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1-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岛弧形态形成机制
    胡道雄,蔡明华,王保华
    2013, 34 (1):  1-1. 
    摘要 ( 464 )   PDF(300KB) ( 343 )  
    岛弧的形态是由于弧后盆地长轴方向岩石膨胀,导致弧后盆地轴线形变,推动岛弧向俯冲带方向弯曲,形成弧状岛弧。弧后盆地长轴方向的岩石膨胀,是由于俯冲洋壳脱水,导致脱水带之上(弧后盆地长轴方向)陆壳底部熔化(底侵),形成拱形熔化面,导致熔化面之上的岩石差异化升温和差异化膨胀。弧后盆地长轴方向岩石膨胀长度与岛弧的弧度成正比,岛弧的弧长等于弧后盆地长轴的长度与岩石膨胀长度之和。根据岩石膨胀长度可以计算岛弧的偏移距离和弧长,反之,根据岛弧的偏移距离或弧长也可以计算岩石膨胀长度。根据岩石膨胀长度和岩性,可以推算出熔化面之上岩石的温度增加值、陆壳底部熔化(底侵)的厚度和弧后盆地的沉降深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奥陶系烃包裹体研究
    王招明1,张 鼐2,卢玉红1,房启飞3,陈瑞银2,张宝收1,鞠凤萍3
    2013, 34 (1):  1-1. 
    摘要 ( 51 )   PDF(300KB) ( 196 )  
    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奥陶系共有3期烃包裹体,第Ⅰ期烃包裹体代表一期高成熟稠油充注;第Ⅱ期烃包裹体代表一期中质成熟油气充注;第Ⅲ期烃包裹体代表一期高成熟轻质油气充注。第Ⅰ期由晚加里东运动期寒武系重质源油进入哈拉哈塘在哈601-2井、哈601-1井附近成藏;第Ⅱ期由晚海西运动期中上奥陶统原油进入整个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第Ⅲ期由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期调整的凝析-轻质油进入英买2地区及哈拉哈塘地区南部而成藏。3期油气充注和调整,形成了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现今油气性质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阜东斜坡头二段储集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研究
    常秋生a,万 敏a,孙自金b,王 睿b,王忠泉a,陈 洪a,郑 艺a
    2013, 34 (1):  1-1. 
    摘要 ( 62 )   PDF(300KB) ( 237 )  
    通过岩心及其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X-衍射等资料分析和沉积相研究,对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头屯河组二段砂岩的成岩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对储集层起破坏作用的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压溶和胶结作用,起建设性成岩作用的主要有溶蚀作用和早期黏土膜对石英次生加大及胶结物沉淀的抑制作用。综合分析成岩作用组合类型和演化序列,认为头屯河组二段砂岩的成岩演化主体处于早成岩B阶段晚期,部分进入中成岩A阶段早期。在建立成岩演化模式的基础上,划分出薄膜-孔隙型、富方解石胶结-孔隙型、富高岭石胶结-孔隙型、强压实和压溶型4种成岩相。成岩相类型受沉积微相、成岩流体性质及成岩流体活动性的控制,油气产能与成岩相类型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延长组下组合异常压力与油气分布
    范玉海1,2,屈红军2,王 辉1,2,冯杨伟2,李 敏2,郑艳荣2
    2013, 34 (1):  1-1. 
    摘要 ( 87 )   PDF(300KB) ( 287 )  
    利用声波时差等资料,通过平衡深度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151口探井的延长组下组合异常压力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综合探讨该地区异常压力与已发现油藏的分布特征及其油气运移聚集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研究区长7和长8油层组均有异常压力,长7油层组较下部长8油层组普遍高出8~12 MPa的异常压力,二者之间较高的异常压力差是油气向下运移的主要动力。在长8和长7油层组异常压力差低值背景下,该区已发现的大多数油藏分布在异常压力差高值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乌什凹陷东部中生界储集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雷刚林1,冉启贵2,唐雁刚1,李德江2,李 伟1,程宏岗2
    2013, 34 (1):  1-1. 
    摘要 ( 47 )   PDF(300KB) ( 263 )  
    据钻井岩心、薄片及物性分析资料认为,乌什凹陷中生界储集岩以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晶间孔为主,仅发育少量裂缝孔隙,总体上为中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集层。研究区内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以及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为储集层发育的优势岩相,而溶蚀作用是最重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以黏土填隙和颗粒支撑的砂岩是有利的储集层,沟通油源的大断层附近易形成有利的油气圈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物源交汇作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华庆地区长6段沉积期为例
    廖建波1,李智勇1,龙礼文1,杨金龙2,杨军侠2
    2013, 34 (1):  1-1. 
