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10-01
    封面下载
    目录下载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与启示
    陈磊, 杨镱婷, 汪飞, 芦慧, 张译丹, 王鑫, 李艳平, 李臣
    2020, 41 (5):  505-518.  doi: 10.7657/XJPG20200501
    摘要 ( 833 )   HTML ( 40 )   PDF(5958KB) ( 880 )  

    以《中国石油地质志》编撰为契机,在系统梳理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理论、勘探领域及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回顾和钻井、地震、储量等历史数据分析,将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划分为南缘地面地质调查与钻探(1954年以前)、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和扩展(1955—1977年)、东部油气田勘探战略展开(1978—1989年)、腹部沙漠油气田快速突破(1990—2002年)和盆地富烃凹陷规模发展(2003年至今)5个阶段。以油气勘探各阶段重大勘探成果和里程碑式的勘探事件为依据,系统总结了各个阶段的勘探启示以及对勘探产生重要影响的油气成藏模式:逆掩断裂带构造含油模式、源外沿梁断控阶状成藏模式、源内自生自储型火山岩成藏模式、凹陷区源上扇控大面积成藏模式和南缘上、中、下3套成藏组合模式,期望对以后勘探工作具有启迪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西段梧桐沟组成藏条件及勘探实践
    王刚, 石新朴, 刘雪梅, 刘运宏, 朱中华, 侯磊
    2020, 41 (5):  519-526.  doi: 10.7657/XJPG20200502
    摘要 ( 460 )   HTML ( 18 )   PDF(2587KB) ( 330 )  

    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烃源岩条件优越,古生界发育石炭系滴水泉组、松喀尔苏组和二叠系平地泉组3套优质烃源岩,具有良好的供烃能力。通过成藏条件、地震储集层预测及地质综合分析认为,二叠系梧桐沟组作为石炭系顶部不整合面之上的第一套沉积岩储盖组合,以海西运动末期断裂及石炭系顶部不整合面为输导体系,以上部100多米厚高位体系域泥岩为区域盖层,可近源运移形成较大规模油气藏。在凸起西段发育水进体系域砂体,为建设性三角洲沉积,具有叠合连片成藏特征;在凸起斜坡区及凹陷区发育低位体系域砂体,砂体平面规模大,厚度大,但物性较差,坡积体或冲积扇扇中等物性较好的沉积体可形成低孔、低渗、低丰度块状油气藏。目前,梧桐沟组已发现气藏依然有扩边潜力,在斜坡区及凹陷区仍有可能发现新气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海西运动早期奥陶系岩溶地貌
    张三, 金强, 赵深圳, 孙建芳, 李永强, 张旭栋, 程付启
    2020, 41 (5):  527-534.  doi: 10.7657/XJPG20200503
    摘要 ( 471 )   HTML ( 9 )   PDF(3782KB) ( 337 )  

