但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成煤层系,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含油气层系,有着广阔的含油气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8. 天然气藏中硫化氢成因研究进展
    赵兴齐, 陈践发, 张晨, 吴雪飞, 刘娅昭, 徐学敏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5): 552-556.  
    摘要238)      PDF(pc) (259KB)(688)    收藏
    目前普遍认为天然气藏中硫化氢主要为生物硫酸盐还原(BSR)、硫酸盐热化学还原(TSR)和含硫化合物热裂解等成因。一般认为,天然气中高含硫化氢是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的结果。从气藏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等方面,可以找到气藏发生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后的许多证据,根据这些证据,可以很好地判断气藏是否发生过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尽管对天然气藏中硫化氢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认识的问题,如硫化氢的成因机理、分布规律、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硫化氢与油气的关系,以及硫化氢形成的主控因素等。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硫化氢天然气成因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人们对硫化氢天然气的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9. 中阿拉伯盆地Khuff—Sudair组油气藏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贾小乐1,何登发1,童晓光2,王玉梅3a,贾爱婷3b,陶亲娥3c
    null    2014, 35 (3): 1-1.  
    摘要129)      PDF(pc) (300KB)(684)    收藏
    Khuff—Sudair组油气成藏组合是中阿拉伯盆地重要的油气成藏组合。通过对该成藏组合古地理演化、烃源岩、储集层、盖层、成藏过程和模式的分析认为,下志留统Qusaiba段烃源岩于中侏罗世卡洛夫期开始生油,早白垩世土仑期开始生气;生成的油气通过断层、裂缝垂直运移和上覆地层砂岩水平运移到上二叠统Khuff组储集层内;下三叠统Sudair组提供了有效的区域盖层;由于石油的生成和排烃早于圈闭的形成,所以很难聚集成藏,而天然气的生成和排烃时间与圈闭的形成时间一致,所以天然气在基底活动形成的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目前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田North-South Pars气田特有的Khuff—Sudair组油气成藏组合是中阿拉伯盆地今后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0. 准南逆冲褶皱带逆冲断层构造活动与油气运聚
    杨 庚,李 伟,李本亮
    null    2012, 33 (5): 1-1.  
    摘要109)      PDF(pc) (300KB)(683)    收藏
    准噶尔盆地南缘逆冲褶皱带为新生代以来一直活动的逆冲构造带,因此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必须以此为重点而非古逆冲带。据地面地质、地震和钻井数据分析,准南逆冲带的逆冲断层倾角主要集中在30°±5°和50°±5°. 应力分析表明,主压应力与断层为30°±5°夹角,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比最小,表明存在最大的流体压力,断层周围的流体沿着最大主应力方向发生流动,断层成为流体运移的通道。而为主压应力与断层倾角在50°±5°夹角时,断层重新活动需要更高的流体压力,导致断层封闭性相对较好。准南逆冲褶皱带在构造挤压作用下逆冲断层向北扩展,作为断层滑脱面的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泥岩形成更高的构造超高压,同时造成安集海河组之下紫泥泉子组砂岩水平渗透性远大于垂直方向渗透性,可以发育有利储集层,成为南缘地区主要勘探目的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1. 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地壳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
    张景廉, 石兰亭, 卫平生, 张虎权, 陈启林, 李扬鉴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2): 272-278.  