    摘要 ( 63 )   PDF(300KB) ( 296 )  
    应用地震、地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华庆地区的物源及源区母岩性质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后发现,研究区存在东北和西南2个物源。东北方向的阴山物源控制着整个华庆地区长6段的沉积体系展布,是主要物源,母源区的变质岩性质和快速堆积使得沉积区砂岩以长石和岩屑含量较高为特征,成分及结构成熟度较低。西南方向物源受控于秦祁褶皱带,在研究区内影响较弱,是次要物源,所形成的沉积岩成分及结构成熟度较高,石英含量高于长石。2大物源体系交汇于西南部的白马—五蛟一带,物源的交汇对沉积体系的分布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对水动能的影响导致在交汇区沉积相带分异不明显;不同的物源和沉积体系的交汇,对油气富集具有明显的分隔、控制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构造运动对巴什托普油气田成藏与分布的控制
    刘明义1a,邓宏文1a,姜正龙1b,王 荣1b,肖中尧2
    2013, 34 (1):  1-1. 
    摘要 ( 60 )   PDF(300KB) ( 183 )  
    新构造运动直接影响了塔里木盆地巴什托普地区中新世至今的油气晚期成藏与分布。针对巴什托普油田进行古构造恢复,结合4个构造活动幕次分析了油气成藏和分布规律,指出,不同构造活动幕期,圈闭面积、闭合高度高点等随着构造活动的剧烈程度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区内同一构造单元内不同圈闭发生此消彼长,圈闭发生改变并伴随油气的二次运移和重新分布;提出了以巴什托普油田为例的消长式汇合型成藏模式。通过古地貌恢复手段,结合构造运动幕次分析,研究油气圈闭形成及发育过程,这对于受幕式构造运动影响的油气聚集带的勘探和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石西油田侏罗系构造样式及其控油规律
    马立民1,李志鹏1,林承焰1,董 波2,卜丽侠3,崔 玲2
    2013, 34 (1):  1-1. 
    摘要 ( 56 )   PDF(300KB) ( 210 )  
    准噶尔盆地石西油田侏罗系构造特征和油气分布研究发现,大规模的差异隆升造成侏罗系引张,在形成披覆背斜的同时,背斜翼部转换带部位形成了张性正断裂,同时也是造成油气分布在构造相对低部位的重要因素。隆升过程中,相对隆起区的侏罗系在挤压作用下形成流体高势能区,导致断层开启时输导的油气难以进入圈闭成藏,隆升结束后断层封闭,遮挡沿斜坡带上倾方向运移的油气,从而使油气在相对低部位断层下降盘的圈闭内聚集成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中部1、3区块走滑断裂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秦 峰
    2013, 34 (1):  1-1. 
    摘要 ( 60 )   PDF(300KB) ( 250 )  
    在地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二维、三维地震资料分析后认为,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1、3区块发育走滑断裂体系。走滑断裂体系在剖面上呈花状构造,平面上具有雁列式、平行式排列特征。走滑断裂体系使研究区具有形成优质油藏的良好输导条件,因此,明确走滑断裂体系在研究区的分布及发育特征,对于加快非构造油气藏勘探、重新认识中部油气勘探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构造演化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王先德1,2,王如燕3a,王 群3b,杨发群4,王 伟1
    2013, 34 (1):  1-1. 
    摘要 ( 59 )   PDF(300KB) ( 237 )  
    依据大量地质、地震和钻井资料,再现了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构造沉积演化史,将其构造沉积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并认为不同演化阶段控制了凹陷的构造格局和地层沉积特征。凹陷下白垩统巴彦花群发育3套烃源岩和2套储集岩,烃源岩与储集岩平面上相互衔接,纵向互相叠置,为油气二次运移及聚集成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阜康断裂带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吴俊军,游利萍,杨和山
    2013, 34 (1):  1-1. 