    依据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从构造形变的角度出发,采用井震结合、层面追踪及三维建模的方法,对塔河油田海西运动早期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塔河油田古生界可分为2个形变构造层,一个是寒武系—奥陶系形变构造层,呈平缓背斜构造;另一个为石炭系—二叠系形变构造层,呈褶皱链式构造披覆于奥陶系之上。印模法不适用于塔河油田岩溶地貌的恢复,基于现今奥陶系顶面构造形态,建立构造等效圆弧曲线方程,依据不同构造阶段挤压形变压缩率,采用等弧长积分法,有效去除了岩溶期后的构造形变量,恢复了岩溶期地貌形态。海西运动早期,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地貌北高南低,西倾东翘,其构造幅度为现今构造幅度的70%,具继承性演化特征,2个高耸带状峰丘高地与其间低缓箕状河丘谷地以及南部平坦开阔岩溶湖,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岩溶系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甜点地震预测方法
    贾曙光, 王军, 王玲玲, 于红果, 祁杰, 曾探
    2020, 41 (5):  535-541.  doi: 10.7657/XJPG20200504
    摘要 ( 414 )   HTML ( 19 )   PDF(3338KB) ( 350 )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白云岩储集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甜点储集层与围岩波阻抗差异较小,常规反演方法预测储集层难度较大。因此,首先从岩石物理分析出发,分析致密储集层测井响应特征,寻找反演特征参数。然后分别开展叠前和叠后地震反演预测页岩油甜点,根据与钻井岩心的吻合率,优选出最适合的地震预测方法,形成一套综合的页岩油甜点地震预测方法。结果表明,利用密度与纵波速度交会图坐标旋转结果,可以识别芦草沟组上甜点一类储集层,横波阻抗与纵波阻抗交会图坐标旋转结果可以将芦草沟组下甜点一类储集层和二类储集层与三类储集层和非储集层区分开;核磁孔隙度对甜点识别效果最佳,孔隙度4%是识别下限;对比叠后均方根振幅属性、叠后吸收衰减属性、叠前AVO属性和叠前同步反演的甜点预测结果与试油资料的吻合率,发现叠前同步反演在研究区甜点预测方面更有优势,并划分出3类储集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东北开江地区茅口组凹陷异常体分布特征及成因
    杨柳, 臧殿光, 徐宝亮, 邓绍强, 陈虹帆, 杨荣荣, 陈伟
    2020, 41 (5):  542-549.  doi: 10.7657/XJPG20200505
    摘要 ( 379 )   HTML ( 9 )   PDF(9335KB) ( 138 )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以及高精度曲率地震属性,对川东北开江地区地震剖面上茅口组凹陷异常体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凹陷异常体在开江地区广泛分布,且主要位于峨眉地裂时期形成的北西西—南东东向走滑断裂附近;走滑断裂为热液运移提供良好的渗流通道,可对茅口组灰岩进行改造,形成良好储集体。通过地震、地质联合分析,认为热液溶蚀是茅口组凹陷异常体形成的主要原因。明确热液溶蚀凹陷异常体的分布特征和成因,对扩大川东北地区油气勘探、增储上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修武盆地下寒武统荷塘组海相页岩孔隙特征
    郭春礼, 杨爽, 王安东, 章双龙, 祁星
    2020, 41 (5):  550-556.  doi: 10.7657/XJPG20200506
    摘要 ( 338 )   HTML ( 8 )   PDF(606KB) ( 268 )  

    通过孔隙度实验、低温N2吸附法和CO2吸附法,对修武盆地RDZ01井下寒武统荷塘组页岩孔隙发育特征进行定量表征,结合总有机碳含量、矿物组成及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讨论孔隙发育特征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孔隙形态以楔形孔为主,并发育墨水瓶形孔及狭缝形孔。页岩孔隙度为1.24%~2.91%,具低孔隙度特征;微孔、中孔和大孔3类孔隙分别占总孔体积的35.45%、44.54%和20.01%。页岩总孔体积为5.33×10-3 ~20.10×10-3 cm3/g,其中低温N2吸附法和CO2吸附法平均孔体积分别为7.40×10-3 cm3/g和2.24×10-3 cm3/g;总比表面积为7.62~17.84 m2/g,其中低温N2吸附法和CO2吸附法平均比表面积分别为5.23 m2/g和7.41 m2/g。孔径分布的主峰值小于10.00 nm,微孔的结构复杂,0.30~0.70 nm的孔隙较为发育,大的比表面积为页岩气提供更多的吸附位。总有机碳含量是微孔发育的主控因素,同时促进中孔发育,对大孔的影响较弱;黏土矿物增多会降低页岩的孔隙度;高石英含量为总孔体积和总比表面积增大的有利因素。修武盆地下寒武统荷塘组海相页岩和鄂西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页岩储集层特征相似,呈现良好的储集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莫西庄油田三工河组二段砂岩储集层物性下限
    孟蕾
    2020, 41 (5):  557-564.  doi: 10.7657/XJPG20200507
    摘要 ( 266 )   HTML ( 3 )   PDF(748KB) ( 307 )  