    摘要148)      PDF(pc) (537KB)(683)    收藏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性质、基底断裂带分布、盆地巨厚白云岩分布,以及膏盐(特别是钾盐)和大量金属热液矿物,认为盆地曾有地幔流体的强烈活动。对鄂尔多斯盆地及西缘盆地(银川盆地、六盘山盆地)的深部地壳结构的研究表明,尽管鄂尔多斯盆地深部没有中地壳低速层,但银川盆地、六盘山盆地中地壳广泛发育低速高导层。地幔流体在银川盆地的中地壳低速高导层发生费托合成生成天然气;而在六盘山盆地的中地壳低速高导层发生费托合成生成石油。中生代晚期发生了强大的构造挤压推覆作用,中生界石油沥青的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古生界天然气的碳、氢同位素特征均表明有地幔流体的参与。根据这一模式推测,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生物礁(白云岩为储集层,膏盐为盖层)是未来寻找大气田的主要靶区;盆地北部伊盟隆起的东胜地区深部中地壳有低速高导层,因此东胜砂岩铀矿下部可能有大油气田。最近,伊盟隆起中元古界钻遇天然气,表明了盆地北部基岩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2. 玛湖凹陷源上砾岩大油区形成分布与勘探实践
    支东明1a,唐勇1b,郑孟林1b,郭文建1b,吴涛1b,邹志文2
    null    2018, 39 (1): 1-1.   DOI: 10.7657/XJPG20180101
    摘要287)      PDF(pc) (300KB)(678)    收藏
    综合物探、地质、钻探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大油区发现过程进行了系统总结,通过油藏解剖及上乌尔禾组、百口泉组储盖组合整体研究,完善了研究区成藏模式,指导了夏子街、克拉玛依、中拐、夏盐等百口泉组和上乌尔禾组沉积扇体油气勘探的整体突破,发现了北部百口泉组、南部上乌尔禾组2大油区。认为上乌尔禾组和百口泉组沉积期的大型斜坡构造背景,下二叠统风城组优质碱湖烃源岩,2大不整合面之上叠置连片分布的砾岩体,以及高陡断裂等是玛湖凹陷大油区形成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期退积型砾岩体搭接连片大面积分布岩性油气藏群成藏模式。玛湖凹陷大油区勘探发现过程和成藏模式的建立,对该区中二叠统、深部石炭系—下二叠统的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3. 三塘湖盆地中—下侏罗统煤层甲烷风化带划分
    王琼, 杨曙光, 王刚, 许浩, 任鹏飞, 董文洋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3): 261-268.   DOI: 10.7657/XJPG20200302
    摘要493)   HTML9)    PDF(pc) (1788KB)(678)    收藏

    以三塘湖盆地中、低煤阶煤层含气量和主要气体成分为基础,结合盆地构造、沉积及水文地质特征,对汉水泉凹陷和条湖凹陷煤层甲烷风化带进行了划分,并对库木苏凹陷、马朗凹陷、淖毛湖凹陷和苏鲁克凹陷煤层甲烷风化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三塘湖盆地甲烷风化带深度为400~1 000 m. 由于受东北冲断隆起带的影响,三塘湖盆地北部甲烷风化带浅于南部。沉积方面,盆地东部淖毛湖凹陷、马朗凹陷和条湖凹陷深湖—半深湖和辫状河三角洲成煤环境优于盆地西部汉水泉凹陷和库木苏凹陷扇三角洲成煤环境,盆地东部甲烷风化带普遍浅于西部;水文地质方面,条湖凹陷和马朗凹陷中开启性局部滞留水文地质单元形成的甲烷风化带浅于其他凹陷封闭性弱径流水文地质单元的甲烷风化带。初步预测马朗凹陷北部为下一步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优势区块,条湖凹陷北部为下一步煤系气勘探开发的优势区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4. 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方法综述
    程顶胜
    新疆石油地质    1998, 19 (5): 428-432.  
    摘要216)      PDF(pc) (206KB)(675)    收藏
    烃源岩的成熟度是烃源岩评价中最重要的问题。从有机岩石学的学科发展历史及当前研究趋势出发, 阐述了有机岩石学评价的三大光学手段———透射光、反射光及荧光在评价烃源岩成熟度方面的应用效果, 并指出了不同光学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存在问题以及需要加强和深化的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5. 塔里木盆地寒武一奥陶系古岩溶特征与油气分布
    康玉柱
    新疆石油地质    2005, 26 (5): 472-480.  