    摘要 ( 91 )   PDF(300KB) ( 319 )  
    阜康断裂带位于准噶尔盆地博格达山山前,受海西、燕山、喜马拉雅等多期次构造运动叠加影响,其构造变形及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地质综合研究认为,早二叠世晚期博格达海槽开始闭合造山,形成了博格达山前中二叠统将军庙组沉积期前陆型箕状坳陷,之上的中二叠统平地泉组潟湖相白云质泥岩是该区的主力烃源岩;燕山运动期发生 3幕强烈运动,是阜康断裂带的主要改造期;喜马拉雅运动南北强大挤压应力使阜康断裂带下盘发育了冲断型类前陆盆地的箕状凹陷,上盘发生冲断推覆。3期强烈的构造运动,控制了该区的构造格局和油气成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卡拉麦里山南麓下石炭统松喀尔苏组岩性特征
    袁文贤,刘朝荣,彭希龄,赖世新,胡 斌,王 惠,杨建林
    2013, 34 (1):  1-1. 
    摘要 ( 61 )   PDF(300KB) ( 242 )  
    下石炭统松喀尔苏组分布于卡拉麦里山南麓复背斜南、北两翼,搞清松喀尔苏组的岩性特征及其与上下层位的接触关系,可为该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基础资料。东部双井子地区为陆相粗碎屑岩,与下伏的塔木岗组呈不整合接触;西部(老鹰沟东—五彩湾)为大套火山岩建造夹沉积岩。西部松喀尔苏组可分为下(C1sa,以火山岩为主)、上(C1sb,以沉积岩为主)2个亚组,2个亚组间呈整合接触。原五彩湾、尖山沟—沙丘河地区划为巴塔玛依内山组的地层应属松喀尔苏组下亚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次生孔隙型油气藏特征及其勘探前景
    张从侦,张越迁,牛志杰,罗新平,吾许克,王 峰
    2013, 34 (1):  1-1. 
    摘要 ( 80 )   PDF(300KB) ( 247 )  
    依据油气的储集空间和孔隙成因类型提出了次生孔隙型油气藏的概念。认为以暗色泥岩为主的沉积组合和火山碎屑物质,成岩期间生成的沸石类、碳酸盐类矿物是形成次生孔隙型油气藏的地质基础和必备条件,溶蚀开启孔隙和“共成熟型”圈闭是形成此类油气藏的关键和保障。此类油气藏居凹分布,油源丰富,就地或就近运移,自生自储或就地储集,储量规模大,将成为油气勘探新的领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美丽气田石炭系火山机构与大型天然气藏
    张 勇1,唐 勇2a,查 明1,陈丽艳2b,孔玉华2a,陈中红1
    2013, 34 (1):  1-1. 
    摘要 ( 92 )   PDF(300KB) ( 245 )  
    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大气田石炭系古火山机构与天然气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研究区发育3个中心式地下古火山机构,其喷发中心分别位于滴西8井区、滴西27井区和滴西10井区。地下古火山机构中,近火山口次火山岩和近源相熔岩的储集性能较好、断裂较发育,其构造部位相对较高,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区带;凝灰岩与沉积岩、火山熔岩与次火山岩间互发育为气藏提供了良好的侧向遮挡条件,利于天然气成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跃进四号—扎哈泉地区层序划分和沉积相特征
    钟尚伦,孟 述,杨永岩,姜自银,张 娜
    2013, 34 (1):  1-1. 
    摘要 ( 98 )   PDF(300KB) ( 256 )  
    柴达木盆地跃进四号古新统—中新统为一个完整的水退—水进—水退的一级层序,自下而上为一完整的粗—细—粗沉积旋回,其内部可进一步划分出3个二级层序。根据古生物、沉积构造、粒度、地球化学及岩性和电性特征,研究区主要发育浅湖、滨湖、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等4个亚相,进一步可划分为泥坪、灰泥坪、泥灰坪、藻丘、分支河道、分支间洼和决口扇等6个微相。第一层序和第二层序受Ⅶ、Ⅷ号断裂影响十分明显,上下盘沉积和储集层物性差异性较强,有利储集层主要集中在断层上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胜利区块油气藏解剖
    宋传春
    2013, 34 (1):  1-1. 
    摘要 ( 64 )   PDF(300KB) ( 147 )  
    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胜利区块已发现8套油气显示层位,6套获油流,含油岩性以粉-细砂岩为主,油气显示的深度界限差异大,最深可达6 000多米,油柱高度低,以非构造圈闭为主;根据油气藏赋存特征与成藏地质条件的分析,明确不同区块主要的含油层位及含油气差异与主要的油藏类型,中1区块J1s22和J1s12为岩性及构造岩性油藏,中2区块J2t、J1s和J1b为鼻凸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油藏,中3区块J2x及K1q为地层-岩性油藏,中4区块J2t及K1q以岩性油藏为主。中1和中3区块西北侧高部位、中2和中4区块东斜坡是重点勘探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驱特征曲线注采比法优化配注计算
    杨国红1,尚建林2,王 勇2,贾永禄1,周 霞3
    2013, 34 (1):  1-1. 