    莫西庄油田三工河组二段储集层总体呈现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基于岩心常规分析、压汞、试油等资料,对比常用的有效储集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在研究区的应用效果,确定了三工河组二段储集层物性下限,并对影响储集层物性下限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莫西庄油田三工河组二段储集层岩性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的细—中砂岩,储集空间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储集层物性下限求取方法中启动压力梯度法、分布函数曲线法和含油产状法在研究区更具适用性,综合确定孔隙度下限为10.1%,渗透率下限为1.15 mD;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是影响研究区储集层物性下限的主控因素,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强溶蚀弱压实弱胶结型储集层的物性下限最低,此外,原油性质、埋藏深度等是影响储集层物性下限的次要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二元体系与油层渗透率的匹配关系——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克拉玛依组下亚组砾岩油藏为例
    聂小斌, 李织宏, 栾和鑫, 魏凯, 张莉伟, 王健
    2020, 41 (5):  565-570.  doi: 10.7657/XJPG20200508
    摘要 ( 323 )   HTML ( 3 )   PDF(675KB) ( 223 )  

    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油层气测渗透率主要分布在28.8~300.0 mD,渗透率级差大,部分区域存在高渗窜流通道。在二元体系驱先导试验过程中,由于对二元体系与储集层物性的匹配关系认识不清,部分井组油层堵塞,油井产液能力大幅下降,亟需确定二元体系与油层渗透率的匹配关系。针对扩大试验区的油藏特征,利用不同渗透率的岩心开展二元体系注入性实验,根据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和黏度损失率,进行注入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储集层气测渗透率不大于30.0 mD时,低分子量10~50 mPa·s、中—高分子量10~20 mPa·s的二元体系注入性好;气测渗透率为30.0~100.0 mD时,适合注入低—中分子量10~50 mPa·s、高分子量10~35 mPa·s的二元体系;气测渗透率为100.0~300.0 mD时,低—高分子量10~50 mPa·s的二元体系注入性皆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油藏火驱燃烧关键参数的计算及应用——以克拉玛依油田H1井区为例
    席长丰, 赵芳, 关文龙, 高成国, 黄继红
    2020, 41 (5):  571-574.  doi: 10.7657/XJPG20200509
    摘要 ( 342 )   HTML ( 8 )   PDF(462KB) ( 243 )  

    以克拉玛依油田H1井区火驱试验为例,从物质和能量守恒出发,推导了高温燃烧条件下地下燃烧参数的平衡关系式,分析了火驱过程中原油、岩石骨架、次生水体等的热量分配,对H1井区地下燃烧温度、空气消耗量、空气油比等参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油层空气消耗量为350~400 m3/m3,地下燃烧温度约为550 ℃,对实验室数据进行了重新标定。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火驱开发效果,对湿烧注入方案进行计算,当空气消耗量为350 m3/m3时,湿烧水空气比为0.000 779 m3/m3,日注冷水量为49.9 m3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脆性致密砂岩裂缝扩展规律实验
    叶亮, 李宪文, 马新星, 李四海, 赵倩云, 葛强
    2020, 41 (5):  575-581.  doi: 10.7657/XJPG20200510
    摘要 ( 486 )   HTML ( 8 )   PDF(2669KB) ( 350 )  

    岩石的脆性与致密油气储集层压裂改造效果密切相关,但致密岩石的脆性对裂缝扩展规律的影响仍不明确。基于真三轴压裂模拟实验系统,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3种不同脆性致密砂岩开展了压裂模拟实验,分析了脆性、压裂液类型和层理对裂缝扩展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山1段致密砂岩脆性最强,长7段致密砂岩次之,盒8段致密砂岩脆性最弱;在层理不发育的条件下,相比于中等脆性的盒8段致密砂岩,强脆性的山1段致密砂岩采用滑溜水压裂形成的单条裂缝扩展更充分,液态CO2压裂形成的分支裂缝数量更多;在层理发育的条件下,长7段致密砂岩采用滑溜水压裂和液态CO2压裂形成的裂缝的形态均较复杂;相比于滑溜水压裂,液态CO2压裂形成的裂缝宽度更小;液态CO2压裂更适用于脆性较强、层理发育的长7段致密砂岩储集层压裂改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气田平湖组P4层气藏气水界面确定及储量计算
    王进
    2020, 41 (5):  582-586.  doi: 10.7657/XJPG20200511
    摘要 ( 316 )   HTML ( 7 )   PDF(551KB) ( 267 )  