    摘要148)      PDF(pc) (1279KB)(672)    收藏
    塔里木盆地寒武一奥陶系分布广、厚度大。由于多期构造运动及沉积体系自身的特征使古岩溶十分发育。古岩溶的纵、横向分布控制着油气分布。目前已发现十多个大、中型油气。田从古岩溶发育的期次、岩溶的分布及其类型、古岩溶成因、岩溶储集特征及控油作用等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塔里木盆地寒武一奥陶系是寻找大油气田的重要层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6. 页岩与煤岩等温吸附模型对比分析
    赵天逸,宁正福,曾 彦
    null    2014, 35 (3): 1-1.  
    摘要125)      PDF(pc) (300KB)(665)    收藏
    采用Freundlich经验公式、Langmuir模型、扩展的Langmuir模型、Toth吸附模型和Langmuir-Freundlich吸附模型等5 种单组分模型对煤与页岩CH4吸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别检验了实验数据的拟合程度。结果表明,无论是煤岩还是页岩,三参模型拟合度均高于二参模型。二参模型中,Langmuir 模型对煤岩与页岩拟合精度较高,约是Freundlich经验公式模型的8倍以上。三参模型拟合精度都很高,其中对于页岩来说,Langmuir-Freundlich模型在平均温度下的拟合度最好,扩展的Langmuir模型拟合度较差;对于煤岩来说恰恰相反,扩展的Langmuir模型拟合度最好,而Langmuir-Freundlich模型拟合度较差。总体来看,页岩与煤岩分别对Langmuir-Freundlich模型、扩展的Langmuir模型拟合最好,Freundlich经验公式拟合最差。研究结果对煤岩与页岩等温吸附模型的精确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7. 电成像测井在复杂砂砾岩储集层岩性识别中的应用——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百口泉组为例
    罗兴平1,庞旭2,苏东旭1,芦慧1,张妮1,王刚1
    null    2018, 39 (3): 1-1.   DOI: 10.7657/XJPG20180313
    摘要138)      PDF(pc) (300KB)(664)    收藏
    针对常规测井资料分辨率低、易受油气影响、难以有效反映砂砾岩粒径大小的问题,本文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百口泉组砂砾岩储集层为例,提出一种利用电成像测井自动识别复杂砂砾岩储集层岩性的方法。首先按粒级差异,将砂砾岩分为泥岩、砂岩、细砾岩、小中砾岩和大中砾岩;利用岩心刻度测井,分析总结了不同岩性的电成像测井特征;以图像处理技术为支撑,从电成像测井静态图像入手,通过图像灰度转化、构建灰度共生矩阵,计算砂砾岩岩性样本的对比度、相关度、熵、均匀度和能量5个特征值;依据多元统计学知识,利用贝叶斯判别分析法建立了泥岩、砂岩、细砾岩、小中砾岩及大中砾岩的岩性判别函数,进而对岩性进行判别。结果表明,电成像测井判别的岩性与岩心对比符合程度高,识别效果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8. 阿根廷内乌肯盆地演化及其石油地质特征
    秦雁群, 邓宏文, 李潇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6): 696-698.  
    摘要254)      PDF(pc) (317KB)(663)    收藏
    阿根廷内乌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可分为同裂谷期(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后裂谷期(早侏罗世-早白垩世)和前陆期(晚白垩世-新生代)等3 个阶段。同裂谷期主要发育河流相、湖泊相和火山碎屑沉积物;后裂谷期发育2 个较大的海进-海退旋回,下部旋回以湖相、海相沉积为主,上部旋回主要发育河流三角洲相沉积;前陆期以压性机制为主,发育了海相、陆相沉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其中,最主要烃源岩位于Vaca Muerta 组;主要产层是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砂岩和灰岩;侏罗系及其以下盖层多为区域性的,其上盖层多为半区域性的。盆地内石油主要分布于盆地周边,天然气集中于盆地中心,以构造-地层复合型油气藏为主。盆地西部逆掩带以及盆地东部周缘重油分布带是有利勘探区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9. 川东大猫坪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集层预测
    丁传奇, 周路, 钟克修, 吴勇, 钟斐艳, 刘怡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2): 164-171.   DOI: 10.7657/XJPG20200205
    摘要384)   HTML5)    PDF(pc) (5209KB)(663)    收藏

    四川盆地东部大猫坪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呈环带状分布,单个生物礁规模小且埋藏深,纵向上多期次叠置,其储集层非均质性强,预测难度较大。针对生物礁储集层内部地震波同相轴振幅偏弱、反射空白和杂乱的特点,在井震标定和正演模型建立生物礁地震响应特征基础之上,通过聚类分析对礁体敏感的多种地震属性融合波形,预测生物礁分布,以过生物礁的等时地震振幅切片为约束,利用基于S变换的频谱分解振幅切片识别生物礁边界。分频与波形聚类组合方法识别的生物礁边界更为准确,得到的生物礁内部特征更加精细,与研究区钻井结果符合程度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0. 用相对渗透率曲线建立水平井采液、吸水指数经验公式
    王陶, 朱卫红, 杨胜来, 白秋燕, 李冀平, 吴敏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2): 235-237.  