    摘要 ( 75 )   PDF(300KB) ( 281 )  
    新疆油田百口泉某区块已进入中高含水期,确定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配注量或注采比,对于稳定原油产量、控制含水上升率、实现油田合理高效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油藏工程方法中广泛使用的水驱特征曲线公式推导出了新的注采比随含水率变化预测模型,与传统注水配注计算方法相比,其使用限制条件简单,适用范围广,给定未来某一时刻含水率就能确定其合理注采比,且只需较少生产数据,参数求取方法简便,对于静、动态参数录取较少的区块特别适用。通过实例计算分析表明,该方法应用效果很好,可在其他区块推广使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含CO2天然气相变及其物性参数实验测试
    卞小强,杜志敏
    2013, 34 (1):  1-1. 
    摘要 ( 86 )   PDF(300KB) ( 691 )  
    实验确定高含CO2天然气从地层到井口是否发生相变以及准确测试高含CO2天然气的物性参数是安全高效开发该类气田的基础研究内容之一。用加拿大DBR公司的JEFRI相态分析仪,测试了高含CO2天然气从地层到井口的相态变化特征和高含CO2天然气的物性参数(偏差系数、体积系数、压缩系数、密度)。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高含CO2天然气不发生相变;随着压力增加,气体偏差因子先减小后增大(最小值出现在15 MPa左右),体积系数和压缩系数均减小(低压下减小的幅度大于高压),密度增加;随着CO2含量的增加,气体偏差因子减小,密度增加且高压下增加的幅度较低压下明显,体积系数和压缩系数均无明显变化;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偏差因子增大且在15 MPa左右变化幅度最大,体积系数增大且低压下增大的幅度较高压下明显,密度降低且高压下降低的幅度较低压下明显,压缩系数影响很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确定含水气井流入动态关系的新方法
    谭晓华,李晓平
    2013, 34 (1):  1-1. 
    摘要 ( 78 )   PDF(300KB) ( 239 )  
    针对高含CO2或H2S气藏的渗流过程中,气体从水中逸出,或水从气体中析出,从而改变气藏渗流特征的实际情况,从渗流力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利用质量守恒原理,考虑地层中气水相互溶解和挥发的过程,建立了气水两相渗流的数学模型,推导出受层流系数、紊流系数、气溶水系数及水溶气系数影响的4参数气水两相渗流产能方程。结合相对渗透率辅助方程及水驱气藏的物质平衡压降方程,建立了联合求取气水相渗曲线、单井控制储量与水侵强度的综合渗流模型。通过对气井产气量、产水量、油套压的自动拟合分析,提出了同时求取上述参数(包括4个参数)的自动拟合方法。该分析方法摆脱了确定气井产能必须依靠现场试井的局限,为气水两相流井的产能及动态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井测试中井筒内流体变化对压力的影响
    张家富,毕全福,郑伟东,赵志辉,吴保中,王福升
    2013, 34 (1):  1-1. 
    摘要 ( 64 )   PDF(300KB) ( 335 )  
    气井试井过程中井筒内流体在不同工作状态下分布是不一致的。在井口关井测压时,压力计距油层中部的距离、相态分异、重力分异等因素对关井压力资料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气井测试全过程记录井底压力的变化,分析了气井试井中井筒内流体的变化和当关井达到一定时间后压力小幅降落的原因,并了解了关井早期井底积液和液体淹没压力计的过程,此过程在双对数早期诊断图中表现为实测点偏离理论斜率线。这些认识对压力资料的分析和处理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合射孔技术在新疆油田的应用
    章 敬1a,杜宗和1b,聂洪力1a,江 洪1a,刘会娟2,李 越2
    2013, 34 (1):  1-1. 