    海上气田开发过程中,受限于作业成本,通常用于评价新构造的探井和开发井均较少,往往会出现无井钻遇气水界面的情况,导致静态地质储量评价存在一定不确定性,随着开发的持续,动态储量与静态地质储量有时会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岩心压汞实验分析结果,采用毛细管压力J函数,建立了地层条件下不同气柱高度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确定了M气田平湖组P4层气藏的气柱高度,并计算了气藏静态地质储量,计算结果与采用物质平衡法计算的动态储量较为接近。此外,根据新的储量计算结果更新了气藏地质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得出井底压力与实测井底压力的接近程度较高,模型预测的地质储量与实际生产井的动态储量较为接近,证明此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阜康白杨河矿区大倾角厚煤层剩余含气量动态分布特征
    王洪利, 张遂安, 陈东, 黄红星, 赵增平
    2020, 41 (5):  587-591.  doi: 10.7657/XJPG20200512
    摘要 ( 424 )   HTML ( 7 )   PDF(1037KB) ( 367 )  

    新疆准噶尔盆地阜康白杨河矿区煤层厚度大、倾角大,其剩余含气量动态分布规律与常规水平煤层不同。利用数值模拟,构建了大倾角厚煤层压裂直井、裸眼水平井和分段压裂水平井模型,探寻不同井型排采过程中剩余含气量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排采前期,煤层剩余含气量整体呈以射孔为轴的扇形变化特征;排采中前期,受到气、水重力分异影响,煤层气从深部解吸出来并向浅部运移,造成浅部储集层压力升高,煤层气二次吸附于煤层,浅部含气量升高;排采中期,煤层浅、中部形成吸附—解吸平衡区域;排采中后期,深部解吸气被采出后,储集层压力降低,中、浅部煤层开始新一轮解吸;排采后期,在深部煤层存在明显的高剩余含气量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油藏火驱前后储集层变化定量表征——以辽河油田高3-6-18井为例
    姚倩, 韩登林, 王晨晨, 杨铖晔, 陈奇
    2020, 41 (5):  592-598.  doi: 10.7657/XJPG20200513
    摘要 ( 317 )   HTML ( 5 )   PDF(568KB) ( 342 )  

    火驱是稠油油藏继蒸汽吞吐后提高采收率的技术之一。储集层是决定火驱开发效果的根本因素,而温度是影响火驱储集层变化的主要因素。以辽河油田高3-6-18井为例,通过模拟实验,得到火驱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样品,分析了火驱前后储集层的变化,建立了研究区火驱过程中储集层变化模式。研究表明:结焦带的储集层物性较差,Fe(OH)3沉淀物、CaCO3沉淀物和沥青质沉积堵塞孔喉,长石向黏土矿物转化,同时生成大量的硅质胶结物,破坏了粒间孔与粒内溶孔,使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物性变差;燃烧带和已燃带的储集层物性较好,Fe(OH)3和CaCO3沉淀物分解、沥青质沉积的裂解,使孔喉增大,黏土矿物的烧结作用使高岭石向蒙脱石、伊利石转化,同时存在蒙脱石向伊利石的转化,使以黏土矿物为主的粒间填隙物发生不同程度的体积收缩,颗粒和填隙物之间产生裂缝,并随温度升高,裂缝会明显加宽,孔喉增大且连通性变好,孔隙度与渗透率升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陆梁油田西山窑组一段油藏储集层地质建模及应用
    方秀泽, 范柱国, 党思思, 邹玮
    2020, 41 (5):  599-604.  doi: 10.7657/XJPG20200514
    摘要 ( 405 )   HTML ( 8 )   PDF(11012KB) ( 100 )  