    摘要190)      PDF(pc) (210KB)(661)    收藏
    塔里木盆地 HD 油田薄砂岩油藏为 2 层产油层,属于超深、超薄的中低渗层状边水油藏,采用双台阶水平井注水开发。利用相渗曲线,建立该特殊油藏水平井采液(油)指数、吸水指数随含水变化的经验公式,经现场生产及测试资料验证,符合程度较高,对预测该油藏水平井注采能力、合理调整注采关系、提高水驱采收率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1. 阿尔金斜坡地区上、下油砂山组沉积相分析
    戴林, 纪友亮, 刘成鑫
    新疆石油地质    2005, 26 (2): 172-174.  
    摘要163)      PDF(pc) (883KB)(660)    收藏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斜坡地区上、下油砂山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分析了冲积扇相、河流一泛滥平原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泊相等几种类型沉积相特征。并按识别出的4个二级层序,推测了古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总结了由于构造抬升造成的新近系湖盆演化和向东迁移规律。结合古构造、古气候、物源供给等分析了阿尔金斜坡地区上、下油砂山组沉积相演化的控制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2. 中国油砂资源分布及勘探开发前景
    薛成, 冯乔, 田华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4): 348-350.  
    摘要203)      PDF(pc) (209KB)(660)    收藏
    中国油砂资源非常丰富,储量位居世界第5位,资源潜力很大,可能是今后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油砂资源在各含油气盆地中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4类盆地中:西部挤压盆地,东部裂谷盆地,中部过渡型盆地及南部山间盆地;其中,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羌塘盆地、柴达木盆地、松辽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7个盆地中油砂资源量巨大,是未来我国油砂资源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3. 21世纪中国油气资源远景
    翟光明
    新疆石油地质    2002, 23 (4): 271-278.  
    摘要107)      PDF(pc) (1258KB)(660)    收藏
    由于发育大量不同类型中生界和新生界的沉积盆地,中国大陆应赋存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中国沉积盆地都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不同类型盆地叠加,因此使中国石油勘探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按照最保守的估计,中国的原油剩余可采储量可以一直开采到2063年,而天然气则可以延续至22世纪。目前,中国大部分的盆地基本处于勘探的早-中期阶段,中国未来主要的勘探领域有前陆盆地、古隆起及大型隆起周围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古生界海相油气藏和渤海湾地区浅层次生油气藏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对石油工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革命性的,只要坚持持续勘探,中国石油工业一定会取得不断的发展,为此,提出了尽快开展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加强综合研究,解决关键技术及工艺,应用综合勘探技术,建立和运用风险勘探观点的五项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4. 哈萨克斯坦板块准噶尔板片演化探讨
    吴庆福
    新疆石油地质    1985, 6 (1): 11-22.  
    摘要67)      PDF(pc) (972KB)(655)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5. 水平井裸眼分段压裂技术及现场应用
    路艳军1,杨兆中1,李小刚1,黄军平2,张世德2
    null    2014, 35 (2): 1-1.  