    摘要 ( 63 )   PDF(300KB) ( 320 )  
    针对新疆油田多种类型油气藏,在不同区块选用经过优化设计的复合射孔方案,对其生产效果与邻近采用常规射孔工艺的油气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中低渗油藏中的井中采用复合射孔工艺技术,增产增注效果显著,采液强度大幅度增高,有效提高了井筒与地层之间的渗流能力,使近井地带裂缝之间的沟通程度得到明显改善;但在物性较差和含油性差的油藏中,应用复合射孔技术,效果不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枝型油溶性降黏剂的合成及降黏机理
    全红平,明显森,黄志宇,张太亮,鲁红升,崔荣华
    2013, 34 (1):  1-1. 
    摘要 ( 64 )   PDF(300KB) ( 190 )  
    针对目前油溶性稠油降黏剂存在使用条件受限和降黏效果差等问题,研制了一种枝型油溶性原油降黏剂。其降黏机理是:降黏剂中的极性基团可以和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形成氢键;降黏剂中含有的长链烷基也可以吸附一些胶质沥青质,有效地阻碍了胶质沥青质的堆积;而降黏剂所具有的枝型结构可以更进一步将胶质沥青质分散开来,达到降黏的目的。该降黏剂的降黏效果好于目前使用的油溶性降黏剂,对多种稠油均具有一定的降黏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蜀南双河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
    胡 琳1a,朱炎铭1a,1b,陈尚斌1a,1b,杜志立2
    2013, 34 (1):  1-1. 
    摘要 ( 62 )   PDF(300KB) ( 253 )  
    基于分形理论和方法,以页岩样品压汞数据为基础,对页岩孔隙结构进行定量化研究,计算了分维值D1和D2,探讨了页岩孔隙结构特征。根据页岩孔隙分形曲线的特征,将蜀南双河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划分为渗透孔隙、凝聚-吸附孔隙和吸附孔隙3大类,为页岩纳米级孔隙以及页岩气的赋存和运移机理研究提供新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海神狐暗沙海区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识别特征
    王后金,沙志彬,梁 劲
    2013, 34 (1):  1-1. 
    摘要 ( 75 )   PDF(300KB) ( 178 )  
    地震方法是识别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手段之一。根据实测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资料,探讨南海北部神狐暗沙海区可能赋存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识别特征,以及该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地震反射特征反映神狐暗沙海区存在多处似海底反射(BSR)分布区,总面积约5970 km2. 可分为S-BSR、W-BSR和I-BSR三类,以W-BSR主。此外,地震剖面上还发现弱振幅或振幅空白带、极性反转及低速异常等指示标志。根据BSR及振幅空白带分布状况,估算该区含水合物层的厚度可能为10~264 m,具有较好的资源潜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巨厚盐丘下碳酸盐岩地震波假象校正技术 ——以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盐下碳酸盐岩油藏为例
    郭洪明1,艾克拜江·艾尔肯2,李来运2,孙铁军2
    2013, 34 (1):  1-1. 
    摘要 ( 45 )   PDF(300KB) ( 163 )  
    针对滨里海盆地巨厚盐下复杂的地震资料,通过模型正演方法及具体实例,在垂直地震测井(VSP)及盐层速度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盐下假断层、假构造的形成机理与校正方法,在滨里海盆地中区块地震资料精细解释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腹部沙漠区可控震源高密度采集试验
    黄永平,刘 飞,闫 杰,刘亚峰,温铁民,雷云山,李献民,王兆磊,刘壹雁,简 锐
    2013, 34 (1):  1-1. 
    摘要 ( 68 )   PDF(300KB) ( 232 )  
    针对准噶尔盆地腹部巨厚沙漠覆盖区特殊的地震地质条件及侏罗系和白垩系岩性油气藏勘探需求,进行了可控震源高密度采集试验,通过采用炮点预设计、可控震源低频设计、可控震源滑动扫描、地震资料快速检查评价等技术,实现了沙漠区可控震源高效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资料品质得到明显改善。试验证明,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巨沙漠区采用可控震源高密度采集是可行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陆9井区近地表结构及静校正方法
    吴 强,赵 峰,吕纯刚,刘建新
    2013, 34 (1):  1-1. 
    摘要 ( 54 )   PDF(300KB) ( 207 )  
    地表及近地表结构的纵横向变化是产生不同波长静校正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陆9井区地表为沙漠所覆盖,地形起伏较大,具有典型的风成沉积特征;未胶结的沙丘之下是早期出露于地表的古湖底,分布着胶结或半胶结的砂泥岩互层,具有水成特征。以往该区采用传统的表层结构调查方法,无法获取准确的地表及近地表结构深度、速度参数,以致地震数据存在严重的长波长静校正问题。据此,就陆9井区地震数据不同静校正处理的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其结果表明,表层模型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不仅可以用于静校正数据的求取,而且可以建立近地表深度-速度模型,以便连续观测测线下高速层顶界以上介质的纵横向速度变化,为表层结构研究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火驱生产中井筒及地面管线腐蚀评价与防护
    黄继红1,梁金中2,李 路1,姚团军1,关文龙2
    2013, 34 (1):  1-1. 