    陆梁油田陆9井区西山窑组一段为以构造控制为主、局部受岩性影响的底水油藏,通过试油试采和开发试验,油藏表现出供液能力和含水率平面差异大、纵向油水分布复杂的特点。为落实可供开发的有利部署区,亟需开展精细三维地质建模研究。基于岩心、测井、试油试采等资料综合研究成果,以Petrel建模软件为载体,建立研究区三维精细地质模型,落实油层及相关储集层参数的空间展布特征。根据模型预测结果,优选岩性和物性均较好的优势储集层区域部署开发井。经检验,地质模型与实际资料较吻合,为油藏开发部署提供了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基于纯纵波地震资料的碳酸盐岩储集层识别
    张远银, 孙赞东, 杨海军, 韩剑发, 张敬霆
    2020, 41 (5):  605-611.  doi: 10.7657/XJPG20200515
    摘要 ( 336 )   HTML ( 10 )   PDF(3658KB) ( 330 )  

    针对塔里木盆地古喀斯特型碳酸盐岩储集层埋深大、非均质性强、地震资料品质要求高的特点,引入叠前反演获得纯纵波地震资料,代替全叠加地震资料,以提高波阻抗反演及储集层预测精度。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与理论零偏移距地震资料相比,计算的纯纵波地震资料误差几乎为零,而全叠加地震资料会因地震子波类型、入射角度范围、地层界面性质等的不同产生误差。塔中油田中古8井区碳酸盐岩目标层纯纵波地震资料主频提高了8 Hz,储集层预测结果与钻井吻合率提高了7.39%,为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集层预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利用生产动态资料确定水驱前缘的方法
    马莉, 张皎生, 王睿恒, 李德生, 杜守礼
    2020, 41 (5):  612-615.  doi: 10.7657/XJPG20200516
    摘要 ( 294 )   HTML ( 3 )   PDF(457KB) ( 356 )  

    针对长庆油田低渗透储集层岩性致密、注水受效不均衡、单井产量低、平面非均质性强等导致地下水驱不均的问题,依据低渗透油藏水驱理论建立基础模型,并考虑注采井网中生产井的干扰,根据势的叠加原理,引入生产井影响因子系数,建立了井组单元内水驱前缘的简易确定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某超低渗透油藏加密调整部署,通过生产实例验证,该方法简便易行,计算结果可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致密砂岩油藏水平井开发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S区块为例
    梁卫卫, 党海龙, 崔鹏兴, 王小锋, 侯玢池, 张天龙
    2020, 41 (5):  616-621.  doi: 10.7657/XJPG20200517
    摘要 ( 399 )   HTML ( 18 )   PDF(4311KB) ( 413 )  

    为有效提高鄂尔多斯盆地南部致密砂岩油藏水平井钻井精确度及成功率,以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下的构造模型、岩相及属性参数模型、储集层构型模型和自然伽马体模型为基础,进行水平井轨迹设计及随钻跟踪调整,并在盆地南部S区块长8油层组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储集层构型模型、自然伽马体模型等可有效表征目的层砂体的展布规律,定量指导水平井的轨迹设计;钻进过程中通过随钻自然伽马数据的验证分析,及时对水平井轨迹做出调整,确保水平段始终贯穿于最优砂体储集层中;3口现场试验的水平井均顺利完钻,平均砂体钻遇率为98.5%,平均有效储集层钻遇率为90.3%,投产后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采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可有效指导水平井轨迹设计及随钻跟踪调整,为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油藏水平井钻井及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关于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的思考
    曹元婷, 潘晓慧, 李菁, 邹阳
    2020, 41 (5):  622-630.  doi: 10.7657/XJPG20200518
    摘要 ( 526 )   HTML ( 27 )   PDF(683KB) ( 761 )  

    关于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原油类型,历来有2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属于致密油,另一种观点认为属于页岩油。参照《致密油地质评价方法》和《页岩油地质评价方法》这2个国家标准,厘定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原油的归属。研究表明,依据源储关系和单层厚度统计数据,认为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原油为页岩油。依据页岩油的赋存条件、源储关系和富集模式,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划分为夹层富集型页岩油。从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储集层岩性和物性、油藏参数、裂缝发育情况和脆性特征几个方面,对比了国内外典型页岩油特征。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为低—中成熟度页岩油,烃源岩在早期就开始大量生排烃;储集层孔隙度相对较高,但渗透率明显偏低;油藏含油饱和度较高,但原油密度大,黏度高,气油比低,流动性差;储集层天然裂缝不发育,岩石力学脆性较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