    摘要120)      PDF(pc) (300KB)(655)    收藏
    水平井裸眼分段压裂技术由于施工简单、作业效率高而被广泛应用于低孔、低渗、低压油气藏的水平井增产改造中。水平井裸眼分段压裂的关键是裸眼完井工具,其中封隔器、滑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水平井裸眼分段压裂的完井工具结构及原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水平井裸眼压裂起裂模型,推导出水平井裸眼完井起裂的计算公式,并通过管柱摩阻公式、孔眼摩阻公式和静液柱压力公式计算压裂施工时的井口施工破裂压力,得出实际施工曲线中的破裂压力与理论破裂压力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最后通过现场实例计算了水平井裸眼分段裂缝起裂压力,并分析了影响滑套打开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6. 构造活动对冲积扇及其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三叠系冲积扇为例
    印森林1,唐勇2,胡张明3,吴涛2,张磊2,张纪易1
    null    2016, 37 (4): 1-1.   DOI: 10.7657/XJPG20160403
    摘要130)      PDF(pc) (300KB)(654)    收藏
    构造活动与冲积扇砂砾岩体的耦合关系,是构造沉积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沿断裂带发育了大面积冲积扇砂砾岩体油气藏,因此,研究断裂带构造活动对冲积扇发育及其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开展了构造控制下冲积扇砂砾岩体展布特征研究;结合油气成藏资料开展了构造控制下冲积扇砂砾岩体油气成藏模式的研究。冲积扇叠置样式与同生断层的活动关系密切,同生断层控制下扇体具有3种典型的分布样式,即正梳状断层组合控制下形成的溯源退积式冲积扇、反梳状断层与交叉状断层控制下形成的侧向叠覆式冲积扇和垂向叠覆式冲积扇、前展式断层控制下形成的进积式冲积扇。构造活动对冲积扇形成过程中的物源、地形及气候影响明显。这些因素综合控制了不同构造位置冲积扇砂砾岩体的发育情况及其内部的沉积序列差异性。冲积扇砂砾岩油气藏是构造和岩性综合作用形成的,具有一扇一藏、一扇多藏和多扇一藏的成藏特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7.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走滑断裂系统特征及其控油作用
    邬光辉, 成丽芳, 刘玉魁, 汪海, 曲泰来, 高力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3): 239-243.  
    摘要195)      PDF(pc) (611KB)(653)    收藏
    用新三维地震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中发育的走滑断裂系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认为,研究系统中主要发育着花状构造、雁列构造、拉分地堑、辫状构造、剪切断裂带等多种构造样式。晚加里东–早海西运动期受阿尔金地区强烈的斜向碰撞挤压作用,在塔中地区形成一系列北东向的左旋走滑断裂;晚海西运动期受控南天山洋的斜向闭合拼贴作用,在塔北隆起轴部发育北东东向的压扭断裂,在塔北隆起南缘发育近南北向右旋走滑断裂;印支–燕山运动期受阿尔金走滑作用,在塔东发育左旋压扭断裂;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受西昆仑–帕米尔斜向挤压,在巴楚地区发育压扭–走滑断裂。走滑断裂形成演化具有多期性、断裂发育具有继承性与区段性。走滑断裂对碳酸盐岩储集层具有强烈的改造作用,走滑断裂破坏早期古油藏,是晚期油气运聚的主要通道,走滑断裂带造成油气分布的区段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8. 准噶尔盆地中—下二叠统页岩油地质特征、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
    支东明a,宋永b,何文军b,贾希玉b,邹阳b,黄立良b
    null    2019, 40 (4): 1-1.   DOI: 10.7657/XJPG20190402
    摘要291)      PDF(pc) (300KB)(652)    收藏