    摘要 ( 58 )   PDF(300KB) ( 240 )  
    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研究了油管钢在火驱矿场腐蚀环境下的腐蚀机理,结合矿场生产特征对腐蚀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火驱试验采油井产液温度、产液含水率、井底压力和产气(液)量是影响腐蚀速率的主要因素,出现最高腐蚀速率对应的温度为120 ℃,对应的含水率为45%,且腐蚀速率随着井底压力和产气(液)量的增加而增大。在采油井稳产阶段腐蚀速率出现最高值,最易引发腐蚀。建议火驱矿场生产井的腐蚀防护从选材和添加缓蚀剂两方面进行,也可以单井针对性调控降低腐蚀速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蒸汽驱大孔道形成及砂堵效果分析
    阳晓燕1,杨胜来2,刘泽旭2
    2013, 34 (1):  1-1. 
    摘要 ( 66 )   PDF(300KB) ( 207 )  
    油田开发一旦进入中高含水期,驱油过程中所形成的大孔道就会导致流体窜流、注入蒸汽浪费,生产井见效变差,从而严重影响蒸汽驱的驱油效果。利用室内一维填砂管实验对大孔道形成及其出砂量进行描述,通过实施砂堵前后渗透率的变化来评判砂堵大孔道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砂堵后渗透率可以降低到初始值。通过相似准则原理的转换,用三维箱体模型模拟实际油藏,对蒸汽驱过程中注砂的瞬时油气比、累计采出程度进行了分析,认为注砂封堵大孔道不宜过早,含水率达到90%时实施封堵效果较好。并提出用合适浓度的瓜胶悬浮液携砂封堵蒸汽驱所形成的大孔道,效果更加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碳酸盐岩储集层注水井裂缝堵水技术
    В.П.扎哈罗夫1,Т.А.伊斯马吉洛夫1,А.М.安东诺夫2,А.И.费多罗夫2,В.Ф.切库中3 著
    2013, 34 (1):  1-1. 
    摘要 ( 31 )   PDF(300KB) ( 28 )  
    介绍了一种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堵水的方法。对堵水工程的设计、工程实施过程中技术参数的变化以及在碳酸盐岩储集层中沿着注水井裂缝的堵水实验区开发方式进行了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沉积体系储集层构型研究与展望
    蒋 平,赵应成,李顺明,许晓明
    2013, 34 (1):  1-1. 
    摘要 ( 62 )   PDF(300KB) ( 457 )  
    储集层构型自提出以来,研究范围从河流沉积体系逐步延伸到各种沉积体系。目前为止,针对曲流河沉积体系,形成了废弃河道定位、构型界面定期、相互关系定型的定量研究思路;针对辫状河沉积体系,逐步完善辫状河河道和心滩组合关系以及心滩内部构型模式;针对冲积扇沉积体系,寻求地下储集层的构型分级和识别模式;针对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精细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加积体,河口坝内部增生体等构型要素划分。最后总结了不同沉积体系储集层构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认为建立其更加符合地下地质认识的构型模式,认识储集层构型动态响应特征以及与井网匹配关系将是储集层构型研究的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伊拉克侏罗系油气成藏组合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周长迁,张庆春,段海岗,张凡芹,王雪玲,王晓州
    2013, 34 (1):  1-1. 
    摘要 ( 82 )   PDF(300KB) ( 347 )  
    伊拉克位于阿拉伯板块东北部,跨越5个构造带,油气成藏条件比较复杂。在综合分析伊拉克构造、沉积、地层岩性和沉积相以及油气分布特征的基础之上,把侏罗系划分为Najmah、Sargelu-Naokelekan、Mus和Butmah等4个成藏组合,并对各成藏组合的储集层、盖层、烃源岩等地质要素进行评价,分析各成藏组合特征。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划分出3个级别的侏罗系有利勘探区,并分别进行评价,认为美索不达米亚盆地的东南部最为有利,其次为伊拉克东北部的褶皱带,但同时都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成本和风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