    准噶尔盆地中—下二叠统发育盆地最重要的烃源岩,以陆相咸化湖盆多源混合细粒沉积为主,具备良好的页岩油形成条件,在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已形成10亿吨级页岩油储量规模区。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结合现有勘探地质资料,系统梳理盆地中—下二叠统页岩油重点有利区地质特征。同时,对标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地质特征,分析已有良好苗头的玛湖凹陷风城组、五彩湾—石树沟凹陷平地泉组页岩油勘探潜力,探讨盆地页岩油下一步勘探方向。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中—下二叠统滨浅湖—半深湖相泥质、白云质、凝灰质多源细粒混合沉积,不仅形成优质烃源岩,同时发育致密背景下的“甜点”储集层,纵向上源储叠置、频繁互层的有利成藏组合,奠定了盆地中—下二叠统页岩油富集的基础,具有邻源供烃、自生为辅、原位聚集的典型陆相页岩油特征。盆地页岩油极限可探明总资源量为27.25×108 t. 玛湖凹陷风城组地质条件相对优于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是盆地页岩油接替的主攻领域;五彩湾—石树沟凹陷平地泉组页岩油地质条件相对较差,仅能作为远景勘探领域;此外,博格达山前芦草沟组、阜康—东道海子凹陷斜坡区平地泉组是潜在页岩油勘探领域,现阶段需夯实地质综合研究基础,超前做好地质认识和技术储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9. 波斯湾盆地Arab组—Hith组成藏组合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
    李浩武1,童晓光2,王建君1,温志新1,张永军3
    null    2014, 35 (5): 1-1.  
    摘要146)      PDF(pc) (300KB)(651)    收藏
    Arab组—Hith组成藏组合为波斯湾盆地重要的成藏组合之一,侏罗系Arab组碳酸盐岩储集层和Hith组层间硬石膏是成藏组合的基本储盖要素。侏罗系Tuwaiq Mountain组、Hanifa组和Diyab组烃源岩为该成藏组合提供了绝大部分的烃类,烃源岩有机质含量高,在始新世中晚期大面积成熟生油,此时阿尔卑斯构造运动Ⅰ幕已形成众多圈闭,油气生成之后即可直接运移至圈闭中。Arab组储集层分布面积广,以颗粒灰岩为主,成岩阶段早期原生孔隙破坏少,后期普遍经受白云岩化和淋滤作用,储集层物性优越。Hith组硬石膏厚度大,分布面积广,遭受断层的破坏程度较弱,油气很少能穿越它进入上部储集层,仅在相变尖灭带或大型断裂处造成油气垂向逸散。由于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大多属近源成藏,油气侧向运移的距离短,最有潜力的区域为侏罗系台内盆地分布区,Arab组储集层的油气丰度主要取决于Hith组盖层的封盖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0. 克拉苏构造带克深区段盐下构造样式
    侯贵廷1,孙帅1,郑淳方1,唐雁刚2,周露2,莫涛2
    null    2019, 40 (1): 1-1.   DOI: 10.7657/XJPG20190103
    摘要162)      PDF(pc) (300KB)(650)    收藏
    对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的勘探开发发现,裂缝发育具有上下分带的特征,很可能受背斜中和面的控制,现有的断层相关构造的划分模型难以解释裂缝的垂向分带性,需要重新建立构造样式的划分方案。以克拉苏构造带克深区段为研究区,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以断背斜翼间角为主要要素、结合断层的组合形态,重新建立克拉苏构造带克深区段的盐下构造样式。研究结果表明,克深区段的构造样式依据翼间角的大小分为平缓褶皱和开阔褶皱两大类;结合断层组合形态,平缓褶皱细分出同冲、背冲和反冲平缓褶皱,开阔褶皱细分出同冲和背冲开阔褶皱。克深断裂以北的构造是开阔褶皱和平缓褶皱组合的叠瓦状断背斜,克深断裂以南的构造均为平缓褶皱断背斜的叠瓦构造。裂缝的分布与翼间角密切相关,开阔褶皱的张裂缝带厚度和分布范围比平缓褶皱大得多,断层对其周缘的裂缝分布存在一定影响。构造样式的重新划分为进一步研究不同构造样式断背斜的裂缝发育特征和成因机制等提供了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